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岁侏儒男孩奥斯卡是什么电影
《铁皮鼓》。
《铁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成,由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指导,讲述了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反抗他的父母、舅舅、情人、以及纳粹的个人反抗史。
该片因主人公奥斯卡3岁生日得到了一只铁皮鼓,此后一直随身携带,得名《铁皮鼓》,又名《拒绝长大的男孩》,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32届国际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对这部电影,评论一致称赞,被认为是一部击中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电影,是“当代德国电影的突破”,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纳粹主义电影之一, 以史诗般的恢弘格局展现了德国战时小市民的众生相,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影片。
它不是一部情节电影,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反思倾向,利用荒诞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观众感受导演对命运所作的深层次思考,从中感悟出生活的某种哲理。
2. 一部老电影,讲的是一个孩子,有一个鼓,他许下愿望使自己长不大
《铁皮鼓》 奥斯卡(大卫•本奈特 David Bennent 饰)的家庭有些荒诞。他的母亲和自己的表弟相恋,由于近亲不能结婚,所以被迫嫁给了一位商人。奥斯卡是谁的孩子只有他母亲知道。在他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他一面铁皮鼓。奥斯卡十分喜欢,整体挂在脖子上敲。 一天,奥斯卡躲到桌子底下玩的时候发现了母亲与舅舅的秘密,他认为成人世界充满了欺骗,于是决定不再长大。当奥斯卡从楼上跳下时,奇迹发生了,他从此不再长高,身高永远只有三岁的水平! 奥斯卡还意外获得了一种神秘的能力――高分贝的尖叫。当看到母亲与舅舅幽会时,他会爬上钟楼,用尖叫震碎所有玻璃;当老师责骂他时,他的尖叫震坏了老师的眼珠。奥斯卡维持着三岁的身高水平慢慢长大
3. 铁皮鼓是一部可怕的电影吗,大家谁看过
。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
希特勒上台后,等他三岁生日时将给他一个铁皮鼓。他在桌子底下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母亲送了,出生时他并不愿意离开娘胎,出于生计,结果发现,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奥斯卡从出生就是一个有着不同于常人思想的异常孩子。他故意从楼上跳了下来。1945年,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他埋葬了父亲,苏军攻占了但泽,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一次,这时候发现,他这才决定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他决定不再长大,爸爸抢他的鼓。母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她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作为礼物,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并且计划着重反娘胎.然而这时母亲给了他一个许诺,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停留在三岁的高度。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孩子成为了自己的。他的“孩子,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弟弟;铁皮鼓,他大声的尖叫,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父亲被杀,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父亲加入了纳粹党;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母亲死后不久;母亲,奥斯卡恢复了生长《铁皮鼓》是伦勃朗式的田野风景、人员吵闹的家庭背景下构建的个人反抗史、以及典型的德国街道
4. 求一个电影,男主是侏儒人,本来是正常人,自己喜欢的女人和爸爸在一起了,生了一个孩子是男主的
《铁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成,由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指导。
该片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32届国际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中文名
铁皮鼓
外文名
Blechtrommel, Die
其它译名
拒绝长大的男孩,锡鼓
出品时间
1979年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
马里奥·阿多夫,大卫·本奈特
片长
142 min
上映时间
1979年5月3日(西德)
主要奖项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第3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5. 如何评价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铁皮鼓》
神奇的杰作,尤其是你对德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尤其是二战残酷的历史,是一个巧妙的讽刺和神奇的情节,显示了历史的变化。这部电影能让你感动得流泪。德国的现代热潮,史上最羞耻,显示儿童魔术批判的角度,我认为,如果在中国,再现历史文化与神奇的方式在十年动乱,会很深,就像电影《霸王别姬》,但不同的是《铁皮鼓》。
一个有残疾的人,他认为自己很聪明,但却不能,最终他可以填补自己的残疾。所以我认为用铁鼓来形容战争是不好的。没有说服力,它反映了同样的缺陷。
6. 一个小孩敲鼓 德国的严肃仪式变成了舞会 是什么电影
是德国电影《铁皮鼓》。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出生了,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铁皮鼓》,导演施隆多夫忠实了原作荒诞、讽刺的基调,通过奥斯卡的视角,看到一个夸张和丑陋的世界。为了达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奥斯卡的视点,片中有多处从膝盖高度拍摄的镜头,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诠释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哑剧,甚至达到了荒诞的程度。这一切更像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是怪诞的提线木偶,他们有过分夸张的企图和言过其实的欲望。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为影片的荒诞和怪异增加了深度。铁皮鼓这一道具在影片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实它和奥斯卡所具有的的特异功能一样,蕴含着颠覆丑陋现实的意义。
7. 如何欣赏《铁皮鼓》这部电影
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
8. 铁皮鼓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什么
知识分子的逃脱与落网——《铁皮鼓》试读解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疑问就是:铁皮鼓象征了什么?奥斯卡这个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么?
个人认为,作为和奥斯卡几乎同龄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奥斯卡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国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他们的逃脱与落网;而铁皮鼓与叫喊声则分别指涉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话语方式。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奥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于是有了奥斯卡的母亲。换言之,知识分子是在威权话语的逼迫下,民间话语以生存及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民间话语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并最终下落不明。就奥斯卡本人来说,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怀疑,到底谁是他的生父?阿尔法德还是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然而,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奥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如同任何乱世下知识分子的产生总是有一连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于目睹了成人世界的无耻堕落,奥斯卡以一记逼真的假摔而拒绝成长。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奥斯卡将自己与民间话语中享乐原则区别开来,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抢他的铁皮鼓/道义,他就报之以嘶喊的话语方式,以此来警醒麻木中的人们。在反抗了堕落了的民间话语之后,奥斯卡自然开始反抗起威权话语。学校和医院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奥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师的眼镜(同化符号)和医生的标本瓶(禁锢符号)。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蕴藏于人性中不为察觉的恶,那是他和几个孩子们嬉戏的场面,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汤”;一边的成人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看来知识分子受迫害不仅是中国才有的事。
奥斯卡对民间话语的认知也体现在母亲安妮与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场戏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乐之时,镜头向上摇至一副装饰画,画的内容正是众美女在林中享乐。在目睹这一切后,奥斯卡冲上钟楼打起他心爱的铁皮鼓,发出他动人的嘶喊。
纳粹举行欢庆仪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奥斯卡用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无聊的狂欢。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达的是只要运用正义的力量,知识分子话语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构官方的威权话语。
奥斯卡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话语压迫下奔逃着,他也向上帝提出过发问。他将鼓和棒槌交给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发问:“打鼓呀,你为什么不打鼓啊?”神甫却无情地终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现在攻打波兰邮局那场戏,奥斯卡试图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声终于压倒了他的鼓声,他的铁皮鼓也被高高的悬置起来,尝试着想要拿到它的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犹太人的玩具店被毁于一旦后,奥斯卡的脱逃以失败告终。
侏儒贝布拉是决定奥斯卡其后成长轨迹的一个人,与奥斯卡的鼓声和嘶喊不同,贝布拉的技艺具有充分的表演性,这使得奥斯卡意识到话语原来也可以用来作秀。他终于成为纳粹营前的一个小丑,臣服在威权话语的脚下。这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同流合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同时,面对玛利亚和戈莉拉的诱惑,奥斯卡终于也在男欢女爱的享乐中沦落了。在纳粹营房屋顶,众侏儒享乐的场面宣告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泯灭。在威权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引诱下,奥斯卡最终落网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间接地杀死了无能的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奥斯卡决定重新开始长高,“儿子”投来的石块将其击昏,他跌落在父亲的尸体上。施隆多夫对知识分子的未来还是给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过影片表达了对第三帝国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讽的。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不仅仅是二战中德国的问题,匈牙利导演萨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讲述的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同样值得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思考。
9. 铁皮鼓里奥斯卡最后长大了吗~~这电影是什么意思呀
《铁皮鼓》是伦勃朗式的田野风景、以及典型的德国街道、人员吵闹的家庭背景下构建的个人反抗史。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出于生计,她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从出生就是一个有着不同于常人思想的异常孩子,出生时他并不愿意离开娘胎,并且计划着重反娘胎.然而这时母亲给了他一个许诺,等他三岁生日时将给他一个铁皮鼓,他这才决定来到这个世界上,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铁皮鼓"作为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故意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电影 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