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或电视剧观后感600字初二
电视连续剧《悬崖》改编于全勇先的小说《霍尔瓦特大街》,跟张艺谋的电影《悬崖之上》是同一编剧,影片持续了电视连续剧的人物角色,并增加了新的事情。
《悬崖》在开播后,反应非常好,并在当时狂扫白玉兰奖、金鹰节等众多荣誉奖。直到今日,重观《悬崖》之时,仍然感觉它是一部精典,自己早已看过四遍了,热剧赏心悦目!
所说“悬崖峭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特务们的生活情况,她们在满洲国,在日自己的关注下,必须时时刻刻掩藏自己。
每一句话,每一个姿势,每一次传递情报,都是有很有可能透露,就好像处于悬崖峭壁旁边,随时随地都很有可能摔下去一样。
如所有的谍战电影一样,《悬崖》细腻地描述了特务们的生活情况,险象环生、举步维艰,剧里的伏笔当然也是无所不在,张嘉译、宋佳等实力派演员的演出,更能让观众们充分投入进来。
但不一样的是,《悬崖》并没有只是将故事聚集在周乙等人是怎样进行一次次任务的,反而是更为关心对人的本性的讨论。
及其对角色精神实质与心态的发掘,一名地工,在那般的条件中存活,埋伏很多年,那必须怎样的个人心理素质,承受多少的精神压力,令人敬佩万分!
这部剧有趣的基础设置是“换妻”。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必须经过特殊训练“顾秋妍” 作为搭档,假装是周乙的妻子,周乙和原来的妻子孙月健只能被迫分开。
顾秋妍本人刚结婚,她和丈夫的命运也是如此。一个奇怪的家庭组合诞生了。正如周乙和顾秋妍所说,这种家庭组合只存在于那个特殊的时期。只有当事人最了解他们的生死关系。
⑵ 初二学生电影《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800~1000字左右)
《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 在梦中,王葆去钓鱼,可钓着钓着就睡着了。等他醒来一拔 鱼竿,钓到了一个想要什么就能让王葆得到什么的神奇宝葫芦, 从此,他成了宝葫芦的主人。宝葫芦告诉他不能让别人知道它的 事情,否则它就完蛋了,王葆答应了他。 宝葫芦虽然无所不能,但是它也经常给王葆惹麻烦,让它进 电影里、 吃棋子、 在同学面前出丑、 把玩具店的玩具全带回家…… 王葆不要它了,这时王葆知道应该发奋学习,游泳比赛为全 队获得了一等奖……当他知道宝葫芦没有帮助他的时候,他非常 高兴,因为这些成绩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后来宝葫芦真的走了, 但是它依然是王葆的宝葫芦,但他们之间的秘密谁也不知道,他 们的友谊依然保持着,但王葆不再需要宝葫芦的“帮助”了。最 后他们分别的时刻,使许多人动情泪下,我也差一点哭了。 整个电影虽然仅仅 80 分钟, 在欢笑和泪水中告诉了我们一个 深刻的道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什么事情应该自己去做,才会做得更 好,才是真正自己得到的本事。 学习也是如此,在困难前面,不要指望着别人去告诉我们, 自己做出来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记得更牢。 不仅学习是,做任何事都是这样,不会做的,自己努力去学, 去试着做,不要依赖于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是不可能养我们一辈 子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勇往直前,加油吧!
⑶ 求一篇初二作文,写电影观后感。。速度。。。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幼年的阿甘腿有残疾,阿甘的母亲不得不为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子,以辅助行走。放学后,同伴们在路上讥笑他,玩弄他,追赶着扔石头。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不在束缚着他,他奔跑如飞。同伴们追不上他,眼睁睁的束手无策。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跑得快真是好世界。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越战。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总统接见。这是导演为我们准备的一幕喜剧,但我们却不会为此而觉得夸张,可笑。有的人常感觉生活负担过重,面前困难重重,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郁郁不欢。阿甘的信念这样的单纯,目标这样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穷山恶水,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并不是说愚人之福,保持这种态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减轻他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而使他达到生命之巅。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⑷ 求优秀电影观后感(初中水平)!
观《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午后家中,拉上厚厚的窗帘,躲在黑暗中看了一部灰暗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看这样的影片就是这样郁闷,有时为了躲避一些血腥镜头,你不得不把电脑的窗口调小以减少视觉的冲击力,但是为了情节连贯,你又不能省掉这些片断……为了说明它的震撼,我用“几个”来说明一下首先,几个关键词触目惊心:集中营、焚烧炉、毒气室、隔离区、大屠杀……几个数字同样很令人震惊:二战时期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总数达到 600万;战后,整个波兰幸存的犹太人总数还不到4000名……几个镜头令人发指:镜头一,波兰宣布投降后,犹太人流离失所,战前过惯富裕生活的他们,匆匆忙忙收拾起简单的行李,被赶去犹太人集中区,很多人挤一个很小的房间;镜头二,集中区里的犹太人被一车一车运走,说是去远方劳动,实际是纳粹了腾地方要“清理”他们,很多人就此消失了。他们的行李被随意地打开,鞋子衣服堆成了山,还有数不清的银器照片……一个工人在清点搜刮来的钻石,正在这时,又有一个军官走过来,从袋子里倒出很多颗金牙——看得我直冒冷汗,天晓得这些牙齿的主人现在怎么样了!镜头三,发生在犹太区里的大屠杀。清晨人们刚从梦中醒来,还没来得及做祷告,就被拖出家门枪毙;为了躲避屠杀,很多人像老鼠一样藏在一切可以隐藏的地方,橱里、地板下、床底下……夜晚当他们以为安全了想出来透口气,竟然又遭到巡逻的纳粹分子枪杀……类似的太多了,讲不清楚了,很多人犹太人明明正在好好地干活,刹那间被一颗子弹命中要害,莫名其妙地死去了,而这些仅仅是因为纳粹头子心情不好需要发泄。和这些倒霉蛋相比,那些被辛德勒转移的犹太人太幸运了!就是这个叫辛德勒的德国企业家,最终从纳粹魔掌里,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了1000多个犹太人;他们的名字都被打在一份名单上,构成本片重要线索,其重要程度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名单就是生命,名单外的世界则是地狱。不可否认,辛德勒是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英俊潇洒,头脑机敏,巧舌如簧。最早从家乡到这里来只是想发财而已,最后他也如愿以偿发了一大笔战争财。只是这是个心肠不够狠的家伙,当周围大多数人不把犹太人当人看的时候,只有他觉得他们很可怜,只有他会想可怜的犹太人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迫使他最终做出了那样的决定。所以,与其说他是个慈善家还不如说他是个充满豪气的大侠,真正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猜也许并非是有什么特别崇高的理想来支持他,也许只是因为“既然开始了那么干脆就多救几个吧”,也许只是见不得女人(特别是漂亮女人)受苦,也许只是不想看到朝夕相处的同事就这么永远地消失了。如果一定要追究其纳粹党人的身份,可能是为了做生意方便罢了,并不是说就真的信奉那套东西。
黑白片效果是一大特色,这让影片看起来特别真实!看完3小时的影片,再看1个多小时的采访——导演采访幸存者的片断,你会赞叹导演在艺术性和真实性之间处理得相当好!每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反省,人类实在不应该再发生那样的战争了,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遭殃的家庭难道还少么?
觉得不行自己修改下。你的要求档次太高完成起来有点难度。。。
⑸ 求一篇初二2013 电影观后感。网上拉的也行 600〜700字。内容好点!!绝对好评!!感谢了
多年前, 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想休假,所以他们决定晚上去城镇。他们叫来最信任一个人来照看孩子。当保姆来的时候,他们的连个孩子已经在床上睡着了。所以保姆只是看了看孩子是否睡的好,就坐下了。
深夜,保姆觉得无聊就想去楼下看电视。但是她看不了,因为楼下没有电视(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希望他们的孩子看太多垃圾)。她就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问是否可以在他们的卧室看电视,当然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但保姆又想要最后一个请求。
她问是否可以用毯子或者衣服盖住那小丑雕像,因为那使她感到很害怕。
电话沉默了一会。
(此时爸爸在和保姆通话)
他说:带孩子离开房间……
我们将会叫警察……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小丑雕像。
那小丑很可能是一个从监狱逃出来的杀人犯。
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
(正在跟保姆通话的孩子的父亲)说:带上孩子们,离开房子……我们会通知警察……我们没有一个小丑雕像……
孩子们和保姆被小丑谋杀了。
结果是,小丑是一个从监狱里逃出来的杀人犯。
如果你不在5分钟内转发这个贴子,这个小丑在凌晨3点时将会拿着刀站在你的床前。
⑹ 初二观后感600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写作手法好些 从学生角度来写
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他最需要什么呢?这个问题你真的认真思考过吗?他需要什么呢?他最需要的不是漂亮的玩具,新潮的衣服,他最需要的是人格的肯定和尊严的期待,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语电影,他讲述了一位老师如何将一群调皮的男孩帮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给他们希望。他心中充满对这些孩子们的爱,对于孩子们犯的错,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给予他们能够改过的机会。剧中我最喜欢马修老师。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他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他还自己编谱子。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安排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这群孩子只要一犯错,院长就以严酷的体罚,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所以养成了他们的调皮捣蛋的性格,但大部分孩子还是本质是善良的。他们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老师也笑笑不当一回事,但是当老师被院长解雇时,被关禁闭的孩子们不敢出来送行,在窗口挥动着小手,纸飞机从窗口落下,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送给马修老师的祝福,孩子们都舍不得这位有着父爱般的老师。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是爱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的,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碰触自己心灵最深处的东西,教育学生不能仅仅重在教书,同时也在育人,马修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需要我们慢慢感悟,以便更好的融入到我们的学校活动中。
⑺ 适合初中生一部好电影的观后感500字
当你的朋友变成了你的敌人,你会怎么做?这是波丽士大人的广告词,而最后的剧情,也印证了这句话。
主角刘汉强,是位正义感很强的人,所以他从小就想当警察,而他一直在贯彻自己的信念,只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是有段距离的,所以他一直也在被质疑他的信念。但,可贵的是,刘汉强不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勇往直前,贯彻自己的信念。
当然,也因为这种择善固执的个性,让他和他的好友林俊唯愈行愈远。林俊唯处事圆滑、会钻漏洞,很懂人情事故,真是不可多得的公关人材。但,也因为这样的个 性,让他无法坚持理想和正义。虽然他也是正义的一方,却是变质的正义。而背负着这样的十字架,他最后牺性了生命。
我想,警察的辛酸甘苦是不足为外人所道。而我感动的是,对于刘汉强那份坚持和执着。虽然,我不认为林俊唯是错的,不过我更感动刘汉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我为之动容,因为我办不到!
常常在反省自己是否有“尽其在我”,但往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还是会因为种种的因素,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我想,看完了波丽士大人,我不只了解警察工作的多面貌,更能深刻体会对理想和目标的坚持和不放弃。我要再更进步!
⑻ 求三篇革命影片观后感 600字 初二
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观后感
赵朝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寥寥几句歌词,传神了描绘出革命者的精气神。这首创作于建国初期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经推出,就传唱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火的最“红”的歌。唱着这支歌,中国人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有信仰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就是一首信仰之歌,传唱它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7月5日,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同名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再次将信仰的号角吹响,给我带来深深的灵魂震撼,让我感动良久。
我认为与类似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相比,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时间跨度上更长、更为全面,在故事性方面也更加传奇。
故事以山西吕梁地区为背景,跨越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以白色恐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作为时间线索,紧紧围绕主人公陈志的一生展开。以昂扬的主旋律作为全剧的精神贯穿,一气呵成地串起一个个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意在通过几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生历程,以及相互之间的爱恨情仇,反映上个世纪50年来新旧中国更迭交替,曲折而又必然的历史轨迹;更通过主人公陈志及其战友们的成长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
这部戏的创作团队是强大的,由《亮剑》的导演陈健执导,《贞观长歌》的编剧周志方原创,聂远、赵亮、王往、沈晓海、陶飞霏等当代知名实力派演员真情演绎。
但真正打动我的是洋溢在全剧始终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忠诚信仰”,剧中的几个主人公用自身的成长历程,探索着人生的价值,展现了信仰的力量。
“我是山西票号里出身的人,没人比我会算账。在战场上、在工地上,我算了一辈子帐,可是却有两样东西从来没算过——一个,是信仰的帐没算过,另一个,是爱情的帐没算过……对爱情的忠诚是崇高的,对信仰的忠诚是伟大的。多少人都付出了,而我还活着,就冲这一点,这个帐,就不能算……”, 当主人公陈志在弥留之际,说出这番话地时候,我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十分认同,陈健导演给该剧的定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不是一部谍战剧,也不是一般的主旋律作品,而是一部以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统一为目标的作品典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就像一首激情澎湃又温情回旋的颂歌,始终昂扬着理想主义的情怀,用极致的人物命运诠释了‘信仰与忠诚’。”
我被该剧深深打动的,不仅仅是精彩传奇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战斗场面,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该剧内在的一种东西吸引着我,触动着我,进而征服着我,我心甘情愿的坐在电视机前接受“教育”,一种关于信仰的教育。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 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信仰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假定。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
“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和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一书中这样写到。该书在全球畅销一百多年而不衰,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塑造了近现代道德文明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部反映信仰主题的规模弘大的正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就是要用一个革命者的故事,来告诉今天的人们——只有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够拥有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去为自己、为亲人、为社会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信仰的力量通过冲突来体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所表现的冲突,不光有人物性格的冲突,更有人物灵魂的冲突,包括信仰、理想和价值观的冲突。
剧中主人公陈志的状态是既要接受审查又要为党工作,在长期接受审查的人生奋斗中,他坚守信仰,坚守忠诚。在纷繁复杂多样的表面现象中,展现的是一位纯粹的共产党人的生动可爱、质朴真诚。陈志的形象,在当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身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那就是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要坚守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纯粹与忠诚。曲文作为一名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领导干部,他犯过错误,但是他勇于纠正自己;他之所以勇于纠正自己,也是源于他对信仰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贞;这信仰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这忠贞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宗旨。这也是一名共产党人坚守党性原则的突出体现。在曲文的身上,我们不但能体验到无私与忠诚,更能体验到追求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的生动过程。体验到这种曲折过程中洗练出来的纯粹。曲文这一角色,对于树立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良好形象,增强我们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所应有的威信与凝聚力,具有十分特殊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且因为他们的矛盾展现选取了审查与被审查的独特视角,其真实性、新鲜感与悬念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得到了凸显,信仰的力量受到越多的人的认同,人们从被动的接受信仰教育,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去接受信仰教育。当代中国人应该是有信仰的人,正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电视剧作为受众面最广,观众数量最多的艺术形式,应积极主动的传播信仰主题,更好的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这应该成为所有电视剧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彰显信仰的力量的文艺作品。
南下南下》
父辈的足迹 信仰的坚守
骄阳似火的五月,鲜花绽放的春夏之交,电视剧《南下南下》带我们走进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父辈创业的历史,见证热血青年的忠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誓言。
未见真面,只闻其名时,“南下”,这个曾经遍及华夏南北广为流传的词句,久违之后的感觉是那么的亲切、自豪。荡漾的心潮如脱缰的骏马,驰向久别的原野,迫切的欲望凝聚了我渴念观赏《南下南下》的情结。“南下”是新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南下干部”是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南下南下》更是父辈砸碎旧的体制,在废墟上创建中国革命新纪元的壮丽诗篇。
该剧着重描述了1948年至1958年间,以魏九斤、普刑天、青格尔和吉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党的年轻干部,他们肩负历史的重任,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开北方的家乡,隋军南下,创建红色政权的精彩人生,描绘出一部年轻的共和国的成长史。
该剧所展示的是中国革命迁徙中最光荣、最辉煌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旧政权的崩溃,一座新丰碑矗立的时代;是一个改变观念,改朝换代的时代;是一个把鬼变成人,让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时代;是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一群置生命于不顾的中国军人、一群情系新中国建设的热血青年,用他们的执着、奉献、忠诚、坚守和信仰书写共和国历史的伟大时代……在那个时代,中国的一切都在发生巨变。历史在变,社会在变,事物在变,人也在变,我们的党由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一切都在变,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又都是亘古未有的。
该剧直面描写了那个时代里的热血青年,他们是一批党的年轻干部,是一批信仰的守卫者,是一批理想的追寻者。青年进步学生普刑天等人,在党的青年干部吉林的带领之下,毅然决然地放弃富裕的家庭,舍弃生长的环境,加入南下干部团,走上了隋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他们与魏九斤等人执着地追求理想,坚毅的守候真理,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铸就了生死相依的“三营弟兄”的真挚情感。他们用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生活坎坷、诠释相同的革命理想和对事业的忠诚。
该剧的独特在于,用理论视角、思想视角、历史视角、时代视角和艺术视角,用真实的历史,朴实的故事,渲染这些热血青年的革命热情,塑造他们忠诚事业的高尚情操。那些荡气回肠的情节,艰苦创业的精神,史诗般地再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岁月。在感染人们情感的同时,更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将革命进行到底。
该剧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又艺术性的演绎历史,再现历史,解读历史,歌颂历史,让人们再次重温那段被岁月掩埋的印记。“手里抱着枪,脚底下踩着发烫的弹片,冒着硝烟往前冲。”是军人的勇敢和坚强;“枪炮声响着,冲锋号吹着,”晚上有“曳光弹照着”是他们熟悉的环境;陈旧的军装和军人的职责,是他们难以割舍的真诚情怀;“历史正是以破坏的终结和建设的开始作为巡回演变。”正是那群年轻的中国军人,正是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了新中国,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信仰的坚守,他们放弃了本应拥有的一切。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去完成建设新中国的重任,他们用执着和忠诚去书写共和国的成长史。他们的足迹和奉献,揭示了“南下”的神圣使命和战略意义,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真诚、鼓舞、回味无穷,是《南下南下》带给人们的直面感受。魏九斤不情愿的接受转业命令脱去与他朝夕相伴的军装时,那种真实的表露和直白的情感,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随着剧情的梯次展开,人们的视觉仿佛被带到了那段热火朝天,高歌猛进,无私奉献的年代。他们既有砸锅卖铁为“超英赶美”而大炼钢铁的盲动鲁莽,又有心系国家困难捐款捐粮的真诚奉献;他们既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又有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既有“革命爱人”的真挚情感,又有难以割舍的战友情怀。
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坚守信仰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感动每一位观众,每一名党员和每一个国家公职人员。在信仰、坚守趋于淡化的商品经济时代,将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里共产党人的忠诚和坚毅搬上银幕,用文艺的表演形式再现历史,唤醒人们去追忆那段渐行渐远的人和事,去追思父辈艰苦创业的足迹,从而刻画出一批忠诚于事业的共产党人在历史变革中的群像,引发观众的共鸣。
岁月在无情的流逝,“魏九斤”等人或许已离我们而去,或许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们的忠诚,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奉献……他们那种可歌可泣的精神在教育我们的同时,又让我们重新温故中国革命史,重新感悟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和坚守“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誓言。
《南下南下》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深思,更值得考问我们对誓言的坚守——“英特纳雄奈尔”不仅仅是一句停留在嘴中的响亮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