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金刚经中的偈颂。是说世间所有一切皆如梦幻,虚妄不实,刹那生灭,如早晨的露水亦如闪电。很难懂。如电影放映机,镜头每秒钟开关二十四次,即每秒钟二十四张底片,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虚幻相以为是真实的。而佛告诉我们,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假象是一组合相,最基本的物质是一个,电影的底片。而这个假相的生灭不止一秒钟二十四次。佛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次生灭,我们一秒钟万弹指四次。那就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以为是真实的,不能辨别。看到这个真象是大乘八地菩萨。定功之深可想而知。我们的身体也是刹那生灭,细胞不仃的生灭组合,刹那不住。世间一切皆是无常,皆将败坏。只有不生不灭的真如佛性是真实的(心性)。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万法都是它变现出来的,佛菩萨经过修行证得清净无为心性,回归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譬如梦中境界从何而来,佛把能现梦境的东西比喻作心性,梦中有山河大地,亭台楼阁,亦有七情六欲,人在梦中都以为是真实的。醒来以才是幻。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正在梦中,只有不变的心体才是真的,凡是会变的都不是真的。而佛菩萨虽已得大解脱,不生不灭,于禅悦中化现无量无边身度化众生,大慈大悲只为将众生从迷梦中唤醒。因为佛,众生,一切万法皆同一佛性所现,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与众生同为一体。
② 《影》真正的结局官方是什么
《影》真正的结局有三种:
1、田战(子虞手下战将)杀了境州,自立为王。首先,田战知道都督和影子的存在,但是他并不效忠于王,因为子虞跟他说过,收回境州后,让他做都督,而他还是跟从了子虞,说明他不忠心于王。
而影子境州遇到他后,跟他说,以前他是都督以后他也是都督,而他也并未告知子虞,说明他不忠于子虞。那么他不忠于任何人,说明他是有野心的。由此可见,他在殿外等影子境州杀掉了王和子虞,然后公布境州的身份,杀掉境州,拥兵自重。
2、境州出了殿门后,杀了田战,封死了大殿,火烧沛宫。小艾惊恐是因为境州杀田战,境州在最后把那带血的荷包还给了小艾,境州情灭心死。
小艾最后发疯一样跑向殿门,而试图开门而未果,是什么让小艾突然想要跑出去,跑不出去趴在门缝里观察的呢,是大火,因为起火,就可以烧掉子虞那张跟境州一模一样的脸,还有最后知情的小艾。
3、死去的王是跟境州一样的替身,真的王在境州出了大殿后,现身杀了境州,继续统治沛国。
(2)电影梦幻泡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许多人评价这是一部有艺术造诣的作品,通过对外在视听的创造来表达对内心世界的塑造。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水墨画,构图、摄影、灯光的精心布置,让每一帧每一秒都惊艳众人。画未行而声先启,给观众心头一个疑问。
而后,小艾向门缝望去的恐怖眼神更是做足了铺垫。电影再慢慢的回过头来叙述。小艾对着无极图占卦,她表示大雨连绵七天不断,必定收回境州。此处也做足了铺垫,让观众期待剧情的发展。
电影是以大局讲人性的自私,剧本设置悬念,每个细节都在辅助故事发展,反转出人意料,包括结局也是意犹未尽,在小艾推跑到大门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就像张艺谋所说,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影影绰绰的光影在薄纱虚影的屏风下交织着,浓重的水墨上再洒满鲜血。人生就像那幅太极图一样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不过是梦幻泡影。而人性走上至柔或至刚之时就会被吞灭。
整体看来整部电影让张艺谋在影坛上打了漂亮的一仗。但是由于故事发生在七天之内,使得剧情发展中人物的性格转变过快,略微有些不自然,可还是为“大国师”的美术功底震撼,这是一次惊艳人的视觉盛宴。
③ 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意思我解释的不知道完不完整
出自金刚经。
南怀瑾讲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盘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一切有为法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电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对!梦有没有啊?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没有,当幻存在的时候,好就是真,这个世界也是这样。这个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过是存在几十万亿年而已!几千万亿年与一分一秒比起来,是觉得很长,如果拿宇宙时间来比,几千万亿年弹指就过去了,算不算长呢?也是幻呀!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还存在好几天呢!这个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们这个地球也是水泡,你说它是假的吗?它还有原子、汽油从地下挖出来呢!那都是真的呀!你说它是真的吗?它又不真实永恒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经,说金刚经是说空的,你早就错得一塌糊涂了,它没有告诉你一点是空的,它只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住,并没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说空是没有,金刚经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说一个空就是断灭相,同唯物的断见思想是一样的,那是错的。当梦幻来的时候,梦幻是真,当梦幻过去了,梦幻是不存在的;但是梦幻再来的时候,它又俨然是真的一样。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在梦幻中,此心不住,要在梦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重点在这里。
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一切如梦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电」,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暂的,很偶然的凑合在一起,是因缘聚会,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生缘起,所以说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最好不要碰,碰到它会触电,但是它闪一下就没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刚经,木鱼一放,叹口气: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诉你吧!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方法,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不住于相,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学佛。所以,有许多年轻人打坐,有些境界发生,以为著魔了。没有什么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佛讲到这里,金刚经全部圆满。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2.净空法师开示:经文: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把为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真相说出来了。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他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面的六百六十法归纳而成的,作为大乘教科书的启蒙。这一百法里面又分为两大类,有为法与无为法。
心法八(八识),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质),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从心、色变现出来的),总共有九十四类,这叫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包括起心动念的心,心也是有为法。相是假的,起心动念那个心也是假的。本经跟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讲八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虽是假的,它有那么一回事情,它有个幻相,像怎一回事呢?如‘梦’。佛在此地举了六个比喻,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其余五个比喻,都是形容梦不是真的。梦如‘幻’,梦如‘泡’(水泡),梦如‘影’,幻、泡、影三个字,是形容梦之不实。‘露’和‘电’是比喻梦之短暂。我们在六道、在十法界,经上常讲时劫之长: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无量劫来,说的再多也是露,也是电。为什么?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暂了,佛教我们要作‘如是观’。有许多同修常常问我:怎样能让心清净?怎样能放下万缘?佛这首偈就是教我们怎样放下,教我们怎样得清净心。能把这首偈参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外这四句。所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计较,何必那么认真呢!明白了,自然就能随缘,心才清净。我们修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顺境随顺顺境,逆境随顺逆境。善缘随顺善缘,恶缘随顺恶缘。在天堂随顺天堂,在地狱随顺地狱。永远保持一个常住真心,这才是真正修菩萨道,真正在学菩萨行。
在一切法相当中,能够把它看成‘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法门。不是天天捧著金刚经念,那叫修金刚般若法门,不是这样的。诸位冷静想一想,你入这个境界,怎么不快乐不自在?善缘很自在,恶缘也很自在,平等心现前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跟前面这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合起来很有味道。把这四句合起来,受持四句偈,不就这四句最好吗?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是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早到晚,一时一刻没有离开,在在处处都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经上世尊所说的无量无边,恒沙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你的福报大,你修的这才真正究竟圆满。如何能够不取不著,这就是说要怎样得清净心?要怎样放下?‘应作如是观’。这段经文是把方法教给我们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对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关键、重要的纲领和盘托出。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就是修这个法门成就的。过去以为小乘跟大乘还有差别,读金刚经才知道小乘须陀洹,也是用的这个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这个方法。只是每个人用的功夫浅深不同,才有菩萨阶级,正是本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修的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舍弃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舍弃有为,就是无为。在无为法功夫浅深上分等级。功夫浅的—小乘。功夫深的—大乘。这些说法都是佛为众生方便而说,而在他们那些人(指佛菩萨)当中,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小乘须陀洹他没有说我证须陀洹果,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没觉得他成佛了,没这个念头,那叫真清净。如果释迦牟尼佛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里是佛菩萨?这才明了从小乘须陀洹到大乘无上佛果,于一切法,心里面都不染著。在世法佛法里,一切随缘,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那个‘顺’一点都不勉强,自自然然,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凡夫恒顺众生,有时候心不甘情不愿,是没有看透,不晓得事实真相。轮回十法界是从那里来的?是从有为法来的,取相、分别、执著就有六道,就有轮回,就有十法界。能离相、离念六道十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时候的境界—入佛知见,入佛的境界。这段经文注解很长、内容很丰富,我们将全经做个总结,
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以破我也。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观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破我’是破我执。佛在大乘经里讲的很多,六道轮回从我执来的,所以只要有我执,就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从法执来的,破了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功夫必须先破我执,再破法执。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观空有一切如梦’:梦的相有,我们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观一切得失,都像梦中一样,得不必欢喜,失没有苦恼,要这样锻炼清净心,修学平等心,一切随缘。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度化众生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兴建的道场是水中的月影,全是梦幻泡影,不可执著。做不做呢?做。要作梦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场。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空有两边不著,这就是菩萨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佛的人,如果会用功,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了了于胸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这样观行的功夫,就与如来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应。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智慧。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矣。这个意思不只是说这部金刚经,诸位一定要晓得,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随顺而入’,应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种宗派上,因为它是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不限于禅宗,不限于般若部,它讲的是原理原则,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门。所以这个原则应用在于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实报庄严土。
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一句出自哪里,它的含义是什么
是对《金刚经》整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梦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幻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 如露亦如电 露是一个相继相,我们人的生命是由很多的片断组成,比如电影每秒钟24格,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连贯的,实际上是很多个画面组成的,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都会变老,其实,我们也是时时刻刻的都在变老,只是这个过程我们见到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也是一个一个片段组成的。 电说的是闪电,是一个生灭相,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生有灭,是无常的,还有一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数个生灭的片断组成的! 应作如是观 是说我们应该如此的观想,有这种正确的观念~!
⑤ 找电影~~~
改编自动画《甲贺忍法帖》
中文名称:忍(甲贺忍法帖电影版)
英文名称:SHINOBI
别名:甲贺忍法帖(电影版)
发行时间:2005年09月
导演:下山天
演员:仲间由纪惠
小田切让
黑谷友香
甲贺忍法帖
作者:山田风太郎(日)
TV版:26集(完结)
故事背景:
《甲贺忍法帖》是山田风太郎先生的忍者题材作品的最高杰作。
故事描述甲贺万谷众与伊贺锷隐众两大忍者集团,自源平合战以来,即是不共戴天的世仇,两族互相斗争了四百年,直到初代服部半藏与两族签下了停战协定,才开启了两族之间和平共存的局面。
庆长十九年,73岁高龄的德川家康为了第三代将军继承人人选的问题而烦恼。是愚笨的哥哥竹千代,还是天资聪慧的弟弟国千代。在这乱世里第三代将军的继承问题落到了两大忍术宗家——甲贺流和伊贺流的身上。家康决定由两家各派出10名最优秀的忍者,进行一场生死大对决,两派之中幸存下来的一方将得到千年的荣禄,并由其支持的一方继承人继承将军的名号。
甲贺首领甲贺弹正和伊贺首领阿幻,在家康的默许下亲手撕毁了两派在前代服部半藏调停下签订的“不战条约”。两派瞬间走向一场死斗。同时弹正的孙子玄之介,和阿幻的孙女胧,不得不放下婚约,为杀死自己的爱人而战……
作者介绍:
历史小说大师——山田风太郎
历史小说作家山田风太郎1922年出生于兵库县丰冈市,原名山田诚也,毕业于东京医科大学,1940年以“石下”入选“受验报”的学生小说征文,再以1946年的《达磨岬事件》入选“宝石”的首届新人招募并从此踏入职业作家生涯。1947年以《皇陵盗贼》入选首届日本侦探作家Club赏的候补,再于1948年以短篇《眼中的恶魔》获得第二届日本侦探作家Club短篇赏,并于同年与岛田一男、高木彬光等组成"侦探小说新人会"。
山田风太郎擅长描绘具有超能力的忍者以及江户初期的剑豪所运用的奇术,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所提到的忍术就有将近450种之多,以《甲贺忍法帖》、《伊贺忍法帖》等作品为代表,掀起一阵阅读忍术风潮。由于山田风太郎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小说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因此也被中国业界人士称为“日本的金庸”。
山田风太郎于2000年获得第四届日本Mystery文学大赏,但却于翌年(2001)因肺炎逝世,享年79岁。
山田的作品有《甲贺忍法帖》《柳生忍法帖》《伊贺忍法帖》《女忍忍法帖》《忍法帖忠臣藏》《魔界转生》等
被改编为漫画、动画甚至是真人电影的有
《柳生忍法帖》(漫画化)濑川雅树 连载于讲谈社《青年漫画》
《甲贺忍法帖》(动画化/电影化)GONZO
《甲贺忍法帖》为20人的正统忍者对决相杀
由重燃旧恨的甲贺弹正和伊贺阿幻起
至为爱殉情的甲贺弦之介和伊贺胧终
无人生还
这是每集题目
相思相杀(日文:相思相杀)
两幕胎动(日文:胎动弐场)
悲惨凶虫(日文:凶虫无惨)
妖城夜行(日文:妖郭夜行)
忍者之道(日文:忍者六仪)
降泪恋慕(日文:降涙恋慕)
人肌地狱(日文:人肌地狱)
血烟无情(日文:血烟无情)
哀绝霖雨(日文:哀绝霖雨)
上祖御令(日文:神祖御定)
石砾无告(日文:石砾无告)
追想幻灯(日文:追想幻灯)
蝴蝶乱舞(日文:胡蝶乱舞)
散花海峡(日文:散花海峡)
波涛狱门(日文:波涛狱门)
怀抱淡画(日文:懐抱淡画)
昏冥流亡(日文:昏冥流亡)
无明拂晓(日文:无明払暁)
猛女奸谋(日文:猛女奸谋)
种种仁慈(日文:仁慈流々)
魅杀阳炎(日文:魅杀阳炎)
鬼哭啾啾(日文:鬼哭啾々)
梦幻泡影(日文:梦幻抱影)
来世邂逅(日文:来世邂逅)
http://www.btchina.net/
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段话何解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梦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幻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
如露亦如电
露是一个相继相,我们人的生命是由很多的片断组成,比如电影每秒钟24格,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连贯的,实际上是很多个画面组成的,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都会变老,其实,我们也是时时刻刻的都在变老,只是这个过程我们见到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也是一个一个片段组成的。
电说的是闪电,是一个生灭相,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生有灭,是无常的,还有一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数个生灭的片断组成的!
应作如是观
是说我们应该如此的观想,有这种正确的观念~!
⑦ 《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讲的应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世间的一切有为的方法只不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少纵即逝,纵然美妙、激烈,依然不留痕迹。这句话要告诉人们应该有为、怎样做的同时,内心却应该持无为、坦然的态度。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识非意识的总和就是一切。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无为法”相对。
如梦幻泡影:
“如”:与····一样,好像·····
“梦”:梦境、做梦。因人颠倒梦想,为梦所着。
“幻”:幻术,虚无。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灭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万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无日月,则无影。
“梦幻泡影”皆是因缘所生,虚无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电:
“露”“电”亦是因缘所生,且不能长久,昙花一现。露水只在晨朝,午后则消。闪电只是一刻,一闪而过。
应作如是观:
应该作这样观,怎么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7)电影梦幻泡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
⑧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出自《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8)电影梦幻泡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