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开国大典》电影观后感500字 小学水平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开国大典》,这一刻我心潮澎湃。蓦然回首,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战场撕杀,再观今朝中国的强大,我不禁潸然泪下。我被中国巨龙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我要向世界人高呼:“中国万岁”!
中国的成长坎坷但不平凡,她的每一步都要为13亿中国人民造福啊!1949年以前,中国处在一个整日弥漫着战火销烟的黑暗中,中国人民向往自由、和平、幸福。于是,他们握紧手中的钢枪,毅然驳起,迸发着石破天惊的力量。终于,在1949年,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将子弹射入了敌人的心脏,彻底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中国人民胜利了,中国人民取得了自由、和平、与幸福。
中国人民等啊等,盼啊盼,期待着1949年10月1日的到来。终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激昂的语调郑重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铿锵的话语通过无线电穿到了大江南北。接着是中国陆军、海军的阅兵仪式,之只见中国健儿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令国人骄傲的日子,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如今这条东方巨龙已经开始腾飞,向着更高的高度迈进。她以其矫健的身姿,睿智的大脑,钢铁般的意志,高傲的盘旋在苍穹上。这一刻,她是世人瞩目的焦点,是上天的宠儿。从此,世人擦亮了双眸,开始从新审视这条非凡的东方巨龙。
“中国万岁”!
B. 小学生电影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看了著名的国产大片——《集结号》,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影片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谷子地所率领的一个连队(共47人),接受团长的命令在旧煤窑阻击敌军,以听见集结号为撤退的命令。但是,当他们经过浴血奋战之后,只剩下连长谷子地一个人,他没有听见集结号。最后连长谷子地被共产党的第三野战军俘获。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大家竟然认为那四十七人不是烈士,而只追他们为失踪!谷子地感到很气愤,经过一番感人的努力,谷子地终于找到了那四十七名烈士的遗体,并追封他们为烈士。 看了这部电影,我也被谷子地那执著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住了。如果追溯起这个原因的话,我看只有一条,那就是现在社会中有这样执著精神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在现代社会中有这样执著精神的人恐怕是只有孩子了。可是就连孩子也不敢这么肯定地说呀!
C.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50字[给三篇]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对比,我显得是那么渺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败就放弃。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己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了一个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接上电线了电池却不通电。等我解决了电池的问题后却发现螺旋桨转不了了,当我解决螺旋桨的问题却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把我搞得头晕眼花,头上金星乱飞,我一气之下把“动力小船”摔了个稀巴烂。结果认真制作,能持之以恒的同学获奖了。望着他们胜利的神情我后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县城找一位亲戚时,却发现那位亲戚帮鬼子拍照,脸气得由绿到红由红到紫。嘎子刚正不阿而我却因胆小冤枉他人。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时。我刚到家门口,却发现一个人在开我家的门锁。我仔细一看,原来他把我家的锁弄坏了,怎么也打不开了。他见我回来了,便立即恶狠狠地说:“你要敢把这件事说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吓得连忙点点头。等我妈回来时却撒了谎说是楼上小妹妹弄的,为此我还经常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嘎子哥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2:
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3:
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D.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100字3篇
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二.《地道战》全片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E. 小学生看红色影片观后感
我今天看了电影《小兵张嘎》,电影讲述了英勇机智小兵张嘎的故事。
故事开头讲了张嘎碰到八路军的故事,叙述了一位受伤八路军战士在张嘎家养病,这时鬼子浩浩荡荡进村搜捕八路军战士,嘎子的奶奶见此情况叫嘎子带上八路军战士先走,自己留在家里, 鬼子把全村老百姓揪集一起,大声问到有没有见到八路军,老百姓保持沉默没有说, 鬼子走到嘎子奶奶面前问有没有见到八路,奶奶没有回答,鬼子气急败坏的又问一次有没有见到八路,奶奶仍然说没有, 鬼子一气之下开枪杀害了小兵张嘎的奶奶,嘎子得知这件事后伤心极了一连哭了好几夜,并发誓要给奶奶报仇,最后,张嘎决定去找八路军为他的奶奶报仇,他找了很久才找到八路军,八路军把张嘎带回了自己的营地,营地里队长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当了一名小侦察员,侦察日本鬼子的行动。
经过浴血奋战,张嘎他们沉重地打击了日本鬼子,为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做出了贡献。我想对勇敢的小嘎子说:“你是我心目中小英雄”。
F. 爱国影片观后感(不少于250字)
—《董存瑞》观后感
润新小学五年级十班 王婧誉
自从看了电影《董存瑞》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董存瑞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不屈的精神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电影演到董存瑞手拿炸药包,高声的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呀!从此,董存瑞那英雄光辉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壮士呀!他们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换取今天的美好生活,但是,今天的人们有时怎样做的呢?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比如:乱花钱、缺少生活的独立性、懒惰等等。我想,如果那些先烈们还活在世上的活,他们一定会为我们叹息。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学习,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打造我们的新社会。
但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有一些人非但不悼念革命先烈,还在说动催瑞等人的故事是有人故意编造糊弄人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是谁打出了我们的新中国?是谁不惜自己的生命迎来了这美好的今天,这不正是那些革命烈士吗?我真不明白他们的想法。这也正体现出现在某些人的狂妄。
总之,董存瑞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他是人民的英雄!从此我们也要明白: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是祖辈们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为建设伟大祖国,保卫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G. 《我十一》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每个人都会被一些早年记忆牢牢纠缠,不管走到何处,境遇如何变化,那些回忆总能轻车熟路地迎头赶上。在饭桌上,在旅途中,在各种漫不经心的瞬间,让人彻底穿越。反反复复的穿越之中,往事被不断重塑,片断延伸成段子,段子里生长出故事,突然就有那么一天,你发现自己竟有过一段惊心动魄的成长史。若恰巧你是个小文青或老文中,这些纠缠变幻的往事便有了着落。当创作者被往事追赶,唯有写下来,与往事干杯,方可释怀。
对于少年往事,王小帅依然视若珍宝。《我11》讲述了少年王憨在文革结束前一年的生活,红领巾、白衬衫,大喇叭,课间操,大红标语,毛主席像,玻璃球,捉迷藏,邻里唠家常,哥哥打群架……私人记忆的场景在各种年代背景声里逐一展现,个人回忆与集体记忆在这部电影里交织一片。从《青红》到《我11》,王小帅力图还原时代记忆,用电影致敬时代,更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类似这样的创作并不少见。同样成长于文革期间的作家林白,90年代写出《一个人的战争》,深度涉及时代事件与少女私人记忆。与林白同时期的陈染在小说《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中,也都夹杂着不少个人记忆。电影方面,台湾有侯孝贤的《童年往事》,香港则有罗启锐的《岁月神偷》。
小说掠过不提,来说说电影。《童年往事》、《岁月神偷》与《我11》三部电影,大概都算是半自传式的,讲述的故事基本忠于作者的早年记忆。除了恰好为台湾,香港、大陆三地,三部影片各自的时间跨度也挺有意思。侯孝贤生于1947年,《童年往事》大致跨越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罗启锐生于1953年,《岁月神偷》讲述的童年在60年代末。王小帅生于1966年,算是“文革之子”,《我11》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
无论讲述外省移民少年成长的《童年往事》,还是潜入永利街上鞋匠一家的《岁月神偷》,都有着和《我11》同样的特质:集体记忆与个人往事的交织。这样的表现在此类题材中是必然的,也是成为一部打动观众的好电影所必须的。不同的是三部电影对这些内容表现的处理方法。
《童年往事》讲述了阿孝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其间经历了父亲、阿婆和母亲的去世,阿姐结婚,兄长离家。影片以平静的写实舒缓讲述这些个人往事,情感极其节制。虽然开篇就以旁白道出这是个人往事,全片叙述却始终保持冷静的注视,几乎所有的场景都以第三者的视角旁观,即便亲人离世的几场戏,也没有什么情绪上的铺陈。随着主人公成长的故事,影片对早期台湾民众集体记忆中的风光有各种描写,嘉义旧监狱旁的居民区,日式建筑,市井街道,郊野风光和乡间小路,都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细节方面处理的也很用心,父亲的椅子,书桌,旧照片,一家人合影,街边的小吃,小孩口中的“反攻大陆”。除了“我”之外的人物也在按时序展开的叙述中丰满起来,父亲坐在椅子上沉默的形象,阿婆拎着包袱走在“回大陆的路”上,无一不是既埋藏在导演内心又感染一代人的画面。在这种保持距离的叙述中,个人情怀与时代记忆完美融合。这就使《童年往事》有了超越时代的美感和情怀,即使对台湾那个时代完全不了解的人,也能在影片里感受到一代异乡人的哀愁与青春情怀。
《岁月神偷》则充盈了饱满的情感,乐观奋进不认输的香港精神是影片个人情结与时代气息的结合点。影片中,哥哥与父母是真正的主角,是私人记忆,也是时代象征。永利街上的邻里生活还原了年代场景,街头不分你我的集体晚餐,刁横的英国警察,屋顶上的教室,还有那首《I wanna be free》。不同于侯孝贤的对往事的平静注视,罗启锐的叙述中,情感满溢。“做人,总要信”,“一步难,一步佳”,励志台词的设计贯穿全片,哥哥的爱情和白血病也在起起落落的讲述中进行。这种催泪的拍法有一定风险,所幸的是,电影对细节的关注,演员的精湛演绎,使得汹涌的情感并未流于乱煽。若《童年往事》是可一再细品的茶,《岁月神偷》便是一次性灼烧喉头的酒。
《我11》的精彩在于年代图景的真实还原。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高层对美帝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备心,担心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于是,在中国西南地区秘密建设一批军工厂,开展大规模国防科技建设。1966年,刚刚出生的王小帅随父母从上海迁往贵阳山区,支援三线建设。这些从大城市迁来的工厂自成一体,与外界隔绝,王小帅的童年便是在“厂”里度过。工厂,就是他的社会。当时,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些工厂在做什么,只知道来自北京的命令要求把工厂挪到山区,并带来了一工厂的城里人。一批来自一线城市的知识分子就这样开始了不知何时到头儿的新生活,一代“文革之子”就在工厂里成长。王小帅1979年才离开贵阳,整个童年和青春期在工厂里度过,那些年成为纠缠他一生的记忆。
《我11》还原的1975年三线工厂就是那批60年代人的集体记忆。故事以“我”的视角展开,热情地展现往事中的一副副画面,父亲上班,母亲做饭,集体操,玻璃球,玩双杠,被罚站,更不用说反复强调的标语和口号。核心故事是“我”与白衬衫引出的逃犯事件,又以逃犯事件引出以谢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家庭在支援三线中的悲剧命运。或许,称之为“核心事件”并不合适。逃犯事件和谢家人的悲剧在“我”那一年的成长中只是各种情结中的一条线索。导演试图将更多集体记忆中的场景——比如来势汹汹却草草收尾的械斗——穿插在故事线索中,却不够冷静,缺乏足够的叙事逻辑,主角之外的人物都面目不清。结果就是,情感意犹未尽,故事半遮半掩。整部影片略显寡淡,好似一卷带着时代印痕的相册,让人萌生感叹之情,却难以品出隽永之味。
在对往事的叙述中,集体记忆往往是符号化的。声音,图像,场景,对白。如何将这些符号自然融入叙事极其重要,设置过简可能令背景失真,强调过重则产生堆砌感。个人记忆的描绘需要必要的距离,过于贴近往事的情绪反而会有矫作之感。在我看来,对回忆最好的艺术处理是旁观式的虚构,既能理性推进叙事,亦有可能发掘更多隐匿的细节。
更好地隐藏自我,才能更好地表现自我。
飞电影院
H. 电影《让爱传出去》观后感小学习作
在这个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时代里,《让爱传出去》观后感。冷漠、自私、胆小、势利、阴险、邪恶、伤害……时刻徘徊在你我周围,弥漫着世界,吞噬着光明。而影片中的Trevor,一个仅仅十一二岁的小孩却用自己的生命将整个黑暗照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即使是不好的,也不愿去改变,观后感《《让爱传出去》观后感》。于是就放弃了,别人也就跟着一起失败了!
”影片中Trevor接受采访时说的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是啊,我们连自己不好的习惯都不想改变,又怎么去改变这个让我们厌恶的世界呢?总是在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对对背叛、处处机关、人人暗算……。却忘了这一切原本就是自己造成的,是我们的麻木助长了这一切。
我不敢想能改变今天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世风和不堪入目的人心。但我真的想改变自己,勇敢的点燃自己。即使不能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