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旗漫卷西风像征着什么
红旗漫卷西风象征着:胜利
六盘山上高峰”,点明六盘山题意,并告诉读者,作者当时是在六盘山高峰之上。高峰是作者描写的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前面的景物很特别:“红旗漫卷西风”。红军的红旗漫卷于西风之中,这个特别的景物,象征着胜利。从画面中能体现出红军将士的豪壮之情,这就是景中寓情。“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直接抒情。意思是长征胜利了,革命的主动权已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缚住苍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作者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② 红旗曼子西风
红旗漫卷西风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着飞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六盘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现在革命的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③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中的两个动词是什么 从“漫卷”可以看出什么 体会到了什么
问题整理:(首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两个动词分别是“盘,卷”从“漫卷”可以看出环境恶劣,体会到了红军们的跋山涉水,十分辛苦,从而可以看出这句话是用环境衬托了人的精神品质!
④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节选自
节选自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原文是: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意思是: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着飞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六盘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现在革命的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4)红旗漫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是现代思想家、革命家、诗人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
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在表现手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
⑤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10月21日开播
荆楚网消息(特派记者 姚岗 发自铜川)10月10日,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在陕西照金镇的薛家寨举办开播发布会,导演王飞、编剧范胜震携主演张粟、吕一、姬他、封柏、郭晓峰、范凌子等出席了发布会。
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开播发布会现场
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西照金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由此成为西北革命的摇篮。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照金时曾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就是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和革命先驱为原型,以“西北革命之火燎原全国”为故事主线,以1927年到1949年期间的陕西近现代革命史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
时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期间,为更好地体会长征精神,宣扬红色文化,本次《红旗漫卷西风》的发布会在陕西照金镇的薛家寨举办。如今的薛家寨风景如画,而在80多年前,这里也正是西北革命先烈们倚靠三面绝壁悬崖的险要地形,进行激烈的薛家寨保卫战的地方。
采访老红军
现场,已经95岁高龄的照金老红军张文杰老人特地来到现场祝贺电视剧开播。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烈都曾在他家住过。在先辈们的影响下,当年十几岁的张文杰也加入了红军,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80载岁月流逝,至今张文杰老人仍能哼唱起当年红军唱过的军歌:“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都享福。”质朴的歌词,婉转的调子里满满的都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和崇敬。
导演王飞
虽然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红旗漫卷西风》和以往的同类型剧相比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按导演王飞的话说,这是一部正剧,却在正剧中融合了青春的元素、热血的元素。王飞透露:“感情戏的部分其实我们都很纠结,在现场我们不怕耽误时间,不顺的地方就停下来,演员们互相沟通,这个地方要用什么样的情绪,表演状态是怎么样的,讨论好了,走顺了再拍。这样让它更合理,更具艺术性,同时也不失商业价值。”
吕一和张粟
为了完成这样一部精品大剧,女主角吕一透露:“这是我拍戏以来,唯一一次,所有的演员从来没有在私底下吃过饭的,都是在现场吃,没有时间。导演更是废寝忘食,都忘记让剧组放饭了,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觉得太好看了,他自己哭,跟着那个画面哭,他自己都觉得这么好看,能让一个男人那么泪流满面的,我相信观众也会觉得好看。”
张粟
而男主角张粟更是在第一天拍大场面动作戏的时候,就受伤了。当天,剧组正在拍摄一场巷战的戏,按照事先的设计,张粟必须从一条布置了20多个炸点的狭窄小巷跑过。“拍之前走了3、4遍,但是心里还是很慌很紧张,开拍之后,刚爆了三个点,因为整个巷子太宅了,炸点又多,所以烟特别大,什么都看不见,全是一片烟,沙、土,我就懵了。同时地上又全是假人、道具人,我就被绊倒了,磕到前面板车的柱子上。非常疼,但是我当时就想着,导演说了不能停,因为后面还有炸点,万一炸着自己呢?我就坚持爬起来继续跑,翻上墙,大声念台词。”男主角受伤了,从导演到制片人,全组的人几乎立刻都围上来关心张粟的伤势。可没想到听到大家的关心,额头不停流血的张粟却笑了:“因为这场戏李志远也是因为这场巷战额头受伤了,完全是巧合,我觉得冥冥之中我和这个角色更近了,我觉得挺好的。”
范凌子
据悉,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将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点献礼剧目,于10月21日起登陆东方卫视黄金档,每晚19点30分两集连播。
⑥ "红旗漫卷西风"中的"漫"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漫”是“随意,不受拘束”的意思,在这里,“漫卷”表示在强劲的西风吹拂下,红旗剧烈地舞动,表现出了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
⑦ 读了红旗漫卷西风读后感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0月下旬,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诗就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它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在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望断:望尽.屈指:计算.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赏析】 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之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诗人这时的确是幸福而自豪的. 而且毛泽东式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气犹如“长征是播种机”,这豪气的种子已遍撒祖国亿万人民的心间.它已变成祖国人民表达各自内心英雄豪气的心理定式.他们不仅穿着印有这句诗的T恤衫攀登长城,而且还常常以此句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的决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犹如长征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样,诗人在此以古“长城”二字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精髓,并以此来形容英雄好汉战胜逆境乃区区小事,哪怕经历万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如此自然俊逸,实属不易自己品一品
⑧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情怀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如火的红旗,飘扬在高高的六盘山顶,烘托出红军将士的胜利喜悦。该词生动表现了毛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dang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
⑨ 《解放》观后感
写作思路:认真观看影片,将影片的主题思想详细地描述一下,把自己观看之后的感受以及体会详细地阐述依稀。
正文:
一段尘封69年的珍贵历史影像,首次公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千条胶片素材里,我们找到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
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响起,当解放战争胜利的号角遍布祖国大地,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夙愿即将实现。在祖国的边疆,在未解放的地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呼声也如烈火燎原,势不可挡。
在新疆,毛泽东对三区革命的高度评价,让一个维吾尔族年轻人激动不已。又是怎样的契机,让他在开国大典时,登上了天安门的城楼。解放前夕,美国驻乌鲁木齐副领事曾这样预言,共产党的军队将会饿死在新疆。然而究竟是怎样的动力,让进驻新疆的解放军战士们不仅没有饿死,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百岁维族老人连自己的岁数都记不清,却为何一辈子没有忘怀共产党的恩情?
在云南,“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已进入到同签誓词的最后环节,为何会场突然陷入一片沉寂,又是怎样的一个青年打破了困局,促成誓词的顺利签署。身处封建领主巅峰阶层的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共产党,甚至不惜和自己的阶级决裂?“扬威橄榄坝,胜利回家乡”的背后又有一段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
看红旗漫卷西风,五亿人民如何真正团圆。在西藏,是什么让贵族出身的阿沛·阿旺晋美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毅然减掉身份象征的发辫?第一块农田的变迁,百万农奴的翻身,健康和文明,进步与秩序逐渐在西藏确立起来。背后又有多少动人的故事?
没有人民的解放,何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势之下,人民的选择,又包含了多少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