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莫罗佐夫爷爷电影完整版

莫罗佐夫爷爷电影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8-26 00:43:12

『壹』 莫洛佐夫的介绍

莫洛佐夫,出生于1990年10月8日。俄罗斯足球运动员,前卫、中锋。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过诸多大赛。

『贰』 电影《赛末点》里作为背景音乐反复出现的歌剧段落的出处

片中的歌剧曲目:
01.
‘Mal
Reggendo
All'aspro
Assalto’
from
“Il
Trovatore”
performed
by
Caruso
在我猛烈的攻击之下
(威尔第:游唱诗人)
/
男高音:卡罗素
02.
‘Un
di,
felice,
eterea’
from
“LA
Traviata,
performed
by
Monika
Kraus
有一天,充满幸福与光彩的日子
(威尔第:茶花女)女高音:莫妮卡·克劳丝、男中音:乔治提契
03.
‘Mia
piccirella’
from
“Salvatore
Rosa”,
performed
by
Caruso
我的小亲亲
(戈梅斯:莎伐多拉·萝莎)
/
男高音:卡罗素
04.
‘Gualtier
Malde!…Caro
nome’
from
“Rigoletto”,
performed
by
Alida
Ferrarini
瓜提叶玛德...甜蜜的名字
(威尔第:弄臣)
/
女高音:艾莉妲·费拉莉妮
05.
‘Mi
par
d'udir
ancora’
from
“I
pescatora
di
perle”,
performed
by
Caruso
我想我依然听到她的声音
(比才:采珠人)
/
男高音:卡罗素
06.
‘Arresta
e
quali
sguardi’
from
“Guglielmo
Tell”,
performed
by
Janez
Lotric
等等,这多让人难过
(罗西尼:威廉泰尔)
/
男高音:雅内兹·洛特-加龙省里克、男中音:伊果·莫洛佐夫
07.
‘o
figli,
o
figli
miei!’
from
“Macbeth”,
performed
by
Caruso
我的孩子们,我的孩子们
(威尔第:麦克白)
/
男高音:卡罗素
08.
‘Desdemona’
from
“Otello”,
performed
by
Janez
Lotric
黛丝德蒙娜欺骗了我,…我向无情的天国发誓
(威尔第:奥泰罗)
/男高音:雅内兹·洛特-加龙省里克、男中音:伊果·莫洛佐夫
09.
‘Una
furtiva
lagrima’
from
“L’elisir
d’amore”,
performed
by
Caruso
一滴美妙的情泪\
(多尼采第:爱情灵药)
/
男高音:卡罗素

『叁』 《大众电影》三次重要的第1期封面人物,你知道是谁吗

《大众电影》是中国电影史发展的见证,是几代人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杂志之一,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各个报刊书亭,都是把《大众电影》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发现。

《大众电影》的封面人物,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 ,不但影迷们喜欢收藏,普通人也喜欢看封面上的俊男靓女。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当年出刊13期。1951年出刊17期,两年连号共出30期。

1952年文艺整风运动中,《大众电影》被迫停刊数月。 1952年5月,《大众电影》和北京出版的《新电影》合刊,重新出版。当年出刊15期,其中1-2期是合订本。

1966年第6期后停刊,至此累计出版306期。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直到现在。

2014年全新改版上市。

《大众电影》如今走过了70多个年头,创下中国文艺类杂志单期960万发行量的最辉煌记录,早期刊物在收藏市场最高单价甚至过千。

1950年第1期创刊号封面是苏联黑白电影《团的儿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亚 。小英雄凡尼亚纯真的面孔,被当成爱的崇高表现。

《团的儿子》(外文名CblHonKa)由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1946年上映,导演傅·普罗妮娜,主演尤腊·杨金,阿·莫洛佐夫,片长75分钟。

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

苏联红军某骑兵营在一个深夜邂逅四处流浪的孤儿伐尼雅,伐尼雅聪明倔强,深受骑兵战士的喜爱。当时战争非常激烈,红军准备将伐尼雅送往后方。但是,伐尼雅想方设法逃回,几经曲折加入红军,智歼德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团的儿子”。

创刊号最大的一张16开明星插页,是苏联进口片《诗人莱尼斯》的一个镜头,前苏联人民艺术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塔马拉.马卡洛娃的个人艺术照。

初期的《大众电影》推荐外国电影时,以苏联电影最多。“文革”前中国引进外国影片的数量达857部,苏联电影就占到了近一半。

1979年第1期(复刊号)封面是电影《大河奔流》剧照:梁晴(张金玲饰)、海天亮(刘衍利)。

《大河奔流》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电影,由谢铁骊、陈怀皑执导,张瑞芳主演,1978年上映。

张金玲,1951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北沧县, 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 (另两朵是刘晓庆和李秀明)。在拍摄《大河奔流》后,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女主角,还参加电视连续剧《远洋船长和他的妻子》等。

刘衍利,1954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77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过《大河奔流》、《婚礼》、《知音》、《新兵马强》、《金鹿儿》、《山叮咚》等影片,扮演的多是配角,却个个鲜明生动,充满青春气息,八十年代中期淡出影坛。

《大众电影》2014年第1期(试刊号)封面人物是葛优。

葛优,1957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国家一级演员,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葛优以戏剧出名,以正剧奠定他的影坛地位。

葛优在喜剧领域,特别是和冯小刚合作的贺岁电影里,独特的幽默,让观众印象深刻。非凡的表演能力,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娴熟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情,还有他独有的牵动灵魂的演绎方法。

一生拍片无数 ,代表作品有《活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夜宴》、《非诚勿扰》、《让子弹飞》、《天下无贼》、《甲方乙方》等,饰演的角色个个经典,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保证。

葛优参演了《霸王别姬》,主演了《活着》,这两部作品在华语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难以超越的佳作。

一生获奖无数 ,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等。

『肆』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介绍

苏联刚刚成立时,根本没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当然谈不上坦克制造了,国内工业企业至多只能偶尔完成一些修理工作。但是,在外国干涉下风雨飘摇的红色政权又迫切装备战斗车辆来加强红军的战斗力。1924年5月6日,国防工业中央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这是苏联国家坦克制造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这个系统中,成立了一个分管坦克设计和制造的部门,它在1926-1929年间被称为Ordnance Arsenal Trust总设计局(GKB OAT)。

『伍』 2009年花样滑冰(31号比赛) 中国站 第三名乌克兰选手沃洛索扎/莫洛佐夫比赛的背景音乐叫什么名字

电影《珍珠港》原声,去年的节目

『陆』 《兵临城下》中苏德狙击手的较量是真实的吗

1 二战中苏、德第一狙击手之间4天的猎杀较量 “我们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军狙击手;我断定敌人就藏在那块废铁板下;我立即瞄准他的头部扣动了扳机。他向后倒了下去……” 2001年,由英国曼德雷公司制作、美国派拉蒙公司发行、耗资8000万美元的影片《决战中的较量》(又译《兵临城下》)在当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一炮打响,随即在全球热映、票房成绩骄人,并掀起了一股“二战片热潮”。该片情节的主线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神枪手瓦西里与号称“德军第一狙击手”的柯尼格少校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较量。然而,关于影片中这场苏德第一狙击手之间的对决却引发了几点疑问。 疑问一:原型是否真实存在 影片中的瓦西里确有其人,其原型就是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VassilyZaitsev)。扎伊采夫出生在乌拉尔山区,从小就跟随祖父学习狩猎技巧,练就了一套超群的枪法。不过,要想成为一名狙击手光靠枪法准是远远不够的。合格的狙击手必须拥有超凡的勇气、毅力、耐心、镇静、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快捷的反应,时刻准备完成艰巨的使命。 扎伊采夫不仅具备所有这些条件,而且还拥有十分高超的隐蔽技巧。他有时伪装成布满苔藓的石块,有时躲进捆扎起来的谷堆,有时藏身于一截烟囱之中。因此,不光德军士兵,甚至连他的战友有时候都不知道他身在何处。 1942年9月,已经开始了1个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苏德双方对斯大林格勒市内的每寸土地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扎伊采夫就在此时被编入了苏联红军第284步兵师,隶属于由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10月,扎伊采夫所在的班奉命消灭一个德军炮兵观察哨所的观察员,德军炮火在他们的指引下对苏军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构成了巨大威胁。经过艰苦的潜伏与漫长的等待,扎伊采夫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扎伊采夫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引起了所在团指挥官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亲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支带瞄准镜的莫辛—纳干狙击步枪,并要求他负责训练枪法好的士兵组成狙击小组,专门猎杀德军军官、炮兵观察员以及所有零星出没的德军士兵。此后,扎伊采夫越战越勇,曾在10天内接连射杀40名德军。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取得了击毙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时,他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苏军政宣部门将扎伊采夫的事迹广为宣扬,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念。 相比之下,影片中的柯尼格少校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却令人充满疑惑。首先,苏军政宣部门曾先后使用过两个名字来称呼被扎伊采夫击毙的所谓“德军第一狙击手”。出现得比较多的是欧文·柯尼格(ErwinKonig)少校,但在部分资料上又将其称作海因茨·托瓦尔德(HeinzThorvald)少校。这到底是两个根本不相关的人,还是同一个人而其中一个名字有误呢?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名字都是当时极为普通的德国人名,会不会是随意编造出来的呢? 其次,根据苏军的资料记载,他们最早是在对一名德军战俘进行审讯时,从其口中知晓德军派遣了措森(Zossen)德军狙击手学校最高教官柯尼格少校到斯大林格勒前线来对付扎伊采夫的。所有这些都是苏军的一面之词,实际上寻遍德军有关斯大林格勒战役参战部队的记录,都无法找到欧文·柯尼格少校或者海因茨·托瓦尔德少校这两个名字。 最后,根据扎伊采夫自己的战斗日记显示,他在击毙敌方狙击手后,通常会检查尸体并取走其使用的武器。但是在其战斗日记中从未提到过柯尼格少校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过击毙德军少校军衔狙击手的记录。 疑问二:较量过程究竟怎样 军事作家艾德里安·吉尔伯特(AdrianGilbert)在其所著的《狙击手》一书中披露了大量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战后的回忆。其中,扎伊采夫对自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与一位德军一流狙击手进行的战斗是这样叙述的: “……那一回,我和朱里科夫搭档,莫洛佐夫(Morozov)和舍伊金(Sheykin)搭档,我们两个狙击小组奉命到红十月兵工厂附近执行任务。短短两天之内,莫洛佐夫牺牲、舍伊金身负重伤,他们俩都身经百战,曾经干掉过不少德军狙击手。但这一回,他们连敌人在哪里都没发现就被击中了。我立刻意识到我们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军狙击手。 2 二战中苏、德第一狙击手之间4天的猎杀较量 我和朱里科夫花了大半天时间一动不动地趴在伏击地点,细细地查看周围的环境,试图找出敌人身在何处。从先前莫洛佐夫和舍伊金中弹的情况分析,敌人应该在我们的正前方。我反复观察前面的情况:左边是一辆被击毁的坦克,很难隐蔽;右边是个碉堡,但枪眼已经被堵住了。在它们当中有一大块废铁板和一堆碎砖块,敌人会藏在这里吗?如果换了是我,一定会选择这里。但那块废铁板已经在那里整整两天了,难道敌人不用更换伏击地点?还是我的判断有误?为了试探一下,我用木棍撑住手套伸了出去,手套当即被一枪射穿。从弹孔上可以看出射击位置就在对面,我由此断定敌人就藏在那块废铁板下。 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把敌人引出来。由于自己的位置已经暴露,我耐心地等待天黑后进行转移。在此期间,我仔细琢磨着对手:他的伪装相当出色,枪法也异常地准,最与众不同的是他居然能在同一个伏击地点待上这么长时间。直到夜里,我才和朱里科夫悄悄地转移到另一处伏击地点。天亮后,整个上午我们纹丝未动。因为在阳光直射下,狙击步枪瞄准镜的反光会暴露我们的位置。等到午后,我们终于处于阴影之中,阳光直射到了对方狙击手的位置。在废铁板的边缘,我们隐约看到一道反光,好像是对方狙击步枪的瞄准镜。 就在此时,朱里科夫以十分老到的方法来引诱敌人:他把自己的钢盔缓缓举起,速度不快不慢,就像探出头一样。敌人迅即开枪射中了钢盔,在钢盔落地的同时,朱里科夫配合发出了一声惨叫。敌人终于上当了,他以为干掉了对手,于是从废铁板下露出了半个头想看看自己的战果。这正是4天来我期待已久的一刻,我立即瞄准他的头部扣动了扳机,他向后倒了下去……” 疑问三:对决是否真实存在 从宏观方面讲,早在一战时德军就曾成功地运用狙击手在阵地战中消灭了大量协约国士兵。纳粹疯狂扩军时,德军尤其是武装党卫军中就编入了一定数量的狙击手,只是二战初期“闪电战”的迅速胜利使得德军狙击手们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在斯大林格勒前线遭遇到苏联红军的大规模狙击战后,德军才开始组织自己的狙击手实施反狙击战,以恢复前线德军部队的士气。为此,德军特意从其他战线和后方调集了一批优秀的狙击手,专门负责猎杀像扎伊采夫这样的苏军狙击手。而且,苏军和德军都有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双方狙击手之间进行战斗的记录。 微观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扎伊采夫的确消灭过不少德军狙击手。其中一些拥有高超的隐蔽技巧和精准的枪法,扎伊采夫曾经同他们进行过苦战。根据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扎伊采夫的搭档尼古拉·朱里科夫(NikolaiZulikov)的回忆,他们俩曾经遇到过一名相当难对付的德军狙击手,并与其进行过一场持续4天的战斗。 根据这两方面情况可以推断:影片中瓦西里与柯尼格少校之间的对决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它就是扎伊采夫与一名德军高水准狙击手之间的较量。

『柒』 一个八旬老人当狙击手的俄罗斯电影是什么

莫洛佐夫爷爷

Дед Морозов(2020)

还有叫圣诞老人名字

『捌』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乌拉尔的战争岁月

1940年1月,T-34中型坦克的第一辆原型车完成,而早在1939年12月19日,它就已经被苏联政府认可为为陆军制式中型坦克。在随后的测试中,T-34的优越性能被一一证实。1940年3月,在科什金亲自领导下,2辆T-34坦克在哈尔科夫和莫斯科之间完成了一次往返长途行军测试。在长途行军中,T-34坦克的机械系统表现出很高的可靠性。
T-34系列坦克的批量生产在1940年6月开始,到年底共有115辆T-34中型坦克下线。1940年6月,苏联政府决定在国内其他几家大型坦克生产企业也建立T-34坦克生产线,同时开工,以使陆军部队能尽早的装备这种优秀的坦克。决议做出后,KB-520设计局立即将大量技术图纸和文件送达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Stalingrad Tractor Plant)和索尔莫沃造船厂(Sormovo Shipbuilding Plant)。
T-34坦克的量产是183厂的设计师和工人们长达三年的努力工作的尾声,就在黎明的曙光已经展现的时候,因为积劳成疾,米哈依尔·I·科什金于1940年9月26日与世长辞。科什金的早逝是苏联坦克设计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生和挚友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接任了KB-520坦克设计局总工程师的职务。
1940年底,尽管T-34坦克的许多必要的最后细节的修订工作尚未完成,KB-520设计局就已经铺开了T-34坦克的改进设计工作。改进重点集中在炮塔和车体的装甲防护方面;用扭杆悬挂系统代替了原来的弹簧和带有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增加了燃油携带量、备弹数量等。改进型T-34坦克被命名为T-34M。T-34M坦克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很快便准备齐全,随时可以送达工厂制造原型车,日丹诺夫冶金工厂(Zhdanov Metallurgical Plant)甚至已经为T-34M坦克原型车制造出了5套装甲钢板,并将其交付给了183工厂。但在1941年初,T-34M坦克的制造工作实际上已经完全停顿下来,原因是各坦克制造厂的生产任务太沉重,T-34坦克的大批量生产使得生产线上没有T-34M坦克的空间。
1941年,KB-520设计局的规模扩大到了106人,分为12个设计小组,由总工程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和他的两位副手N·A·库切连科和A·V·科列斯尼科夫领导。
1941年9月12日,由于前线战事吃紧,整个苏联的欧洲部分都面临着德军的威胁。根据苏联政府的第667/SGKO号决议,183厂领导尤·E·马克萨列夫发布命令:逐步降低产量,将工厂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分批疏散到内地。183工厂在命令发布后的一周,1941年9月19日进行了第一次疏散,目的地是下塔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的乌拉尔汽车厂。这次疏散带走了KB-520坦克设计局的几乎所有设计师、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和绝大多数有用的设备。撤退到下塔吉尔的183工厂与当地的乌拉尔汽车厂合并成立了新的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在这个工厂里,原183工厂在战前采用的部门编号方式被保留下来,KB-520坦克设计局的名称不变,总工程师仍然是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
1941年12月,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生产的第一辆T-34坦克下线,来年4月,工厂的坦克产量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战时的物资紧缺以及许多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的工厂被破坏或是落入德军手中,使得坦克生产变的十分困难。橡胶短缺、钢材短缺、电气设备短缺,除了德国人的威胁,几乎什么都缺。为了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为红军输送更多的T-34坦克,KB-520设计局尽了最大的努力节省每一吨橡胶、钢材、装甲钢、电线和一切珍贵的生产物资。T-34坦克的几乎所有部件都被做了修改以适应这种战时的艰苦环境。设计师们用铸铁件代替了铜部件、用焊接代替了铆钉。这些努力的结果是坦克零部件减少了765个,生产程序被极大简化,生产速度加快、成本降低。这对T-34坦克在战时条件的大规模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简化设计使红军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T-34坦克,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机中的战局。
尽管在T-34坦克的生产和改进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1942年下半年,在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的坚持下,设计局开始了对下一代新型坦克的先期概念研究,新项目被命名为T-43。这个项目建立在183工厂早在疏散前就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的T-34M坦克设计方案上。设
计局设想的T-43项目应该具备如下特征:5档变速箱;安装在主炮塔上方的车长指挥塔;车体外形简洁便于焊接工艺的大规模使用;增加燃料携带量;扭杆悬挂等。坦克的设计进展之迅速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相当惊人,到1943年第三季度前,第一辆T-43坦克原型车就已经完成。但T-43坦克再也没有在原型车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在于T-43坦克的性能与T-34相比并没有重大的进步,虽然它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改变。 1942年底,KB-520设计局在开发T-43坦克(实际就是T-34坦克的全面升级版)的同时,还同步进行了另一种全新坦克的概念研究。按照设想,该型坦克将有3种不同的变型车,分别安装122毫米、100毫米和85毫米炮。除了武器装备外,这种新型坦克(后来被命名为T-44坦克)与T-34坦克的不同之处还包括:采用新的发动机布置方式,缩小动力舱的体积;炮塔座圈位置后移,缩短车身长度;车身高度降低了30厘米;增强了车体前方装甲防护——增加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度、将驾驶员舱口从车体前装甲移至车体顶部;采用扭杆悬挂系统;取消了无线电操作手/机枪手编制,改用3人乘员组以增加坦克携弹量。
T-44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43年底完成。第一辆原型车在1944年上半年完成。测试清楚的表明,由于许多结构上的原因,T-44坦克根本无法容纳122毫米或100毫米的大口径坦克炮。因此,进一步的研制工作被迫停止。
整个1943年,KB-520设计局真正取得了实质性结果的是T-34/85坦克的设计定型。1943年,德国陆军得到了全新的坦克——虎式和豹式。它们都拥有的更厚的装甲,足以抵御T-34坦克的76毫米火炮。苏联迫切需要能应对虎和豹的新型坦克。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立刻投入到日以继夜的工作中,德军新式坦克在战场上的技术优势像鞭子一样在后面抽打着他们。国防委员会也对新坦克的研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帮助,研制任务在很短的时间里不断进展并最终获得了成功。1943年年底,新的大威力85毫米炮被安装到T-34坦克上,这使T-34坦克几乎拥有和德国新型坦克相同的火力。车长指挥塔也出现在主炮塔上,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了坦克乘员组的目视观测能力。这种改进后的坦克被命名为T-34/85坦克,1943年12月15日正式被苏军采用。1944年3月,第一辆T-34/85原型车在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下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1944年里仍然在世界各地燃烧,但苏德前线的局势已经发生明显的改观。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除了继续大批量生产T-34/85坦克外,还继续测试他们的T-44坦克,T-44坦克安装上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修正,测试工作在年底完成,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宣告诞生。1945年6月,T-44坦克的量产在第75工厂(苏联政府决定在收复的哈尔科夫原183工厂基础上建立T-44坦克生产线,为了与下塔吉尔地区的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厂相区别,重建的工厂被命名为75工厂)全面铺开。第一批T-44坦克在1945年8月被装船运往远东,参加对日作战。
战争末期,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在协助生产T-34/85和T-44坦克的同时,开始研究更先进的坦克,在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设计师们详细研究了苏军在二战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坦克火力;提高装甲防护水平;使坦克具备较强涉水能力。
1945年第一季度,2辆新坦克样车完成,被命名为T-54中型坦克,测试工作在同年进行。到1946年初,设计局完成了最后的细节修定工作,解决了在试制和测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0毫米坦克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3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铸造炮塔前装甲厚190毫米,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100毫米。加强火力和装甲防护导致车重上升,为了不影响坦克机动性,T-54坦克安装了一台大马力柴油发动机(V-54)。
1947年,T-54坦克在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厂投入量产,1948年在哈尔科夫75工厂也开始量产T-54坦克。
在4年战争岁月里,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领导的KB-520坦克设计局成功疏散到下塔吉尔地区,不仅保存了对苏联至关重要的坦克生产实力,还研制出一系列优秀的坦克——T-34/85、T-44和T-54,并为下塔吉尔地区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坦克生产和研制中心。

『玖』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回家

T-54坦克的试制工作结束后,1941年疏散到下塔吉尔的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开始分批返回哈尔科夫。战后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的历史开始于1951年,当年,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带领大批原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回到哈尔科夫组建了新的KB-60M设计局,莫洛佐夫担任总工程师。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苏联的坦克工业都在生产一种主战坦克——1947年量产的T-54(包括2种衍生型号T-54A和T-54B)。但苏联红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希望得到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坦克,在性能上要远远超越红军曾经装备的坦克。为研制新型坦克,在KB-60M设计局内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设计小组,由副总工程师尤·I·巴朗亲自领导。
新型坦克的概念研究和先期规划设计在1953年完成。一年后,重新设计后的草案(在最初草稿方案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得到苏军高层的认可。根据苏联部长会议于1954年4月2日作出的第598-265号决议,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铺开。草案设计工作(研制计划代号“430项目”)在1954年底完成。75工厂柴油机设计局为新型坦克专门设计了横置式两冲程4TPD燃气涡轮发动机,发动机两侧各有1个行星式传动装置。新发动机的结构与传统发动机完全不同,取消了中央变速箱、变速齿轮、主离合器、2个中间传动机构等一些传统的部件,改变布置方式的结果是新坦克发动机组件的体积仅相当于T-54坦克发动机舱体积的1/2。除此之外,坦克还安装了1个废气冷却系统和1个轻重量的行走装置(小直径中空金属负重轮和挂胶履带)。与此同时,KB-60M设计局在中型坦克草案(“430项目”)基础上同步开发更先进的重型坦克草案——“430U项目”。后者计划安装122毫米主炮,并有相当强大的装甲防护——前装甲最厚为160毫米,而不是“430项目”的120毫米。从本质上看,“430U项目”具备很多重型坦克的特征,但它的一些具体的参数(弹药携带量、马力吨位比、履带对地压力、车体和炮塔内部空间等)又比较近似于中型坦克,而不是当时典型的重型坦克(IS-3、IS-4和尚在实验中的T-10重型坦克),例如,“430U项目”全重42吨,而重型坦克的标准是50吨(像IS-4这样的重型坦克达到了60吨)。
“430U项目”的不断推进清楚的显示出:作为中型坦克设计的“430项目”具备很好的潜力,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改动达到(至少是部分达到)重型坦克的水平。“430U项目”导致了苏联坦克发展方向的改变,以重量将坦克分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划分方式被淘汰。
1953-1955年间,新型中型坦克项目两次接受了苏军高层的评估,在这两次评估中都获得了积极评价。评估的结果是一纸批准新坦克立项的文件:苏联部长会议在1955年5月7日发布的第880-524号文件、运输与机械制造部部长于1955年5月13日签发的第0096部长令。
1956年,KB-60M设计局公布了“430项目”的正式设计方案。新型坦克在设计上有很多创新和改进之处:安装了马力更大的2冲程5缸5TD柴油机(A·D·查罗姆斯基博士领导设计);安装了光学测距仪;夜视设备;带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涉水组件等。
1957年,3辆“430项目”原型车在马里舍夫工厂完成(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1957年2月25日发布的第20号文件,75工厂被重新命名为马里舍夫工厂),1958年,这3辆原型车开始了一系列严酷的测试,测试显示新坦克具备良好的性能,特别是行走机构的设计尤为出色。
虽然“430项目”是一种全新设计的坦克,也完全符合军方提出的技术指标,但它仍然没有对T-54坦克的性能形成代差。考虑到当时T-54坦克的现代化改进已经在进行中,T-55坦克的批量生产已经箭在弦上,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认为,将“430”项目投入量产没有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它在技术上没有对T-54/55坦克形成绝对优势,而且由于“430项目”的各个系统都是全新设计的,与T-54/55坦克没有形成很好的零部件通用性,如果服役,将给陆军的训练、操作和后勤供应带来极大的不便。KB-60M设计局在没有任何上级特别指令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430项目”,转而投入到更新的中型坦克的先期研究工作中。

『拾』 ARC DE TRIOMPHE怎么样

凯旋门,雷马克,德语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有朱雯精美凄婉的根据英译本转译的本子。作家一到二十世纪,作品的内涵就是丰富复杂起来,远非一段故事,几个情节,所谓的典型人物所能概括的,二十世纪的作品更多的浸染了作家自己的经历和哀怨的情思,而绝没有了十九世纪作家所追求的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和研究,他们在世界末的动乱中,在两次大战的惊扰和反思下,已经愈加有了自觉的反思,而不是如往日作家那样刻意做人物的研究,做人物的实验,他们没有,他们多了一份自觉,多了一份“乱世之音怨以怒”和“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感伤情调和形上追求,这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向内转和语言论转向不能说没有关联,向内转自是追求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对人世的情感变化进行超脱的解释,语言论和科学的转向则让人想到对人世痛于探求之后的向不掺杂人情的学科来寻求慰藉,无论是乾嘉学派,无论是沈从文。 德语小说,近来有意搜集来读,当然很多人总认为德语文学鲜有令人激赏的,鲜有引人激动的,我之前或许也有这样的看法,但对于学文学的人来说必须得知道事情的事实,对德语文学的这种误解,很可能是由于十八世纪或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导致的,尤其是德语文学的奠基者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学习时代》也远不于当时的西班牙文学或者英法文学更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整个启蒙时代,与其说德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文学,不如说他们在哲学领域走得更远,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扛得起德语文学乃至整个启蒙时代文学的脊梁,也是由于其蕴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和人生意味,毋宁说是尚处于原始阶段的歌德的辩证法,而说到席勒,总让人想到马克思宣教的不值得提倡的“席勒式”。总之,德语文学突出的特点,由于偏好哲学探求的德国人在下笔后总难以抑制住做哲学的研究和议论,而不专心的致力于情节和人物的刻画,甚至于鄙薄情节和情感,所以这一点总让他们偏离文学性,尤其不适于那些喜好情节和故事的读者。所以德语文学的传统和德国人特殊的哲学癖好,可能导致了这些因素。 当然我们不能把德国文学和德语文学加以混淆,是不是德语文学免受了德国文学的哲理性,难说。近期找到的德语文学主要有,托马斯曼《魔山》,赫尔曼黑塞《荒原狼》,君特格拉斯《铁皮鼓》,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以及一些中篇,雷马克的《凯旋门》,当然《西线无战事》更加有名。 凯旋门的情节可以分为几条主线, 拉维克和琼的爱情, 拉维克和莫洛佐夫的友情, 拉维克对哈克的复仇, 拉维克与医生维伯尔、杜兰特, 拉维克与病人们(与癌症女郝格斯特龙,与截肢的季诺,与妓院的姑娘们,与堕胎的姑娘) 拉维克与国际旅店的流亡者们 拉维克与妓院老板哈兰德 拉维克和琼的爱情是作品的主线,以开篇的拉维克在桥栏杆上碰到琼到琼的情人,一个矫情的戏子误开枪打穿了琼的脖颈造成其死亡为止。如果人类的爱情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的话,那么古希腊时代,诗经时代的爱情并不是完整的爱情,而是一种被兽性在于控制地位的感情。而拉维克和琼的爱情则到达了精神性很高的程度,这里面几乎没有欲的掺杂,而是满满的是人类情感的发挥和对命运的一种依赖,是一种担当一种要求精神的统一。拉维克是鄙薄感情的,至少是鄙薄不纯洁和低劣的感情,不能容忍感情的出轨,他对感情看得很透,尤其对女人的感情技俩,他之所以一遍一遍的拒绝琼,甚至刻意的压制自己的感情,冷漠的甚至于苛刻的对待琼,一是由于他的身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生命和自由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把自己托付给感情,感情是累人的也是需要精力的,更重要的是感情让人更加不自由,拉维克没有身份证明,是一个随时可能失去自由的难民,而爱情最基本的是需要一份安稳和繁华,而拉维克只能在破败的国际旅馆,爱情对一个流亡者来说毋宁说是奢侈品。而更重要的是拉维克现在根本不需要爱情,瞧不上爱情,在经历过生死离别,经历过深切的恨的人来说,爱情并不是如初涉人情的少年来说那么诱人,爱情对拉维克更多的是牵绊,他因在路上救人却被警察带去审问而被迫流亡到瑞士,期间三个月他并没有给琼写一封信,他不需要感情,他难以付出,并不是说他杀掉哈克就取得了一份心安理得来爱,而是政治形势让他们根本没有心绪来恋爱。再者,拉维克并不是对感情一无所知,相反他知之甚深,他对恋爱中双方的心理很是明晰,他对琼说她之所以穷追不舍是因为还没有把他踩在脚下,他明白琼没到早晨就会离开的原因,因为他明白琼在本质上也并不是一个十分纯洁,精神上十分高贵的女人,拉维克从琼对她死去的前夫的态度,察言观色,他很轻易的就看透了琼的本质。当然,琼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她对拉维克也是具有真感情,她的出轨正如电影魂断蓝桥中的女主人公,是由于被蒙蔽了事实。战乱的不稳定的年代,女人都需要找到一个立身之所,琼所十分惧怕的孤独,拉维克始终面对的孤独,正是大战前夕笼罩在西方人身上的阴影。整篇小说夜、雨的意向十分众多,从开篇的相遇是在夜晚,篇末的拉维克被捕经过凯旋门也是夜晚,杀死哈克在夜晚,总之,夜和雨所代表的的冷漠和凄凉贯穿了整篇小说。 两个人的爱情很少能有打动人心的地方,相反两个人的对话也常常是争论和辩驳。拉维克并不是一个迷惘着,他有医生的冷静,学者的谨严,但是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的悲观是因为他都考察过了,他无路可走,数次的逃亡和秘密警察的折磨已经让他对这个生失去了信心,乃至最后莫洛佐夫给他提供假护照他也不走,让人想到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瑞德,当然两个人具有完全不同的处境了。拉维克无力改变这个世界的局势,只看着他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局面,他看到截肢的病人计算着保险公司赔偿的钱数,善良的女性的身体去遭受癌细胞的吞噬,无辜的妓女甘心把挣来的钱交给她的泼赖的男友,凡此种种,都一步步的积累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悲观。 医生维伯尔和杜兰特分别是拉维克的两个雇主,维伯尔真诚,每次都公平的给他四分之一的手术费,而小说则讽刺了吝啬的杜兰特医生,他并不考虑手术费对双方来说是否公平,而只考虑自己要掏出多少钱,加上拉维克被捕后杜兰特的陷害,但是在一次失败手术后的求救则让杜兰特的良心有了一丝反悔。 小说的最后,人们都嗅到了敏感的气息,都只顾个人逃向了世界各地,这种姑且和纵容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个场景在《铁皮鼓》里同样也有描绘,当时奥斯卡和扬正在波兰的邮政大厅,小说对扬的懦弱进行了讽刺。两本小说都以二战的作为背景写作,铁皮鼓所充满的更多的是对但泽的风物和那段历史的反思,人物也更都有神秘魔幻的气息。国际旅馆里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房客的自杀让人想到铁皮鼓里小蔬菜店主的自杀,国际旅馆里的那个收藏画的人,有梵高、塞尚、高更、莫奈等印象派的画,也是我很喜欢的。 罗兰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她和郝格斯特龙是小说中两个比较正派的女人,她还是值得思考的。 莫洛佐夫是俄国难民,爱好象棋,可以说是拉维克的知情人。两人的谈话透露很多东西。 小说的艺术形式经常采用针对拉维克的意识流,所有的场景都根据拉维克展开,虽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并不是全知全能,与铁皮鼓根据奥斯卡本人叙述很相似。且多写对话揭示人物的思想,与海明威的对话有一拼,拉维克与琼生死离别的场景让我想到《永别了,武器》,虽然那部小说的情节我差不多全忘了。拉维克似乎像一个局外人默尔索,似乎没有深厚的情感,这也是他带了迷惘的气息的原因。总之,比之铁皮鼓,海明威的小说,凯旋门的格调是阴沉的,是没有出路的,就像拉维克夜晚被捕驶向凯旋门,并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 小说写拉维克的复仇,并不是很动人心魄,可以说是揭示拉维克心境的一条暗线,也是推动情节的线索。

阅读全文

与莫罗佐夫爷爷电影完整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部电影刘浪 浏览:420
制服uniform泰国电影 浏览:203
刘德华电影阿虎纯音乐叫什么 浏览:988
天才枪手电影音乐下载 浏览:347
台湾恐怖电影真实 浏览:927
张艺谋新电影狙击手演员表 浏览:261
台湾上映日本电影 浏览:421
原味儿快递电影叫什么 浏览:509
英文电影台词难易程度 浏览:278
眼镜王蛇电影导演 浏览:537
love电影在线完整版 浏览:778
电影院选票抖音 浏览:627
无锡京东大世界电影院 浏览:46
罗莎卡拉乔洛全部电影名字 浏览:489
短歌电影中文字幕 浏览:371
甄子丹怒火威龙电影粤语 浏览:163
电影名字黑暗迷宫 浏览:412
宅男日本电影网站大全 浏览:234
海贼王狂热行动电影免费看完整 浏览:817
2019韩国高分感人爱情电影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