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死96小时》观后感400字
电影《生死96小时》是由苑本立执导,由聂远、叶一云、马强等主演。生死96小时剧情讲述一支红军侦察小分队,接受了为红军大部队战略转移开辟血路的特殊使命,通过在安顺的96小时激战,最终以巨大牺牲完成任务的故事。
一支性格各异、出身各异、年龄各异的红军侦察小分队,接受了为红军大部队战略转移开辟血路的特殊使命,通过在安顺96小时的时间里,经历人生大考,小分队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生离死别,最终以巨大牺牲为代价,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完成这种特殊任务的人必须是一个有血性不同寻常的人。
三十几名小分队的队员性格各异,出身各异。但是他们个个都身手不凡,就像连长是红军中的老兵。他沉着、机智、勇敢。红军排长大黑,虽然很黑,有点粗鲁,到那时武功高超。战斗时很勇敢、顽强。干预担当重任,敢于流血牺牲,最后在攻打山寨时牺牲。
他们能完成这项特殊的任务,靠的就是勇敢无畏、本领和信念。如果他们没有这三项,他们就完不成这项特殊的任务。
我们应该向红军叔叔学习,学习他们这种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
❷ 临终关怀电影《生命》观后感
一套精美的系列纪录片,耗时10年拍摄而成,由著名的BBC拍摄,它就是《生命》。它展现了地球上千奇百怪动物的生活世界,令人眼界开阔。这篇文章里我要讲的就是《生命》系列的第四集:《鱼类》。它主要从猎食、住所、繁殖等方面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鱼类生活,为我们揭开了海面下面的一个个秘密。
团结力量大——凤尾鱼
我们平时心安理得地吃着美味的凤尾鱼罐头,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海洋里的野生凤尾鱼们却是具有团结精神来躲避天敌的。除非是它们数量上占了劣势,以它们团结的配合和精确的闪避速度,逃脱掠食者的追捕倒是不算什么难事。几只海豹前来,鱼群迅速地紧密组成一个极具变化性的巨大方阵,密集的鱼儿遮住了从海面上透下来的阳光。不管海豹从哪个方向冲进方阵,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被搞懵的海豹们只好悻悻地离开。鱼儿都有如此的团结精神来共同面对危险,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勇者生存——小虾虎鱼
小虾虎鱼为了生存,它们的祖先渐渐远离了海洋,来到了淡水。在一座陡峭的垂直崖壁上流淌着一条迸溅出白色水花的大瀑布。水从崖顶渐渐流下,崖壁终年经受着水的洗礼。小虾虎鱼就要从崖壁的底端依靠自己如吸盘般的身体爬至崖顶。这是它们命运的转变,它们只有放手一搏,才有可能成功。它们有的在半路上需要爬进崖壁上的窟洞休息,而有的因为没有预先准备充足,体力不支而摔下了万丈崖壁。生与死只是一瞬间。这条勇者之路只有少数英雄才能走下来,崖顶的瀑布又连着一条美丽的溪流,它们就在那里生活,繁衍,结束余生。它们的卵又会被冲回大海,他们的后代,又走上了一条循环之路。那些成功的小虾虎鱼,无一不是勇敢而又做好了充足准备的。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永远都是如此神奇。我们能从其中得到感悟,开阔眼界,真是受益匪浅。愿你也能好好地感悟生命,从鱼类甚至是其他事物身上,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❸ 生物学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摘要 这是海洋的协奏曲,这是生命的交响乐,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这是天地之外的细语,这是宇宙间最动听的声音.生态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在《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镜头,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
❹ 电影《生命的托举》观后感500字,急!!!!
影片讲述了向阳小学的校长、老师舍身救助学生和相互依存、互助生存,维护宝贵生命的故事。常校长:一位为了救其他孩子的生命,而牺牲了自己孩子。一名年轻女教师袁婧,地震发生时,袁婧和学生被埋在了废墟下,她用歌声鼓舞学生们坚强起来。后在援救人员的协助下,她把学生全部救出废墟。在救出最后一名学生时,强烈的余震发生了,这位女教师壮烈牺牲了。在废墟里,尚老师用双手拼命地挖着,终于挖出一个可以逃生的洞口,学生们一个一个地从这里出去了。最后一个学生被卡在洞口了,尚老师用全身的力气蹬出了学生,就在这一瞬间,洞口坍方,尚老师被埋,当救援人员找到尚老师时,尚老师已经去世
❺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400字,急需,谢谢
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大自然孕育出盎 然生机;光阴荏苒,辞旧迎新,万象更新,憧憬未来,人们这春的时 节也充盈着无尽的希望。 恰逢此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观看了 电影《钱学森》 。感触良多,绕梁之音久久回荡。 但凡听到钱学森的名字,每一个航天人都会为之一振。他对中国 的航天事业,国防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举世瞩目。钱老当之无愧为中 国航天事业的看开山鼻祖,值得我们后辈永世顶礼膜拜。 电影在一片掌声与质疑声中缓缓进行着, 飞行器的速度可以突破 跨音速,达到音速,甚至可以达到几倍音速。熟悉理论的我们当然知 道这已经成为成熟技术,但在 20 世纪初期,钱老就能首次提出这一 在空气动力学内振聋发聩的课题, 其科学造诣真的触发了我的无限景 仰。曾记得五年前的大学课堂上,孑然一身大师风范的王保国教授在 书中慷慨的指出, 钱学森就是从这个公式崛起, 摘得航天科技的桂冠, 并且充分展露了作为钱老弟子的无限自豪感。我第一次切实的感觉 到,钱老作为我们航天人的开山祖师爷是多么的伟大与崇高。 返回影片,钱老在美国事业鼎盛时期遭到无端质疑与飞来横祸, 正是由于此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与生活得落差决定了钱老坚强的毅力 和归国的决心。伟大的科学需要国家这个载体来支撑,伟大的科学家 更需要祖国赋予的归宿。经过五年漫长的磨练与坎坷,钱老回到了中 国,并从此翻开了辉煌的中国航天史。 两弹一星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单其研制过程中的困难与磨 练使我们之前难以想象的。感谢光影艺术为我们重现了那段历史。面 对问题的果敢坚定,面对战友的和善教诲无一不体现着钱老伟大。不 只是在航天、导弹领域,同样的在工程管理领域,钱老对中国乃至世 界的贡献同样让人仰视。 且不论钱老的控制理论在西方掀起了多大的 浪潮,单是一句“降低部件标准,惟求整体质量指标最优” ,便为当 时生产力底下的中国,完成世界一流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后辈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新思路与新高度,不求单 体杰出、但求整体最优的思路,为我们新时代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指明 了方向。 同时,钱老对待科学的态度尤为让我感动,曾记得一句“不要服 我,要服科学”激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个人崇拜主义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不想赘述,但宣扬科学,崇尚科学,不正是如今我们社会发展的主 旋律么!正因如此,我们得生活才能向更美好的方向进步,我们的世 界才能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影片的尾声,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公园散步时这样说过: “中 国可以没有蒋英,但不能没有钱学森! ”声音柔和,但,这坚如磐石 的语气感动着所有的人。 他们把深深的伉俪之情融入到了对祖国的大 爱,一个他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个她为祖国奉献了无 悔的韶华青春。师母同样伟大,一同永享世人敬仰,誉满天下。 最后看到钱老逝世前的影像和师母蒋英为钱老送行的画面, 眼泪 因无法承受感情的负载,崩溃而出。天不假年,一代巨星轰然陨落, 祈愿钱老与师母在天国一切安好;但是,由钱老开创的航天、国防事 业,却永远不会止步,我们新一代航天人肩负着历史使命,必将不负 众望,再创辉煌!
《钱学森》观后感电影《钱学森》观后感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 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 到是一个演 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 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 导 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 是 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享誉海 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 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 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 脑后,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 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 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 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 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 来发自 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 但是我真得 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 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 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 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 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 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 知识的步伐, 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 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 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 “钱学森无论走到 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 美国,也不能让他回 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 ”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 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 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 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 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 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 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 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 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 件事情, 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 品,为 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教育 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 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 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 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 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 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 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 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 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 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 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 中国是不是比现 在更好呢?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 是一 个漫长过程,一个 探索的过程,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 的爱国之心, 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 学森一样, 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 国家真 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
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董芳
❻ 怎样写《珍爱生命 呵护心灵》观后感400字
写作思路:可先记住看完后心里的感受与想法,观后感中可以围绕一个事点表述感觉,也可以围绕多个事点来进行讨论。正文如下:
生命无法重来,安全不能等待。人们常说:“水和火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水和火也是无情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得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消防意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火灾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更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会、懂得自救,懂得怎样逃生,而且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社会公德,加强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把一些细节忽略,例如:没关煤气、用火时不小心留下火苗......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往往也是火灾的起源。
如果我们不加以小心,那么危险恐怕离我们只有半步之遥;严重的甚至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所以我们更得明白火是一种危险的东西,尽管它带给人类很多方便,但多少人也因为它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有些人不懂得消防意识,在野外用火不当,造成大片树木被毁,这样一来不仅破坏环境,而且违反了消防法规,还会给别人带来危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蒙田曾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赏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宝贵的,失去了生命,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
生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让安全永驻我们心中,就让我们关注安全,关爱自己的生命吧。
❼ 生命只有一次禁毒观后感四百字
生命只有一次~《禁毒影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有关禁毒的电影,使我们对吞噬人类宝贵生命的魔头——毒品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禁毒,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人们一旦染上了毒品,精神就会开始堕落,人格必将扭曲。毒品,不仅残暴地销蚀着人的灵魂,还无情地破坏着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防备它,战胜它。
那些贩运毒品的坏人,真的把什么都想到了,他们无孔不入,这让人不寒而栗。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大部分吸毒者都是青少年,他们执迷不悟,甚至认为吸毒是时尚,且全球吸毒者是渐渐增加。有了第一口毒烟就永远没有最后一口了,他们慢慢跌入了幽黑的深渊,当他们觉悟时,已没有悔改的机会。多少人因为吸毒而无家可归,卖儿卖女。
在一部禁毒影片中,有一个叫默默的女孩,她唱戏很出色。一天,默默回到家,发现她的妈妈躺在沙发上,全身发抖。妈妈让他去吴阿姨那里拿药。默默拿了药后,怕吴阿姨乱来,(因为吴阿姨不会医术)就把吴阿姨开得药拿给医生看,医生看了看,吃惊地问:“孩子,这是哪来的?这不是药,这是毒品,是海洛因!”默默这才知道妈妈在吸毒。回到家,妈妈叫默默把药给她,默默告诉妈妈,那不是药,是毒品!妈妈就抢了默默的书包,(因为药在书包里)妈妈拿出药,吃了。最后,妈妈疯了,爸爸被关进监狱里。从此,默默也开始吸毒烟了。就这样,一个本来美好的家庭被毒品毁了。
生命的价值在于幸福、美好地活着,若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而去吸毒又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携起手来,拒绝毒品,远离毒品,消灭毒品吧!
❽ 电影《生命》观后感
生命竟然如此可贵!就连动植物都如此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何况我们人类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天里,寒风刺骨,唯有一朵花还在傲然挺立,它就是---梅花。生命力极强的梅花在风雪交加的冬天,依然活得很精彩,它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充满无限的价值,它的一生也再无遗憾。瞧!一朵娇小的梅花,对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珍惜。再看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是在浪费时间,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精彩呢?
我在网上看到里一篇文章,其作者是台湾着名女作家--杏林子。12岁病魔就跟着她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从未停息,她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璀璨生命的热爱。她写的(生命生命)让多少读者看完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并懂得了生命的珍贵。那也包括我在内。文章并没有从正面回答“生命是什么?”,而是通过“飞蛾绝境求生”、“瓜苗在石砖下生长”、“倾听自己的心跳”这三个例子来体现生命的珍贵。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不向任何苦难、灾难低头的坚韧精神。生活中,也有人和杏林子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命充满热爱。
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弗女子学院。她的成就令世人震惊!和她们恰恰相反的人,就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那些人就是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年华,喝酒跳舞、上网聊天,泡在网吧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无志向的青年们。如果把杏林子、海伦·凯勒和他们进行比较,他们就不觉得羞愧、惭愧吗?
我不想做虚度年华的人,也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轻视生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能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让我们再一次记住杏林子的话“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❾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
《生命》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它记录了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命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的生存本领。讲述了大自然中130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我看到:僧帽猴用石头砸开果子;河马从水中跃到空中;变色龙子弹般的舌头捕食猎物;蜥蜴妈妈为保护未出世的孩子展开的战斗;猎豹齐心协力捕猎体重是他10倍的鸵鸟;海豹在南极冰中逃脱虎鲸捕杀;蜥蜴的水上轻功……
看它,我得到美的享受,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我还从中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向往、追求。拍摄小组不顾一切困难去寻找和发现那些未知的奥秘、守株待兔般漫长的等待、互相通力合作——只为等待最有价值的几分钟,甚至一瞬间……
拍摄动物的过程充满刺激和挑战,野生动物摄影师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去探索,和自然零距离接触。纪录片的镜头的切换相当有艺术感——有快有慢、聚焦、透视、有远有近、俯视、仰视、适当的特写……有壮观的大海、有无人的荒岛、有神秘的热带雨林;也有2.5厘米的剑毒蛙、几毫米的昆虫、小型动物。画面壮观震撼,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镜头仿佛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
但有的时候,由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原因,单凭摄影师也捕捉不到某些奇特景象。这时候,拍摄组不得不寻求外援,这是各个领域知识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相互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艺术品般完美的纪录片。
记得在记录片的幕后花絮时有讲到:“从来没有人捕捉到虎鲸在南极洲半岛外猎食的画面,但拍摄组做到了”。是的,他们勇于挑战第一次,而且不但非常成功,还有意外的惊喜——
一只海豹独自下海觅食, 不料遭到虎鲸群包围,海豹陷入困境了!此时,海豹正在一块浮冰旁,机智的它紧紧地贴着浮冰,不敢离开浮冰半步,依靠着浮冰躲闪虎鲸群的攻击。许久,海豹好像累了。看见这景象,其中一位摄影师说:“它好像被吃掉了”,周围的人也认为好像是。但另一位摄影师仍然在观察,最后它看见了海豹!他惊奇地说:“它居然还活着!”
机智的海豹躲过了一劫,这情节真是充满故事性。是啊!对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里的音乐也不错,富有故事性……
生命的奇妙,带给我无限的思考,我不禁自问:生命是什么?
——是茁壮的生机、生存的挑战、机智的策略、无声的壮美、无限的活力、戏剧性极强的舞台剧;广阔的天空、荒芜的沙漠、神秘的热带雨林、浩瀚的海洋、寒冷的冰川;是情、是爱、是美、是仇、是恨、是世间万物……但最终,归于自然。
我又发觉,艺术源于自然,自然是最美的艺术,沙漠、海洋、沼泽、雪山、冰川、平原、河流……一切的一切,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传奇。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规律,各种现象,音乐家、画家们也一样在研究自然的规律、探索自然的奥秘。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能在自然中找到其根源和本质的所在。艺术家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都是取之于大自然这个挖掘不尽的灵感源泉。只要艺术家们倾心于对自然的关注,热心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就必然能从自然规律之中,从自然规律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体悟出无穷尽的形式法则和造型规律……
生命,自然,壮阔,无限!
❿ 生物学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这部影片的美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是海洋的协奏曲,这是生命的交响乐,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这是天地之外的细语,这是宇宙间最动听的声音.生态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在《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镜头,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电影院》中那深沉的师生之谊和伤感的怀旧之情而感动过,雅克.贝汉演而优则导,但他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一脚踏进了自然之中,以纪录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着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类文明给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这位法国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他的纪录片诗情画意壮丽唯美,有一种涤荡心灵的震撼力.在雅克.贝汉的众多生态记录片中,真正亲自操刀的是《迁徙的鸟》和这部《海洋》,这也是最能体现他影像风格的两部纪录片.如果说《迁徙的鸟》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么《海洋》则让我们以遨游的身姿融入无边的大海.如果说《迁徙的鸟》散发着轻灵奇巧的气息,那么《海洋》则洋溢着雄浑壮美的风骨.如果说《迁徙的鸟》是以鸟的眼光看天地万物,散发着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么《海洋》则以人的视觉感受沧海桑田变化兴衰,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地球家园的忧思,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呼之欲出.
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从来都是壮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态和人类文明的痕迹都显得渺小无比.《海洋》的镜头首先从大处着眼,表现海之广大和深沉,长镜头画面和大量的远景全景构图把我们在现实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远和大海之深变得无比清晰.晴空万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阴云密布之下的浊浪滔天,天海之际,世界之边,《海洋》把镜头的广度和深度都发挥到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极限,再辅以雄浑激越的配乐,分明就是对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约兼顾的赞美诗.如果有幸在大银幕上观看到本片,定会体会到那种穿透心灵的壮美,那种美让人瞬间陶醉.
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是辽阔无垠和刚猛无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它同样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从一个孩子的视觉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后又从一只海鬣蜥的独特视觉去看人类文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并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无垠的宇宙,在一瞬间大海变得微不足道.在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之内,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而海洋则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空气中的一粒微尘,鲜活而渺小,海洋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这一大一小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伟大渺小并存的富于思辨性的二元对立,同时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维.大海之小又是具体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生命在镜头下蹁跹起舞,互相竞争,述说着生命之强和生命之美.《海洋》通过诗化的镜头和优美的配乐,为我们展示了大海中各种美丽的生命形态,大到鲸鱼,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洋底深处,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演示着自然的奇迹,竞争彰显着进化的艰难.奇妙之处,令人意趣盎然,艰难之处让人心生感动.从大到小,从小复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说的唯美而动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这样的情怀在《迁徙的鸟》中就有所表现.严重的污染,气候变暖,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势必导致北冰洋航线的开辟,而人类足迹所到之处就是海洋生物的灾难,大海中最后的一片净土或许从此不再.人类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对鲸鱼、鲨鱼和海豚肆意猎杀,投下的围网困死了无数生命,鲜血染红的海水,让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但是相比《海豚湾》,《海洋》的镜头语言是柔和而美丽的,它的重点不在于揭露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该值得人类去珍惜和爱护——这无疑就是雅克.贝汉创造《海洋》、《迁徙的鸟》、《微观世界》以及他参与的所有生态记录片的初衷.
雅克.贝汉以唯美的镜头为记录片树立了新的标杆,他的纪录片旁白极少,用事实说话,真正做到了客观真实,而在震撼的视听之外是他对自然的爱,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人们把《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和《喜马拉雅》称为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愿意看到雅克.贝汉能再创作一部关于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态的记录片,不妨和这部《海洋》一起组成雅克.贝汉亲自操刀的“天空、陆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绘出一幅人类之外的生命图画,让已经强大到严重威胁其他生命的人类靠边站才算是真正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