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塔山阻击战有多惨解放军血战6天6夜,尸体在地上铺了三层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我军在东北地区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反观国军这边,已经处于败局,国军的兵力也被压制在了长春,沈阳锦州等地区。 锦州作为连接关内外重要的咽喉,是解放军必须要拿下的一座城市,蒋介石也深知锦州的重要性,派遣了10万兵力前去支援,面对敌军的来势汹汹,东北四纵司令员吴克华主动请战。
要知道四纵在当时的实力并不是非常强,就连士兵也大多都是新入伍的,武器上也比较落后,国军这边派出了海陆空三军的精锐士兵,与我军在塔山地区展开了激战。
因为自古以来, 东北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不管是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东北连接着苏联,一旦失去东北,国军就失去了他们最后的保障。 老蒋也自然明白东北的重要性,就怕我军抢走东北, 于是蒋介石就将国民党最好的部队,39军、54军、63军、 92军全都调了过来。并且还将最擅长打硬战的95军也派遣过来支援锦州。除此之外,老蒋还将从国外引进的空军,海军全部调遣到锦州。
一时之间,国军处于优势地位,我军这边的的主力部队是4纵、11纵、热河独立第4师、第6师、和炮兵旅共计8万人, 可以说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非常艰难。
10月10日当天凌晨,敌军率先发动攻击,敌军凭借多年作战的经验,使用大炮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乱炸,仅仅半个小时,我军工事就损毁一大片。敌人固然厉害,但是我军的炮兵旅也不是吃素的,拿起大炮就是对敌人一顿轰炸。
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国军就发动了9次进攻,但依旧没有夺下阵地,在第二天的时候,敌军空中势力开始对我军阵地上方不断地投下炸弹,就连舰艇也不断的发动攻击,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军一蜂窝的冲了过来,到晚上的时候,我军的一座高地被敌人夺走。 虽然敌人是厉害,但是我军也不是吃素的,到傍晚的时候,我军通过白刃战又将战地夺了回来,此时阵地上已经有1000多具敌军尸体。
到10月13日,国军95师的进攻更加疯狂,他们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且在95师师长的催逼下发起了猛烈冲锋,对此我军也加大了火力点,面对不要命的敌军,我军的子弹如同雨点一样,落在了进攻的敌人身上。
虽然敌军不要命的发动进攻,但是面对我军强大的火力,敌人伤亡十分惨重,在敌军的猛烈进攻下,我军失去了部分的阵地,由此可见,国军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他们不计较战士的伤亡情况,一心想要夺下塔山。
敌人的95军除了要面对战场上强大的对手,老蒋还在后方不停地对95师师长发布命令,并且威胁95师长官,如果拿不下塔山人头不保。 对此95师更加不要命地发动攻击,打到最后,95师彻底被打飞了,我军这边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当吴克华将军来到阵地上之后,发现到处都是士兵的尸体,搬开尸体下面还是尸体,牺牲的战士被铺了三层。
尤其是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国军拿尸体来做掩护,我军对此也豁出了命和他们打,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部队损失都非常严重,当时我军两个主力团7000多人,最终只剩下了120。由此可见,塔山阻击战的激烈情况。
在塔山防线最危急的时候,鲍仁川率领13人,向敌军95师的一个团部发起反击,击毙了敌人的两名指挥官。 到14日上午的时候,锦州地区传来了炮轰声,这也就代表了总攻已经开始了,在大炮的轰炸下,锦州成为了一片火海。我军仅用了31个小时,也就是到15日的凌晨,彻底将锦州攻占。
蒋介石收到消息之后,气得跳脚,他们派出了精锐部队,居然都没拿下一个小小的塔山,由此可见当时蒋介石,对拿下塔山的执念有多深,在16日,蒋介石终于下令,将兵力从锦州撤离,塔山阻击战我军赢得了胜利,但也只能说是惨胜。因为是在东野四纵极其惨重的伤亡下,才赢得了这场战争。
根据 《近代中国海军》 中的记载,仅在10日这一天,我军歼敌1260人,我军伤亡715人。10月15日我军歼敌1238人,自己伤亡470人。而且这场战争是由林彪,蒋介石亲自指挥,蒋介石下了死命令, 塔山一战,关乎到50万国军的存亡。林彪对此也下达了命令:守住塔山,就相当于握住了一半胜利。而且为了打好这场战,主席和林彪将军多次进行电话交流。
战争结束以后,士兵回忆说道,很多年都没有打过这么苦的仗了,很多战士们被炸弹震得耳鼻流血,有的人已经是腰折骨断、双目失明、耳聋口哑,还有的战士们在战争结束以后,连阵地都下不了。
塔山阻击战,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原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所以说塔山一战,不管是从将士还是到普通官兵,他们都经历着生死的考验,。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战机。我军更是提出了要“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同样这一战也牺牲了不少的将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新中国的大功臣,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吴克华晚年的时候,经常回忆,塔山阻击战一战,牺牲了的三千多名战友,其中包括一名师级干部,十名团级干部,三十名营级干部,以及连以下指战员。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离不开我军正确的作战计划和部署,可以说任何一场战役的胜利,都绝非偶然,正是因为我军有效的战术战法,和不怕死的精神,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经过塔山一战,我军的作战经验也逐渐丰富,东北野战军的实力,有了更大的提升,也为后期的解放战争坚定了基础。而这一切,都是先辈们流血流汗换来的。
Ⅱ 电影 大决战 观后感
思路:根据电影《大决战》系列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
只不过是缩短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Ⅲ 电影塔山阻击战为什么看不到在哪里能看到不要电视剧和新拍的
有过电影,拍的非常好,战斗异常惨烈,真实。只是为什么网上找不到?之前中央六套放过
Ⅳ 王敬之塔山阻击战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至山海关段铁路发起攻击,至10月1日,攻克锦州北面屏障义县和锦州南面的高桥、塔山、兴城,孤立锦州。蒋介石接到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的告急电后,立即从南京飞到北平、沈阳,经过精心谋划,决定集中22个师,组成东西两兵团,分别从锦西、沈阳出动,东西对进,夹击围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获悉国民党军增兵锦西后,担心担负阻击任务的兵力太少,阻挡不住,因为两锦之间距离仅为50公里,担心打锦州的部队陷入敌人内外夹击之中。于是在10月2日22时致电中央军委,提议回师打长春。但过了不多时,他又报告中央,决心仍然打锦州,并调整了兵力部署。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收到林彪的报告后,立即复电,重申必须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
按照新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7个师和炮纵主力,组成北突击集团,以2个纵队6个师组成南突击集团,以1个纵队组成东、突击集团。从10月9日开始,从北、南、东三个方向对锦州发起攻击,扫清外围后,于10月14日10时发动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万人,俘虏范汉杰。在攻击锦州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分别在彰武、新立屯和塔山地区,进行了防御作战,尤其是塔山阻击战,激战6昼夜,击退"东进兵团"数十次猛烈进攻,坚守住了阵地,
锦州解放后,东北战局急转直下。10月15日,蒋介石又飞到沈阳,严令东北"剿匪"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部向沈阳突围,郑洞国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决定10月17日行动。但他没有料到,在人民解放军的争取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于这天起义了,突围计划破产。19日,新7军军长李鸿率部放下武器。郑洞国被迫于21日凌晨走出指挥部中央银行大楼向解放军投诚。长春和平解放。与此同时,"西进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在蒋介石督催下,于10月20日由彰武、新立屯地区南下,企图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掩护沈阳国民党军沿铁路线撤入关内。10月21日对黑山、大虎山发动攻击,遭遇解放军的顽强抵抗"
黑山、大虎山阻击战鏖战正急之时,东北野战军攻锦州得胜之师迅速回头,犹如飞将军从天降,从南北两翼钳击合围廖耀湘兵团。廖耀湘进攻黑山、大虎山受阻后,乃改变计划向营口方向撤退,企图从海上逃走,但途中又遇解放军的拦截,不得已分成两股向沈阳方向突围。由于指挥错乱,部队来往调动,陷入一遍混乱。这时坐在北平指挥的蒋介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被围歼而无可奈何。
Ⅳ 我要塔山阻击战的详细资料,我或许认为这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较为惨烈的一场战斗!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10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村东面是铁路,通往锦州的公路从村中间穿过。村南有一条干枯的滩河,宽约30米,叫饮马河。塔山这个史书上鲜见的地名,在辽沈战役中却载入了史册。其原因就是:它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担任塔山地区阻击战任务的是我军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而从锦西、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敌军是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军、三十九军两个师、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独立九十五师,共11个师。也就是说,东北我军以8个师阻援,而国民党军是以11个师进攻。我军8个师顶住敌军11个师的进攻,战斗是异常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也可以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我军四纵等部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Ⅵ 塔山,罗千岁是什么电视
摘要 塔山阻击战
Ⅶ 塔山阻击战的背景介绍
塔山阻击战是中华民国国军与东北人民解放军之间的一场战役,那么塔山阻击战的背景是什么呢?你想了解更多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塔山阻击战的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塔山阻击战的背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至此为期八年的 抗日战争 结束。1946年6月没有了外敌的国共两党正式宣布决裂,开始了争夺政权的战争。
塔山阻击战背景就在国共两党于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战役。1948年中旬,由于东北人民解放军的苦战,东北已经有大部分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得到解放,东北的局面已从根本上转变为优势。因此东北方面的农工业得到了飞一般的发展,使得解放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了东北的国民党军。并且东北国民党在之前的战役中节节败退,士气低下,连剩下的兵力也被迫分撒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相距甚远的省市。
急迫的形势让蒋介石焦虑的考虑对策,他打算把长春,沈阳的兵力全部转移到锦州,好应对华北,华东战场。但这样放弃东北怕是会在 军事 和 政治 上造成严重后果。正在蒋介石举棋不定时,毛泽东认为时机已成熟, 决定 以全面解放东北为目标,成立东北野战军主力,以北宁路为前进方向,放弃长春,沈阳。专心攻打锦州。并且在塔山做出防线,已以成熟的军事力量歼灭从沈阳支援的国民党军队。
塔山阻击战背景就是这么的严峻。1948年10月10日至10月5日,国共双方奋力拼搏了6个昼夜。东北野战军以八个师的力量对抗国民党十一个师的力量。伤亡过万,战况十分激烈。
塔山阻击战的原因
塔山阻击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四野正确的作战部署。事实证明,正是实行了全面防御和重点防御的相结合,第一线和第二线合理配备的相结合的部署,才使我军 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是我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纵队党委层层动员,提出"死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保卫锦州胜利"等 口号 ,开展"立功运动",号召共产党员带头英勇杀敌,战后,仅12师通令嘉奖的160人中,党员就占了70%。
再次是广大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战地人民群众积极、热情地支持我军作战,塔山一线阵地出现了热烈的支前场面,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
塔山阻击战历时6昼夜, 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海陆空三军却未能有效地协同作战,最终未能攻下塔山。作战中, 解放军伤亡3774人,歼灭 国民党军6549余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 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坚守塔山堡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战后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称号;12师35团被授予“白 台山英雄团”称号;10师28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守备团”称号;炮兵团被授予“威震敌胆炮团”称号。
塔山阻击战的失败原因
照理说, 国民党军在 葫芦岛汇集了很多高级指挥官,出动了海、陆、空三军的精锐部队进攻塔山,攻克塔山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实情况永远比书本理论要复杂多变。 蒋介石置卫立煌派往葫芦岛的指挥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 陈铁等人于不顾,安排 阙汉骞指挥,这一方面打乱了卫立煌的指挥部署,另一方面阙汉骞也无法统一指挥,他作为 五十四军军长指挥不了六十二军军长 林伟俦,而罗奇又妄加干预,陈铁等人也发挥不了半点作用。并且当时的海军司令 桂永清、空军司令 王叔铭等人所领导的海、空军更不是 阙汉骞所能指挥的,就是 侯镜如也只能干瞪眼。所谓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只是徒具形式,或者说只是喊一喊而已。
蒋介石给了他们的职务,却并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因此,陆军进攻时,海军、空军的协同只是造造声势,尽管海军的炮击、空军的轰炸,严重地摧毁着我军塔山阵地,诚如惠德安所描述的:“从葫芦岛北山上向塔山遥望,但见海空火力集中轰击,真是地动山摇,霎时间塔山成了一片火海,硝烟直冲云霄,凝结成一团巨大的乌云。在这样的疯狂攻势下, 解放军塔山英雄团,竟创造了战史上伟大的奇迹,打得 国民党看着塔山的红旗失魂丧胆败下阵去。”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彼此倾轧,军事指挥难以令行禁止思想统一,看似声势浩大的海陆空作战却难以形成有效地协同效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国民党海军丹阳号(原日本海军 雪风号)的参战极大阻碍了外线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发挥;也是其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Ⅷ 塔山阻击战
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
为保障夺取锦州之役,东北野战军在此地建立防御阵地,并以此来迎击援救锦州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
最后,东北野战军阻挡住国军东进援锦而取得胜利,塔山战役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于影响了辽沈战役的结局。 有人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
Ⅸ 塔山阻击战:蒋介石和林彪分别派出“监军”,为何效果大相径庭
塔山阻击战,国共双方都知道这场作战的干系和重要性,故也都采取了一些超常的举措。比如,双方为了强化战事的督导落实,都派出了“监军”。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派出的是第四督察组组长罗奇。共产党方面,林彪派出的是东野总部的作战处处长苏静。但最终结果是:双方派出的“监军”,虽目的大致相同,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对比之一:双方对“监军”都不“感冒”都有抵触。
对于打仗中“监军”的做法,从古至今的军队,这种做法并不新鲜。从派出“监军”的本级主帅和部门来讲,主要是通过“监军”传达贯彻本级作战意图,确保一线部队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
对于被“监军”的单位,肯定不会舒服。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监军的派出,至少有对这个部队信任度不够的因素在内。
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国民党蒋介石派出的“监军”是罗奇,他被人称为“罗千岁”。透过这个绰号便可知部队对他的态度。据参加塔山阻击战的不少国民党军将领回忆,罗奇以蒋介石的“钦差”自居,不但不把塔山阻击战国民党军师这一级将领,包括54军军长阙汉骞、62军军长林伟俦等人放在眼里,甚至还把东北“剿总”参谋长陈铁等人也不放在眼里,包括负责塔山方向的国民党军总指挥17兵团司令侯镜如,都不得不看罗奇的眼色行事。电视剧《大决战》当中,专门反映了罗奇与阙汉骞、林伟俦等人的争执情况。阙汉骞更是因为罗在蒋介石面前打小报告而受到严厉处分。
至于林彪派苏静到4纵“监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当然也都有感觉,甚至有“牢骚”。他们后来回忆说:从红军时期以来,共产党的军队就从没有这种做法。这次林彪派苏静前来,难免使吴克华、莫文骅觉得林彪对他们的信任度不够,对他们守塔山的意志力不够。好在吴克华、莫文骅能够体知林彪的意图,毕竟这是关系整个锦州战役乃至整个东北命运的阻击战,以林彪的行事风格,以林彪的持重谨慎,派出“监军”,尽管超常,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对比之二:罗奇的越俎代庖与苏静的只听不说。
罗奇名义上是“监军”,但他并不安分,干了不少越俎代庖的事。前面说过,除了他不把国民党军那些前线将领看在眼里之外,还有他的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他以为,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凭借国军的强大综合优势,拿下塔山不成问题。为此,他一是把他当过师长的老部队——华北的独立95师,也即“赵子龙”师带到塔山前线;二是为了使“赵子龙师”抢得头功,为他争名头,他以“赵子龙师”刚到塔山不熟悉地形为由,竟在塔山战事打两天之后,专门休战一天,以让“赵子龙师”专门堪察地形,熟悉整个战场环境。殊不知,这一天的休战时间,对于防御的吴克华4纵来说,给了他们重新整修工事、重新动员部队的难得之机会。
兵家讲究一鼓作气,原本占尽优势的国民党军一方,应该乘势进攻,不给4纵任何喘息的机会。但显然罗奇有他的“小九九”。回过头来看,这个“小九九”恰恰使国民党军失去了连续进攻的最好战机。
与罗奇的颐指气使、瞎指挥不同,林彪派去的苏静,只听不说,只是把林彪、罗荣桓的战役意图向4纵传达外,便不发表更多意见。甚至参加四纵的作战会时苏静都不发表什么意见。他更多的是实时了解战场上的真实情况,通过他这条线把这些真实情况再实时反馈给林彪,给林彪下作战决心提供依据。电视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当刘亚楼等人建议林彪派总预备队顶上的时候,林彪依然坚持总预备队不上,依然给4纵亲自下达坚守塔山的作战命令。这些命令的下达,肯定有苏静反馈给林彪的情报因素做支撑。
对比之三:罗奇的反作用与苏静的正向作用。
国民党军本来派系林立,各吹各的调。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同样也不例外。由于罗奇的“监军”和瞎指挥,更是给国民党军塔山进攻的部队在指挥上平添了不少乱子。致使罗奇与总指挥侯镜如之间,与阙汉骞、林伟俦等军长之间,产生了相当的不协和。这种不协和,显然会对部队的主要进攻方向、主要进攻力量安排、作战时间的发起、部队的协同保障等方方面面带来负面作用和影响。特别是罗奇的一些“小九九”非但没有得逞,还使他与参战的将领们之间产生了更大的埋怨与不满。这一点,从塔山阻击战战后的会议上,蒋介石对阙汉骞等人动怒,甚至要枪毙他便可得到佐证。总之,罗奇的“监军”作用,给国民党军队增添的是负能量,塔山阻击战的失败,罗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观苏静,或许他的作用并不在纸面上,或许他的作法不是值得推崇的作法,《大决战》电视剧当中,对林彪派苏静去4纵“监军”并未着墨和体现。不过,军史界对林彪的这一超常的做法,尽管使得吴克华、莫文骅不满,但在那种前所未有的大战下,林彪的这一做法还是得到了人们的理解。而苏静在4纵的“监军”作用,评估起来更多的还是正向作用。因为他给吴克华、莫文骅带来的是压力而不是乱子。特别是这种压力又转化成了守住塔山的动力。最主要的是他把塔山前线的实情,实时地反馈给林彪,以供林彪决策参考。这也是塔山阻击战,蒋介石与林彪都派出了“监军”,但最终效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根本不同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辽沈战役》《第四野战军战史》《莫文骅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