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长沙保卫战薛岳怼白是哪一集
第8集。在国产剧《长沙保卫战》第8集中,岗村命令第六师团必须攻克日强渡汨罗防线,与上村支队形成钳形攻势,但日军在国军的顽强抵抗下无法前进,薛岳与陈诚白发生意见争执,薛岳怼陈诚白,最后采用了薛岳的意见成功攻克日强渡汨罗防线。
❷ 《长沙保卫战》薛岳是谁
指挥长沙会战的抗日将军——薛岳,又名仰岳,1896年生于广东省乐昌县。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后在国民革命军李济深第4军任师长。1935年任贵阳绥靖主任,曾代理黔省主席。抗战开始后,薛岳主动请缨杀敌,率部参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战。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两湖和江西部分地区对日作战。
为了加强长沙防守和反击力量,薛岳又调第77师进入长沙预备作战。与此同时,他部署外围的中国各军由远处向长沙逼近。当日军看到被中国内外线兵团包围的危险准备撤退时,薛岳即命令各部队从不同方向对日军展开围追堵截。日军且战且退,损失惨重。薛岳指挥中国军队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错纵横的复杂地形,继续以各种方式追击,使日军处处挨打。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整个战役共歼灭日军5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抗战胜利后,薛岳被委任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同年底任海南岛防卫总司令。1950年5月去往台湾。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3岁。
❸ 饰演的薛岳让人振奋,长沙保卫战更是经典,你认为张丰毅的演技怎么样
对于很多年轻的观众来说,提到张丰毅这个名字估计一时还想不起是哪一种脸,但是看到张丰毅的脸却能够想到许多他的经典角色。作为一个演员,重要的是留下好的作品、好的角色,而不是想方设法在红毯上增加曝光度,演员的成功在于让观众记住你演得角色。
张丰毅想通过《一代洪商》告诉观众,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么一代洪商,有这么一个地方辉煌过;曾经有这样一批洪油商人是这么做生意的,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的时候,洪商是如何挺身而出,替国家分忧的。“他们是创造商业辉煌的商人,同时也是心系天下、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者。”
张丰毅的演技有目共睹,他用实力征服了观众,被称为老戏骨是当之无愧。也期待张丰毅未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❹ 长沙保卫战连续剧的真实历史
长沙保卫战实际上是抗日期间四次长沙战役的统称。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和广州早早沦陷,而长沙作为中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就像一科钉子钉在了日军的前进道路上,扼住了日军西进进攻当时中国国都重庆的必经之路,日军之必攻,国军之必守,双方在这里展开了血与火的较量,长沙反复易手,让中国保留了战争胜利的希望,也不断消耗着日军的资源和有生力量。
第一次长沙会战
日军于9月17日发起进攻,其部队从江西省北部向西进攻湖南省,但是日军的进攻由于向西过度延伸及国民革命军从南北两面反击,因而被迫向东撤退。
9月19日,日军沿新墙河对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到9月23日日军将国军逐出新墙河地区,其第6师团及第13师团在炮火支援下渡河及沿汨罗江向南推进。
激烈的战斗在23日后仍然持续及中国军队向南撤退以吸引日军,同时其增援部队到达东西两翼以实施包围,9月29日日军到达长沙外围,但是他们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未能攻占该城,10月6日,冈村宁次宣称在达到作战目的后撤军。10月8日,双方恢复原有的态势。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1月16日,日本陆军中央部制定了《对华长期作战计划》,企图在年内在不减少现有兵力,对重庆国民政府采取高压的军事态势,利用国际形势变化尽早解决中国作战。1941年4月,阿南惟几制定了长沙作战计划,力图在现有兵力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摧毁重庆政府战力。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中央部一方面抓紧作对苏战争的准备,驻守在长沙地区的日方华中派遣军一方面应付可能的北进入侵苏联作战,一方面加强湖南地区的作战准备。阿南惟几于九月上旬制定了针对国民政府第九战区薛岳部的作战计划,计划调集第十一军下辖的4个师团及一个战车联队共计四十五个步兵大队、二十六个炮兵大队约12万人的军力进击第九战区。 根据日本派遣军的作战计划计划,阿南惟几制定了不以“占领地方”及“夺取物资”目的,而是摧毁第九战区薛岳部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作战计划。其将主力并列于狭窄正面,纵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师团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团等部位于岳阳的桃林、西塘、新开塘地区,为第一梯队,直取长沙;第40师团和第33师团的两个联队位于临湘地区,为第二梯队,沿粤汉铁路两侧及长(沙)岳(阳)古道正面进攻长沙。 另外以第6师团的两个联队由忠防、西塘分两路向大云山实施包围,掩护主力部队集中和展开;以第14独立混成旅团从岳阳乘军舰渡洞庭湖向营田以西地区进攻,保障主力攻击部队右翼安全。
为确保第九战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第3、第5、第6战区对当面日军发起攻击,以牵制日军集中,但是未起到明显效果。第9战区除用相当兵力在赣北、鄂南、湘北袭扰日军后方外,由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集中12个军33个师,一部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布防,一部在株洲地区机动, 采取逐次抗击日军进攻;诱日军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两岸歼灭之。
9月7日,日军第6师团两个联队分别由忠防、西塘地区出发,在飞机配合下从东、西、北三面扫荡大云山。中国军队第4、第58军的四个师进行英勇抗击。8日,日军占领大云山,9日中国军队反击,日军不支退后,16日,日军反击,重新占领大云山。18日拂晓,在杨林以西20千米的狭窄地带,日军主力强渡新墙河,遭中国第4、第58、第20军共六个师的阻击,但日军迅速击溃国军。19日,日军抵汨罗江北岸,随即分路强渡汨罗江,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中国守军全线溃退,至21日,日军全部渡过汨罗江,全速前进。此时浏阳、株洲地区第9战区军队依计划逐次加入战斗。第26、第72、第74军自浏阳方向侧击日军;第10、第37、第79军、暂编第2军从长沙以东正面迎击日军;第4、第20、第58军向日军后方攻击。
具体作战如下:
20日 日军破译第九战区薛岳电令汨罗江南岸四个师抵御日军,主力九个师从东侧围攻日军的作战电报。日军进行反迂回,妄图围歼第九战区的精锐七十四军。
21日 第九战区顽强抵抗于平江、金井一线。
22日 日军再次破获第九战区电报,调整战术,从左翼山中迅速突破,第九战区防线崩溃。
23日 第九战区二十六军被日军突围,在突围作战中遭受重大损失,日军各部向长沙进逼。
24、25日 薛岳下令放弃长沙,由七十四军逐次抵御撤退,日军第六师团向捞刀河谷进军,企图围困七十四军。
26日 七十四军与日军第6师团在捞刀河谷遭遇,双方爆发激战。后日军第3师团加入战斗,七十四军不支转进。
27日 日军第4师团渡过浏阳河,冲入长沙西北角,大部突入长沙。
28日 日军第4师团占领长沙,第3师团向株洲方面追击第9战区溃退部队。29日 日军占领株洲。
10月1日 日军第11军认为“作战已达到目的”,开始逐步退军。6日 日军退至新墙河,双方回复战前对峙状态。
第三次长沙会战
发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交战双方为中方第九战区司令薛岳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部队共30余万人与日方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日军第十一军共约12万人,此次战役主要经历日军向长沙推进的外围战斗、攻守双方在长沙城的攻防战斗和日军撤退时国军进行的反击作战三个阶段。在战役指导上,国军方面指挥官采用了“天炉战法”对抗日军,而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则出现了明显的判断失误,最终导致战役结果为中方成功防守长沙,日方遭受惨重损失撤退而结束,因此又被中国方面称为“长沙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
第四次长沙会战
第四次长沙会战(又名长衡会战)为抗日战争末期的大型战役之一,是指1944年(民国33年)5月至8月,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长沙、衡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长衡会战中的第一个阶段。
学术界将“长衡会战”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又称“第四次长沙会战”,从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双方以争夺长沙为目标在湖南北部地区作战。
第二阶段又称“衡阳保卫战”,从6月20日到9月初,中日双方以争夺衡阳为目标在湖南中东部地区作战,长衡会战的结束时间为9月上旬。国内外学术界均以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为准。
攻击的日军人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6月16日,逼进长沙的日军开始向长沙城区猛攻。6月19日中国军队撤退,日本攻陷长沙。8月8日,日军占领衡阳。
❺ 别丑化了行吗——《正者无敌》中的“小老虎”薛岳
难得最近又看起了国产电视剧,当然首选的是最爱的红剧,特别是描写国军的,国粉就是如此~这部夹杂着不少喜剧元素的《正者无敌》,的确有些与众不同,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地方军阀川军的抗战,以有原型人物而衍生出的冯天魁为首,与中央和日军的对抗。 看到现在,虽然感觉津津有味,但对其丑化中央军的情节实在不敢恭维。目前出现的级别最高的国民党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央军将军就是薛岳了,而就其出现的几次,完全可以说是一胆小如鼠、气量狭小、只知内斗、毫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坑爹将军。我们看到11集中其追击红军,令冯天魁守粮仓重地,自己在附近安全地带,却被冯天魁与红军玩了一把,险些成仁。这里的薛岳毫无海纳百川的将军胸怀,只有勾心斗角之心。26集中与中央军其他将领一并川军冯天魁开军事会议,听到头上飞机飞过声音,跑得比谁都快,活脱脱一临阵脱逃的典范。这样的怂货还能当集团军司令?刚来此地的冯天魁都能分析出此地不适宜空军轰炸,这帮中央军将领们难道分析不出来?即使中央军再挫,也是所谓的科班出生,这样的理论知识应该有的吧! 国民党中央军的形象,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向来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勾心斗角的形象,其能想到互相协助的时刻只有到了“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最后一刻。但是,对于那些抗战名将们貌似还没有像本剧那样丑化过,卫立煌、杜聿明、孙立人等都是中央军,貌似在影视中的形象都还可以。貌似只有“长沙之虎”薛岳在本剧中被描写成了猪头,堪比刘峙!围剿红军,追击红军极度卖力的薛岳,能随着红军路线一路平定地方军阀,如果是像剧中那样的蠢货,那地方军阀也太挫了! 薛岳,抗日名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曾参与围剿红军,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以其著名的天炉战法,消灭了大量日军,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自由勋章。 网络中的个人评价: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在治理湖南方面也颇有建树。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实行安民富民政策,使当地经济有了较大恢复。并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叶挺曾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张治中则夸他是“百战将军”。 他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反共将军。是他,在红军长征时,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是他,在解放战争时,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
❻ 长沙保卫战薛岳的饰演者
张丰毅,1956年9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1981年,主演电影《骆驼祥子》。2000年,参演郭宝昌执导的电视剧《大宅门》,饰演季宗布。2012年4月,主演电视剧《雾都》。2013年,搭档马晓伟、郑昊主演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饰演薛岳。
❼ 电视剧长沙保卫战薛岳扮演者
电视剧《长沙保卫战》薛岳扮演者是张丰毅。
1、角色简介:
薛岳
演员张丰毅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长沙会战的总指挥,是个能战、苦战、善战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曾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更自创了“天炉战法”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是个建立无数功勋的铁血将军。
2、演员简介:
张丰毅,1956年9月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协会理事。
1981年,主演电影《骆驼祥子》,1990年,凭借《龙年警官》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协会优秀男演员奖。1993年与张国荣、巩俐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96年凭借《和平年代》夺得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2005年,凭借《历史的天空》再次夺得第2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2009年,出演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饰演曹操。
2015年1月19日,加盟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搭档段奕宏、朱亚文演唱歌曲《中华好儿孙》。2015年5月,参加湖南卫视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录制。
3、电视剧简介:
《长沙保卫战》是由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浙江美浓影视有限公司投资拍摄战争剧,并由董亚春执导,张丰毅、佟瑞欣、郑昊、戴娇倩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及其周边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攻防战。
❽ 如何评价《长沙保卫战》中的人物
《长沙保卫战》展现了复杂宏大的 历史 背景和可歌可注的英雄事迹,作为还原这一历边事件的战争史实正剧,不与趋利瞎说神骗鬼吹的抗战雷剧为伍,而是以非严肃的态度回顾 历史 ,更展现了长沙军民共同修筑改防的情景。
那我们来讲讲国民党四个高级将领。
薛岳,国民党提三次长沙会战都会避免谈及薛岳,因为这个客家老虎仔跟委员长关系很不好,抗战结束后,本不想打内战(生平保家卫国心愿已达),老蒋硬要他打先锋,只好指挥国军进攻解放区,但在山东莱芜战役中损兵折将,1948年被“暴跳如雷”的蒋介石撤职,果粉交口称赞的虎将,最后连个花瓶都不如。
王陵基,1950年化装潜逃时在四川江安被逮捕,是级别最高的国军战犯之一。
李玉堂,长沙会战后被共产党策反,但未能及时接头,后被台湾当局杀害。一说叶剑英并未能策反李部,李是被冤杀的。
王耀武,济南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
这些将领在对外作战中如此英勇,内战中为何战败的战败,被俘的被俘,被策反的被策反?四个人,分别是打自己人的,不想打共军的,打不过的,逃不掉的,从思想到能力基本把国军的脸丢光了。他们在抗战中的形象越高大,战术越高明,作战越顽强,越说明蒋公在内战中的失败。
剧中的李本忠本是一个普通的小警察,后阴差阳错入伍成为一名抗日战士。随着本剧的热播,李本忠原型也备受大家的关注。他有 历史 原型吗?结局又是什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通过李本忠人物简介来了解下!
《长沙保卫战》李本忠扮演者郑昊剧照
李本忠原型
在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中的李本忠并没有 历史 原型,而是因剧情需要虚构出来的人物。李本忠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他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现实的出处,他所拥有的血性和 情感 是万千战士都拥有的。
李本忠人物简介及结局
李本忠本是一个走街串巷,负责自己一块区域的小警察。可刚刚结婚就阴差阳错入伍,一天之内便升为营长,迅速成长为团长,他不断战胜敌人。面对失去妻子,失去家园,失去战友,他不断战胜自己。铮铮铁骨,在战场上流血流汗流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真汉子。如此身份的转化,也开启了他不平凡的革命之路。最终在李本忠的带领下,国军将士与敌人缠斗,国军全面反攻,日军败退。各路国军围追堵截,痛击日寇。
与如今满屏的抗日神剧相比,《长沙保卫战》还算是良心之作,从服装、枪械、军事常识到战争场面,确实是近年来的佼佼者,尽管略有瑕疵。剧中代表人物应该是第10军上校团长李本忠、中将军长李玉堂、第九战区上将司令长官薛岳,哦对了,还有重量级配角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彭中华。
当然,这里面有 历史 原型的只是薛岳、李玉堂、吴逸志等人,李本忠和彭中华显然是虚构的了。第九战区将士们的抗日功绩不可抹杀,但总体而言,对薛岳的刻画有些拔高,对李玉堂的演绎则不太严谨,对长沙会战的反映与战史有些出入。
第一印象是把这个“老虎仔”的身高相当放大了,粤籍的薛岳根据旧照目测不会超过170公分,而张丰毅就显得有些人高马大了。客观来说,薛岳确实是当时少数敢跟日军硬刚的将领,作战主动性和攻击性较强,所以才能跟鬼子缠斗四年之久,但毕竟中日之间的装备训练和兵员素质相差过于悬殊,大兵团作战远比电视剧中来的更加艰苦和残酷。
薛岳一点也不幽默,甚至有些狂傲,跟我党的关系亦不融洽,“平江惨案”就是在他任内发生的,虽然是川军的杨森干的,但薛岳身为战区“一把手”自然难逃干系。应该这么结论:薛岳抗日立场坚定、作战意志指挥远超那些大批患有“恐日症”将领,但形象过于正面,第二次长沙会战失利责任很大(密码被破译只占部分因素),而被日军24小时轻取长沙的第四次长沙会战干脆没提。
这是薛岳的保定军校同窗,关系甚密,武汉会战期间开始成为薛岳的幕僚长,从第一兵团再到第九战区如是,温文儒雅,为人谦和,是个不错的参谋长。最关键的是,由于两人同学、同乡和长期同僚的原因,政治立场相同、私人关系互信,所以在关键时刻吴逸志能劝得动薛岳,否则老虎仔发作起来,最多顾忌蒋某人或者陈诚三分,其它人等包括连白崇禧都不放在眼里。
前三次长沙会战打完后,中日两军从1942年初开始长时间对峙,战线稍稳。吴逸志闲来无事,写了篇关于中美两军联合实施华东作战的“论文”,还委托朋友送到美国方面一阅,罗斯福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结果惹毛了最忌下面人直接跟美方打交道的蒋某人,1944年被撤职查办,若非薛岳力保几有牢狱之灾。战区参谋处长赵子立于是升格递补,可惜薛岳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见,为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黄埔一期生,抗日名将,他是从中央军嫡系第3师师长的位置上渐被重用的,抗战爆发后因功累升至第8军中将军长。后因第10军作战不力重组,因此李玉堂改任第10军军长。重组时起家部队第3师亦带入,但表现似乎不如方先觉的预备第10师(另有第190师),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该军已经荣应“泰山军”代号,可见战力不俗。
第10军和第74军是第九战区的两大精锐,严格来说,第74军并不归薛岳直接指挥,它属于军事委员会直属“攻击军”,投放在湘桂战场而已。并且第74军的战力与战果都要高于第10军,但是剧中王耀武显然沦为打酱油的,归跟到底,是第74军缺席了大胜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李玉堂后来成为新中国追认的烈士,自然成为主角。
能够从一名长沙小警察成长为中央军上校团长,基本就是编剧信马由缰了,虽然都是拿枪的,军队和警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黄埔四期的胡琏、张灵甫等人刚刚混到师长,没有任何军事养成教育的李本忠可以一路擢升团长?开玩笑呢,这简直是视军制如儿戏,他可以上战场、可以代理军官,就是没可能真正成为一名正牌子中级军官,黄埔五期还排着队呢。
只能说剧情需要一名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至于出身与专业不在考虑范畴之内了。实际上抗日军队基层军官的军事能力,严重吃亏于日军,李本忠的出现“有效”扭转了这一现象,神出鬼没,指挥若定。最离谱的是与彭中华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在没有国共军事合作的湖南,如果真有李本忠这号团长,早就被密裁或者活埋了。
严重理解,否则我们看不到如此较为优秀的抗日战争作品。蒋某人、陈诚、白崇禧、徐永昌、林蔚、罗卓英等人的戏份不少,“军事委员会四巨头”中只有何应钦没有露面,能够如实反映了重庆方面的指挥体系和作战序列。
诸如14万大军是否可以全歼5万鬼子的争论,也基本符合 历史 事实,因为在抗日神剧里消灭日军一个师团那都是小意思。缺点在于,马晓伟的出演实在太正派了,远没有表现出蒋某人的阴鹫和不讲道理,薛岳还敢摔他的电话?那早就被革职了。
《长沙保卫战》中的国军在很多方面其实不太像大家想象中的国军了,而是更像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基本上按照我军的形象来塑造的国军将领。不过这也没什么吧,这些年的一个趋势就是八路军越来越国军化,大家都不愿意高大全,而国军却越来越共军化了,越来越高大全。
比如说里面的薛岳,虽然薛岳在国军将领中算是比较出挑的,但是还没有到这个电视剧中那样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对日军的战略企图分析的那样清清楚楚,而日军无论是冈村宁次还是阿南惟几,在里面都被搞的太弱了,好像很蠢。如果真有那么蠢,怎么会始终都是日军主攻,而国军都是被动应战呢?
要知道,四次长沙会战可都是日军率先发动的,最后也都是日军主动撤退的。尤其是前两次长沙会战,国军连日军的战略意图都没有搞清楚,日军来了就开始撤退,然后进行侧击,尾击,等着日军深入之后再对日军进行包围,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日军并没有占领长沙的决心,而是扫荡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巩固其在华中的占领区。
也因此,在前两次长沙会战中,日军进攻时几乎都非常顺利,第二次甚至是用两个大队为骨干配属炮兵和骑兵组成的部队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国军在新墙河一线得防御阵地,第四军和三十七军都未能有效阻止日军的进攻。而当国军局面严重,薛岳已经准备撤退到衡阳的时候,国军突然开始撤退,国军又转入全线反击和追击。
还有这个剧中的另一个主角是第十军军长李玉堂,而且是从头到尾都参加了,但实际上第十军并没有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会战之前,第十军也是作为军委会的战略预备队,原本是开到粤汉线附近,准备乘车去缅甸参战的,只是在战局严重的情况下,薛岳才紧急请求军委会将第十军拨给第九战区参战。
但薛岳的指挥也成问题,导致第十军并未整体参战,而是不断以师和团为单位,配属给已经被日军击溃的三十七军陈沛指挥,结果成了添油战术,也被日军分别击溃。也是因此,战后薛岳请求军委会将李玉堂撤职,李玉堂是很不服气的,到第三次长沙会战才戴罪立功,坚守长沙,打出了泰山军的美名。
实际上,第一次长沙会战真正对战局形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关麟征的十五集团军,第二次长沙会战的关键是杨森的二十七集团军,正是因为杨森的二十军再被日军击溃之后转入山区,日军大举深入,这时候杨森又率部破坏日军补给线,使日军后续部队无法继续增援,最后被迫撤退。在日军撤退之前,薛岳已经准备放弃长沙了。
刚在上高会战中打出了名气的七十四军,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奉调增援第九战区,结果也是因为薛岳的指挥不当,没有让七十四军转攻日军侧背,或者在浏阳一带设立阵地,阻击正准备从右翼迂回的日军,反而让日军到长沙附近,结果七十四军以行军姿态与日军在春华山,黄花市一带与日军遭遇,被日军从侧翼击破,伤亡惨重,师长廖龄奇战后被蒋下令枪毙。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剧中的薛岳始终挂着三颗星,是上将军衔。其实薛岳当时是中将加上将衔,也就是享受上将待遇的中将,如果挂军衔的话,是应该挂中将的,挂上将不太合适。尤其是和白崇禧、陈诚见面的时候,也挂着三颗星,这就很不合适了。不过总体来说,这个片子的战争场面什么的,都算是不错的,在这些年的抗战剧中,已经算是精品佳作了。
整体来说,《长沙保卫战》还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之作。
无论是大脉络的尊重史实,还是小细节的生动还原,以及主要人物的针对性选角等等,都可圈可点,比很多被称为“抗战神剧”的恣意放飞有价值、有意义多了。
但是,《长沙保卫战》毕竟不是纪录片, 对剧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根据 历史 原型进行了再创作:其中有些人物被美化了,有些被强化了,还有些则被虚化了。
张丰毅饰演的薛岳
但是,剧中的薛岳运筹帷幄、好谋善断,几乎每次都能提前预判三位对手冈村宁次、园部和一郎、阿南惟几的战略安排,也就有点夸张了,这会让人觉得日军高级将领很蠢,日军很好打,并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
事实上,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薛岳非但未能准确判断阿南惟几的战略意图,反而因为第九战区的情报系统被日军掌握,造成了重要的电报命令在日军面前“裸奔”的被动局面。
甚至第74军的动向、意图,也都被日军监控了。再加上因薛岳本人的过度自信以及固执,他没采用参谋处处长赵子立关于让74军就地构筑工事积极防御的建议,导致运动中的74军在春华山、黄花镇遭受日军精锐的突袭而损失惨重,形成了74军抗战战史上少有的溃败。
此外,剧中的薛岳被塑造成了一个智慧,果敢、坚强、有孝心(让儿子代为行孝)、有幽默感甚至还懂得气象天候(预判有大雨)的完美人物,这就太过了。 历史 真实中的薛岳自信甚至自负、固执、暴躁,但这都丝毫不影响对他的正面评价,毕竟人无完人。
另一个被美化的人物则是蒋介石。剧中的蒋介石,也被刻画成了一位既有做事的大局观又有做人的人情味的最高统帅:他可以不计较薛岳的顶撞甚至摔电话,也可以为薛岳因忙于与日军大战而无暇回韶关老家奔父丧而感动的流泪。如此等等,实在也有点过于美化了。
除了主帅薛岳,关麟征也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表现不俗,在新墙河、草鞋岭拼死御敌的就是他麾下的部队,而不是剧中所说的李玉堂、方先觉的部队。
李玉堂与方先觉剧照
李玉堂及方先觉的戏份,在《长沙保卫战》中还真是不少。
事实上,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李玉堂还是第八军军长,方先觉还只是预10师的副师长,更为关键的是,第八军并没进入湘北主战场,而是在赣西北的次战场抵抗日军。所以,第一次长沙会战时的李玉堂、方先觉都被《长沙保卫战》强化了。
第二次长沙会战,已从第八军改编成第十军的李玉堂部,遭受了重大失败,搞到蒋介石要严厉问责李玉堂,要不是79军军长夏楚中部缴获的日军地图上显示,第十军正面摆了日军三个半师团,可能李玉堂就不只是被撤职这么简单了。
当然,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李玉堂第十军,尤其是方先觉预备第十师的确表现的无懈可击,简直堪称完美,他们化作天炉战法中的“炉底”,确保了长沙城的不失,这才让日军在薛岳的准备的“天炉”中被炙烤的死伤惨重。
李本忠剧照
至于剧中虚构出来的、方先觉麾下的营长、团长李本忠,虽然原型可能是葛先才,但也有很多艺术加工的成分。负责长沙治安的警察,接两个电话就变成了中央军的连长、营长,这种桥段也真太富有想象力了。
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王耀武,在剧中几乎没什么台词,更没什么存在感。就连王陵基还有向薛岳索赔烟斗的细节,王耀武则没有一场独立的戏份。
第一次长沙会战时,王耀武也不在主战场湘北,但好歹也在江西三进三出高安城啊。
第二次会战虽然74军也惨败了,但薛岳的责任也着实不小。到第三次长沙会战,刚从广西乘火车沿湘桂铁路到达湖南的74军,一下车就接到了会战结束的通知,没捞上仗打。
王耀武剧照
即便如此,王耀武的戏份还是太少了。作为薛岳的上司、靠山,陈诚在剧中的角色也只是打了个酱油。
与戏份偏少的王耀武、陈诚相比,第15集团军代总司令并在战后转正的关麟征,则直接没出镜,这就有点不应该了。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交流
彭主任第一!其他都不行!
除了加了一个苍蝇彭 其他都挺好
❾ 薛岳在《长沙保卫战》中的表现,忠孝节义智勇,不是赶得上岳飞,可称为民族英雄吗
按说是可以了。可惜他是KMT的人。所以以前几乎都不会提到他的。现在这几年还好点。KMT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慢慢的可以呗TG承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