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将》这部戏讲的是“麻将”还是“人生”
我觉得人一直都是在不明不白中活着,真的没有人知道他自己要什么。其实,杨德昌活得很有价值,起码他总能告诉我们人生的许多为什么,让我们去留出一些时间去想想。
麻将就像是人生,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别人给你四筒你就要四筒,给你八条你就要八条,给贰万就要贰万,我们一直在等待别人的东西。有人也不知道自己打麻将是为什么,有的是为钱,有的是为了排解寂寞,有的就是浪费时间。麻将是种很恶俗的东西,在南方的时候,每到夏天的下午,总能听到街边屋内传出的哗哗声,他们无事可做,没有目标,没有盼头,他们认为活着就该消遣,就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等他们死的那一天,也许他们会想,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来是干吗来的?我活着的时候都干了什么?也许他们都会带着悔恨闭眼吧!有谁能告诉我活着该干什么?
挣钱?《麻将》里红鱼的父亲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傻子,一种是骗子。他曾经是个被女人骗的团团转的傻子,一年后翻身,别人又说他是骗子。红鱼让老爸重新开始,再骗一把,那德行就和片尾杀死的那人一样,信心满满的告诉别人我的计划有多精明,一定可以赚大钱。。。老爸说,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就是当人们死的时候,身边除了钱什么都没有,那才是世界上最穷的人。现在社会上的人可以为了钱不择手段,甚至六亲不认,兄弟相残。当初合伙的兄弟发誓将来决不会为了钱而扯皮,彼此都很相信,但等钱挡都挡不住的来时,人那时候都不要脸了,管他妈的什么发誓,臭屁兄弟,老子有钱就行。最后还丢一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2. 杨德昌的人物评价
杨德昌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这早已被公认。他是世界级的人物,他的艺术成就让所有人都骄傲(焦雄屏评)。2007年杨德昌的去世仿佛又似一记警钟,敲在所有还关心台湾电影的人心上。
杨德昌擅长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电影美学相结合,他的作品注重人性层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锋芒,题材偏重于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描述。叙事采用散点结构与开放式结尾,突破东方人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审美心理,却又不追求新潮电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现纪实、隽永、朴素的艺术风格。
他的电影永远富有话题性与争议性,具有华语电影少见的锋利和尖锐。而力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华语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史诗作品。那是华语电影的一次不小的革命,他不仅以写实的风格赐予了电影以批判的力量,更以其深邃的人性力量,打动了世人。“牯岭街”故事蔓延到了内地,一样在青少年阶层中产生不消的影响。至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仍旧被作为影迷追溯的议题,是华语电影一个时代的特别佐证,甚至被认为是“照亮我们黑暗青春的永不熄灭的明灯”(陆川评)。
他曾是揭开台湾台湾新浪潮序幕的旗手,以影像的力量捕捉“时代”与“人和城市”在精神内核上相互碰撞而迷失的气息;他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用实质化的手法去摹绘隐藏在面具与隔膜下的灵魂的焦虑与纠葛;他被誉为东方的安东尼奥尼和特吕弗,意识流和现实主义的解构手法娴熟,冷酷、精准,不露声色,批判的声音却充满悲悯,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他站在角落,充一个冷眼的观察者,人性的冲突,颠破,疼痛,在他的镜头里缓缓流淌,连一条街,一个城,都具有意外的生命。(腾讯娱乐评)
他是杨德昌,一位已然逝去,却从不曾远行的电影大师。
杨德昌,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3. 你到底想要什么--影评 杨德昌《麻将》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麽。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麽就对了。知道为什麽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 这段台词用不同的手法在《麻将》里演绎了很多次。太多所谓成功的人都会指导别人“你需要什么”,而自己到头来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人人都是演员,成功人士的演技更胜一筹。红鱼,对着他爸满口不屑的“我什么都懂”、“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要动脑筋而不是动感情”。最后呢,一个满以为自己成功的红鱼,在情绪崩溃之下开枪杀人,骗了这么多人,没动过一次感情。最后的结局却是把自己骗了。善恶是这么说的,关于善的伦理定义显得非常危险,因为我们缺乏对边界的信任感。唯有像杨德昌这样,用前面极端的恶和无序来衬托结尾的温暖爱情,我们才能感觉到“善”的清晰度。欲望是恶之花,然后这些孩子的“恶”却像只是醉酒之后的无稽,你又不忍去打断和救赎。心灵上的迷失导致了不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如果,纶纶在导演的塑造下,代表了善,不也只能如此,他的羞怯和茫然也就注定了他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少年冒险者和大善的化身。虚荣香港他们这些台湾小混混相信吻女人是会“衰”的(这似乎是一种隐喻,对应红鱼说的“要动脑筋而不是动感情”)。而安琪儿对香港说:我吻过的男人个个都是开奔驰的。提到虚荣,我会突然想到两年前红起来的“毒药”,几乎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人,我知道无数女人为之痴狂。他是怎么包装自己的?红色贵族,财富显赫,出身名校,外表帅气,冷峻温柔。现在的年轻人已经逐渐懂得了权利、财富和外貌的重要性。谁都一本正经的否认,谁都不可避免的沦陷。然而,“毒药”是一场骗局,虚荣是场更大的骗局。杨德昌险恶的让每一个主角都往我们身上的软肋插刀子,无论是红鱼、香港、牙膏还是纶纶,无论是安琪儿还是马力特(她的一句“我只想知道你爱我还是不爱我”难道不也是一种扭曲的对自己感情认知的“虚荣”?)。麻将有人说杨德昌相当幽默的把观众耍了,麻将在影片里只出现了一次就被他用来作了影片名,确实我看之前满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满麻将声的文艺独白。杨德昌是要说四个人组成“恶”的轮回,还是要说三缺一,又或者是人生就像打麻将:别人要什么,其实你不知道。当然也有人说影片讲的是四人游戏,彼此猜测其他人手中的牌,虽然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是通过算计牌面差的人却不一定会输,麻将的乐趣也就在于此。影片中四个男主角像互相依赖,彼此猜忌。其实电影中出现的所有角色都是人生牌局中的游戏者,是都市中的一个物欲符号,拼命索取,却又不付出真诚。在杨德昌的电影里,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都在一起搓麻将,而且不到死的时候,他们都不会“听牌”的,于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叙事杨德昌之所以选择这个紫醉金迷的都市下的小混混群体来进行电影叙事,则是因为群体当中埋藏着丰富性和生动而细腻的生存神经。有影评这么说:一个群体的瓦解,象征着这个群体当中每一根神经的震颤与破碎。它概括而浓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它把触角渗透到四面八方,然后目睹它们一点点地受到磨砺乃至破损,从而完成与实现内心整体的惊颤。这就像,哲学家说世界上任一个的死亡都代表了你和我的死亡一样。不要怀疑一切,你是红鱼、香港、牙膏,你也是纶纶。你把恶放大到极致也把善用温情点燃。其实开枪的是你,被开枪的人打死的也是你。杨德昌在讲一个青春故事,一个把青春放在棋牌桌上的赌局。梦想钱是赚不完的,最后赔进去的是自己的命。
4. 如何评价杨德昌导演
关于杨德昌这个人,其实没有接触过可能没有办法去给他做什么评价,所以推荐一套纪录片《十年再见杨德昌》,今年桃园电影节做的策划,由吴乙峰导演(《我们这样拍电影》)采访杨导生前的合作者,包括小野、余为彦、柯一正、杜笃之、张震、陈湘琪等,一共15位。最先看的魏德圣那一段。他讲自己到杨德昌公司做助理,给杨导开车,做案头工作,参与剧本,再从助理导演做到副导演。
不可否认的是,他带给我们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的。
5. 麻将的幕后制作
在《麻将》(1996年)中,杨德昌用更加分裂的手法批判台湾社会现实,角色是闹剧,故事是闹剧,而整个社会莫过逾最大的闹剧。“现在这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每个人都在等别人告诉他怎么做。”这是杨德昌的电影《麻将》的主旨。当代社会,人们总是过分忙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疏于精神上的思索,在现代西方文明影响下的台湾更是如此。多数台湾人的财富获得迅速积累,然而,他们缺少了精神上的寄托,一时间,大家似乎真的不知自己要什么了,赚钱的目的是什么,是过得好一点吗?当物质生活舒适之后,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呢?于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再然后,台湾真的有可能走向毁灭。台湾作家宋泽莱的小说《废墟台湾》就曾预言了台湾的毁灭状态,杨德昌虽然没有明确台湾毁灭的景象,但他借片中人物的嘴已经隐喻了台湾都市化进程中非常严重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危机,并且向台湾民众发出了警示。影片曾获1996年柏林电影节特别推广奖及1996年新加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6. 请问看了陈德昌经典《麻将》后有什么值得人们回想的!、看后我有点迷糊!能给点意见么!!
杨德昌:让阴影说话之三
2005-12-13 21:47:15 来自: 青岛大漠
从天堂到地狱
《麻将》是通过群体分解来完成电影叙事的。它获得了1996年柏林影展特别奖、1996获新加坡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入选过东京电影节亚洲最优秀电影,并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麻将》是群体的一个隐喻。这个群体由四个人组成,缺一不可,每个人物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一个结构当中的四根柱子,缺少一根,就意味着整个结构坍塌。
与“麻将”这个隐含着赌博色彩的词汇类似的是,《麻将》当中的四个人是一个恶的结构,他们不打麻将,但在诈骗、诱奸等方面劣迹斑斑。
在四个人当中,破产富商的儿子红鱼是他们的老大,他是恶的策划者。他从父亲那里贩来了很多做恶的方法,并坚信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就可以通过欺骗式地给予,逐渐获取人们的信任,从而达到奴役他们、从中渔利的目的;香港是个泡女人的能手,他是性奴役的实施者;牙膏是个秃头,他冒充小活佛,靠给人预测未来,又人为地给别人制造不测来实现别人对他的信任,从而获得利益;纶纶是个个性敏感的追随者,他是另外三人的帮手,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他们通过香港诱骗到女人,但又以某个人的就是所有人的理由,实现从诱奸到轮奸的目的;他们通过牙膏给人算命,先预言不测,再制造不测,以此来得到消灾的回报。
这样一个恶的结构是如何被一一瓦解的呢?
最致命的力量来自于红鱼的一次错误策划。红鱼偶遇了父亲从前的朋友邱董和情妇安琪儿,并误以为安琪儿就是数十年前骗过父亲一笔大财的女人,因此就决定报复这个女人。先是通过香港来勾引她,再通过牙膏算命来欺骗她。
令香港没有想到的是,香港引诱安琪儿时,发现了安琪儿身边原来也有一个女性群体,这个群体同样以分享每个人的拥有为理由来实施对男性的性奴役,香港在奴役未果的情况下,先遭受了别人奴役,在精神上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令红鱼没有想到的是,骗了一辈子人并谋了一辈子利的父亲,已经悟出人生与欺骗和金钱无关的道理,最终与情人自杀。此时的红鱼又发现了此安琪儿并非彼安琪儿,明白自己最终受到了捉弄,在极度愤怒中杀死了邱董。
纶纶遇到了来寻英国情人又遭情人抛弃的法国女人马力特,他爱上了这个女人,但红鱼一心想把马力特卖给淫媒,这让纶纶感到失望,纶纶只好将马力特藏了起来。这时候纶纶又被人误作红鱼而被绑架。绑架纶纶的人想逼着红鱼因破产而失踪的父亲现身。
近乎崩溃的香港、认识了人生虚妄折红鱼、情感失落的纶纶使这个恶结构面临解体。而这时候,仍对做恶充满迷恋的牙膏想组织新的麻将群体,继续作恶下去……
这时候,眼看要与旧情人言归于好的马力特再次认识到了纶纶对她的爱,他们在街头相互寻找、热烈拥吻。
可以发现,这个恶的结构是在善与恶、美与丑、大彻大悟与执迷不悟等数种对抗力量的夹击之下,走向解体的,这些对抗的力争相互碰撞、扯动,最终撕裂了这个群体。
在恶结构被摧毁之后,美与善被完整地裸露出来。在任何的一种恶面前,那怕是最司空见惯、最微不足道的美与善都将被看得无比高尚、无比美好。
杨德昌在《麻将》中选择的意义表达方式就是如此。他先把恶放大到了极致,然后,让它崩溃。决堤了的恶的河流浮起了善与美的小舟,小舟轻盈而美丽,把人引向邈远的地方。
更有意味的是,在《麻将》中,极度恶的体现--安琪儿,是以英文天使来命名的,而这个美丽的名字却不太有一丝天堂的光亮。
在地狱与天堂之间,永远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距离。执迷不悟就一直会堕落下去,一个恶的结构消失了,会有另一个恶的结构会浮上来,它会使恶延续下去;而美与善却总是那么地私人化,它不能以结构的方式来体现,而是隐匿在每个人个人的内心深处,你洞彻了,它就会飞出来,附着在你的人生中显示美丽;你不理解,它只能是一个没有光亮的洞穴,期待着你将它开启。
在伦理学当中,善的定义是难的,因为概念的边界往往会使概念本身变得不可靠、不可信。同样,通过电影的叙事伦理,来定义善也是难的。但有一点至少是清楚的,善的定义虽然难,但善又并非是不可描述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现象、一些事实来说明善。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恶来反衬善。在常人的眼里,那些被禁止的东西就是恶的表象,而那些被要求、被呼吁的东西则是善的化身。
杨德昌在电影中所选用的伦理的言说方式就是如此。对恶的直接表现甚至是夸大表现,使人们愈发增添对善的欲求和信念,即使善模糊而不可定义。
在我看来,杨德昌之所以选择某个群体来进行电影叙事,则是因为群体当中埋藏着丰富性和生动而细腻的生存神经。一个群体的瓦解,象征着这个群体当中每一根神经的震颤与破碎。它概括而浓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它把触角渗透到四面八方,然后目睹它们一点点地受到磨砺乃至破损,从而完成与实现内心整体的惊颤。
7. 如何评价杨德昌
关于杨德昌这个人,其实没有接触过可能没有办法去给他做什么评价,所以推荐一套纪录片《十年再见杨德昌》。今年桃园电影节做的策划,由吴乙峰导演(《我们这样拍电影》)采访杨导生前的合作者,包括小野、余为彦、柯一正、杜笃之、张震、陈湘琪等,一共15位。最先看的魏德圣那一段。他讲自己到杨德昌公司做助理,给杨导开车,做案头工作,参与剧本,再从助理导演做到副导演。
不可否认的是,他带给我们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的。
8. 一部很旧的台湾电影是描述,欺诈,女人,钱和父母关系的好电影。叫做《麻将》谁知道故事情节
杨德昌的经典作品
剧情:
红鱼、纶纶、牙膏、香港四人组成一个小集团,到处敛财骗色。
有一次,他们在硬摇滚咖啡店里遇见千里迢迢从法国来台北寻找男友马可而走投无路的女孩马特拉,“红鱼”因想拉皮条获利,而对马特拉伸出援助之手。红鱼等人坚持的是号称台湾第一号大骗子的父亲处得来的秘诀:动脑筋,不要动感情。
小帅哥香港让他刚认识一天的马子爱丽斯陪他的每个哥们上床,女孩开始不从,红鱼、香港与牙膏以娴熟的戏红鱼又用他那一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在等着有人教他该怎么做,然后他就跟着怎么做。”的理论说服了她,
后来爱丽斯竟也依了。牙膏的名言:“跟女人亲嘴会倒霉”
红鱼和酒吧妈咪谈判成功,意图欺骗马特拉,让伦伦带她来见他们,伦伦良心发现,把一切都告诉了马特拉,并带她躲到了自己家。
红鱼要报复曾经与父亲奸情的Angel,指派香港去勾引这个老女人,Angel约他过夜却领来了两个女朋友,她们拼命的喂他食物,期待他像种马一样在床上伺候她们,那一瞬间香港才发现自己成了他们的猎物,感到恶心。爱丽斯歇斯底里地缠着香港,香港伤她的心,却没有快意,而仅仅因为对女人一向无所谓……
红鱼找到被人追债而藏起来的父亲,父亲一生骗人无数,最后深觉其中的虚空,在走投无路下而与情人拥抱着自杀了,红鱼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并不是照他教自己的那样去做:他动了感情,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时间红鱼所有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哲理都失去作用。父亲好友邱叔被Angel害的很惨,求红鱼帮忙,他告诉红鱼Angel其实不是十年前骗了爸爸的那个Angel。红鱼愤怒了,把所有的子弹射向邱叔,一边哭一边问:“你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为使我们像你们一样卑鄙、无耻吗?”继而举枪欲自尽却已无子弹。
红鱼已经失踪,香港还在哭泣,牙膏被女人吻了会很衰,马特拉离开伦伦去找法国佬男朋友,伦伦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马特拉,马特拉从人群中走来,两人不顾一切的狂吻……
9. 《麻将》这部戏讲的是“麻将”还是“人生”
看杨德昌的电影是存在风险的,因为我们莫名地会相信一些东西,会让我们的三观受到冲击。他将残酷的真实活生生放大给我们看,或许我们可以自欺欺人的对自己说:电影而已,何必当真,可那种隐约的刺痛如此真实,让人无法喘息。尽管杨德昌反复告诉我们:电影让生命延长了三倍,但如此冷酷的生命,延长意味着煎熬。电影《麻将》更像是《牯岭街》的续集,将这种成长的残酷加以延续,在无比膜拜杨佬的同时,也唏嘘着大师的早逝。
电影讲述了红鱼、香港、牙膏、纶纶四个小混混的各种劣迹,真实的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冰冷与无奈。红鱼作为富二代出身,是这个组织的头目;香港是团队的实验品,负责勾引女孩;牙膏伪装小活佛,骗财骗色;纶纶刚刚入伙,略显清涩,他们四人正如一盘麻将,缺一不可。偶然见遇到来台湾的法国女孩马特拉,红鱼心生一计,想拉马特拉做妓女,同时红鱼的父亲因被情人安琪儿所骗,负债累累,红鱼便想报复,一场关于青春的残酷故事就此拉开。
10. 独立时代的影片评价
《独立时代》: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
在带着《独立时代》前往康城参赛之前,杨德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说道,“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我们’,迄今西方尚未有缘一识的我们那最隐私的一面。”这样的表白极容易让人联想到所谓的“他者印象”——出现在权力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中的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或者是东方之壮丽、残酷和纵欲。当然,杨德昌在这里不是投合,而是自省。在他看来,文化立场的差异性后果不仅没有带来多元的丰富,反而在交流中设置了透明的过滤栅栏。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东西双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须是相互的,没有这种双方自我检讨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沟通都将毫无意义。这部电影,代表了我在东方的这一半世界里,向这交流沟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责。”
这样的宏旨大意对于一贯严肃的杨德昌来说,并不显得过分。相反,倒是影片的“活力喜剧”风格有一点异样。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台北三部曲”,《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以及后来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确可资证明他是台湾地区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而《独立时代》的审思姿态则证明了杨德昌作为文化先锋的敏锐的感受性与责任心。在临行康城之前,他慷慨而悲壮地宣称,“这部电影谈的是我的信念,不论最后我们赋予‘人’这个名词是何等地定义,我都深信我们都属于同样的人类。如果不然,我们又何必拍电影?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础上交流,国际影展还有什么意义?”可惜《独立时代》无功而返。
这种遗憾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独立时代》的确只是杨德昌的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 《独立时代》: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图”
台北是一个现代的大都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生活面貌是什么样子的?我不可而知。自从台湾想从中国分裂出去开始,我对台湾便没有什么好感。但是,毕竟都是中国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在生活或工作中都面临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台北人的生活,或许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而把他们生活展现给我的,便是杨德昌。
对于台湾电影,我以前不怎么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文艺片拍的有唯美和人性的感觉。除了候、杨和李三位大导演,其他的导演我几乎不涉猎。可是,我最喜欢的杨德昌导演已经去世了。
在众多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却是我每每回味的对象。《独立时代》是他1994年的电影,我已经看了多遍,之所以没有写一些感想之类的话,是因为我似乎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明白很多东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有必要先将我现在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因为,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某种偏差。
看了杨德昌的《一一》、《麻将》,再回过头来,看他最早的电影,才发现他先前的作品一样的精彩,只不过在叙事风格上更为写实。而我把《独立时代》也概括为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9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因此,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台湾自从离开大陆后,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一直都没有中断,而这一点似乎是大陆所不能及的。在古典思想和现在思想的激烈对抗下,在金钱和内心的激烈比拼中,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独立时代》似乎给我们了一些参考。
影片开头引用《论语》子路篇中一段: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大体意思: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是作为随从并驾车。孔子到了卫国看到人很多就发了一句感慨:“人真多啊!” 冉有就问:“人多了以后,应该如何啊?”孔子就说:“让他们富起来了!” 冉有又问:“人富了以后再如何啊?”)不过在这里,杨德昌省略了孔子的话:“教之。”
然后紧跟着,字幕上就是“两千多年后,台北在短短二十年间变成世界上最有钱的都市。”这两段话连起来,那么影片所要描述的故事自然就很清晰了。台北就是那个卫国,可是谁是孔子?
随后,一个“电影导演”的自白,更像是杨德昌对自己的“嘲讽”。话语中由电影到政治,把整个台湾的政治环境用简洁的话进行了概括。“大同世界”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郑智化的《大国民》。其实,台湾的政治从来都是一锅粥,从来都是搞一些笑话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地区的政治乱了,人自然乱了,有了钱又能如何啊?
片名的英文似乎告诉了我们:智者的困惑。那么杨德昌现在正想用自己的镜头去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杨德昌的这部电影就要完成这样一个目的:他想让我们在富裕之后有所考虑,找到自己继续生活的动力。而不是像《麻将》中那样: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是靠别人告诉他。
在这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中,生活着这样一群人,我们似乎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发现我说的越多了,越是画蛇添足,我于是将每个影片段落的标题贴了出来。有的话说多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真正的乐趣在于各人的理解。
其实,看这样的电影,我的心是沉重的。在这样的人之间,我不但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而如何将这样的困惑的生活化解掉,我只有自己去体验。
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走,电影只是一种参考,就如书籍一样。而“清明上河图”也只能作为一种借鉴。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孔子”,而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我并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因为很多东西根本没有答案。就借用孔子的“智者不惑”来说吧,我们必须为自己找个理由活下去,做一个“智者”,这样才会没有太多的困惑。(作者: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