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年级作文《湘江1934观后感怎么写》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早就听说过前辈们说这句话了,这句话一直流传在桂北,而背后的故事则来自86年前在这发生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
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故事一开头就提到一位叫黄玉长生的小红军,他年纪虽小,却很勇敢,他徒步奔向炮火连天的战场,与18团取得联系,可当时的场面惨不忍睹。
战场上尸横遍野,18团没剩下几个人在战斗了。这时,黄玉长生也已负伤,但还是坚决与18团的战士们一起奋战,可团长不同意,并委托他将团旗交给首长。
由于黄玉长生的肩部负伤,无法完成任务,与他同龄的孩子韦二牛帮助他,为他包扎伤口。随后,韦二牛为黄玉长生带路,一起寻找红军大部队。在途中,他们遇到了红军队伍,又并肩作战。
但不幸的是,后来这支队伍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敌人想把他们扔进井里。此时,黄玉长生挺身而出,与敌人抗争牺牲了,最后只剩下韦二牛一人。
故事的结尾,韦二牛终于将团旗交到了首长手里,并坚持要求加入共产党,为失去的亲人、红军战士们报仇。韦二牛与红军战士们经过浴血奋战,共渡湘江,脱离了险境。
当我看到小红军黄玉长生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眼眶里满是泪水,因为黄玉长生小小年纪为革命做出了牺牲,令我很敬佩。但当我看到红军战士们战胜敌人的围困堵击杀出一条血路后,我在心里不禁欢呼起来,这不仅仅是的我的欢呼,也是战士们的欢呼。
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向红军、革命战士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出去游玩,在过一处小水洼的时候,我不慎摔了进去,衣服和手又脏又湿,当时又处于冬天,身上的水令我冷及了;
同学们又都在前面,我被落在最后面。就在我最无奈、无助、伤心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老师说的要学习红军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我立马拍拍身上的水,大步向前走去,追上了走在前面的老师和同学们。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体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战士们为了解放全中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② 我要一篇战争电影观后感的作文
我看过很多影视片,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要算《狼牙山五壮士》。这部影视片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影视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五位壮士攀登上了狼牙山顶峰,他们搬起许多大石头放在一起。向上爬的敌人快走近了,马宝玉才下命令狠狠地砸。马宝玉举起一块磨盘的石头,用尽全身力气砸向敌人。壮士们个个力大无穷,也向敌人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山谷。看到这里,我有许多触动。五壮士有着不畏牺牲的精神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是爱人民,狠敌人,为人民为祖国勇于牺牲,压倒一切的敌人。最精彩的是:五位壮士把敌人歼灭后,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马宝玉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过的手枪砸碎了,向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是,我的鼻子酸酸的。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喊出了亿万中国人的肺腑之声。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五位壮士毫不犹豫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记得给分哦————
③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100字3篇
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二.《地道战》全片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④ 江城读后感
《江城》读后感
今年三月末,我从一本杂志上了解到了这本书,一个星期后,它通过便捷的网购终于出现在了我的书桌上。
看了前十页,我就确定我的读后感要换一本书写。虽然没能按照老师之前的要求写传记的读后感,而且临时更换了所写的书籍,但是我还是想要写写自己看这本书时的一些感想。即使不能写得全面深刻,但是如果能够起到向老师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作用,我也感到非常满足了。毕竟发现一本好书时的喜悦以及在阅读时自己心中的各种细微的感想很难在阅读后通过文字具体而微地一一恢复和表达。完整阅读过后留下的感觉往往是宏观和抽象的,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更愿意提取书中一些小片段,谈谈我的感想。
《江城》一书的作者名叫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的夏季,他与自己的同伴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开始他为期两年的在涪陵师专的教学生活。这,就是他写《江城》一书的背景。
《江城》的写作焦点,就是海斯勒工作与生活的城市——涪陵。而围绕着涪陵这个焦点展开的,就是海斯勒在此生活与工作的内容与进程。从陌生到逐步熟悉,从疑惑到逐步了解,从别扭到逐步适应……海斯勒和他的同伴亚当在涪陵度过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两年岁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比的丰富且亟待表达与交流,《江城》大概就是这样诞生的。
初到涪陵,对海勒斯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甚至因为面临的改变太多太快而使他产生了一种隐隐的害怕。涪陵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县,在这个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的地方,在这个即使是从事大学教师职业多年的老师都没有可观的待遇和生活条件的地方,海勒斯和他的同伴初来乍到便住进了学校最高级的公寓楼房,并且迅速配备了当时当地还相当精贵的电话、电视,学校甚至提出要为他俩修一个网球场……无疑,海勒斯和亚当受到的待遇是十分特殊而优越的,这在一开始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让他们心里发慌。起初的“担惊受怕”的生活在他们坚决拒绝学校修建网球场之后开始渐渐趋于平静,作者开始真正去适应和感受涪陵,以及他在涪陵的工作和生活。
在真正阅读《江城》这本书之前,我就从杂志上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此书的评价。读者们在通过作者的叙述了解他的生活以外,认识到,作者尽管身在涪陵,描写得全是自己在涪陵的见闻感想,但是这实际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涪陵虽然落后贫穷,但是也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其实发生在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而涪陵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一个恰好被作者接触和认识并发生感想的地方。许多人从这本书里读出了见微知著的味道,所以才会有人说:“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那就是这本了。”
《江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初衷决定了这本书不会是一部纯粹属于生活记叙的作品,当它还在作者脑海里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索深度和思考深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至于我也常常读着读着不自知露出笑容——甚至在某些作者表达自己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困扰时。我想,或许许多人在阅读这本书时都会露出微笑,与读者本身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无关,而是一种纯粹的因为某事而发出的善意而会心的笑意。
例如,海勒斯在写到自己学习中文的过程时,谈到了对学校墙壁上大字的认识:一开始是:“建设精神cultu,更新生育观念。控制people mouth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教育is立country基础。”几乎完全读不懂这些中文的内容。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墙上的字在海勒斯看来变成了:“build 精神culture,new give birth观念。Population increase,促进society进步。Ecation is a powerful country’s 基础。”知道最后,海勒斯终于能用中文的思维看懂墙上的字,原来是:“建设精神文明,更新生育观念。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教育是强国之本。”当读者读到此时,终于跟海勒斯一起明白了这样几个在中国相当常见易懂的中文标语时,自己也会忍不住舒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然后还露出舒心的笑容。
作者本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赋予了这部作品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又不同于单纯的记叙手法,我认为作者的语言更近似于一种夹叙夹议的表达。这使得文章内容引人入胜,常常让人一读近百页不感枯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海勒斯曾说:“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读毕此书,再看作者创作的视觉和思想历程,真真觉得这是一本有血有肉的书,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甚至带些矛盾的角度,使得作者对涪陵对中国产生了这样一种情感,并引发了思考与创作的念头。正如有读者的评论所说:“它研究的是中国的核心课题,但它不是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化的实质。”
但即使人们给予这部作品如此高度的评价,但海勒斯却显得十分谦虚与谨慎,他说:“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作为读者,即使你读完了作品,读过了评论,甚至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与精神,得到了许多新的认识与启示,但是如今看到作者的这段话,你还是会被感动——如果没有对中国这片土地融入深刻的感情与尊重,大概也是写不出这样出色的作品的吧。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对于中国那种深藏在文章意义之下的返璞归真的热爱,让你也被带动着更深一步进一步地贴近这篇自己生长的土地,感觉她也越发可爱起来。这或许才是这部作品最引人深思、令人感动的元素。
⑤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部的电影观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人民……”这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是如何诞生,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几天前,影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该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43年,日军占据了我大半江山,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政权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但在宣传上却一再误导民众。蒋介石写了一本叫《中国之命运》的书,其宣传机器同时发表了白皮书,声称抗战的主力军是国民党,“若没有国民党,中国早就灭亡了”,等等。对此,党中央和毛主席针锋相对地提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在《解放日报》及时发表社论 ,宣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同时中央指示要将这一革命真理在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积极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当时,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群众剧社年仅19岁的宣传干事曹火星,率领三人宣传小分队深入边区的霞云岭堂上村,宣传发动群众,协助建立基层民主政权。同时采集民间音乐,开展文艺创作。在堂上村的日子里,曹火星等人会同当地的党员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群众进行了基层政权的民主选举,通过民主的形式解除了童养媳杏儿的包办婚姻,并用血的事实对被国民党蒙蔽了的抗日力量进行耐心开导,使其最终认同了共产党的主张,并在与日寇的遭遇战中成了真正的抗日英雄……。随着故事的推进,曹火星身边的战友先后牺牲了,民主选举产生的共产党员、村长为了群众的安全也义无反顾、慷慨赴死。一系列血与火的洗礼,极大地刺激着曹火星,最终,他终于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个人的音乐才华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不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此歌,后来还有一些戏剧性的发展。当年曹火星创作出这一歌曲以后,很快便在各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并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战斗积极性。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最有影响力和鼓动性的革命歌曲之一。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及民主人士章乃器等人的提议下,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了歌名和歌词——在原歌名的“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将原歌词“坚持抗战六年多”改为“八年多”。此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一直传唱至今,鼓舞、激励了数代人。
从电影本身而言,这部影片讲述的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可贵的是它所承载的却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它表现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追求民主、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这一深刻道理。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恢宏壮观的场面,也没有领袖人物的运筹帷幄,但自始至终我党的主张和追求无处不在。那种弥漫在影片中的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和激情非常具有感染力。特别是影片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共产党员心底无私、为了群众利益毅然慷慨赴死的高尚情怀,对如今我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影片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曹火星等对魏国民展开的一系列工作,魏国民是一个投报无门、被假相蒙蔽的抗日爱国者,他苦苦寻求抗日救国之路,曾参加过国民党、土匪,却到处碰壁,找不到真理、看不到方向。曹火星等不因他过去的经历而抛弃他,而是对他摆事实、讲道理,用自已的言行举止来说服感化他,使他看到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但是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为此不惜献出自已宝贵的生命,从而点亮了魏国民的希望之火,坚定了人生的道路。由此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尽管他都还那么年轻!当硝烟中,在隆隆的炮火中,优美而深情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曲子响起时,我的心也不禁潮湿起来。
这部影片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⑥ 关于描述一个革命战争电影片以及观后感的作文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网上观看了《大决战——辽沈战役》。这场战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来给你们讲一下里面的剧情简介吧!要认真看哦!
剧情简介是:国共内战时共有三个大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但他造就了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有利条件。一九四八年3月,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他们率领了中央机关和解放总部离开了东北,来到了河北省与刘少奇、朱德等相讨目前形势。及时把握住战略决战的时机,并决定首战残击已处处困境的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命令东北野战队主力南下北宁线。并封闭蒋军后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长春,来残灭沈阳援敌之战役计划,四八年七月,林彪致电军委。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南下北宁线作战。在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曾反复研究。出于政治利害的考虑,最后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九月十二日,辽绅战役开始。十月十四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共,仅用三十一小时便攻克锦州,歼敌十余万人。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我觉得解放军战士们十分英勇,不怕敌人的炮火勇敢前进,就是死也还是前进。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前,不怕牺牲,不灰心的精神,为祖国妈妈争得许多许多的荣誉!让它永远闪耀!
⑦ 有关抗日战争的电影的观后感的作文
《地道战》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期间,日军对翼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军常常袭击老百姓,让老百姓吃了不少苦头。
高老庄群众在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指导下,把家家户户的地窖连在一起,组成地道,并通到鬼子的炮台下,鬼子一出兵,地下的民兵就会发现,并告诉老百姓下地道,让鬼子白跑一趟。
有一天,高传宝接到上级的通知,说有武工队要来,这话传到了鬼子的耳朵里,鬼子就让汉奸打扮成武工队的样子,去打听地道。汉奸到了那,被高传宝一眼就认了出来,杀死在地道里。
敌人出了炮台,走进村子,没发现什么人,但是,高传宝和他的民兵早已做好了准备,敌明我暗,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最后还活捉了鬼子小队长。
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过着八路军打来的生活,我想起高老庄人民和高传宝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鬼子。在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⑧ 上映一周内口碑攀升,《江城1943》有什么魅力
因为他是献给祖国70华诞的礼物。当然献礼祖国的电影有很多,同档期都是优秀的片子,而这部电影能够在这么多好看的电影之中口碑节节高升,还是与电影本身的质量有关。
这个故事充分的表现了上个世纪那些爱国者奋斗的内容。他们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在最黑暗的时期,坚持抵抗侵略,正是这些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才使得我们今日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感谢他们的抗争,吾辈也要自强。
⑨ 抗战电影观后感
这种一般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去写,准得高分:
先描述一下这部电影的代表情节,说一下日军是如何的残忍、接着说共军如何的战胜日军,最后总结的写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生活在这样和谐的社会里不应该忘记革命前辈,自己要为实现中国梦,像抗日前辈一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