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朱棣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 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 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 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 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编辑本段]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
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一览。
靖难之役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朱氏皇朝建立未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本人根据《明史》相关记录,将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列出名单如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永乐皇帝之侄,战争开始前为皇帝,战争结束后失踪。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建文皇帝之叔,战争开始前为燕王,战争结束后登极称帝。
周王朱橚,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齐王朱榑,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代王朱桂,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宁王朱权,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移封南昌。
谷王朱橞,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之初参与朱允炆阵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
燕王世子朱高炽,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中留守北平,战争结束后封太子。
高阳郡王朱高煦,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战争之初自南京逃回北平参与朱棣阵营,履立战功,战争结束后加封汉王。
郡王朱高燧,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赵王。
驸马都尉梅殷,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淮安总兵,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被朱棣授意谋害。
驸马都尉王宁,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战争开始前向朱棣阵营泄密被朱允炆囚禁,战争结束后释放,加封永春侯。
驸马都尉李坚,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左副将军,加封滦城侯,战败被俘,病死。
驸马都尉胡观,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释放。
庆城郡主,朱棣之堂姐,朱允炆之堂姑,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代表朱允炆阵营到朱棣阵营议和。
长兴侯耿炳文,朱允炆之亲家,参与朱允炆阵营,兵败。
驸马都尉耿璇,朱棣之侄女婿,朱允炆之姐/妹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争结束后被杀。
燕府仪宾袁容,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广平侯。
燕府仪宾李让,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富阳侯。
魏国公徐辉祖,朱棣之妻舅,参与朱允炆阵营,战败被囚禁。
左都督徐增寿,朱棣之妻舅,秘密参与朱棣阵营,被朱允炆所杀。
曹国公李景隆,朱棣之表侄,朱允炆之表哥,战争之初参与朱允炆阵营,兵败撤职,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战争结束后最初得到礼遇,后被撤职囚禁
B. 求一部讲述明成祖朱棣起兵的电视剧
《大明天子》是这部电视据
C. 靖难之变的电影,讲述明朝建文帝下落的电影!跪求!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1】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1】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1】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2】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1】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1】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名称靖难之役地点中国华北、江淮地区时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参战方明军(南军)、靖难军(燕军、北军)结果朱棣军攻下京师南京,登上帝位参战方兵力燕军:约30万南军:100万伤亡情况靖难军6万南军50万主要指挥官燕军:朱棣、张玉、朱能等;南军:耿炳文、李景隆等口号清君侧,靖国难
D. 朱棣电视剧
永乐英雄儿女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位不传子而传孙,由皇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建文帝为巩固政权,开始削夺叔叔辈的兵权及封地,史称“消藩”。燕王朱棣不甘自绝,攻陷京都。改年号为永乐。永乐雄才大略,文武双全。史称永乐大帝。而建文帝带几名近臣出逃,一直下落不明,成为明朝宫廷一大秘史。于是永乐背负“篡位”骂名,外有阿鲁台觊觎国土,内有建文旧臣图谋复位,家中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公主蛮儿不停地惹是生非。《永乐英雄》的故事自此拉开帷幕。而这故事,又因了一个乡间小子冯天赐的介入,而变得格外扑朔离奇。 蛮儿是徐皇后唯一的女儿,因皇后早逝,格外受永乐爱怜,养成了无拘无束的天性。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为蛮儿招附马的时候,百官却无一人敢响应。倒是敌国太师阿鲁台携太子前来求婚,永乐心知阿鲁台心存歹意,设下擂台比武,希望借机回绝。奈何众武将互相推诿,全不尽力。还全靠了蛮儿智胜太子,赢得了自己招附马的权力。
蛮儿招的,就是胆比天大的野小子冯天赐。天赐是蛮儿在乡间认识的玩伴,曾救过蛮儿,蛮儿就此请父亲赏了个官给他。谁知道天赐受高人锦娘的指点,上得朝来侃侃而谈,竟把当朝时弊说了个清清楚楚,很是做了些好事。
但天赐喜欢的可不是疯丫头蛮儿,他心里记挂着乡里大户人家的女儿梦如,竟逃婚回了家乡。梦如百般不情愿地答应了天赐的求婚,婚礼上新娘却被蛮儿派出的侍卫洪渊抢走。天赐一路狂追,途中得遇不少武林名宿、民间英雄,得以成长。可阴差阳错的,梦如竟爱上了劫持他的洪渊。偏偏洪渊喜欢的不是小姑娘,而是风华绝代的锦娘。锦娘却不是寻常人物,连永乐也对她念念在心,可谁也不知道她一生默默等待地,是建文旧臣胡不归!于是好一通儿女情痴。
一路是柔情难舍,一路是锋火将燃。建文旧臣侍机起事,阿鲁台反叛犯边。为维护国家统一,永乐不顾年老体病率大军亲征,皇孙朱瞻基智勇双全随军先锋。永乐深入险境,意欲速战速决打垮阿鲁台,但老奸巨滑的阿军却始终避其锋芒,不正面作战。永乐大军陷入为难境地。
这时,天赐终于放下小儿女心态,他听说了“天下兴亡,匹(屁)夫有责”的话之后,自封为“屁侠”,率民间大军,举众烧了阿鲁台后方粮草,逼得两军正面交战。
决战之时,危急关头,建文旧部将军胡不归赶来,放下前朝恩怨,共助杀敌!阿军全军覆没,阿鲁台自尽。建文帝也表示只要永乐爱惜子民,他甘愿永生为民。永乐一生的两大心患一日间尽数解除,心慰之余将建文旧部一律免罪。
永乐江山,英雄多情。在一部长达三十八集的历史剧集中,永乐英雄儿女纷纷出场,演一段千古帝王梦,痴心儿女情!
E. 明朝朱棣当年谋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朱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亲王造反成功的案例,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他本人称帝以后,也一直采取各种方法对自己篡位这个事实进行粉饰,力图把他靖难的旗号给坐实。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也开创了一代盛世,被后人称之为永乐大帝。而事实终归就是事实,不管他怎么粉饰,历史总归会留下一丝蛛丝马迹,朱棣篡位造反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朱棣为什么要起兵造反。
可是这么以来这些藩王怎么受得了呢?消息传到朱棣府中,他也是大怒,本来就其心不轨,居心叵测,这么一来他怎么可能束手就擒。如果乖乖地被削藩,那么削藩之后他基本上就再也翻不起太大的风浪了,这可是朱棣忍不了的。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自己这个侄子会怎么对待自己,是只削藩,还是连命一起收走。这么多可能性考虑到一起,那么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造反。
朱棣苦心孤诣的经营北京多年,这里早已是铁板一块。他这么多年又屯田,又造钱,而且时不时的还可以去跟北元干一架。这么一来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他都完全具备了。他本人又征战多年,是带兵的不二人选。
反观朱允炆,因为刚刚继位,根基还不是太稳。而且朱元璋为了给这个孙子扫清障碍,把开国元勋该杀的都给杀了。这就造成了朱允炆身边没有可用之谋臣,没有领兵打仗之将领。他本人又非常缺少行军打仗,治国理政的经验,对比一下,实在是寒酸。
综合以上三点,就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原因。
F. 求一部讲述明成祖朱棣起兵的电视剧
应该是《大明天子》
申军谊饰燕 王(朱 棣)
俞飞鸿饰皇 妃(徐妙云)
高 虎饰建文帝(朱允炆)
宋春丽饰徐王妃
鲍国安饰朱元璋
简介:朱元璋垂暮之年,太子朱标体弱多病,为冲喜,将开国元勋徐达的次女徐妙云嫁与朱标,不料新婚之夜,太子即逝,太子妃刚成新娘即成新寡。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乃徐妙云的姐夫,文武皆备,朱元璋欲立朱棣为皇储,遭群臣反对,最终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储。朱棣和朱允炆都暗恋徐妙云。徐妙云只是对朱棣情有独钟。 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对二十五位雄踞全国各地当藩王的皇叔厉行削藩。燕王揭竿而起,经三年多“靖难之役”,从北平打到南京,围攻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与徐妙云从皇宫的鬼门逃出城外,朱棣荣登皇位,对建文帝数年追杀。徐妙云同时爱恋着朱棣和朱允炆,京城被围前后,与两位同是大明天子的男人阴差阳错地各有“一夜风流”,半个多月后,徐妙云在与建文帝逃难途中,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但因同时与两位天子有染,竟然难以自辩所怀身孕是哪位天子的骨肉。爱与恨、情与仇,在两位天子与一位绝世皇妃之间展开殊死的搏斗。最终,身怀六甲的徐妙云跳入长江,绝命滚滚波涛,无法面对两位深爱着他的大明天子。 建文帝万念俱灰,削发为僧,四处流浪。明成祖朱棣从此在宫中永不立后,从南京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一生六次亲征漠北,编成《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不朽功绩。当朱棣最后一次征北时,在大沙漠中,遇一游方仙僧,两人长久凝视,潸然泪下。朱棣即逝于凯旋的归途中。后人称朱棣为永乐大帝。
G. 有谁知道这个电视的名字
《大明天子》
简介:一部震憾心魄的历史剧经典之作:三代帝王梦,叔侄争皇生死劫,两位天子情,冲冠一怒为红颜。展示大明王朝朱元璋、建文帝、永乐帝三代帝王宫廷阴谋,揭秘两位大明天子与一绝世皇妃的生死情仇与爱恨。
主要演员:申军谊 饰 燕王朱棣 俞飞鸿 饰 皇妃徐妙云
高 虎 饰 朱允炆 宋春丽 饰 徐王妃
鲍国安 饰 朱元璋
播出时间:BTV—4 1月11日起 每晚23:00播出
剧情介绍
朱元璋(鲍国安饰)垂暮之年,太子朱标体弱多病,为冲喜,将开国元勋徐达的次女徐妙云(俞飞鸿饰)嫁与朱标,不料新婚之夜,太子即逝,太子妃刚成新娘即成新寡。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申军谊饰)乃徐妙云的姐夫,文武皆备,朱元璋欲立朱棣为皇储,遭群臣反对,最终立皇孙朱允炆(高虎饰)为皇储。朱棣和朱允炆都暗恋徐妙云。徐妙云只是对朱棣情有独钟。
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对二十五位雄踞全国各地当藩王的皇叔厉行削藩。燕王揭竿而起,经三年多“靖难之役”,从北平打到南京,围攻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与徐妙云从皇宫的鬼门逃出城外,朱棣荣登皇位,对建文帝数年追杀。徐妙云同时爱恋着朱棣和朱允炆,京城被围前后,与两位同是大明天子的男人阴差阳错地各有“一夜风流”,半个多月后,徐妙云在与建文帝逃难途中,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但因同时与两位天子有染,竟然难以自辩所怀身孕是哪位天子的骨肉。爱与恨、情与仇,在两位天子与一位绝世皇妃之间展开殊死的搏斗。最终,身怀六甲的徐妙云跳入长江,绝命滚滚波涛,无法面对两位深爱着他的大明天子。
建文帝万念俱灰,削发为僧,四处流浪。明成祖朱棣从此在宫中永不立后,从南京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一生六次亲征漠北,编成《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不朽功绩。当朱棣最后一次征北时,在大沙漠中,遇一游方仙僧,两人长久凝视,潸然泪下。朱棣即逝于凯旋的归途中。后人称朱棣为永乐大帝。
看点推介:
(1)一部震撼心魄的历史剧经典之作。本剧以明朝初年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纂夺皇位的全过程,剧情真实可靠,场面恢弘磅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 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暗渡陈仓 打着“奉天靖难,以清君侧”的旗号,燕王谋反 永乐帝朱棣登基,追杀建文帝绝世艳后徐妙云投江,建文帝削发,永乐帝永不立后永乐帝迁都北平,营建紫禁城,六次亲征北漠,编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全剧完美再现了一代枭雄朱棣的韬光武略与情仇爱恨!
(2)三代帝王梦,叔侄争皇生死劫;两位天子情,冲冠一怒为红颜。深居宫闱的徐妙云天生丽质难自弃,纠缠于两位天子之间,身怀六甲却不知孩子是哪位天子的龙种,更欲以一己之力,平息男人世界里的权力争夺。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始终逃不过红颜薄命、客死乡里的宿命!
(3)台前幕后实力阵容,联袂打响2004年度第一部影视经典巨作!鲍国安、申军谊、俞飞鸿、高虎、宋春丽等一众王牌明星,聚焦大明王朝之豪华大殿,倾情演绎权利纷争和情仇纠葛,打响2004年度荧屏大战第一炮!(来源:北京电视台)
H. 和靖难有关的电视电影
推荐51集电视剧(郑和下西洋),详细讲述了朱棣从靖难起兵到开创永乐盛世,最后病死在御驾亲征的途中,电视剧主人翁:朱棣,郑和。该片的一开始就介绍了朱棣收留小郑和做贴身家仆,郑和在燕王府长大,受朱棣恩宠,后跟朱棣一起靖难起兵,出生入死,废除建文帝,辅佐朱棣自登大典,后又受朱棣派遣出使西洋,帮助开创永乐盛世。主演:郑和:罗嘉良,朱棣:唐国强,看看吧,里面关于靖难起兵演的非常详细,很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