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1917》有什么优缺点
电影《1917》刚一问世,立刻引起全球好评。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用擅长的讲故事模式,再加上摄影指导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熟稔的一镜到底的技术,二人珠联璧合,制作了一部堪称惊艳的影片,然而,《1917》最终却在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时败下阵来,只获得了最佳摄影等奖项,这个结果其实没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1917》是一部优缺点分明的电影:摄影杰出,但故事平庸。
《1917》给人的震撼,主要是在一镜到底的技术造成的感官冲击与画面美学上,这超越了观众看电影想要“感同身受的刺激”的预期,但也是由于一镜到底技术,导演无法把故事的价值观嵌入电影之中,造成了显而易见的缺陷。总的来说,《1917》优缺点分明,萨姆·门德斯用杰出的摄影技术,拍摄了一个平庸的故事。
2. 电影《1917》怎么样
这部电影其实还是非常好看的,首先能够给人非常深刻的思考,也有很多道理
3. 《1917》观后感
电影《1917》讲的是两个传令兵的故事。为了制止一次无谓的进攻,两名士兵奉命将停止进攻的命令送到前线指挥官手中。我实在记不住这两个士兵的名子,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两人的能否按时完成的任务关系着一千六百名士兵的生命。
由于战线参差交叉在一起,所以这项任务注定一次危险的历程。在穿过如月球表面般布满弹坑与铁丝网的无人区后,他们来到一处农庄前。这时,一架德军飞机坠毁了,恰好落在他们所在的农庄。看到那个德国飞行员在烈火中挣扎,俩人拼死将飞行员从坠毁的飞机中救出来。在其中一人为这名被俘的德军找水时,那名德国人趁另一人不注意拔出刺刀一刀刺死了他。这真是悲惨的一幕。尽管这场战争每天很多人生失去生命,可眼睁睁地看自己战友因失血而亡,而自己无计可施时,剩下的那名士兵仍掩饰不住自己内心巨大的悲痛。
战友死了,可任务还得完成。在穿越小镇时,剩余这名士兵,又遇到德军。在这千均一发之时,这个年轻人做了一个令我们观众感觉非常幼稚的动作------一只手捂着对方的嘴巴,像个孩子一样,将食指伸到对方嘴前,并发出让对方安静的“嘘”声。作为一名专业军人,竟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干掉对方,这也太不专业了吧。当然,他这一幼稚的举动并没有让对方安静下来,反而让自己再一次陷入绝境。
这让我想起曾看到过的一则资料,说是战场上,如果不是上级命令,其实没人愿意主动开枪。这也许才是真正的人性。人的本性其实是善良的,无论英国人还是德国人,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朋友,甚至姻亲。(英国王室来自德国汉诺威王室)但是,战争摧毁了这一切,它将人内心深处的恶挖掘出来,并无限放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在惨烈战场上看到温馨的一幕。
英德两军在圣涎节主动休战,并来了场足球赛。
硫磺岛战役,美军为垂死的日军点上了一支香烟。
本尼迪克特.康巴伯奇,被国人称之为“卷福”,在剧中饰演前线指挥官,一个被同僚称作“天生渴望战争”的人。接到命令后,他一度拒绝执行,因为进攻已经开始,他坚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德国人是有计划地撤退而不是溃败到的兴登堡防线后的,所以,德军虽然受到重创,但并不是一只一戳就破的纸老虎,它正张着血盆大口,等着英军的到来。他看过信件,知道这是个陷阱后,立即恨恨地下令停止攻击。
可以看出,像所有贵族出身的军官一样,他热爱战争,渴望建功立业。但我坚信,他不是一个嗜血狂魔。也许他只是在想,如果付出一小部分代价,即便“这一小部分”是一千六百条生命,就能够结束战争的话,那代价也是值得的。
漫长的战争,对于交战双方都是煎熬:英国佬已经耗干了他的最后一滴血,高傲法国人失去了“整整一代”,而德国老百姓只能以芜菁裹腹,艰难度日……对于所有人而言,战争已使双方的血流干耗尽,可胜利依然遥不可及。结束战争已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事。
我从上校坚毅的眼神中看到了疲倦,是的,是疲倦。
4. 电影《1917》致敬小人物,这样的电影好在哪里
电影《1917》致敬小人物,这样的电影好在哪里?我觉得电影《1917》最好最能打动人的并不是一镜到底的拍摄技术,而是在战争的残酷下,人类是如何保有善良的。让人不由反思,在到达了极限状态之下,我们能够依然坚定心中的信念,舍身忘我地朝前吗?作为一个小人物, 成功,注定是默默无闻的英雄,失败,则幻化成无人知晓的勋章。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反应了在残酷的战争里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人间的真情。
而我们也通过跟随着这两个小兵的脚步,看到战争的残酷,血腥, 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感受到更多的血肉与人性的真实。 虽然在战争里每个人都命在旦夕,但他们却能顾着他人的生死,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虽然战争是残酷的,可整部影片里充斥着浓浓的亲情!
5. 1917最后主角死了没
死了。
一九一七是一部以开放式结局结束的电影,并没有正面交代主角最后的命运,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但是鉴于那个年代战争的残酷,主角在去执行任务时很有可能会遭遇不测,所以主角极大可能是死了的。
电影中的布雷克是英国士兵,在战斗进入最激烈之际,布雷克被布置紧急任务,传递重要情报,任务相当艰巨,要穿到德军防线后方,向英军传达一条紧急命令,取消原定对德军兴登堡防线攻击计划,原因是德军已经设计了陷阱。这关系到几千名英军士兵的生命,还包括在前线的哥哥。
6. 1917讲的什么故事
《1917》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
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十项提名。对于喜爱战争片的影迷,这样是一顿丰富的荧幕盛宴。它的整体风格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是一种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浸入式的战场体验。
7. 金球奖最佳剧情片《1917》究竟是怎样一部神奇的电影
2020年金球奖最佳剧情片《1917》究竟是怎样一部神奇的电影,导演Sam Mendes也被评为本届金球奖最佳导演。
《1917》当然也是技术流的电影,不仅仅是导演Deakins,还有完美的音效、视觉效果和Lee Smith的编辑。这些并没有淹没MacKay和Chapman的表演,他们的勇敢、恐怖、忠诚、决心和绝望在镜头前表现得非常到位。
Mendes也安排了一些名演员饰演军官,除了Firth,还有Benedict Cumberbatch, Andrew Scott, Richard Madden和Mark Strong。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在简单的对话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每个人都成为重要的故事节点。
《1917》在国内的上映日期还没有排定,相信和音影同盟一样期待的人很多吧!
8. 电影《1917》你觉得怎么样
近日,导演萨姆·门德斯在纽约动漫展上表示,由其执导的一战题材影片《1917》将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门德斯称,这部电影是他迄今为止完成的“技术上最困难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电影中饰演布雷克的英国演员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为角色做历史研究时,读过一本叫《西线日记》的书,那是一本关于一战时期记录士兵日记的合集,他惊奇地发现曾祖父的日记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骑兵,在战争中受到枪伤,在无人地带躺了4天活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在一家养殖场工作直到去世。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查普曼去完成这部电影的拍摄。
9. 电影1917大致是说的什么故事(东方粮仓张宏伟)
1917 豆瓣评分8.5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 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入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这一次两个少年为救1600个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宁死!
顺便附上电影链接 网络网盘 提取码:19hw 求采纳点赞哦
10. 《1917》观后感
《1917》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1917》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院全线复工,除了一部还未上映的《八佰》,最为人瞩目的电影应为《1917》。
《1917》荣获第77届金球奖剧情类、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奖。不必多说,《1917》值得一看。
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如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他们清楚地知道这项任务有多艰难,但他们还是出发了。因为这讯息关系着前线1600个人的生死。
全片一镜到底,长镜头到给人的是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触。我们能体会到的,该领悟到的都是战争的残酷。
“残破的村庄,火焰下的废墟,被砍倒的樱花树,飘满河面的花瓣。”看着这样的画面每个人都会感到窒息与压抑。
一路上可谓尸横遍野,尸体随处可见。河水中除了白色的花瓣,还有的是面容惨白的浮尸。镜头外的我们会感到害怕,但片中的士兵们却无视这些尸体,面不改色。是啊,这是战争啊,即使是死亡都是稀松平常的。
但令人动容的是在这可怕的环境中的战士的信念与勇气,尽职与担当。
布雷克明知任务艰巨几乎不可能完成,为了完成士兵的职责,也为了自己前线的哥哥坚定地领命出发。
斯科菲尔德后来明明可以留在德军遗弃基地的地下室,和另一位幸存者——一位美丽的姑娘安稳地生活,逃离这场可怕的战争。可他面对姑娘的挽留还是选择走向杀机四伏的外面,继续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电影的另一个触动人心的点是两个士兵的战友情。
爬出己方战壕时,斯科菲尔德主动打头阵,让年纪稍小的布雷克跟在自己后面。
布雷克被德军士兵刺伤,临死之前拜托斯科菲尔德将自己的信物带给哥哥。而斯科菲尔德为了完成对布雷克的承诺,接下来的路再苦再难也走的毅然决然。
其实一开始两个人的情谊并没有多么深厚,但一起走过了这一段生死之路后深情厚谊也悄悄建立。
斯科菲尔德最后坐在树下,一张张看着自己家人的照片。或许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亲人了。他思念着亲人,也思念着几天前还一起并肩战斗的布雷克。战争最是残酷,但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活着,他还是那样温暖的人,不过变得更加的`坚毅沉稳。
这里的斯科是幸运的,他没有成为冰冷无情,灭绝人性的杀人机器,也没有被他人杀害。
但鲜为人知的可怕事实是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数达到6500万人,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而二战中直接死于战争或者战争相关原因的)(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
中国人应该都对战争有着一种真切之感,我们忘不了的是当年日军侵华灭绝人性的屠杀带给我们民族深重的苦痛与灾难。当年的抗战老兵大都已经去世,但日军的罪行永远不会被洗刷干净。
时至今日,这世界仍不和平。还是有人在纷飞战火中失去生命,或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而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国际争端会一直存在,而战争不该再发生,惟愿这世界不再有战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2020年的我有所提升。年前给自己列了to do list,从学习、工作、生活、读书、写作、理财各个方面,希望可以克服困难,懒惰的毛病,坚持完成一件小事直到年底。
越不做越不会
很多事情月不做越不会,越不会就越不想做。然而追求一颗上进的心是让自己提升的最好良药,无论是否会做,做的好不好都请行动起来吧,让自己在行动中不断提升和成长,用行动说话,而不是每天的臆想。只要你肯定付出时间和努力,用心去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发朋友圈是一件多么随意而又普通的事情,但当你长时间不用文字表述心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阐述一段文字就要揣测好久,oh no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振作起来吧,就从今天开始,从写观后感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一点新的旅途。
凡事要持之以恒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两明仅仅16岁的英国士兵递送战报的故事。影片开端,士兵们正在休息,这时一名士兵Blake被叫到,要求带一个伙伴一起完成一项任务,随后Schofield出现,两名士兵随后到作战指挥中心接到紧急任务,要求在8小时内将信件送达,这信件不仅可以挽救1600名士兵还包括Blake的亲哥哥。
接到任务后的Blake迫不及待的并且不顾一切的就出发了,但Schofield却认为需要稍作整顿进行筹划,两人边行进边争论,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却可以一致对外保持高度的目标。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比想象的还要艰难,跋山涉水困难重重,始终没有让两位16岁的少年退缩过。不幸的是,在遇到空军作战击败德国战机时,被击垮的德国飞行员却将善良的Blake袭击致死,留下Schofield一个人。此时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仅为了Blake,还有作为一名士兵必须要完成的命令,以及1600名像他一样的鲜活生命。在如此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Schofield遇到了女人和婴儿时还是将自己全部的食物都拿了出来,他不分昼夜、穿越敌人战壕,掉进河水冲下瀑布、累到漂在水上睡着,爬过无数具尸体,终于到了岸边,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这名士兵的目的不仅仅是将信件送到,而是要让这次的进攻撤回!在Schofield送信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将士的忠告,必须要在旁人在场的情况下阻止这次进攻,“某些人就是喜欢大战”,这让他有了勇气向上级进行挑战,并能顺利完成最终的使命,挽救无数无辜的生命。
影片结尾,当进攻成功被阻止后,还有一件自己的事情没有完成,亲自找到Blake的哥哥,并告诉他,他的弟弟善良而幽默,也曾挽救我自己的生命,并希望可以得到哥哥的允许给他们的妈妈写一封家书,告知真相。
16岁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呢?无论哪家年代,和平社会是最幸福的。我们却身在福中还未自己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抱怨现实的不公、吐槽老板、抱怨工资太少加班太多、攀比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浪费时间消耗情绪,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提升自己,学习一门外语、练习写作等,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