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菲的世界的影评
生命是无数巧合的组合。电影跟小说一样,对于哲学问题做了浅尝即止的探索,没有过多进行深层解读,对于有品位的知识分子来说,如同傻瓜入门教材一样;但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以这种轻松的方式来了解复杂深邃的哲学问题,也许是个好的尝试。
B. 苏菲的世界 电影观后感
还是看书吧
他把四百多页的书压缩成3小时的电影
如果没先看过书的 根本看不懂 .
看完简直是浪费青春,估计你也有同感吧~!
C. 跪求《苏菲的世界》的观后感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大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D.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500字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非原创
E. 《苏菲的世界》感想是:
本人看了两遍电影版的《苏菲的世界》,加上以前看了一两本哲学教材,下面我说一点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哲学史小说,如果没有一点哲学基础去看书或者电影,可能有点难以看懂。所以,我感觉,如果想在看完《苏菲的世界》之后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先要对西方哲学史有一定的了解。
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或者是最让我感触的是这样一个想法:思想,相对于其他的事物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哲学的魅力在于思想,因为思想是永恒的普遍的。在学习哲学或研究哲学的人看来,他们最在乎的是思想性,不是权贵,也不是别人的对与错,或者自己想留名历史,他们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遗余力去阐释它。
《苏菲的世界》中,依电影情节的发展,电影中的两个主角,苏菲和那个向她介绍哲学世界的人,最后发现,他们只是那个军官(好像是上校)小说里的人物,(那小说,好像是写给他女儿的看),他们感到十分害怕,因为,随着小说的结束,他们的生命也就会结束,于是这两位主角就想方设法延续自己的生命,在小说里的生命,但是没有办法。最后上校的书还是写完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消失。最后一幕,小说里的苏菲和现实里的苏菲同时出现,但却属于不同的世界。小说的苏菲最终明白,他们在书籍里变成了思想,而思想是不会消失的,是永恒的。我感觉,电影里,两位主角最后的对话点名了《苏菲的世界》的中心思想——思想的永恒性。
而这给我的感受是,小说的思想正符合我最近一直思考的,或者给了我一个答案。大家都在忙着生忙着活,很少人想到以后,50年后,100年后,500年(也许你有点想笑)后,试想,你再回头一看,你现在的存在就好像没有存在一样,大多数人也是这样,他们现在有钱有权,能享受一切,那又能怎样,最终还是一切归零,个人就像沧海一粟,顿时体会到的是一种哲学上的“荒谬感”,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多年以后大家都一样,历史或者时间会把那些多余的东西全部去掉,最后只剩下最本质的东西,那才是价值所在。而思想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至少是其中的一种东西。他会一直存在。
追求永恒的人,应该追求思想。哲学的价值在思想,而不在对错。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其中还好许多细节可写,每看一遍,就像看奥斯卡电影一样都会有一点新的感触。你可以试试。
F.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400字左右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
G. 求《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这部电影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H.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
一种事物之所以受人喜爱,肯定是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一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令人发省的智慧。《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这是一本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被译成很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长期居畅销书行列。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引发了苏菲对哲学的兴趣与探索。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书中,苏菲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不停的探索思考着先前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影片中还充满着各种奇幻的场景,苏菲可以像穿越时空一样,穿越到达古希腊苏格拉里被审判的时期,到达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到达那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思考时期。苏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当时的场景,包括很多人向往的文艺复兴的繁荣场面。但当她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所有的画面都会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对哲学智慧的理解与思考。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英国国教的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说这桌子不是真实的。虽然桌子确实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所侵蚀,假如人们不用心记住它的话,它就会像从没出现过一样。相比来说,精神的东西却是可以摆脱历史的冲洗,历久弥新的。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场景,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苏菲的世界》中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带领苏菲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有关哲学终极命题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每个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岩松”“我是张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我介绍所说的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在对着镜子问自己是谁,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给她取名字的时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当时真的将苏菲取名为莉莉,那现在的苏菲还是她吗?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
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弗洛伊德提到一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这样来想,人就变的更加的三位一体了。
I.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急!!!!!!!!!!!!!
引言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每一次她听到圣经上有关伊甸园的事时,她就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她的小天地,观察属于她的小小乐园一般。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知道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如果这样,她就不需要去想它是从哪里来了。但一个东西有可能原来就存在吗?她内心深处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样东西造成的。
———《苏菲的世界》
一.小说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三 .对《苏菲的世界》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以少女苏菲的奇特经历为线索,将深奥的、抽象的、纯理论的从柏拉图以前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以小说的形式,更通俗的、浅显易懂的铺展开来。
对于我来说,《哲学》只是在遥远的学生时代作为一门公共课学过,但基本上都还给了老师。现在,读《苏菲的世界》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从门缝间去窥探这神奇、智慧的世界,将看到的、思索的一路记下来,或许是思索的问题、或许是自己的感受,肯定很肤浅、很幼稚、很零星,也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
有兴趣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希望行家别见笑啊。
“我是谁?”与“世界从何而来?”
1.“我是谁?”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延伸的系列的其他问题:人是什么?人死后还有生命吗?生命为何要结束?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让苏菲感到困惑。
同样的困惑我也有。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何在?年少轻狂之时,曾一度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万物因我而生、因我而存在。比如:路边的小草或石子,因为被我看到了、知道了,它便存在了、便有了存在的意义了。否则,它便不存在、也无意义。后来才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后来成熟了些,知道我是碌碌众生中平凡的一个,世界并不会因多了我或少了我而停止转动,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到现在,我明白:“我”这个个体,即平凡又神奇,平凡是因为“我”只是神通广大的大自然的成万上亿产物中的一种,神奇是因为,“我”有意识、有思想,一个“我”就是一世界。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会有其他的想法。
2.“世界从何而来?”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二个问题,也让苏菲倍感困惑:已知这个世界是太空中的小小星球。那么,太空从何而来?如果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有个开始,太空定是某种东西变的,那么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如果太空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因为上帝无法创造出它自己,因为那时它自己也不存在的呀?任何事物都由开端开始,由无到有,那“无”又是怎么来的呢?苏菲实在搞不清楚。
我也搞不清楚:中国古代神话中说人类由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是怎么来的?天地是盘古把混沌世界用斧劈开的,那混沌世界又是从何来的呢?
我也常犯困惑:如果说神话只是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的一种自圆其说,那么来看看科学的解释又怎样,现今科学推断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是巨大的能量从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且现在还在进行着这个过程。那么这能产生无边宇宙的巨大能量是怎么来的?它存在的形态又是怎样的?这巨大能量产生之前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有的话边界在何处?边界之外又是什么?没有的话,宇宙无限远的尽头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过一部科幻电影,剧中有个外星生物到地球寻找银河系,开始很纳闷:银河系这么大,怎么到地球来找?结果,银河系真藏在一只猫脖子上挂着的一颗珠子里,小小的珠子便是广袤的银河系。镜头无限无限的拉远,地球→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最后成了一个珠子,原来一个宇宙就是一个珠子,而许许多多宇宙即许多珠子,竟然是某个生物的玩具(呵呵,不知描述清楚了没有,这部影片好像是《黑衣警察》)!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大胆的谬想:说不定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某个生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我们无法设想的宇宙也仅是某个生物体的一部分。人类也许是这生物体内一个细胞上的寄生之物。宇宙之外或许有一双“眼”正在观察我们,就像我们的医生通过医疗显微镜观看细胞一样。他们看我们就像是我们看自己的细胞结构一样。人类以万年、亿年计算的进化速度,也许对宇宙之外的某种生物来说只是一瞬间的工夫。
我还有许多困惑:宇宙最初的本源是什么?水、火、气、土?那最初的水、火、气、土从何而来?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猿进化到类人猿中间这个失落的环节又在何处?与我们所处的空间并存的是否还有其他空间?谈之色变的宇宙黑洞是否就是通向那个不可知的领域?如果有其他空间存在,是一个还是多个?那未知的空间又是如何呢?是否可在各个空间穿行呢?
我知道,即使是看完这整本的书,甚至看完全世界的书,都无从找到答案,但与苏菲一样,“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想我会认真地看完《苏菲的世界》,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引起思索。而且完全有可能越看到后面会越看不懂。
各种哲学流派对于世界的认识、探究,就像是瞎子摸象,不,确切地说摸的东西远远比大象要大得多,因此,摸到的东西只能是自认为的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这个世界从全局去看,根本无法正确地了解。但是,摸了总比不摸的好。
后记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J.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6�1
品《苏菲的世界》
首先,在这里要诚实的说明一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据原著拍成的电影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细腻与电影的真实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最初接到这本书,大致扫了一眼,“恩,是关于哲学的。”心里想着:“关于哲学的书籍肯定是枯燥无味的脱离现实的一些大道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完全错误。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了智慧的哲学的世界.
苏菲,一个14岁的小女孩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些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启齿的问题引领着她在哲学的世界里探索。苏菲在试图揭开谜底的过程中,结识了她的导师——艾伯特。凭借着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两人游历了从古至今的哲学殿堂。从神话,命运讲到启蒙;从苏格拉底讲到康德再到马克思;从中世纪讲到文艺复兴再讲到我们的时代。 内容有系统的、纪年体般的展开,涵盖着各种哲学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同重温西方哲学史,人类文明史。
文中的两对人物苏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现,似真实又似虚幻。如同一部侦探片处处暗藏玄机,引人入胜。
“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诚然,我从中也学到了不少。苏菲的执着,勇敢,善于思考无时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苏菲也一点点成长。到最后,电影中的小苏菲说:“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亲,我们比他们长寿,他们只是人类。而我们,我们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们会永远生存下去。”艾伯特惊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图?苏菲,你成为了正真的哲学家。”是的,我们只是历史中的过客,百年后我们的形体会灰飞烟灭,百年后或许没有人会想起我们。但是我们所留下的伟大的思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后人们证明。“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书上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整个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哲学家们站在兔毛的顶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个世界。每一个哲学家并不是精通万事万物,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域做的比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而我们,只需脚踏实地的把目前该做的学习用心做好,长大后,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作为,这就足矣。
没有看完整本书,我感到很遗憾。但为了完成作业而看书,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个时间,静静的坐下来,翻开手中这本书,细细的品味,从中挖掘出生命的价值。
湖北省十堰一中
高二(5)班
聂文章
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