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在别处》是谁的作品
生存在这里,生活在别处
19世纪, 法国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
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学生把这句话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
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小说的名字
之后,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时代,谁没有对荣誉的渴望?谁没有对家庭的反抗?谁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举目四望,我们周围的生活平庸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色彩,毫无光亮。正是为了逃脱这一恼人的生存现实,人们才赋予自己激情和想象。
兰波(1854-1891),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从16岁(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长10岁的诗人魏尔兰关系亲密,但后来发生冲突,魏尔兰甚至开枪打伤了兰波。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岁期间所写。在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后期诗作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主要诗集有《地狱的一季》、《灵光集》。
----------------------------
生活在别处
作者:nanjiyun 日期:2005-04-16 14:36:31
我看的这本诗歌集里,除了狄金森,还对另外两位诗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并不喜欢他们的诗,只是对他们的故事有些感触。
这两位诗人,分别是法国象征派诗人三剑客中的两位,魏尔伦和兰波。
魏尔伦很早就出版了诗集,尤其是当他遇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玛蒂尔德时,他写了很多热情的情诗,充满对温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并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他的命运,在遇到兰波后开始改变。
兰波是个有着不幸童年的少年,母亲遇人不淑,被抛弃后带着孩子独自生活,同时把不幸转嫁到孩子身上,常严厉的惩罚孩子,然而他也是个天才的少年,15岁时就写出了令世人惊叹不已的《元音》和《醉舟》。十五六岁的他孤身来到巴黎向魏尔伦请教,年长他10岁的魏尔伦对他的才华也非常欣赏,悉心指导他,在生活上热心帮助他,渐渐竟对兰波产生强烈的感情。
之后他们的行为就比较骇世惊俗了。他们常在一起,情不自胜时,干脆在大街上拥抱,引得路人侧目,最后魏尔伦抛弃了家庭,偕兰波出走,在英国和比利时共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我想同性恋之间的感情,也应该和异性恋一样吧,不过他们爱恋的对象和常人不同而已。但魏尔伦和兰波的感情显然是不对等的,在英国,为了维持生活,魏尔伦到处找工作,生活艰苦,他是真的喜欢兰波,乐于为他付出一切。如同所有陷入热恋中的人一样,而兰波,只不过是个少年,接受这一切显然很被动,两年后,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向魏尔伦提出分手,想回巴黎去,魏尔伦情绪失控下举枪打伤了兰波,并为此入狱两年。
就在这一年,19岁的兰波放下了诗笔,就此永别诗坛。我想,才华和诗歌带给少年的他痛苦远多过声名。
他们就此散场,以后两人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两年的监狱生活,使魏尔伦的思想和感情都产生了变化,他在狱中接受了天主教,对人生和感情也有新的理解,徘徊在颓废和虔诚忏悔之间,他的诗歌语句飘忽不定。出狱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一直没有终止诗歌创作而且成绩显著,在他年过半百时被当选为法国的诗人之王,但声名显然对他的生活和精神于事无补。
兰波是个很容易厌倦既有状态的人,这从他20岁以后从事的职业和到过的地方就能看出,他离开法国,到南欧,北欧、亚洲、非洲,他当过兵,作过监工、翻译,最后在非洲经商,非常富有,37岁时因病去世。
看过他们的结局,也许应该同情的是魏尔伦,爱人并没有错,为爱人付出一切换来牢狱和潦倒,魏尔伦让我想起那些付出很多却失去一切,同时也失去理智的怨妇。但是我却同情不起来,兰波首先还只是一个少年,热心一个未成年的少年,还不在我的理解和容忍范围内,另外兰波是一个这样的人,他追求的是辽阔的生命,想要成为无定形的,也无法被人定义的兰波。“我愿意成为任何人”,这是他生命和艺术之舟追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漂浮在大海之上并随急流游荡的,永远不可企及。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和魏尔伦在一起,但却会很快厌倦在一起后固有的生活。魏尔伦喜欢上这样的人,就和小家碧玉喜欢上浪子一样,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在别处”,兰波在诗中这么说,这句诗后来被米兰 昆德拉用来做小说题目,广为流传。
2. 阿飞正传主要讲什么结局是什么意思
剧情简介· · · · · ·
1960年代的香港,因生母在阿飞旭仔(张国荣)长大成人过程中的缺失,他把自己优雅地比喻为“无根鸟”,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女人都表现得放荡不羁,售票员苏丽珍(张曼玉)和舞女咪咪(刘嘉玲)先后令他感受过温暖,可是她们也只能当当小情人。为摆脱沉重和无力感,旭仔抛下一切去南洋找寻生母。
暗恋过苏丽珍且目睹过她与旭仔情感一路变化的,曾是小巡警今在跑船的超仔(刘德华)在菲律宾又遇到旭仔,是缘分也是宿命,他参与、见证了阿飞命运被改写的过程。
阿飞正传 链接: https://pan..com/s/1uFH37wATSAffOwIhvXLssQ
3. 电影《在别处》恐怖么
就是惊悚犯罪 杀人的
不恐怖
4. 谁能告诉我<生活在别处>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 《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5. 米兰昆德拉是男是女
当然是男的啊...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作家作品
小说:
《玩笑》
《好笑的爱》
《生活在别处》
《告别圆舞曲》
《笑忘录》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不朽》
《慢》
《身份》
《无知》
《为了告别的聚会》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
文论:
《小说的艺术》
《被背叛的遗嘱》
《帷幕》
作家文章
《小说的艺术》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多元历史主义》
《可能性》
《现代主义》
相关作品论
《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作者:弗朗索瓦·里卡尔
“我欣赏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是,他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又因为他关注的几乎都是小说,我可以说,他生活在小说的世界里。这非常少见”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语录
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序言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
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
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
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
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
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
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小说的艺术》
来,让我们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走在街头,爽朗地高声大笑,让所有人的目光注
视着我们,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来,让我们轰轰烈烈地经历一次爱情,甜
蜜热切地在绿草地上拥抱,让我们的手指互相缠绕心灵互相抚慰,让我们真的
叫他们忌妒。——《生活在别处》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
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认》
我们无法忘记战争中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她静静地面对着空中掠过射出的子
弹的战机,面对着远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过城市的夜空,面对着坦克车的
炮火摧毁了她父母兄弟的家园,面对着四散奔逃的人们在血泊中喘息与哀鸣
…… ——《为了告别的聚会》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
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
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进,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
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种思考,
叫做自己骗自己。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永远没有不是那么简单。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生命不能乘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
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生活给我极大的快乐,但只需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一丁点儿的东西,我们就会落到边界的另一端,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于,一切都发生在离这条边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触的地方,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以公里计,而是以毫米计的。
追求的终极是虚幻。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清静就是不被人注视的那种温馨感觉。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负担,是吸人膏血的吻。
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思想来迷惑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我思故我在是低估牙痛的知识分子的话。我觉故我在是一个具有普遍得多的意义的真理,它涉及到每一个活着的人。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上帝已死在失火的天堂,只有温情的太阳才能照耀大地。
仇恨的圈套,就在于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敌手拴得太紧了,这就是战争的下流之处。
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怀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在忘却速度时,也许我们正一步一步地走向速度。
今天,不管我的提问能不能得到回答,我还是觉得无所谓。它并不需要赋予任何意义,它只要就这么一直生长着。就像速度一般,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大概到了忘却的时候,才会记起速度。
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间的本来面目相撞击,我们就把这种撞击称做无聊。
年轻无知时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后来有一天,发现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因为人的整个一生已经在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年代被决定了。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在大脑诗化记忆的一刻。
碰巧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命运。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就让我们按照独特的方式去生活吧,抛却所有的旧事物。
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
在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知是谁把他带来。
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人间。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温情,是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空间的企图,在这个人造的空间里,将他人当孩子来对待。
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就像在这尘世之中,自打一开始,除了背叛就没有别的东西!
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记住自己的过去,一直将它藏在身上,这可能是保持人们所说的自我的一贯性的必要条件。为了使自我不至于萎缩,为了使自我保持住它的体积大小,就必须时时浇灌记忆,就像浇灌盆里的花儿一样,而这种灌需要跟一些过去的见证人,也就是说跟朋友们保持固定而有规律的接触。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远不是那么简单。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记录。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一个人可以在爱人在场时,因怀念他(她)而痛苦,假如他(她)隐约看到了爱人会不在的将来;爱人的死亡,虽然还看不见,却已经可以感知。
6.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主要讲了点什么
生存在这里,生活在别处
19世纪, 法国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
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学生把这句话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
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小说的名字
之后,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时代,谁没有对荣誉的渴望?谁没有对家庭的反抗?谁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举目四望,我们周围的生活平庸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色彩,毫无光亮。正是为了逃脱这一恼人的生存现实,人们才赋予自己激情和想象。
兰波(1854-1891),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从16岁(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长10岁的诗人魏尔兰关系亲密,但后来发生冲突,魏尔兰甚至开枪打伤了兰波。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岁期间所写。在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后期诗作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主要诗集有《地狱的一季》、《灵光集》。
----------------------------
生活在别处
作者:nanjiyun 日期:2005-04-16 14:36:31
我看的这本诗歌集里,除了狄金森,还对另外两位诗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并不喜欢他们的诗,只是对他们的故事有些感触。
这两位诗人,分别是法国象征派诗人三剑客中的两位,魏尔伦和兰波。
魏尔伦很早就出版了诗集,尤其是当他遇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玛蒂尔德时,他写了很多热情的情诗,充满对温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并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他的命运,在遇到兰波后开始改变。
兰波是个有着不幸童年的少年,母亲遇人不淑,被抛弃后带着孩子独自生活,同时把不幸转嫁到孩子身上,常严厉的惩罚孩子,然而他也是个天才的少年,15岁时就写出了令世人惊叹不已的《元音》和《醉舟》。十五六岁的他孤身来到巴黎向魏尔伦请教,年长他10岁的魏尔伦对他的才华也非常欣赏,悉心指导他,在生活上热心帮助他,渐渐竟对兰波产生强烈的感情。
之后他们的行为就比较骇世惊俗了。他们常在一起,情不自胜时,干脆在大街上拥抱,引得路人侧目,最后魏尔伦抛弃了家庭,偕兰波出走,在英国和比利时共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我想同性恋之间的感情,也应该和异性恋一样吧,不过他们爱恋的对象和常人不同而已。但魏尔伦和兰波的感情显然是不对等的,在英国,为了维持生活,魏尔伦到处找工作,生活艰苦,他是真的喜欢兰波,乐于为他付出一切。如同所有陷入热恋中的人一样,而兰波,只不过是个少年,接受这一切显然很被动,两年后,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向魏尔伦提出分手,想回巴黎去,魏尔伦情绪失控下举枪打伤了兰波,并为此入狱两年。
就在这一年,19岁的兰波放下了诗笔,就此永别诗坛。我想,才华和诗歌带给少年的他痛苦远多过声名。
他们就此散场,以后两人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两年的监狱生活,使魏尔伦的思想和感情都产生了变化,他在狱中接受了天主教,对人生和感情也有新的理解,徘徊在颓废和虔诚忏悔之间,他的诗歌语句飘忽不定。出狱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一直没有终止诗歌创作而且成绩显著,在他年过半百时被当选为法国的诗人之王,但声名显然对他的生活和精神于事无补。
兰波是个很容易厌倦既有状态的人,这从他20岁以后从事的职业和到过的地方就能看出,他离开法国,到南欧,北欧、亚洲、非洲,他当过兵,作过监工、翻译,最后在非洲经商,非常富有,37岁时因病去世。
看过他们的结局,也许应该同情的是魏尔伦,爱人并没有错,为爱人付出一切换来牢狱和潦倒,魏尔伦让我想起那些付出很多却失去一切,同时也失去理智的怨妇。但是我却同情不起来,兰波首先还只是一个少年,热心一个未成年的少年,还不在我的理解和容忍范围内,另外兰波是一个这样的人,他追求的是辽阔的生命,想要成为无定形的,也无法被人定义的兰波。“我愿意成为任何人”,这是他生命和艺术之舟追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漂浮在大海之上并随急流游荡的,永远不可企及。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和魏尔伦在一起,但却会很快厌倦在一起后固有的生活。魏尔伦喜欢上这样的人,就和小家碧玉喜欢上浪子一样,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在别处”,兰波在诗中这么说,这句诗后来被米兰 昆德拉用来做小说题目,广为流传。
7. 在别处电影中女主不小心把绑架她的男人踢下河算犯罪吗
这个当然不属于犯罪,属于正当防卫中的无限防卫权,当然女生必须要证明该男人确实要绑架她或实施其他的不法侵害。
8. 电影<在别处>的剧情
楼上的说的剧情差不多了,也就大概是这个意思。
至于最后那个人说了什么,我猜他是告诉沙拉他怎么杀死了那些女孩子。
沙拉不是在车库发现一些带血的塑料袋么?最后的画面也显示了,大概是活生生勒死那些女孩,或者是被套了头套暴力殴打致死……反正肯定是死了的……唉……
拍得不恶心,小成本电影,这点还算做得不错。
9. 自在如风的少年飞在天地间比梦还遥远什么意思
周六去听了 梦寐已久的许巍的现场 好像了却了一个压在心底多年的心愿。听许巍是从初一开始的,2002年 非典的那一年,第二张专辑《那一年》出版发行的第三年,那个时候不整天被埋在各种试卷和辅导书中,在老爸老妈睡着了的夜晚偷偷的拿出藏在枕头下面的随身听和磁带。
那个时候,我和你一样,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指责与说教阳奉阴违
渴望理解,渴望自由,内心叛逆、狂野,
2002年之前和之后的中国摇滚乐都不会比这一年更强烈地体现出在路上的荒凉感、可能性、壮观场面和原始冲动。
你可能会说中国摇滚乐很差。
有人却说,中国摇滚乐很好。在我们这个喜欢撒谎和顺从的发展中国家,摇滚乐在遏止年轻人加入非人生活的速度。它被诗人王敖命名为中国土摇滚,因为我们都不酷,我们活在12亿贱民和虚拟的大都市之间,连香汗都是从现实中压榨出来的。它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或神圣,但它带来了青少年亚文化——除了欢歌和消费,还有一点中国特色,一种以抗拒集权和资本霸权双重控制为方向的、自发的道德特征——它从教育的屠宰场上保留了一些珍贵的东西。
是的,许巍不是最深刻、也不是最有开创性、更不是最另类、最叛逆或者最狂野,而仅仅是最好听,许巍的孤独、许巍的忧郁、许巍的卓而不凡。 许巍《时光·漫步》 他说他的第二张专辑《那一年》不是他想做的,那么这张新唱片呢?听过《在别处》的同志们忘掉那个绝望的、黑暗的、唯美的许巍吧,他现在乐着呢! 有人说,许巍你不摇滚了,你变了!只是,没有想到许巍不是堕落,只是改变风格了,他就是真的幸福了,他不绝望了,他不黑暗了,他不唯美了,他就是乐着呢,而且越来越乐,所以再也没有我的秋天,再也没有青鸟。许巍放弃了更多音乐上的野心,除了Smashing Pumpkins式的吉他,除了简单的民谣和诚实的口吻,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元素,但他还是那么感人。
这么多年你还在不停奔跑,听你说的故事,深深打动我。来自这个世界,来自我们真实的生活。故事里始终都有爱,无论有什么样的艰难曲折。故事里永远都有爱,永远是美丽温暖的光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