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的10元人民币上面的2个人是谁 下面有图。那2个人有什么来历吗
旧面额10元钱上面的人是普通人,现在这两个人都还很好,电视里采访过她(他)们俩个。当时一位美术摄影家选种他们俩个人是因为他(她)们最适合代表中国人的整体形象。
⑵ 谁知道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前的雕像叫什么
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前的雕像就叫“工农兵”,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徽。从小看长影的电影片头 “工农兵”形象也深深地扎根在脑海中不曾眠灭过。“工农兵”团结紧紧的,看它天下能怎地!
在长春通往经济开发区的入口处——自由大桥的西岸,矗立着这樽生动的雕像。
沈阳够戗能有卖的,价钱就不好意思啦~偶也不知道
⑶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1931年12月1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无产阶级所领导的农民斗争,正在继续发展和日益高涨,帝国主义军阀虽然疯狂似地来抵抗,可是苏维埃运动还是向上增长并且扩大;日益使中国的工农武装了自己,组织了红军,一县又一县的农民,从数千年来在封建地主豪绅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了,没收并分配了这些压迫者的土地,打倒了封建制度,消灭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这个政权,是能够彻底完成中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及土地革命任务的政权。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和决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及其他大私有者的土地。为没收和分配土地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起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基本农民群众与革命发展前途的利益之基础上,采取下面的土地法令,作为解决土地问题的最好的保障。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土地的以前的所有者,没有分配任何土地的权利。雇农、苦力、劳动贫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乡村失业的独立劳动者,在农民群众赞同之下,可以同样分配土地。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第二条 红军是拥护苏维埃政府、推翻帝国主义和地主资本家政府底先进战士,无论他的家庭现在苏维埃区域或在尚为反动统治的区域,均应分得土地,由苏维埃政府设法替他耕种。 第三条 中国富农性质是兼地主或高利贷者,对于他们的土地也应该没收。富农在没收土地后,如果不参加反革命活动而且用自己劳动耕种这些土地时,可以分得较坏的劳动份地。 第四条 没收一切反革命的组织者及白军武装队伍的组织者和参加反革命者的财产和土地,但贫农中农非自觉地被勾引去反对苏维埃,经该地苏维埃认可免究者,可在例外;对其头领则须无条件地按照本法令执行。 第五条 第一次代表大会认为:平均分配一切土地,是消灭土地上一切奴役的封建关系及脱离地主私有权的最彻底的办法;不过苏维埃地方政府无论如何不能以威力实行这个办法。这个办法不能由命令来强制执行,必须向农民各方面来解释这个办法,仅在基本农民群众愿意和直接拥护之下,才能实行。如多数中农不愿意时,他们可不参加平分。 第六条 一切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苏维埃政府必须力求无条件地交给农民;但执行处理这些土地时,须取得农民自愿的赞助,以不妨碍他们奉教感情为原则。 第七条 较富裕的农民,企图按照生产工具多少来分配被没收的土地。第一次大会认为,这是富农有意阻碍土地革命发展和为自己谋利益的反动企图,须给以严重的制止。地方苏维埃政府应根据各乡村当地情形,选择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或按照每家有劳动力之多寡同时又按人口之多寡——即混合原则来进行分配;或以中农贫农雇农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富农以劳动力(即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地方,富农每个有劳动力者,所得分田数量,等于按人口平均分配每一人所得分田数量)为单位,人口为补助单位去分配。分配土地时,不仅应计算土地的面积,而且应估计土地的质量——(特别是收获量)。在土地分配时,还应尽可能地使之适合于进行土地改革,预备消灭官荒,片段,大阡陌等各种封建遗迹。 第八条 没收一切封建主,军阀,豪绅,地主的动产与不动产,房屋,仓库,牲畜,农具等。富农在没收土地后,多余的房屋农具牲畜,及水碓油榨等,亦须没收。经过当地苏维埃,根据贫农中农的利益,将没收的房屋分配给没有住所的贫农中农居住,一部分作学校俱乐部,地方苏维埃,党及青年团委员会,赤色职工会,贫农团和各机关使用。牲畜和农具可由贫农按组织按户分配,或根据贫农意见,自愿的将各种没收农具办初步合作社,或在农民主张和苏维埃同意下,设立牲畜农具经理处,供给贫农中农耕种土地使用,经理处应由地方苏维埃管理,农民得按照一定规则,支付相当的使用金,所有农具的修理,经理处工人的供养以及新农具新牲畜的购备,由农民加纳使用金的百分之几,以资弥补。 ]
第九条 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同时必须消灭口头的及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取消农民对这些财产与土地的义务与债务,并宣布一切高利贷债务无效。所有旧地主与农民约定自愿
偿还的企图,应以革命的法律加以严禁,并不准农民部分的退还地主豪绅的土地,或偿还一部分的债务。 第十条 一切水利、江河、湖沼、森林、牧场、大山林,由苏维埃管理,来便于贫农中农的公共使用。桑田、竹林、茶山、渔塘等,必须如稻田麦田的一样,依照当地农民群众的自愿,分配给他们使用。 第十一条 为着实际的、彻底的、实现土地革命的利益,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雇农工会、苦力工会、贫农团,是必要的团体,认为这些组织是苏维埃实行土地革命的坚固柱石。 第十二条 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在苏维埃政权下,土地与水利的国有,是彻底消灭农村中一切封建关系,而事实上就是使农村经济达到高度的、迅速的发展必经步骤。不过实际实行这个办法,必须在中国重要区域土地革命胜利与基本农民群众拥护国有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在目前革命阶段上,苏维埃政府应将土地与水利国有的利益向群众解释。但现在仍不禁止土地的出租与土地的买卖,苏维埃政府应严禁富农投机与地主买回原有土地。 第十三条 地方苏维埃如在该地环境应许条件之下,创办下列事业:
一,开垦荒地;二,办理移民事业;三,改良现有的及建立新的灌溉;四,培植森林;五,加紧建设道路,创办工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条 本法令不但适应于现已成立之苏维埃区域,而且应用于非苏维埃区域及新夺取的苏维埃政权的区域。各苏区内已经分配的土地,适合本法令原则的,不要再分;如不合本法令原则的,则须重新分配。
⑷ 跪求老电影片头那几个工农兵的照片~
网络搜索:工农兵.里面有不少.
实在没有就找几个人穿上工农兵衣服拍一张得了.
⑸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哪部电影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桥》。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桥》的诞生背景: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⑹ 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工农兵身上带毛主席像章吗
对。的,在以前六七十年代,所有的人身上都要佩戴毛主席的红章
⑺ 工农兵是什么意思
工农兵,是工人、农民和士兵三个词的合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代至1970年代多次的政治运动中,这三个阶层被认为是最彻底的无产阶级,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具有革命先进性的阶层。在政治运动的宣传中作为正面褒扬的角色出现,和地富反坏右作为对立,因为常用而成为习惯用语。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因为这个词所带有的政治意味被人厌恶而不再被使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取消了全国高考,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有插队多年的老知青、基层干部,有高干子弟,有工厂的技术骨干,有部队的宣传干事,有真正落实推荐精神、经过相对严格入学考试进来的,也有组织指派进来的,甚至是开后门进来的。
⑻ 请问 这是那个老电影制片厂的片头 谢谢你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八一”军徽。北京电影制片厂是“天安门”。“工农兵”是上海电影制片厂。
⑼ 中国老电影的一些资料
当我们回顾6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时,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电影的蜕变和新生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从电影的内容、样式,到生产、营销方式,都在不断的变革中。在这六十年里,中国的电影经历了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转变;经历了从单一的样板戏到现在的类型片初见雏形的局面。这些发展都在表明,新中国的电影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变革。
1949-1966:“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历史题材电影”
从1949年新和国开始,中国电影事业便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里,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也受到政治气候的严重干扰,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波折,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是,电影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17年里共摄制了600多部题材相当丰富的故事片,在数量与质量上较建国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
这一阶段的电影的电影可以概括为"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历史题材"这两大类的电影。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是国营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第一部体现工农兵方向的故事片。"有意思的是,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新中国生产的第一部影片是《农家乐》,一工一农,一南一北,昭示着新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入了有计划地、大规模地经济建设时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中国的电影反映的就是在实现工业化道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五朵金花》、《老兵新传》、《阿诗玛》等影片,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与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贴近社会民众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写重大题材"的口号是在电影指导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的。当时,受到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电影管理者要求电影追求"史诗性",甚至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创作者去写"重大题材"。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题材,要求必须具有史诗规模,规定影片中要出现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和最高将领,并且要表现中朝人民的友谊,中朝军队的团结,以及战争的战略思想等等。反映土改的电影,也要求全面反映土改中各阶层人物的态度和土改政策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土改工作的教科书。
这类作品是由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承担的,它们艺术地再现了1921年建党前后到建立新中国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革命斗争事迹。这里面的一大批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洗,已成为"红色经典",像《白毛女》、《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霓虹灯下的哨兵》、《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等,精品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大批擅长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导演,像成荫、崔嵬、凌子风、苏里、谢铁骊、李俊等,都是直接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过来的,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质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是有说服力的。而近年,这些电影频频被改编,像《小兵张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时间足以证明这些电影的魅力。
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样,充满了高涨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们将电影形式与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结合起来,立志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主义电影。可惜,"政治本位论"严重束缚了十七年时期电影工作者的手脚,使他们不能完全施展出抱负。"文革"的到来,又把电影引向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
1966-1976:中国电影“戴着脚镣跳舞”
"文革"开始后,除了"老三战",十七年电影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样板戏"电影。60年代的人对这个词汇应该不会陌生。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样板戏中的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
因为电影中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所以"样板戏"电影的创作者就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京剧表现方式怎样进行电影化处理?二是如何创造出绝对理想的英雄人物。难为了那些一流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戴着脚镣跳舞,找到了一种方法,去表现这种理想化的英雄。当年的电影艺术家们摸索出的"红光亮"、"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等拍摄手法,虽然是极刻板和教条的,但也为这根从废墟上生长出的"枝条",增添了意外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