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400字
1
很真实,很客观的影片,导演把握的恰到好处。
没有什么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空战。美国在实力上不如日本,但在许多细节上处理的很好。比如在修理“纽约城”号时,美国军官的态度上“要么百分之百能用,要么不能用”。与之对应的是日本的一艘船的弹射出了问题,使侦察机晚起飞半小时。更致命的是侦察机发现了敌人但发报机坏了。
在运气方面美国人的运气好很多,小日本换了炸弹却留在了甲板上。影片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在情报方面,美国破译了密码。后来山本五十六就是因此丧命的。
而且本片的观点是:决定重大事件的是运筹,勇气,失误和机遇多因素的综合。
尼米兹的话很是准确:“山本在各方面占了上风,兵力,信心,经验,是我们比他们强呢,还是我们比他们更幸运?”
片中有许多真实的战地影像更是添色不少。
2
在中途岛海战中,哪一方犯错误更多,这是不言而喻的。的确,把美日双方作战情况加以研究,不能不承认在这次作战中所有错误都是日本方面的。
南云海军中将犯的错误最多,但这并不等于说他的才干比不上别的司令长官。他的运气不好,因为南云部队是唯一跟敌人真正交锋的日本部队。他的处境使他不得不作出绝大 部分影0向战斗结局的决定。其他司令长官,包括被认为指挥全部日本部队的山本海军大将在内,都处于无所作为的旁观者地位。既然他们不象南云那样必须作出关系成败的决定,他们就不可能犯错误。
说了这许多为我们的司令长官开脱的话之后,也让我们说点批评的话吧。按照事后的检讨,南云海军中将显然犯了三个严重错误。
第一,在空袭中途岛那天清晨,他没有作出充分的搜索部署。如果他早一点派出双相搜索,就有可能很快发现还没有被察觉到的敌特混舰队,这样南云可以先发制人,而不致挨打。至少在他知道“筑摩号”和“利根号”的搜索机不能按时起飞后,应该立即派出别的飞机,填补搜索扇面的空白。当然,“筑摩号”的第五号搜索机没能发现敌航空母舰(尽管这架飞机大概从敌航空母舰上空飞过),是不能归咎于南云海军中将的。
南云的第二个错误是和他采用的把舰载飞机分成第一攻击波和第二攻击波的方法有关的。每次攻击波都是从四艘航空母舰上按比例抽调出来的飞机编成的,而不是由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一攻击波,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二攻击波。虽然同时使用四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可以缩短飞机起飞和回收的时间,但在收回飞机和紧接在收回飞机之后的时间内如遭到敌机攻击时,必然增加了脆弱性,因为那时四艘航空母舰全都忙得不可开交,不能马上使自己的飞机起飞,以抗击敌机的进攻。同时这还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机动部队都不能对敌航空母舰发动攻击,不管情况如何迫切需要。倘若南云只从两艘航空母舰上派出飞机去空袭中途岛,让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待机以备万一,他就不至于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缚住了。
南云的第三个错误也许是最严重的错误,在于当他发现敌特混舰队有一艘航空母舰后,没有立即用全部飞机进攻。不管这些飞机装备的弹药是否合适,或甚至没有战斗机掩护,也应该出动。这样做所冒的风险诚然是很大的,但难道比正当飞机在甲板上摆着、手忙脚乱地加油和更换弹药时遭到敌舰载机的攻击不少冒点风险吗?南云难道有理由可指望敌人不在这最不堪一击的时刻来进攻?他不愿冒险派出没有掩护和弹药装得不合适的轰炸机去攻击敌人,结果是怎样呢?他所选择的办法结果是自己的轰炸机被敌机歼灭了,直至连反击一下以索回损失代价的能力都化为乌有了。山口海军少将在这紧急关头的判断是唯一正确的。南云选择了自以为正统的和比较安全的方针,但是从那时起他的几艘航空母舰就注定要遭劫了。
南云的错误判断使他的机动部队在山本海军大将还没来得及采取任何措施以前就被断送了。换句话说,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能运用其判断来影响事态之前,日本部队就几乎已经彻底战败了。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山本海军大将是否也犯了象南云那样优柔寡断的错误?他的幕僚献策由他本人裁可的与敌人进行海上夜战来挽回战局的夜战计划,十分明显是一个铤而走险的计划,压根儿就没有多大希望。到最后被迫承认这项计划无成功的可能时,山本海军大将立即放弃战斗,认为败局已定,无可挽救了。
⑵ 经典大片的影评
1976年的那部《中途岛》中,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不得不从美国电影《东京上空30秒》、《虎!虎!虎!》、日本电影《太平洋の岚》、二战新闻影像、甚至英国电影《不列颠空战》中借用了大量的海空大战影像镜头,这些镜头清晰度和色调五花八门,甚至武器型号也和中途岛之战不符合。至于老版电影自己拍摄的场面,很多是在美国“列克星敦”号和“奥里斯卡尼”号航母上完成的,令眼尖的军迷感到出戏。然而,时代变了,《决战中途岛》借助电脑特技技术,肆无忌惮地制作出以假乱真的场景,特别是战机战舰的近景。什么航母满舵转向,大机群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穿梭,SBD式俯冲轰炸机的机尾机枪手与零式战斗机激战,华丽的海空大战似乎就在眼前。
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动作片,不是军迷追捧的战争片,从动作片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段精彩的战斗,从这个意义上是合格的。典影放出的预告片和剧照中有一个美国飞行员和一个黑头发的女性角色隔着铁围栏痛苦对视的镜头。但是《决战中途岛》没有重现老版电影中美军飞行员和美籍日本女人谈恋爱的虚构情节。这个情节主要是在反对越战的民众情绪范围中,讨好酷爱“反战”和“人文精神”的观众。大部分导演在拍摄这种类似于历史纪录片的电影时都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的加工,我国的导演拍战争片就喜欢把反派拍的傻一些。但是看了《决战中途岛》后,发现反派也确实是有智商的,导演在重点拍摄美国太平洋舰队胜利时,也没有忘记对日本做出决策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一点确实不错。
影片宏大叙事手法确实做的不错,蜻蜓点水般提一提前后几十年的历史,交代前因后果;重点讲述珍珠港事件、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战役;从飞行员视角,指挥部视角,士兵家人视角多角度叙事,叙事丰满而立体;最后辅之以日本国,中国的一些镜头,拓展了影片的空间纵深感。全片看起来宏大而不散乱,有点有面,十分不错。
⑶ 美日决战中途岛,完成以少胜多的传奇,为何日本一败涂地呢
在11月8日上映了一部美国电影决战中途岛,中途岛战役确实也是奠定了日本在太平洋海域的战略地位降低的重要战役。同时因为日本在中途岛战役当中失败了,所以这直接加速了日本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⑷ 筹备15年,伍迪·哈里森等实力派出演,《决战中途岛》到底有多炸裂
美国电影《决战中途岛》,故事主要讲述日本偷袭珍珠港半年后,美日海军主力在中途岛发动决战,美国海军以弱胜强,此战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彻底扑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给盟军大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筹备15年,伍迪·哈里森等实力派出演,《决战中途岛》到底有多炸裂?
这一次,“毁人不倦”的艾默里奇将视角从虚构科幻的灾难题材,转向了真实的历史:二战期间美军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中途岛战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在短短90分钟的袭击中,日本炸沉了美军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炸毁188架飞机,导致2400名美国人丧生。这场突袭标志着日美正式宣战,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帷幕。
⑸ 《决战中途岛》网络上线,观后有感,为什么说幸亏没去电影院看
宅在家里看电影,老片看太多了之后,终于有新片上线了,《决战中途岛》。
这部电影当初在院线上映时,口碑毁誉参半,忘记什么原因了,反正笔者没去看。如今可以在网络上白PIAO,心里有点美滋滋的感觉那是真的。
有人说,电影院能体会到更精彩的画面和更震撼的音效,其实现在很多家庭都配备了大屏电视,在客厅里关上灯,那画面和音效并不比电影院里差太多。
此外,笔者不去电影院也不是为了省几十块票钱,而是伤不起。你想,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有几个人是自己去的?基本上都是带着女朋友,或者老婆,或者全家去的。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是一部历史快餐片,就像前文所说,中间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物,还有数不清的历史细节和各种装备,对于军迷来说看着挺过瘾,但对于90%以上的女性观众来说,她们看《决战中途岛》必定是看不懂的。
你想象一下,在电影院里你的女友或者爱人隔几分钟就要问你问题的画面。别说解释清楚什么“绝命五分钟”,光解释一下杜立特空袭起飞的难度,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区别,估计都不是几分钟能说明白的,更别说其中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了。
看到最后,估计她们就能记住了一件事,那个叫山口的日本人好酷,好可惜。
所以,笔者认为《决战中途岛》这部历史快餐电影,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适合在客厅里慢慢欣赏。
⑹ 《决战中途岛》拍得太糟糕,军事武器错漏百出,为何不能算历史正剧呢
上映的美国大片《决战中途岛》可谓是风生水起,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都非常高。而且在大阅兵之后这一步反映二战时期重要战役的电影在国内上映,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美国对于这部大片所给出的介绍,也是说它是一部反映真实历史的影片,但是如果真的是反映真实的历史,在影片当中应该出现的许多军事方面的细节就应该做到真实还原。小编在看完这部决战中途岛之后,发现了当中非常多的漏洞,与其说它是一部历史证据,不如说它其实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大片。
再来看看作战队形上的不足,电导演应该没有在很多军事的资料上下很多功夫。如果真的有仔细的去研究过,就不可能出现电影中的那种单纵阵的飞机排列方式。简单来说,电影当中所出现的场景就是讲究一个排场。很多很多的飞机,大家一字排排开,然后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在高空当中飞行进行作战。但是如果这部电影定位是一个历史的证据,这样的情况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历史上,在作战过程当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排列方式,那无疑是自杀式的行为。根本就不符合战争的要求。
⑺ 《决战中途岛》符合真实史实吗,美国海军F4F野猫战斗机为什么没出现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觉得并不符合真正的史实。战斗机没有出现只是不利于剧情发展。
在《决战中途岛》这整部电影当中,熟知中途岛战役历史的观众们就会发现美国海军航母并没有任何的舰载战斗机,而且在整个中途岛的战斗的场景当中,也未曾看见过美军的任何一架战斗机的出现,就是连企业号、大黄蜂号、F4F野猫战斗机这样常见的机型也没有出现过。这对于熟知那段历史的观众来说,这明显是不对的。
但是导演为了观赏性却是去掉了这些镜头。所以说在我看来,《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中并没有给予战斗机的镜头是不合理的,他们应该在拍片的时候多拍一些这些战斗机的场景,给予那些为国牺牲的战斗机飞行员他们本应该拥有的荣耀。
⑻ 《决战中途岛》评价怎么样
《决战中途岛》评价很好,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后在南太平洋爆发,美国海军在中途岛环礁成功击退日本帝国海军舰队的攻击,获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这场战役被历史学家视为战争的转折点。
影片改编自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是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扭转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反法西斯盟军节节败退的局面。同时,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战役之一,在海空军力大幅弱于日本的情况下,美军以沉没一艘航空母舰为代价,一举击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一艘。此次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为二战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⑼ 《决战中途岛》了解一下史上最危险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
说下这部,《决战中途岛》,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而且有一处难得一见的场面。
先来说电影本身,小弟称之为“战争科普电影”,这是有别于传统战争片的一种存在。
在我们印象里战争电影是什么样子?基本大家能联想经典战争电影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硫磺岛来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乃至前不久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
多数经典战争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渲染场面惨烈和角色深度刻画来达到“挖掘人性+反思战争”的目的,这个没有问题,不再多言。
但另一种战争片就比较少见了,就是《决战中途岛》的这样式儿。
我们可以称之为 主旋律战争片 ,但这是相对于老美,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什么旋律”跟我们无关,在我们眼里本片除了电影奇观作用之外,恐怕就是“科普”功能了。
因为这部电影从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这6个月内的故事都给你讲了一个遍。
从美国人被日军揍得灰头土脸开始,到美国人发愤图强准备雪耻,一帮头秃的学霸整天窝在小屋里研究日本密码,期间还穿插了轰炸东京,珊瑚岛海战,以及约克城号3天被修复的奇迹(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还是沉了)等等,最后美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说白了就是广撒网,群戏视角,事无巨细的战史都有展现。最终给人的感觉就是,用电影的手法拍了一部“纪录片”。
《决战中途岛》就是这样,是一部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外国战争故事,哪怕你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关系,电影把这段往事说得清楚明白。而且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真实历史人物。
历史学家们,乃至部分军迷绝对会对该片嗤之以鼻,因为电影描述的内容就跟小学课外读物一样,毫无深度,平铺直述。
当然这样的叙述方式,也导致什么残酷战争的渲染、反思战争、刻画人性等,统统欠奉。说白了,就是把历史课一节课的内容拍了一遍。
对了,《决战中途岛》还是 PG-13级——家长指导 ,血腥惨烈场面那是不可能有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台阶,毫无门槛,面向大众,这是本片的定位,噱头就是场面了。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拍过《独立日》《2012》的导演,最擅长大场面,但叙事水平一般,通常是平铺直叙,也谈不上深度了,完全是“感官系”的导演,这一点在《2012》里就能看出。
所以这也是这位很会玩大场面的导演,出道这么多年来一直不碰战争片的原因,我们常见那些战争片的特色他玩不转。
但《决战中途岛》恰好是这样的类型的战争电影,倒是跟他很合拍。故事平铺,到了关键环节就直接上大场面了,一同狂轰滥炸,倒是热血养眼,能把前面温吞水般的叙事忘掉。
《决战中途岛》这样的战争科普类电影,并不是独特的, 1970年美日合拍的那部《虎! 虎!虎!》也是这样类型 ,就是对大事件的描述。
而且不错的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相对比较中立,敌我双方都有刻画,可见“宣传”不是主要目的。
所以一说战争片,有的观众觉得不想看,包括女观众觉得血腥残忍,也怕看不懂。没事,这部电影绝对没有问题,没有门槛,完全可以当娱乐片看,就看狂轰滥炸就行了。
什么?认不清角色,没事,本片的几位主演都是熟脸, 漫威的反派、DC的反派、速激的反派。 。。
可见本片的选角还是煞费苦心,关键是竟然跟原型挺像,尤其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尼米兹。
关于电影的部分,到此为止,下面说说电影里难得一见的场面,相信很多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是冲着这一处来的:
人类战争史上最危险也是最华丽的战术: 俯冲轰炸!
从上往下加速俯冲投弹,这种如今早已被淘汰的奇观战术,就像游隼猎食一样,从天而降一头扎下,根本刹不住车,谁知道最后怼在什么上面,绝对是玩命。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在那个没有雷达、制导,只能扔“铁饼”的二战,扔炸弹绝对是一门学问。
咱不说B-29这种配备轰炸瞄准具的专业轰炸机, 单说可以挂载炸弹的单引擎战斗机(比如零式战机就可以挂炸弹),如何瞄准目标?
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投掷炸弹会由于具有惯性,在下落过程中难以命中目标。所以有一种专门的投掷机动,就是下滑轰炸的方式,建立一条角度较小的俯冲航线,机头对准目标朝下俯冲,目标套入瞄准具,可以提高精度。
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战机速度太快,俯冲角度比较小,投弹精度并不高,能不能命中还是随缘(如下图)。
在这种基础上,英国人就发明了一种更夸张的战术就是 俯冲轰炸 。在一战的时候就被英国皇家空军采用。后来被广泛运用,直到产生了专门的俯冲轰炸机。
这种战机的机身是特殊设计的。首先飞行速度不高装甲很厚能够承受部分炮火,其次能承受大角度俯冲和拉起的过载,还有俯冲减速板,所以俯冲角度可以更大。
俯冲角度有多大,电影中有所展示,可以达到 70-80°大角度 ,俯冲航线接近垂直!
此时,只要把目标进入瞄准具,保持俯冲角度和航向,到达一定高度可以投弹!这种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速度!不知道要比B-29这些大轰炸机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投弹结束,马上拉升飞机, 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就是猴孙子。
这种投弹方式的精度,别说军舰了,连小小的坦克都能打,而且打得都是对方最薄弱的“脑袋顶”,炸弹的威力辅助以加速度,什么装甲也扛不住。
《决战中途岛》里贝斯特就是用这种战术,用炸弹把赤城号航母的甲板给砸穿了,炸弹砸到第二层才爆炸,引爆了弹药库,一发入魂。
电影中,贝斯特他们驾驶的是著名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而且有个细节,投弹的时候有专门的 投弹辅助器,向前把炸弹甩出去,为的是要把炸弹朝外甩出螺旋桨旋转半径。
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就是德国的 ju-87“斯图卡 ”,这玩意空战菜的一逼,专门为了俯冲轰炸设计,最高可达600km/h的俯冲速度,快赶上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了。而且投弹精度高,据说牛逼的飞行员能把炸弹扔人家烟囱里。
德国闪电战打得漂亮就靠这玩意,不仅波兰人怕,苏联人也肝颤,德军王牌飞行员汉斯乌里希曾驾驶“斯图卡”摧毁了500多辆苏军坦克。而且斯图卡俯冲的声音被称为“耶利哥号角”,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位说了,这么个投弹方式,不被打下来吗?而且飞行员能受得了?
问得好,这种投弹方式,除了一头栽地上外,真不容易被打下来,因为你的正上方才是漏洞。
就拿中途岛海战举例,早期二战军舰的防空火炮,其布置和射界都是给鱼雷机准备的。
谁家炮火很少往脑袋顶上打,就算能打到,也是一个及其别扭的仰角。
想要收拾俯冲轰炸机,多数靠协防交叉火力。但当时的战场上,又不止俯冲轰炸机一种,比如贝斯特的好基友林赛,他是开鱼雷机的。
当时的战场上就是这两种飞机协作,林赛带着鱼雷机佯攻,负责吸引对方防空炮火(真的是佯攻,鱼雷一发也没命中,还把命搭上了)。
最重要的一点,鱼雷机把对方的零式战机吸引到了低空,给俯冲轰炸机清扫了空域,后者在火力网中找空隙钻进去,一头扎下去,投弹爆炸。
投弹成功之后,那就倒霉了。
因为俯冲轰炸机太笨重,飞得慢且弹尽粮绝,俯冲拉起的时候既没有高度又没有速度,基本就是当靶子,对方战机和炮火随时可以欺负,所以这个时才是俯冲轰炸机最难的时候。
那么高的加速度、全凭头铁,所以轰炸机的名字叫“无畏式”。
所以二战后期,俯冲轰炸机就不行了,包括德国“斯图卡”都被英国空军欺负的转移去了北非战场,后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玩命的战术也消失了。
综上,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PS。想象一下当年《珍珠港》的投弹方式,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情节吗,也是炸弹砸穿亚利桑那号的甲板,引爆弹药库。这种投弹方式,叫水平轰炸,而且是97式鱼雷机投放的800公斤大炸弹。但拍得很外行,鱼雷机投炸弹一般是编队飞行,而且弹道效果也不是这样,所以这片是水平轰炸的方式投了一颗俯冲轰炸的炸弹,这是不专业的地方 ( 评论中有朋友误解了,我不是说投弹方式不专业,而是拍得不专业,我没说清楚,造成了歧义,抱歉 )
所以不管怎样,这应该是 第一次在电影中如此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战术(1976年那部《中途岛之役》效果一般) ,且异常华丽,把这种战术的危险和奇观效果真的体现出来。
或许电影不免夸张,或者该片也跟大家想象的战争片不一样,但不要紧,俯冲轰炸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刺激,第一人称视角。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第二波舰载机出击后一直找不到目标,在燃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队长指挥官 麦克拉斯基(卢克伊万斯) 还是决定继续搜寻。
结果找到了一艘高速航行的日军驱逐舰“岚”号。
于是美军机群偷偷尾随“岚”号驱逐舰,很快找到了日军的四艘航母,让其中三艘放了烟花(飞龙号是当时日本海军唯一的面子。。。可惜然并卵,还是沉了)。
这艘掉队的驱逐舰,引导了美国的胜利。它为什么掉队,因为一艘潜艇—— SS-168鹦鹉螺号(以《海底两万里》里的著名潜艇命名)。
这段电影也有展现。鹦鹉螺号潜伏,发射了几枚鱼雷都脱靶,“岚”号为了阻止潜艇上浮才留下来,扔了一通炸弹之后,就去追赶大部队,结果莫名其妙的成了胜负手。
好玩的是,这才是鹦鹉螺传奇故事的开始。
包括他们1942年跑去东京湾击沉了一艘驱逐舰,竟然完好无损的回来了?!还合影留念呢(后来被用到了宣传画中)!
作为潜艇装载了2门152毫米舰炮,一度被当做小型驱逐舰用,敌机来了就下潜,敌机走了就上浮当炮兵,给登陆突击队提供火力支援,打完军舰打坦克,还打下了一架飞机。
在鹦鹉螺号22个击沉战果中,有一多半是舰炮。。。
所以人称“上天入地鹦鹉螺”,他退役之后,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继承了这一舰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很有意思。
我原本对二战一点也不感兴趣,正因为从这些趣闻和故事中找到乐趣,才慢慢开始对二战史产生兴趣,当然前提条件是,谨防假冒,后来我才发现,当年读过的不少二战故事都是假的。。。也是很郁闷,所以,其实需要看一些战争科普电影。。。。
电影中,主角贝斯特的事迹是真的,扔了3枚炸弹,其中1枚炸弹扔进了赤城号的升降机里,砸进了机库引爆了炸弹和鱼雷,最终一枚炸弹击垮一艘航母,创造了历史。
运气好是真的,但人家也是胆大头铁+技术高,之前就是他们队里的投弹冠军,作风不要命。
也把贝斯特的搭档——“《阿丽塔》里的雨果”吓成那样,这孩子心说我怎么摊上这么一位。。。
对了,这位的名字,他叫理查德·贝斯特,队友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迪克”,所以他的名字就是 “Dick Best”。
人如其名,外国也有吊炸天这一说哦(开玩笑的。。。 dick 是Richard的简称 )
但也挺可惜,贝斯特因为吸入了过多碱性气体(电影中有展示),1944年就退役了,有了可以吹一辈子的战绩,不过这位挺低调,2001年逝世享年91岁,被安葬在白宫旁。
⑽ 决战中途岛有人看过吗
电影导演是拍后天和独立日的,应该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