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卢旺达饭店的影评和大概情节叙述
自己去豆瓣看下,8分以上的电影。看了一遍感觉一般
⑵ 电影《卢旺达饭店》从胡图族与图西族电影来写一个民族问题的观后感
一 政权合法性的思考
在比利时人的扶持下,图西族当政,然后人数居多的穷人胡图族造反,夺得政权,现在图西族又起来造反打内战,一个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时代的非洲国家而已。但是这件事情之所以搞得惊天动地,是因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屠杀竟然发生在这里。
首先自白种人16、17世纪以来的殖民统治,无形中让非洲被动地建立了一种政治秩序。那么,白种人的走出非洲以后,便是一时间秩序的丧失与权力的真空,以及民族情绪中非理性的蔓延。
影片首先展示了非洲生活恬静和美好,胡图族极端分子的煽动一样,煽动人与人之间的仇恨。这种煽动起初并不奏效,和《卢旺达饭店》中的主角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和他的雇员们一样,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完全是无稽之谈,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嘲笑政客们的无聊与狡诈,并且断言他们的煽动注定是徒劳之举。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西方人干的。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助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达到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1994年4月6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一个政权仅仅依靠暴力就能够维持一种持久稳定的秩序。一种统治能够得以维持,一种制度能够得以延续,还取决于该统治或该制度的权威性,即取决于民众对于该统治或制度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换句话说,政治统治必须以政治合法性为基础。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民众的认可,让民众认为政治行为具有合法性,即:政治必须合法。任何政府的有效统治都离不开合法性的支持。白种人的走出非洲以后,便是一时间秩序的丧失与权力的真空,政府合法性权威随即被民族主义取代而丧失。
二 民族情绪非理性蔓延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混乱的景象,有点类似纳粹德国,但最相近的,是我们的文革。到处是情绪失控的群众和民兵。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郁积的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体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在集体愚忠般的狂怒中,也有少数人能够仍然保持清醒与良知,在历史凶险的狂潮中作出自己微弱但却实实在在的抵抗。比如电影的主人公。
从别人那里转过来的,供你参考!
⑶ 卢旺达大屠杀给我们的启示
爱惜生命,拒绝战争,出现种族矛盾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化解,出现种族仇杀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制止。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出现种族矛盾的时候,国际社会没有及时介入调解,出现仇杀的时候,联合国维和部队没有及时制止。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又称卢旺达内战,发生于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
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除了军队,对大屠杀负主要责任的还有两个胡图族民兵组织,同时大量的胡图族平民也参与了大屠杀。
联合国大会于2003年12月23日宣布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2004年3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
2014年4月7日是卢旺达种族大屠杀20周年纪念日。卢旺达政府组织主题为“纪念-团结-重生”的反思活动。活动自7日起持续百日,至7月4日结束。
⑷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10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中,近一百万人惨遭杀害。这一发生在通讯高度发达和标榜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件之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区的任何反响。当Terry George2004的作品《Hotel 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屠杀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 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 List》一样,《Hotel 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首都基加利经营着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股的四星级宾馆。当胡图族的武装叛乱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随即开始了对图西族的种族屠杀。由于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卷到屠杀当中。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卢旺达的局势失去控制,保罗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慈悲而伟大的保罗开始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用自己的金钱换取这些人的安全,把这些逃难的人统统隐藏在自己的饭店中,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最后,共有1268名图西族由于得到他的庇护,免遭被屠杀的噩运。
对于这样一部史实性的影片,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这更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影片的理解。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其中,特瓦族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占卢旺达人口绝大多数的部族是胡图和图西。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侵入。1890年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又比利时占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根据1922的《凡尔赛和约》,国联将起“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二站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共和国成立。1994年发生的种族屠杀并不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统治期间运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这种手段直接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猜疑,相互职责对方杀死总统,破坏和平。自此,卢旺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约有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影片通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的个人行为向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10年的人间惨剧。它是艺术的,又是纪实的。 Terry George毕竟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导演,他在真实录述事件的同时,还给了自己西方同胞大量的关注。比如影片中出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长官、新闻记者、红十字会的女工作者。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许多在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被设定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下的脸谱化形象——无助、弱小、悲伤。导演是同情他们的,但是在影片中给予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导演的镜头中,这是影片对人物刻画明显不足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性题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镜头,重现10年发生的悲剧,让更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事件的真实情况。它是警醒式的,这样的影片自然要充当一种宣传员的角色,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通过看影片之后思考、汲取教训。20世纪的90年代和40年代不能同日而语,更多的国家知道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到。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同的屠杀还是发生了。这不禁会使看过电影的人思考——屠杀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受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在卢旺达屠杀的过程中的角色是尴尬的。一贯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引发着战火,却对不该发生的屠杀袖手旁观。而联合国在处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让人引发“联合国的存在到底有何用”这样的联想。当然,影片本身缺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导演也没打算把《Hotel 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当年事件的主角,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员Keir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Pearson的精彩演出无疑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他那带着非洲腔调的英语和他细腻的演出,是本片大获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伴随着他自己的转变,由刚开始保卫家庭发展到后来拯救数千人于水火。这种转变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它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巨大危机时的过人勇气。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Hotel Rwanda》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⑸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有谁知道的告诉下~先谢了
看了《卢旺达饭店》后第一感觉,这不就是《辛德勒的名单》的非洲翻版嘛!主人公Paul Rusesabagina是mill collins国际饭店的经理。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他本人是胡图族人,但妻子确是图西族人。当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
刚开始镜头就是模拟了电台的电波频段,听到的是被胡图族控制的舆论宣传工具不断地重复鼓动人们报仇,血腥地渲染和散播一切暴力和仇恨。而还有一个当Paul Rusesabagina的妻子和子女联通比利时联合国军一起意图突出重围时,这是电台居然充当了一个刽子手的眼睛,不断地把车队告诉民兵,以致车队被团团包围差点就全军覆没。而片中也多次出现其他非常不人道的不负责任的
⑹ 求《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可以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们的啊。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西方人给当地人洗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军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⑺ 求电影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节,1000字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1000字观后感
或许,再回眸这场悲剧时,我们应该不仅将南京大屠杀放在中日两国的背景下,也应该放在全人类的视野中。它不仅造成一个国家永久性的精神创伤,也是对现代人类社会的拷问。是兽性在扼杀人性,是野蛮在摧毁文明。
因此,在反思国家的创伤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南京大屠杀和纳粹大屠杀、卢旺达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等有着一样绝对的恶。其悲剧意义已经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70年了,我们有必要且很有必要再度纪念和反思南京大屠杀,也有必要去了解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等区域对这场惨剧的态度,去了解各种扭曲,去克服各种误解,去和其他的族群沟通,去打开各种因为政治和民族主义而产生的隔阂,去共同为人类的和平努力,并期待着、行动着。
回眸1937年,一位惨遭侮辱的母亲,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孩子,向着苍天呼号。这个高11米,嶙峋而沧桑的雕塑身后,一座长约百米、刀尖状的灰色建筑向东撞来,旁边黑色花岗岩铺贴的水池里,一组命名为“逃难”的青铜塑像虚实错落,形成悲烈的曲线:被刺三刀的母亲将最后一滴奶喂给婴儿,满脸惊恐的男子搀扶老母亲逃难,僧人为死不瞑目者合上双眼;武汉黄浦分校学员程云,在2005年用他当年缴获的日本钢笔,写下看到的那些罪恶:“正是那场战争,那场30万人头落地,给中国人民造下深重的灾难:遇难者遗骸九土,幸存者创伤依旧,后患无穷,甚至有成千贫弱国民,自费去东京索赔,他们餐风宿雨,无数白眼向他们投来”……这一幕幕,似乎再次撞开了这个城市悲怆的记忆。
而在我们看来,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态度—“要记住历史,但不是记住仇恨”。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成为我们的宗旨,我们要做的是需要有一点微笑的态度去对待南京大屠杀。这种微笑不是虚伪的微笑,实际上是一种宽容。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信仰,也尊重他人包括日本人的信仰,但是除了各国的信仰以外,我们还要有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宽容。
而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更应该持有这样的观点,学会宽容,但不忘国耻,现在是科技时代,我们就应当光明正大的发展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把祖国的未来看作自己的未来,明白只有祖国富强我们才能拥有幸福。
⑻ 单挑荒野——卢安达读后感
我的大书库里,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有令人伤感流泪的,还有教会你人生道理的书,而我最喜爱的书
是贝尔
·
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
。
当我第一次在图书馆看到它时,我就买了下来,以前在电视上也喜欢看有关荒野求生的节目。所以,当
发现有关求生方面的书我就义无反顾买下来。
《荒野求生》这本书作者贝尔·
戈利亚斯是不仅仅是一个探险
家,他的历险包括攀登珠穆朗玛峰,围绕着英伦岛屿玩水上电单车,乘坐小艇跨越结冰的北大西洋,以及
攀登被艾德蒙。他的这些经验对人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年轻和最成功的励志演讲
家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主持人。而《荒野求生》这本书讲的则是他年轻时的经历。
贝尔的爸爸是军人,和贝尔一样都喜欢探险,贝尔自幼胆大,喜爱探险,常常跟朋友去探险,长大后,
他去了
SAS
空兵,他经历了严酷的考验,终于入了团,但是因一次任务失败,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
伤害,不得不退出。后又四处探险,带着他的一些“哥们”攀登珠穆朗玛峰,
1998
年成为英国最年轻的成
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活着下来的人。
贝尔经常探险,教给我们野外遇到危险时该如何保护自己,怎样逃出困境,他甚至自己跳进去给我们示
范。贝尔说:
“在我探险时,我会带
3
样东西,打火石,刀,还有藏在鞋底的家人照片。
”因为,为梦想而
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还要照顾好家人和朋友。贝尔还说过:
“只有狂妄自大的人才会说我什么都不需要
带。
”在《荒野求生》这本书后面,有着名家写给贝尔的一句话:贝尔简直就不是人,他是种信仰。
贝尔不平凡的经历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最受益的莫过于梦想,或是兴趣,贝尔没有太多规矩的学
校学习,但是喜欢探险。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贝尔在危险时决不放弃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梦
想,几遍无法把它变成你的生活,也不要完全放下。还有他的品质、自律、坚持、谨慎!
⑼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为什么没有谴责中国的
因为中国中立,在说,电影中哪时的卢旺达只是内战,种族冲突而已,不关外国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