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500字
观后感首先就是把电影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再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下真情实感。
正文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单》,对我的触动很大,之后在寝室我又看了一次,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有太多的东西是震憾到我的脑子里,骨子里。
描述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这是一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能强烈的感觉到生命的重量!救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不是焚尸场面的惨烈,也非毒气室中的恐慌与绝望,而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早晨。这个早晨,一群可怜的犹太人正在一个德军辖区的电网内如牛马般不堪重负地劳作。而该辖区的长官葛夫呢?
他正光着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欠背伸腰,悠闲地俯视着他统御的犹太人。在他背后的卧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缓缓踱回屋内拾出一条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们一一击毙。他歪着头,嘴里叼着枝烟,表情平和。
每一声枪响,都惊扰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耳朵逃到枪声之外,可她失败了,因此她难受极了——枪响惊扰了她的睡眠,她难受极了。这决非突发事件,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杀戮在他们的意念之中,已经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这种十分态的事件已被他们看作常态。这一点,我觉得比杀戮本身罪恶百倍。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营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价,被随意的践踏。犹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战争的惨痛代价让人不忍。人性在战乱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说战争从来只会凸显人性丑恶的一面,我们也看到纳粹军人对生命的漠视和肆意的残杀无辜的波兰犹太人。
庆幸的是我们也看到战争的无情却激发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聪明的头脑在战争中以低廉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收入,是冷血资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犹太人,把他们带进了自己的避难所。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绪坍塌,一向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
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发奋,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
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单上的每个名字,则是生命的份量!
2. 百团大战观后感400字左右
通过观看《百团大战》抗战历史影片,使我感触颇深。影片中的历史人物英明神武,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让我感觉身临其境,特别是影片中感人的片段,让我眼角颤抖。所有的恨意和伤感,随着泪珠流进了心里面。当看到革命壮士英勇牺牲的画面时,心里的悲伤和强烈的挣扎,激发着我内心的战魂。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我们该做的就是苦练杀敌本领,努力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不忘国耻,发扬革命先辈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别是身为戍边卫国的军人,更不能忘记老西藏精神,要为实现强国梦不懈奋斗,争当一名合格的当代革命军人。
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观看了历史影片《百团大战》,我深为触动。从内心深处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不堪回首的历史,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用生命夺取的胜利来之不易。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奉献,才能对得起这一身军装,对得起已故的先烈。
影片中展现出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以国家为己任,在面临亡国的危急关头,坚强领导、果断出击,扭转局面由被动转为主动,他们深入百姓,发展群众,鼓舞士气冲锋在一线作战指挥,将敌人包围圈各个击破,打乱了敌人的战法,重创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铭记历史,居安思危,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来捍卫祖国,让敌人不敢再犯我疆土。
上级领导组织我们观看《百团大战》,我深深地被当年的先烈所感动。他们那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精神意志,洗礼着我们全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肤,深入骨髓感染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更加铭记那一段血的历史,也在向我们每一位军人敲响警钟,勿忘国耻,身为当代革命军人的我们就更应当做到铭记历史。
在加入部队这个光荣集体时,我们就宣誓:“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但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时,我愿意将我的满腔热血流向祖国的土地。
3. 求德军闪电战进攻波兰方面的电影...
好像没有这方面的,之看过这两部!
电影《说谎者雅各布》,是德国尤雷克.贝克尔的原著改编的。讲的是关于一台收音机、一群波兰人和一个谎言的感人故事
《钢琴家》
电影讲述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日彼曼在德国屠杀犹太人期间逃过一劫,在废弃的居民区里躲了起来
4. 《美丽人生》是一部打动过太多人的电影,如果写观后感的话,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
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美丽人生》:
一、故事背景
影片开篇提到故事发生在1939年,这一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这是一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也是破坏性最大的伤亡最惨重的战争。61个国家地区,20亿人被卷入战争,其中5120万人死亡。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其他种族都应当接受日耳曼民族的领导和统治;世界上最“低劣”的种族是犹太民族,应当对之实行种族灭绝。影片主人公圭多就是其中众多“异教徒”之一,也是5120万死亡民众的一个缩影。
儿童和老弱病残以洗澡为由被送到毒气室遭受残害,小朋友却能逃过一劫,为什么?因为他不爱洗澡,抗拒洗澡。这在影片前半段有交待,朵拉要小朋友洗澡,小朋友拒绝,圭多还帮助小朋友躲避妈妈惩罚,这就让后来的结果不突兀,观众也自然接受接受,巧妙。
5.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什么电影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电影《波兰闪击战》。
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也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者“1939年九月战役”,西方各国称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基本介绍
德军为了消灭英法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提高自己的战略地位,增加军事经济来源和建立进攻前苏联的战略基地,于是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
并赋予其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不过被波兰拒绝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不久后承诺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使得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十大战役之一“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6. 有没有德军二战闪击波兰的电影
有个纪录片,名字好像叫〈二战启示录〉,大概有10集左右,详细的介绍了二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里面好像专门有一集来介绍古德里安和闪电战。
7. 德国闪击波兰的电影
战争场面没有,跟这个有关的
《辛德勒名单》和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师》
8. 飞行员爷爷的空中逃亡读后感
飞行员爷爷的空中逃亡读后感
杰克的爷爷一直有一个心愿,他想要像年轻时那样,驾驶心爱的“喷火”战斗机翱翔蓝天,英勇作战。可是,他的“糊涂症”一天比一天严重,眼看着要被杰克的爸妈送去“黄昏塔”老人院,可是杰克不想和爷爷分开。
“黄昏塔”黑暗神秘,这个看似美好无比的老人院,实际上是诈骗集团的总部;看似温柔和蔼的护士们,私底下却是凶狠的恶保安假扮的。杰克必须马上救出爷爷!杰克的逃亡计划能够成功吗?爷爷的“飞行心愿”能够梦想成真吗?
本书的主人公杰克非常喜欢听爷爷讲故事,他的爷爷曾是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里讲述了二战发生的一些战争。二战的时间发生在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由同盟国对阵法西斯轴心国。开端是德国闪击波兰,占领波兰领土。后来,英法联军在与德国的对战中崩溃撤退,发生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1940年至1941年,英国与德国发生不列颠空战,英国战胜,使德国第一次受挫。这次空战中,德国对英国实行了伦敦大轰炸行动,英国当时建造了防空洞来防备敌人空袭,而且当时的英国实行定量配给量制度,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有定量的配给,不能超额。
二战中,庞汀爷爷作为空军员曾为英国乃至世界作出过贡献,而这段经历,也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历历在目。孙子杰克对爷爷的经历非常感兴趣,把爷爷当成了偶像一样的存在。
9. 如果要给《美丽人生》写观后感,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黑色幽默的手法,电影叙事手法。
1、黑色幽默的手法
《美丽人生》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圭多对美丽人生的憧憬和在残酷环境中特有的乐观。
(9)闪击波兰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穿帮镜头
Guido在集中营跟儿子说话的戏,小演员说台词时,贝尼尼也同时做口型。军营中,Dora从床上站起来,去窗边听她丈夫放的音乐时,在屏幕左边可以看见电缆和工作人员的影子。
Guido的儿子从藏身之处走出时,他径直超一个道具走去,那显然是给小演员表演设置的“记号”。
Guido通过喇叭放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故事》中的《威尼斯船歌》,而事实上因为奥芬巴赫是犹太人,所以在纳粹集中营很难找到他的音乐。
10. 失去的胜利的读后感
关于波兰战役前的形势分析。首先是国际关系方面,在东线与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协定,确保在攻击波兰的时候苏联不会参与战争,在西线英国和法国给德国施加压力,但是希特勒认为法英不会非常积极地从西线攻击德国,原因有三:(1)英法军队装备太差;(2)英法进攻德国齐菲格防线需要付出血的代价,英法不会作这个牺牲;(3)地中海地区紧张的形势影响英法的自由活动;(4)英国的张伯伦和法国的达拉地都没有这个魄力宣布战争。实际上德国如果进行战争需要冒的险短期来说就是在东线波兰和西线与法英联军作战,长期来说可能是直接面对苏联和英法。最终的事情的发展结果是德国不断地通过军队调动和军事活动给波兰施加压力以获得在旦泽-波兰走廊上的利益,将东普鲁士和德国联为一体,但是波兰由于收到法国并不完全实际的承诺一直没有达成协议,最终在虚虚实实的军事部署下,1939年8月24日确定于9月1日闪击波兰,整个战役在9月27日四周多的时间内结束,波兰战败,被苏联和德国瓜分。
关于波兰战役的战略形式。在地理形势上,波兰战役之前德国可以从北方的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但泽地区)--西里西亚--斯洛伐克,三面进攻波兰;在军队实力上,德国动用的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共42个师,其中北方集团军16个师,南方集团军队的26个师,波兰的军队包括30个师和10个临时征集的师,但是军队的装备陈旧;在德国西线,德国布置了大约11个正规师和35个新编师,其中大约四分之三可以投入使用,空军预备最弱的第三集团军,但其面对的是108师的法国军队和英国的一些地面部队。所以这样的部署德国在西线是面临巨大的风险的,德国的战略一方面是认为法国的援助不会太有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在短期击垮波兰但是不与苏联发生摩擦。而波兰的战略就是拖延德国进攻的步伐,并取得西线法国的攻击,让德国两线作战,并在适时进行反攻击。
关于波兰战役的具体进程。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发动攻击,其中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和东波米拉尼亚攻击波兰,切断波兰走廊,会合后向东南和南运动,从背后供给维斯瓦河的守军。南方集团军队从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一线正面攻击波兰,以歼灭维斯瓦河湾的守军并与北方集团军会合围攻波兰。而波兰军队在东普鲁士、波兰走廊和华尔塔河一线1千多公里的防线上面防御德军,防御一切东西,并具有随时反攻击的态势。就是这样的一个态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线瓦解。
关于波兰战役的教训。其一不要相信盟友的承诺,任何国家的承诺都是可以被更改和变形的;其二如果清晰的战略目的,波兰的战略目的应该是尽量拖延时间,并即时推到河川线之后,等候盟友的更大的攻击,这就不应该在实力低于对手的处处设置,处处防守;其三集中兵力于跟短的战线,并保留较大的预备机动部队是大战役需要的。
“曼斯坦因计划”,速度和冒险
波兰被征服之后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线的英法联军队。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最初计划和“曼斯坦因计划”的形成和比较;其二进攻计划和具体执行和其中的问题;其三对英战役的分析。
关于曼斯坦因计划和最初计划的对比。最初的计划类似一战中的吉里芬计划,从比利时攻击长途迂回到巴黎西面与证明进攻的德国军队会合攻击巴黎,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计划大致如下:首先由B集团军群从荷兰和比利时对英法联军队作正面的强攻,南方A集团军队负责在B集团军队进攻给时保证其南侧的安全,再南方C集团军群防守卢森堡和阿登地区一下的齐菲格防线,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英法军队驱逐出比利时并占领海峡延岸占据有力地位。而曼斯坦因计划的核心是主力的攻击应该在A集团军群,首先通过阿登地区使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到莱姆河下游切断英法联合军在退路,南边两个集团军向西南进攻保证南侧安全。在达到海岸线之后与B集团军一起围歼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队。之后掉头南下攻占法国全境。两个计划的差别包括:原来的计划主要是部分胜利,同时需要正面强攻英法和荷兰的军队,而后者采取奇袭的方式,能够在取得全局性的胜利。曼斯坦因计划简单的概况包括四点:其一德国应该在陆地中解决战斗,但是不应该敌人在小范围内部作正面的对攻,而是需要极大限度的保留实力应对苏联潜在的威胁;其二主要攻击放在A集团军群,通过阿登奇袭法国,并以直接冲到索姆河下游,切断比利时境内军队和渡口的交通线;其三为防敌人在南侧攻击A集团军队,并和比利时后退的敌军会合形成条新的从马奇诺防线到海岸再到索姆河形成一条新的防线,需要攻击南侧任何军队的集结;其四A集团军群需要加一个集团军有三个集团军队的力量,其中一个集团军从阿登地区直趋索穆河下游直到海岸线,一个集团军向西南进攻保证南侧安全,最后一个集团军象纵深进攻掩护整个作战的纵深侧面。
关于曼斯坦因计划的具体执行。在具体的执行中A集团军群按照计划进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直冲到索姆河下游。在具体执行中最致命的错误是在敦刻尔克放走了英国33万军队,其原因可能有三种其一是保证德国的势力,在敦刻尔克外围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其二是德国空军元帅认为可以凭借空军解决英国;其三是希特勒放了英国人一马,希望换取和英国的和平协定。
关于对英战役的分析。使英国屈服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其一切断英国的海上补给线使英国屈服,类似拿破仑当年的大陆封锁政策,这种方法要求德国的空军可以压倒英国的空军,但是在1940年这个可能性比较少,不列颠空战也没有使英国屈服,该方法需要时间这会带来苏联和美国的威胁;其二是争夺地中海,切断英国和石油和粮食供应,但是这个方法不足以使英国屈服,同时会连带接入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中立国;其三是攻击本土,如果攻下本土虽然不可能是英国倒下,但是英国的殖民地会受到影响,并且英国的美国对英国的攻击将会失去跳板,苏联也会对第二战场失去期望而不敢开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德国空军和海军能够抗衡英国的空海军,这个似乎是一个比较冒险的,但是如果具有较早的作战计划,也就不会在敦刻尔克放走33万人,即使放走了如果在法国战役结束后立刻进行登录作战,还是有可能取得成功,优势是英国没有非常牢固的海岸防线。
我想教训和经验包括:其一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需要在战争中持续不断地作,而不是在一个战争结束后进行,并且需要根据形势不断改变;其二速度、冒险以及果决从来都是创造奇迹的保证;其三两线的战争是最冒险的,安抚一方而进行另外的战争是合适的,虽然很多时候很难获得这样的形势;其四兵以正当,以奇胜为致理之言。
取与舍的平衡
关于希特勒的为帅之道和战略规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希特勒在作为最高统帅中的失误解;其二战略目标和它的取舍。
关于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的失误问题。德国在二战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官,也有纪律严明的军队,但是最终在几个大的方面出现错误导致最终的失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放权不够,希特勒具有在政治和经济学上非凡的才能,但是在军事上面缺少卓越的才能,这也是和拿破仑最大的不同,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做法是有一个具有非凡经验和参谋部,并将实际的一些权利下放给参谋部,而希特勒过多的插手具体战役直接给组织和一些具体战役的实施上带来混乱。
关于战略上的问题。希特勒在政治上面具有冒险的天性,并且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军事上一方面是过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却缺少必要的冒险。其一在一些很难处理,但是又无法避免的问题上面左右徘徊,直到事情无法逃避才花费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而往往又处理不好;其二在战略上没有一个最核心的目标,过多的目标分散了资源,这直接导致在一些无关大局和一般重要的点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但是在最核心的目标进攻上面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无法达到最核心的目标;其三在必要的时候没有迂回的选择,战争需要弹性,有时候需要退一步然后再攻击。
曼斯坦因元帅很多关于战争的要点描述我想非常具有价值:
1、一个目标实现需要与它的时间、人员配备、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是相关的,需要作出详细的调查而不是光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
2、追求多个目标,然后使资源消耗完了,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为了得到决定性的目标,必须牺牲不重要的目标来换取,或者接受相当的冒险;
3、真正的斗争中是需要冒险的,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战争和政治生活中都是这样的;
4、当面对不愿意面对又无法避免的决定的时候,不能拖延,如果事情不可免,那么就立刻去作,而不要拖拉,因为该面对的终究还是要面对;
5、一个高明的拳手往往会后退一步然后发动致命的打击;
6、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知之明甚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