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族电影蝴蝶第八集
一,语言文字
1语言
(1)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
(2)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9]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3)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4)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2 文字
(1)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2)《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3)在黔西北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坡拉德同苗、汉族知识分子杨雅各、张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以石门坎苗族的语音为标准音,创造了一个拼音文字,称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用以翻译基督教圣经,编写课本,记录苗族民间故事、诗歌以及记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东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迁徙并定居在今洗鸭河乡新池村,将“坡拉字母苗文”传入紫云,现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学用该文字及汉文字进行双语教学。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语言学家,对全国苗族语言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创制了东部、西部、中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于苗族内部支系复杂,语言差异很大,极难统一 。
(4)此外东南亚苗族使用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
二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四 自然崇拜
1 苗族图腾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9] 。
2 图腾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9] 。
3 祖先崇拜
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转为崇敬人类的始祖姜央,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傩母”。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各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杀牛祭祖活动,如黔东南的鼓社节,铜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顺、镇宁等地叫“砍牛”。湘西有“还傩愿”,祭祀“傩公”、“傩母”。每逢节日,苗族群众也都要举行祭祖仪式。许多苗族地区,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时天天祭祀
五 巫傩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巫师实行巫术。巫师是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苗族群众的敬重。巫师实行的巫术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六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3]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2. 所有讲侗语的电视剧或电影
名: 我们的嗓嘠
首映: 2010年1月19日
导演: 韩万峰
主演: 杨丽坤,吴遵攀
编剧: 韩万峰
片长: 95分钟
地区: 大陆
出品方: 潇湘电影集团
发行方: 潇湘电影集团
电影《我们的嗓嘠》讲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生活在湘黔桂边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烦恼,特别是几代人对学习侗歌所呈现的不同态度,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侗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3. 我们的嗓嘎的风格
因为侗歌的特性,决定了这部影片具有一种诗意的气质特征。我国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如果仅仅说侗族人喜欢唱歌,是无法在本质上区别其他少数民族的。所以,把侗歌气质提升到一种境界,让侗歌充满灵性,充满梦想,这是这部侗语电影的意义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发现侗族人最精髓的精神价值。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然而,我们没有权利按我们自己的想法去设计侗族人的生活,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武断让这部侗语电影留下任何遗憾。所以,我们隐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让侗族生活原汁原味地释放在镜头下。
4. 侗语躲演是什么
我国首部用侗语对白的现实主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们的嗓嘎》,日前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紧张拍摄中。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当下普通侗族人家的故事:生活在湘黔桂边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烦恼,特别是三代人在对待学习侗歌的态度上所呈现的不同态度,从而引发人们对侗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的思考
5. “周侗”的“侗”读音是什么
读音:tóng。
6. 侗族大歌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播出时间是多久
电影《侗族大歌》是由北京云上太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黔东南州凯宏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电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爱情片[1-2],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省民委、黔东南自治州委员会、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从江县委员会、从江县人民政府、贵州云上中贝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摄制[3],由江秀佳[4-5]、丑丑编剧,丑丑执导[2],王嘉、萧浩冉、韦礼安[6]主演,卢燕、王庆祥、伍宇娟、王春子联袂出演。
讲述了一段为爱痴狂、终身相守的爱情故事[2],阿莲(王嘉饰)、那福(萧浩冉饰)、千树(韦礼安饰)三人经受着爱情与友情的煎熬,用60载的相守与陪伴,诠释了世间平凡却刻骨铭心的真爱[7]。
该片于2017年11月14日贵州上映[8],11月17日全国上映。[9]
中文名
侗族大歌[10]
外文名
The Grand Song[11]
出品时间
2017年
出品公司
北京云上太阳影视文化、黔东南州凯宏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电视文化传媒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
贵州省从江县[4]
导演
丑丑
编剧
江秀佳、丑丑
类型
爱情 剧情
主演
王嘉,萧浩冉,韦礼安[6],卢燕,王庆祥[12],伍宇娟,王春子
片长
138分钟
上映时间
2017年11月17日[2]
对白语言
普通话、侗语
色彩
彩色
7. 侗语电影童年的稻田女主角现在的情况
古浊飘连忙喜道:“多谢姑娘。”伸手接过那马鞭,那少女不知怎的,像是脚下也是一滑,竟觉得站不稳。古浊飘一用力想爬起来,那少女竟也随着这力量摔倒了,这一下两人倒做一团,古浊飘手脚乱动,竟将那少女压在地上。
冰雪满地,那少女却觉得一股男性的热力使她浑身发热,不禁又羞又气,猛的将古浊飘远远推到旁边,翻身跃了起来,想发怒,又是无从发起,回头去找自己的马,却四处找不到,原来那马已在他们动手时跑了,她毫无办法,拾起风氅,便走了。
8. 韩万峰的报刊报道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大有可为 时间:2010年06月02日 来源:文艺报 作者:郑莹莹 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是国内影坛较少涉及的一个领域。但在最近,少数民族电影却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创作态势。在继第一部羌族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片《尔玛的婚礼》在第11届国际电影节特映之后,第一部纯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也已经公映。此外,第一部苗族原生态电影《锹里奏鸣曲》、第一部用纯土家语拍摄的土家族原生态电影《梯玛之子》也正在拍摄中。这些影片都以独特的创意、鲜活的少数民族风情,显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别样光彩。而其在民族文化及民族学层面上的深远意义,更是让人们满怀期待。
《尔玛的婚礼》,这部反映当代羌族生活的故事片,不仅以羌语拍摄,以羌族演员为主角,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演员,都是普普通通的羌族群众。影片展示了西藏高原东部的壮美风光,那里是羌族的聚居地,同时还展示了羌族神秘的释比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大山里的美丽的羌族姑娘尔玛,在18岁那年和镇上裁缝多巴订了婚。多巴的父母经常去尔玛家催婚,希望尔玛能早点嫁到他家。当尔玛的父母征求尔玛意见的时候,尔玛却总是推辞。原来尔玛爱上了在镇小学教英语的汉族老师刘大川。刘大川的姑姑是县教育局副局长,自然有很多追求者。可是大川偏偏喜欢羌族少女尔玛。尔玛的父母尊重尔玛的选择,两家人见面后。商定当年十月一日举行婚礼。大川的姑姑见了尔玛后也非常满意,许诺说等大川和尔玛结婚后,要把尔玛安排到县里小学当一名音乐老师,并且还要在县城为他俩举行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就在婚事临近时,尔玛父母提出让尔玛按羌族的风俗举办婚礼,为此尔玛和大川有了分歧,大川很为难。当然,经过双方的磨合,一场隆重而漂亮的羌族婚礼终于举行了。
这部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一个羌族少女在即将举行婚礼时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将艺术的视角投射到国际上广为关注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更让影片出彩的是,它以纪实的手法大量展示了羌族的服饰、语言、乐器、舞蹈、饮食、劳动和婚俗。以至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尔玛的婚礼》作为特映影片放映的时候,不少观众都为羌族的美而惊艳,影片中的山水和人都成了亮丽的风景。据说,在这部电影放映完毕后,全场观众给予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此后,这部电影还走出国门,作为惟一一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参加了洛杉矶国际电影节。
值得一提的是,《尔玛的婚礼》的外景地正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核心区域。影片在拍摄中,无意中用胶片记录了汶川、理县、茂县一带的羌寨,为观众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尤其是尔玛一家生活的羌寨,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其独具建筑魅力的碉楼,代表着古代羌族人民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智慧,被专家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影片拍摄时,这个原始羌族村寨只有98户人家,仍然保持着古朴自然的生活,给人一种原始、质朴、醇厚的美。这里青山峻朗,流水清澈、树木葱茏、野花繁茂,碉楼青山相映,羌族人民就在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地劳作。然而,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这里的羌族文化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羌族古代聚集地,几乎在瞬间就被毁灭了,高原群山中的美丽风光也遭到了极大破坏。而恰恰是因了这部影片,震前的自然风貌被完整保存,因而这部片子的价值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尔玛的婚礼》还有一个看点,就是被誉为羌族“三朵金花”的几位美丽姑娘——网络金花尔玛依娜、民族金花沙朗、企业金花龙小琼。这三人同时在该片中亮相,很吸引观众的眼球。尤其是网络红人尔玛依娜。这位被网友发现的羌族女孩,曾经让数十万网友为之痴迷。她的纯天然、原生态的美,不仅赢得了网友的掌声,还被大家称为“天仙妹妹”。她最终走出了深山,登台做客各大综艺节目,代言了许多商业品牌,成为一颗影视圈的新星。如今,尔玛依娜已经主演了《香巴拉信使》《回家》《绝密1950》等影视剧,在《尔玛的婚礼》中她出演的女主角尔玛,以清新自然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与用清新洗练的镜头语言、定格桃坪羌寨清丽脱俗的自然风光、讲述完整的爱情故事不同,纯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则是一种散文式叙事方式的影片。在这部侗语影片中,导演有意不讲究电影的内在完整性和逻辑性,完全真实地展现了侗乡原生态的生活。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和影片要表现的内涵完全融为一体,观众好像亲自来到了侗乡,和这里的山水融到一起。
《我们的嗓嘎》由国家民委立项,由潇湘电影制片厂和湖南省通道县联合拍摄。这也是中国首部描写侗家人生活的影片,同样由侗家人自己演自己,用侗语对白,配以中英文字幕翻译。影片以通道为背景,以侗族地区小学三年级的侗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我国经济大潮下的今天,湘黔桂边界一家侗族人的生活。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烦恼,特别几代人在对待学习侗歌的态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认识和结果,让人们重新思考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今年年初,当《我们的嗓嘎》公映的时候,专家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作为一部电影,其价值不一定在商业上。这部影片在市场化的潮流中,能够通过多种手法,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的现状和成果,展示了侗乡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以及和谐的人文社会关系,非常难能可贵。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其导演韩万峰肃然起敬。正是这位青年导演,以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多方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表现了原生态的侗族文化,让侗族传统文化在电影艺术门类里首次全景式亮相。
韩万峰同时也是《尔玛的婚礼》的导演。而在这两部羌族和侗族影片之后,他又开始导演另外两部少数民族原生态电影,一部是苗族原生态电影《锹里奏鸣曲》,刚刚在今年5月28日开机。另一部就是即将于今年10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拍摄的《梯玛之子》。《锹里奏鸣曲》同样是全国首部苗语原生态影片。与前两部不同的是,它将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故事和迥异的风格,展现出靖州苗族同胞如何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何模仿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大自然的“和声”,描绘他们在生产劳动、狩猎中发出的音律。苗族也是一个古老民族,保持着灿烂古朴的民族文化。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都隆重热烈又风情万种。尤其在苗年的时候,人们除祭祖、饮宴、吃“过地餐”,然后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这部苗族影片将通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帮助苗族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苗族。此外,韩万峰正在着手拍的土家族原生态影片,也已经开始遴选演员。当然照样是遵循采用土家话、土家演员、宣扬土家文化的思路。
韩万峰的理想,就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都拍成影片,一个民族一个,尽量用电影语言把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逐一表现。这个工作非常艰巨,也非常辛苦,但他说,他看到了在《我们的嗓嘎》公映的时候,那些影片中出现的侗家人的兴奋表情,以及他们眼眶中止不住的、激动的泪水。这就足够了,就足以支撑他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应该说,经过岁月的磨炼和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有的丰富了,有的却在不断地流失。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将进一步显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蕴涵着奇珍异宝,这是电影工作者采之不尽的富矿。人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定,如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活态性等,都根植于人所在的时空、周边环境和社会活动中。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记录、宣传、保护与传承,电影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在这一点上,韩万峰先行了一步。他用电影的样式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努力,其实,这正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 电影《我们的嗓嘎》海报
9. 我们的嗓嘎的简介
《我们的嗓嘎》
“嗓嘎”是侗语,意为“歌师”。儿子喜欢上在民俗村跳舞的侗族姑娘潘依兰,潘依兰是嗓嘎萨依兰的孙女,黄正宇执着追求潘依兰,甚至为此打架,潘依兰最后被感动,但要求黄正宇跟奶奶学唱侗族大歌……
我国首部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 首映: 2010年1月19日 出品方: 潇湘电影集团 发行方: 潇湘电影集团 主题
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和传承自身的文化一直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这部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嘠》也不例外,同样是延续这个主题思考的结果。
电影《我们的嗓嘠》讲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生活在湘黔桂边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烦恼,特别是几代人对学习侗歌所呈现的不同态度,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侗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任何一个理性的主题都需要附着在故事之中才能让观众接受,这就是电影在其娱乐化的表现下,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影片的深刻思想,或许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同样我们也尝试把对侗族文化危机的认识隐藏在电影故事之中,让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影响着观众的判断,让观众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对侗族文化危机意识产生认同感,从而关注濒临危机的侗族传统文化。
10. 侗语电影
片名: 我们的嗓嘠
首映: 2010年1月19日
导演: 韩万峰
主演: 杨丽坤,吴遵攀
编剧: 韩万峰
片长: 95分钟
地区: 大陆
出品方: 潇湘电影集团
发行方: 潇湘电影集团
电影《我们的嗓嘠》讲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生活在湘黔桂边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烦恼,特别是几代人对学习侗歌所呈现的不同态度,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侗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http://ke..com/view/3197359.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