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论持久战电影观后感

论持久战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8-07 17:35:16

Ⅰ 地道战电影观后感

《地道战》,它讲的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挡日本鬼子的侵略挖地道,与日本鬼子对抗的故事。

1942年,鬼子对高家庄进行了疯狂地扫荡,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了。当地人民在支书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等领导的带领下,把水井、地窖等地方改成了多口地道。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鬼子突然来袭,支书高老忠为拉警铃而光荣牺牲。人们在道里呆了好久,狡猾的鬼子挖开了地道,幸好赵家庄的支书赵平原带着民兵及时赶来才救了大家。高传宝和大家一起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终于想明白了!

后来,人们进一步地改进了这个地道,它不仅能防水、防火、防钻、防毒,还可以躲在暗处打鬼子。最后,人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胜利,把敌人赶出了高家庄!

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只要开动脑筋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共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Ⅱ 论持久战——情感专家请进

不管是持久战还是短兵相交,首先你都得让她注意到你,从她看到的无数男人中突显出来,这是第一步。第一步怎么做就要根据她的“厌恶”了,就是说,只要不在她“厌恶”的表现一类都可以做,包括令她反感的事,反感没关系,你可以道歉、可以赔罪。

第二是让她想着你。不管是“这男人好棒”还是“这男人好奇怪”或者“这是男的还是女的?”都没关系,甚至她想着你的时候是怒气冲天的都没有关系,因为想要占据她的心,你首先得进入她的心。注意不要玩过火。

第三是操纵她的情绪,让她为你怒、为你笑、为你感到无可奈何。激怒她是为了她想着你,你要有把握在这件事上获得她的原谅才可以去激怒她,否则只是自寻死路。在很多人都想方设法让她笑的时候,你用一件无关她原则的小事去激怒她反而出位了,于是在众多优秀的男人里,她脑袋里想得最多的却是你。另外记住,要用她的笑取代她的怒,光是“我原谅你了”是没用的,不管你出个糗还是说了一段让她忍俊不禁的笑话都可以,总之,让她在你的面前无法维持怒意。

第四,在她对你的好感上升到可以单独吃饭、看电影之后,要适时的表现出你对她身体的渴求,适当的表达你的欲望和适当的住手,挑拨和提醒她生物性的本能。

如此之后,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考虑几时结婚了。

Ⅲ 如何评价《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显然就是这种彻底的理论。它把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都阐述的很彻底了,以至于在这篇文章上方,显然已经没有惹人心烦的乌云存在了。这就是它的优秀之处。要知道,人是最难以掌握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任人忽悠和摆布。你的理论,存在任何的疑点、模糊不清的逻辑、或是惹人讨厌的乌云存在,就都不彻底,都有可能系统性崩塌。乱世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做支撑,确实会上下相疑。你的理论如果存在缺陷,则忽悠一百人能行,忽悠一万人能行,但是想忽悠5万人,10万人,千千万万人,就不可能了。因为总有人会对应上你的矛盾,你的不足之处。而理论只要彻底,是能够说动人去行动的。

Ⅳ 各位大大啊~求辛亥革命的观后感~八百字的。渴求~~有的话请发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啦~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阶级
1915年5.9中国21田条约
1919年5.4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1921年7.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6年国民党革命军从广东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长征结束
1931年9.18事变
1937年7.7 芦沟桥事变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
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946年中国三年内战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Ⅳ 毛主席怎么打日本的电影

《论持久战》
毛主席决定基于自己早前实验得出的经验,集合朱德、周总理等众多共产党人的智慧,通过总结性的解释来回应世人对于我国未来战事变化的关心,而这就是后世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旷世之作《论持久战》。
通过这一文章,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士对于这场抗日战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对于这一文章是否要全国发行,彼时的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为此争论不休,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可以说是我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法宝,有了这样一本法典的帮助,一定会战无不克。

Ⅵ 论持久战读后感要求对其中一段话或一部分进行分析 并写出哪一本书哪一页,1500字,qq邮箱568373497 重赏谢

作为上世纪中国最为伟大的演讲稿之一,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线上的作战精神和作战思想。同样的,它也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战略思想。

问题的提起

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那个背景之下,让更多的人真正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终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的确有些天方夜谭。更多的人作战并不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这样一寸一寸地被占领了,而不做任何的反抗,便束手就擒。我相信,在这个时候信仰便成为了最终能够实现最终胜利,并能够带动大家取得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因素。而毛泽东在这个地方“问题的提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信仰能够实现,甚至他自己都不必实现。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只需要传递一些积极的信息便能够将整个团队的信心、士气和信仰完全带动起来,而这种信仰才是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例如“(二)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毛泽东这一条当中,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样一句话给予全军全党乃至全国的人民在抗日战线上的信心是不言而喻的。在困难时期,领导者一句充满信心的感召,虽然并不能够改变当前的事实——比如落后的装备,较差的战斗素养等等,但是的确能够为最终取得胜利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信心保障。这一点往往是并不是最优秀的人能够成为最伟大的成功者的基石。

而从第(四)部分开始,毛泽东就开始了他关于这场战争最终结果的认识,那便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必然最终成为一场持久战。而不论怎样,持久战的提出,首先还是需要让大家相信一点——中国将在与日本的这场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只有让大家相信这一点,才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抗日战争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而就这一最让人质疑的问题,毛泽东再一次强调出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毛泽东作为当时党内的最高领导者,他必须要坚信这场战争是能够胜利的,并且让下面的人也随之坚信,这就必须有上述的这段话,才能够让全党都坚信这一点。

而在后边毛泽东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作战方针:

“问:照你的意见,这次解放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答: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

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这段话最终成为了共产党人在抗日时期的指导纲领。当然,这段话在说的时候,抗日战争的激烈程度还不是很强,甚至共产党还没有过多的与日本人进行正面的接触。所以,毛泽东在这里只是说了个大概。更多的还是在后面做出更为具体的阶段分析。

问题的根据

(一○)(一一)在敌我双方进行大篇幅的分析,也就是为了佐证(一二)(一三)(一四)的结论。可以看出,毛泽东作为一个信念的倡导者他需要用不同的角度,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一种信仰,才能够让大家相信这样漫长的甚至是梦幻的不可实现的信仰能够得以最终的实现,这对于今天的信仰倡导者而言也十分有指导意义。

而我们看(一五)中毛泽东关于日本的阐述“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时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和(一六)中“中国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可以说,历史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人,他必须要传递一个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念,这样才能够让大家不断不断的前进。可以说,这也是领导人在领导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导艺术。一直到(一八)(一九)毛泽东都将那些日本能够战胜中国的看法一一驳斥,虽然在我们看来,这些驳论严格来说是有些牵强,但是作为领导人来说,越是在逆境的时候,他们越是要不断不断重复和灌输能够胜利的信念。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当然像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只有领导人有这样的信仰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下面的人也有这样的高度信仰,并且能够按照这样的信仰进行有效的执行。其实毛泽东是很担心,下面人的信心是否能够与他们保持一致,所以才提出这一部分的内容。

为了增强下面的信心,在这一部分毛泽东还是具体谈了一下,在中国的领导集体是不会投降给日本人的承诺:

“(二二)第二是中国方面。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这三者互相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际上难于成功。”这样的承诺才能够给下面的民众以成功的信念和信心。

当然仅仅凭借中国人并不 强大的军事装备想要战胜日本人,显然困难重重。所以需要加以一些较为强大的外力进行支援和佐证:

“(二三)第三是国际方面。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国妥协而利于中国抗战。这一因素影响到中国的希望。今天全国人民有一种希望,认为国际力量必将逐渐增强地援助中国。这种希望不是空的;特别是苏联的存在,鼓舞了中国的抗战。空前强大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它和中国是历来休戚相关的。苏联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成分之唯利是图者根本相反,它是以援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战争为其职志的。中国战争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个国际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中苏两国是地理接近的,这一点加重了日本的危机,便利了中国的抗战。中日两国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然而中苏的地理接近,却是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

而这一部分不仅仅能够给国人以信心,同时能够给俄国方面以友好的信号。而从实际历史背景来看,苏联当时与德国的交战还没有开始,所以才能够成立。如果当时的苏联已经和德国进行正面的作战,那么这个条件便难以成立了。

我们注意到在(二五)中提到“国民党的各方面的不良现象是严重地存在着,这些不合理因素的历史积累,使得广大爱国志士发生很大的忧虑和烦闷。”虽然这只是很短小的一句话,但是如果和这一段中的“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是正当的。”这句话结合起来一起看的话,就会发现,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之所以要提这个是因为他很清楚,国共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共产党要成为中国最终的统治者,抗战这个阶段是必须的,而在这个必须的阶段国民党是必须合作和利用的,而当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国民党就成为了自己的敌人,所以在舆论上不能够去诋毁对方,但同时也不能够给予对方太多的正面的积极的宣传使得对手能够强大起来。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我想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一剂很好的预防针。是的,这个世界的人们被给予了信心和信念之后,如果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那么之前所建立的那些信心和信念很有可能在一段时间的挫败之后就会荡然无存。所以,毛泽东在这里将这个问题提出来,用来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是他能够成为一代领袖不可忽视的一个特质。甚至毛泽东很清楚像“我们是否否认亡国危险呢?不否认的。”“我们客观地而且全面地承认亡国和解放两个可能同时存在”这样的话也是必须要阐明的。否则会让人产生只要通过时间的不断积累就会达到最终目的的假象,而导致了其中出现懈怠的事情发生。

为什么是持久战?

首先我不太明白毛泽东是如何提出“敌之优点只有一个,余皆缺点,我之缺点只有一个,余皆优点”的观点的。当然,这个可能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提了出来,并且在下一部分做出了一个很伟大的猜想。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这一部分的内容虽然只是猜想,但是其中的内容“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可以说因为日本提前因为本土遭受原子弹轰炸而提前结束了中国战线上的战争而没有出现第三阶段的战略反攻外和后来抗战的实际发生几乎是一致的。不得不说最为一个预言家毛泽东是极其伟大的。

因为国民党方面逐渐开始了对日的抵抗,这样便出现了毛泽东在(三六)中所提到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但毛泽东在这一部分中提到的“我们的作战计划,应把敌人可能占领三点甚至三点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区并可能互相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显然不太适用于国民党方面。毕竟,作为国民党方面来说他们是守城军队,守城军队如果不战而退的话,在舆论上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国民党方面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以阵地战的形式为主。当然,由于共产党在前线原先并没有自己特定的根据地,所以不存在这方面的舆论压力,他们也才能更多的采用打完就跑的运动战与日本军进行作战。当然我们也并没有看到“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敌人陆军进攻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的情况发生。我想这个地方毛泽东并没有较为正确地估计到日本军队的战斗素养,他仍然将之前在内战中所遇到的情况之间运用到了与日本的这场战争当中去了。

(三七)这一部分的内容和之后抗战的大部分事实基本相符,可以说,这个预言的正确在抗日战争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帮助了毛泽东在党内树立良好的威信,并帮助他在抗日战争能够一直保持在党内绝对领导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当然,历史更多地停留在了第二阶段。如(三八)所述的“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因为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的两枚原子弹而并没有在中国的国土上出现过。当然,战争的提前结束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是对于百姓来说的确是最好的消息不过了。

我们发现在阐述完这些阶段之后,毛泽东又用了一段话:

“(四○)中国人民在这样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间,将受到很好的锻炼。参加战争的各政党也将受到锻炼和考验。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能够克服。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来不断告诫下面,最终的胜利是可以获得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总是需要不断不断给予自己的团队胜利的信号,并且在其中不断强化这种信号,这样才能够让整个团队在困难面前不断不断鼓起勇气不断向前。

而为了进一步加强上述这段话的可信度,毛泽东在(四一)和(四二)传递了“日本的军力、财力大量地消耗于中国的游击战争,国内人心更加不满,士气更加颓靡,国际更感孤立。中国则政治、军事、文化和人民动员将更加进步,游击战争更加发展,经济方面也将依凭内地的小工业和广大的农业而有某种程度的新发展,国际援助将逐渐地增进,将比现在的情况大为改观。”这样能够增加自身信心的事实的信号。

包括我们看到之后“(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毛泽东又再一次强调了信心和信仰的作用。

在之后(四八)中毛泽东就“唯武器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其实我们既可以认为这段话是正确的也同时可以认为这段话是错误的。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各方面无论如何发展都无法和日本达到势均力敌的地步。但是毛泽东在此刻必须要这么写,当然理由还是那个——领袖必须要保持其信心。

犬牙交错的战争

这一部分的内容毛泽东主要以围棋作为喻体来比喻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之间的关系。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战争由于是深入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所以是必然存在“包围与反包围”的关系。和中国共产党军队相比,日本军队在华北的根据地往往是主要的大中城市,而八路军的根据地甚至都不固定。可以说,日本军队已经做成了“两只眼”,而中国军队只有“一只眼”或者只是“假眼”,而在围棋当中,显然日本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在抗战的“百团大战”和之后的“大扫荡”尤其明显。八路军甚至被打的七零八落,只能以最小的单位编制进行作战。我相信,这一部分毛泽东知道但是他故意不提这方面的劣势,这样才不至于将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又浇灭下去。

包括(五五)中毛泽东提到的“敌人已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的文化落后区域变为文化中心。”问题,我认为也应该一分为二的。必须承认,在日本占领区使用的日本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得不说是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是必然遭到中国人的反对。但就一些科学方面的学科和教育的普及程度来说,日本占领区的确是要比本来知识和资源都更匮乏的中国共产党所占领的区域做的更好。

这一部分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毛泽东提到“‘无后方的作战’,是新时代中领土广大、人民进步、有先进政党和先进军队的情况之下的革命战争的特点,没有可怕而有大利,不应怀疑而应提倡。”这种军事观点,可以说是在中国的军事史上较早的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样的战略思想即使对于今天这样的现代战争而言也是极富有战略意义的。

为永久和平而战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认为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只是说明世界战局与中国战局的现时情况以此外部力量来增加队伍信心。

能动性在战争中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在(六二)中已经说的很是明白。归根结蒂就是希望,作战的指挥官们在抗战的同时,扩大自身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的扩大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对日本的优势,即使对于未来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抗衡过程当中也能够取得之前所没有的优势。

战争和政治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一些属于教科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本人认为只是为了下面的问题二特意提出的。

抗日的政治动员

我们看到这一部分的第一句话,毛泽东就写到“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可以看到毛泽东是一个极其注重政治工作的政治家,他或许对于这场战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这场战争背后的确能够帮助他最终达到政治领导的目的。而这样的目的也只有在这种乱世之时才有可能出现,毕竟乱世才能出英雄。

当然毛泽东在政治动员方面的能力要远胜于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能力。在(六七)中,我们看到毛泽东只用了一句话“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就将这政治动员工作的方略和方法完全的阐述明白。

而在之后他提到“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现在国民党统治地区有的一些,沧海一粟,而且方法不合民众口味,神气和民众隔膜,必须切实地改一改。其次,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其实这段内容在真正实施起来时很困难的,即使是在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还有很多领导的领导指示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动员的方法上选择了极其刻板的教科书的方式背诵给下面的人听。而真正伟大的政治家都知道“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Ⅶ 跪求电影《辛亥革命》的观后感要500字 说下我是7中初一13的

共同的作业,共同的要求,共同的字数,共同的班级,共同的学校,你是谁?(班主任:刘老师)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2011-09-27 11:17:08)
标签: 杂谈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Ⅷ 观后感500

1911年10.10武昌起义也成双十起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阶级
1915年5.9中国21田条约
1919年5.4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1921年7.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6年国民党革命军从广东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长征结束
1931年9.18事变
1937年7.7 芦沟桥事变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
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946年中国三年内战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Ⅸ 去延安王家坪纪念馆的感受简短篇作文

延安王家坪纪念馆

迎着温暖的春风,在阳春三月、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唱着欢快的歌,转眼间来到了王家坪纪念馆。

一下车,刚迈进纪念馆大门,望见毛主席高大的铜像耸立在纪念馆的中央。毛主席身穿军装,头戴军帽,两手叉腰,展望着未来美景。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纪念馆序厅,序厅中间有两根正方形的大理石柱子,有6米多长,顶上有13枚军徽,代表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地上铺着红色的大理石地板,象征着红色的土地。正中间有一张延安市全进图,是用泥雕刻而成的,有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左边是毛主席打仗回来在按延安志丹县和乡亲们团聚的情景。右边是红军战士渡黄河是艰苦的情景。
我们来到第一展厅,看见毛主席用过的笔、油灯、墨盒,吃过的小米、豆钱钱等。还有作战时用过的炮、长枪、手榴弹、大刀……
接着我们来到第二展厅,看见了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人民民主专政〉……许多光辉著作。看到这些,我又回想起以前人民是多么辛苦,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想着想着,一个同学叫我过去看装在大玻璃框的延安地形图,啊!这个地图大极了,全部都是用泥捏成的,延安市的每个县、每个景点,都看的清清楚楚。我真没想到延安有这么大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三展厅,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匹毛主席骑过的白骏马,高大无比,又肥又胖,我想:“毛主席作战行程二万五千里,可能就靠这匹白马当交通工具。
转过来,我看见民间艺术展厅里买有毛主席胸章、剪纸、布贴画……我很快买了一个毛主席胸章挂在胸前,因为毛主席永远在我们心中。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纪念馆,望着纪念馆顶上的12个大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我决心:发扬老一背的传统,把祖国建造的更好。

Ⅹ 关于地道战的小故事

《地道战》简介: 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当地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始免于难。此后,高传宝和新支书林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总结了地道斗争的经验教训,带领高家庄人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次年初夏,日伪特务冒充武工队混进庄内刺探情报。高传宝看出破绽,便将计就计,利用战斗地道的翻口,将他们一网打尽。日军队长山田纠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高家庄人民利用战斗地道,沉着应战,狠煞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通过实战,他们进一步把地道由村内扩展到野外,形成地下网络,变单纯防御性地道为能守能攻的地道。为了全歼黑风口据点的敌人,赵平原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但山田狡诈善变,他集中兵力偷袭高家庄,企图解救西平之围。高传宝领导高家庄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一举拔掉了黑风口的敌人据点,又回戈全歼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 《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与论持久战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冒牌男神萌女侠大电影完整版 浏览:399
2017年法国电影总票房 浏览:447
张三丰电影粤语版 浏览:952
杀人网站类似电影 浏览:353
梁朝伟电影完整版高清哪可以看 浏览:528
商丘小伙电影院 浏览:588
八仙过海完整版老版电影完整版 浏览:561
电影里士兵的英文单词 浏览:463
关于党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768
养孩子的四大电影 浏览:471
放映哪些电影英语翻译 浏览:299
起跑线电影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149
法国言情伦理电影 浏览:897
电影亲吻图片 浏览:377
很多老电影配音都是台湾人 浏览:569
韩国纯真年代电影图片 浏览:153
韩国一部写妓女的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126
王宝强演员工的电影是 浏览:692
周星驰新电影新浪发布会 浏览:24
飞屋环游记电影中文版观看 浏览: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