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需 电影 唐山大地震 观后感 有悬赏400字左右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一部《唐山大地震》电影,它是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非常让人感动。 主要讲的是唐山地震前的一户人家回去的时候,看见了一些反常的情况;很多蝗虫。到了晚上,家里的孩子睡觉,大人干活,干着干着听见几声雷响,下起雨来,然后天空慢慢发紫,紧接着有房子大面积塌陷,轰!轰!正在干活的爸爸恍然大悟,说:“是地震!快跑!”爸爸带着妈妈小心翼翼在阵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孩子们的妈妈要进去,孩子爸爸说:“危险!”说着把自己妻子一拉,自己进去救孩子了,刚一进去那栋房子就哗啦一声塌了,孩子也被压在下面。 过了一会儿,地震停了,一片凄凉。死的死,伤的伤,那一户人家的爸爸被先找到了,可是已经死了,之后找到了两个奄奄一息的孩子(自己的),但是只能救一个小孩,因为水泥板只能撬一边,妈妈正在犹豫不决,人们要救别人去了,妈妈着急地说:“救弟弟!”弟弟被据掉了一只胳膊,而姐姐死了(其实还活着)。之后妈妈带着弟弟去治疗,而刚刚在拉尸车上醒来的姐姐北一个解放军救援队的叔叔救走并领回了自己的家。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她)们各有所成,弟弟当了经理,姐姐当了医生,最后姐弟在一次成都大地震是遇见,姐弟相认,最后姐姐跟随弟弟找到了妈妈,然后去看了看死去的爸爸,并且在看了看死去的爸爸,再看了看你几堵唐山大地震死去人名字的墙,流出了伤心的眼泪。 当看到姐姐跟妈妈相逢时,当看到记载唐山大地震死去二十四万同胞的名字的那堵纪念墙的时候,我的泪不断流下。虽然唐山大地震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是坚强的唐山人民靠自己的双手,从废墟上再次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园。《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昨日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与家人朋友有幸观看了此片,感觉震撼颇大。我是唐山人,经历过那场地震灾难(当时我八周岁,刚上小学二年级)。下面就以唐山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和张国强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陈道明、徐帆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植入广告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再者唐山大地震时当时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万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时代不同了!唐山的观众看完以后是感动,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恩人!
B. 关于唐山大地震电影的观后感
怀着看灾难片的心情去《唐山大地震》,可是灾难的场面并没有多么的气势磅礴与叹为观止,那镜头下的中国却让人怀念与思考。
76年的中国,还是计划经济阶段,生活的形式是简单的,感觉却是幸福的,电影里小两口已经有了一对龙凤胎作为母亲的却还想要生孩子,在说着计划要孩子的时候母亲(徐帆饰演)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对孩子的热爱是那么的的纯粹与无私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生活质量的问题。
一家四口的日子没有任何的问题,父母健健康康的,孩子活泼可爱。虽然爱孩子的心是无私的,可是在对待男女平等的问题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中国式思维方式依然在无形中主导着大多数人去思考问题。当只剩下最后一个西红柿的时候,双胞胎的姐妹两,女孩子就得做出牺牲让着男孩,这不是偏爱,这是一种习惯,一种重男轻女思想的延续。
地震突然来袭的时候,所有的幸福与小市民简单的生存方式被摇得碎如粉,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几分钟前还在灰扑扑的车里与丈夫玩车震,那简单的风情与浪漫表现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这着实难得,一句台词:“这么热的天,全唐山就我们俩做这事。”简单而生动的描述出了他们对现状的满足;几分钟后却阴阳两隔,生死殊途,没有半点的提示,没有一点点的预兆,在瓦砾倒下的那一刻,丈夫推了妻子最后一把,妻子得以死里逃生,这爱用生命划上了一个凄美的句号。
地震引起房子倒塌,预制板压着姐妹俩,母亲希望两个孩子都能留下,可是现实却要让母亲选择只能留下一个,她哭喊着,说出了救弟弟,那三个字在别人听来这无可置疑,可是在小女孩的耳朵里那三个字就是炸弹,炸毁了她以前所认知的一切,生命的价值亲情的重要。女孩吃不到最后一个西红柿不是因为她是姐姐,那是因为她是女孩。母亲哭喊着放弃了女孩的生命,那一刻现代人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被突袭的灾难无限放大。选择,那一刻母亲到底该如何选择……
灾后……
母亲坚强的活在唐山,不愿随儿子的奶奶到山东去,因为她要维持这个家,那个最初一家四口的家,带着缺了胳膊的儿子,为儿子借钱装假肢,日子再艰难仍不愿意嫁人,她是为她死去的老公而活的,为那个四口之家的人而活的,她愿意一切都停留在地震前并为此努力。
女儿(张静初饰演),被人当作地震孤儿收养,她知道自己的亲身母亲还在,弟弟也还在,可是她认为家已经不在了,家不是在地震中倒塌了失去的,而是母亲说出的那三个字“救弟弟”把她心中的家摧毁了,后来她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恋家,养育她的母亲在病危的时候还得父亲亲自去学校她才愿意回去见最后一面有着养育之恩的母亲。与男朋友(陆毅饰演)意外怀孕不愿去做人流,因为她——不愿意放弃生命,她敬畏生命,因为她曾被放弃过。
儿子(李晨饰演)在经历了灾难后,个性顽强,求生欲望强烈,他心疼母亲,不怕吃苦,踩三轮,独自出外闯荡,坚韧的性格让他后来在事业上有了不错的表现,知道感恩,汶川地震的时候身为公司老总的他亲自带队抗震救灾,他迁就自己母亲胜过自己的老婆,很难得!
32年后,两姐妹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偶遇,姐姐原以为自己割舍了32年的亲情已经不复存在,会随着她有意的掩藏与随着她远嫁它乡而如车站的月台消失在身后,可是血浓于水,分离32年的亲人只一眼相见亲情就如烈火般在心里燃烧起来,燃烧到她自责自己32年的行为,亲人毕竟是亲人。母亲跪下来泪眼悉索对女儿说:“对不起,对不起。”女儿32年幽幽怨怨的情感就都融入到了泪水中。
坟墓里的书包,课本,母亲的不愿搬家,一切的一切的深深的触动了女儿,她自责的蹲在自己的坟头哭着……,那一幕意义深刻,女儿不愿这墓被拆。房子可以塌,家却不会破,人会离去,情感却不会死……
灾难是无情的,人是有情的。
C. 汶川大地震观后感(200字)
写作思路:首先交代一下电影主要内容是什么,将主要情节描述一下,最后阐述一下自己观后感想即可。
范文: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科技楼看汶川大地震的电影。整个教室充满了叫喊声,议论声。电影开始了,大家顿时安静了下来,好像被一种魔力控制了似的。
一个武警部队正准备离开汶川。突然,山崩地裂,整座山压了下来。我不禁感到心里一怔:原来这场地震这么大呀!我还以为就只是房子摇一摇。部队的队长向外界发出了求救信号。在汶川的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为了救一个同学,自己被石头砸死了。
当救援队发现他时,说:“他的身体已经腐烂,必须锯开尸体才能救出孩子。”大家异口同声地叫:“坚决不行!”。有人提醒:“救孩子要紧,先救出孩子吧!”最终还是就出了孩子。看到这里时,我被这位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在一个化学气体厂,因地震让毒气体大量释放,导致引起熊熊大火。
地理学家、科学家都认为在地震后的裂缝中放入炸弹,然后用山上的泥沙把火扑灭。当点火的时候,化学气体厂还有一节火车头,上面坐着三个人,当看到翻天覆地的泥沙盖下化学气体厂时,我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心想:他们肯定死得很惨。当听到那些军人的欢呼声时,我看见他们三个人架着火车从泥沙中冲了出来,我感到非常高兴。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在这场天灾人祸面前,人们毫不退缩,许多人为了救人牺牲了自己。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不要浪费生命,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D. 观看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场面特效片。尽管它的地震特效场面做得很震撼,但冯小刚导演的着力点显然并不在于此。
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到震后惨不忍睹的一片废墟,这一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此后两个小时心灵的“余震”才是影片重点要表现的内容。导演冯小刚显然用了收敛的手段来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电视剧那样没有节制。
影片如果将地震前主角们的幸福生活铺垫的时间再长一些,那么前后对比的悲情力度会更大。此外影片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对母亲和孩子失散后的生活交代略显琐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剧氛围。
(4)电影大地震观后感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 饰)。
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 饰)夫妇收养。
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 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 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
E. 唐山大地震 电影 观后感 800字
今天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看到之前知道这是一部大制作的影片。影片上映之后也听说了这部影片的感人程度,据说电影院里传来阵阵哭声。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也湿了眼眶,虽然未经历过,但是但是还是感慨颇多的。
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 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1976 年的唐山对于经历过的唐山人来说真是永远的留在心里 ,32年,32年后,又一个灾难降临,对于唐山人来说,可能更加的能够理解,他们也没有忘记当年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帮助 都自告奋勇的加入了唐山救助队,也是因为这样,方凳和弟弟重逢了。那时候方凳明白了,自己怎么能么能够有恨呢,那是自己的亲弟弟啊,能活着多好,他也原谅和体谅了母亲。
这段亲情贯穿整部影片,当然这也只是唐山大地震中故事的一角,也许戏剧化了,也许这就是一件真实的事件,或者是最典型的一件。无论如何,我们被这样三十年的亲情所感动。妈妈说,我要是过的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们了。32年的伤痛没有因为时间而磨平,反而越发的加重了。是啊,一个女人能有多少32年,一个人能有多少32年,全因为一个灾难毁掉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像明天就会灾难来临一样对待,这样,我们会过得更幸福,也不会有遗憾。
是啊,这部影片给了我们警醒的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国是个有爱的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承了我们传统美德。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受灾的人民。我们的人民也是很有爱心的,不管身在何地,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有义务来承担责任,我们可以捐款捐书。现在我国又有了灾难,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还是一贯的作风,解放军人冲到了最前线。所以,我们要向解放军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少年。
这是我原创的 ,你在自己该改的 应该没问题 希望采纳
F.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400字即可!!!
影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2010年7月22日)
朋友:
你经历过灾难吗?
你经历过地震吗?
你看见过大地震吗?
如果你觉得今天住着高楼,开着靓车的生活还不舒适安逸,还觉得事事不如意的话。那就请到电影院看看刚刚公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吧。在那里你可能就会感觉一点什么,如果你是50岁以上的人,你一定能感到这部影片的真实和震撼,如果你是80后、90后的话,那你就好好感觉一下父母亲所经历过的那些难忘的岁月,接受一次生死考验的教育吧。
今天,是影片《唐山大地震》公演的日子,当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思绪已经久久不能平静了。头脑里首先觉得应该感谢导演冯小刚,感谢他为全国人民奉献了又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好电影,感谢他把34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的悲烈地情景又一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受到了一次强烈地震撼和教育。又使我们面对当今的太平盛世有了一种更加强烈地忧患意识,面对着影片中两次大地震,我们还不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今天的生活吗?
在影片中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当年那场大地震的场景。由于导演和剧组人员高度的敬业和真诚,使整个影片无论是演员感人的演技,还是用高科技展现出来的恢弘的场景,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城市街巷,还是返扑归真的家庭院落,拟音是那么的震撼,道具是那么的真实,尤其反映那些年代的生活,都是那么贴切可信。
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到那朴实无华的生活当中。使我们不得不跟随着电影又回到了当时的中国,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大地震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了超常的升华。灾难改变了人们的命运,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更加地热爱。《唐山大地震》将两场巨大的灾难——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都放入了一部电影之中,在灾难面前,人性和亲情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正是中华民族面对强大地灾难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不怕困难,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作为一部反映灾难的影片,导演并没有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望而生畏,而是从人们面对着灾难而表现出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挚,让我们从影片中得到了又一次的人性教育。……
总体来说,影片《唐山大地震》对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是一次很好的警示。它让我们更加懂得了怎样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近期发生在全国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破坏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最有力地回报。如果我们再不珍惜生态,再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影片中的灾难必然会再次发生。人类必然会受到大自然应有的惩罚。
为了和平的生态环境,请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G. 找一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一场心灵的洗礼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最近去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影的时候我哭了许多许多次,带去的好几包纸巾全都用光了。到散场的时候,我已经哭得没有力气了,太阳穴发胀疼得厉害,眼睛也肿肿的看路都有点模糊,电影散场后下楼梯时还差点摔下去。或许你们会觉得我也太夸张了吧,有刻意矫情的嫌疑,但是每个人内心的那根情感弦何时被拨动、被什么而拨动,是没有时间地点人物的规定,也不是能轻易控制的,这就是真感情的流露,真性情的展现。更何况我们刚刚经历了汶川、玉树大地震,听到也看到了许多关于大地震时的悲惨画面和感人故事,看电影的时候,就有很多情绪被自己不由自主的无限量放大了,于是这样不计形象、不顾矜持的痛哭也就成了最好的宣泄方式。
但实话实说,《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电影刚上映不久就有不少细心的观众指出,影片中出现了不少的穿帮镜头和插入了明显的商业广告,也就是这些内容使得影片上映后遭受了不少人的非议和质疑。但这所谓的一切丝毫没有减少电影给我带来的深深感动,而是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纵观近年来的一些影视作品,而像《唐山大地震》这样充满情意、富有感染力的影片,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过了,这次的遇见惊奇之余,我心甘情愿的被感动,流着泪看完了整部电影。
电影的开头就非常引人入胜,那种压抑的气氛渲染的很到位,镜头画面中有数不清的蜻蜓急匆匆的飞过,嗡嗡的声响吵得人心里烦躁的很,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知道这预示着什么,但是我们却听到方登、方达两姐弟用稚内的河北口音说着:“爸爸,你看蜻蜓,好多呀,太多了,都不想逮了!”看到这些我的心在颤抖,大量慌乱出逃的蜻蜓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所以它们要急速的逃离这灾难之地,可是那些无辜的人类呢?人们生活轨迹还像往常一样,千篇一律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知道人生中会有酸甜苦辣,但谁又敢想今天将有一场灭顶之灾要降临呢?从原始社会到目前的现代社会,人们不断在进步,它们创造着世界,驾驭着万物,还常自诩为万物之灵,但面对大自然的灾害时,人们却可能连那小小的昆虫都比不过!可怜、可悲、无奈呀!
1976年7月28日,唐山的人们如往常一样,安静地生活着,那诡异的天气变化他们并未放在心上,一切都在继续。《唐山大地震》中讲述的这家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普通家庭,龙凤胎姐弟方登、方达向父亲讨要了6分钱去奶油冰棍,在受到大孩子的欺负时,姐姐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着弟弟,母亲下班回家操持着家务,父亲在外跑着运输养家,在这个家庭中,父母恩爱、母慈子孝、姐弟情深……一切地一切都显得那么甜蜜和幸福,谁又会晓得那毁灭性大地震就在这个时候悄悄逼近。平静并没有持续多久,地震恶魔疯狂而至,天塌地陷,唐山的人们惊恐地想要逃脱,但却是那么的无处可逃;还有那些已进入梦乡的人们,他们再也没能看到第二天的阳光,20多万唐山人的灵魂就永远的躺在了那地震废墟之下。看到此时,心紧紧的揪在了一起,顿时不能呼吸,眼泪再也不受控制,倾泻而下。我为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渺小、微不足道而流泪;我为人类在遭受自然灾害时的无能为力而哭泣;我更为影片中女主人公李元妮在地震后向着天空的那句撒心裂肺的怒吼 “老天爷,你这王八蛋!”而痛心疾首。顿时我们明白,自然发怒时对于人类毁灭要远比我们碾死一只蚂蚁容易的多得多。
对于人类来说,在那样的灾难中能生存下来确实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灾难所带来的后遗症的危害是无以估计的!这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有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那对母女就印证了这一点。
女主角李元妮因为丈夫在地震的关键时刻拉了她一把,成为了此次灾难中那个的“幸运者”,但她却失去了恩爱的丈夫,并因为她的选择而失去了可爱懂事的女儿,被救起的儿子还少了一条胳膊。“就我一个人没事,对不起……”李元妮反复地对她的婆婆大姑子说着,我们都能看得出她内心的那种愧疚和绝望,死者容易、生者艰难呀!震后的这32年,她每年都要为丈夫和女儿烧纸,每次都要告诉丈夫和女儿新家的地址,一遍又一遍;她拒绝了对她有好感的男士的追求,放弃了重新拥有幸福生活的机会,孤独的生活着;她也执拗的拒绝了儿子让她住进高楼大厦,改善生活条件提议,一直住在那她认为丈夫和女儿已经熟悉了的平房小屋,等待着亲人的归来。她带着对已逝亲人的感激和愧疚,守着心里的那堆废墟在生活,最常说一句话就是:“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影片最后母女两人相认的那一刻,她还给女儿跪了下来,哭得撕心裂肺。这就是一出人生惨剧之后的悲剧!
而地震女儿方登,她恨母亲选择了弟弟而放弃了她,于是在她大难时奇迹重生后,她远离了母亲,再也没了声息,她借这种方式表达着她心中的不满,也以这种形式报复着母亲。地震后的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一切生活还都不错,但其与养父母之间存在着隔阂,对他们还比较冷漠,其实这都根源于自己的“被放弃”、“被伤害”。读书期间她意外怀孕,她坚决的拒绝了不愿承担责任的男友让其做人工流产的要求,宁愿放弃自己大好的前程也要留下这个孩子,就是因为她是“地震孤儿”,尝过那“被放弃”的滋味。其实,震后的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女儿和母亲都在承受着一直没有停止的心灵余震,彼此折磨着!童年的阴影使得女儿一直不愿意原谅母亲,直到汶川大地震,女儿在参与救灾时目睹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无奈选择,并且也知道了母亲这些年一直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后,才开始了她的心灵救赎之旅。
相比之下,弟弟方达就幸运了许多,地震时母亲给了他生存的机会,他一直说母亲给了他三次生命:第一次是出生时;第二次是小时候的一场大病,母亲的坚持使他逃离了鬼门关;第三次就是唐山大地震时,母亲放弃了姐姐而选择了他。他很感激母亲,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孝敬着母亲。为母亲买房想让她生活的好些,把自己刚满月的儿子留给母亲害怕她孤独……对于过去的灾难,他不能也不敢忘记,但那时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他要长大,生活必须还得继续。地震没有把他摧毁,反而使他更加努力自强,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许孩子更容易进入新的生活角色,而大人们却要为灾难痛苦一生。
一直很喜欢演员陈道明,特别佩服他那出色的演技。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他的演技真是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只是一名配角,但他的光芒却是谁也不能掩盖的!影片中他是一名军人,因没有孩子收养了地震“孤儿”方登,但童年的阴影使养女始终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年丧妻,女儿放弃了学业,从此就是六七年没有一点音讯。其中的一场戏更是直接让我哭崩掉了,“这些年你到底跑哪里去了?”他重重的拍打着椅背,带着哭腔质问着多年后带着外孙女突然出现的女儿,看到这我再也控制不住,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就是父亲呀!还有吃年夜饭那场戏,摆了满满一桌子饭菜,他抱着外孙女在和女儿拉着家常,突然接到了老友的邀请电话,“老马,去不了,去不了,今年我女儿带着我外孙女来看我了,我们正在吃饭呢,不能去了,我这边也是一大家子人呢……”说这些时,他那满脸的幸福和略带炫耀的话语,让我感动的一塌糊涂。不得不说陈道明的确称得上是中国最优秀的演员。看了这些,我想到了千里之外的父母亲人,想到了每逢佳节时他们那期盼的眼神,所以不管我们在哪里、做了什么,都不能忘记了永远爱我们、关心我们的父母亲人,希望我们都能常回家看看!
在电影接近结尾时,我们看到了地震32年后的唐山,宽敞的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到处林立的大楼,熙熙攘攘的人们……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当年的地震似乎没有一点痕迹,但是有的事情不是表面的,而是深深刻在心中的。影片最后那缓缓出现的罹难者纪念记录墙着当年那场毁灭性的灾难,死者已安息,生者要更坚强,因为他们是承载着无数已逝者的生命和梦想在生活。
对于唐山的那场地震,我们不是亲历者,只是见证者,但却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感同身受,心灵在经历着颤动,为生命,为坚持,为大爱。
幸好影片的最后还算温情结束,给我们已痛的不能自已的心灵以些许的慰藉。逝者已逝,我们不可能永远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生活是继续的,生者当更加自强,创造幸福的美好生活,以告慰那些已逝者。
H. 川大地震电影观后感二百字
生命是宝贵的,每次面临重大天灾时,我们都要万众一心,只要人人心中有爱,任何困难都会解决。希望汶川的人民以后能生活的幸福。
5月12日14点28分,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难忘的日子,在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特大地震,一刹那间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系在那里;一刹那间全球华人的心紧紧的系在那里;一刹那间全世界人民的心紧紧系在那里。随着电视、报纸的不断报道,随着灾区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心也跟着一起激烈地震荡着。
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 地震会摧毁一些东西,但是它摧不毁我们心中的意志。在抗灾中,那些最可爱的人,将会“是划过我们皮肤的一阵战栗、是闪过我们内心的一丝忧伤、是落在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刻痕”,让人难以忘记。
我们忘不了这样的一张图片:一位中学生被压在水泥堆下,手腕上牵着根输液管,脸庞尚留血渍;我们忘不了,66岁的温总理不慎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险群众,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
I.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场面特效片。
此外影片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对母亲和孩子失散后的生活交代略显琐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剧氛围。
这部电影描述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7.8级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由导演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陆毅、张国强和陈瑾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7月12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举行全球首映式。
J. 求一电影《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大概600字左右,急用
每次,我将记忆努力地向前延伸时,最深的那个点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是我一生最早的记忆,也是心中一份无法抹掉的痛。那时,我刚刚6岁,地震的一瞬间,父亲将睡梦中的我迅速挟到了屋外,紧接着就是房屋的断裂、人们的惊叫、呼号……当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时,眼泪夺眶而出,不仅是因为灾难来袭,更为灾难之后爱的释怀,泪水融进了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检视与感动,温暖着这份积郁多年的心灵之痛…… 7月22日,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动上映,这不是一部全景式的灾难片,而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情感电影,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大爱与真情的故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块坍塌的预制板下压着一对年幼的孪生姐弟,但救援条件只允许抢救其中一个,另一个则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情急之中,心痛欲绝的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而姐姐从尸体堆里“复活”被收养后,始终记恨着母亲对自己的“放弃”,一直生活在阴影中,从未想过回唐山寻找亲人,而母亲更是因为“放弃”女儿始终生活在内心深处的“废墟”里……这是一场持续32年的情感炼狱,影片的每个情节都自始至终地触碰着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经历着一场心灵的“地震”,哭并感动着…… 在一片寂静的黑色中,一只蜻蜓出现在银幕上,紧跟着是一大片成群飞舞的蜻蜓,而人们根本没有预示到这是地震的前兆。当镜头抚过这座安详的城市——电影院放着《枫树湾》,爸爸和孩子玩着画手表的游戏,妈妈把凉水泡过的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儿子,夫妻偷闲在闷热的车厢内温情……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然而,当天空出现一片异样的紫光时,地面开始摇晃,瞬间整个城市天崩地裂。23秒,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惊魂未定的李元妮在断壁残垣中艰难地扒着砖石,余震再次袭来,悲痛欲绝的她几近嘶哑地哭嚎着:“老天爷,你个王八蛋!”短短八个字,如尖刀般直刺观众的心,瞬间引爆观众的情绪……泪,夺眶而出。面对影片再现的灾难,我们无声的哭泣,不仅仅是为了重温那些苦难和哀恸,更重要的是为了铭记,为了从哀痛中汲取力量。我想,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除了苦难,除了哀恸,更多的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激发起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的成长,在影片下半时汶川大地震救援中得到了完美的注解,正在成为一种重塑中国未来社会形态的巨大精神力量。 灾难过后,是营救。镜头从地震的大场面,转而注视起方家的变故。一块水泥板下,同时压住了方登、方达这对双胞胎姐弟俩,当被救援队告知只能救其中一个的时候,李元妮这位年轻的母亲无助地哭喊着:“都救,两个都得救啊!”在多次“救哪个”的反复询问中,李元妮本能地想保住眼前的儿子,一句虚弱的“救弟弟”令人感到了一阵撕心裂肺的痛……面对失去的生命,面对震后惨状,我泪流不止,一组组毁灭性的数字在我头脑中萦绕——24.2万人罹难,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部震亡,4202人成为孤儿……想着的时候,影片中的小女孩在大雨中从尸体堆中站起,用惊恐的眼神打量着眼前陌生而可怕的世界,让我感到阵阵心痛,生命的坚强冲击着我整个灵魂,这种“坚强”应该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坚强。我想,地震撕开的不只是唐山那个巨大的断裂带,更是中华民族的伤口,特别是影片表现汶川地震救援时,我们每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泪水中人们用坚强迎战灾难,用坚强温暖彼此,用坚强凝聚起中国力量。 灾难,留下的是悲怆和亲情。影片中浓浓的亲情让观众感受到了强大的爱与力量。没有刻意地煽情,没有牵强地附会,朴实的情感,平实的画面和家常的语言,却把人人离不开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威力发挥到了最大极限,几度催泪——当小方达被奶奶带走而又汽车上下来,母子相拥的那一刻,泪情不自禁地从眼角渗出;当母子一起祭奠死去的亲人,元妮边烧纸钱边声泪俱下地念叨,而方达说出“早知这样,当初还不如救我姐呢”时,母亲一巴掌打了过去,也打在了观众的心上,泪再次洗面;当方登在大学因怀孕而悄悄退学“隐居”多年回来后,养父带着深深的爱歇斯底里地责问她“这些年你都去哪了”时,关切之情,闻之而泪从心涌;当方登从加拿大回国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时,她抱着一位哀嚎着“我要我女儿的腿——”的四川母亲而默默抽泣,她听到弟弟在旁与唐山救援队员讲述说母亲32年“心里就守着那堆‘废墟’过日子”时,纠结了她32年的心结终于开始不动声色地融化。整整一个段落,涕泪交加……废墟之下,时光之上,亲情没有末日。 哭过之后,是感动。当弟弟带着姐姐从汶川灾区回家时,假装镇静的母亲在厨房包着饺子, 颤抖的手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慌乱。方登进屋后,看到墙上供着父亲和自己的照片,照片下面放着一盆西红柿,她轻轻地拿起一只,原来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记得地震前晚答应要给女儿买西红柿的事情,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这时,只听到母亲说:“西红柿都给你洗干净了,妈没骗你。”当方登回过头,母亲蹒跚着跪在女儿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着:“我给你道个歉吧。你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呀?这么些年你咋就不给我个信儿啊?我还以为你跟你爸在一块呢,我成天地惦着你们俩啊,我惦了你们32年,你咋就不理我呢?你到底是上哪儿去了?你咋才回来啊,登啊,登啊……”这一跪,让我浑身颤栗,泪如雨下。因为一个“救弟弟”的选择,女儿记恨了32年,母亲愧疚了32年,32年里亲人不是亲人,这个无奈的选择真的那么难以原谅吗?真的值得记恨32年吗?当一家人去为仍然活着的女儿起坟,方登看到里边安放的是她的书包和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的那一刻,方登几乎不能原谅自己,真诚地向母亲忏悔着:“看到弟弟活着,我很高兴,那是我弟弟啊。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母女俩抱头痛哭,观众无不动容,亲情在那一刻涅槃……透过泪水,我们感受到灾难中人性的温暖。 伴着片尾曲《心经》悲悯的歌声,泪水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位母亲坚守着对丈夫的忠诚,坚守着对儿女的感情,看到了一个女儿从恨到理解到忏悔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也看到了亲情的博大、爱的力量和生命的坚强。我想,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灵上的灾难,我们每一个唐山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静下心来,接受电影《唐山大地震》带来的心灵震撼。 生命可贵,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