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楚门的世界》有现实原型吗是谁呢
有现实原型,《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原型是聚光灯下的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
“你可以看到《楚门的世界》里的金·凯瑞演技超凡,但事实上,迈克尔·杰克逊才是真正的‘楚门’。他是我构思‘楚门’这个角色的原型,他最接近‘楚门’这个人物。他就是整个名人文化荒诞历史的缩影。”好莱坞著名导演彼得·威尔在他的一次采访中透露。
迈克尔·杰克逊本人多次表示:“他就像生活在一个玻璃钢里,所有的人都在窥探着他。”
(1)虚拟偶像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
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影片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魏楚豫评)。
⑵ 美国校园爱情电影
歌舞青春1 2 3
1 内容梗概
故事主角Troy Bolton是个篮球天才,自小以篮球为目标,他的父亲兼教练,指引着他。Gabriella Montez 则是难得的理科奇才,又有“爱因斯坦”的称号,而且她取得了不少惊人的成绩而且心地善良。他们两人本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圣诞假期的一个卡拉OK比赛中,将重唱发挥的淋漓尽致。假期结束后,他们更发觉由于Gabriella的妈妈调换了工作环境,Gabriella和Troy就读于同一学校!学校音乐剧角色的选拔也即将开始,于是 Troy 及 Gabriella 打算参加试音,希望成为学校最新音乐剧的男女主角。由于篮球比赛和学术比赛渐渐逼近,这都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为了能让Troy一心投入篮球比赛,让Gabriella认真准备学术全能比赛,篮球队成员和学术社成员联合起来劝阻他们退出音乐剧的选拔。Gabriella 新认识的朋友 Taylor McKessie 及 Troy 的好友兼支持者 Chad Danforth 知道消息后均表示不赞成,Chad 不希望见到自己的篮球偶像登上舞台,而 Taylor 则担心自己带领的学术比赛队伍将失去一个重要的队员。一向都是学校音乐剧主角的 Sharpay Evans 及 Ryan Evans 亦担心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将受动摇千方百计地策划计谋阻止他们参加角色选拔。虽然如此,但 Troy 及 Gabriella 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积极追寻自己的梦想,亦影响到其他同学向别人展示一些他们一直隐藏起来的才华!后来,队友们体会到了扼杀朋友的梦想是残忍的,于是重新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Troy的父亲也清楚地了解到儿子的倔强和梦想,于是对他说:“只要你快乐就好!”这给了Troy很大的动力,Gabriella也开始有了信心。
Sharpay 和 Ryan 将音乐剧选拔赛时间恶意更改,使篮球赛、学术全能比赛和音乐剧选拔赛同时举行。出乎意料的是,队友们信誓旦旦地向他们保证一定会让他们参加比赛,并设计了策略使篮球赛的计分器发生故障,学术比赛中化学物品产生毒气从而让两项比赛暂停。当 Troy 和 Gabriella 赶到剧场,音乐剧选拔已经结束,在两人和钢琴家的恳求下,他们终于获准参赛,所有的队友都到场为他们鼓励。
Gabriella 和 Troy 唱出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最终获得了冠军。在篮球赛和学术比赛中他们因为勇气再次获胜。 Sharpay 和 Ryan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祝贺他们, Gabriella 和 Troy 原谅了他们并和他们成为朋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观后感受
身为篮球天才的男孩 Troy 并没有排斥众人的希望,也没有放弃追求的梦想,成为一个快乐自信的人。 Gabriella 的智力超群,她将学习和兴趣很好地兼顾,因为她有别人给予的鼓励和信赖。 Troy 有了朋友的支持和父亲的理解,从一个除篮球之外闭口不谈的男孩变成一个热情合群的人。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看了这部影片,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响而导致自己无法在竞争中真正快乐,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
影片反响
迪士尼频道史上最强的原创电视电影、高居全美青少年人气榜第一的影片《歌舞青春》07年8月18日在央视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播映,为我国青少年观众带来了一席别开生面且回味无穷的暑期欢乐盛宴。《歌舞青春》是获得国际殊荣最多的青少年电视电影之一,目前为止已经获得艾美奖6项提名、2项艾美奖以及全美青少年票选3项大奖;其原声带更是一跃成为去年全美年度专辑销售总冠军。这部好评如潮的迪士尼原创电视电影在美国首播当日就打破迪士尼频道收视纪录,以全美770万收视人次的纪录改写该频道开台以来原创电视电影的最高收视率。
美国首播之后,该片随即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新加坡、东南亚、中国等国家不断创造新的收视佳绩,全球已吸引超过1亿7千万收视人次,一股强劲的“歌舞青春”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该剧之所以深受众多年轻观众喜爱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男女主角清新脱俗的形象和动感精彩的歌舞表演以及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坚持追逐自己梦想的积极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再加上琅琅上口的青春流行摇滚乐,让这部原创电影回味无穷。影片以歌舞这个世界性的语言,鼓励青少年相信自己、表达自己、不断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由于该电影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吸引了一批中国歌手对电影中的插曲进行翻唱
胡彦斌,邓丽欣——【BREAKING FREE\另一个自己】
兄弟联——【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1+1=11】
罗志祥——【BET ON IT\必杀技】
歌曲
1. Start Of Something New
2. Get'cha Head In The Game
3. What I've Been Looking For
4. What I've Been Looking For (Reprise)
5. Stick To The Status Quo
6. When There Was Me And You
7. Bop To The Top
8. Breaking Free
9.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10.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中文歌曲:《1+1=11》(<We all in this together>)
演唱:兄弟联(Go Go Club)
2
高一生活告一段落,东高中野猫队正准备大肆放松、尽情享受暑假。男主角特洛伊在获知一流的乡村俱乐部要录用他时,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好运。但实情是,这份新工作是暗恋他已久的沙佩让特洛伊远离女朋友盖比瑞拉的计谋。可是,没想到,特洛伊让整个野猫队和盖比瑞拉同时录用了。沙佩十分气愤。特洛伊正好在烦恼大学奖学金的事情,于是在沙佩精心安排下,逐步接近权贵的特洛伊,也因为不同的想法让他开始和野猫队产生了嫌隙,凯尔丝为盖比瑞拉和特洛伊参加才艺比赛专门写的歌也被沙佩拿去用了。沙佩的弟弟莱恩和没了特洛伊的野猫队合作,排练曲目参加比赛。不料被沙佩知道,强行取消了他们的资格。盖比瑞拉伤心的辞了职,开始与特洛伊产生裂痕。最终,特洛伊在父亲的帮助下走出了困惑,跟沙佩说明了自己的决心,也跟野猫队和好了。沙佩没想到在才艺比赛上没有人可以合作,特洛伊在莱恩的恳求下准备和沙佩继续合作。他被拉去练新的曲目,上台唱歌时,听到了另一个声音在和他一起唱歌,发现是盖比瑞拉,最终野猫队和沙佩、莱恩一起在台上表演,使这个夏天达到最高潮。
3
在前两集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高中恋人Troy和Gabriella在这一集中即将面临着毕业。和所有恋爱中的少男少女一样,这种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将受到巨大的考验。他们在高中毕业,上了大学之后不得不面临着各奔西东的命运。年轻的爱情本就脆弱,在遥远的距离面前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伤心过后选择了放弃。不过,对于Troy和Gabriella来说,至少他们还拥有最后的一段在一起的时光。面对未来也许他们无可奈何,可是他们拥有的现在却是真正值得把握的。于是,在接下来Troy的篮球冠军赛、毕业舞会以及音乐剧演出中,他们二人真正珍惜着拥有彼此的每一天,让毕业前这最后的快乐变得无比美好。他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的毕业歌舞会,放飞的歌声和华丽的舞步让他们陶醉在音乐的狂想之中,一时忘我。而不久,Gabriella接到的斯坦福大学的荣誉课程通知书,课程的日子正好与毕业舞会的日期相冲突,面对选择,Gabriella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她甚至想留下来不去斯坦福大学了,因为她知道他们两个人都不能忍受阿尔伯特与斯坦福之间一千零五十三公里远的思念。Troy知道这个消息后,虽然很不情愿分离,但他还是劝说Gabriella不要放弃这个机会,不要埋没自己的人生。Gabriella最终决定离开,而且她也没有在毕业舞会的前夕赶回来,因为她好不容易忘记了一些,她不愿意再伤痛一次,然而,在毕业舞会的当天,Troy却赶到斯坦福大学,并对Gabriella说:“若要在东方高校与谁最后共舞,那么,非你莫属。”,跳动的音符和多彩的节拍随他们一起跳动,Troy最终也选择了一所能够让他获得篮球与音乐双学位的学校,最后的歌舞也表达着他们年轻的激情与乐观。
⑶ 影片<西蒙妮>或<虚拟偶像>或<虚拟女一号>的女主角西蒙妮到底是真是假这影片本人觉得非常好看.都看5遍了~~
是真人 Evan Rachel Wood 她不是那个时装设计师,摇滚歌手的妻子,只是名字一样,她是模特出生。
西蒙妮是2001年电影 是针对当年大片《最终幻想》虚拟人物电影的一次恶搞
她不是那个时装设计师,摇滚歌手的妻子,只是名字一样,她是模特。
Evan Rachel Wood --伊雯-雷切尔-伍德-
・
简介:伊雯-雷切尔-伍德于 1987年9月7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的首府罗利,她的父亲自己开办了一家戏剧公司,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埃文-雷切尔-伍德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时候,埃文-雷切尔-伍德就经常和自己的两个兄弟参加父亲开办公司的舞台剧,随后参演了大量的电视剧集。
1998年,简介:伊雯-雷切尔-伍德于1987年9月7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的首府罗利,她的父亲自己开办了一家戏剧公司,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埃文-雷切尔-伍德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时候,埃文-雷切尔-伍德就经常和自己的两个兄弟参加父亲开办公司的舞台剧,随后参演了大量的电视剧集。
1998年,伊雯-雷切尔-伍德出演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由蒂莫西-赫顿 (Timothy Hutton)执导的影片《真爱赤子情》(Digging to China),埃文在片中饰演特立独行的小女生哈芮特。随后她又相继出演了格里芬-邓恩执导的《巫法闯情关》(Practical Magic)和安德鲁-尼科尔导演的喜剧片《虚拟偶像》(Simone)。
2003年,伊雯-雷切尔-伍德迎来自己电影事业上突破性的一年。她在影片《芳龄13》(Thirteen)中出演一个日渐堕落的问题少女特瑞茜而一炮走红,并很快接下了罗恩-霍华德执导的影片《失踪》(The Missing)。本次金球奖凭借《芳龄13》入围最佳女主角奖,也是影迷和影评家对这位年轻影星的高度肯定。(转转)
主要作品年表:
1、《芳龄13》(Thirteen)2003
2、《失踪》(The Missing)2003
3、《虚拟偶像》(Simone)2002
4、《真爱赤子情》(Digging to China)1998
5、《巫法闯情关》(Practical Magic)1998
⑷ 虚拟偶像中主角的女儿
译名:瑞切尔·罗伯兹 英文名:Rachel Roberts
出生年份:1978年04 08 国籍:加拿大
金发碧眼的瑞切尔身高1米75,1978年生于加拿大,成为模特后曾多次为著名时装杂志如《ELLE》、《Vogue》等充当封面女郎,曾经接拍的广告则包括Burberry、Iceberg、Sisley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
在拍摄《西蒙妮》的过程中,她与剧组签定了保密协议,协议中规定她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她参与的这部影片的内容,为此她还用了个“艺名”Anna Green,灵感则来源于拍摄影片时用到的绿幕(green screen)。
主演电影
模特儿出身的瑞秋罗勃兹,因演出电影《虚拟偶像》成为众所瞩目的"娇点"。
尽管在艾尔帕西诺主演的《虚拟偶像》中,瑞秋罗勃兹是一位由计算机创造出的完美偶像,但在现实生活里,她却是位活生生的漂亮美眉,并且由平面模特儿一路走上大银幕。
在《虚拟偶像》里,艾尔帕西诺饰演一位过气的导演,某天他意外收到一套新发明的计算机软件,经由该软件的协助,让他创造出由瑞秋罗勃兹饰演的虚拟偶像—席梦。这位色艺兼具的虚拟偶像,演活了艾尔帕西诺执导的影片,让他获奖不断,甚至连"她"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但"她"的人气上涨,也让艾尔帕西诺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媒体开始怀疑"她"的存在,"她"也逐渐反过来企图控制艾尔帕西诺。
16 岁即展开模特儿生涯的瑞秋罗勃兹是位来自加拿大的美女,她曾多次出现在国际时尚杂志的封面,也拍摄过不少服饰的平面广告。当初筹拍《虚拟偶像》时,瑞秋罗勃兹即以她兼具神秘与性感的特质脱颖而出。
⑸ 艾尔帕西诺的一部电影
《西蒙妮》!
一位遭受重创、事业处于低谷的制片人(阿尔-帕西诺饰,Al Pacino),一心想要拍一部好片子以走出窘境,但是女主角的临阵退出又让他再次陷入了困境。此时,这位制片人灵机一动,决定用数字技术制造出一位数码女主角“西蒙妮”,代替原来的那位女影星--这可是第1位完全意义上的合成女演员。果然,这位“女演员”引起了轰动,并在歌坛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是个真人。然而,随着“西蒙妮”的名声鹊起,这位制片人无法向他自己或是世人承认事实的真相。
⑹ 虚拟偶像是什么意思
分开来理解,偶像是具有知名度,代表大众主流价值观点和具有特殊特质的人物,被摩拜,敬仰,追随等,文化大家,政治家,名人明星等 都是偶像,虚拟就是要把真人通过数字或者臆想的形式制造出来,比如聪明一休,柯南等,现在虚拟偶像多指的是在各大平台能播放 ,通过显示器显示的动漫模型,不管是三维的还是二维的,虚拟偶像在日本诞生,最著名的是”初音未来“,塑造虚拟偶像本质上跟塑造明星和品牌形象差不多,只不过虚拟偶像是数字化的,所有的性格都是人为塑造,可以做的非常完美,虚拟偶像介绍
⑺ 如何评价ACG文化里“虚拟偶像”这一现象
虚拟偶像,顾名思义,有别于现实中的偶像,其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尽全力地“设计”出一个完美的角色。外貌自然不用说,性格上的一点小瑕疵也能成为“萌点”反过来帮助角色获得人气。我觉得挺好的,其实就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
⑻ 虚拟偶像/西蒙妮百度云求要免费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j4J1aWJ7nIP2NNsvHV9k9Q
《西蒙妮》是由美国新线电影公司发行的喜剧片,由安德鲁·尼科尔执导,阿尔·帕西诺、蕾切尔·罗伯茨、凯瑟琳·基纳等主演,于2002年8月23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因女主角突然离开剧组而濒临绝望的电影导演用计算机虚拟合成的新女星西蒙妮代替这个位置,然而西蒙妮居然一炮而红的故事。
⑼ 一条视频圈粉百万,虚拟偶像“柳夜熙”何以爆红
对于虚拟偶像“柳夜熙”的爆红,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必然,除了本身的特效让人感到震惊,还有提出的元宇宙的概念更是火遍了全网。据了解,柳夜熙的幕后创作团队包括导演、策划、制片、三维、运营等各种人员,正是这些人员的通力合作,最终才能够创造出火爆全网虚拟偶像“柳夜熙”。
不过我还是要提醒大家,网络上的东西看看就好,不要真的沉迷其中,毕竟生活还是已现实为主,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也达不到像小说中那样,能够成为第二世界,如果过度沉迷,就会让自己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在有多少的孩子因为网络,从而荒废了学业,严重者甚至已经坐牢。希望大家不过过度喜欢,适当沉迷有益身心健康,过度沉迷不仅伤害身体,还不利于心理健康。
⑽ 来,我们聊聊虚拟偶像
会想要聊虚拟偶像是因为,最近入了一个虚拟偶像的新坑,这个虚拟偶像叫绊爱,又叫爱酱,也有人用她的在YouTube上的名字A.I Channel称呼她。当然,更多的朋友喜欢叫她“人工智障”。关于这个虚拟偶像,稍后的文章里会详细探讨。
我们首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虚拟偶像。而要弄明白什么是虚拟偶像,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偶像。
所谓偶像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普遍将偶像定义为依靠魅力取胜的艺人。在日本,偶像更接近一种职业定位,是一种特定的艺人,往往具备歌手、演员、综艺、声优等一种或多种艺人技能,在青少年中人气颇高的一种艺人。在韩国和中国,偶像则更接近“年轻的流行明星”的定位。
总的来说
偶像是一种主要依靠自身魅力,具备一种或多种艺人技能,在青少年中颇受喜爱的艺人 分类。
然后在虚拟偶像的概念又可以分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
广义上的虚拟偶像是指,所有不以真实形象示人的偶像艺人。
狭义上的虚拟偶像是指,以完全的虚拟形象呈现表演内容,不以真人形象元素为基础的偶像艺人。
从广义上理解,所有的“偶像艺人”其实都是“虚拟”的,因为每个艺人都是经过专业的包装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内容都是节目的策划、专业的表演与剪辑、大量影视或综艺的角色塑造的移情、经纪公司的商业包装以及粉丝的自发狂热所拼凑出来的“不真实的”形象。粉丝所追捧的是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形象,这个形象或多或少的与“偶像本人”是有差异的。
而今天大家所谈论的虚拟偶像大多是狭义上的虚拟偶像。
当我们谈起虚拟偶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初音未来了。
关于初音具体的我就不做什么科普了,各种做虚拟偶像的国内创业公司和各种吹捧二次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媒体早就已近把初音的科普做的很好了。以至于有朋友给我说过“日本最赚钱的艺人是初音未来”这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我其实也是挺不置可否的。
初音未来到底一年赚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按照坊间传言可能在6亿日元/年的体量(合人民币约4000万元,这个数字未经证实)。听着这个数字也不小了,一般国内一线的偶像大概一年的收入也就这个量级。
组成这个收入的结构和一般真人偶像的收入结构其实也是类似的,一般也就包含:演艺工作(演唱会、综艺节目通告)、作品销售(唱片发售、影视剧票房)、广告代言、游戏(真人的话是游戏代言,算在广告里)、周边以及其他衍生形象授权。
但其实如果根据我对虚拟偶像的定义, 以完全的虚拟形象呈现表演内容,不以真人形象元素为基础的偶像艺人 ,按照这个标准,其实是有很多虚拟偶像存在的。
比如皮卡丘。一样按照坊间传言,皮卡丘一年的形象授权价值每年就高达1000亿日元(合人民币70亿元,本数字未经证实)。
好了,有人要说了,你这拿个皮卡丘过来是作弊啊。皮卡丘怎么能算虚拟偶像呢?
皮卡丘怎么就不能算呢?
如果我把皮卡丘描述成 “一位以出演影视剧与扮演游戏角色为主要演艺工作的虚拟艺人” ,这样来理解的话,和初音 “一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演艺工作的虚拟艺人” 的定义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皮卡丘的收入组成和初音是一致的。
强调一下, 我之所以这么谈,并不是为了抬杠 。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的直指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非要定义虚拟偶像是以虚拟软件制作的“偶像歌姬”?
理性的讲,显然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只是最早引发我们对虚拟偶像这个概念关注的虚拟偶像恰好是由虚拟声音软件制作的虚拟歌姬——初音未来。
任何一种内容形式都应该成为能够承载偶像的平台。
虚拟偶像和真人偶像都主要要依靠自己的魅力来经营自己的粉丝群体,而区别点在于,真人偶像是活着的人,所以虽然我们依旧是通过他们的演出内容来接触到他们,可是我们依旧内心非常清楚,这是真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人。而虚拟偶像则完全存在于一个人格化的虚拟形象上,而这个虚拟形象完全依托于内容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虚拟偶像停止产出内容,这个虚拟偶像就停止了生命。
所幸的是,内容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内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提过,所谓内容或者说信息流本质上是信息元素依照某种编码规则被编码加密之后形成的信息流。而我以信息流的展现是否“具象、形象”,以及采用的编码规则是否以“叙事”为主来做为区分,画了四个象限,再把不同的内容做了分类。
从这个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像初音未来是一个以“音乐”、“舞蹈”、“演唱会”、“MV”为主要内容承载平台的偶像。承载她的大部分内容是以非叙事的“综艺”为主,具象化表达较多。
如果我们把皮卡丘放进来,那么皮卡丘先生就是一个以“游戏”、“动画片”、“电影”、“漫画”、“表情包”为主要内容承载平台的偶像。
类似的,比如熊本熊是一个以“表情包”、“广告”、“短视频”、“综艺节目”为主要内容承载平台的偶像。
这样的例子我们还能举出非常多。几乎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我们熟知的虚拟形象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艺人和内容是互生关系。偶像艺人参与生产了内容,而观众通过消费内容,对偶像艺人在内容中的参与产生移情,感受到偶像的魅力,进而移情成为偶像的粉丝。
这个移情的过程就是观众消费内容的过程,也是偶像塑造最重要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类型的内容对偶像的塑造的过程发挥的作用是有区别的。一般遵循一个这样的规律:
1.越趋向叙事表达的内容形态,会更容易把故事中的角色的人格特质移情到艺人(包括虚拟艺人)身上。反之越趋向综艺表达的内容形态,会更容易展现艺人本身的性格特质。
2.越趋向抽象表达的内容形态,会更需要调动观众本身的想象力,对内容所展示的艺人解读会更主观。反之越趋向具象表达的内容形态,会更客观展示偶像本身的魅力特质。
3.越趋向叙事表达的内容形态,会更接近能够产生直接内容收入的形态。越趋向综艺表达的内容形态,会更接近广告收入为主,内容为社交服务的倾向也会更重。
4.越趋向具象表达与叙事的内容的生产成本会更高,内容的生产更高的概率依赖PGC。越趋向抽象表达与综艺的内容生产成本会更低,内容的生产更高的概率依赖UGC。
依照这个规律,我们不难发现,要塑造一个虚拟偶像会需要大量的生产内容,因此选择偏向UGC一侧的综艺与抽象表达方向会获得更低的成本。同时,因为虚拟偶像不同于真人偶像,虚拟偶像的人格化塑造完全依靠生产内容来展现,因此想要更好的展现虚拟偶像的人格化魅力的话,就会更倾向生产更多的综艺表达和具象表达。
因此,综合参考内容生产的作用与成本的平衡,像初音未来就选择了“音乐”、“MV”、“舞蹈”、“演唱会”等为主要的内容承载形式。
而像熊本熊则是选择了“表情包”、“短视频”、“综艺节目”、“广告”为主要的内容承载形式。(类似从表情包开始的还有Line的布朗熊)
再比如,我最近入坑的绊爱。绊爱的做法是用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做一段三维视频,然后人工后期给视频配音。而绊爱最主要的视频内容是“脱口秀”,算是一种“综艺节目”。核心内容的生产主要依靠PGC,衍生内容依靠PUGC和UGC。比如生产一些绊爱跳舞的视频,就是由一些具备专业技能的爱好者来生产的。而一些绊爱的表情包,则完全可以由用户通过截图配字来直接UGC生产。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一种虚拟偶像的生产路径:
给到用户一个虚拟偶像的人格设定,然后通过少量的PGC内容示范,带动PUGC和UGC大量的内容,进而无中生有的塑造一虚拟偶像。
那么除了这个路径,是否还有其他的虚拟偶像的生产路径呢?
实际上由于采用第一种路径生产虚拟偶像的周期非常长,而且过程中能够提供的收入相当有限,在虚拟偶像市场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中国,这种路径的风险会非常大,难度也非常高(像洛天依做了有5年多了,核心粉丝数量还是相当小众的...)。生产内容和培植市场都需要持续性的投入消耗大量的资本。所以第二种路径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从影视(动画)和游戏生产的PGC内容中剥离虚拟角色,然后围绕这个有完整的人格设定(和角色设定重叠)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虚拟角色,打造大量的同人PUGC和UGC衍生内容。从而完成将虚拟角色与作品本身进行剥离的过程。最终衍生出一个虚拟偶像。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PGC内容本身的宣发和曝光量级往往是巨大的,因此这个虚拟偶像在人群中的认知基础要比从零做起高很多。另外尤其如果是从影视和游戏衍生出来的虚拟角色,影视和游戏本身往往是赚了很多钱的,因此发起衍生内容的冷启动成本往往可以被很好的覆盖。
当然,这样做虚拟偶像也有一些挑战,比如要形成一个独立的虚拟偶像,需要先把虚拟偶像和PGC内容中的角色做一次剥离,而这个剥离过程其实相对困难的。因为需要做大量人格化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需要和本身的PGC的内容有个明确的分离。也就是说,虚拟偶像需要跳出角色,自己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很难把皮卡丘当做一个独立的虚拟偶像,因为他还没有很好的和角色做剥离。)
这个过程会用到很多技巧和方法, 比如做虚拟人格的社交账号,让用户可以和这个虚拟人格发生社交连接 ;或者 做独立背景(甚至是世界观做切割,有时候会把这个虚拟角色送进其他故事的世界观中)的PGC/PUGC内容,让角色和本身的内容的世界观逐渐分离 (用人话说就是让关公去战秦琼,或者王者农药把各个时代的角色送到一个新的世界观下面)。
当然 有些内容本身的角色设定的人格化的程度很高,用户本身也很社交化的和角色互动 ;或者 有些内容本身的世界观设定不是很独特,世界观比较轻或者比较包容 ;这两类情况下做 角色剥离的时候会容易许多。
按照第二种路径,其实有个成功案例非常有名,就是迪士尼的米老鼠。米老鼠自己的故事基本已经N年没有更多更新了。但是这个虚拟形象被刻画的很人格化,然后迪士尼又经常让米老鼠到处串场,因此米老鼠就更接近一个虚拟偶像的定位了。
因此按照第二种路径我们来看国内的虚拟偶像市场,你会非常容易的发现,其实有好几个表面看起来和虚拟偶像关系不大的东西,要插一脚做虚拟偶像成功的概率其实不怎么小。
这边我提两个东西,一个是奇迹暖暖(暖暖换装游戏),一个是在新阅读篇里登场过的穿越君。
奇迹暖暖这个游戏很特别,因为是个换装游戏,导致游戏的核心玩法很轻,游戏感不是那么的强。而游戏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玩家除了搭配衣服的,大部分时间其实在做类似文字冒险游戏的线性剧情互动,而且主要互动对象就是暖暖这个游戏角色。因此很容易对这个角色产生人格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这个游戏的世界观设定也比较轻,剥离暖暖这个角色出来的话,难度也不会特别大。
最重要的一点是,奇迹暖暖是一个款收入与盈利非常优秀的作品,用户的覆盖面也非常广(你去问问14岁左右的女孩子...)。所以如果暖暖的制作公司投入足够的资本去做围绕暖暖的同人PUGC/UGC内容,这些内容又以“音乐”、“舞蹈”、“MV”、“表情包”、“综艺节目”、“广告”等等,这些以具象的综艺表达的内容为主的话。把暖暖打造成一个虚拟偶像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当然了,其实很多爆款手游都有这种可能的,比如崩坏3或者阴阳师,乃至王者农药,只不过相对而言做角色剥离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同的困难。
另外一个被提到的穿越君,我之前是把他们放在新阅读这个领域的。不过他们很注重社区运营,做的时候又“蹭”了很多影视、游戏的男性角色,他们把这些角色剥离出来,做了PGC的衍生内容,又在社区里引导用户和这些虚拟角色做社交交流。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努力在把角色人格化,然后和原本的故事做一定的剥离。
这种方法的尝试非常有趣,所以很值得关注。不过穿越君也有不小的挑战,比如没有原本角色关联的IP加持,也没有拿到原本IP方的资本支持,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当然,我这里提及这两个项目并不是说,这两个的方式真的能做到多成功。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从更多的新的角度来看待国内的虚拟偶像的塑造路径。因为 塑造虚拟偶像最关键的事情并不是某一种路径的模仿,而是高效的围绕一个人格化的虚拟形象生产大量的承载和展示这个人格化虚拟形象的魅力的内容 。
你看,哪怕在初音的故乡,绊爱这种脱口秀虚拟偶像不也火起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