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报界宗师张季鸾电影观后感

报界宗师张季鸾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1-03 00:51:28

1. 张季鸾时期《大公报》提出的“四不方针”具体时间是什么

1926年9月1日,张季鸾在新记《大公报》复刊第一天便以记者的名义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宣布“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决心办一张言论独立、不依靠任何财阀、任何政党的独立报纸,以“文人论政”的方式,为这张民营报纸开出一条新路,实际上就是“言论独立,不盲从,不受任何方面收买,不以个人谋私”。《大公报》以“论政而不参政,经营而不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为办报宗旨,奠定了它在新闻界的权威地位。大公报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的自由主义精神,媒体人要坚持自由主义理念,保持客观,公正的独立立场。

2. 民国大报《大公报》缘何落户香港

大公报位于香港湾仔轩尼诗道的办事处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3. 樊川的名墓义士

顺着西汤公路行至王莽乡东韦村,便来到张季銮墓碑前,墓旁开满白色的野花,碑额有字“报界宗师”,中部有大字“张季鸾先生之墓”,旁有“先父生于一八八八年三月廿日,故于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墓为其子张士基、孙张哲明等后辈所立。碑阴有张季鸾介绍,碑后为3米高的墓冢,资料称墓前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胡宗南题墓碑两座,今俱不存。张季鸾曾为一代著名报人、政论家,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主持《大公报》笔政达十五年之久,奉行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坚持以言救国。
不远处密叶深处有一砖镶碑楼,分开齐腰高的藤蔓草墙,靠近碑前仔细一看,碑上刻着大字“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桥先生之墓”,此碑当为冯玉祥先生所立,碑面也被蛛网斜封。碑楼左边斜靠一白石残碑,碑面可见“生于前清同治十三年”、“于中华民国三十年”、“乞考朱公讳庆澜”等字样,从文字看当系朱子桥子女于1946年所立的那通碑石。文革时,其墓有于右任题盖、叶恭绰撰文的墓志铭一方被掘出土,已入藏西安碑林。朱子桥将军是一代名将,对陕西的文物保护出过大力,法门寺、华严寺、仓颉庙、大慈恩寺、卧龙寺、眉县斜塔都记载着他募修的功绩,陕西人民永远不应忘怀他。
杨虎城将军陵园在牛头寺下面的公路边,这块宝地唐代叫勋荫坡,陵寝所处位置跨唐牛头寺和龙泉塔院。1950年12月30日,杨虎城的忠骸及随同死难诸人的灵柩运达西安,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率各界人士在西安车站举行迎灵公祭,2月7日安葬在少陵原苍松翠柏间,每年有许多外地游客来墓园参谒。
樊川名墓还不止这些,唐代诗人杜牧自谓“樊川翁”,又将其著作命名为《樊川集》。其墓在少陵原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建国后尚存,墓顶有一大树,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平毁。在凤栖原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墓。在上塔坡村北清凉山有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墓,文革中被破坏,1981年10月立碑恢复。

4. 报界宗师张季鸾:风骨与正义并存,病逝仅留十元钱,你怎么看这样的人生

《岳阳楼记》中这样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文人墨客对于国事的忧虑。在漫长的文人议政阶段,新闻人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的变迁。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位大师,他的文章议论就是时代的活历史,反复研读后依旧历久弥新,在他的文章中热情与理智并存,思维与人格共舞。

在革命年代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是成为新闻行业从业者的精神偶像和最高标杆,他便是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

幼年坎坷求学路

1888年,张季鸾出生在山东邹平。在13岁那年,他的父亲意外离世。他和母亲以及妹妹一同跟随扶柩回到老家榆林。

此后他的妈妈一人扛起家庭重担,日子举步维艰,异常困窘。但终是事与愿违,在16岁那年,母亲也离他而去。

正是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职业保持无上的责任感与敬畏感,张季鸾才能创办出一流的《大公报》。

如今,我们不需要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作为一个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保持责任感与敬畏心,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工作。

除此之外,坚定的爱国主义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两者兼得,才能真正无愧国家,无愧时代。

5. 有没有人有我国党报副刊历史背景的资料阿,急!!!

1.王韬
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
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
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

5.唐才常(1867~1900)
字佛尘,湖南浏阳人,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唐才常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新报》和《湘报》主笔。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向读者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湖南知识界有很大影响。
6.谭嗣同(1865~1898)
维新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与唐才常合称“浏阳二杰”。谭嗣同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在《湘报》工作的半年间,发表了25篇政论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英勇就义。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他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报纸的时效性最强,是最早的助新之具。二是,他认为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这些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意识。
7.严复(1854~1921)
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维新运动知名人士。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阐述了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张,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1897年,严复与友人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但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渐趋保守。

8.章士钊
字行严,湖南长沙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1925年兼署教育总长。曾参与镇压学生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办《甲寅周刊》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著有《柳文指要》等。
9.章太炎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满出狱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但他好用古奥字句和文言语法,传播效果不如梁启超的文章。五四运动后潜心治学,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倒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支持抗日救亡。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传世。
10.于右任(1879~1964)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他所创办的报纸揭发贪官污吏,披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读者欢迎。他还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著述有《右任文存》等。

11.远生(1885~1915)
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其为“报界之奇才”。他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通讯特点:
1题材务求重大。
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
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
4通俗自然,文风不拘一格。
·发明了“新闻日记”体裁,用日记形式报道评论当日新闻事件。
·其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政治上,黄远生的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黄远生的文集《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集。
12邵飘萍(1886~1926)(07)
·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著名报人,被誉为新闻全才。
·早年被《申报》聘为通讯员,参加南社。
·1911辛亥革命爆发,任《汉民日报》主编,开始职业报人生涯。后接办该报,抨击军阀、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后被逮捕入狱,汉民日报被封。
·1914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1915创办东京通讯社。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曾首先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918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以消息迅捷闻名,有本社采写+翻译的外电。开展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对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国会动态等做出翔实的报道。
·1918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1919因揭露政府卖国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1920回国复刊,使该报成为北方一份有影响的大报。

·业务上,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新闻全才。尤其善于新闻采访,其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政治上,紧随时代步伐,不断进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1926年3.18惨案全力揭露真相,抨击军阀当局罪恶,被列入通缉黑名单,后被枪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13林白水
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曾两度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兼学新闻。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纸的编辑、记者、主任和社长。1926年8月因所写《官僚之运气》一文触犯当局,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
林白水撰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
14刘少少(1870~1929)
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武昌起义后,先后担任《湖南公报》、《公言》、《中华》等报刊的编辑、记者、主笔。袁世凯办的《亚细亚日报》创刊时,曾应聘担任主笔。
1918年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研究老庄哲学。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但他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有报界“怪杰”之称。
5.徐凌霄(1888~1961)
笔名彬彬,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他对中国传统戏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
16胡政之(1889~1949)
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曾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1916年,担任王郅隆主办时期的天津《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赴欧采访,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的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17张季鸾(1888~1941)
民国时期的著名新闻记者。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张季鸾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而被逮捕。
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
袁世凯死后,张季鸾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和《中华新报》总编辑,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卖国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狱。1926年,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在新闻界开始享有盛名。

18.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3年陈独秀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与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6点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五四”时期,他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大量政论。
他曾任《言志》月刊的编辑,为《甲寅》月刊写稿。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撰工作,还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指导创办《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国民新报》等报刊。此外还指导过多家报纸杂志的编撰工作。1927年,在北京牺牲。
20徐宝璜
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教育家,1912年赴美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北京《晨报》编辑,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
1918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被推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
所著的《新闻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黄天鹏《新闻学纲要序》中则称徐宝璜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21蔡和森
湖南人,1915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同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党中央的宣传工作。曾负责《先驱》半月刊、《向导》周报。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涉及面非常广泛,既有理论深刻的长篇大论,又有一针见血的短文,分析精辟,逻辑性强,富有战斗性和说服力,在当时有很大影响。1931年,在香港被捕遇害。
22.恽代英
我国著名青年运动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和报刊政论家,是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任《中国青年》主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或参与报刊10余种,先后编辑过《新建设》、《红旗》等刊物。他的文章既洋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多年的办报实践使得恽代英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注意理论探索和总结,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建设作出了贡献。1930年5月被捕,次年在南京被杀害。
23.萧楚女
中国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和宣传家。五四前夕,任汉口《大汉报》副主编。1922年后任重庆《新蜀报》主笔。1923年到上海编辑《中国青年》。1925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他自学成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的文章情理并融,分析深刻,常能出其不意击中论敌要害。1927年在广州“四一二”反革命中被害。
24.成舍我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原名成勋,后名成平,笔名舍我。早年在《益世报》担任记者、主笔、总编辑。1924年至1925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形成“世界”报系。他还在北京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培养新闻人才。1927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1934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5年赴上海创办《立报》。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和重庆相继主持《香港立报》和《世界日报》。抗战胜利后恢复出版上海《立报》和北平(今北京)《世界日报》。
1952年由香港去台湾,在台湾各大学任教。后在台北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后任世界书局董事长。1988年在台北创办《台湾立报》。1991年在台湾去世。
25张竹平
·原任职申报,后自立门户。
·1926与人合股购进上海《时事新报》。
·1928,将早年经营的 申时电讯社扩建为 申时通讯社,后成为国内很有影响的通讯社之一。
·1931任英文《大陆报》经理。
·1932与人创办《大晚报》。
·后张 将以上三报一社合并,成立四社联合办事处。在国民党压力下,财阀孔祥熙强行收买。

26史量才
进步的爱国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自任经理,在他的经营下,《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分股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报业资本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深深认识到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蒋介石对日妥协“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他组织上海各家日报同时刊载《宋庆龄为邓演达被害宣言》,还发表时评,矛头直指蒋介石。“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史量才发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并被选为会长,积极募集救国捐款,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同时,史量才还对《申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量才和《申报》的一系列改变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遭特务枪击,当场死亡。
27.邹韬奋
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后创办和主编过6报1刊,创办了著名的“生活书店”。
1926年10月邹韬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开始了他的报刊生涯。“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决反帝的爱国者,最终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了《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
他写的通讯和评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报刊思想,即“韬奋精神”:①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气节;②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③热心服务读者的办报作风;④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后创办和主编过7个报刊。
(1)《生活》周刊
1925年10月由上海职教社创办的机关刊物。创刊之初以“传布职业教育的消息”为宗旨。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九一八”事变之前,该刊以力求政治清明与事业振兴为目标;“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迅速走出改良主义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转而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抗日军队捐款的活动。此外该刊还发表文章系统介绍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刊十分重视读者意见,开辟“读者信箱”专栏,征求读者意见,积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该刊的“小言论”专栏也很受读者欢迎。在新闻业务上,《生活》重视选材的趣味性和价值性,主张文风要明显畅快,深得读者好评。
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销数增至15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2)《大众生活》
1935年,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在发刊词里,韬奋提出要把实现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众生活》竭其全力报道了这一伟大运动的过程,并发表了许多态度鲜明的评论,给学生的爱国运动以热烈的声援。这个时期,发行量达20万份,又创全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1936年2月29日,国民党政府查封了《大众生活》周刊。
(3)《生活日报》
1936年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惟一一张日报。该报出至7月31日自动停刊。
(4)《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1936年在香港创刊,后改名为《生活日报周刊》。8月,移到上海出版,改名为《生活星期刊》。
(5)《抗战》3日刊和《全民抗战》
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第二年7月,与李公朴办的《全民》周刊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在汉口出版,韬奋主编。1941年2月被查封。
(6)香港《大众生活》
1941年 5月17日,《大众生活》在香港复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邹韬奋的报刊理论
韬奋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刊的经验,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见解:
(1)关于新闻言论自由问题
接办《生活》周刊之初,他认为办报刊应该“心目中全无党派”,报刊应“成为社会上人人的一个好朋友”。在《生活》周刊一再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他考察欧美许多国家之后,他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和资本帝国主义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数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却有多数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
(2)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
①他接办《生活》以后,就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他十分重视这个栏目,称读者来信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热心为读者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②在报刊文风上,强调内容精炼,篇幅短小,提倡“明显畅达”的平民文风。
③在经营上,他认为“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入,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尽量减低报刊售价,并坚决拒绝不义之财。
(3)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
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创造的精神”。他办的报刊,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他的报刊为读者欢迎,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4)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邹韬奋热爱新闻出版工作,为新闻事业奋斗终生。他曾经提出,理想的编辑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大公无私;二是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三是文字畅达;四是至少精通一种外文。他还提出过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健全的体格,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邹韬奋新闻奖”(94)
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邹韬奋同志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而设立的。1993年设立,每两年评奖一次,宁缺毋滥,奖励新闻编辑(如负责通联工作、写新闻评论的、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员)的最高奖。】
28.范长江
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记者身份从成都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考察川、陕、青、甘、内蒙等地,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汇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西安事变后,他深入西安采访周恩来,随后进入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在国内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他发表的通讯《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辑入通讯集《塞上行》。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中国记者。
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深入前线采写大量通讯。1938年发动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后又于1938年10月20日在长沙与胡愈之等创办国际新闻社。
1939年5月,范长江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新闻奖”(92)
(1)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该奖1991年开始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人品、文品俱佳,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应各项进行综合考察和评选。
(2)该奖项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检阅和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6. 张季鸾的墓园

1942年,这位《大公报》前主编的遗体,被从重庆迎返陕西故土,在一场规模盛大的公祭典礼之后,下葬在西安市杜曲镇竹林村一座占地40亩的陵园中。如今,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陵园几乎已经彻底被毁,在仅剩的一片一亩见方的土坡上,张季鸾后人补立的墓碑,孤零零地立在丛生的杂草间。 在公祭的前一年,当时任《大公报》主笔的张季鸾在重庆病逝时,国共两党最高层都在第一时间发来唁电,蒋介石、周恩来更是亲自前往丧礼,吊唁这位报人。当时的公祭,城里来的戏社搭台唱了好几天大戏,周围几个村的厨子都被请来村里,以便接待前来吊唁张季鸾的宾客。公祭开始前,五六十个穿着军装的人组成的军乐队进行演奏,天空中的飞机低低地盘旋在陵园的上空。发来吊唁的书信成堆成堆地摞着,陵墓周边人山人海,前来看热闹的人把周围几百亩麦地都踏光了。 张季鸾祖籍在陕西榆林,当时之所以选择将他葬在西安,是因为墓地所在的樊川,是专门为了迎接他所挑选的“风水宝地”。当地人们传说,这里背靠高山,两侧两条水渠流淌,号称“双龙戏珠”。而在文献记载中,这里被誉为“天留佳壤,以待大贤”。在这场公祭之后,一座“又大又有气势”的陵墓,就在村子东头的塬上盖了起来。有高高的围墙,门口的几个石墩子“两三个人都抱不住”。走进大门,砖铺的一条大路,连接着一道长长的台阶。陵园院墙外本来种着一排茂盛的洋槐树,通往墓碑的那条砖铺小路,两侧也有两道繁茂的花墙。陵园的里面,有两片桃园,而在台阶的尽头,墓碑周围,则是一大片的松树,那是专门从周围的山里移来的“秦岭松”。陵园建成之初,曾经有一个连的队伍驻扎在这里,专门为张季鸾守墓。没过几年,这些国民党的军队随着战事吃紧,不知所踪。这个庞大的陵园从此没了人看守。 解放后,特别是接踵而至的“大跃进”,为配合大炼钢铁,周围几个人民公社争先恐后地派人赶来这里。很快,陵园院墙内外的洋槐、白杨,还有坟前的秦岭松,都被干劲高昂的人们争抢着砍倒,送入土法炼钢的炉子里。《大公报》各大版面纷纷改组,新闻界与它的过去进行了决裂。在几十公里外的西安城里,张家的后人此时已无暇顾及这些了。直至“文革”开始后,这些用江南运来的石材刻成的石碑,连同墓基上砌的石条、青砖,都被彻底砸碎,成为村民们用来盖房子的边角碎料。最后,在“破四旧”的运动中,一辆属于生产队的拖拉机从坟顶推过,将半个土包夷为平地。整个陵园瞬间变成了庄稼地,并且按照地界,被分成两半,划拨给了两个不同的村子。在一片混乱中,村民们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张季鸾的墓地已经被人挖开了。打开的墓地好像一套“院子房”,里头有一间厅堂、两间小室,里面的陈设只余下一张石几,一把茶壶、一副麻将、一只烟斗,散落在上面。这便是这个庞大的陵墓保存下来的全部葬品。之后的几十年里,张季鸾的墓带着赤裸裸的裂痕,躺在这片凌乱的庄稼地里。即使是“文革”结束后,也没有人想要重新修整一下这个这只剩下半个土包的陵墓。 1994年,一名当地的记者寻访到这里,面对墓地惨状大为震惊。他在随后的报道中写道:“一代报人张季鸾墓,早已沦为荒郊野冢,无任何标识,人迹罕至。一抔残土,面对着暮春寂寞的阳光,不堪凭吊。” 1999年的一天,张季鸾旅居香港的孙女突然打来电话,告诉张季鸾的外甥女李赋英,一个曾经在《大公报》工作的老人,辗转找到陵园,却发现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墓园又荒又乱,土包也只剩下了半个。“墓一定要重修,这是我的责任。”这个女孩在电话中说,“我只能拿出一万元港币,你能不能帮我做一下?”李赋英立刻答应了下来,为了批下一块地,她坐着公交车,从西安市市中心到长安县县城,来来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一开始,当地政府以为是港商回乡投资,热情很高,但结果发现只有一万港币,立刻“失望得不得了”。几番协商后,李赋英最终拿到了一亩地。这正是当年陵园尽头墓碑所在的地方。虽然与陵园最初40亩的规模仍相差甚远,但她已经觉得 “很满意”了。 李赋英按照子孙给长辈树碑的口吻,拟了“先父张季鸾先生之墓”几个字。至于石碑的背面,最后选择了两条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唁电,放了上去。最后的碑文,是李赋英请自己在水电工程局的一个同事写的。至于搭建这个墓碑的工匠,李赋英在村子里打听了很久,最终找到做了几十年石匠的邢炳年。没过几个月,这个经验丰富的石匠不仅盖好了墓碑,还从生产队的饲养室,把陵园里原来摆放的供桌又搬回了墓地。那是他在“文革”期间运回村里的。当时,因为供桌太大,又想不出能做什么,他就把这张石台丢在了饲养室里。如今,这张和生产队饲养的牛、马、驴子共处了几十年的供桌,终于又回到了墓碑的正前方。因为小时候常去张季鸾陵园玩耍,邢炳年对于这次重修墓碑的活计分外用心。等到墓碑搭建了一大半的时候,他自作主张,在斜对门的工匠那里,花了35元,刻下了一方写有“报界宗师”的小石碑,又把它加在了墓碑的顶端。这几个字,是他从李赋英送他的《张季鸾文集》中看到的。“这是周总理唁电里的话,”李赋英还听从了邢炳年的另一个建议,按照她原先的图纸设计,墓地的土包应该浇上水泥砂浆,把它整个覆盖起来,但邢炳年说,被水泥砂浆包裹的墓地,长不出草来,“人丁不旺”。回想起张季鸾年届五十才得独子,李赋英心中一动,立刻爽快地答应邢炳年,让墓地的逆土裸露着,多长些草。1999年秋天,新的墓碑终于立了起来。
2004年,与竹林村相邻的玉村率先将自己所拥有的陵墓周边土地租给了一所砖窑。随后,竹林村的生产队也将属于自己村的土地出租,建起了一家种猪场。当种猪场开始动工的时候,墓前的一条土路被截断了。在长安区杜曲街道的曹国斌主任看来,这所新建的种猪场,是显而易见能带动经济发展的“惠农项目”。如今,这个“陕西省万头瘦肉型良种猪繁育基地”已经拥有超过5000头种猪。在场院围墙外,两条用来排出猪粪的沟渠肮脏不堪,散发出浓重的臭气。至于张季鸾,“项目审批的时候,大家对他并不了解”。没有人知道这座在猪圈和砖厂夹缝中的墓地属于谁,没人知道墓室的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许多辉煌的记忆。
2008年4月,这里举行了纪念张季鸾诞辰120周年的祭拜活动。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陕西日报社、西安日报社、香港《大公报》陕西办事处、新民晚报社、榆林日报社的代表以及西北大学、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专业的学生,一行百余人专程赶到长安区杜曲镇,祭拜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界前辈,张季鸾先生的孙子张哲明也专程从上海赶来纪念祖父。上午9时,众人在长安区杜曲镇镇政府设置的祭奠现场内,向张季鸾先生的遗像三鞠躬,表达悼念和崇敬之情。在听过张季鸾先生生平事迹之后,人们对其敬重之情又增添了几分。张季鸾先生的亲属和来自各地新闻界的代表宣读了纪念文字,简朴的祭奠仪式结束后,一行人捧着鲜花,前往6公里外的张季鸾先生墓地进行祭扫。
在祭拜仪式上,陕西省记协主席尹维祖感慨到:张季鸾先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的危难时刻,他从民族大义出发,刊发了一系列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文章,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抗战。他崇尚“文人论政”,以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写出了一批分析透彻、文风犀利的好评论、好文章。“今天,可以告慰季鸾先生的是我们的国家已经以一个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大国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新闻事业也在改革发展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西安日报社社长郝小奇表示:张先生早年走言论救国之路,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成为享誉中外的新闻工作者和时政评论家。张先生祖籍陕西榆林,他对中国现代新闻事业贡献卓著,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先生病逝后安葬于长安杜曲竹园村,他的精神永存。他说:“我们怀念先生的目的是秉承先贤的意志和事业,我们将努力办好《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更进一步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新民晚报新闻总监蔡伟表示:张先生一生以言报国,为民谏言,其所办《大公报》享誉海内外。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或檄文激辩,或慷慨议政,冲锋在新闻第一线,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伟大胸怀。
从2004年以后,“猪场逼侵报界宗师墓园”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但直到现在,站在张季鸾的墓前,噪音与臭气依旧扑面而来。“我们也没办法”,长安区杜曲街道的曹国斌主任说,“搬迁需要的几百万元经费,我们也出不起,而且要找到一片工业用地,也是很困难的。”在2010年5月底长安区的一次会议中,当地政府再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除了耗费巨资将猪场搬走,另一个选择,则是将张季鸾墓搬迁到同在西安市长安区的“历史名人区”。
事实上,在种猪场和砖厂尚未建起来时,社会各界已开始呼吁保护张季鸾墓。2000年2月,西安市人大代表白瑞就提出“张季鸾先生墓应予保护并逐步恢复陵园原貌”的建议。对此,当时的长安县政府答复,已免费“提供了坟头所在的耕地一亩”,欢迎张季鸾亲友“投资修建张先生墓园”。
2002年1月27日,西安政协委员、陕西省记协主席尹维祖提出对张季鸾墓保护维修的建议,当时西安市政府复函称,长安区政府“已组织文管办、土地局、杜曲镇政府对墓园进行了修建,并在坟地周围栽植了花木”。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保护”状态下,种猪场和砖厂还是顺利地建起来了。张季鸾的孙子张哲明曾在1990年去过墓地一趟,当时面对残景,有些伤心,2008年在张季鸾诞辰120周年时再去墓地,就感到极为愤怒,“路被占了,养猪场、砖厂包围了整个墓地……”
在媒体和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下,2011年1月,西安市长安区区长杨建强现场查看后,要求分管副区长牵头,相关部门和街道办负责,由区财政出资,做好墓园修葺、隔离围墙、道路修建、植树绿化,将“猪场逐步转移、砖厂逐步关闭等环境治理工作”。“重建墓地的设计图纸做了三稿,可是搬迁进行不下去,最后就搁到那儿了。”杜曲街道办主任张权日前称,自己调来不久,对于张季鸾墓以前的事并不清楚,但知道张季鸾其人,所以也着意保护,“墓园内,干净整洁,都是工作人员不定期打扫的结果”。张权称,关于新墓地的设计,找的是一家颇有实力的公司,根据设计图,新墓园将在砖厂西面,也就是墓地东侧开一个门,但对此设计家属方面不同意,坚决要求搬迁种猪场和砖厂。可事实是,种猪场和砖厂分属杜曲和王莽两个街道办,要“搬迁并不容易”。杜曲街道办介绍,就搬迁一事曾与猪场多次协商,对方也同意搬迁,但杜曲范围内已没有用地指标。一份资料显示,要搬的种猪场,占地50亩,投资800万元,2007年被省上确定为“省万头瘦肉型生猪繁育基地”;而砖厂属于一家建材公司占地70亩。街道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种猪场猪最多的时候超过了5000头,若要搬迁,需800万元~1000万元左右。至于砖厂,一年产值300多万,“根本负担不起”。

7. 结合张季鸾的生平,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史

1908年回国,张季鸾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因反袁世凯被捕。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2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张季鸾幼年时有点口吃,还体弱多病,但文章却写得又快又好。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季鸾到日本去留过学,学政治经济学。1926年9月1日,他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组建了“新记公司大公报”,同时《大公报》复刊,进入新记时期。他做起了《大公报》的总编辑(时称“主笔”)。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8. 文字评论写作题型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2分)
1.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舆论与舆论之仆》,很好地说明了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A.梁启超 B.王韬 C.于佑任 D.张季鸾 2.( )是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首创社论。
A.上海新报 B.申报 C.新闻报 D.字林沪报
3.《新青年》与( )报把我国报刊评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当时负有盛名的革命民主主义阵地和论坛。
A.治言 B.晨报 C.时事新报 D.每周评论
4.被誉为“报界宗师”的政论家( )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曾经是当时脍灸人口的佳作。
A.张季鸾 B.范长江 C.王芸生 D.邹韬奋 5.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要求的是它的( )上的群众性。
A.内容 B.读者面 C.写作形式 D.评论作者的广泛性 6.我们平常所说的有的放矢,指的是新闻评论的( )问题。 A.理论性 B.针对性 C.新鲜性 D.准确性
7.( )是新闻评论立论的一个较高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论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A.有的放矢 B.寓有新意 C.准确无误 D.高瞻远瞩 8.孔子曾经批评他的学生子路、冉有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凹儿 .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里孔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A.类比 B.喻证 C.反证 D.例证 9.在新闻评论的结构中,结论的作用在于( )。
A.提出问题 B.分析问题 C.解决问题 D.深化主题 10.“辞达而已”指的是行文( )。
A.浅显易懂 B.生动引人 C.深入浅出 D.深刻准确 11.朴素精炼是新闻评论行文的要求之一,它是指( )。 A.行文简洁 B.文章短小
C.文字朴实 D.以尽量短小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 12.当今报纸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 )。 A.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增多 B.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增多 C.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减少 D.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减少
13.我国报刊独创了下列的哪一种文体形式( )。
A.社论 B.评论员文章 C.观察家评论 D.编辑部文章 14.最能体现新闻评论群众性的评论体裁是( )。
A.社论 B.评论员文章 C.专栏评论 D.余论
15.在我国,广播评论成为新闻广播的有机部分,成为其基本体裁之一,是在20世纪( )年代末的事情。

阅读全文

与报界宗师张季鸾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静安区大宁电影院 浏览:118
电影票通兑券兑换码 浏览:547
李嘉欣电影粤语歌主题歌曲 浏览:397
特别喜爱的电影英文 浏览:79
韩国交换温柔中文字幕电影 浏览:110
十大最佳女主角电影 浏览:806
加勒比海盗5电影票价格 浏览:938
苗族电影经典爱情喜剧 浏览:841
五部英文电影的主要内容 浏览:966
老电影特别快车图片 浏览:972
北京法国什么的看电影的 浏览:215
大尾鲈鳗1电影啊完整的 浏览:828
法国电影修道镜在线观看 浏览:501
冥婚电影完整版台湾 浏览:861
灰姑娘电影音乐歌词 浏览:394
电影科幻大全免费看 浏览:852
台湾几个小混混被杀电影 浏览:962
电影可爱的中国演员 浏览:376
爸爸儿子互换身体是什么电影 浏览:902
一个电影的游戏下载网站源码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