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读《转山》有感
对于一部改编自口碑较佳的纪实文学的低成本小众电影,我们对于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灵的享受的期望值并不高,但毋容置疑的是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虽然它在很多方面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也远远不及好莱坞所谓的低成本文艺电影。终究还是made in china,成本与电影主创的非绝对专业已经完全限制了此部电影,以至于难以突破,但就是在这各种不足的重重压力下它仍然超水准的发挥,达到了它应有的性价比,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就足够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因为失哥哥而失意的台湾年轻人看到哥哥的骑行日志中想要骑车拉萨的梦想,而不顾一切阻挠想要完成哥哥未完成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的故事。就影片本身而言,导演仍然是延续了20世纪初发明的剪辑风格连续性剪辑讲了一个完整且有序的故事。在整体影片的叙事结构上,它与其他国产电影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依然是平铺直叙。但在细节把握上还是要突出大部分国产影片,尤其是对于主人公的心里矛盾的描写,如电影中配角的台词“你没有必要承担什么”“年轻人,别玩命”,这些台词都非常有针对性,我们也可以从导演的手法中看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关于这部电影的摄影,大概是由于资金问题,使我一度怀疑拿两个长焦距摄影机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影片拍摄,这样说是有些夸张,但我们不得不说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是手提摄影完成的,并且大量的采用了自然光,这点可能也有一些资金的因素。但导演却非常恰当的用这些难以弥补的自身缺陷转化为美学优势,给人带来更真实的视听体验,这是不同于伪纪录片的摄影风格,因为这两者想要给观众带来的感受的目的性不同,我个人很赞赏导演的.这种做法。
话说回来,《转山》的叙事算得上是非常中规中矩,俨然没有一丝新意,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我以前常讲某部影片太通俗,不过后来不怎么进行这样直白的评价了,因为我发现以我目前的水平来说对于绝大数影片我还不能够修改使其成为一部脱俗之作。但对于《转山》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增加一条新的叙事线索来对整部影片进行阐述,或者故事从川哥入手讲起,然后慢慢将主人公的身份推至书豪。这样完全提升了作品的品质,也可以避免国产片大多都在九十分钟时长的尴尬。这样的创新思路也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诺兰拍他的第一部长篇《追随》的时候把他的父母都请来了,仅仅是一部16毫米的摄影机,就拍出了这样一部好的作品,一部16毫米的摄影机都可以成就这样一位年轻的艺术大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创新。
电影和书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在艺术表达的形式上不同,有时在想要表达的情感色彩也是不同的。就像是此部电影,我大略的看了下原著的背景,虽然整部电影的情节大致相同,但两部艺术作品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原著是的背景是作者谢旺霖在相信与怀疑中摆荡而萌生的一种流浪行为,其本身价值取向是面对这个迷茫的世界想要探索一条人生道路,本质或许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对于自由的追寻。而在影片中由于完全颠覆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加入了一条家庭背景,使得那个追寻自由的精神完全变了味儿,成了主人公背负着哥哥的梦想而上路了。单看这些文字我们都能感受到两者的区别,作为观众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书豪的那种失落惆怅,或许只有完成哥哥的这个梦想才能彻底走出失亲人这片乌云吧!于是电影将原著关于人整个的精神世界浓缩到了一种个人情感上。其实我个人不太赞成这种做法,所谓改编虽然有个改字,但作为一个将来想要从事这方面的学生来说,我希望电影能够保持原作品的精髓。因为我个人认为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原作给观众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当然撇来原著不说,《转山》还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
关于影片的人物,主要有两个人物,但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只剩主人公一人了,个人觉得书豪与川哥的相遇有些牵强,人物的联系性欠佳,如果再增加一些细节或许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果我们单看影片的后半部分的独角戏,不难可以解读出一种坚持不解的精神,这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但如果我们联系全片的话或许能够看出些友情或者亲情的情感流露,我很庆幸影片在亲情上没有大幅描写,作为小众国产片,很难想象那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在友情与亲情这两条情感上体现出来混乱吧,以至于电影大打折扣。
像《转山》这样,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友情与后半部分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足够了。但我个人更喜欢后者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它让我懂得:
一个人也要清醒决绝的走下。
『贰』 电影转山观后感
看电影《转山》的过程中,突然有一种想西藏的冲动,相信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那是对于远方的渴望,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梦想的驱动。影片叙述按传统的时间线来描述,从哥哥的突然世,到发现骑行者日志,他帮哥哥完成他的愿望,整条骑程从丽江出发,直到到达拉萨。影片中男主角从一开始的书生气,学生头,经过一路坎坷艰辛,蜕变为皮肤黝黑,眼光深邃,专注而又执着的成熟男人。这样的蜕变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在观看影片中,真的特别敬佩他经历磨难所表现出现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那么坚定的一直走下。
简单回顾一下这部影片,故事讲述台湾一个骑行爱好者突然离世,未能完成生前定好的骑行拉萨的计划,其弟弟张书豪(男主角)发现他的遗物《骑行者日志》后,决定继承他的遗志,从丽江 骑行到西藏,故事就此展开。一路上,他遇到川哥这个有骑行经验的云南面包师傅,还有李桃等生活或行走在滇藏线上人。主人公张书豪,渐渐的他开始明白他哥哥 当初的追求,在这条艰险无比的转山路上,他好几次都几乎要放弃,把自行车摔烂,但是又在川哥的鼓励下再次出发。在川哥受伤后,许多人劝他放弃,但是他依然 坚持要独自前行到拉萨,现在他不仅继承了他哥的遗愿,还有川哥的愿望,执念,在他心中。野狼的袭击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寒冷的雪夜,严重的高反,都无法 阻止他的追求!他渐渐清楚,渐渐找到了内心的自己,转山路,对他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当他昏倒被人救到医生处救醒后,老医生对他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观看电影之后,看到网上好多这部电影的评论,有好的,也有不好。批评的主要是很多过西藏的背包客,认为影片的拍摄不符合实际。其中有个川藏、滇藏都走过的人说,这部电影的漏洞实在太多了。其中有丽江到香格里拉之间根本不可能有8车道的公路;所谓的丽江到德钦,因塌方,有警察在路上拦路,限制车辆通行。这个可以有,但是绝对不会限制自行车通过等等。后来和同学讨论这部电影时候,同学表示这部电影有些狗血,影片中突然来了一段艳遇,她觉得很莫名其妙。还有其他的场景根本不符合事实,网上很多单车爱好者评论到,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拍摄的,有没有实地拍摄很大的质疑。其实她说的这些,影片的确存着,但是我始终这是一部感人的电影,至少深深地打动了自己,西藏成为我路途中的一站,自己一定会亲自体验感受的。在我观念中,经历西藏之旅的人会对生命有更大的信仰。
不从影片拍摄的技巧和与实际的符合的角度来讲,我想说她对自己最大的感动是,如果你有梦想就做吧,不要想,不要等,而是行动,不断坚持着,梦想会触手可及的。当我们为梦想迈出一步时,就已经感动了自己和那些不敢迈出的人。关于梦想,周围的朋友都不怎么愿意谈,有人说梦想太重,我命太贱,有人说梦想是要不可以的东西,我只希望可以找份好工作平淡的生活,有人说在这里再卑微的梦想也会被现实碾碎,还不如不想不拥有的好等等。梦想是美好,更是很难触摸的,但是如果你不行动,不勇敢地迈出一步,你又曾知道,它真的比想象中哪里触及,或许不是了。但是同样的我庆幸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勇敢地向梦想迈出了一步,并一直努力着。她,从8岁那年起,就倔强的一直执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活得很嚣张很跋扈,但依然没被小人们砍死。16岁淋了一场让自己大彻大悟的雨;18岁为了自己的梦想撒了一把汗;20岁积攒了一群一呼百应的好友。21岁有一种和生活较劲的.作风。22岁放弃国内的一切,清零全部的优越。一个22年连荷包蛋都没煎过的人,变成会做中西各种饭菜,放弃20多年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开始漂洋过海,一个人继续深造留学就像座围城城外的人看里面的人,觉得金光闪闪,前途无量,周游世界,吃喝玩乐......围城里面的人却过着这样的生活:不会做饭,学,不学就饿着语言压力,着急上火,熬夜做着成堆的CASE中国的节日,很少能吃上传统的食物,甚至连春节都是考试周,背井离乡,对“家”的定义越发深刻。她坚信,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她告诉自己要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所以她在一直努力着,很努力,实现着,不断地向梦想靠近着。 还有一位朋友,他很喜欢记者、编辑类的工作,但是由于自己不是学的这方面,而且没有工作经历,很很多相关的网站、媒体投递简历,每次都杳无音信,但是他一直在坚持了,执着坚持了好多年,今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
每次想到这些为梦想不断努力坚持的朋友,我就不断地告诉自己,要为自己的梦想挥一把泪,撒一把盐,努力坚持一定可以的。因为他们的行动和执着让我相信,只要勇敢迈出一步,不断坚持着,就一定可以的。正如影片中的张书豪一样,勇敢地骑上单车,不断向西藏前进着。这就是《转山》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叁』 观后感怎么写
忘啊,那一幅幅短暂的画面成了永恒的记忆!
看完电影《铁血》之后,我的心头在颤动,血液在沸腾。英勇善战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将士用血肉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烈的篇章!
影片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桂南战役。我方的参战部队是由抗日名将杜聿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那是一支与人们传统印象截然不同的国民党军队。纪律严明是他们的优秀品质,保家为国是他们的坚定信念。面对异常凶残的强大日军,他们用钢铁撞击钢铁,以血肉拼搏血肉。战役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万五千名将士用生命筑成一座巍巍“昆仑关”。
面临敌军的枪林弹雨时,中国军人没有退缩;直对日寇的狰狞獠牙,中国老百姓也勇敢地挺身还击。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每个中国人心中亘古不变的情感——爱国之情。昆仑关攻下了,英雄们的鲜血化作了漫山遍野的红杜鹃,那绽放的花朵就是他们的爱国之心。
也许用飞机大炮可以轰开一个国家的大门,却轰不倒人民心中的爱国之碑;也许靠武力可以占领一个国家的土地,但决不能使人民的灵魂屈服。
今天的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对战争的硝烟的切身感受。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也应该在心中充满爱国之情。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千万英雄用热血换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六十年前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耻辱,从小就要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范仲淹能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我们青年不能引以为人生的座右铭吗?我们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有的人是一根火柴,燃烧了一刹那就熄灭了;有的人是一支蜡烛,燃烧得长久一些;有的人是炉火,有的人是太阳**我们要做太阳!
没有祖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们的幸福?让我们为祖国谱写历史的新乐章!
《铁血》在我心中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丰碑,让激荡在我们心中的爱国之情化作有力的翅膀,促使民族在新时代的腾飞!
『肆』 转山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影片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到达了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地方——拉萨。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片中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说,当年我们去就好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却被众多俗事束缚着,以为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其实在一天天地虚耗光阴,无形之中离自己的梦想已渐行渐远,直到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张书豪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影片开始时他是一个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让人不敢相信他的内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随着他的渐行渐远,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毅果敢,虽然他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片中有两次在他筋疲力尽时遇到了汽车,旁人愿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绝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谢谢,我可以。眉宇间的刚毅,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个阳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他的努力和坚决,终于让他完成了这项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回报,他见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给人一年好运”的梅里雪山,来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片中的景色雄伟壮丽,在金字塔状的雪峰间,环绕着如梦似幻的白云,和天空纯净到几乎没有杂质的蓝色互相辉映,
“雪山冰激凌”美得摄人心魄,这是人们梦中的天堂,让我们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是一部属于青春和梦想的电影,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去征服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坚定不移的在寒风和冰雪之中,
与我们心中的高原女神:喜玛拉雅,来一次最热烈的拥抱。
人们都希望我成熟,觉得成熟了就长大了,觉得成熟了就不会被人欺骗了,也不会被人伤害了,是的,只有被人欺骗了,被人伤害了,才会变的所谓的成熟,因为当所有的都会伪装和虚伪的时候,又怎么会上当呢?当所有的感情都不会出于真诚,所有的事情都是出于目的,不会相信别人,在自己的心里筑起了牢固的宝塔,又怎么可能会有人伤害到自己呢?可是所谓的成熟,快乐了吗?
大家都在告诉我说,我变了,变的成熟了,稳重了,我只能跟他说,是的,因为你已经离开了我的世界,彼此之间只能是礼貌的。而我自己知道,在我的世界里,我依然是那个爱哭爱笑,爱疯爱闹的女孩,我会给自己一个空间来储藏我自己的内心,因为我知道我必须那样活着,那才是我的快乐源泉,也许我还会被伤害,被欺骗,但是我觉得那样会更加的精彩,而圆滑只是在我的世界之外,成熟也是与世界外的人而言。我的世界就是我的朋友与亲人,其他之外的人我也会变得与时俱进,而我那么强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促进我的交际能力。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我的选择是什么了,那就是那个具有挑战的工作,那个可以历练我的工作,那个可以让我接触社会不同的人,可以让我更加适合外面的世界的工作。
『伍』 电影太行山上的观后感怎么写要400字左右
观《太行山上》有感 上个星期四,学校组织了团员观看了影片,因为是要看抗战60年的影片,所以我认为会很无聊。但是在看完之后,我大有感触。 我们所看的影片叫《太行山上》,写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和国民党一起保卫太原的一段英勇事迹。当时战火如荼,八路军和国民党同时反日,力保山西省。朱德总司令命令林彪率领一个师团在平型关拦住了日军,打伏击战。而国民党的军队就在侧翼拦住日军的退路。在发动前一天晚上下了暴雨,使山上发生了泥石流。使得八路军的人死伤了。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他们的决心与去路。在第二天,在林彪的率领下,成功歼灭日军1000多人。由于国民党的军队贪生怕死,没有拦住日军的去路,使得日军逃走了。八路军打出了漂亮的第一仗。但是因为敌强我弱,国民党实力弱、又苟且偷生于日军于共产党之间,太原很快就失守了。朱德带领八路军的1个师团逃到了临汾。让另一个旅长带领2个师团在后面拦截日军。几天后,朱德和旅长顺利在林分会合。日军想乘机包围临汾将他们一网打尽,还在这关键时刻将共产党交流的电台密码破解了,可以随时窃听共产党的对话。想不到八路军依靠机智与勇敢成功的逃到太行山上,就这样,太行山上的战役开始了…… 太行山上的战役惊心动魄,事迹感人。“独臂将军”单刀伤战场杀敌;在电台密码被破解之后,几个师长又凭借他们的机智,通过明语(俄语)来交流,使得日军不能正确得知共产党的消息……从这些事迹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朱德领导的八路军的英勇善战、顽强杀敌,奋不顾身的精神。他们虽然人少,但是他们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将日本帝国主义不败的历史破灭了。他们的团结,让我切身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同时,我也想到了我们班级现在的状况,就是因为男女生不团结,大家都很散漫,所以才会有点倾倒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团结一心,将班级建设好。言归正传,八路军勇敢的冲在最前线,与敌人拼搏、厮杀、甚至是肉搏战。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枪没了用刺刀,刺刀没了就赤身上战场。许多八路军在搏杀时都与日军纠缠到了一起,拉都拉不开。。。可想而知,八路军在多么分离拼搏啊。 八路军,用鲜血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太行山上观后感》 上周四晚上,学校团支部开展了团组织生活,团员们观看了为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太行山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影片通过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展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军阀阎锡山等各方势力的周旋,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军的勇气和智慧,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也非常明确地点出中国老百姓与八路军一起抗战的事实。 以前在历史书上学到的只是这些战役如何惨烈,却没有真正地认识战争的残酷。这次组织生活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了解历史,牢记历史,使我们明白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也使我们更加明确一个共青团员的责任…… 太行山上》观后感----伟大的民族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校团委组织我们团员观看了电影《太行山上》,让我们有机会在银幕上得以再一次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卷。不禁惊叹电影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同时一种对抗日前辈的景仰在不知不觉中升腾起来…… 《太行山上》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其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而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方针的一次辉煌胜利。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它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宣喊。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团员,更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爱我中华! 观《太行山上》有感 9月8日晚上,我们参加了团组织活动,观摩了电影《太行山上》。电影讲述了陕北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挺进山西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的生死搏斗。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让我受益匪浅。 片中有两次战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个就是发生在1937年9月下旬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设下埋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区时,八路军居高临下,发动猛攻,将敌人分割包围,展开白刃战。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多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第二个则是10月中旬的闻名全国的129师一部奇袭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20多架,歼敌100多人。 我想这两场战役在抗日战争中是非常闻名的,之所以抗日战争最终能够胜利,也是因为平型关伏击战的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第一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表现、英勇牺牲和伟大的爱国思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这种精神是难得的,宝贵的,应当传承下去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要想到以前的人为我们做出的种种牺牲,更要应该好好的学习,因为好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为祖国的将来做出贡献,为下一代建造更好的生活。 《太行山上》观后感 本周四,学校团委组织我们所有团员观看了电影《太行山上》。 影片以中国1937年~1939年的历史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电影表现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日寇的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一次出现了八路军所有将领的形象,也第一次在电影里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 然而我觉得,《太行山上》不仅仅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片,还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片。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日军疯狂地在一个村子里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总司令已下命令让大家都撤离了。凶恶的日军便集中了整个村子里的民众,把他们全都关在一个房子里,命令他们只要说出八路军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们。但是,没有一个人出声。日军的将领气急败坏,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气弹。屋子里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没有人愿意屈服。这个时候,朱总司令正躲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他看到村民们因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员与总部取得联系请求支援。身旁的将士不断提醒他这样做可能会暴露他们的隐藏位置,但总司令依然坚持要解救受难的民众。在这危难关头,有一名将士出来用明语(也就是俄语)与总部取得了联系,顺利把消息告诉了对方。而正在偷听的日军却一头雾水,搞不清出他们在说什么。看到日本将领气急败坏又无能为力的样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后来,八路军支援部队到来,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与之产生明显反差的是日军的残暴。日寇将领阿部规秀压迫被八路俘虏后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抢地的喊着:“我有什么错?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军都不杀我,自己人倒要杀我。天皇陛下,皇军必败!”然后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挣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寻味。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军之爱民如此,也难怪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朱德在平型关战后向参战指战员训话时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你们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战胜的!” 听了这段话,所有在场的我们都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番话真是大有分量,简直是振聋发聩。我想,在此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团委让我们观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奋人心了。当然,通过这部影片,我们都深刻了解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当年中国人民奋勇抗日的感人事迹,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我们这么隆重地纪念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以及我们所肩负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希望采纳
『陆』 看完电影转山观后感400字左右!
转山》——一辆自行车的精神之旅
看那山,美吗?我想,如果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
那样一个自己梦想很久的目的地,
那应该会很激动吧。自然,我实在是很难想象得出,那种激动会有多激动。要是我,我也许
会对着那山,大声的狂叫,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激动。很难表达的清楚。
《转山》,
给我了一种很震撼我神经的力量。
带着去世的哥哥的遗愿,
带着和女朋友分手的
极大痛苦,带着对前方路途的茫然,他毅然选择了上路,勇敢的上路!陪着他走了一路,我
也跟着他思考了一路,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友情,世间冷暖。一路走来,一路
思索。
也许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来证实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只要你带着心上路
就好。就如现实中的一样,有些事儿,再多的话也不一定能够说的清楚,那干脆就别说了,
就想吧,放在心里,默默的想吧,也许刚刚上路的时候你不会懂的,但是,这不代表,在旅
途的末尾,
你仍旧不懂。
或许现实中的我们,
是非观的确是太强了。对错真的就有那么重要
吗?是否有结果就那么重要吗?我无法否定,
这两者的重要性,
毕竟我还是生活于这个现实
社会的人,但是,现实似乎也将我们逼得太过。
记忆深刻的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川哥,来自云南,很热爱生活,来了三次西藏,可是,每次
来,
都未能看到他一直期望看到的,
能够给他带来一整年幸运的梅里十三峰。
也许人生就是
这样,没什么理由的,这路上的风景,你会看到什么,你能够看到什么,命里有时终须有。
这一路的风景,
不像是进电影院看电影,
能够预先给你想要的结果的。
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
会像现实低头。
你面前的路从来不会按照我们所设想的延伸下去,
也从来不会按照我们所想
的,在我们所谓的正确的时间里遇上我们所想的场景。但是,
即便不能这样,
川哥还是一如
既往的,历经风霜雨雪,奔波在只属于他的路上。一包行李,一辆车。也许这就是生活,这
才配叫得上是生活。又想起了那句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告诉了我,什么才是真
正的生活。
写着写着,我觉得,有些多西,还是放在心里好,因为说出来,似乎变味了。就像电影
里那片天,那座雪山。很美好,也许脚印走过之后,那片宁静就荡然无存了。人生,就像这
一段旅程,感悟之中,慢慢成长,无需太多的话语!
『柒』 微电影心中有座山观后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把门前的大山移走,最后他的坚持不懈感动上苍,山真得被移走了。
我的心中也有座山,不是大山。而是对目标追求的坚持不懈,就像愚公一样永不放弃。
点明文题。
小时候,爷爷因病而卧床不起,我每天放学回家,就会看见爷爷一个人躺在床上,孤零零地一动也不动,我随口喊了一声:“爷爷。”爷爷好像没有听到。于是我又喊了一声。爷爷这才听到。笑着喊我过去,我悄悄地走近,爷爷笑得更灿烂。爷爷慢腾腾地将手塞进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递给我,看着爷爷的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满手的茧子,手的背面青筋突起,只剩下一层皮包骨头。我不想要爷爷的东西,可是爷爷硬要塞给我,我从中看出爷爷很孤单,于是我决定每天都要陪爷爷聊天。
每到放学的时候或者周末,我都会和爷爷聊天。爷爷经常讲一些他年轻时候的故事,这些事,我都听了几百遍了,可是爷爷还是不厌其烦地讲。我会为爷爷读报纸,帮他倒茶。
具体叙事,略写不妥。
我只希望爷爷能快点好起来,也不枉费我这几天的坚持罢了。上五年级的时候,家里包饺子,妈妈和好了面粉,剁好了肉馅。万事具备,只欠包饺子。只见爸爸用手抓住了一小团面粉,放在桌上,在洒上一点面粉在上面,有擀面杖在面粉上面滚一下,下面滚一下,那面粉好像很听话,成了一个圆形,于是就把肉馅轻轻放在面粉上,用手指把面粉的两边一合,再用手指捏几下,一个饺子就成了。看似简单,可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我揪了一团面粉,用擀面杖擀了几下,可是那面粉好像很不听话似的,硬粘在擀面杖上不肯下来。我失败了,爸爸的话鼓励我。我心中像有座山一样,立在那里。我继续学,揪一团面粉,再做,终于第一个饺子包好了,尽管没有爸爸妈妈包的好,我仍然在继续,直到我满意为止。
“只欠包饺子”建议改成“只欠包了” 我的心中有座山,它成为了我对目标追求的基本。
『捌』 你觉得《转山》这部电影怎么样
转山主要是藏族人为了完成某种信仰而进行的转神山的活动,以西藏八大神山为主,较著名的当属冈仁波齐,转山是当地人对神明的膜拜,骑行是对自我的挑战,是对一种冥冥召唤的向往,有句话是因为山就在那儿,这句话很装b,但是很实际,包括我很多时候也会有这样一种冲动,此之谓中毒。
转山的主人公就是在中毒的情况下对自己以为的正确的理念的追寻,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并不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于是,他有了和藏民一样的膜拜行为。
曾经有次登山,偶遇了几个老和尚,也许是市场化的影响,也许是乔装打扮的骗子。他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斋念佛,面壁打坐的孤寂时光了,在那里看到僧侣开车上网卖字画,多少有些滑稽,也就在那次,被一个老和尚叫住,说我有慧根,与佛结缘,我苦笑,自感六根不净,尘缘未了,哪能剃度成佛,这不是亵渎了佛祖的神灵与圣洁吗?也许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 累了困了的时候,于寂静的夜晚,看几眼经文,诵几首佛乐,以此来慰藉我们的那种烦躁与困顿的心,然而如果真的让我们遁入空门,那种肃静的生活我们真的又能接受吗?也曾想起那次去往一个道观,当我站在峰顶,群雾缭绕中,真的如入仙境,一切的一切的都是那样的清净,雨静静的下,涤荡了我的心灵。倏忽之间,那份时间就此静止于那时那地。
而生活中拥有那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落花开的闲适,在这浮躁高速运转的城市拥有一份闲云野鹤的隐逸,在繁琐的工作生活之外品一杯清茶,在暖暖的灯光下,安静的纯音乐下读一本好书,带着微笑与满足坦然入睡。这也许是一种奢侈,我们一些人的梦想吧。
但是,一如,当老子还没有成为境界时,孙子先是一种兵法。我们依旧在路上。
『玖』 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比如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1、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
2、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
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9)转山电影观后感怎么写扩展阅读: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