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圆明园》的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在以前的一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圆明园》。其实与其把它归到一部电影,我更愿意把它归到记录片一类,因为在观看一般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关注电影场面的宏大,情节的跌宕,画面的精美,而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与震撼,对历史的剖析与清晰地呈现,却使我无暇关注其作为电影而应具有的视觉听觉上的要素,反而产生了对历史与当下的深思。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圆明园吧。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709年,当时也是清王朝的第三任帝王,康熙在位的时间。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入关打败大明王朝之前是一直游离在关外的游牧民族,对于凉爽的天气十分习惯,而对于北京炎热的夏天实在是难以忍受,同时由于不能时常离开都城去江南以及帝国的各地享受美景,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对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由江南园林风格的避暑山庄渴望不已,由此,圆明园的建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圆明园的美景想必也不用我多叙述了,在电影中,我们已经饱享了它的美丽,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风格,还是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理念,圆明园怎么看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奇迹,难怪法国的大作家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比作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后者为理念艺术,并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座完美的园林建筑,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一把火烧毁的命运,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由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帝国堕落到了人见人欺,任人宰割的地步?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看似无坚不摧的军事与财政基础在短短几十年间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使中华民族随后陷落如水深火热的险境之中?!
首当其冲的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清王朝一开始并不是如此的封闭。从电影中我看到了康熙皇帝对西学的不倦地学习,不断地用新思想补充自己,圆明园中出现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以及他委派一个外国的官员来负责圆明园的事等等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作为一个帝王所应该有的气度。因此当时的清王朝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一路平定准格尔和吴三桂的叛乱,带领着刚刚安定下来的清王朝走向发达的正轨。不过独裁统治和世袭的祖制注定了清王朝不可能一直由英明的皇帝通知下去,果不其然,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登上了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利舞台。他虽然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电影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他在圆明园内批改奏折直至次日,也能够看到他为了国家公务废寝忘食,可是他却并不相信西学。他摒弃了他父亲的良好习惯,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不屑一顾,以读古书以及下围棋为乐,虽然在当时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形象,可是他不知,就在他羡慕文人潇洒的生活方式之时,西方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西方的资本积累正在迅速地进行着,而清王朝,也逐渐地被人追上,甚至有被人甩远的趋势。。。而根据电影的描述,雍正皇帝也是死在了迷信——丹药上。在雍正皇帝过世之后,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乾隆皇帝也即位了,他相比与他的父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于西方的科技更加地蔑视,以泱泱大国,“天朝”自居,而小觑天下的其他列强,而且也就是在他当朝的阶段,清王朝关闭了许多对外国的通商口岸,理由则是认为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同“蛮夷之国”进行通商!这是何等地自大!的确根据电影的描述,当时的清王朝拥有世界其他各国所无法比拟的国力,但是如果就这样闭关锁国,不思进取的话,这点差距实在是太容易被他国追上了,而他所种下的恶果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报应”在了他的子孙辈的统治者以及无辜的百姓身上。
其次一点就是清王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了。人们对于美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点无可厚非,不过当无限的渴望配上无穷的权利与财力,那所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令人可怕的!在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内,圆明园始终在不断地被扩建被拓宽。圆明园似乎化身成了一个财富的黑洞,不断地吸取着清王朝的财力,处在盛世时统治者可能还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旦一有风吹草动,清王朝的财力便立马处于崩溃的边缘。当各个国家的大炮打进中国来的时候,当敌国的军队已经占领沈阳的时候,我们的统治者咸丰帝居然还在扩建圆明园!实在无法说这是他们的淡定还是愚蠢了!不得不提的是,这种随意的性格自乾隆就有了,电影中说他曾经将这座圆明园赠送给他的一个妃子,只为博得美人的欢心。。。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实在是吃惊得无话可说,一座凝结这祖孙几代人的心血,清王朝几十年的大量财富的皇家豪华园林就这样在轻描淡写之间被送给了情人,实在是堪比烽火戏诸侯!不得不佩服乾隆的浪漫,不过这点浪漫似乎不可能感动到外国的侵略者,他们只相信大炮的威力,战船的犀利,当曾经无坚不摧的清朝铁骑被外国军队轻易打败,当无数的城池被敌国占领时,不知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内心是否有过一丝的后悔:如果不投入如此多的钱财在扩建圆明园上,如果将这些巨大的财富用在改装武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上,我泱泱大国,百万之众又怎么会被几个弹丸小国,数千军队打得如此狼狈不堪!其实不光是清王朝统治者震惊外国军队的强大,外国的指挥官也同样十分不解:如此雄踞东方的大国,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拥有如此坚强意志的士兵的军队,他们的武器怎么会如此地古老,他们的衣甲怎么会如此的破旧。我们现在可能可以理解了,清王朝并不是不想抵抗,而是他们那时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弥补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那血淋淋的火烧圆明园!
最后就不得不提到清王朝内部政治的黑暗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帝国能够独霸中国超过200多年的,这很大的程度上也与政治制度的溃败周期有着一定的关系。通常一个帝国建立伊始,它的制度总是最能满足当时的人民的需求,最能使当时的国家得到安定和团结,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漂移,原有的政治体制势必不可能适应现有的国家的情况,清王朝也不例外,铁马金戈的骑兵征服全中国他们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在征服之后却并没有对他们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改革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改革。原因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八旗贵族,不愿意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而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显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贵族亲王们进行斗争,久而久之,内部的帮派也逐渐形成,一旦当朝的皇帝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他的统治权就岌岌可危,虎视一旁的其他权贵就会抢夺政权,而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政局动荡,王朝的地位十分危险,若此时再有外国进攻,那帝国则必然将走上毁灭的道路。清王朝显然就是走了这条路,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宣告了“垂帘听政”的开始,也宣布着清王朝走向覆灭的倒计时。
其实,圆明园的悲剧是和清王朝的覆灭是密不可分的,而清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只是闭关锁国,骄奢淫逸和政治黑暗这几方面的因素。《圆明园》这部片子不仅仅反映了相对客观的史实,也同时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前一段时间有人曾经提出过要重新修建圆明园,我觉得大可不必,中国这个雄狮,是时常需要像圆明园这样的伤疤的痛来提醒,才不会再次浑然睡去。
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始终记住过去的创伤,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内修政事,外处国事,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 看《圆明园》电影的观后感。
圆明园,上下五千年的奇迹。原本我只在历史课本上知道圆明园,那时,只知道它是一座极尽奢华的皇家园林。可是,在观看完《圆明园》这部电影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她——一座荣耀与屈辱共存的伟大建筑。
推开那扇沉重的历史之门,我不禁为她的宏伟、奢华所折服,特有的皇家建筑风范,让每个见过她的人都为之倾倒。小桥流水、青山鸟语,每一处都是那么的完美。每根柱,每片瓦,每件摆设,都是艺术的结晶。整座园林就是一座世界艺术博物馆,那么的神圣,不可亵渎!
大清帝国最鼎盛的三个时代缔造了她,最后也正是堂堂的大清帝国让她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灭的悲壮结局。
战场上一个个倒下的士兵没有阻止历史那无情的车轮,他们为了国家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乃至生命而毫不吝惜,但一个曾经最强盛的帝国还是走向了终点。
圆明园被两个强盗掠夺,中国被更多的强盗肆意凌辱。看着他们贪婪的捧着抢来的财富,脸上挂着无耻的笑容,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义愤填膺。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曾经的辉煌,更无法忘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那饱含屈辱的伤疤。
圆明园毁了,封建王朝亦灭了,但卧薪尝胆之后的中华民族再一次站起来了,她正用事实告诉世界,我们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国。我们依然会在今后的世界历史上书写我们更辉煌的篇章!
3. 圆明园观后感,取什么题目好!急急急!!
《自负》
两层含义,第一是清朝自己自负,洋洋得意,在落后很久的情况下还自己为十天朝上国,闭关锁国。这种自负导致国衰的基调,在电影进入乾隆时期以后,解说词一直都是这个气氛,就是说中国自己越来越自满,却越来越落后,而西方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层含义,是这样自负的后果,必然由自负的民族自己承担。这里的“负”是负责、负担、承担的意思。这个不用解释了吧,闭关锁国与愚昧落后终于导致国家的衰落民族的危机,而圆明园的毁灭,恰恰是这一从自负到“自负”(自己承担恶果)的缩影。
4.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愤怒。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在众多园林中鹤立鸡群,汇集了天下的风景名胜,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还集中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存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可是,这样一座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把火被烧成一片废墟。当我看到“那些侵略者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物品据为己有”的片段时,我的肺都快气炸了。
我们这个拥有黄河、长江和万里长城的民族,这个拥有亿万铮铮铁骨儿女的民族,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灰烬……
看完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小小心灵受到无比的.震撼,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5.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一座逝去的历史博物馆,一座人类绝无仅有的童话园林,一道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圆明园到底多壮观,无人知晓,姑且看一组数据:建造圆明园历时约一个世纪,园中有大小100多处景点,大小1000多座宫室,面积约有600个足球场大小,金银、古玩、珠宝的数量更是无法计量。
当乾隆皇帝沉浸在对大清帝国旷世杰作的自恋中时,他不会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他更不会知道表面浮华的帝国就要倒下。
圆明园,上下五千年的奇迹。原本我只在历史课本上知道圆明园,那时,只知道它是一座极尽奢华的皇家园林。可是,在观看完《圆明园》这部电影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她——一座荣耀与屈辱共存的伟大建筑。
推开那扇沉重的历史之门,我不禁为她的宏伟、奢华所折服,特有的皇家建筑风范,让每个见过她的人都为之倾倒。小桥流水、青山鸟语,每一处都是那么的完美。每根柱,每片瓦,每件摆设,都是艺术的结晶。整座园林就是一座世界艺术博物馆,那么的神圣,不可亵渎!
大清帝国最鼎盛的三个时代缔造了她,最后也正是堂堂的大清帝国让她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灭的悲壮结局。
战场上一个个倒下的士兵没有阻止历史那无情的车轮,他们为了国家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乃至生命而毫不吝惜,但一个曾经最强盛的帝国还是走向了终点。
圆明园被两个强盗掠夺,中国被更多的强盗肆意凌辱。看着他们贪婪的捧着抢来的财富,脸上挂着无耻的笑容,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义愤填膺。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曾经的辉煌,更无法忘记历史给我们带来从圆明园中流失的珍宝,精品,除少数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博物馆,巴黎博物馆等几所国外博物馆陈列外,其余大多数已不知去向,或许它们流落在人间,或许已经消失,这些都已不再重要。
历史的教训时时萦绕在耳旁,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
的那饱含屈辱的伤疤。
6.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觉,倒不是特效有多么之震撼,特别是再看过了后来以《变形金刚》为代表的一系列视觉大片之后,回过头来再看06年的《圆明园》,自然对当年初看时的惊为天人有着嗤之以鼻的态度,然而考虑到当下方兴未艾的国产大片《机器侠》的特技,还是不由得感慨,凡是中国式的“大片”,必定要傍上好莱坞的特效团队镀层金才能称得上是“大”,这也就难怪阅兵时,有人戏谑的说“阅什么兵,像老美一样拍部《变形金刚》就什么都明白了”,虽说戏谑,但也不无道理。时过三年,中国本土电影的特级水平似乎没有提升多少,中国软实力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依旧,并且似乎愈演愈烈。
大片才肯砸钱,小片只能自给自足,但有意思的是,但凡是国产大片,受政府主流媒介称赞的“主旋律”影片,始终跳不出自娱自乐的戏码,反倒是那些小成本、以中国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在世界影坛频频崭露头角,在各大电影节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也折射出中国电影未来的新希望。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但政府对于在文化方面仍然没有放开手脚,以电影来说,很多题材是导演不能拍得不能碰的,限制太多是主要因素,以广电总局举例,这位被戏谑成中国电影界“把关人”的青天大老爷,不仅敌对外来势力的侵袭,更对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不遗余力的做出很大限制,以求国产必开国花,根正苗红欣欣向荣,越是这样,国产影片的大众与小众的划分就越发明朗,像极了中国的城乡差异,只不过城市发展了国际化了,诸如北京上海,而大众电影、大片还是自娱自乐,难以走出去,小众电影反倒带着乡村般的草根意识,取得不错的成绩。
大片如何走出去,这是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政策上说,有官方的考量途径。国家的开放,特别是在文化领域的开放是需要时间的,开放程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这点我们暂不做讨论,但就影片本身,有没有向海外市场发展的野心是关键。
在2000后屈指可数的走出国门的本土大片中,大多数致力挖掘的仍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更直白一些,武术或者武打。这些在国人眼里早已穷尽惊喜的题材在海外市场颇为受宠,然而任何一种毫无创新的继续都势必会使市场趋日渐向于饱和,所以《英雄》惊艳、《十面埋伏》惊讶,《满城尽带黄金甲》就乏善可陈了,特别是在中国导演讲故事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一回生,二回熟,单纯视觉上的震撼已经不足以打动审美疲劳的观众。所以在近两年武侠电影不足以打动海外市场而被抛弃时,国产大片开始进入一种越发厉害的自娱自乐的圈子。
如果说诸如《建国大业》这种主旋律大片,因其题材所限,投资再大制作再精良也不适合走出去,那么纪录片绝对是颇占优势的题材。虽然在运作上,纪录片不及一般商业片可以大肆进行商业宣传、博人眼球,但在中国导演普遍叙事能力不尽如意的情况下,纪录片忠于事实、对于剧情几乎无所要求的“劣势”反而成为国产大片的优势所在。
如《圆明园》这样的典范,不刻意迎合海外市场好莱坞惯式的“大爱”“英雄主义”主题,也不靠武打取胜,忠于历史,做到“还原”二字影片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让曾为《指环王》等众多视觉大片的后期团队作为特技制作,“还原”二字更增添了一份名副其实的筹码。
然而作为这样一部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只要有钱砸,真实还原的场景就越可以亦幻亦真,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整个影片团队在纪录片客观公正性的把握上,这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可以走向海外的关键。
影片按照年代的流动,以两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叙述圆明园的兴起于落寞,用外国人的眼睛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十分讨巧,既避免了主旋律性过于浓厚,又避免了民族情感过于偏激,规避了很多纪录片的禁忌,同时也很自然地具备了国际化的视角,自然而然的展现出中外文化的差异,甚至以此为切入点,加入一些令人发笑的桥段,严谨之余,又不失跳脱,兼具东西方受众的心里接受力。虽然个人历史知识储备有限,但还是看得出整个影片对于史实的把握是十分严谨的,但凡是影片刻意雕琢的,都在画面中辅以史证,毕竟作为历史的珍贵文物,很多证据我们了解甚少,但影片在这方面的衡量至少看起来是公正的、可信的。
影片另外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立意,想必若是没有媒体的预热剧透,很多人观影前都会把《圆明园》定位为一部记录历史的耻辱片,带着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和责任心,而实际上《圆明园》刻画清帝国的衰落的阴暗基调不过1/3的长度,展现圆明园遭受灾难最终至毁灭的长度也不过1/5,这是影片纪录片题材的最好还原和体现。如果说,圆明园是用各种珍宝打造的一个梦,那么《圆明园》就是极尽可能的还原了整个梦的过程,用这个梦的绝大部分极尽渲染、极尽绚烂,让人倍感美好与珍惜,淡淡的伏笔旁敲侧击成另一道导火索,随着美好的褪去,最让人情难以堪的梦碎还是到来,仍然以外国人的日记作为出发点,以国外人的视角陈述事实,在这样的陈述中,不乏日记作者对于自我的质疑、对人性善恶的思考,这也是《圆明园》回归纪录片人性本质的一种体现,而影片最后也不过是寥寥几笔对圆明园做一次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未作过多刻意渲染,在经历90分钟的游历后,各种思绪不需要影片做任何结论性的引导和交待,观众心里自有定夺,这是《圆明园》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作为一部纪录片应该具备的一种原则和大气,《圆明园》做到了,任何抱有正常审美观念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破坏,而4:1的影片节奏设置要比1:4来的更加发人深省、感同身受,相对于《建国大业》不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刻意,《圆明园》虽然并无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强化情节对比,淡化感情倾向,侧重投人心理的节奏和取向,则更加立意高明,因而也更适合走上国际舞台,将记录片的优势发挥出来。
如果说影片之内《圆明园》很好的做到了纪录片应该秉持的加持,那影片之外,作为中国的记录大片,《圆明园》就更多的呈现出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创新,开拓意味十足。当然这样的“开拓”还是要归功于影片这样一个“大历史、大背景”的大题材作为调动受众兴趣的前提保证。影片外,这也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范例,打破了人们对于纪录片一贯阳春白雪的印象,提前进行“点映”,利用名人效应做足公关,放下身段用商业模式进行包装并不真意味着自降身价,反而在大众层面上更易推广,更易被接受,也更易起到纪录片应该有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得以纯粹到不掺杂任何商业利益,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艺术走向毁灭的加速,诚然,不少噱头大过实质的艺术残次品是借此获取了不少商业利益,但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内含有实质的艺术不仅需要,而且应当更加积极的采用商业的形式进行包装,已取得口碑商业上的双重成功。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该片在一众国产影片中占尽国际先机,成为06年的一匹票房黑马,但仍然没能在海外市场取得很好的成绩。排除国际政治方面的隔阂,作为纪录片题材,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太大的商业成功仍然还有不少困难,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层面来看,缺少对纪录片的观影习惯和需求,也缺少一部真正意义上首开先河的“商业”成功纪录片作为标榜,纪录性与商业性在纪录片领域还存在不小的隔阂
7. 火烧圆明园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
从视觉美学角度上看,《火烧圆明园》做得很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挥洒自如的华丽摄影机和人物调度以及极力构建个人化“金碧辉煌”的中国想象等形式风格完美结合了这段“火烧圆明园”的宏大历史叙事。
将导演自身的意趣及内心艺术追求最大化到极致。该片不但保留了精美繁复的内景画面营造,而且当标志性的推轨镜头流畅运动至外景时,也避免了片厂外景式的粗陋小气。片中搭建复原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亦获得观众的好评。
剧情:
《火烧圆明园》是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张铁林等主演。
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
1983年9月21日,该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
8.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0-12-17
南京林业大学 曾庆梅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那就是圆明园。”
—法国雨果
《圆明园》给我的震撼,无与伦比。我跟着影片走进了圆明园的历史,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世纪老人,身临其境般的参与圆明园筑建的全过程。从一个普通的皇家牡丹小花园变成一个让全世界人都仰慕的万园之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修建,凝聚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智慧和心血,圆明园这座神话般光彩炫目的东方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和载体!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也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在观看圆明园是怎样一步步“丰满”、完美的过程中,我为其宏伟和博大精深所震撼!我深深为自己的民族有这样超人类的想象力而感到惊叹和骄傲!也深深为自己体内有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激动不已!那滚烫的血液就像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激起我无限深刻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是那样深情、陶醉和专注地观看着,欣赏着。
然而英法联军罪恶的大火却把这一世界奇迹毁灭!把我这个沉醉于圆明园的美梦中的“世纪老人”狠狠地拉回残酷的现实!我站在当年闪耀着璀璨光辉的圆明园遗址上,看到的只是几根凋零的断壁残垣,这是历史留给我们何等触目惊心的伤痕!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颤抖和疼痛着,我泪流满面地哀悼着圆明园中的每一个阴灵!我扯着嘶哑的喉咙呐喊:为何我华夏泱泱大国会被人欺凌得如此下场?五千年的源远流长何以抵不过后起的蛮夷之邦?称雄世界几千年的金戈铁马却淹没在科学成果的坚船利炮之中啊!我心中有着深深的恨与惋惜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法面对那段屈辱和沉痛的历史,却不得不面对!我想到圆明园中去烧上一柱香,以敬慰园中阴灵,祈祷当年的两个强盗“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尽管这是我小女子狭隘心肠,可我深切的恨啊!
然而我却只能无奈地叹息,永远地叹息!历史留在我们心中的伤痕无法抹掉,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那样的严厉醒目不容忽视!我们如若不做些思考,可怕的历史将会重演!是什么将一切改变?是什么将世界缩限?是什么拉悲剧来念?是科学!是发展!是进步!永远都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科学可颠覆世界,只有创新才能站在世界前列!狂妄自大,闭关锁国,停滞不前,只会被历史遗弃!哪怕你曾经再辉煌、再伟大,也会因为落后不思进取而变得瘦弱,暗淡无光,在风雨中摇曳直至消亡在历史的沙漠中。
我们不甘消亡,我们痛定思痛,我们要摆脱被侵略者蹂躏的命运,我们要崛起,我们要壮大!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真理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于是,在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中华民族胜利了;于是,以伟大复兴为梦想,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新中国成立了!多么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多少年来,新中国在风雨兼程中成长着,虽然我们遇过一些挫折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始终以史为鉴,时刻牢记教训!我们靠不平凡的勇气,在小心翼翼的探索中艰难地前进着,奋斗着,为梦想努力着!中华儿女要用不枯的志气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不会消亡!中华民族永不消亡!就像圆明园的辉煌留在世人心中的惊叹一样永不消亡!
9. 急求一篇《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1000字以上,不要太多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直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呵呵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通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观众的眼中真实生动而吸引我们,不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现在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天!通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关于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可是这却暗含着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康熙,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牡丹园主孙三带的相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实际的历史。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图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今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来内的建筑盛况。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同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角色,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通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10.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300字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