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纪录片敦煌 观后感300字左右,不超350,速度发来!!!!!!!
找不到观后感,但下面是资料,你可以参考参考。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据了解,纪录片《敦煌》拥有大量独家拍摄的镜头。在这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敦煌研究院首次向世人展现了二十四座以往从未对外开放过的珍贵洞窟,极富历史意义及美学价值。
该片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由《故宫》原班人马打造,主创阵容强大。除了总导演周兵外,季羡林先生曾担任该片总顾问,摇滚大腕张楚、何勇担任了该片的音乐制作。许巍则为该剧演唱了主题曲。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表示:“《敦煌》历经六年,是按照对得起敦煌,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观众,怀着敬畏心和自豪感创作的一部纪录片‘大片’。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年度特别奉献’在新闻频道推出。”
据悉,该片已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亚太地区购买,并也将在虎年春节期间在台湾地区播出。
《敦煌》总导演周兵表示,“关注历史中的人,将是我们这次创作的重要视点。人,在我们这部纪录片里,将是最重要的描述和解读对象。”
据了解,《敦煌》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故宫》相比较再次大胆创新。在十集篇幅里,描述了十个人物的命运故事。对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和生活有了生动的展示。有命运多舛的舞女程佛儿,寡妇阿龙,无名的小画匠,商人沙拉,探险者斯坦因,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等。力图在为观众不断创造视觉惊喜的同时,更多加入真实再现的手法,将故事片的一些成功元素有效的融合进来,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节目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加充实、更能贴近观众。不仅仅是要告诉观众敦煌的历史,更是要带领观众乘坐时空隧道,回到属于古丝绸之路的那片天空,再现发生在那里的惊天动地的故事。
2009年的第十届四川电视节上,纪录片《敦煌》一举在“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单元中夺得了“人文类评委会特别奖”。
同时,央视网将作为《敦煌》独家官方方网站对《敦煌》节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与解析,并有大型网络互动活动“敦煌游”火热招募中,独家推出《敦煌》精彩视频片断,让广大网友预先体验《敦煌》的旖旎与震撼。
Ⅱ 梦回敦煌读后感怎么写
梦回敦煌读后感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Ⅲ 敦煌数字电影观后感600字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Ⅳ 观看敦煌莫高窟有什么观后感
去了莫高窟必看二号博物馆,介绍壁画怎么看,古人的智慧,一个很有历史底运的地方,中国的骄傲
Ⅳ 敦煌数字展厅莫高窟电影观后感400字
敦煌莫高窟观后感
初次来西北,对于这里的风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纯朴,大气而不张扬。而对于敦煌,对于莫高窟,更是让我神游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从敦煌市出发,赶到河西走廊西端,鸣沙山东麓,岩泉西岸的莫高窟。路上听导游介绍,对莫高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国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为著名,它气势宏伟,内容丰富。石窟群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多米,创建于公元366年,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迄今保存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历时1600多年。
走入景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郭沫若的“莫高窟”匾额,没有夸张的宣传,没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无声无息中给人带来了震憾和冲击。进入每一个洞窟细细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韵味,仿佛展现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更惊叹这鬼斧神工,俨然置身于美伦美奂的世界中,置身于“飞天”、“反弹琵琶”的丝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规模看似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点一滴的内涵,不仅要花费许多的时间,更要倾注些许精力。初到这里,虽然是“浅尝辄止”,但我确为云岗宏大的气势、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所叹服。可惜有相当部分已经被风化和破坏,1600年的风霜,洞窟没办法守住永恒,但正是这一切才组成了现在的充满了苍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历史是什么?少不更事时以为是文字图片,再以后就以为是经验教训,现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样经过沉淀的事物都是历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见得多,可是它却在历史的过往中保持着一贯的沉默,象尘埃一样,淡化着自己的存在,在更为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显现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Ⅵ 敦煌莫高窟观后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河畔,始建于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敦煌莫高窟观后感,欢迎阅读。
8月2日早上,我们一行人坐车来到莫高窟,游人真多呀,我们等了好长时间才买到票。
进去之后,导游发给我们每人一个讲解器,因为窟太大,讲解的声音小,为了听清并且不互相干扰,就采取了这个措施。
导游告诉我们: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沿着小路进了一个洞窟,这个洞窟真大,里面有五僔佛像,洞窟壁上画着精美的壁画。顶部壁画是彩色的飞天,洞窟四壁画了千僔小佛像,画工十分精致,整齐。这次我们一共参观了十个窟,最着名的是第十七窟——藏经洞。这个窟虽然小,但出土文物有5万多件,大部分流失到国外,中国仅仅留下了8000多件文物,非常可惜。
回酒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古代人民真是聪明绝顶,这么高的洞窟,居然还能上去涂画颜料,创造出那么多精美的壁画,并且塑造了高大雄伟的佛像,这可是现代人都难办到的事情啊!古老的中华文明就是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来的。
《莫高窟》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到了敦煌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这里保存着两千多尊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仙女们“有的臂跨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波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那行云流水般的优美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只会的结晶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辉煌。
我喜欢《莫高窟》这篇文章,那是因为其结构严谨,做到了首尾呼应,条理清楚;作者为了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多处采用了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先以排比句式对彩塑来具体描写,让人感觉其规模宏大,然后抓住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尊彩塑来进行局部描写,“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这句话便写出了其彩塑的特点。这样把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结合起来,不禁让人感受到莫高窟的宏大,有感受到了其艺术的瑰丽
课文《莫高窟》不禁让我体会到“艺术宝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而且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我为中华民族而自豪!
历史的浪潮一尖高过一尖,狠狠的拍打着那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夕阳久久的挂在莫高窟的墙头,不忍离去。仿佛要为我们证明什么,又好像要为我们哭诉什么。是啊,他是当年不公平交易的唯一见证,他是当年那丑恶嘴脸和那呆滞表情的唯一见证。
拦车的人最终没能拦下,瘦马踏过他同样瘦弱的身体,他没有流泪,只是默默的看着远去的马车和那茫茫黄沙顶上依旧孤单的残日。久久,沙漠中留下了两道淡淡的车辙。一场雨,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历史,曾经的骗取,全被这场雨冲刷的干干净净,雨过天晴,却留下了层层的屈辱。王道士的塔依旧伫立在莫高窟的空地上,历史的浪潮曾经道经这里,可没有冲刷掉臭道士身上的污渍,也冲刷不掉。无数仇视的目光,一个受伤民族流血的伤口,在他看来,很无所谓。他很委屈,很茫然。是啊,他不过是一介平民,一个畏畏缩缩的农民。莫高窟惨白的洞壁显得刺眼,谁又能想到那厚厚的石灰下是几千年民族智慧的结晶,地上那扭曲的泥人让人心碎,谁又能想到那满是裂缝的泥巴是几千年民族艺术的精髓。而王道士只是用手抹了一把汗,憨憨的笑着,却不知手上的.石灰粘到了脸上,现在自己是个花脸的罪人。
珍贵的国宝文物,瑰丽的五千年文化,就这样渺无声息的漂洋过海,到达了东京,彼得堡,伦敦,巴黎。没有任何人阻拦,没有经过所谓的边关,没有经过检查,径直飞到了国外。只有王道士满脸的笑容,与那腰带上绑着的沉甸甸的银袋在外国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道士终究是道士,农民终究是农民。在哀叹文物流失的同时,不禁又庆幸国宝流到了国外,否则,不过是再多出满地的破砖烂瓦,多出满洞的石灰。历史的天空依旧黑暗,只有那惨白的日光无力的照射着王道士的圆寂塔。秋风穿过密密的丛林,却在这里驻足了,似乎想看清墓碑上的历史,铭记这个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专家们来来往往的穿梭于莫高窟,无奈的用拳头捶击着那个塔,但是那个道士却在一旁冷笑“我已经死了,你再用力也无所谓。
历史沉默了,久久,敦煌的石窟中才渐渐传出一声哀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中国。
Ⅶ 纪录片敦煌 观后感300字左右,不超350,速度发来!!!!!!!
摘要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Ⅷ 敦煌莫高窟观后感60字
并未真的做到数位化的功能,影片介绍标榜耗费巨资,却没有巨资的品质跟内容,总之,虚晃一招,加上旅客到後观看影片,对敦煌洞窟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帮助,只有浪费时间跟浪费金钱。
Ⅸ 敦煌数字电视观影读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