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94版梁祝电影观后感800字

94版梁祝电影观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22-08-09 14:03:16

㈠ 《梁祝》观后感怎么写求助……急

演出观后感:这只“蝴蝶”会飞得更高

一曲《梁祝》,曾牵动多少中外观众的浪漫情愫。昨晚,“梁祝”的悲情故事和不朽旋律,又化为斑斓彩蝶翻飞于芭蕾舞台之上,引来关注的目光。

芭蕾新作《梁祝》是在充分尊重民间故事和运用同名小提琴协奏曲主旋律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进行大胆改编和创新,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共读”、“送别”、“抗婚”、“化蝶”的结构也是借鉴戏曲作品的经典四幕框架,但创新之笔处处可见。马文才在“共读”中以纨绔子弟出现,而第三幕中又成为与封建势力沆瀣一气、阻挠梁祝相恋的对立面,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更为直接。作曲家徐坚强把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越剧音乐作为基本旋律框架,把25分钟的一曲《梁祝》演绎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芭蕾交响作品,足见其功力。舞美和服装也是一个亮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递变而设置的四幕场景,巧妙地配合了全剧基调由喜到悲的过程。主要演员所穿的经改良的中式芭蕾舞衣和“蝴蝶”的服装,也基本符合表情达意的要求。主要演员的舞蹈语汇力求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以不同色彩的蝴蝶群舞象征和衬托梁祝的爱情,也是值得肯定的尝试。

一些专家认为,芭蕾《梁祝》的艺术创新起点不低,但还是“初步”的,全剧各个艺术部类的调整和雕琢,还有很大的空间。如第一幕“英台之梦”与现实之间的“切换”,很多观众没有看明白,可否借助灯光和舞蹈次序变化交待得更清晰些?“十八相送”的戏似乎没有做足,“蝴蝶群舞”也有些喧宾夺主,梁祝“一步一回头”的缠绵情绪没有配以相应的舞段渲染;祝英台“撞坟”之后,似可发挥芭蕾剧浪漫想象的特点,让男女主人公以一段双人舞强化其悲剧色彩,这也许要比墓室轰然而开后马上切换成满台彩蝶纷飞更令人回味无穷。

尽管它并不算完美,但艺术家们历经数年磨砺,终于使它在原创芭蕾的舞台上“站立”起来了。相信日后再精修细改,这只“中国蝴蝶”会飞得更高

㈡ 94版的电影《梁祝》,我想求一篇观后感

楼主给我分 我给你发过去

㈢ 电话版电影梁祝观后感500字

在这样一个似乎有些阴冷的早晨,听着《梁祝》这支传世佳作,那特有的已经仿佛没有一种言语能形容。波澜不惊的思绪在乐曲自然的催化下显得更加林乱了。忽然“砰”的那清脆、明朗的声音把我的思想与乐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许是听了太多遍这支乐曲的缘故吧,潜意识下不禁升起了一丝淡然的忧伤。但音乐总体呈现给人的景象是欢乐的。这让我自然想到了阳春三月,白鸟轻飞,两个素不相识的学子相遇在这美好的世界。

乐曲继续进行着,我的思绪也随之紧紧跟随。我似乎看到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环绕的一片胜地。祝英台与梁山伯正对人间倾诉。这一瞬间我的幻想充满了幸福。但就在此时,一个劫数的到来又似乎预示着这段情缘的哀惋和痛苦。(这当然只是我的理解。或许是对这一主题听人评析的太多的缘故吧。)有相聚也就有分离。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应答着,像是在互诉情谊和离愁。这时能明显的感觉到悲剧即将上演。如海潮涌来的管弦乐正式拉开了悲剧的帷幕,那浑厚、低沉、恐怖的乐音仿佛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在百般阻挠,逼迫一个弱小的女子放弃美好的追求,顺从父母的旨意。此时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至乐曲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渐渐平息。乐曲缓缓奏出《楼台会》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诉心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音乐给人以凄婉的感觉。忽然乐曲疾走,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听众: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绝望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或许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个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结局在前方等候,她顺从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我在小提琴幽婉的乐声中听见了祝英台悲凉、凄惨的哭泣声;看见了那陵墓周围深邃、荒诞的景象。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难道几千年来所有的女子都同样受着这种压迫吗?突然一阵轰然巨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整首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间像是烟云缭绕,两颗终于自由的心紧紧相连。

如梦如幻的一切渐渐平息了,乐曲又奏出柔缓的段子。阳春三月,明媚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一对美丽的蝴蝶在繁花丛中翩翩起舞,形影不离。乐曲从祈愿转变维勒幸福。我想这就是浪漫主义笔下的杰作吧。我忽然觉得这样的悲剧有一个这样的结局显得太过于牵强了,尽管他把这段愁怨变成了忠贞的誓言。

一曲终了。而我的思考却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来。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而是所有被封建势力着一家所束缚的人们的悲剧。面对此我并不能说出什么深刻的哲理使之不再重演,我只希望这在现代社会能被天下的父母所放弃,给儿女一段真正的幸福。

提笔匆匆写下这一连串感言,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只是我,一个天真、单纯的女孩聆听《梁祝》后的一点感想和希望。

㈣ 梁祝观后感 800

蝴蝶的传说-梁祝观后感 蝴蝶的传说-梁祝观后感 爱情,永恒的主题 (转)雪莱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且看这草长莺飞、万物都带着勃勃生机的春天,他们相遇了。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春天、年轻、带着憧憬和期待、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尤如<仲夏夜之梦>中那青涩而又忍不住好奇暗自窥望的眼睛,此情、此景,勾起人无限的遐想。 十八相送延续着前半部分明快轻松的基调。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送君千里终需别,此时一个已是情苗深植,而另一个却还蒙在鼓中,只为兄弟告别而感伤。 若非师母道破天机,山伯才恍然大悟,联想起过去的种种,欣喜无法抑制,激动之余,对着四九大叫:你知道吗?祝公子是个女的!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直白、简单的梁山伯. 山道上,响起轻快而急促的脚步声,众学友拥趸着梁山伯,直奔山下而去。同样的山路,不一样的心情,曾手挽手送走的贤弟转眼间就成了将执手到老的红颜知已了,三年的相处,已经深切了解了彼此,而这三年,二人间也只隔着一碗清水的距离。那种幸福感、满满的、满满的填满了胸襟,多得要溢出来;这种幸福感染了所有的人,虽然大家都知道故事将要走向哪里,但还是抵抗不住幸福的来袭。这就是爱情永恒的魅力,即使千百年后千百次的回味也一样不觉得无味~ 心心念念的九妹终于婷婷站在眼前,一声“贤妹”,忽然让我看到了陆游的影子,一样熟悉的蹙眉,一样的深情款款,听到心里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再定睛,两人间已是咫尺天涯。而山伯不是陆游,他没有纠问、没有狂风暴雨般地宣泄,在面对事实后,他静静对他的心上人诉说了思念,然后藏起满心的失落,换回了信物(折扇),打算就此告别。英台也从少不经事的女孩子一夜间长大,默默地相送爱人离去。骤然二人看到了折扇上一样的题诗,心潮的大堤轰然决口。分易分,聚难聚,人生有太多的无奈,爱与难爱的千古一叹。 山伯最后的心曲在一片凄凉清冷中委委道来,若大的空间只一榻一人一扇,形影相吊。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还忍不住为英台作为女子身不由已的命运而痛惜,为曾经的相识相知而感恩。至真至诚的梁山伯阿,用自己的一片坦荡无私的爱,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也正因为此,英台对已经生死两隔的恋人宣告:生死永随梁山伯,才会成为爱情的咏叹,也为这段绝美的爱情故事画上了一个最让人心悸的句号。 而最后意境完美的化蝶也许可以看作大家情感上的安慰,今生于现实世界里在一起无望,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中,看到这对恋人永远相依相伴。 整出戏里,以越剧曲调为主出现的梁祝经典的音乐贯穿始终,每次恰倒好处的运用都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效果,作为观众的我们随音乐心潮起伏情绪跌宕,沉醉于爱情的甜美与无奈之中. 全场无蝶,即使到最后化蝶一幕也没有彩蝶的出现,郭晓男导演用扇子来代替蝴蝶不免让我联想到2000年日本宝冢歌舞剧团来中国演绎的日本人心中的梁祝,也许是因为茅茅常会带团观摩他们的演出而受到了TAKARAZUKA一定的影响吧.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有些许失落,毕竟中国人心目中那两个美丽的经典蝴蝶形象至少应该出现一次(我认为在花草从中出现两只小蝴蝶,然后再以人以扇代替比较好) 事前最担心“形式美”过了头;但是看完首场<梁祝>后却是忍不住赞叹连连,所有对这出戏的感觉都写在上面了,故事、人物、情境已经基本完美的地演绎了这个梁祝这个永恒的爱情主题。

㈤ 《梁祝》读后感

化蝶——《梁祝》读后感 相遇·暗香浮动 手起,弦动。 那个草长莺飞,杏花烟雨的三月,她脱去珠环玉佩、绮罗素裙,换上清风盈袖、儒衬方巾。远离高墙深院,烟锁轻闺。盈盈含笑,纵马千里,只为出现在你的眼前,温润许久不曾的眼泪。 三年的同窗伴读,无数清风明月、花前月下。他和你抚琴作画、游戏山水。三生石上早已镌定的情缘仿佛从未分离,枕间平放的清水,映出你无邪的内心和她娇羞的容颜。 袅袅燃香前,她早已背叛你许下今生的誓言:“山伯,我不要做你的结拜兄弟。我要做你一生一世,白头不离的妻子!”这段古老的爱情划破天际,漫过岁月,穿过时空。像风华绝代的女子,凌波微步、姗姗飘来。没有什么比得上这无意间邂逅的美丽。习惯了这钢筋水泥世界中狰狞的嘴脸,麻木了这挂着伪善面具的虚情假意,冷漠了仪表堂堂下吃人的罪行,人与金钱相处的很尴尬。这钢筋水泥,物欲横流的森林中一切,相比之下显得如此虚拟、做作!誓言·不离不弃 风吼,雨泣。 白驹过隙,春去秋来。你凭栏眺望,穿了秋水,也不曾见他的身影。等待你的,只剩父母定下的联贵之姻。 你无力抗婚,正如他无力带你私奔。贫穷剥落了他的尊严,也剥落了他的容颜。你苦守楼台,可望墙外飞来裹纸的石块,击落心中的牵挂与相思的诺言。 梦里花开,梦里花落,零落的只剩燃雪焚霜的嫣然。你我不是神,一泼,水就洒出来,一摔梦就碎了,而你一离开,她的魂魄也就散了。 不懂的如何表达爱情的我们,还以为相爱就像风云的善变。你要验证这明月台亭的誓言吗?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份至死不渝的爱情,胜于你我的生命,胜与烟云般的荣华富贵。 一声沉雷,带着祝府与封建礼教的黑暗,硬生生的扯断了一份甜蜜的梦,将怨恨,聚散击的遍体鳞伤。出身,门第这两座散发着腐臭气息的大山,无情的碾碎了相思。在那人吃人的社会中,任何具有纯美意识的东西的存在,都是它生存下去的严重阻碍,于是悲剧也就应运而生了。 “梁祝”式的爱情至今没有出现在冷藏保鲜膜中出售,并不是我们的时代没有真爱,而是我们将爱浸在欲望中,变质过期了而已。别离·三生缘浅 心碎,弦断。 等待是如此的漫长,你的相思弯成消瘦的残月,冷照那憔悴的前程,在这寂寞幽寒的楼宇。你将前程与相思插进祈愿的香炉,用燃烧生命代价换取半世的厮守。 雨恨云愁,相思寒衣。你盼来的却是他郁郁而终的噩耗。十里长亭你望眼欲穿,茫然等待也换不回他远去的身影。 你有泪却无悲,那缠绵亘古的爱情如同麻木的群山一般渐渐死寂…….. 你披上红纱,揉碎眼泪,向着世人眼中的富贵,嫁去。于是,任眼泪汩汩成泉,滚滚成江,滔滔成海……… 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所沉积而成的墙壁是不会被几声微不足道的哭泣或悲剧所震撼的。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相思,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抛弃了祝英台,把她关在绝壁的笼中。我们也会有类似的境遇,当自己一人孤独无助时,恐惧与屈服会爬上我们的心头,但无人喝彩我们依然可以昂扬向前,没有掌声我们依旧可以虔诚的唱歌,像你一样,勇敢的对世界说:“不!”伤城·天上人间 凝眉,莫愁。 清冷的雨下了,三天三夜。湿了翅膀的蝴蝶在颓废的芬芳中悲伤的盘旋。 艳丽的彩霞披,遮不住你枯瘦的身躯;璧耀珠辉,掩饰不了你成灰的容颜;喧天的锣鼓烟火,挽不回你归去的决心。脆弱的你,逃不出这悲漠悲兮的惆怅。萧瑟的青冢,孤立于凄凄的路旁,撕出一道长长的思念。摘去凤冠,褪去嫁衣,白衣素缟的你,怆然奔向冰凉的坟茔,泪水滴下,凝成你欲碎的情肠,一句相思,竟耗尽了你一生的精力……. 心中的血,倾泻着毕生的温柔。你挥袖转身,而鲜血如红唇,轻轻地吻在身上,曳着青烟,散去…… 天长地久的诺言,万世千生的相伴,镂空的海誓山盟,都化作过眼云烟,在空中弥散。泪水洗过的天空,会更加明亮。你会看见他正赶来,青鸟引路,喜鹊为伴,还有一双蝶儿,轻舞于明月花间。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相思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胸前。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人间,不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不懂的如何表达爱情的我们,还以为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心碎弦断,只有余音绕梁;人醒,梦亦醒,一醒就是千年美丽。这段凄美的爱恋,依旧守候在华夏的记忆里,为不堪的我们编织着亘古的缠绵,在爱情的史册里留下最动人的一页……生不同衾死同穴/化作一对翩翩的蝶/魂兮相依/魂兮相守/练衣洞府/香雨人间——【化蝶】

㈥ 对《梁祝》的感受

此剧是一个爱情故事剧。他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抗婚的事情。祝英台要到尼山去读书,那时不许女人到外地读书,英台女扮男装。他说服了父母,和丫头银心出外,中途遇见山伯结为兄弟同到尼山,俩人互相帮助。学习优异,老师喜爱,祝父来信叫英台回家,英台求师母为他们做媒。等山伯到祝家,哪知祝父又将英台许与了马家,山伯因此得病,病故。英台抗婚,要到坟前祭奠,碰碑而死,他二人死后,化为蝴蝶在蓝天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翱翔。这个故事写了梁祝反抗封建的婚姻制度,歌颂了梁祝坚贞不屈的爱情。

㈦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观后感

终于看完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一集。虽然故事的结尾是早已耳熟能详的,但是再次欣赏时,仍然是被男女主人公那至死不渝的凄美的爱情深深地感动。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源于浙江宁波鄞县,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首。故事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主角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出身有钱人家,她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与男孩子一样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梁山伯。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 “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继而相知相恋。可是,他们的爱情一路却走得那样辛苦。不但遭到马文才等士族的百般阻挠与逼迫,又有来自因爱生恨的曾是朋友的暗害,还要反抗传统观念门当户对的礼教。祝英台代表的是千百年来被保守民风所压抑的精神,具有不畏强权为自己争取权利的勇气,却又不失中国传统女子的温柔婉约,更难得的是拥有读书人的知书达礼。她一方面表达婚姻自主的想法,一方面又顾及伦理孝道。最终梁山伯因思成疾,未免于一死,棒打鸳鸯两分离!保守的年代,梁祝的真情,连天地都被他们感动!于是,在梁山伯的坟前,电闪雷鸣,坟墓分开两半,祝英台飞身与梁山伯相会,二人微笑地飞向他们梦想中的归宿,完成了他们生不能同裘,死要同穴的誓言。之后,坟墓合闭,象征着他们爱情的桃花也遍地开放,绿色装点了他们的墓穴。二人化成了彩蝶翩翩飞舞,嬉戏其间。从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摆脱了一切阻挠,天上人间相爱到永远。 也许,在那样的年代,只有死,才是他们能相守的唯一出路。 一个美丽的神话,痛却也让人幸福的故事。有人称它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是共赴黄泉却一下来了个天崩地裂,似乎把所有未曾释放的感情都留到了这里。再回头想一想现代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早已没有了如此的艰辛与磨难,但是,我们也几乎见不到这样的惊天动地的真正的爱情了。人们人为地给自己套上了金钱、地位、身份的标准,搜寻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家庭中,也常常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包围而无暇顾及其他,人们只能从想象中找寻纯粹的爱情。也许,这就是现实与神话之间的区别吧。 但愿,我们每个人不管拥有怎样的爱情,是幸福也好,是痛苦也罢,但是至少要拥有一颗为爱而感动的心灵。幸福,就在其中。因为,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真谛。

㈧ 关于梁祝的赏析评价(800字左右)

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静静地聆听着经典的梁祝,好像看到所有的花朵都悄然地绽放在遥远的琴音里,所有的蝴蝶都以爱情的姿势美丽地起舞翩飞。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地老天荒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知道,许多如花的美丽都来自春天,许多如歌的爱情都来自传说。从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开始,我就以聆听的姿势遥望着梁祝的春天。 在琴声飘去的地方,只看见黛青的远山盈盈地含笑;春水的绿波倒映着小桥,来往的行人走在阳关道,摇晃的酒帘儿高挂在红杏梢,绿荫的深处传来一声声的啼鸟,柔软的柳丝拂动着心绪在暖风中轻摇…… 传说中的那座古老的杭州城,被一根细细的琴弦就这样拉近。被琴弦拉近的,还有从学堂里传来的那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在燕影掠过的天空上,那一阵阵的读书声,使江南的春天更温暖,也使春天的江南更明媚。 这样的春天,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春天,在摇曳的烛光旁赋诗弹琴,在如水的月色下对歌吟诵。同窗三载,情深似海。十八相送,长亭接短亭。楼台话别,情切切,意绵绵……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好像早就在预料之中。花飘叶落,楼台摇晃。琴弦如丝,牵动着我的心在瑟瑟地颤抖。琴声好长,沉重地萦绕着我远望的目光。我的目光和心情,在暴风雨的袭击中总渴望着晴朗。 在晴朗的天空上,蝴蝶渐渐地飞近,飞过了岁月的时空,从千年的传说中飞进了我的梦里。有蝴蝶翩飞的梦,是一个美丽斑斓的梦,陷入在这样的梦境里,我宁愿一生长眠不醒。 琴声渐渐地飘远,飘入了历史。在历史的枝头上,梁祝是永远的花朵,是永远绽放的爱情的千古绝唱。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㈨ 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剧观后感800到1500字跪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是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最富神秘色彩、浪漫情调和历史意义的民间故事之一。梁祝独特的魅力就在于,这个故事既艺术化地记录了深刻的历史悲剧,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幻想因素。传说的“人人共爱、处处为家”的特点,或许正是它的巨大而深刻、广泛而恒久的魅力之所在。梁祝传说是一部宏伟的交响乐,奏出了爱情的颂歌、自由的颂歌、和生命的颂歌。

其大概故事内容为: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并不是寻常的男女之间的爱恋。祝英台爱上梁山伯,确乎是女人对男人的传统爱慕,无须大惊小怪,但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感情变化,很值得我们细加回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伫立着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单影只地行走于访学的道路,这时,另一个出门访学的婀娜“男子”即祝英台出现在他孤寂的视界里。异乡求学的梁山伯遇见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友情之火自然的从他内心升起。在三年的朝夕相处中,祝英台私下爱慕着梁山伯,以为只要她还原为女妆,梁一定会加倍欣喜和娶她为妻。在分别之际,她含蓄地向梁山伯发出了隆重邀请,希望他能准时到家里迎聘她的妹妹“九娘”。这是一个旧时代女子向男人所发出的暧昧而动人的呼吁。后来的事件发展变得越来越富于戏剧性。当梁山伯在赴宁波当官途中专门前往探视祝英台时,家童声称府上只有“九娘”而没有“九官”,这使梁猛然意识到他犯了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我们可以想象当朝夕相处的同性“损友”,突然变成了一个千娇百媚的女人,还是那个自己要来求亲的“九娘”,内心震撼可知!但有句话说:爱情的初始阶段,往往是友情,而诚挚的友情是爱情的必要准备。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又是“日同桌,晚同床”。如此,可以知道,他们有很好的爱情基础,尤其是祝英台是女人的事实公开后,梁山伯、祝英台更是你有情、我有意。本来两人是可以永结同心,携手迈入婚姻的殿堂的。但就是由于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及马文才的横生枝节,使这对有情的男女最终只能“死后同穴”。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本来是多么的美好,然而,这样的一对有情有义的男女的爱情只能以非花好月圆,皆大欢喜的结局结束。这于梁山伯、祝英台两人而言,是他们的悲剧。要恨,就恨他们生不逢时造化弄人。试想,在当代的婚姻制度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一对痴男怨女一定不会以这种悲剧的结局而收场,人们会成全他们的。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悲剧出现呢?在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和不同的经济地位下,决定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和社会机制必然产生并越来越牢固。这种男尊女卑,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剥夺了妇女学习求知的权利;婚姻包办制,剥夺了女子爱情和婚恋选择的自由。人们渴望自由和封建制度本身所形成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婚姻上就是婚姻自主和婚姻包办之间的矛盾,也是梁祝悲剧的深刻根源。

梁祝传说的悲剧成因除了包办婚姻制度,与梁祝性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梁祝戏剧,还是梁祝传说,其中梁山伯的不辨雌雄,以至近乎木讷,都是为了刻画梁山伯“志诚君子”的形象;而祝英台为梁山伯殉情,则主要是要表现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诚与专一,故事的主题是歌颂两人纯真无邪的爱情及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故事当中人物的行为或情节的安排,都服从于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的需要。梁山伯对异性反映是迟钝还是敏感,祝英台是以身殉情还是从命另嫁,都是由两人的性格决定的。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剥夺了妇女学习求知的权利;婚姻包办制,剥夺了女子爱情和婚恋选择的自由等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祝英台所表现的,则是当时常人难以理喻和做到的“离经叛道”:她为了求得贤士为偶,不仅打破了“男女七岁不同席”的枷锁,而且大胆地女扮男装走到男子中间,与他们一起求知求学;她从三年实际接触中看中了梁山伯,竟不顾“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成规亲自托嫁妹,一“实则以身相许”;她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竟然作出以身殉情的壮举。她的行动,惊天地、泣鬼神,赢得了多数民众的同情。反之,倘若祝英台没有离经叛道,为爱情抗争、为真爱殉情的精神,那么梁祝伤别后故事就结束了。因为嫁为马家妇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与常人一般,就没有什么离奇故事可说了。那么梁祝爱情故事还会千古流传吗?而在流传的梁祝故事中,正因为有了奇女子祝英台的“离经叛道”,才使梁祝爱情故事曲折、感人,从而得以千年流传不衰,堪称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是祝英台出门读书时遇到的一个朋友,他们同馆读书,结为兄弟。他学成别后,有事未能如期践祝英台之约,后至祝家拜访,方知祝为假扮男子,自愧愚鲁,不能辨识。他得知祝已聘马家后,懊悔不迭,回去相思成病,两月即身亡。而在清代邵金彪写的《祝英台小传》中,则称梁山伯“自以家贫,羞涩畏行,遂至您期”,待当上勤令后才敢于“过祝家,询九官”。从冯、邵的故事看,梁山伯是十分憨厚而平常的人。有条件的男儿求学在当时是天经地义之事,并无奇特之处,梁山伯就是这样平常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年同窗而不辨男女,实在是有些愚讷,还因贫羞涩畏行,拖延约期,性格怯懦。更令人痛惜的是当知祝英台已聘马氏,只能懊悔不迭,忧郁而死;不敢作出抗争之举。如果梁山伯不是平、愚、怯、迁之人,也有祝英台为爱殉情的精神而去抗争,也许又会走出双双逃亡、另觅乐土的叛逆之路,其结局就可能变成历尽艰辛,苦尽甘来。然而,梁山伯就是梁山伯,以他平庸憨厚的性格,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此,“不作为”的梁山伯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就此而言,梁祝悲剧是性格悲剧,两人的性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梁山伯的憨厚质朴及在求学过程中的心无旁骛,使他不能洞察祝英台的女性身份,因而错过了与祝英台缔结良缘的大好时机,而祝英台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则造成了她以身殉情的人生结局。

阅读全文

与94版梁祝电影观后感8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苹果手机用流量下载电影网站源码 浏览:605
印度著名爱情电影有哪些 浏览:767
银河奥特曼格斗中文版大电影 浏览:921
我和我的主国电影小学生观后感 浏览:398
口袋音乐电影沙龙是什么 浏览:879
边境毒品电影大全 浏览:30
2018法国电影野性下载 浏览:282
有一部外国越狱的电影好看 浏览:395
求一篇电影观后感 浏览:377
搞笑电影纯音乐素材 浏览:500
粤语电影骂人经典语句 浏览:418
始动电影演员表 浏览:954
搜索成龙的电影在线播放 浏览:721
灾难大电影荷兰男孩 浏览:907
南极二哈电影音乐 浏览:437
电影院一氧化碳怎么来的 浏览:293
百度网盘中英字幕电影网站 浏览:172
美国电影中的鸟图片 浏览:250
粤语真人动漫电影大全 浏览:427
法国电影爱3d图解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