『壹』 《贝多芬的悲伤》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的悲伤】
作词:口袋易百作曲、编曲、唱、和声、混音:郑毅(Zey)
旋律
伴随故事响起揭开你
不平凡的传记
在夜里
天使在黎明前降临唤醒
充满奇迹的命运倾听
爱丽丝的旋律若别离
撕毁我写的信
当序曲
落幕后拆穿的回忆
抚慰你
心灵悠扬的协奏曲
在莱茵河畔
贝多芬的悲伤在徜徉诙谐夜晚
遗留在波恩城的泪光维也纳
推开 窗
风景却如此委婉黑白琴键上
谱写华丽的乐章在破旧琴房
弹唱出贝多芬的悲伤诙谐街上
探望绚烂欲望的橱窗
小木船
被遗忘
剩下黯淡的月光无力哀叹
谁得情绪彷徨
结局被凌乱
『贰』 贝多芬病毒的大结局
开放性结局,大姜最后回德国了,留了自己的戒指给小美关于你的提问,回答是:
1、贝多芬病毒中女主角到底喜欢张根锡还是金明敏啊?
回答:女主角小美爱的是大姜,也就是说她真心喜欢的是姜Mae(就是金明敏饰演的那个姜玛艾).
2、结局怎么样了?
回答:结局是开放式结局。你直接看18集就知道情况是:最后大姜离开了韩国,他带着多芬去德国去指挥慕尼黑交响乐团了,但临走前他把他的尾戒送给了小美,并鼓励她要她能坚强起来——要小美在精神上靠着那枚戒指支撑下去。
补充:
不过大姜也亲口对小美说了也知道不能每次都选择这种逃避的方法,他不确定自己今后何时还会再动摇。嗯,他这样表态,其实也是给我们这些观众一个期待——期待着在将来,可能他和小美两个人还有可能再续前缘。
『叁』 电影《不朽真情》 又叫《永远的爱人》 是讲述贝多芬的 直到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
《不朽真情》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E5Hm79SGMBPa3Z7fzQYG4w
《不朽真情》是由伯纳德·罗斯执导,加里·奥德曼、约翰娜·特尔·斯蒂格、杰罗恩·克拉比主演的传记片,该片讲述了音乐巨匠贝多芬与他“永远的爱人”家具商之女乔安娜相恋,乔安娜却阴差阳错地嫁给贝多芬的弟弟,贝多芬最终在悲痛与后悔中终至老死的故事。
『肆』 贝多芬的爱情
1801年,他爱上了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他把他的佳作《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但朱丽埃塔性格的缺陷也使贝多芬痛苦不安,而且她很快嫁了人
1806年5月,贝多芬与泰雷兹·德·布伦威克订了婚,她很早就跟随贝多芬弹钢琴。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她就爱上了贝多芬,1806年,贝多芬爱上了她,可是这段甜美的爱情却无疾而终了。也许是地位、财产的差异、也许是疾病缠身,愤世嫉俗的他难以忍受爱情的长久等待,总之,两人没有结合。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
『伍』 贝多芬怎么死的
在创作过程中无疾而终。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贝多芬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但无薪俸;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5)贝多芬电影结局解析扩展阅读
贝多芬人物生平:
1,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同年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2,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
3,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陆』 贝多芬病毒的结局
关于你的提问,回答是:
1、贝多芬病毒中女主角到底喜欢张根锡还是金明敏啊?
回答:女主角小美爱的是大姜,也就是说她真心喜欢的是姜Mae(就是金明敏饰演的那个姜玛艾).
2、结局怎么样了?
回答:结局是开放式结局。你直接看18集就知道情况是:最后大姜离开了韩国,他带着多芬去德国去指挥慕尼黑交响乐团了,但临走前他把他的尾戒送给了小美,并鼓励她要她能坚强起来——要小美在精神上靠着那枚戒指支撑下去。
补充:
不过大姜也亲口对小美说了也知道不能每次都选择这种逃避的方法,他不确定自己今后何时还会再动摇。嗯,他这样表态,其实也是给我们这些观众一个期待——期待着在将来,可能他和小美两个人还有可能再续前缘。
『柒』 贝多芬为什么这么悲伤
朵一种扰人的“嗡嗡”声攫住了贝多芬,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6岁的青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贝多芬已经受到乐坛的重视,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但却生机无限地在18世纪形式主义乐坛上铺展开来。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贝多芬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机,就会把音乐向前推进一大步,在音乐史上掀开新的一页。然而,这种无休止的“嗡嗡”声日夜缠绕着贝多芬,像一个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洒满阴森的迷雾。透过这飘忽不定的迷雾,贝多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无声世界,看到了自己最宝贵的不可缺少的财富——听觉已渐渐离他而去,消失在迷雾里。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无法听清楚朋友们轻松的谈笑,美妙的乐音也变得模糊不清。贝多芬秘密地去看医生,尝试着用杏红油和香草油敷在他的耳中,他颤栗着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医生的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医生已经对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摇头。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贝多芬用尽他的整个心灵,对上苍,对万古不语的星空,悲愤地呐喊;“哦,上帝,上帝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贝多芬吧……”呐喊之后便是愤怒的诅咒,他诅咒大自然造物主加在他身上的不幸。
然而,贝多芬只能在无人的旷野中呐喊,只能撕扯着自己的头发诅咒,因为他害怕。他没有勇气向人们宣告自己是聋子,没有勇气去迎接朋友们的同情安慰和憎恨他音乐创作的仇敌们的讥讽与嘲笑,贝多芬宁愿独自一人忍受痛苦。
贝多芬躲开了。他躲开了城市,躲开了人群,躲开了集会,也躲开了音乐。1802年春天,贝多芬搬到了维也纳郊外的小村海利根斯塔特。在这里他经历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
最初,贝多芬残忍地想割断他与音乐的一切联系,他要在这美丽的乡村里做一个农夫。贝多芬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要告诉你的就是我一定得和我的事业隔离,我生命中最灿烂的一页亦将随之消逝。也顾不到自己的天才和力量了,我一定得忍受惨痛的遭遇。”贝多芬忽然变得那么软弱,那么无奈,甚至悲观厌世,走到了自杀的边缘。1802年10月6日,他立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在这份遗嘱中,可以看到贝多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极为严峻、激烈,在生与死的搏斗中苦苦挣扎。
『捌』 重现贝多芬的介绍
《重现贝多芬》是2006年由艾格利兹卡·霍兰德执导纪录片电影。艾德·哈里斯、戴安·克鲁格主演。《重现贝多芬》讲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丧失听力后的夕阳韵事,旨在披露《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背后不为人知的美丽乐章的故事。
『玖』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一)
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镜头掠过田间,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看出了这样一位贝多芬:他对身边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当安娜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向贝多芬道歉的时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击!对他的`侄子,他却相当溺爱,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将侄子培养成音乐家。
正是贝多芬的这种无情的嘲笑权贵,抗争命运,全然心中没有世俗的性情,才让他的音乐,打破规范文雅之限制,与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灵魂喧嚣在他的音乐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发,让我赞叹不已。
而且,从电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设计的大桥模型,对安娜说道:“这是完全没有灵魂的作品,我这么做是在帮他”中,也可以窥见贝多芬的艺术观。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倾注了灵魂,所以他的音乐才能持久的闪耀光辉。并且,我觉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创作音乐,所以他才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贝多芬,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乐,还可以看见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质。安娜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她为了完成自己的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和音乐大师学习,并且逐步成长。我觉得她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二)
我们一直按照一条原本就存在于那里的线条,奔跑。跑得越快,灵魂落的越远。我们想要改变一些什么,却感到孤单、无助、失落。我们说,我做不到。当我们想要脱离既定剧本或跳开思考的旧轨迹时,有一点像是自己溺水却想拉自己头发上岸,是一样困难的。李欣频的方法之一是,假想自己的脑壳如果换进了别人的脑,他会怎样思考我的人生?会怎样应用我现有的资源,发挥出我自己没发觉的潜能?
在读了李欣频的推荐后,开始看《复制贝多芬》。在此之前,听过很多次贝多芬的音乐。只是当音乐而听。听听就过的那种音乐。导演在电影当中安排了足足10分钟来重现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我不是音乐家。我不懂这些众多错落有致的音符。我只是学着别人的模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脑,就是贝多芬的那颗。感觉这么多的音符是怎么升起、怎么组合、怎么演奏,他的情绪又是怎样的起伏。细腻的感觉那些上帝的语言。然后,眼睛潮湿了。那种感动,震撼,找不到一个词可以清晰具体的去形容。
原来,我可以懂的。可以被吸引的。当然,也是可以突破与改变的。安娜最初打动贝多芬的是,她修改了他的乐谱。她说,那是他原本的意思。她只是帮他做了。复制。进入。或者,这是我们离开既定剧本的最佳途径。住进你所希望成为的偶像脑壳里。看看他们的行为及思考模式。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不断提到“key”。就像我们人生的基调。考上大学才行。有钱才好。这样那样才是人生。贝多芬告诉安娜,放弃调子,放弃有头有尾的概念,让音乐自己活出来,不要摆出严谨的规则,这会挡住音乐的流动与呼吸。贝多芬是上帝做亲近的伙伴,或者,他本身就是上帝。上帝只是借用他的手来谱写这些语言。这是他与上帝的对话,自然流淌,毫无修饰。
『拾』 有看过电影《复制贝多芬》的,帮我想想观后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
电影开场,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学员,年轻的安娜(黛安·克鲁格饰)被召唤到贝多芬的经理人希勒姆尔先生的办公室,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即将首演,而希勒姆尔先生已病魔缠身,他想让安娜完成抄录乐谱的工作。尽管希勒姆尔先生提醒她贝多芬(埃德·哈里斯饰)是个魔鬼般的人,安娜还是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工作。
在抄录乐谱的日日夜夜里,安娜身不由己地陷入了音乐大师痛苦而才情四溢的世界——她将两人的合作视为激发自己音乐创作才华的天赐良机;他希冀她纯洁灵魂的光辉能帮助自己完成艺术创作的颠峰——最后弦乐四重奏,音乐史上最崇高壮丽的乐章。
在合作弦乐四重奏的过程中,贝多芬表现出了对安娜的依赖和慈爱。安娜因此大胆地给贝多芬看自己创作的乐谱,遭到贝多芬草率的嘲弄,安娜绝望地离开了他。
在对音乐天分灰心丧气的情况下,安娜接受了长久以来一直追求她的马丁(马修·古迪饰)的求婚。贝多芬因此狂怒,逼着她在马丁和他之间做出选择。安娜想逃离维也纳但又做不到,她的命运已经与贝多芬紧紧相连。她回去找到贝多芬,想把最后的工作完成,发现他已将不久于人世,安娜记录下了贝多芬口述的四重奏乐谱。
贝多芬在人世的使命已经完成,临终时,他告诉安娜,她是个天生的作曲家。
这部美、德合拍片以戏说的形式叙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创作最后弦乐四重奏时的一段逸事,将天才背后的激情公诸于众,导演不讳言其中存在着许多虚构的成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是公认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悲壮震撼,第二乐章含力量,第三乐章平缓柔美,第四乐章加入人声合唱“欢乐颂”,赞颂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光辉灿烂到极致。关于第九交响乐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耳聋的贝多芬在首演现场已经听不到雷鸣般的掌声。
冲奥力作
《复制贝多芬》的班底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男主角埃德·哈里斯是个极有才华的实力男星,从1996年至今4次与小金人失之交臂——分别是《阿波罗13 号》、《楚门的世界》、《时时刻刻》的3次最佳男配角提名和《波拉克》的最佳男主角提名,除了上述影片外,《水手刀》、《暴力史》、《深渊》、《第三个奇迹》、《尼克松》、《美丽心灵》、《人性的污点》、《拜金一族》等片也因为他的加盟备添光彩。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美国影评人协会奖、美国科幻恐怖片大奖、百视达奖、广播电影批评家协会奖都对他的精湛演技有目共睹,多次给予提名和褒奖。他主演的电视电影《帝国的崩塌》同时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首肯。除了已臻化境的演技外,他的导演才能也不容忽视。2000年他自导自演的《波拉克》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女演员玛西娅·盖伊·哈登更因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埃德·哈里斯是不疯魔不成活的典型,在拍摄《波拉克》时,为了掌握波拉克的画风以便现场表演,他曾特地建造了一座画室,事实证明,他不但将天才的乖戾与阴郁表演得令人信服,镜头前的几次作画更是让人目眩神迷。此次为完美演绎贝多芬,他又学习弹钢琴,熟悉古典音乐,为了贴近乐圣而在外型上大动干戈。传记电影本是奥斯卡热门,而化装+演技的双重保险更是夺金杀手锏,哈里斯这次胜算很大。目前,哈里斯正在计划编剧兼导演一部名为《Appaloosa》的影片,已邀得黛安·莲恩担任女主角,预计明年上映,他还很可能出现在王家卫的新片《蓝莓之夜》中。《复制贝多芬》的女主角黛安·克鲁格曾在《特洛伊》中扮演具倾城之美的海伦,早年学习芭蕾舞的经历使黛安举止优美,气度娴雅,却始终缺乏使人为之神夺的魅力,“海伦”的失败差点带给她一座金酸莓,安娜这个角色的艰难处境和内心挣扎也许能够帮助她将演技提升到更高层次,她曾对媒体坦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剧本,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本片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1948年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年轻时在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导演专业。入行后,她先是在波兰做克里茨托夫·扎努西的助理导演,同时与良师安杰伊·瓦依达合作编写了许多电影剧本。编剧身份的她很快荣誉加身,其中包括戛纳、波兰格但斯克、柏林、蒙特利尔等地的电影节和美国金球奖,霍兰被归为波兰新浪潮的一员。长期以来她都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编剧,除了早期颇显尖锐的作品之外,1990年代她还和克日什托夫·基耶洛夫斯基多次合作,参与编写了《蓝色》和《白色》的剧本并担任了《红色》的剧本顾问。她首次引起美国电影界的注意是在1986年,她编剧兼导演的《愤怒的收获》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此后她导演的《欧洲,欧洲》(1990)、《奥利佛,奥利佛》(1992)和《秘密花园》(1993)、《全蚀狂爱》(1995)等片进一步奠定了她的国际地位。《华盛顿广场》(1997)和《第三个奇迹》(1999)已是完全的美国出品。埃德·哈里斯拍摄《波拉克》时霍兰曾经提供帮助,最后她的名字出现在了鸣谢名单中。现在,她除了导演几部正在拍摄或筹备当中的影片,还是影片的联合制片人。
《复制贝多芬》的编剧克里斯多夫·威尔金森与史蒂芬·J·瑞沃曾共同合作《阿里》(2001)、《尼克松》(1995)等片的剧本,尤其擅长传记电影。两人还担任本片的制片工作。
《复制贝多芬》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凯奇凯米特、苏普朗和英国伦敦等地拍摄外景,片长104分钟,9月10号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试映,10月在美国全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