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末代皇帝溥仪 观后感 500字
当1967年的黄昏渐渐退去,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点精神的寄托就随着这历史的兴衰而沉入了那永远也无法逃脱的深渊之中,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历史的更替推动着一个民族的崛起,而对于溥仪来说,这一切却又就变成了一场巨大的噩梦,葬送了他一统万年的大梦……
看完这部电影,令我想起了南唐李煜的那首不逝的经典——《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溥仪的眼眶里,我看见流出的是李煜那心酸的泪水,两个相距千年帝王,经受的却是相似的痛,一朝成为阶下囚,在一个有志男儿的眼里,当然是无法接受的事实,然而江山变色,社稷易主,历史毫不留情的在他们身上碾过,当他们站在昔时繁华的宫阙前,又怎么不能生出对于故国的情?
但是相对于李煜来说,我觉得溥仪更加的令人尊敬,李煜强烈的文人气质也就注定了他无法用实际来实现他的抱负,而溥仪不是,对于他经受的挫折,他勇敢的对它们说不,换作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可能都无法在如此困难面前像溥仪那样勇敢,然而当长春城里的欢呼声响起之时,我们不得不叹息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却因为急于求成的心情而走上了一条让他一生一世都后悔不已的路。在关东军还在滴血的刺刀之下,他也只能选择了顺从,于是他变成个一个木偶,生活在了那个不属于他的炼狱里。
㈡ 末代皇帝观后感
影片简单讲述了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从他的幼年、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紫禁城里的皇帝,这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想要得到的,是多少人想要过上的生活,但单从溥仪来说,他拥有了这一切,不过从他进城的那一刻开始,这一生便开始不断的失去。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等九个奖项。
影片评价: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影片,也是欧洲导演贝尔多鲁齐的经典之作。该片的叙事手法与《美国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闪回的手法,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
㈢ 末代皇帝观后感
其实说到末代皇帝,观后感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给你说说吧,那是几年前了,同学向我推荐了《末代皇帝》这部经典老片,距离电影上映的1987年已经过了20多年,我却第一次走进它。它带给我的是满满的震撼。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影片诠释了溥仪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传统的“史实”和“传说”都无关,认为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是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该片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根据溥仪的回忆,现实与过去交叉,在在3小时38分钟内讲述60年的事情。定义电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里面的演员是中国的,场地是中国的,故事情节是中国的,但不能算是中国电影,它曾获得1987年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全拿的殊荣,是由一个老外导演创造的。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影片。
影片从战犯管理所这一场景开始,要求每一名战犯交代罪行。在审讯中,溥仪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三岁的小溥仪被拥上皇位,登基时连龙椅都坐不住。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父母的怀抱,没有兄弟的陪伴,只有那黄瓦红墙,和前朝留下的每天抹着能吓死人的白粉胭脂等死的旧妃子和阴不阴阳不阳的变态太监。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灭亡,最后的皇帝往往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历史背景,一个没有权利的溥仪,一个自三岁进宫再没有过父母兄弟关爱的溥仪,一个被时代过渡推着走着迫害着的溥仪,一个让我感到无限无奈和同情的,大清国的最后的皇帝 。
㈣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亡国之君总需要一个人去扮演,幸与不幸,历史选择了他。从生到死,是历史的牺牲品,命运之神的玩物。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十二岁复辟,十二岁退位,十九岁被逼离宫,二十六岁成为傀儡皇帝,三十九岁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十三岁被特赦,六十一岁逝世。一直想要改变斗争,却从未改变的了什么。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深深感受到他被历史驱赶的无奈。想要的从未拥有,想实现的只是幻梦。
有些人评论说他不如早早死了的好,对于这样一个身份的人,似乎只能说死了的好,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小孩,我们也许会想着不如多活几天,或许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但对于溥仪,从他三岁登基的那刻始,他就被强行推到了一条灰暗的历史轨道上,军权势力下,他的个人特征尽数淹没,从那刻始,真的不如早早死了好。但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不同年龄段的特质,有他的欲望,一个人不到他所有欲望都实现或都幻灭的时候,总是想活着看看的。
是否人在出生伊始所处的时空已定义了其生命的原点,终生不得解脱?以此为原点,在往后的岁月与空间中不断扩张着自己的世界,却也始终只能在原点所限定的时空附近徘徊,并由此定义个体生命的价值。是否个体价值衡量的标准可定义为在其所延伸的时空中其在每一点所注入的能量的积分?
我想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仪那样经历了60余载的人生,从清末登基,到伪满登基,再到建国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驹过隙,回顾起来历历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场梦。
终其前半生,溥仪都在皇权笼罩下不得逃脱。小时候被困在紫禁城,长大后被困在新京长春,皇帝这个名号就像是一条麻绳,把他捆绑得紧紧的'。
我又想起溥仪小时候,周围的太监都是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个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黄的封建气息所禁锢。在这种近乎变态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会生出一副极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却几乎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终究只是个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锅,再替日本人背黑锅。他做着那个主宰者的梦想,却终究无法企及。
电影中的那个蝈蝈是个喻示,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满身青绿。在电影的最后,溥仪拿出了他曾经藏在龙椅下面的小笼子,小红领巾打开笼子,蝈蝈爬了出来,早已变成了一身枯黄。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位曾经做了大半生皇帝梦的人,早已化身成蝈蝈了。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xx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㈤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
世界那么小,小到我们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们彼此遇见。世界那么大,大得有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到达。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间向后退去,白云向前飞去。历史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在门内,时间在门外流过,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一直在向门外张望,希望能看到永恒,结果,什么都无法预知。我们只是在盲目的行走,无法主宰什么。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几缕清晨的阳光从朱红窗棂里射进来。两边是斑驳退色的罗汉们,张牙舞爪的严肃。伟大文明夕照的美丽余晖,在一个三岁孩子的手中点点消失。“你那么小,你怕我吗?这里的每个人都怕我。我是至高无上的慈溪太后。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这里的是皇帝。他已经驱龙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仪,我将封你为万年皇帝。”而后她死了,在朝晖中,天亮了。溥仪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万年皇帝,一个牢笼,罩住他地一生。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
万年皇帝,给了他什么,只是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仪喃喃着。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历史的背后,是我们碌碌的背影。我们坚信着我们在创造着历史,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着历史给予我们的轨迹向前走着,无法抵抗。我们总以为我们看清了历史,其实,我们只是在门内无助得向外张望。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㈥ 观《末代皇帝》有感300字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或许用李煜的这首词来形容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再恰当不过。
众所周知,在中国,皇帝乃为九五之尊,享受应该享有的最高礼遇,而在溥仪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享用绝对权威背后所隐藏的
不为人知的孤独以及寂寥。
从三岁登基到五十三岁得到释放,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在影片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讲述中,溥仪给人的印象犹如囚徒般,他一直经历着失去,包括亲情、爱情、自由以及尊严···········
从一开始皇帝的身份就不曾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他的皇帝的成渝是慈禧给安排的,三岁就与自己的亲生母亲断绝了联系,自小他就是高墙中最孤独和寂寞的孩子,直到后来成为日本人操控的傀儡皇帝,他也从来没有自己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所选择的的,甚至包括他的妻子,他看重的文绣只能是皇妃而早已被安排好的婉容却是他的真正皇后。他被长期的封锁于紫禁城之内,几乎断绝与外界的任何联系,虽然他也会思想、反抗和愤怒,他也会像平常人一样有自己的梦想(比如去牛津大学读书、娶一个时髦的妻子,断辫改约)而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他的身边充满阴谋和欺骗。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他的一生被历史牵绊,历史的狂潮将他卷来卷去,而他却无能为力。
生于乱世,无可避免的命途多舛。或许当王朝衰老的时候,皇帝的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大厦将倾,何木将支?所以站在被审判的圆桌面前,他只好毫无任何怨言的去接受来自外界的所有罪名。"可怜秋月一茔孤“,我们知道的也许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阳光的直射,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思想上始终与外界隔绝。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最后溥仪成为导游中的说辞,从此隐没于历史之中。
伟大的电影之所以伟大或许就在于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依然会调动观众的观感。《末代皇帝》是贝托鲁奇导演的一部作品,可堪称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而中国政府当时同意本片的拍摄,并对内容不做任何限制,本片一共使用一万九千名临时演员,成本浩大,只有通过美国片的世界性发行渠道才有可能回收,而美国观众对语言的偏食举世皆知,大量的英文对白无疑对于中国的导演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影片中演员、场地是中国的,故事情节是中国的,1987年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的殊荣,这部电影堪称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但却是出在一个外国导演之手。
一个外国的导演可以在中国影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谢晋导演的《末代皇帝》却因为各种限制只能湮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悲哀。除了副导演宁瀛、音乐家苏聪的名字在影片中出现还算是一种安慰以外,对于中国电影,或许我们应该要具备讲述历史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被有关部门的杀封之后就选择从此一蹶不振。
㈦ 《末代皇帝》观后感
昨天花了三小时四十分钟把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看完了。此前还从未完完整整地看完过,觉得太长了。唯一的印象是坂本龙一创作的影片插曲,前阵子在坂本龙一的自传电影里也提到了那一段经历,记忆犹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影时长好像约定俗成似得一般都被设定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或许考虑到坐在影城里的观众的注意力吧,也可能是其他商业考量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对于电影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时,只是觉得它很长,很黑(影院环境的关系)。也是因为近期不能出门,才能看这么个长电影,看后感触良多。
开篇第一个人物的出场就让我一下子进入到了电影情境中,也就是卢燕(观影后上网查电影的相关信息才知道她居然是梅兰芳的干女儿,她和文艺界、演艺界的关系可想而知)饰演的临终前的慈禧太后,以及导演从整体的角度给观众展现的紫禁城,立刻让我觉得这个才是对的;瞬间推翻了我在今天的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和紫禁城有关的所有片子的印象。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那是个宽阔、距离感十足,又阴森,略显呆板的同时似乎少了些想象中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丝毫不让人向往的禁锢之地。这和我以往看到很多国内的清宫戏的观感很不一样,让我第一次会对中国皇族里的生活觉得乏味、苍凉。
电影采用双轨时间描述,我也不知道专业术语应该如何描述,一会儿回忆溥仪的童年、少年以及被赶出紫禁城的过往,一会儿就是此刻在战犯营里被“改造” 的此刻。无论从电影时长、电影语言和结构、拍摄手法、甚至在演员表演上,可能是因为距离,都让我有种“我是个思维上存在巨大困境的人”或“自己的语言体系的狭隘(由于环境和个人共同造成的)”的感觉。它对我来说,极为的不熟悉,不适感,但是是能把我完全吸引过去的不适感,和看一部时下的流行电影那种“在自己的范围内”的踏实感截然相反。把不熟悉的历史、从书里看来的历史瞬间拉近,让这段故事在眼前上演,如此之冲击仿佛它能锁住今天观众的思考能力。换句浅白的话说,我们很难用单一或简短的词汇去形容这部电影,同样的困惑也围绕在我们该如何形容溥仪这个人物上。就像溥仪这个人,太难比较、太难找到他的位置,甚至将他的呈现合理化也是妄想。
再说说演员。不得不说,尊龙真的是太帅了,我作为一个成年男性都被吸引,无论是贵族气息和落魄贵族的劲儿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溥仪年轻时被摆弄的愤懑、内心满是心虚的贵族气息、被日本人利用后妄想复辟的野心、新中国后被“改造”时期的忍辱感以及通过在狱中看电影后得知自己在伪满时期所造成的罪责的歉疚感,作为观众都体会的到。尽管还有其他的好演员,除了彼得·奥图、陈冲和邬君梅,最让我眼前一亮和意外的是坂本龙一饰演的日本特务甘波正彦和英若诚扮演的监狱长。以前只听过这位前文化部副部长的名字,如何如何了得,也知道他是英达的父亲,但看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至于坂本龙一,是少见的情况——作曲的同时还参与表演,就像他参与大岛渚的电影一样。我很喜欢他现在老年的样子,如他所述,年轻时的他的样貌确实不怎么样,至于是不是招人烦我们作为看客并不知晓。
看这样的电影,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是单纯观众的位置,还是一个读历史的后辈的角度。就比如看主人公溥仪,我们从道理上、情感上或许可能会理解他的焦灼和复杂,但从位置上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他,甚至可以说没人能理解他,如果从艾柯谈“误读”的角度上来说。毕竟不理解才是常态,理解反而是稀有、稀少的。这也是为何我说这样的电影对观众是有要求的,因为它会让观众来回摇摆,如果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认真的观众的话。比如在皇宫外面已经是辛亥革命之后,清朝被推翻了,但作为皇帝的溥仪在“小皇宫”里还被蒙在鼓里,他的表现其内在深层原因是复杂的,是很难让人一下全盘否定的。可能是我的恻隐之心比较重,也没有作为伟人的坚韧和果敢,新中国之势无法阻挡,但我作为观众之一常常会对溥仪产生同情(也不排除潜意识里对尊龙的喜欢)。可是,当影片演到他在东北想要复辟时,同情心又减弱了,但我们也知道他是被日本人利用,复辟又是个梦,甚至是个他自己也知道是梦的梦……一个多么难描述的人啊。
如果我们从所谓的小爱中抽离出来,以今天普遍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落魄贵族固然会因他作为时代牺牲品的命运让人唏嘘,但还有那些千千万万的孤苦贫民又将何去何从呢,他们又将怎么说呢?相比于溥仪,他们的一生是注定的悲惨和非自然死亡,只不过电影里没有特写而已。诸多的思考会让观众失语。还有一直在服侍溥仪的那个下人,直到他们作为战犯被关在战犯看管所的N年后,这个下人才脱离溥仪,临走时他对溥仪说:“你从来都不了解我”,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自白,只是被很平和地说出,但在溥仪听来是震撼的,在观众听来也是。好在溥仪1967年因癌症去世了,对他来说,应该不是个很坏的事吧。
这是一部很难说得完、说得清感受的电影,简单写一点,聊表寸感。若想有更多的了解,有两本书一定要读:庄士敦(也就是溥仪的洋教师)的《紫禁城的黄昏》和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如果这一篇文章被很多人看到我并不会觉得多么幸运,但如果有人看了电影之余又去读了这两本书的话,起码对人和人生有了更为丰盛的理解,这大体来说应该是幸运的。
㈧ <甲午风云> 《 末代皇帝》观后感
溥仪。末代皇帝。最后的君主。被迫当上了皇帝,被迫离开了紫禁城,被迫去了伪满洲国。他没有错,他只是生错了时代,被人强行推上了王座,在还是乳臭未干的幼年时代。他想救国,只是没有能力。他想摆脱日本的控制,摆脱伪满洲国…只是,他没有力量。梦想与现实实在是太遥远了,他,无能为力。
当被弟弟告知在紫禁城外有了“另一个皇帝”,而自己所谓的臣子们都在对自己隐瞒真相,自己视为亲生母亲的奶妈被送出紫禁城时,一个年幼的君主,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一瞬间失去了所有,披散着头发,在偌大的紫禁城里,声声呐喊,夕阳下的背影,孤独而凄凉,溥仪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无力。
少年溥仪,不知道为什么能对自己的英文老师敞开心扉,或许因为他是紫禁城里唯一以真实面孔面对自己的人吧。在这个英国人的眼里,这个中国的末代皇帝有着一腔热血,但无处施展,有着满腔抱负,却无力回天。当溥仪为这位英国人送行时,浓郁中国风的乐队跟在他身后,这位英国人,溥仪的老师,更是朋友,一步一回头。他知道,这是自己和这位悲哀的中国最后一位君主的诀别。
溥仪以为自己不会在意母亲的死,但是,他还是骑着自行车向城门奔去。当紫禁城的大门将近在咫尺的并不算光鲜却真实的,有死去母亲存在的世界隔绝在紫禁城外时。溥仪的脸上,分明透着可惜,绝望,继而转为愤怒。或许,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不是什么帝王,只是一个可悲而无奈的囚犯。
终于可以离开紫禁城时,原本以为自己会恨紫禁城的溥仪,竟有了一丝不舍。黄昏下,回首最后看了一下紫禁城,这个自己前半生所生活的地方,但是,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是激动?是悲伤?是庆幸?是不舍?
在天津的期间,溥仪一度过着颓废奢靡的生活,直到文秀毅然离开溥仪,慈禧的坟墓被挖,他才赫然发现,自己虽然还过着贵族的生活,却已经失去了意义。面对不仅没有伸出援手还间接软禁自己的国民政府,溥仪选择了日本。即使明知道日本人在利用自己,理由很简单,他奢望自己能够反利用日本,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满洲国。
只是他高估了自己,他终究成了傀儡皇帝,尤其是他“访问日本”回来后,妻子婉容的离去,他信任的人被调职,被迫任命不想任命的人为官员,在会议上争取独立权,但换来的却是日本人和所谓的臣子们的拂袖离去,在伪满洲国,他真正的成为了孤单一人的君主。在这个被日本人控制的满洲国里,真正的中国人只有溥仪,他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孤立无援。
他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拒绝日本人要求自己娶日本女子为妻子。这也许是他最大的努力了吧。
在监狱里,与家人分离的溥仪脸上分明写满了惶恐与不安。一代君王,没落的贵族,骄傲如他,却还是潦倒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即使晚年时期参与外交,受到多位领导的接待。但是,爱新觉罗·溥仪终究悲惨了一世。即使那不是他选择的。
末代皇帝的忧伤,又有谁知晓?
㈨ 末代皇帝读后感400字作文
末代皇帝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五》这一部讲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同时也是一名末代皇帝。
对于亡国的皇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爆君?昏君?无能?荒淫?……
他们头上扣着的帽子大多都是负面的,可是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末代皇帝。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然而,大明江山,此时已经是个病入膏荒,沉疴难治的病人。纵有妙手回春的扁鹃,也已经无能为力。同时他的旁边,还有一个虎视耽耽的后金,正等着大明这个曾经的巨人倒下,然后拾取这片繁华的土地。对于崇祯来说,他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对他,我只有无尽的遗憾,所谓生不逢时,倘若他出身在明朝的其他时期,他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而不是背负骂名的亡国之君。
同时,我想起历史上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
不管是官方的史书,还是民间的传说,这个据说是耗子精转世的皇帝是一个最最荒淫的人,其实,我相信这都是李世民授意抹黑的。
隋炀帝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开通京杭大运河,至今予民有惠;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政,帮助寒门子弟进阶朝堂,听取民-意。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矗
当然做为一个人,都是有缺点,尤其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的些微缺点都会被权力无限放大,而成为致命的伤害。比如,杨广的好大喜功,因为自己曾经的战功赫赫,所以发动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想让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后人的景仰,结果却是未获寸土、寸功,不了了之,反而耗尽国力,劳民伤财,激起民怨,引发叛乱,致使亡国丧命。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史书中的隋炀帝,缺点被无限放大,优点几乎是完全抹杀,才让后人误解至今。
其实,在隋唐以前的史书,可信度还是很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原貌。而就是从隋唐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篡改史书,开了先例,《隋史》是唐朝编撰的,所以杨广被抹黑成弑父弑兄之徒。而玄武门之变,也变成李世民是被-逼的。
不过墨写的谎言永远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历史的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末代皇帝电影海报(2张)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监狱里遇见了他的胞弟溥杰,于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养心殿院中,溥仪和溥杰玩得正起劲。他已长到6岁,但还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经懂得手上握有无上的权力,并开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监们。这时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废黜,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上”了。
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里,溥仪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发生改变:学会了骑自行车,戴上了眼镜,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服,学会了跳舞、打网球,并且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尽管他在1922年仍按旧制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他的心已飞向英国、飞向牛津大学。
镜头又闪回监狱。溥仪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历史:
电影剧照(二)(20张)
1924年夏天,一队冯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围了故宫,迫令溥仪迁出紫禁城。溥仪在庄士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女特务川岛芳子被派驻在婉容身边,庄士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陈宝琛等人的劝戒,以“中国背弃了我”为理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婉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延续后代,婉容和司机私通并怀孕。当时日本人强逼溥仪在任命新国防大臣的文件上签字,溥仪一开始不愿意。没料到日本人对他的身边一切都了如指掌,这让溥仪深受威胁,最后妥协。后来婉容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日本人害死,她也被日本人强迫送走了,最后落得一个精神失常的下常溥仪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冈的监护下,尝够了当儿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满洲国”解体,溥仪出逃未遂,在长春机场上被苏军俘获,才结束了他的丑恶的“前半生”。
在溥仪交代他的罪恶历史时,镜头不时回到监狱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