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大腕观后感

电影大腕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8-09 00:42:24

Ⅰ 疯狂的石头1500观后感

最深感受:镜头剪接制造的黑色幽默:石头其实没疯狂;疯狂的只是这些迷茫的人们。
在这部电影还没有开始上映的时候,形形色色的造势运动开始了。从网络到媒体,一造再造。类似什么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希望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我看这部电影的之前已经根深蒂固地盘踞在我的思想了。
的确,造势运动是必要的,毕竟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造势运动的水涨船高才那么心急地想看这部电影,可是当造势运动把电影的高度推到一个太高的程度的时候,看完电影的人们会有一种非常严重的失望感。
如果之前不是那些潮涌而来的造势,也许,我看完这部电影也就成了新的始作甬者了。然而,因为轰轰烈烈的造势运动,这部电影看完,只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失望了。
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电影没有能够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那个高度。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前面过于猛烈的诱惑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而且是一部被造势运动扼杀的优秀电影。
失望,终于在看完电影的时候彻底地把我击溃了。说到黑色幽默,如果说这部电影就是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希望的话,我宁愿选择01年冯小刚的那部《大腕》,纵然不是很好笑,可是至少在布局上形成了一种极致的讽刺。
然而,看电影总应该多少更客观一些。抛开这些造势运动的话,我想说,这其实还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如果把宁浩仅仅当成是一个传统的导演而不是什么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这部电影已经难能可贵了。
在我看来,是那些风起云涌的造势运动扼杀了这部电影,也扼杀了《疯狂的石头》里的这个宁浩。为什么要让我感到失望呢。这本来应该让我感觉到惊喜的电影才对呀。
说回电影本身。宁浩是一位很努力而且很有天分的导演。比如在朋友非常反感的所谓累赘的那个开头,恰恰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部分。
一件事用了三个角度来说明白,朋友说其实这部分不应该述说得如此拖沓。因为反复。
据我所知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小说里会经常被用到,而在电影里却似乎不那么常见了。就算有,似乎也不曾有过这么长的一个篇幅来如此幽默地表达。
而且这一整段表述的仅仅只是一件事吗?我看不然,这一段讲的是三个故事甚至不只三个故事。首先是谢小盟在缆车上追女孩子;其次是道哥一伙打着搬家公司的旗号偷窃;还有就是包世宏偷偷用厂里的汽车学开车;另外还有收购公司助理在收购不成后对着墙壁泄愤;最后才是撞车的把这一切联系到了一起。
朋友看到的是撞车,我看到的却是撞车背后的那些。有什么办法把以把这么多的资讯如此密集而不让人感觉拥挤地安排在这么小的篇幅里呢。朋友说的那种所谓的累赘,在我看来反而是非常简洁而精练的。
这一段几乎交待了后面整个故事里最重要的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背景。这一段其实是非常精练而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段的话,后面部分可能要用更长的篇幅来说明这些。
当然片子后面撞车的那段重复用的这种手法看起来要比这一段逊色得多了。不论是重复的必要性还是片段本身所释放的张力来说,那一段都像是创作者本身的那种对于某种技巧的过度的迷恋。
一个导演能把最多的资讯集成到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导演应该已经是成功的了。在这方面的宁浩显得相当出色。
为什么我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呢。因为宁浩。一个好的导演不一定能拍出好的电影,而没有一个好的导演是绝对不可能拍出一部好的电影来的。
这部电影的剧本应该不是那么好的,毕竟这个故事充满了太多太多的偶然性,黑色幽默过足了瘾的时候,谁又能相信这部电影背后所讲叙的故事的真实性呢。当然也许我们要的并不是所谓的真实性,可是一部电影如果让我们觉得真实而感人的时候,那么这样的电影是不是会更出色一些呢。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选择那么多年前的《大腕》作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希望而不是这部《疯狂的石头》的原因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说,《大腕》里的故事发生的概率要比《疯狂的石头》高很多。纵然那也并没有真实性可言,可是至少那有可能性。
黑色幽默出现在高概率的可能性里要比仅仅的黑色幽默高明得多。
所谓疯狂,翡翠只不过是一个无辜的载体罢了。不管是躺在展览厅里那些光彩夺目的灯光下面,还是被包世宏不知所谓地戴在他女朋友的脖子上,石头也罢,翡翠也罢,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辜。
不是有句古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吗?匹夫的确无罪,可是璧呢,不也是一样的无辜吗?有罪的只是那些疯狂而贪婪的人们罢了。
翡翠作为一种绿色而剔透的石头,其本质也依旧还是石头。永远安静,永远朴实无华。只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的那种价值观点让它变得珍贵,抛离了这种人为的观点,其实翡翠一样一文不值。
电影里似乎也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块翡翠最终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谢幕,只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翡翠最终被洗尽了铅华,跟所有的赝品一样成了真正的赝品戴在一个小女人的脖子上,从此就在厨房的油烟里度过了以后的岁月。
也或许这没什么可想不透的,毕竟这原来只是茅坑里的一块石头罢了。可以在一个女人胸前摇摇晃晃地过一辈子,也许就是这块翡翠在茅坑时代里最美好的一个梦想了。
来自平寂;终究也归于平寂;中间这如许繁华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之后,一切是否只能依旧。
或许说,这只是一种缘罢了。入世是缘;皈返也是缘。穿过了这些疯狂的繁如夏花的表象,也许其实只是一个黯然的禅理罢了。
在我看来,因为这样的基调,看起来这部电影变得像是一部悲剧一样的凄凉。像包世宏的前列腺,总是撒不出的尿是那么的哀怨。而最后终于可以畅快地在尿兜前大笑的时候,这样的大笑如何不凄凉呢。
大笑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悲哀的求之不得,最后终于得之的时候,那种大笑跟在战场上大战三百回合之后两军只剩下自己一人时那样的悲凉和孤独。很多时候不停地挣扎,最终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最想要的不过是那些最平常最平淡的一切,这时候我们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和曾经的那些敌人,多少人可以感觉到那是一种真正的畅快。在包世宏患前列腺炎之前,他怎么也不会理解,可以畅快地站在尿兜前张扬地左摇右摆绝对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反思前事,其实那是一种很悲凉的感觉。
还好,我还算身体健全,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哈哈地干笑几声,末了责骂一下那些造势运动者。而不用忍着,或者想骂又骂不出来。
这是一部这样的电影,茅坑里的石头翻身把歌唱,疯狂的人们用一种不合弦的和音唱着自以为高吭的歌。其实剔除那些和音,主唱的声音是很好听的。
而其实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在无聊地看电影。看完电影后总习惯啧啧几声,然后睡去。
晚安,所有疯狂的石头。晚安,所有疯狂的人们。
来自平寂;终究也归于平寂;中间这如许繁华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之后,这一切的确只能依旧。
或许说,这只是一种缘罢了。入世是缘;皈返也是缘。穿过了这些疯狂的繁如夏花的表象,我终于明白,其实这真的只是一个黯然的禅理罢了。

Ⅱ 电影大腕的影评,-主题是什么,镜头景别色彩代表什么,

要被删了吧

Ⅲ 求几篇电影的影评。(观后感)

经典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望采纳

Ⅳ 急求一篇电影《大腕》的影评,要求要运用视听语言,1000字左右。

给大哥

Ⅳ 急需一篇观后感.<音乐之声,乱世佳人,大腕>这几部电影的随便一部 要求1000字以上.能写出

一阙悲凉的歌——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无解命题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对称
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Ⅵ 帮忙写一篇电影观后感,门徒,大腕,饭局也疯狂。

已经发给你了,我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请查收。。。。。。

Ⅶ 大腕 影评

http://www.domovie.com/news/MovieMaster/MovieChinaMaster/200408/1792.html

Ⅷ 急求一篇电影《大腕》的影评,要求要运用视听语言,1000字左右。

摘要 人生就不能太认真了,太认真倒无趣了。

Ⅸ 帮写一篇电影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Ⅹ 求一篇《大腕》观后感~~

http://..com/question/42705734.html?si=3

阅读全文

与电影大腕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绝世天劫电影图片 浏览:430
音乐电影猫的读后感800字 浏览:186
大地电影院3月7放映表 浏览:587
活着电影葛优电影解说完整 浏览:488
热爱祖国的电影观后感 浏览:925
丈量世界电影演员表 浏览:669
电影院出的电影 浏览:201
苹果手机用流量下载电影网站源码 浏览:605
印度著名爱情电影有哪些 浏览:767
银河奥特曼格斗中文版大电影 浏览:921
我和我的主国电影小学生观后感 浏览:398
口袋音乐电影沙龙是什么 浏览:879
边境毒品电影大全 浏览:30
2018法国电影野性下载 浏览:282
有一部外国越狱的电影好看 浏览:395
求一篇电影观后感 浏览:377
搞笑电影纯音乐素材 浏览:500
粤语电影骂人经典语句 浏览:418
始动电影演员表 浏览:954
搜索成龙的电影在线播放 浏览: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