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700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700

发布时间:2022-08-05 01:04:25

A.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1200字

导语:《入殓师》电影里的人们对于死亡并没有太多的恐惧,可能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的原因。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入殓师》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范文【1】

很多人的评论都只是局限于谈论生死的意义,这的确是电影的主题之一,不过这样理解电影就太狭隘了。可能很多人的思维都过分的被电影的名字限制了,入殓师这个职业是电影主人公小林的职业背景,只是这个职业特殊而已。入殓师,一个专门为死去的人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一个让人有些害怕,让人瞧不起的职业,这部电影正是通过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展开故事,讲述一个男人经历生活起伏,最后成熟的故事,这才是电影的真正要表述的内容。

电影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一个年轻的男人,凭着自己的决心娶到一个美丽的妻子,建立一个家庭,并努力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他满怀信心,背着妻子借债购买了一个专业的大提琴,希望自己能够在乐队里成功,由此实现求婚时许下的诺言。可是就如电影中所说,但现实是严峻的,乐队解散,为了还钱,小林不得不向妻子坦白自己独自买琴的行为,心中不免羞愧万分,接下来电影出现了和章鱼有关的情节,章鱼是深海动物,被捕到海面由于压力的缺失,章鱼早晚都会死,也许是为了保鲜,妻子买回来的章鱼才是半死的,而小林却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能实现诺言,不能帮助养家,不能帮助妻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加起来小林这个年轻的男人万分沮丧,于是在妻子的同意下,小林卖掉大提琴,两人回到乡下。小林说:“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这里电影通过小林的话语告诉我们第一个哲理,生活是现实冷酷的。

急需要工作的小林误打误撞的进入了入殓师行业。小林自己起初对这个职业是有误解的,所以并不是十分愿意加入,但优厚的报酬恰好可以缓解自己对妻子的愧疚,虽然担心妻子反对,但还是又欺骗了妻子,先勉强做下来了。在惴惴不安中,工作任务就来了,当模特装死人时出丑,参与处理的第一个尸体高度腐烂。开始的过程并不顺利。再次欺骗妻子的不安任然回荡在心中,加上工作的不顺利,小林有些打退堂鼓,于是第二天旷工来到河边看鱼,小林看到了鱼类的洄游现象,因为有些海洋鱼类的受精卵对水不能适应海水,所以每一代鱼类在繁殖季节从海水中洄游到淡水河上游出生地处产卵繁殖,由于在洄游过程中,鱼类是不进食的,且路程长达几千公里,由于体力消耗,产卵后的鱼类会立即死亡。触景生情的小林发出了疑问“为了死而努力,总归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加上之前女社员和小林的对白“(棺材的)材料和装饰不同,虽然烧起来也一样,躺在里面也一样,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也是由他人决定的。”这里导演提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社长这时开车过来找到小林,并告诉小林这工作是他的天职。从电影后半部分女社员交代道社长是一个感性的人,社长在招聘小林时,看到仙人球开花,仙人球开花频率很低,一般很难见到,社长因此认定小林是他命中注定的。这也是社长坚持让要来找小林回去工作的原因。

接下来这段突出表现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误解。因为小林的旷工,导致了工作的迟到。被别人毫不留情的奚落为靠死人吃饭的人,随后顾客和小林还有观众一起见证了整个入殓过程,社长面对依据冰冷的尸体,冷静、耐心,用准确温柔的动作,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顾客看到生前的妻子从来没有像死后被他们打扮的那么漂亮,非常悔恨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妻子,顾客非常感谢社长能让妻子这么漂亮的离开,在设在离开时送了一点东西。这次经历也让小林也开始渐渐体味这个职业的真正含义。电影在这里通过顾客前后对待他们一行人态度的反差来说明入殓师的遭到的误解,并同时起到改变公众对入殓师的态度,增加公众对入殓师的了解程度的作用。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范文【2】

夺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殡葬师》是这几年来最为人熟知的日本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没能打破日本电影总体相对低迷的情况,虽然其拍摄手法仍然充满着传统日本现代派的写实风格,但是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无论是内容,情节,画面都安排得非常合理,这也是日本电影虽然不盛,但是从来不衰的客观原因。

《殡葬师》(为什么要叫《殡葬师》而不叫《入殓师》呢?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没有入殓师了,也没有入殓仪式了,只有国营火葬场的告别仪式,你去的时候人已经躺棺材里了,当然,入殓仪式本来也是中国的,这也是一个本来是中国但是被日本人继承的一种传统仪式。而中国只有殡葬师,也就是俗称的火葬场内部工作人员,而现代汉语词典里,入殓师也已经是一个历史词汇,而不是实际词汇,根据翻译,我们只能同等叫“殡葬师”而不能叫“入殓师”因为现代汉语有这个词,但是不能用。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入殓本来就是殡葬的一部分,传统入殓师也要负责下葬,所以入殓师和殡葬师也是可以等同的)

《殡葬师》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成功的日本电影,但是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小成本文艺片,熟悉日本电影的人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大制作。

其中男演员本木雅弘本来是戏剧演员,也是新星。而女主角广末凉子本来就是国际级别的女星,你可以把她理解成日本的范冰冰这样级别的影星,但是人家可是正牌早稻田大学的,正宗考进去的(虽然肄业了)但是你能想象范爷考进清华大学(并且肄业)吗?至于配角绝对不差,其中就有山崎努,他是我上部影评《利休》的主角,是日本经典影星,和仲代达矢,三国连太郎,高仓健齐名的重要影星。

除了这三大主力外,这部电影还有一枚重磅炸弹,那就是久石让。久石头自从跟了宫崎骏发了家以后,就发了家,成了著名的音乐人,先后为北野武,姜文的多部电影配乐,可以说几乎没有不好听的。

我们回到这部电影本身。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老套,就是一个矛盾产生,矛盾解决的过程,而且这部电影还没有法国电影那种环环相扣的多重矛盾(比如《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其实只有一个次生矛盾以因果关系衍生出一个主要矛盾,然后通过和解这个矛盾来感动大众。当然,故事里还有一个隐藏矛盾在最后展示,并且在高潮处结束。

故事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城里的青年音乐家混不下去了,回到老家却找不到工作,无意之中干起了殡葬行业,受到了家人,邻里的误会,但是后来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误解,并且摆脱了自己的父亲抛弃自己的阴影,完成了人性的自我救赎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在爱情剧和立志剧中比较常见。但是这部片子有着和以往这些简单剧情的剧完全不同的思路设计,这就使形式上虽然仍然老套,但是在精神内涵上却更胜一筹的效果。

以往的爱情剧和立志剧,一般都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特别美好的结局,比如男主角最终还是和女主角好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或者主角最后摆脱了人生的低谷,迎来了事业的成功。这样的先抑后扬的传统文学叙事手法。但是,《殡葬师》虽然也拥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结局,最后误解消除了,大家对殡葬这个行业有了正面的理解,但是实际上,《殡葬师》最后并不是以一种物质上的,形式上的,表面的成功来结束的,而是以一种精神的自我救赎来完成的,最后并不是谁和谁好了,谁成功了,而是主角最后想通了,顿时有烟消云散的感觉,而电影也就在这里结束,这也是这部片子精妙的地方,因为全日本这么多单身汉,其他他们都在期待男女最后分手,所以虽然在看电影时,人总是处在矛盾中,为了不让矛盾感产生,电影选择在高潮结束。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范文【3】

在我讨厌的事情中排到前三位的有一条是:谈人生感悟。这倒并不是我的阅历多么丰富,智慧多么出众,只是因为我觉得人唯一没有区别的是出生和死亡,至于中间的过程,我相信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生,而正是因为这点差别,人才之所以为人,才有所谓的人生意义。相对于没有可复制性的空洞的人生感悟而言,我更愿意讨论那个大家都将走向的终点。

在看《入殓师》之前,我并不知道它获得过那么多大奖,只是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而已。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要知道在这个商业大片泛滥的时代,能做到这两样中的一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故事是极普通的故事,人亦是极普通的人,只因为他做了一项极不普通的工作,所有的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人从生下来就是有偏见的,群居的人把这种偏见会固定下来,这就是禁忌。死亡对于人来说,尽管是无法逃避的终点,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忌讳谈论它,更别说亲自担任这项工作了。从失败的'大提琴手转行做入殓师的大悟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人们的歧视和不理解,昔日的好友、相濡以沫的妻子、甚至连死者的亲属都觉得这是一件让人觉得羞耻的工作,他们毫无例外的选择了远离他。这正是人性的可悲之处,对不了解的事情就习惯性的选择顺从传统的看法,从来不愿意换个位置来感受别人,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宗教远胜过唯物主义信仰的地方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唯物主义只会教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斗争,它从来不谈人死了之后会怎样,而恰恰这个问题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宗教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点,这就是它的迷人之处。《入殓师》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作为人在有生世界最后一程,入殓的过程就是这生死之交的终极关怀。入殓师擦面、更衣、梳头、化妆每一步都做得尽善尽美,用大悟的话讲就是:要温柔。把死者最美好的容颜留在最后一刻,有尊严的离开。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令人惊叹,片头描述的是入殓师收殓一位年轻的姑娘,擦拭身体的时候,因为不能暴露逝者的皮肤,所以要盖上白布,结果入殓师摸到姑娘的下身竟然是男性,短暂的惊愕之后,他很严肃的低声告诉师傅,然后师傅很慎重的让家属借一步说话,因为遗容的妆分男女,必须要征求家属的意见。后来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完成了入殓,这种事死如生的态度让死者的父亲感动万分,也让银幕外的观众敬畏。

影片不仅仅是表现入殓师的职业艺术,更贯穿着浓浓的亲情。大悟的父亲早年弃家出走,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尽管在拉起大提琴的时候常常怀念父亲,但也一直不愿意原谅他,父亲则因为愧对他们母子,孑然一身在外游荡。直到最后父亲去世,阔别三十年的父子俩阴阳两隔,大悟收殓父亲的时候,用手暖开父亲紧握的双拳,看到小时候送给父亲的石头,终于完成了父子隔膜的最后沟通,忍不住热泪盈眶。这种生与死之间的交流,又怎能不让人感动?

值得一提还有影片的音乐,尽管大悟是个失败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乐却是绝对的大师级作品,厚重的大提琴声瞬间触摸到你心灵最柔软的部分,那是属于男人的忧伤,带你回到无边的回忆中。当你看到在河边堤岸上忘情的拉琴的大悟,当你看到如此近距离体验死亡的大悟,也许才知道什么叫透彻的领悟生命。

妻子再次劝丈夫改行,这时又来了一个电话。丈夫再次外出“干活”。

男主角经历了“入殓”人生中的又一个高潮。

他赶去澡堂为老板娘化妆。更令人惊讶的是:澡堂看门老头竟然是个焚尸工,下日本象棋是他的“业余爱好”。

男主角的下一个“活”,竟然是为三十年音讯全无的父亲“入殓”。

儿子用娴熟的手法,让父亲安详、庄重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B. 入殓师影评

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直面世人比较忌讳的关于死亡的话题。影片大量运用近距离镜头详细地展现一个个普通而又庄严的入殓过程,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的入殓仪式,打动了不少观影者的心。

影片围绕带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葬礼仪式展开,讲述了一名大提琴手在成为入殓师助手后的成长经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直击各种形式的死亡,从侧面角度去观察逝者家属的或悲或悔的复杂心情,把这个沉重的话题拍得自然得体而又不失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影片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足以证明影片的成功获得国外评委的一致肯定。影片除了回归理性的死亡仪式之外,还掺杂了夫妻之间的误解与原谅的感情主题,以及略带冷笑话的喜剧效果,使这部电影看起来轻快放松却又感人至深。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奖项。

2021年10月29日,《入殓师》4K修复版在中国内地上映。

C. 《入殓师》观后感

死亡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难中,死亡站在顶点,仿佛王者一般。东方人对死亡的敬畏来自对死亡的未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谈死亡,只以繁杂的祭祀之礼纪念亡人,却从来说不清楚这些礼仪有何意义。日本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没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入殓师》说:“死亡不是终点,而像一道门,人从这道门进入另一个世界。”它把死亡看作从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殓师的工作是送死者启程,并且赋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这样一种死亡观虽然包含了另一个世界的观念,但这“另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对它其实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有确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启示的圣经为死亡做了确切定义。死亡是“分离”而不是“消灭”,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时,死便临到,那一刻人与上帝分离;之后人的肉身还要经历一次死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人的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狱”,“天堂”和“地狱”是确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深深知道的。

D. 急需一份《入殓者》的观后感 不少于1000字 ~~

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

——题记

生命总是一如既往的向前,
有的人说尽头是死亡,
或许是的,
或许不是,
一段生命的消
逝却有另一个生命的诞生。
新诞生的生命承载着逝去的生命、
延续着逝去的生命。
而死亡也
就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非尽头。期待即将诞生的人,珍惜活着的人,善待逝去的人。我想
这应该就是《入殓师》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思想。

观看完《入殓师》这部电影,其实心中有许多的感触,从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到想要
传达的思想。
都完美的表现出了亲情。
这部电影有着很浓郁的日本味道,
通过日本的旧式建
筑,手表,单车,土石围墙,小道,倾斜的电线杆。等等这些元素,都无时无刻不把电影渲
染出一种怀旧的美感,而这种怀旧的美感,正好能够勾勒出《入殓师》所需要表达的亲情。
这些元素的运用也都基本上只能在日本的电影里面才能够看到。
所以说,
这部电影有很浓郁
的日本味道。
这部电影的一切事情都缓缓的在发展,
没有什么太大的跌宕起伏,
却也正是这
样的一种可以称得上静谧的剧情,却通过一些些小事情可以让观众的心里无法不跌宕起伏,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取名为《入殓师》
,我想大概是通过主角的第一人称的经历,去表达
或者说是一种呼吁。
从主角第一次接触到的顾客一个无亲无故终老的老妇人,
到最后一个顾
客,也就是主角的父亲。为一条线索,其中有面对逝去的亲人,表现出不舍的,也有面对逝
去的亲人,进行责任的纠纷。也有强颜欢笑面对逝去亲人的,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
等等这些,
都在主角的经历里面一览无遗,
然而这些经历也恰好让主角开始正视自己的亲情。

主角一直怀恨父亲与母亲的离异,
恨自己的父亲狠心抛弃了自己,
从而导致三十年后,
父亲
逝去的消息传来,
都还会犹豫不决的要不要去安葬父亲。
最后在妻子的鼓励以及丧葬店社长
秘书的拜托下,终于下定决心去见父亲最后一面。这大概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

《入殓师》
一片中,
主角大悟的妻子其实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从妻子最开始的不理
解,到后来入殓洗澡堂阿姨的时候妻子终于了解到丈夫以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对待逝者的感
动,

其实作为大悟的妻子,
她又何尝不希望大悟能够释怀他与他父亲之间的恩怨,
从大悟的妻子
发现大悟母亲留下来的唱片,
是他父亲喜欢的曲子,
她就已经意识到父亲肯定有难言之隐才
离开大悟母子,
至于是什么难言之隐,
本片在最后也没有一个解释,
却给观众留下了一点可
以猜测的地方,
或者说这个没有的解释可以是一切事情,
但是这个一切事情都不能阻挡亲情
的回归。我想这也许也就是本片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关于主角的妻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存在点就是已经怀有大悟的孩子,
《入殓师》一片
似乎一直都是在讲述逝去的人,
但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却是在这个正在孕育的新生命,
新的生
命,
代表着对生活的希望,
代表着对未来的憧憬,
也代表着这是大悟一家生命的延续,
大悟
的父亲走了,但是他的孩子却即将诞生,这就是人生。

活着的人缅怀逝去的人,
却是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所以片中逝去年轻
孩子的亲人才会能够感觉的到很浓郁的惋惜与哀伤。
此片电影的主干线索应该正是大悟与父
亲的关系,
虽然说快到了结尾电影才开始正式出现大悟的父亲,
但是从大悟小时候在河边与
父亲交换石头的记忆,
以及那把旧旧的大提琴被大悟找出来。
都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了大悟对
父亲的思念,
贯穿本片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大悟回忆起父亲时候拉响的那首大提
琴曲《
memory


久石让的《记忆》却是本片最经典的音乐,记忆是绝对不会被抹去的,哪
怕已经很淡很淡了,
但是只要被轻轻的一点东西勾起了,
那么立即就会变得很清晰,
就像主
角大悟看到小提琴想起了父母,
哪怕已经时隔三十年。
在故事的结尾,
大悟从父亲手中找到
那个当年在河边交换的石头,这个时候本片才为主角与父亲的关系打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为了这个主线剧情的发展,
本片的作者所安排的支线剧情也是无一不恰到好处,
就像一
开始男扮女装的逝者父亲说的,
无论他怎么样,
他都始终是我的孩子。
这也就正如在告诉主
角大悟,他的父母从来没有抛弃过他。然而故事的结局大悟父亲的死难免让观众觉得惋惜,
或许再让大悟经历几次生离死别,
他会原谅父亲,
并且从新找到父亲善待父亲,
但是本片恰
好以大悟开始思考生死的时候让主角的父亲逝去。我想大概是想给世人一个很简单的呼吁,
——行孝要及时。

丧葬店的社长所说,
在他老婆逝去后,
他就开始接手这份工作了。
虽然说每天都在接触
逝去的人,
但是看得出他还是对生活充满的希望,
这一点可以从他阁楼上种满了生机勃勃的
植物看出。
这其实也是本片对主角和观众的一个提示,
死者长逝,好好面对活着的人,
积极
的面对困难,
积极的面对生活,
好好善待身边的亲人,
及时行孝,
不要等一切都已经成了定
局才开始后悔。

在本片的最后,
主角把父亲的石头放在了妻子的肚子上,
肚子里是主角的孩子,
这也许
是一个美好的夙愿,
也许是一个企盼。
但是观众们可以肯定的是,
主角肯定不会再像以前的
自己那样忽视亲情了。亲情的纽带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入殓师》一片给我的感触也绝对
不止这些,
或许是笔拙,
不能很好的抒发出来,
但是我的心不拙我能能感觉的出来。
火葬场
的老者说过这么一句话
:


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

这句话能够从一个生者说给另一个生者听。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品位。

E. 入殓师观后感

一、入殓师观后感: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F.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看完《入殓师》这部电影之后,不抒发一下心情总感觉有点不舒服啊,因为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慨良多。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死是一扇门,它并不是终止,而是超越,是踏上新的旅途。”这种说法有点像我们所说的轮回吧!这部电影深刻地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尊重。“入殓师”并不是一个让人崇拜的职业,在日本甚至让人看不起。

片中的男主角作为一名入殓师,他一开始并没有获得妻子的支持,因为妻子认为他的职业是让人羞耻的。他的朋友也抱着同样的心态。但是,当他们亲眼看到他的工作过程之后,他们的思想转变了,对男主角由衷的尊敬。

给遗体化妆这个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讲应该是想都不会想的工作吧!因为对着逝者,就会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尽管很多人都说世界上并没有鬼,但是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当看完这出电影之后,我更加敬佩那些入殓师啦。他们给逝者化妆,让他们以最美的一面离开人世,也给逝者的亲属们留下了最好的印象。

故事中男主一直很恨父亲,因为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和别的女人离开了他和母亲。因此每次当他回忆时,他只记得母亲的样子,而父亲却是模糊的。父亲和他曾经交换过一颗石头,在父亲逝世时,手里还紧紧的握住那颗小石头,由此他才知道,父亲其实一直都想着他。

故事除了写出对生命的崇敬外,还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妻子死后丈夫的伤痛,母亲死后,儿子的悔恨。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出色的地方——音乐。背景音乐是由日本音乐家久石让所作的大提琴区,旋律优美动人,让人听后非常感动。

G. 求一篇《入殓师》的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

H. 入殓师的读后感,要800左右的字

看《入殓师》之感

入殓师,这个职业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在看电影前,看到这个词语,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但看完后,我才知道我错了,我完全的错了。

入殓师,是一个职业,说白了,就是为死人化妆打扮的职业。这个职业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地位并不好。因为人们总是隐隐约约的会认为和死人有关的职业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其实每一个正当的职业都有存在的价值。或许有些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好,但是这些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清洁工,很多人不屑于这样的职业,而且也会对从事这样职业的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但是这样的职业却又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也许会有人有意义,人都死了,还要化妆做什么啊?的确,我也是完全的唯物无神论者。不过仔细想想,每人都会死,人死后本因毫无意义,可是对于生者,那就并非完全没有意义的了。入殓师最神的地方,就是让死者恢复到生前的姿容,将死者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了生者。主角大悟在第一次工作中,没有将死者的妆画好,结果竟然引起了死者家属的不满,再由不满引起了家庭中的相互责怪,再发展到打斗。相反,他师父的手艺非常完美,起到了出奇的效果,家人甚至感觉死者并未死去,只是睡着了而已。生者含泪笑着,不忍打扰死者。死者在火化前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了生者。

如果说公平的看待各种职业是入殓师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对于亲情的重视则是这部电影另一个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许这个世界上有你憎恨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很有可能是你的亲人,因为越是亲的亲人,人们无意识间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他达不到,他的形象就一下子垮了。大悟的父亲在大悟六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不知缘由,而且从来没有找过他。大悟恨父亲,当大悟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时,认为父亲和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不愿意去领父亲的遗体。身边的人怎么劝说他,他也不想听。或许如果他的职业不是入殓师,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他更知道了尊重死者,对于一个陌生死者,他都会认真沉稳的工作,替死者化妆,摆好姿势,让死者留下最灿烂的一面。而那个父亲虽然是离开了自己,可是他已经去世了,对于已世之人的尊重让他决定入殓自己的生父。

如果不是入殓师这个职业,大悟不会去领父亲的遗体,如果不是入殓师的职业,大悟不会去尊重父亲的遗体,如果不死入殓师这个职业,大悟更不可能在为父亲摆姿势的时候发现父亲手中篡着的那颗石头。那是他父亲和他的约定。看到那颗石头,大悟哭了,他一直只知道恨父亲弃他而去,但是他没有想到,即使父亲弃他而去,父亲仍然不忘和他的约定。这就是亲情。

I. 观看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导语:《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关于生与死的探讨,关于人生真谛的追问。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入殓师》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范文【1】

其实,刚听到《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是不太想看的,因为这个名字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到什么是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范文【2】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范文【3】

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回家看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然后写一篇观后感。因为作业很多,一直到休息的最后一天我才找了个时间去看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用心,可是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电影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有意犹未尽之感,看来,好电影是需要一遍遍地去体会的。我只能够写下一点我零零碎碎的感觉——

回忆起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音乐,其次才是情节。不论是小林大悟少年时为父亲拉琴,还是后来为妻子拉琴,也不论是在圣诞节给社长和助理拉琴,还是他坐在河边堤岸上为自己拉琴,每一次大提琴的响起都带给我一种温暖而又忧伤的感觉,小林大悟的这一段音乐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基调。是的,尽管大悟是个失败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乐却是绝对的大师级作品,厚重的大提琴声瞬间触摸到你心灵最柔软的部分,那是属于男人的忧伤,带你回到无边的回忆中。

整部电影最令我喜爱的的人物莫过于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为剧团解散离开了城市,来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农村。他的妻子并没有因为借钱购买昂贵的大提琴,和离开城市而对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并接受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乡下。美香并不要求生活的奢华,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觉得很满足。虽然她后来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殓师的时候不能够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经怀孕后,她还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边——从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后接受他,再到劝说丈夫去见已经死去的“公公”,乃至于到最后美香对他人骄傲地说“我丈夫是入殓师!”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让我觉得整部电影有了一种淡淡的温暖——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

河边的卵石是电影的一条重要线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现实在小林找到小时候拉过的大提琴时,它被一张五线谱包裹着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里。当时我还困惑那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小林的回忆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给他的。后来在小林和美香的对话中我们得知石头里蕴含的是“愿望”。直到小林帮他的父亲入殓时,当那一块石头从小林的父亲那只紧握的手中滑落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父亲其实对家庭对孩子有多么惦念!——那一刻,我被亲情的力量所震撼了。

这部电影多次对入殓的情节进行了细腻的表现,从双性人到已经腐烂的空巢老人,从澡堂的老板娘直到流浪他乡的小林的父亲,每一次的入殓都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每一次的入殓都是那样庄重而又虔诚,让我们看到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其中有一个老头死后,因为小林高明的化妆术,让那个死者看上去那么生动,他的妻子女儿和孙女都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唇印,此刻没有悲伤的眼泪,而是欢声笑语,我无法对这一习俗作出更深刻的理解,但是这种对死者的尊重有一次强烈地击中了我。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好电影需要一遍遍体会,我还会重温这部电影。

阅读全文

与入殓师电影观后感700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教宗的承继中英文电影 浏览:576
大魔神和银甲事是什么电影 浏览:413
韩国爱情电影大全的免费 浏览:431
猫女的诅咒电影图片 浏览:713
红样台湾电影 浏览:857
电影激战的的英文插曲歌曲 浏览:9
十冷2大电影预告 浏览:973
妙手情真电影观后感论文 浏览:969
一部胖子演的外星人电影 浏览:48
笑傲江湖电影开头音乐叫什么名字 浏览:748
男生推荐女生看什么电影好 浏览:698
叶问4电影粤语完整 浏览:713
欧美暴行电影大全 浏览:546
同性恋电影恋爱泰国 浏览:49
黄渤电影完整的 浏览:239
烟花这个电影的图片 浏览:916
有个下电影的网站叫6v 浏览:889
最新的战争电影大全 浏览:316
童子护宝电影大全 浏览:281
大咖电影6 浏览: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