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战役!!! (以少胜多)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之战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钓鱼城之战之战 王坚 不详——4万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贰』 发生在山东的重大战役
威海卫战役中___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
威海卫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为此,陆军在其第2集团军基础上组成"山东作战军",下辖第3、第4旅和原属第6师的第11旅,共计2.5万余人。清廷因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集重兵于奉天(今沈阳)、辽阳和京津一带,山东半岛防御薄弱。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建有拱卫渤海门户的北洋海军基地。北洋海军各舰艇于旅顺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舰艇27艘;港区陆上筑有炮台23座,安炮160余门,守军19营;烟台、酒馆(今牟平东)、荣成(今旧荣成)等处另有驻军41营。此时慈禧太后起用恭亲王奕欣,令其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共筹和议。当得知日军企图后,始作迎战准备。李鸿章令北洋舰队水陆相依,陆军固守大小炮台,舰船依托岸上炮台进行防御。
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1月20日晨,日"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和支持下,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荣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军乘间出击,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执行。25日,日军分兵两路进攻威海卫。26日,总兵孙万龄率部2000余人阻击南路日军于桥头以东,但北路日军已进至鲍家村、崮山后。28日,山东巡抚李秉衡令戴宗骞率所部北岸炮台守军协同孙部夹击北路日军,戴军未进,孙部孤军力战后退却。南路日军占桥头,逼近温泉,于30日晨同北路日军夹攻南岸炮台。守军奋勇抗击,丁汝昌率"靖远"等5舰在港内以舰炮火力支援。日军多有死伤,少将旅长大寺安纯被击毙。战至13时,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日军向威海卫以西迂回攻击孙万龄部,孙率部抗击,但因部将阎得胜临阵脱逃,被迫撤退酒馆。日军遂占威海卫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队登北岸破毁炮台,以免资敌。2日凌晨,日军占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舰队遂陷于日军海陆包围之中。从4日起,南岸炮台日军和联合舰队连日轰击北洋舰队各舰及日岛、刘公岛炮台;并在夜间以鱼雷艇小队连续突入港内实施袭击,装甲舰"定远",巡洋舰"来远"、"靖远",练习舰"威远",布雷船"宝筏"等,先后被击沉、击毁。7日,北洋海军鱼雷艇11艘擅自从北口突围逃跑,遭日舰追击,或搁浅,或被掳。洋员瑞乃尔等劝逼丁汝昌投降,丁严正拒绝,仍坚持战至船没人尽。9~11日,右翼总兵刘步蟾、提督丁汝昌、护理左翼总兵杨用霖等先后自杀殉职。陆将戴宗骞、张文宣亦自尽。洋员马格禄等怂恿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于12日假丁汝昌名义向日联合舰队投降。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此役,日军从侧后登陆,成功地对威海卫实施水陆夹击。清军由于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北洋舰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
『叁』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包括时间、地点、结果(我想记住这些,不要太多,仅为考试用)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兵力 结果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0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 歼敌或5、6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肆』 中国以少胜多的七大著名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牧野之战
『伍』 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之战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钓鱼城之战之战 王坚 不详——4万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参考资料:春秋中文网
『陆』 抗日战争中的以少胜多战役
淮海战役\\百团大战\\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柒』 解放战争时期莱芜战役的资料
1947年1月中旬鲁南战役结束后,陇海路以南整个苏皖地区转入敌后游击战争环境。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转入山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华东解放区对党政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中共华中局并入华东局,苏皖边区政府取消;新四军军部改为华东军区机关,取消原有的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的番号,正式成立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漱石为华东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陈士渠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下辖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纵队,共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除留苏皖地区兼苏中、苏北军区的第11、12纵队外,能够集中使用的野战军主力为9个纵队约27万人,华东军区部队约有30万人。
鲁南战役后,蒋介石错误地判断华东军区部队伤亡重大,不堪再战,遂急忙调集53个旅31万人组织“鲁南会战”。南线国民党军以整编第19军军长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20个旅(整编军相当于兵团),组成主要突击集团,自台儿庄、郯城、城头一线北犯临沂。北线国民党军以第2“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指挥3个军9个师(未整编),组成辅助突击集团,由明水、周村南犯莱芜、新泰,进行南北夹攻,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在临沂地区与其决战。
针对国民党军的作战企图,华东野战军决心集中主力24个师的兵力,将诱北犯之敌诱进至适当地区,选其突出的一路围而聚歼。1月31日,南路之敌开始北犯,但由于进攻之敌齐头并进,稳扎稳打,不便分割歼灭。自胶济路向南进犯的北线之敌李仙洲集团先头部队,于2月4日到达莱芜。华东野战军认为与其待机过久,不如主动放弃华东军区首府临沂,遂决定迅速北上求歼李仙洲集团。2月10日,华东野战军除留第2、第3纵队伪装主力阻击南线之敌外,主力隐蔽兼程北上。19日,华东野战军各部逼近莱芜、颜庄地区。22日,北线之敌第46军由新泰退至莱芜与第73军汇合,华东野战军即将该敌包围。23日,莱芜被围之敌向北突围,战至中午华东野战军攻占莱芜城,切断了北逃之敌的后路。随后,华东野战军主力自东、西两面发起猛烈攻击,至下午5时,将敌人全歼,战役结束。
莱芜战役,华东野战军以临沂一座空城,换取歼来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此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逼迫华东野战军在不利条件下与其决战的计划,这一战役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国民党军遭此惨败后,在华东战场整整一个月都未敢出战。
『捌』 中国史上的经典战役,,,
1、项羽破秦之巨鹿之战;什么是破釜沉舟?什么叫气吞山河?项羽给了答案,他以10万楚军向天下无敌的30万秦军发起了堂堂正正的进攻,结果获得彻底胜利,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2、土地革命之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历史以来在中原大地上最辉煌宏大的战斗,堪称大兵团运动战的教科书,共产党勉强凑足的60万人马战胜了国民党80万精锐部队并歼灭了其中的55万。
3、白起破赵之长平之战;从对峙、诱敌、围困、杀俘,成就了武安君的威名与“纸上谈兵”。前所未有的坑俘40万,让人胆战心惊。
4、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在井陉口向人们说明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再以2000伏兵一举合围赵军并消灭之。
5、孙刘破曹之赤壁之战;没什么好说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4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
6、东晋败前秦之淝水之战;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8万:80万。
7、绿林军败王莽之昆阳之战;2万:42万,刘秀领导的义军一举聚歼王莽主力,创造了著名大战的兵力悬殊比之最大值。
8、岳飞破金之朱仙镇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前锋直抵朱仙镇,拒汴京仅四十五里,如非12道金牌,宋朝历史将完全改写。
9、朱元璋破陈友谅之鄱阳湖之战;中国古代水战史上的典范,其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朱元璋以20万破敌60万,奠定了江南基础。
10、后金败明之萨尔浒之战;后金八旗6万:明军24万,针对明军4路分进合击,努尔哈赤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 去”的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连破3路明军,歼灭明军十余万,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10.钓鱼城之战——攻不破的坚固堡垒,固城坚守的典范
主要相关人物:蒙哥、王坚
在蒙、宋联合灭金后,公元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公元1242年,宋理宗派率立战功的余玠入蜀主政,余玠上任后积极构筑了以钓鱼城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公元1251年,骁勇善战的蒙哥(拖雷的长子)登上大汗宝座……1257年,蒙哥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他亲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与蜀中蒙军汇合,分三路入蜀……一路势如破竹,1259年2月,蒙哥亲统诸军兵临钓鱼城下,7日,开始攻城,但由于防守严密,屡攻不破……4月,下了持续20来天的雨,雨停后,蒙军重点进攻护国门,一度攻上外城,但还是被顽强的宋军民打退……5个月,钓鱼城守军在王坚的率领下顽强固守,加上钓鱼城内可自给自足,钓鱼城越发显得高不可攀……其间,曾有人建议蒙哥绕开此城,以少量之兵牵制,而顺江东进,但心高气傲的蒙哥和众将哪里听得进去……随着久攻不克,饱受酷暑、疾病困扰的蒙军损失惨重,加上爱将病死,气急败坏的蒙哥病倒在钓鱼城下(病?受伤??不详……)……7月,蒙军开始撤退,蒙哥死于回军途中………………
经典指数:6
9.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主要相关人物:晋文公、尹子玉
春秋时期,晋、楚作为两个强大的诸侯国,为成为中原霸主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导火索是曾在“泓水之战”中战败而归附楚国的宋国,公元前634年,因为宋国看晋国崛起便转而依附晋的保护,从而导致楚起兵攻宋,晋便借次机会与楚决战……公元前633年冬,楚率领郑、陈等多国联军围困宋都商丘,宋赶忙向晋求救,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亲统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曹(楚的保护国),以迫使楚北上,但楚不为所动……晋文公见此情况,一面用占领的卫、曹领土分给宋一部分以坚定宋抗楚的决心,一面又利用外交手段挑拨齐、秦与楚的关系。逐渐掌握的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被动的楚军在其统帅子玉的骄傲自负下,还是要与晋决战,气势汹汹杀奔曹境内的晋军,晋文公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以还早年欠楚国人情为借口,退避三舍,以逸待劳。子玉见势一直追到城濮,晋军在此与齐、秦、宋诸国军队会合,决战一触即发……公元前632年4月4日,一场晋、楚间的战车大会战开始了,晋先是击溃了战了最差的陈、蔡军,接着又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子玉果然盲目出击,左、右军均被围歼,不得已,子玉只好引中军撤退……不久,子玉自杀……城濮之战便以晋军的获胜落下了帷幕,经此一战,也使晋文公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经典指数:6.5
8.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乱中取胜
主要相关人物:谢玄、谢石、苻坚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第二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公元383年8月,统一了北方的苻坚不顾群臣的谏阻,亲率前秦大军90万南下,杀奔东晋……东晋遂派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军近10万御敌……11月,谢玄率兵在洛涧大败前秦军,挫敌锐气……由于力量悬殊,兵少粮缺,必须速战,所以谢玄派使者激苻坚决战,要其军后退,待晋军渡过淝水后决战。苻坚见有“半渡而击”的机会,欣然答应……本来前秦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很乱,这一退便无法收拾,结果在内奸朱序高呼“秦军败了”声中前秦士兵纷纷逃命,乱成一团,此时东晋军趁势抢渡淝水,猛攻敌军……就这样,90万前秦的乌合之众全线崩溃……连苻坚也中箭负伤,狼狈逃走…………
经典指数:7
7.钜鹿之战——“破釜沉舟”,狭路相逢勇者胜
主要相关人物:项羽、章邯、王离
秦末,随着公元前209年爆发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各地曾被灭国的纷纷起兵反秦,项梁、项羽便是其中之一……当然秦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在秦大将章邯的镇压下各地义军纷纷失败……北方的赵军被章邯、王离的40万大军围在钜鹿,赵王歇向楚怀王求救,楚军统帅部遂决定,命宋义、项羽、范增率楚军主力5万余人北上救赵……公元前207年10月,楚军抵达安阳,但胆怯的主帅宋义不敢继续进兵,还置酒寻欢……性情刚烈的项羽忍无可忍,在据理力争无效后诛杀了宋义,诸将遂拥戴他为主将……此时,钜鹿城中已危在旦夕,尽管燕、齐、魏等援军已到位,但却因畏惧而互相观望,唯有项羽决心与秦决战……12月,楚军进抵漳水南岸,项羽一面派英布等率2万人截断秦军粮道,切断王离与章邯的连系,一面亲率主力与王离的20万大军决战,在进军前命全军只代3天的干粮,并渡河后沉掉所有船只……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猛扑过去,楚军各个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见大局已定,各国援军便一拥而上,终于彻底击溃了秦军……接着不久,被围的章邯也向项羽无条件投降……此战之后,秦的灭亡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经典指数:7.5
6.顺昌、郾城、颖昌之战——抗金名将们上演的连环好戏
主要相关人物:刘琦、岳飞、岳云、杨再兴、兀术
公元1127年,金朝统治者灭亡北宋后,不断南下侵扰,但南宋的统治者只一味退让、妥协,使得金军越发猖狂……公元1140年5月,金经过一年的准备,撕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幻想,兵分四路大举南下攻宋……新任东京(即开封)副留守的刘琦率领军队不到2万前往东京途中,刚到顺昌便传来了东京陷落的消息……5月25日,刘琦率军击败金数千游骑,首战告捷。29日,金军3万四面围城,刘琦在固守后还主动出击,乘夜派500壮士冒着雷雨突入敌营,杀得金军大乱……使敌被迫退却……金国大将兀术见状,亲率精兵10余万日夜兼程,7天便达顺昌城下,打算用他的王牌“拐子马”攻城,刘琦鉴于形势决定背水决一死战……兀术见顺昌城池简陋便轻敌狂妄,加上刘琦用计散布自己贪图安乐的谣言,进一步麻痹兀术,兀术果然决定轻装急进……6月9日,金军在人困马乏之下便发起总攻,但均被顺昌军民顽强击退,只好立营休息……刘琦主动出击突击金营,为了拖垮敌军,刘琦不论日晒、暴雨不断派人轮番袭扰敌军……12日,兀术在久攻不下,只好引兵退走,刘琦趁机全军出动,追击并又大败金军……顺昌之战以南宋大胜结束……接着,南宋名将岳飞的反击也随之开始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岳飞的岳家军连战连捷,岳飞为了诱敌决战,遂集结主力于颖昌地区,自亲率轻骑驻守郾城……7月,金兀术挑1.5万精骑自北向郾城压来,岳飞命其子岳云和杨再兴出战,岳军每人持三件武器——麻扎刀、提刀和大斧,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岳云、杨再兴更是奋勇当先,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金终于支持不住撤退……但兀术并不死心,10日,增兵准备再战,岳飞当即亲率骑兵出击,大败金军……兀术不甘心失败,又集结了号称12万的兵力进到郾城、颖昌之间的临颖,7月13日,张宪奉命率大军向临颖进发,前哨杨再兴等300骑当抵达临颖南的小商桥时,猝然与兀术的大军遭遇,尽管众寡悬殊,但杨再兴毫无惧色,率众死战,仅杀敌便有2000人,最后全部惨烈战死……14日,张宪的大军赶到,击退了金军……同日,兀术亲率3万骑兵、10万步兵又向颖昌杀来,此时前来增援的岳云与老将王贵等,出城与敌决战,岳云自率800骑,反复冲击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浴血奋战到正午,终于大败金军……接着,岳飞又乘胜追击,在离开封仅20公里的朱仙镇击溃金军……至此,反攻中原的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后来,不提也罢……………
经典指数:8
5.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作
主要人物:曹操、袁绍、许攸
公元199年6月,袁绍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准备南下与曹操逐鹿中原。曹操得知后积极部署迎战,并于12月击灭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200年2月,袁绍向黎阳进军寻机与曹操决战,并派颜良领兵攻白马。4月,曹操亲领兵北上解白马之围,前锋关羽、张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颜良军,颜良也成了刀下之鬼……接着在西退之时,文丑与刘备率兵追至,曹操此时只有600骑,而袁军则5、6千之众,曹操即令军士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纷纷哄抢财物,曹操乘乱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8月,袁军主力进抵官渡,双方互有攻守,相持达3个月之久,但曹军处境因粮少而越发困难,恰在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来降,并献计袭取袁军由淳于琼把守的屯粮之所——乌巢,曹操遂亲率5000步骑乘夜火烧乌巢……袁绍闻讯,只派少部分部队增援乌巢,自己则率主力猛攻曹营,但早有准备的曹营哪里攻得破……曹操在大破增援的袁军后,烧了乌巢的全部粮草……消息传来,袁军大乱,曹军趁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只带800骑逃回河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平定北方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经典指数:8.5
4.井陉之战——“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主要相关人物:韩信、陈余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惨败给项羽,处境一度十分困难,便采纳张良建议,命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公元204年,在韩信灭了魏王豹,又平定了代国后,刘邦便将他的精兵调走与项羽交锋。10月,韩信统率3万新兵东进击赵,赵王歇闻讯即遣陈余率兵20万集结井陉口(太行山著名关隘)防守……谋士李左车曾建议防守以拖垮韩信,但刚愎自用的陈余并未采纳……韩信见赵有轻敌情绪,便决定出奇制胜,他先挑选2千轻骑潜伏在赵营侧翼,接着命1万人乘夜色偷偷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此举更增长了赵军的轻敌情绪……决战之日,韩信先亲率汉军出击,敌果然离营迎战,在拼杀一阵后,韩信佯装败退,与“背水阵”汇合,陈余、赵王歇遂挥军追击,猛攻背水阵,但以无路可退的汉军拼死抵抗,结果赵军久攻不克,只好退兵,但此时赵营早已被韩信的2千轻骑占领,赵军顿时大乱,韩信当即指挥全线反击……赵军溃败,陈余被杀,赵王歇被擒……至此,井陉之战便以韩信的大获全胜收场………
经典指数:9
3.赤壁之战——以弱胜强,水战、火攻之典范
主要相关人物:周瑜、曹操、黄盖
在官渡胜利后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但对于雄心勃勃的曹操来说当然远远不够,为实现“天下混一”的伟业,公元208年7月,曹操亲统大军南下,在击溃刘备后,不战而降了刘琮(刘表次子)从而占了荆州,至此兵力已达约23万之众……接二连三的胜利,使曹操未能听取谋士贾诩巩固修养的建议,而决定继续攻吴……此时,在鲁肃、诸葛亮的努力下,孙、刘联盟形成,同时在周瑜等力排张昭为代表的投降主张下,10月,孙权命周瑜统率精兵3万,先与刘备会师,而后继续进发,在赤壁与曹操打了个遭遇战,使曹军受挫,退回长江北岸,隔江对峙形成……不久,周瑜利用曹操轻敌的弱点,先让大将黄盖“苦肉计”诈降,接着,在东南风大作之夜,令黄盖以前往投降为名,率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舰船,直冲曹军水寨,等曹操看见一个个火球冲来,阻止已为时已晚,加上曹军的船只均用铁链连接,无法躲避,结果霎时便一片火海……此时,孙、刘联军全线出击,一举击溃了已乱作一团的曹操大军,也击溃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梦想。接着,在孙、刘联军的穷追猛打下,曹操勉强逃回了北方……此战后不久,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
经典指数:9.5
2.桂陵、马陵之战——“围魏救赵”、“避实就虚”、“减灶诱敌”……,智谋的精彩对决
主要相关人物:孙膑、田忌、庞涓
战国中期,魏国在李悝、吴起等贤士推行的改革下,逐渐强大起来,魏惠王继位后更是积极推行扩张政策,这当然损害了其它大国的利益,矛盾激化……公元前356年,赵国与宋结好,这引来齐惠王的不满。公元前354年,赵攻打依附魏的卫国,迫使其臣服,于是魏便以此为借口,出兵包围了赵国都邯郸……鉴于局势危急,赵遂于公元前353年向齐求援(齐、赵有同盟关系),齐王听从段干朋的建议,先只用少量兵攻魏的襄陵,牵制敌军,坐山观虎斗……其间,由于魏树敌太多,各个大国也纷纷袭扰魏国边境……在魏围邯郸一年有余后,齐见时机成熟,遂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鉴于形势,提出“批亢倒虚”、围魏救赵之策,田忌虚心接受,向魏都大梁进军……刚刚攻克邯郸的魏军见状,不得不由庞涓率主力回救,而只留少量兵力守历尽艰辛才得到的胜利果实……此时,齐军早以等候在桂陵地区,魏军由于长期征战,加上长途跋涉,面对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不仅遭到重创,连邯郸也得而复失……魏国此战惨败后,仍有相当的实力。公元前342年,魏又发兵攻“兄弟之邦”——韩国(本是“晋”根生),弱小的韩国遂向齐求救,齐王听取孙膑的建议,先口头答应救韩,待两败俱伤时再出兵……魏虽受到竭力抵抗,但仍五战五胜,此时韩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见时机成熟,遂命田忌、孙膑率军出击……魏见齐又从中作梗,恼怒之余便将兵锋转而指向齐国,魏王命太子申、庞涓领兵10万,气势汹汹向齐军杀来,孙膑见魏军虽强悍但轻敌的弱点,便佯装撤退,通过“减灶”迷惑诱敌,并在地势险阻的马陵布下了伏兵,一举击溃了魏军……庞涓兵败自杀,太子申被俘……从此,魏国开始陷入了衰落……
经典指数:10
1.柏举之战——“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击破强国的典范
主要相关人物:孙武、伍子胥、阖闾、囊瓦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在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并大胆任用伍子胥、孙武等外来人才下,渐渐成为新兴的强国,不可避免地与同是南方强国的楚国矛盾激化……早在公元前384年开始,两国接连发生了10余次战争,吴胜多负少,渐渐趋于主动地位,但骁勇善战的楚国依然相当强大……公元512年,阖闾首次提出大举攻楚,被孙武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劝阻,不过吴国高明之处在于,并不是坐等机会到来,而是主动创造机会,先是伐灭了楚国的附属小国,接着又采用伍子胥的“疲楚误楚”战略,将军队分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不仅使楚军疲于奔命,还麻痹了对手,使其以为只是“骚扰”而已,此举实行了达6年之久……公元506年秋,楚攻蔡国,导致蔡和唐两国与吴结盟,由于两国位于楚的战略要地,所以吴便在这年冬,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等率倾国之兵3万,在两国同盟的帮助下顺利“以迂为直”地突入楚国腹地,楚军在囊瓦的率领下被动地仓促应战,两军隔汉水对峙……贪功的囊瓦不等楚将沈尹戍军到来,便擅自出击。看到渡过汉水的楚军,吴军遂采取后退诱敌,并不时以小胜挫敌士气,11月19日,吴军终于在柏举停住,列阵迎战疲惫的楚军,在阖闾弟弟夫概5千所部奋勇冲击下,大胜楚军。囊瓦弃军逃跑……楚军主力向西溃逃,吴遂实施追击,并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再次给予渡河逃命的楚军以重创……接着又追上休息的敌军残部,再破之……并与回救的沈尹戍部遭遇,经过激烈的反复拼杀,终于再大破之,楚将沈尹戍战死……至此,楚军全线崩溃,吴军便长驱直入,于11月29日,一举攻克了楚都——郢……柏举之战便以吴的辉煌胜利落下了帷幕,同时也为吴的中原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典指数:10
『玖』 山东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急急急!!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 夏相攻东夷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 夏少康复国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少康灭浇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季杼灭豷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伯靡灭寒浞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季杼攻东夷之战
注:夏少康时期的都城就是在山东境内,东夷就是山东一带。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灭夏的战争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葛之战
注:商汤就是以前的东夷。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东征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灭武庚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平管蔡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攻东国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 周宣王东征
公元前490年 田乞发动政变,操纵齐国军政大权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燕攻齐之战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4年) 济西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 即墨之战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四年十一月 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 潍水之战
注:潍即今潍坊。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汉平七国之乱
新莽天风五年(18年)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 赤眉起义
注:启发于山东鲁南一带。
东汉建武二年(26年)三月至六年正月 东汉统一关东之战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十月 祝阿、临淄之战
注:临淄即今淄博。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 黄巾农民起义注:范围囊括山东。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 鲁阳之战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 兖州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211—214年) 益州之战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 八王之乱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注:范围囊括山东。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至魏皇兴三年(宋泰始五年,469年) 青州之战
注:今山东潍坊青州。
隋大业六年(610年)至隋亡(618年) 瓦岗农民起义
隋大业六年至十三年(610年—617年) 翟让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王薄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 窦建德起义
注:四次起义均波及山东。
隋大业八年(612年)正月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
隋大业九年(613年) 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隋大业十年(614年)七月 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
注:三次攻高丽都是从山东出发。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 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注:今山东聊城。
唐中和四年(大齐金统五年,884年)四月至六月 唐灭大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寿州之战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 宋江起义
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南末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 宋金战争
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 红巾军抗金起义
金大安三年(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金朝末年 红袄巾抗金起义
元至正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361年—1362年)十一月 元镇压红巾军山东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 明攻山东之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 明靖难之役
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九年(1652年) 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5年5月 太平军北伐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月至2月 威海之战
1928年(民国十七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济南战役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至4月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 响堂铺之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4月 大清沟之战
1941年(民国三十年)3月至7月 胶东战役
1941年(民国三十年)11月至12月 沂蒙山反扫荡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 鲁南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 莱芜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 孟良崮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7月 鲁西南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9月至12月 胶东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 莱阳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5月 临汾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至5月 胶济路中段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至7月 兖州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9月 济南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至1953年 华东剿匪
这些都是从这里剪贴的:http://bbs.voc.com.cn/thread-1521397-1-1.html
注释是我加的,还有著名的枣庄铁道游击队抗日战争和1950年解放青岛、长山列岛没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