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禧曼波》你喜欢这部剧中的人物设定吗
独白系统是《千禧曼波》的一大特色,至少起着三层作用。首先是连接、解释剧情。虽然独白与画面常常是不同步的。但正是由于独白的存在,在侯孝贤的影片中,《千禧曼波》是比较好懂的一部。第二,赋予影片一种女性视角。《千禧曼波》的编剧,是与侯孝贤长期合作的朱天文。自然使影片多了一份女性的细腻和婉约。第三,也是和影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表明整部电影都是在回忆往事。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女人在回忆自己年轻时,一段痛苦不堪的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独白是女主人公Vicky的声音。所讲述的,也是她本人的故事,却偏偏使用第三人称“她”。因为这是10年前的旧事,Vicky早已超越了当年的情绪,能够用客观、甚至淡漠的态度看待这段经历。虽然当时的Vicky认为这是无法超越的命运,不能解开的魔咒。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独白,莫过于开场的一段:“她跟豪豪分手了。豪豪就是有办法找到她,打电话给她,求她回来,反反复复,像咒语,像催眠,她逃不了,她又回来了。她告诉自己,存款里还有50万,50万花完了,就分手吧…”
Ⅱ 《千禧曼波》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千禧曼波》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aW6o3qoVsPGRz6HDe-CgEg
Ⅲ 千禧曼波 讲的到底是什么丫 有人能看懂这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什么吗
片名: 千禧曼波
人气:12
演员:舒淇 高捷 钮承泽 陈宝莲
时代: 2001
导演: 侯孝贤
地区:台湾
语言:普通话
类型:爱情 剧情
发片时间: 08-01-01
剧情介绍:
得奖记录:
第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1998)
第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1996)
第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 (1996)
第三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1998)
第二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 (1997)
第四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 (1999)
剧情梗概
台北女孩Vicky是个多变而迷离的情感生物,在豪豪和捷哥这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得心力交瘁。她晚上在一家俱乐部工作,这两个男人也是她肩上的生活重担的一部分。她和男友豪豪同居。豪豪时时刻刻严密地监视着她,他检查她的帐单、电话单、移动电话记录乃至她的体味以确定她的活动,这使得Vicky日夜不宁,甚至连工作也大受影响。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令她感到窒息。某一天,为了一张7-Eleven的购物发票豪豪不断地质询她,Vicky终于无法忍受,毅然离开了豪豪,但很快又被他找到。豪豪乞求她回到他的身边。经不住他的再三恳求,Vicky心软了。但这一次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期限:当银行帐户里的50万用完时,她就结束这段痛苦的关系。50万元就这么决定了一段爱情。与此同时,另一个男人捷哥走进了她的生命。捷哥是个城市冒险家,他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可他的慷慨大方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在经过两次交往后,Vicky和捷哥之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滋长,他们相互吸引,或许这将变成另一段爱情,但也可能只是一段友谊……
幕后
侯孝贤是目前台湾影坛唯一称得上大师的导演。他的影片素以沉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意内敛的写实风格、淡雅深远的意境和独具一格的长镜头美学著称,那种距离中有温热,漠然中含着悲悯的基调形成了他俯瞰人世的旁观视角。他早期的影片多以乡土化的少年记忆为主,后渐转入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历史变迁的人文思考。直到近几年,又把视线投向喧嚣浮华的现代都市。《千禧曼波》即来源于他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反思。他计划花上10年时间将台北的一切变化收留在10部影片,《蔷薇的名字》本来是第二部,但由于第一部《台北的两个香港人》的主演梁朝伟及张曼玉档期问题延迟拍摄,这一部反倒率先登场。《千禧曼波》以一群台北都会青年为主轴,每一部电影都会跟着不同的角色寻找城市的生存法则,尝试碰触冒险的边界。在侯孝贤的个人网站上,《千禧曼波》开展了征集故事的活动,鼓励年轻人写下自己的故事,成为影片的主角。
《蔷薇的名字》基本沿用了侯孝贤电影的老班底,包括摄影师李屏宾和编剧朱天文。与他前期的自然写实风格有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海上花》中华丽考究的视觉效果,在美工等方面十分精致。
Ⅳ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
第一部:
《非常人贩》(The Transporter)
http://lib.verycd.com/2004/03/04/0000006451.html
http://lib.verycd.com/2005/11/08/0000073564.html
◆ 片 名:非常人贩 / 玩命速递/港译:换命快递
◆ 制 片:吕克·贝松(Luc Besson)
◆ 导 演:元奎(Corey Yuen)
◆ 编 剧:吕克·贝松(Luc Besson)
◆ 主 演:杰森·杰森·斯塔森 Jason Statham
舒淇 Shu Qi
切基·卡尤 Tcheky Karyo
◆ 类 型:犯罪(Crime) 惊悚(Thriller) 动作(Action)
◆ 国家地区:USA
◆ 语 言:English
◆ 发行公司: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 首映日期:2002年10月11日
◆ 制作成本:$21 + $0 (单位:百万美元)
◆ 首映票房:$9,107,816.00 (单位:美元)
◆ 全美票房:$25,296,447.00 (单位:美元)
◆ 海外票房:$9,200,000.00 (单位:美元)
◆ MPAA定级:PG-13 级
◆ 片 长:92 分钟
◆ 官方网站:http://www.transportermovie.com/home.html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 影片简介:
故事发生在法国南部,弗兰克·马丁(杰森·斯塔森饰)是个送货员,是那种专门为黑道人物送包裹的“地下送货员”,他当过特种兵,身手了得,外表冷漠,喜欢独来独往,多年来他一直坚守三条戒规,那就是:一.一旦接货就要干到底;二.从不打听雇主的情况;三.从不私自拆开包裹,这也是他能一直干到现在的原因。
这不,今天马丁又接了一单生意,一个美国人让他送一个包裹,马丁二话不说就上路了,可是路上他发现他的“包裹”动起来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打破了自己的第三条规矩,去查看了包裹--结果发现里面是一个美丽的东方女子(舒淇饰),嘴里被塞上了东西。这女孩是一个中国蛇头的女儿,她父亲专门把中国非法移民走私运送到法国。因为父亲在生意上得罪了人而被绑架……
马丁决定帮这个女孩逃生,这个决定为他带来了种种麻烦,美国人开始追杀他们,而马丁和女孩也发生了感情......
幕后:
吕克·贝松1999年拍摄完成《圣女贞德》之后就搁下导演的活儿,将工作重心转向编剧和制片,作品包括在法国大红的《终极杀阵》(Taxi)、《龙之吻》和《绿芥刑警》。本片是他和香港电影人的又一次合作。这样的阵容使得本片具有浓厚的“欧亚混血儿”风格,不过剧情是地道的美国式。名下的经典作品包括《这个杀手不太冷》和《妮基塔》的吕克·贝松和人合作编写剧本,是影片最基本的保障。据卡曼说,写剧本的过程高度紧张,两个人除了吃饭睡觉就在写作和讨论,创造力充分发挥。早期如《碧海蓝天》这样充满艺术情调的影片现在是少了,不过吕克·贝松若才华不老,他应该还有出彩的地方。
元奎和袁和平等人近年来一直在好莱坞帮助美国人设计影片中的武打场面,《黑客帝国》等片中让人目眩的动作让西方人很是激动。在《X战警》、《龙之吻》担任武术指导之后,元奎此次正式执导,把看家本领使到自己导演的第一部西片中自然会更加出力。按他自己的说法,每一部影片他都力求让观众看到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武打动作和场面。和舞蹈的编排一样,武打动作及场面的设计无疑限定或发挥了演员的潜力和魅力。中国大陆影片中的武打动作之单调乏味往往是影片让人犯困的元素之一。香港武侠电影或警匪片长期以来有自己的传统,其实水平是比较高的了,何况功夫片本是香港电影特色,其中技巧应用到别的片种也是一样得心应手,只是要在长期立足,更要求新。别说中国观众早看成了内行,西方观众也越来越熟悉打斗场面,小伎俩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胃口。
好在还有舒淇。她的气质有点象梦露,或者许多被认为性感的明星,例如碧姬·巴铎,天真和成熟交织,令人着迷。国外有人介绍她的时候用“才华横溢”,“光彩照人”这样的词,她的美貌其实也不是人见人爱,不过这都是见仁见智,倒是演技更需进一步得到肯定。舒淇引起国际影坛注意是靠去年那部《千禧曼波》,但她真正想有所突破还需要好片支持。本片2000万美元预算,不算大片,男主角也不是大明星,要求大突破比较困难,但表现自己的特色,吸引住一些观众,还是可能的。她的角色,黑帮头目的女儿,漂亮大胆,应该比较容易讨好。最大的困难在于语言。整天有个语言老师随在身边教英语,舒淇称是几年来较费心力的一次经验。但在吕克·贝松的制作中出现无疑对她的事业是个推进。
男主角斯坦森在《两只大烟枪》中的表演为人称道,其他作品包括《救世主》、《火星幽灵》、《偷拐抢骗》。他的秃头形象和布鲁斯·威利斯恰成对照。斯坦森是英国人,和模特凯莉·布鲁克订了婚。他在《两只大烟枪》中的表演吸引了卡曼,后者认为他“有能力静下来”,使银幕上惯见的硬汉英雄形象柔软一些,为他强悍的外表增加些维度。而弗兰克这个人物,“他生活在法国南部,过着安静的日子,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墙,更重要的,他有自己从不打破的规则,”斯坦森评论说,“他不是一个谋杀犯或暗杀者,他是完全不同的。他可以轻易打断冒犯他的人的鼻子,但他更愿意把事情弄简单一点,把伤害减到最低。”安静的男人常常很惹人好感,如果他碰巧又会打架,就更好了。而打架这一关,斯坦森也有足够的体育天赋来完成拳击、潜水、驾车等技术活。
本片2001年10月在法国开始拍摄,虽然也包括巴黎,尼斯,马赛等地,但表现的不是大家在电影里看惯的蓝色地中海风情,而是法国不大为人所知的一面。拍摄中吕克·贝松不很常去片场,不过偶尔也出出手,例如一场水下的戏就是他亲自拍摄。影片预定首映是在11月,现在提前到有很多片子上线的9月,不知逐鹿结果如何。
Ⅳ 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的介绍
《千禧曼波》(2001)的新鲜在于侯孝贤对现在都市题材的大胆触碰与描述。电影以一群台北都会青年为主轴,每一部电影都会跟着不同的角色寻找城市的生存法则,尝试碰触冒险的边界。迷幻的时序,跳跃的空间,所有事件都在若有似无的混沌里进行。
Ⅵ 求 千禧曼波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qsUsrlZfBI2ywMgf_HxsoA
Ⅶ 尼罗河的女儿
《尼罗河的女儿》(1987)、《千禧曼波》(2001)是侯孝贤以台北为场景拍摄的电影,两片拍摄时间相距将近十五年,影片中对台北这一愈来愈趋向后现代全球化的都市有截然不同的呈现:《尼罗河女儿》延续侯孝贤前期作品的写实风格,透过主角--位居台北边缘的青少女林晓阳(杨林主演)生活的各个面向,描绘1980年代中期的台北面貌,那是麦当劳、肯德基刚进驻不久,日本漫画、偶像、流行歌曲风行,教育受政治干预,大家乐风靡的台湾,林晓阳身处种种夹缝(in- between),面临发生在她周遭亲人朋友身上超越其理解能力的事件,只有以她认同的漫画《尼罗河女儿》为认知架构予以诠释,影片同时呈现了主角有限的视野和导演全观的视野,对当时代台北的人与环境做了客观的留影;《千禧曼波》则强调情境,试图捕捉千禧年之交的台北青春世代,片中作为地理空间的台北几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朦朦胧胧的色块、pub的萤光、烟雾,台北成了年轻人耽溺在嗑药、电子音乐、pub玩乐的迷幻异域 ,在本片中导演放弃全知的角度,致力於捕捉年轻世代的主观感受,呈现虚无缥缈的感官表象世界,但仍然透过影像点出了背后掩藏的残酷生存现实。
林文淇(2001)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的台湾电影对都市的呈现,认为前者仍可用开发、成长、现代化等历史延续的观点去理解;到了90年代,电影中的台北则是绝对空间消失,历史与空间构成的整体感与归属感幻灭,取而代之的是后现代都市在资本主义控制下形成的「抽象空间」,都市不仅不是家,连生活其中的人都难以理解(pp.286-9)。《尼罗河女儿》、《千禧曼波》对台北的呈现印证了这个具理论意义的观察,以下本文将透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比较,对此一说法加以申述。除了空间的表现手法迥异,这两部影片在时间上都嵌入多重时间及异想时空,藉由画外音的诉说和电影的展演造成刻意的时间落差,形成音画之间的辨证和对话,但做法上又有差别,本文也将从时间面向检视彼此的异同,及此种时间处理可能具有的意义。
《尼罗河女儿》与《千禧曼波》以贯串全片的女性口白提供影片进行的情节,透过女性叙事者的生命故事为主轴,呈现台北的都市空间与社会内涵,但诉说的方式有相同、也有差异 。本文也将藉由比较这两部影片,探问侯孝贤电影中性别与都市的关系。
二.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市
1.《尼罗河女儿》
在侯孝贤的作品中,《尼罗河女儿》在时间点上正好介於青少年成长系列和「台湾三部曲」之间,受到的评论明显少於其他部,导演本人也不满意此作 。跟前面几部青少年成长电影不同的是,除了它是以女性的成长为核心之外,相对於之前主人翁在乡下的成长经验,片中台北往往成为一个遥遥指涉的他者,《尼罗河女儿》则直接将主人翁的成长背景设定在台北,Rauger便指出,本片在侯孝贤的创作历程里堪称具有重大转变的关键作品,跨越了儿时与少年时期的故事,抛开过去的农村场景走入现代的都会现实,转而刻划一个时下的台北少女(2000)。郑树森探讨侯孝贤的成长电影时也指出,侯孝贤对城乡的处理,都市往往被刻划成充满欺骗、腐败和剥削,相对於对童年的浪漫化、对过去的美化,到了《尼罗河女儿》中成长的主题和相继而来的幻灭则有了一个扭转,因为女主角并没有一个可用以对抗现在的牧歌式童年,只有强制的物质主义、商品拜物和自我疏离,而没有乡愁的回视(1994)。焦雄屏认为,《尼罗河女儿》是侯孝贤对都市文化的批判,并且是透过视觉、隐晦呈现的批判,除了片中角色的物质欲望,她指出本片在视觉上发挥了含蓄且精准的批判功能,黄昏夜景是重要的视觉隐喻,阴霾灰沉的台北天空、诡靡讥讽的霓虹灯,重复有序地在每个段落出现,此迟暮渐黑的都市景观,象徵表面的富庶和快乐将一步步走向无光的世界,而青少年作为片中的代言人,晓阳、晓方犹如「人间孤儿」,他们努力与社会价值认同,却跌入物质和幻像交织而成的虚无,只能惆怅无力地接受结果(1987)。
a.性别与家庭空间
《尼罗河女儿》对都市的犀利批判,迨无疑义,观察本片的电影语言,与侯孝贤过去的作品有很多相同之处,Rauger(2000) 注意到本片仍有侯孝贤惯用的手法,在片中不同阶段反覆出现某个相同场景的固定镜头,以及多重景框的精雕细琢,和透过无法控制的事件侵入产生的危险(例如,片中小狗被袜子套头,身陷未知的险境)以平衡影片里的雕琢(pp.177-8)。其中,以作为多重景框切割画面,造成视觉和空间上的压迫感、隔离感,在片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影片开始不久,伴随晓阳回忆成长过程中大哥过世、二哥以偷窃为「上班」、母亲得癌症过世的叙述和画面,拍摄家屋的连续几个蒙太奇,镜头都被暗影的墙壁遮去大半,其压迫性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其次,以远、中、近三个镜头从台北都会全景、家屋门口、再进到屋内,此一剪接层次分明,流畅到近乎公式化,但仍有细微变化,延续了《恋恋风尘》从屋外远山渐次进到屋内的拍摄手法,此外,动线相反,由屋内走出门口、向外俯瞰台北,再经过街道、进入城市的这一动线在《尼罗河女儿》中也反覆被应用。
屋内、门口前庭、城市中心,由近而远、由远而近,晓阳与家人的移动路径(route)有出有进,清楚地标明了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关系,即使这个家庭如同侯孝贤其他成长电影一般,缺乏一个有力的父权--晓阳的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可以管得动二哥的大哥也过世--甚至连母亲也过世了,但依旧维持住家庭的形式,由兄姊(晓方和晓阳)替代父职母职照顾仍就读小学的晓薇,实质上成为一个家户经济单位,并且是家人情感的归向、是一个根据地,提供了家庭再生产的功能。晓阳的家坐落在城市边缘的半山腰上(台北公馆附近的蟾蜍山),一栋普通的砖房,夏天不下雨水压便常常不够的老宿舍区,是「青蛙山上面那些漆漆补补过和加盖违章建筑的老房屋」 ,这一方面表现老芋仔父亲的军警身分,也显示其家境。尽管房屋破旧,这个外省第二代成长的家根著(root)尚浅,但却藉由本省籍的阿公和舅舅舅妈一家得以盘根错节,长出新一代的族群混血的新文化。
从场面调度来看,家屋一进门的方桌既是饭桌、是妹妹写作业的书桌,也是姊妹、兄妹、阿公与兄妹们互动的主要场域,桌上摆著热水瓶,一切以功能、实用导向,光线也倾向於应用自然光,写实地呈现出晓阳家的状况;晓阳的房间是她的个人天地,榻榻米地板、简单的矮桌,她在里头听收音机、写日记、逗弄小狗、梳头、听音乐、读漫画、发呆、跟死党胖妹和二哥的女朋友小芬聊天,空间虽小却是一个丰富自足的小天地;客厅在片中只出现一次,父亲受伤回家养伤,全家聚餐后,父亲与二哥两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卡通,与此同时,小芬与晓阳却回到晓阳房间梳头聊天,由此可见家庭空间的性别权力关系,客厅作为家庭重要的公共空间和权力空间,一般而言代表著父权家长的男性权力,在影片中却只有这麼一幕,相对於饭桌(餐桌、厨房一般而言被归属於女性的空间)的生活化、多功能,恰成对比,足见父权在此家中只余象徵地位,客厅已无人理会,晓阳与家人的互动都在餐桌(小妹的书桌)上完成,既出於一种实用的缘故(忙得没时间到客厅),也反映出女性(或弱势者)的「后院」(backyard)世界观。侯孝贤正字标记特写大树的空镜头在本片中也出现了一次,出现在晓阳接到父亲枪伤的电话后,这个空镜头相当长,镜头沿著树干树梢慢慢移动旋转,配著鼓噪的蝉鸣(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里的大树空镜头异曲同工),以及神秘、悠缓的埃及音乐,然后镜头定在家屋门口,我们可以得知这是晓阳家门口的一棵大榕树,接著的一场戏便是晓阳与舅妈做菜,全家难得的聚餐。从影片的前后文脉络,这个大树的空镜头代表著跟「家」的关联,再参考类似的空镜头在侯孝贤电影的应用,大树的空镜头又具有童年(《就是溜溜的她》、《冬冬的假期》)、疗伤(《恋恋风尘》)的意义,在本片中,这个镜头也具有这几层的涵意,影片让我们看到这个城市边缘的问题家庭,在父亲受伤(象徵父权的折损)后平静的家庭风情画一瞥。就算问题重重,但家仍是受伤时可以回去包扎(晓方行窃受伤,摸黑回家包扎)、疗伤(父亲枪伤)的地方。
b.台北空间的跨界书写
除了家庭空间,《尼罗河女儿》一片环绕著晓阳的生活,呈现的空间还包括她打工的地方(美式速食店)、夜校、哥哥开的星期五餐厅(粉红屋)、玩乐的地方(Disco舞厅Kiss、北海岸)、骑著越野摩托车行经的街道 。此外,透过晓方,我们还看到了公寓大楼的屋顶、职业赌场、夜晚的台北住宅区(行窃的地方);因为阿三,我们看到了犁田西餐厅、淡水河边。基本上,这些空间从地理区位、场面调度和影片赋予的配乐,在在反映出各自的阶级属性和文化质素,顺著片中角色的移动,呈显出台北作为一个进入后现代都市的时空压缩(the compression of time and space)的特质:走进明亮的肯德基,年轻的工作者充满朝气地工作身影,耳中所听是日本流行歌曲;转进粉红屋的巷子,西洋爵士和流行歌靡靡流泄而出,店招「Pink House」的灯光粉粉地闪烁,店里有洋菸洋酒的标签贴在墙上,打扮光鲜、斯文中带点粉味的男公关和女客轻松谈笑,但却也是令晓方忧心忡忡必须处理很多麻烦事的地方;来到Kiss,Disco舞曲轰然在耳际,强烈耀眼的灯光、闪动身影的舞客人群,对舞厅的呈现倾向於远观的距离;高级的犁田西餐则窗明几净,伴以优雅的钢琴轻音乐;至於街道,则属於使用他们的各色人等,从阿三车里传出的是杨林演唱的国语流行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幕台北车流的画面,背景配上了忧郁感伤的主题曲「尼罗河女儿」,相较於晓阳在都市里骑越野车,显得自在、自信,彷佛得以暂时从不同的角色压力中释放出来,导演赋予台北街道的诠释却是抒情而忧郁的(虽然这一幕被衔接到粉红屋内的现场演唱,但在谜底揭晓前,观者的确可视之为导演的诠释);至於晓方行窃时的台北住宅,则是全然的静默,和静默中出其不意、令人丧胆的喊叫声(「抓贼啊!」)。
郑树森(1994)指出,侯孝贤影片中成长的主题所处的背景脉络,使他得以反映出台湾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经济过程中的集体记忆,而《尼罗河女儿》可说是第三世界大都市的视觉化:美国大众文化、消费主义,以台湾经济发展的「精神分裂的时刻」作为影片的背景,影片中的女主角在美式速食连锁店工作,代表了那一世代年轻的工作者被吸纳进服务业的情况,女主角感觉到疏离,但无法认知、更不用说控制发生在她周边的事件,这使她变得更脆弱而无助。郑树森认为,这种失控(loss of control)不只是被东方与西方撕扯的年轻人精神状态的徵候,也是传统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无法整合的表徵。许多研究者也都同意,侯孝贤的成长电影是台湾战后发展的国家寓言。如果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尼罗河女儿》也展现了侯孝贤为1980年代中期的台湾(台北)写史的企图,麦当劳、肯德基当时刚进驻台北,台北东区的犁田西餐厅、Kiss Disco Pub,中山北路、林森北路一带巷子里的bars…这些都是台北当时的重要地标,侯孝贤在本片中不只记录这些地景,甚至还带著观众来到「地下」的台北,那是一个有著职业赌场、黑道斗殴、从小偷眼中看见的台北。《尼罗河女儿》同时呈现了地上的资本全球化的台北,以及地下经济横行的台北,而地上、地下并非疆界分明,晓阳一家便跨越了这个界线,这个家不仅有警察父亲/小偷儿子、小偷哥哥处罚小妹偷钱的「精神分裂」 ,晓方平时开店、晚上兼差偷窃,他和朋友合开的粉红屋则是以合法掩护非法,乃至黑道斗殴出动白道的警察查封餐厅……侯孝贤从人的故事出发,写实地描绘80年代中期的台湾,不加批判,电影的观点在主、客观之间出入,既有著对人性的同情和理解,也让观者跟导演一样,对我们身在其中的城市、文化做出自己的反思。
《尼罗河女儿》站在边缘、跨界的位置为台湾写史,关怀的层面包括阶级、族群、教育、政治…等方面,片中安排晓阳读夜校,这也是台湾视觉上罕见的画面,在这个以升学、名校为价值依归的地方,夜校生是被忽略、歧视的一群,他们的位置是边缘的,身分是跨界的(介於学生和社会人士),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夜校空间狭窄、拥挤、与住家鸡犬相闻,一群被联考筛选掉的年轻人彷佛被关在铁笼里面,充满躁动、不安,而政治上的密告阴影却仍尾随不去--摄於解严前夕的这部影片,藉由片中国文老师遭密告解聘,道出党外的绿色已成为新的政治禁忌,教育界没有思想自由、言论受监控箝制的情形。而晓阳打工的肯德基,表面上明亮轻快、充满朝气,但从电影语言中仍可见出是一个拘禁人的场所,甚至是一个更教人异化的地方,片中当晓阳得知阿三死讯,心情怏怏不悦冲进洗手间哭泣过后,下一幕便剪接到肯德基打工的镜头,尽管她内心悲伤(配乐是主题曲「尼罗河女儿」),但却不能表现出来,只能机械化地继续她的工作。
晓方与阿三在公寓屋顶商量如何处理阿三被明明的男人(黑道大哥)派人枪伤时,大片阴霾的天空,雷声隐隐做响,镜头慢慢横摇而过,充满沉闷、不安、山雨欲来的感觉,一方面显出大自然雄浑(sublime)的气势,压过了渺小的人类,可回应侯孝贤所谓「拍出自然法则运作下的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即将来临的死亡的恶兆。值得注意的是,晓方和阿三在屋顶(户外)商议的同时,晓阳正在自己的房间写日记(这也是晓阳刚目睹阿三被枪伤过后),表情带著忧虑,这样的对比反映出男女在空间经验上的性别差异,虽在台北,男女所经验到的台北也是不同的,同样地,阶级、族群也会影响到对台北这一空间的利用和认知,影片中对黑道报复的描绘展现侯孝贤的暴力美学-寻常的空间、街道随时可能出奇不意地发生「砰!砰!」,淡水河畔孩子们放烟火的欢呼声,就可能夹杂著让人致命的子弹枪响,更令人不寒而栗。
台北都市空间的各方各面在《尼罗河女儿》中,虽异质却同样充满压迫,然而,环绕著不同空间的人际关系却很清楚,尽管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但人们熟悉彼此的过去,基於人情(亲情、友情)之间的彼此关怀非常多(晓方晓阳兄妹之间、晓阳对阿三、晓方对阿三、党的情谊),也有各种有效无效的对话(例如阿公唠叨儿媳、女婿)。可以说,在本片中尽管台北已变得物欲横流、价值观错乱、充满压迫,但依然有人情、讲义气,人与人的关系仍有连结、有对话,是可以清楚标地出空间位置和人际关系的城市。
Ⅷ 千禧曼波是啥意思
千禧曼波 = Millennium Mambo (千禧年曼波舞之意)。
千禧曼波是2001年台湾和法国合拍的电影的名字。
Ⅸ 舒淇演的一部电影:有一的外国人,曾经是军人,现在帮别人运货,有一次发现运的是一个女孩子(舒淇饰)
片 名:非常人贩 1(The Transporter)
导 演:元奎(Corey Yuen)
主 演:杰森·斯坦森(Jason Statham) 舒淇
国家地区:美国
首映日期:2002年10月11日
片 长:92 分钟
弗兰克·马丁原来是美军特种兵,眼下住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开着辆宝马帮人送货,他的货物可能是任何东西,或人,但他从来不想知道。他严格执行着三条规则,从不违反,这也是他能一直送到现在的原因。一,接下买卖就不再变动;二,不问姓名,不管是为谁工作,送的人是谁;三,不看包裹。 这次他接了笔生意,被一个叫做“华尔街”的美国人雇佣,替他送货。如往常一样,他上路了。可是路上他发现他的“包裹”动起来了。这导致了他打破了自己的第三条规矩,去查看了包裹--结果发现里面是一个美丽的东方女子,嘴里被塞上了东西。 这女孩儿是一个中国蛇头的女儿,她父亲专门把中国非法移民走私运送到法国。她姓赖,因为父亲生意的缘故被人绑架,正不知要被送往何方。 弗兰克发现自己的三个规矩都要被打破了。他的路线改变了,生活也彻底改变。他和莱上了一条危机重重的路,“华尔街”在后面紧追,更多的人和事纠缠上来,是逃命也好,追寻秘密也好,这一次送货员不小心爱上了自己的货物,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货主斗到底,得到自己的那一份,是甜蜜或者死亡,尝到那滋味之前,没人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