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腿王是哪部电影
北腿王就是武侠连续剧《南拳北腿》中的苗卓峰。
② 电影里,打架的太极都是什么式的。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还有四十八的 搂膝拗步 揽雀尾 搬拦捶 如封似闭 视频很多的
像吴京的功夫小子闯情关里 于海演的他老爸跟周比利演的北腿王文比时,于海用他一招搬拦捶能破周比利的所有腿法
想看太极的电影看看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 魔教教主 冒险王(打相扑时0) 吴京的太极宗师(杨露婵为原型)宇宙追缉令(好的用的是八卦掌,坏的用的实形意拳,和太极是三大内家拳)
③ 太极拳是张三丰多大年龄时创造的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
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
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
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
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
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
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
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
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
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
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
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
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
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
(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
“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
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
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
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
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
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
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
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
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
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
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
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
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
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
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
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④ 有没有好看的关于太极的电影
就想起这两部
太极拳 Tai ji quan (1996)6.9
功夫小子闯情关
导演:袁和平 主演:吴京 钟丽缇 郑浩南 ...
太极拳高手杨心武晚年得子学文,他有感江湖险恶,决意召开武林大会,金盆洗手。时北腿王出现,要挑战太极拳,被武打败,腿王心有不甘,杨家隐居杭州,学文日渐长大,武怕他惹事,不准他外出。但学文受不住诱惑,和表弟偷偷参加龙王祭,在祭典上见到梦中情人央... 详细内容
太极张三丰 Tai ji zhang san feng (1993)7.2
导演:袁和平 主演:李连杰 杨紫琼 钱小豪 ...
张君宝(李连杰饰)与何天宝(钱小豪饰)是自幼长大的师兄弟,张君宝本性善良忠厚,何天宝则向往权势,他俩在争夺进入达摩院修行的资格时,与其师伯发生争执,被逐出少林寺。之后,何天宝因贪图荣华而参军,张君宝则与一群仁人志士一起劫富济贫。何天宝为求高... 详细内容
⑤ 求周比利主演的电影武打片
演出影片
1986年:《东方秃鹰》
1988年:《飞龙猛将》饰 华老板手下
1988年:《过埠新娘》
1989年:《奇迹》饰 船长兄弟
1989年:《群龙戏凤》
1989年:《烈火街头》
1989年:《师姐大晒》饰 Billy Chow
1990年:《江湖最后一个大佬》饰 张国华
1990年:《龙凤贼捉贼》
1990年:《无敌幸运星》饰 阿标
1991年:《皇家师姐5之中间人》
1991年:《红粉至尊》
1991年:《洪福齐天》
1991年:《赌侠II之上海滩赌圣》饰 姿五六郎
1991年:《女机械人》饰 机器人山本
1991年:《一触即发》
1992年:《新龙争虎斗》饰 Billy Chow
1992年:《妖怪都市》饰 乃密
1992年:《花街狂奔》饰 Billy
1992年:《赌王至尊》饰 Billy
1993年:《超级学校霸王》饰 泰王
1993年:《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饰 大力王
1994年:《精武英雄》饰 藤田冈
1994年:《机密重案组之致命诱惑》
1994年:《破坏之王》饰 跆拳道主将
1994年:《地下赌王》饰 Chau
1994年:《吸我一个吻》饰 Kwai Chung
1995年:《功夫小子闯情关》饰 北腿王
1995年:《鼠胆龙威》饰 丧邦
1995年:《怒海威龙》
1996年:《太极拳》
1996年:《冒险王》饰 日军上尉
1996年:《铁猴子2》
1996年:《中国O记之血腥情人》饰 鹰爪秦臣
1997年:《最佳拍挡之醉街拍挡》
1998年:《98古惑仔之龙争虎斗》饰 大头仔教练
2000年:《火武耀扬》
2000年:《吸血鬼猎人D》
2002年:《电影终结之战》
2003年:《少年阿虎》
2004年:《少年陈真》
⑥ 陈氏太极拳里哪套最有攻击
楼上花开终败说得没错。不在于哪套套路实用,哪个招式管用,其实太极拳中没有花架子,第一个动作都是管用的。老师在教我们时,告诉我们每个招式都可以讲出5种以上的用法。招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是要学法不学招,练好了什么拳都是拳。至于电影上那些,大多数都是花架子,好看而已。也不是某一个固定套路中的。而且最可笑的是,象“太极张三丰”这样的电影,里面用的太极拳居然是杨式太极,实在滑稽。大家都知道杨式太极是发源于陈式太极拳的,是清代才出现的,可见导演丝毫不懂历史。
⑦ 一个人的武林 电影里扮演北腿王
谭敬尧:北腿王,擅长用腿。处于隐居状态,被封于修找到用腿功打死,扮演者是释行宇。
⑧ 带拳的电影名
带拳的电影·还要古装........ 很局限。 基本包括早香港78十年代武侠电影中·
黄飞鸿少林拳 Huang Fei-hong xiao lin quan (1974)
南拳北腿斗金狐 Nan quan bei tui dou jin hu (1977)
拳精 Quan jing (1978)
醉拳 Drunken Monkey in the Tiger's Eyes 导演:袁和平
醉拳2 Jui kuen II (1994)导演:刘家良
醉拳3 Jui kuen III (1994)导演:刘家良
南北醉拳 Nan bei zui quan (1979)导演:袁和平
茅山僵尸拳 Mao shan jiang shi quan (1979)
佛掌罗汉拳 Fo Zhang luo han quan (1980)
南拳王 Nan Quan Wang (1984)
小醉拳 The Little Drunken Masters (1995)
太极拳 Tai ji quan (1996)导演:袁和平
昆宝出拳 Kung Pow: Enter the Fist (2002)
特别推荐---铁拳男人 Cinderella Man (2005)(这部由Russell Crowe 主演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拳坛传奇的故事也算是古装电影吧!)
⑨ 一个人的武林中扮演北腿王的是谁
谭敬尧/北腿王 饰演者 释行宇
角色简介:擅长使用腿,腿功非常了得,在闹市中处于隐居状态,希望过安稳生活,确被封于修找到,并用腿功打死。
剧情简介
封号南拳王的洪拳武术家暴毙于隧道中的自家车上,尸体并没刀伤或枪伤痕迹,初步监定死于重拳,重案组总督察陆玄心负责调查,对死因感到不解;此时却收到监狱传来消息,犯了误杀罪的服刑犯人夏侯武,主动表示愿意协助警方调查,条件是即时假释。“先练拳次练腿,后擒拿用兵器,由外而内”,夏侯武断言凶手行凶目的并非寻仇,且会继续犯案。果然,号称北腿王、擒拿王、兵器王的武术界精英相继遇害,均死于各自成名的武功之下。得到夏侯武提供线索,以及现场遗下的仿古暗器“堂前燕”,陆玄心终于发现凶手藏身之所,这时夏侯武却违反假释令突然失踪。 两个武艺超凡的杀人犯同时在逃,他们是敌是友?两雄相遇,一场巅峰对决势所难免。
演员基本信息
释行宇,1978年12月27日出生于山东章丘,中国功夫演员。他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2代弟子,12岁皈依少林,拜少林寺武僧队总教头德扬禅师习武参禅,在少林寺学武十一年,并代表少林寺武僧队出访欧美、东南亚等数十国家进行功夫表演及友好访问。2003年,被周星驰选中参与拍摄电影《功夫》,担演其中主要角色"十二路谭腿"苦力强。2007年与甄子丹、古天乐合作动作片《导火线》。2010年与刘德华、谢霆锋、成龙、范冰冰、吴京合作的《新少林寺》中扮演净空一角。2013年,与韩国演员刘承俊合作主演了3D功夫电影《金刚王》。2014年参演电影《智取威虎山》。2015年,参演了张家辉自导自演的电影《陀地驱魔人》。
⑩ 太极拳是明初张三丰创立还是明末陈王庭所创的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现在很多人质疑太极拳不是陈王庭创立,而是明初时入武当山的张三丰所创,于是有人就在网上假托仙传,捏造太极拳历史真象。本博花了点时间查证了太极拳的真实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遍传民间。永乐帝为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1101-1126)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昣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而不是明初时期的入武当山时所创。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 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在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也是能提高技术的途径。 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6.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和其他太极拳架式。 很显然太极拳不是明初张三丰创立 ,而是明未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所创。只是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才拉上张三丰的背景,利用张三丰的名字来抬高自己身价,其实更多是自己赚起钱财,或者是加强自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