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看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影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因为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的一声枪响,不仅预示着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然后,经过各地义士如雨后春笋般激烈的起义之后,光复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光复完毕后,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武昌首义前后,影片中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们那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所谓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协作精神”而武昌起义的成功,与湖北革命党人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职责。
《辛亥革命》里除了成龙在船舱与刺客对打的戏份,还有大量战争场面,以此来展现革命先行者们的大无畏奉献牺牲精神。影片中有五场惨烈的战争戏,包括野战、水战、巷战等。
据悉,为了还原战争的惨烈,增加真实感,导演张黎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这场戏,摄影师出身的他还采用了特殊的摄影技术,来拍摄演员们不间断地移动和枪弹横飞的惊险画面。
该片有一场拍摄于辽宁阜新的露天煤矿旷野激战戏尤为艰苦,拍摄地表面看风光迤逦,但实际上很危险,还有多处自燃现象,因而至今仍未对外开放。
革命军的“战壕”就设在一个深达200米的坑底,驱车盘旋下行需要十几分钟才可抵达。煤矿巨大的矿坑是天然的屏障,可以防止电影拍摄过程中的镜头穿帮,甚至可以避免外界的打扰,很适合拍摄大场面的战争戏。
Ⅱ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时,这部影片《辛亥革命》最终以影象史记替观众们整理清楚了有关辛亥革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即1911年到1912年日历辛亥年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先与清王朝、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英烈之一的林觉民在电影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来的那篇知名的《与妻书》100以来一直被广泛传颂。
殊不知内容的确令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与妻“吾挚爱汝”而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分歧繁杂的情感。
对妻子的深情、对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伟大祖国的义务忍受着忧伤,忍受着无尽的舍不得,与妻子再也不见,牺牲于为世人谋永福的改革工作。
其感情之杰出,其改革品性之崇高,舍生忘死!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信,风韵深厚,含义富泽 ,怎能让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常说,参与黄花岗起义的全部是博学多才的我国英雄少年;影片至最终也落在林觉民妻子陈意映和小孩的身上。
祖辈们为国牺牲只求换得下一代人可以过上美好生活,这也是影片著作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环境、重大事件归一为家庭、小喜悲的一部,也是用意用近百年前的这宗重大事件影响现代人的一种努力。
Ⅲ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很难得的机会,大家聚到一起看了场电影,这场《辛亥革命》电影正好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播放,我们自然对它充满期待,正好回味下100年前革命者是如何出生入死为共和而努力奋斗的。
想起辛亥革命,我们回到了一个世纪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电影以秋瑾就义为起点,以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黄兴国内领导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省独立解放、孙文就职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为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作为铁路行业的我,深知还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懂得团队配合、精诚团结的真谛,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行,把团队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
2011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直前行。
Ⅳ 观《辛亥革命》有感300字左右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何谓“革命”?秋瑾说革命是为天下的孩子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是让天下人都享受民主的权利。我说,所谓“革命”,即变革命运,即热血追梦,即幸福环绕。辛亥革命中,无数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前赴后继,结束了中国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为中国如今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现今美好的时代中,我们仍要“革命”,靠不断的奋斗努力去争取幸福,捍卫无数先烈的革命果实。“放飞你的梦,不怕山高;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我相信秒秒的瞬间,我不信年年的永远。人生都太短暂,别想、别怕、别后退,现在就是永远”……为自己的梦想“抛头颅”、“洒热血”,不管前路如何艰辛、不管自己是否受伤,只要迎着夏天的风,踏浪、逐日。望着东升的阳光,哼着歌谣;享受彩虹般的心情,幸福就会永远环绕在你身边。那时,相信我们都会成为自己眼中的骄傲,为自己喝彩。幸福是什么颜色的?幸福是红色的,因为在过去,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美好流血;幸福是天蓝色的,因为我们的现在是纯净的、是澄澈的;幸福是太阳色的,因为我们的未来是有希望的、是美妙的。何谓“革命”?勇敢筑梦、放飞希望,敞开心、微笑去看——幸福环绕。
Ⅳ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啊!!!
最近观看了热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对汉民族施用种种惨酷的压迫;到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黄花岗之役」最为壮烈,牺牲也最惨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的一役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吅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选我!
Ⅵ 《辛亥革命》观后感————六年级,300~4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
1911年的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弥漫着遍地的死气沉沉,中华儿女们饱受苦难。在这一片漆黑当中,孙中山等人点燃了这漫漫长夜中的第一束火炬——辛亥革命!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这一步一步的历史进程。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回望一百年前的革命先烈们,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注视一百年后的我们,我们又在做什么?我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辛亥革命过去已经100年了,可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难道就应该被这样遗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做?记住该记住的,遗忘该遗忘的,掀开全新的一页!
我的就400字左右
Ⅶ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观后我百感交集,热血沸腾,我想大声呐喊……
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一个朝代的无能,呐喊一个沉睡的巨人!
一个落没的王朝总是平覆一个辉煌的王朝。在清朝历史的足迹中,我找到了属于康乾盛世的那一个,盛世滋丁,安居乐业。但毕竟康乾盛世毕竟只是昙花一现!更何况其经济水平、军事实力远远比西方的欧美国家落后呢。到了晚清,一时的盛世瞬间便成空中楼阁——1840年,英国的罂粟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开炮,外国商人摄尽所能,大量鸦片浩浩荡荡破门而进。鸦片泛滥,泛滥了中国人们的心;鸦片蛊惑,蛊惑着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沉醉于“天国”的美梦。这只是一个王朝沦陷的开始罢,翻翻沉重的历史吧——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血写的事实刺痛了双眼。今天的我们不能仅仅为外来的侵略者的无理而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感到愤慨,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透过历史看清了所谓的文明人的嘴脸,当他们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气扬时,还不知道脚底下踩碎了多少他们的“文明道理”。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国土上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野蛮的分赃。回观历史,那些岁月已过去,我们更应该拨开一切来看清自身的问题:闭关锁国,思想落后,这都是一个民族致命的弱点。当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枪毙时,看看呐,围观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啊!麻木的心有谁能唤?麻木的人有谁能唤!
这时,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发了……
我要大声呐喊,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们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观看历史,我们看到:在檀香山上,在兴中会中,烈火待燃,炮火待发。各国志士,华人华侨决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共和国。当武昌起义的炮火打响,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正在给他的妻子写《与妻书》……他的眼泪潜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写不尽的缠绵悱恻,舍不得搁笔,一阁,就是永别。他没有悲悲切切,而是大义凛然表现出一个男子汉爱国气节。再看秋瑾被捕后,英勇不屈。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探索新中国,挥洒自己的满腔热忱……
辛亥革命的炮火,响遍武昌城头。连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成历史。悲哉!秋之为气;壮矣!瑾其可怀。寂寞黄花,碧血永悲:风云变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为革命而付出了鲜活的生命,而他们的功绩是永远也不会被历史的风沙所冲刷,永远不会……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今天这个用无数生命会换来的世界!
我要大声呐喊,醒醒吧,那些民族分裂分子!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看看吧,为什么破坏分子恶意、极端地想闹分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将祖国、社会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在实施着背叛行动,他们没有铭记历史带给我们血的教训。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是这些人的共同利益、最高利益、长远利益;也就是所有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共同的生存、发展、繁荣、受人尊重的权利!无论是我们大陆、还是台湾、甚至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不应当违背这个最高的共同利益!
最后。我在此大声呐喊,同学们,祖国的命运由我们主宰,我们责无旁贷!
Ⅷ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
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Ⅸ 关于《辛亥革命》的观后感(100字就够了) 急啊!!!
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和革命的精神,而且将革命的过程详细的描述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就任总统到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窃取革命成果 电影还原了历史真相,其中的革命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Ⅹ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字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