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北疃烈士陵园有感
北疃烈士陵园座落在定州市东南30公里的西城乡北疃村,始建于1945年12月,陵园是为纪念民国31年(1942年)5月27日北疃惨案死难烈士而建,建园至今已有66年,这在全国来说属于比较早的。
北疃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期间,北疃村是当时中共定南县委、县政府、县大队的根据地。1942年5月27日,日寇纠集大批日伪军对北疃村进行围剿,他们在村内烧杀抢掠,并向地道内施放毒气,1000多名英雄儿女殉难,制造了骇人听闻、震惊华北的北疃惨案。
北疃烈士陵园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设有石牌坊、纪念亭、纪念塔各一座,以及六座陵墓和一个展厅,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196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市人民缅怀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1996年定州市政府筹集资金5万多元对陵园进行了整体维修,并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地”;2000年被保定市委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定州市政府再次筹集资金40多万元对陵园进行了整体维修,新修了甬路4条,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一个,2008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旅游保护单位。
陵园建成后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国际交流和讨伐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平台,成为时代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课堂。
清风店战役纪念馆
清风店战役纪念馆位于定州城东北15公里处的西南合村。著名的清风店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在以西南合为中心的清风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运动歼灭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现在运动战上的典型范例。
清风店战役是晋察冀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为石家庄乃至华北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纪念清风店战役中光荣牺牲的烈士,1948年修建了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2月17日,举行了清风店战役烈士纪念亭揭幕典礼,定县人民及野战部队2万余人参加。1965年9月1日,定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座南朝北,面积5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纪念亭一座,石牌坊一座,并植有青松翠柏,庄严肃穆。纪念亭呈六角形,砖石结构,高8.68米,宽5.5米。亭内嵌有汉白玉纪念碑一通,由碑身、碑座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台基四周有台阶,台基上有栏杆环绕。碑正面铭刻有聂荣臻元帅题词“燕赵遗风”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侧直书10行,满行37字,由肖克将军撰文,碑文记载了此战役的光辉战绩及战略意义。亭顶嵌有大理石解放军浮雕像,手持标语“舍身为民”,亭柱镌刻上书“坚定完成烈士遗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门前石牌坊高6米,宽6米,正中间嵌有镌刻的群众支援解放军和活捉罗历戎等场面的石雕图。牌坊横联上书“为人民尽忠”,上联为“军民协力歼敌获前大捷”,下联为“烈士浴血捐躯建不朽奇功”。整个建筑古朴壮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清风店战役中,广大群众支援前线,输送物资,转运伤员。清风店附近村庄的民兵、群众更是主动地请求给部队当向导,修工事,运粮草,组织联防,捕捉、看管俘虏,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伤员,送水送饭,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清风店战役,计歼敌第三军军直工兵营、炮兵营、特务营、通讯营、辎重营、骑兵连、野战医院、剧社、青年团、第七师全部(包括师部及所辖十九、二十、二十一团)和第十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六团全部,总计生俘敌第三军中将军长罗历戎、中将副军长杨光钰、七师少将师长李用章、军部上校副参谋长吴铁铮、军部新闻室上校副主任宋议文和第七师师部上校新闻室主任杨琨、师部中校参谋主任贾守伦、十九团上校团长柯民生、二十团上校团长曹学、二十一团上校团长沈仲文及十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上校团长吴之霖等以下1.05万人,毙伤敌2700余人,连同保北阻击战,共歼敌1.7万余人。缴获九二步兵炮、平射炮、迫击炮、火箭炮、六O炮共计72门,火焰喷射器5个,轻重机枪422挺,掷弹筒66个,步枪4264支,自动步枪30支,电台8部,弹药、马匹、车辆无数。击落飞机2架。
清风店大捷是晋察冀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给华北之敌以致命的打击,直接配合了展开秋季攻势与横扫北宁线的东北野战军,为解放石门奠定了基础。10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从鄂豫皖前线给聂荣臻发电文致贺。
朱德总司令赋诗一首:
南合村中晓日斜,频呼救命望京华,
为援保定三军灭,错渡滹沱九月槎。
卸甲咸云归故里,离营从此不闻笳,
请看塞上深秋月,朗照边区胜利花。
每年清明节,周边各县市广大干部、工人、农民和学生纷纷到此扫墓谒碑,缅怀烈士们的英雄事,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奋进。
清风店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战例。当时,蒋介石为应付东北野战军的秋季攻势,从华北抽调3个师的兵力出关增援。华北敌军为防我军乘虚而入,将主力集中于铁路沿线,加强防守。晋察冀部队为配合东北战场作战,决心向敌发起攻势,以主力攻击徐水,相机打援,在运动中歼灭增援之敌。10月11日,我军开始破击徐水、固城段铁路。接着,向徐水发起进攻。敌出兵增援,各路齐头并进,我难以分割敌人,形成对峙。这时,石家庄之敌第三军军部率一个师零一个团开向保定,企图与徐水之敌对我实行南北夹击。我军当机立断,改变战役决心,以一部兵力在保北牵制敌人,主力一昼夜强行军250里兼程南下,于21日2时,将敌第三军敌人合围于清风店地区,22日将敌1.7万余人全歼,在南合村消灭敌第三军军部,活捉军长罗历戎。
2.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
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棋盘陀顶峰。走哪一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
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
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班长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电影清风店战役观后感作文扩展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人物介绍:
1、马宝玉(1920~1941),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狼牙山五壮士之首,自幼父母双亡,流浪为生。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二营七连六班当战士后成为班长。
1938年9月,在阻击日军进攻的战斗中英勇杀敌,受上级表扬。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25日在狼牙山跳崖牺牲。
2、葛振林
葛振林,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易县的“反扫荡”战斗中,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
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扔光,子弹全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上的树挂住。
3、胡德林
胡德林,(1917~1941)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保定市容城县郭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战士。
1941年9月25日,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在狼牙山壮烈牺牲。狼牙山五壮士精神成为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象征。
4、胡福才
胡福才(1923-1941.9.25),男,河北省保定市容城郭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
5、宋学义
宋学义(1918—1971),河南省沁阳市北孔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他出身佃农,从小就流浪要饭,当童工,打短工,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
1939年在讨饭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当战士,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易县的“反扫荡”战斗中,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
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子弹全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上的树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