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推手观后感800字

电影推手观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22-11-08 02:53:11

⑴ 电影《推手》导演李安的影评,最好原创啊,急

《推手》作为李安的导演首秀,便让人有感其过人的导演天赋,电影就仿如剧中老朱的那手太极绝技,节奏虽有显缓,但招招皆能切中要点,在以中美文化差异营造张力的同时,又以父子亲情间的隔阂塑造了矛盾,给人感动的同时以深思。——梦里诗书

⑵ 电影推手中体现着哪些中美哪些不同

安的这部电影说的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人讲的是孝道,而美国人崇尚独立和自我,于是乎一个中国儿子和美国媳妇组成的家庭必定会产生一些摩擦,这个摩擦在代表传统的老人面前显得尤为尖锐。

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整个故事的结构并不如后来两部来得精致,感觉有很多细枝末节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儿子发那么大的脾气,还有整个过程养媳妇都是无动于衷,记忆中美国女人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吧,所以说太刻意地想去表达一些什么了。

他要表达的无非是,在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中,中国老人的生活处境是非常尴尬的,如果没有相当的独立能力要想在美国生活下去,非自闭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会“太极”,他知道以柔克刚的道理,因此本片会有那样的结局。那样的结局虽然无奈,但也不失为一种阴阳的调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调和,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协。

李安的电影如果在大陆那肯定是禁片,第一,他让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还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国的中国人是如何痛斥大陆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责。
安凭借《推手》这部电影已经展示出他对中西文化比较拿捏准确的端倪了。电影主人公是一位中华老人,一个“武林高手”,喜欢太极拳,并以推手这种拳法自娱自乐。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老人仍然没有忘记这种他赖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制约下,“孝顺”“人老儿养”在美国这个国度里渐渐与“生活独立”思想发生着冲突,一点点的,老人自我感觉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开始尝试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贴心人。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这种思想冲突的束缚,展开新的生活,没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间的中国传统思想再次的束缚了他们。他们都没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虽然,自己的孩子最后和他再次融合,但这种思想关系还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改变。

太极拳里的“推手”是一种双人模拟对练的运动。拳经里提示的要决:如“圆化直发”、“舍己从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不丢不顶”等等,这些是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太极中着重是要练“气”,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冲突来解决问题的,西方人处理问题“丁是丁,卯是卯”,不乱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国人是讲“通”的,讲“变”的。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一部分想法。

在电影中,作为老人的主人公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更是难以改变和融合。电影借助美国家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儿女与父亲之间的冲突来表现这些问题。推手中那种蓄势待发,然后一蹴而就的态势,也许还在暗示着李安沉寂六年的后的一次爆发也说不定。

⑶ 由《推手》如何看待文化相对、民族主义中心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是硬币的两边,对立而又统一,而我认为,二者应当不存在对立,所谓对立,仅仅是内容的对立。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相对性与多样性,或者说,就是不抱着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看待异质文化,将每一种文化都看成是人类的选择。 民族中心主义:某一民族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而歧视其他民族,就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通过使“我们”区别“他们”而实现群体认同的文化战略,是以给自己的群体以积极评价、给其他群体以消极评价为代价实现的。 《推手》是一部反映华人美国化生活的种种文化不适应的电影。朱老先生、陈太、玛莎都是文化不适应的“重症患者”。文化对于个人可以说是一种环境的集合,在特定的环境集合下的某种行为与思维到了另一种环境下可能是不被理解的,正是因为这种不被理解,导致了这三位主要文化不适应者的困境。朱老先生、陈太生活寂寞,只有寻找最能还原中国文化小环境来改善缓解不适应症状;玛莎身处一个华人组成的家庭,处在一个小的异质文化中,也造就了玛莎的不适应。 文化环境差异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回避的。片中主要的人物矛盾在于玛莎与朱老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语言不通,缺乏交流,我认为实质上是民族中心主义在作怪。民族中心主义是扬己抑它的,朱老先生与玛莎都感到的是自己的文化被压抑,比如饭桌上的关于吃饭肉菜比例的争论、关于孩子看动画片的争论。由于这种相互压抑与攻击,更加加速了民族中心主义在两人内心的生长。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生长,最终是两人都拒绝向对方妥协,朱老先生托词“自己老了,就这样了”,选择离家出走逃离异质文化;玛莎托词“我已经试过”,以此回避小朱的责问。 影片到最后,仍然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面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矛盾,影片通过朱老先生和陈太的对话给出了一个妥协的解决方案。 民族中心主义,在有的人看来,是缺乏文化相对主义的表现,就像一部分人解释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不抱这民族主义立场”一样,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本人此文的最大观点就在于:二者是差异化统一,而非矛盾统一。民族中心主义主要是文化内部起到团结与凝聚作用,形成“我们”的概念(当然也可能形成“他们”的概念);文化相对主义是平等看待异质文化,正确理解“我们”与“他们”都是人类发展的选择之一。 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一样,“个人主义有利于个体利益的实现,是集体利益的基础,集体主义要充分肯定个人利益,才能为集体创造价值”。不同文化之间,应当利用民族中心主义的部分特点做好本文化的建设发展工作,但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应当看到文化相对主义的存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异质文化的存在。 如果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放在人际交往中,很显然我们可以回归到“对他人的友好与善良绝对不妨碍个人的发展”。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是可以较好处理世界各文化间、各团体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前提是我们要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看二者关系,如果是站在民族主义中心价值看,则会只看见二者的非此即彼,民族主义中心的夜郎自大,文化相对主义的和稀泥。 以上为本人期末论述题 欢迎吐槽

⑷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大全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大全,大家在看影片的时候会很容易被里面的内容打动,毕竟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影片里面的内容很容易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使大家深受触动,一起看看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大全。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1

看完肖这部电影之后,不禁让我感到心惊,也同时对ANDY致敬。一瞬间由一个银行家沦落为一个被冤枉的杀妻之犯。灯红酒绿,前途似锦的生活就此终结了。从此也踏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在狱友的轻蔑与毒打,粗暴的狱警粗暴打骂,度过无数个漫长难捱的漆黑深夜。灵魂陨落底层,生活变成一场背负屈辱的灵魂放逐,甚至丧志掉人之尊严,坚强的灵魂不停地忍受一痴前的人生磨难,与其说是磨难,倒不如说是人生的灾难。生活的确是一场滑稽的闹剧。

在这里(监狱),暗无天日,度日如年。有的人崩溃了,电影中的胖子正是一鲜明的代表,他被突如其来的枷锁束缚得抓狂,更多的是害怕,于是歇斯底里告诉狱警,他是被冤枉,他不属于这里,他要回家。但狱警笑了,那笑声是那么的刺耳,骇人听闻。最后他们用下流肮脏的手段将他送入天国。胖子带着他未被救赎的灵魂里开了。在那里,他也许不会的到解脱。

同样的ANDY他也是无罪的,可有人信吗?也许正如RED说的“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无罪的。”但ANDY他采取了与胖子决然不同的方式。因为他坚信着自己的信仰。ANDY他在监狱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救赎自己和鼓励狱友早步脱离苦海,获得重生。他更是一个好狱友:他用六年时间写信给州政府,终于得到第一笔图书馆捐赠。后来图书馆落成,囚犯们的灵魂又能在书中找寻慰藉。但是在这人间地狱里,他不断在承载着泯灭人性的对待和被迫为残暴不仁的狱长和狱警做事,替他们洗钱,但他们却不停的吞噬了ANDY,典狱长看似仁慈信教的一个人,殊不知在他那可憎的面孔下深藏一颗恶毒贪婪的心。他为了要ANDY长期为他洗钱,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保护自己的肮脏利益不惜牺牲ANDY的自由,甚至杀害了无辜的汤姆。当然,他的种.种罪恶也在自掘坟墓。安迪让他得到了报复。最后他死在自己的手 枪之下。此时上帝的惩罚也终于到临了。

整片看完了,我心中受到无数次激烈的抨击和震撼。ANDY他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无数个饱受伤害的心灵。他告诉了我:弱者回首便是强。

生活仍在继续。波澜不惊。平静如水。

你不知道前方将要发生什么。不曾想象哪天你会被卷入波涛汹涌的洪流之中。

无论如何。请你记得。你是命运的主宰者。

即便灵魂颠簸无数。也要尽全力。完成人生的艰难泅渡。

带着勇敢、坚持、信念、希望、上路。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2

有的鸟毕竟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翼太光辉了,当它们飞走,你会由衷庆贺它获得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

人的内心世界,是任何人都无法窥探的,在那里有只属于你的东西。它会是希望,会是欲望,也会是绝望。把这三个内心世界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对号入座。角色分别是肖申克,典狱长和老布。肖申克和他的狱友们说过: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围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你。没错,这是别人看不到的管不到的内心世界。但是,这个别人看不到的管不到的内心世界还是能通过控制,诱惑,灌输等手段来使之改变的。就像老布,照瑞德的话来说,他已经被体制化了,一个囚犯被体制化后,就是满足于他的监狱生活了,他深信自己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社会。老布满足于他在监狱里图书管理员的身份,瑞德满足于他在监狱里是个有求必应的人。他们都是在监狱里有“地位”的人。而出了监狱,他们什么都不是,甚至连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恐怕都捉襟见肘。我相信他们刚入狱的时候,都曾希望等到出狱的那天,他们要重新做人。只是岁月的长河把他们的这个希望冲刷的一干二净。他们只能在狱中满足于他们的“地位”,于是等到真的`假释出狱了,那些希望早已变成了绝望,这也正是老布自杀的原因。我也相信一个信仰笃诚的典狱长,最初并非原本就贪赃枉法,是社会发展中的利益驱使使他走到了这一步。而且更讽刺的是,他走到这一步,最大的推手莫过于肖申克。老布,典狱长,他们的内心都因为种种的外界因素变样了。而只有肖申克在种种挫折中坚持了他内心的希望,他才能得到他的石锤与海报,建立他的图书馆,挖通他的逃生之路,甚至在监狱中为自己“理财”。

不过与其赞叹肖申克惊人的智商,我更欣赏他强大的意志。他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越狱计划,并且从未放弃。并且就像我之前说的,典狱长的欲望除了利益驱使,最大的推手就是肖申克。这都是在计划之内的。洗钱的事情发生在汤米来到监狱之前,而可怜的汤米却做了炮灰。电影所放的剧情是肖申克救赎了自己的自由。而在电影之外,肖申克在墨西哥小城,他将完成对自己罪恶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3

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安迪本身,因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的拯救体现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让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这两个人,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预警榜首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展现音乐的美;而第三次,则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的,这是个划时代的胜利。

后来,出现了来一个扭转乾坤的年轻犯人,他知道关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凶,然而很不幸的,这个年轻人被杀害了。这时,瑞德以为安迪会在使我中选择自杀,恰好相反,真正想获得自由的人,会选择另一条路,一条通往自由的路。真凶自由应该也是本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经对那个年轻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忙着或,就是忙着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

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一言: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对大家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⑸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该片以中西文化差异和两代人的代沟作为基本矛盾冲突展开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给观众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其戏剧性的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导演通过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直接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于李安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中西视角,该片中的父子关系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导演借晓生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对“传统父亲”的家庭角色和权利意识时的焦虑与压力。但最终导演为父权选择了一个尊严的下台方式。通过父子关系的镜头语言和行为描写,该片也阐述了在西方语境下,中国式父亲的尴尬。



(5)电影推手观后感800字扩展阅读

《推手》由李安执导,郎雄、王莱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12月7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讲述了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由于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孩子们不同,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纽约大学。1990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推手》,该片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

⑹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集中看完《喜宴》和《推手》,算上《饮食男女》,总算看齐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这三部以探讨文化冲突和伦理道德而见长的电影中,李安分别以太极拳、烹饪、婚宴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来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感染力而又富于可看性。

除了《饮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环境放在美国,《推手》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权衡;《喜宴》着力于中西方文化间,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家庭关系。李安在这两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李安是温文尔雅和宽厚的,骨子里有道家的风范,因此,这两部片子(其实三部都是)中的父亲形象虽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却饱含着更深的宽厚、谅解、平和,最终都以理解子女的选择,依顺子女的意愿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推手》的入题很快,影片开始不到十分钟,矛盾立即凸现:美国媳妇和她的中国老公公如何相处?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协调?这一主题被慢慢扩展,抻长:年迈的父亲出于无奈离家出走,满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盘子为生;与酒店老板发生冲突,使出太极拳功夫坚决不走,捍卫自己仅存的尊严;李安以此深深叩问每一个观影人的内心:如果你是儿子,是父亲,将如何选择?直到
重新被儿子接回家,朱父亲才说出这番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情节行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直到朱父亲与陈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请对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终结,主题被进一步深化完整

“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朱老师傅这番话的意味何其深长!

我觉得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在于“简单”,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节清晰简单:老人上了岁数,盼孙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如何是好?于是儿子高伟同选择与急需绿卡的威威假结婚,却不成想假戏真做,让威威怀了孕,继而与同性恋恋人赛门产生冲突。

与《推手》的温和恬静相比、《喜宴》显得喜气洋洋,富有喜剧色彩,特别是结婚、闹洞房的情节拍得满是人间烟火气——李安本人还在戏中插科打诨了一把:当一个老外在婚礼上窃语“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时候,我们的李大导演赶紧凑上去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但影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离别之际,高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同性恋恋人赛门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照顾伟同;又紧紧握住威威的手说:高家会谢谢你。三个年轻人互相搂抱着看着两个老人远走,这是三个人的新家庭与一个传统家庭的冲突与理解:母亲没有把真相告诉父亲,父亲也没有把真相告诉母亲,都是因为“爱”,因为“家”。

李安是一位真正的中国的导演,是一位真正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我觉得大陆目前还没有这样深谙传统文化的中国导演,陈凯歌曾经是,而现在他更像一个汲汲于口舌之争的家庭妇女,早已不顾自己的修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这种悲哀又绝不仅限于中国导演圈,而是一种社会大众的悲哀,责任系于你我的悲哀。

⑺ 有关电影《推手》

如果从太极的理论上来说是可以达到。在电影中,演员是用了表演的手法而已

⑻ 谁看过推手这部电影 李安写的那个 能把电影内容要表达的思想介绍一下吗

内容简介:

朱晓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玛莎为妻并育有一子。为尽中国孝道,他将老父亲从大陆接到美国共享天伦。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拳总教头,因与玛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极功底一进成为美国的新闻。当朱晓生从警察局领回父亲时,玛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没有回独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简陋住所度过寂寞晚年。

关注中西文化冲突的《推手》

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李安的电影《推手》选择这样一个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本身就包含着自然的冲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伦理、感情则是属于全人类的。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龄、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使老朱根本无法和儿媳交流,也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老朱一身太极功夫足以让他自傲,但在美国他却什么也没法干,连洗盘子都干不了。这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也难怪儿子要以头撞墙。所有的儿子和所有的老人都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局面,面对这种冲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阳光下轻轻的长叹了。就连最后的结尾,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李安都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有",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银幕前的观众。

虽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但很多场面处理手法相当老到,后期作品的诸多元素和关注的问题都有所显露。老人问题、家庭伦理、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幽默地处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后的作品中都会有更多的发挥。

不过,毕竟是处女作,这部《推手》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线索比较单一、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戏剧性发展比较局促,还没有李安后期作品的圆润舒展的作风和气派。

⑼ 《推手》你还记得这部剧呢

决定一个电影究竟是不是好电影的条件只有两个。第一,要有一个好故事;第二,导演要有讲故事的能力。电影艺术在这方面和文学艺术有着极大的相同。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画面或是文字传达创出作者的情感,得到观者或是读者的共鸣。有好故事是基础,而练就出有效而艺术的表达方式更需要个人水平。李安大概很早便悟出了这一点,在消沉的十几年中,他每天能做的就是反复思考,创作并修改剧本。等待别人提供出好故事不如自己先创作出好故事。而在脑海中不断思考并放映自己的好故事则锻炼了他用电影讲故事的能力。正所谓“有感而发”,好的故事以及它暗含的启示性思想都需要长久真切的感悟和深思熟虑的提炼。从这点看来,大器晚成的李安在其电影创作初期便大获成功便也不难解释了。1991年,37岁的李安终于等到机会在纽约指导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推手》。电影一开始就上演了一场无声的斗争。从北京退休了的太极拳大师在儿子纽约的家中专注地练着功,藏蓝对襟罩衫,一双厚实黑纹布鞋,他两眼紧闭,身后挂着中国书法;不远处的书房里坐着老父亲的美国洋媳妇,蓬着满头卷曲的金发正烦躁地敲击着电脑键盘,不时地回头无奈地瞥一瞥练功忘我的老公公,她家中来的那个“外人”。中西方的冲突被看门见山地引了进来,戏剧的张力从无声的较量中开始。开场十分钟几乎没有人物对话,只听见老父亲衣衫摩擦的声音,伴随着洋儿媳重重敲击键盘予以反抗。

⑽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方式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使得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而电影可以展现文化现象,反映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电影《推手》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娱乐享受,也为观众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中的种种差异.

阅读全文

与电影推手观后感8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视电影剪辑音乐配乐 浏览:125
韩国三大电影奖哪一个最好 浏览:178
愤怒小鸟大电影完整版 浏览:225
电影主角发泄烦恼片段 浏览:494
峰峰微电影山演员 浏览:970
爱情刺激电影电影大全 浏览:376
电影院为啥不让抽烟 浏览:506
电影大全误杀 浏览:165
电影同族在线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261
泰国色罪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979
泰国作弊特攻队电影 浏览:939
有一部电影士兵被两位老人救 浏览:898
困在孤岛上法国电影 浏览:830
台湾电影爱之火焰1987 浏览:856
非洲下载电影大全 浏览:79
亲亲网网站下载电影 浏览:239
电影美景之家2女主角 浏览:190
为什么在线看电影卡 浏览:690
男主角叫罗宾的电影 浏览:401
小卖部污蔑偷东西什么电影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