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火绳枪电影完整

火绳枪电影完整

发布时间:2022-07-29 06:38:47

1. 火绳枪的火绳枪的历史

众所周知,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为世界所作出的一项杰出贡献。自火药从唐朝的炼丹炉中诞生时起就和战神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10世纪末期,我国北宋的军事技术家和统兵将领根据以往炼丹家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曾经使用过的火药配方,经过调整和修正后,配制成最初的火药并制成初级的火药武器用于作战,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使用火器的新时代。到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火器研制者发明突火枪,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单兵手持式竹制火枪。突火枪的创制,受到后世各国火器研制者的重视,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堪称世界枪炮的鼻祖。公元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斡难河被拥立为蒙古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人崛起后不但在短时间内灭西夏、破西辽、亡金,还南下覆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而且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极力扩大对外用兵,东征西讨,南下南洋西攻欧陆,把初级管形火器辐射到欧亚两洲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1252年旭列兀所率之蒙古军攻入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使当时初级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传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直到100 多年后,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长足的发展。 14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了第一种管形金属制火器,称之为火门枪。欧洲最早的关于手持枪炮的记载是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军火库的一份清单上记有“500门炮,一扎长,可持于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甲胄”。而坦奈堡手持枪的出土,说明德国大约在14世纪70~80年代也已经制成了具有相当水平的金属管形火器。坦奈堡位于德国矿藏比较丰富的黑森州境内,规模不大,1399年被毁。1849年,有人在废墟中发掘出一支铜制手持枪。枪身长 330mm,口径17mm,质量1.24kg,现存于纽纶堡的日耳曼博物馆中。它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件元代至正11年(公元1351年)火枪,在形制结构上基本相似:都由前膛、药室和屋函构成,但木制手柄均已腐烂不存。 “至正11年”火枪枪身长430.5mm,口径30mm,质量4.75kg。两相比较,“至正11年”火枪的制作比较精致。坦奈堡手持枪的出土,是中国金属手持枪经由阿拉伯西传至欧洲的最有利的证据。但这种简单的手持火枪,既没有照门也没有准星,而且没有可以抵肩的枪托,仅能进行概略射击,它在战争中的作用恐怕仅仅是造成敌军的混乱而让己方步兵和骑兵有机可乘。
中国的火枪、阿拉伯的马达法、欧洲的火门枪都是用手持点火物引火发射,在战场上使用非常不便。大约在1450年左右,欧洲火器研究者便将其改进为半机械式的点火装置:在枪托的外侧或上部开一个凹槽,槽内装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构成扳机,可以旋转,并有一个夹子夹住用硝酸钾浸泡过的能缓慢燃烧的火绳。枪管的后端装有一个火药盘,发射时,扣动扳机,机头下压,燃着的火绳进入火药盘点燃火药,将弹丸或箭镞射出。而且还改进了枪托并加装了护木,使火枪可以抵肩射击。
到15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火绳枪又有了相当的进步,下面试举2例说明。
——1499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的一份清单上,记载了一种被称为 “滑膛枪”(Musket)的火绳枪。此名称来自意大利语“Moschetto”(一种雀鹰),意思是此枪与“隼”和“鹰”一样威猛。其枪身较重,附有脚架。此枪在1521年的意大利恰拉比战役中首次使用。
——德国一名叫布莱尔的收藏家收藏了一支制作于1493~1519年的火绳枪,枪身长550mm,口径30mm、柄长880mm,全长1 430mm,枪管为八棱形,护木前端装有一个固定用的卡笋,可以与三脚架连接,由2名射手进行发射。
16世纪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绳枪代表了当时欧洲火绳枪的先进水平。该枪口径23mm、质量10~11kg,全弹质量50g,最大射程250m,有效射程 100m,采用机械式瞄准具,每分钟可发射2发。虽然枪很笨重,大多时候只能用叉形座来支撑发射,但射出的铅制弹丸威力极大,能在100m内击穿骑士所穿的重型胸甲(当时大多数武器在80m 以外几乎不能造成任何伤害)。西班牙人就是用这种武器征服了庞大而落后的印加帝国。 同为16世纪,火枪传入日本,火枪在日本称为“铁炮”日本在欧洲火枪的基础上研发了“国友筒”与“三连筒”“堺筒”、“萨摩筒”等等。比较有效的火枪,由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对武田胜赖的战役中得到充分运用,使得日本真正认识了“铁炮”的威力,并且开始大批量生产“铁炮”。由于日本资源缺乏,所以丰臣秀吉下令,大规模开展和周围国家的贸易。资源问题也是丰臣秀吉侵朝的一个原因。
16世纪的日本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军阀对航海商业的发展采取支持态度,加之当时的欧洲探险家和商人想要在东方谋得最大利益,所以当时的日本就成了航海商业的发达国家,这也为外国火器传入日本提供了机会。
日本火绳枪是由葡萄牙人传入的,发生于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 1543年)8月25日,当时一只载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种子岛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为明朝五峰的王直(后称静海王王直的大倭寇头目)。葡萄牙人带有一种火绳枪,其旁有一穴(即火门),系通火之路,装上火药与小铅丸,用火绳点火,可将铅丸射出,击中目标,发射时发出火光与轰雷般的爆响。日本人时尧(地方军阀)见后视之为稀世之珍,将其称为铁炮。之后,又用重金将其购买,并派小臣条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学习火绳枪的使用及其火药制作法,仿制了十几支。不久,日本的一些铁冶场便先后仿制出日本式的火绳枪。当时的倭寇还把这种火器用于对中国的掠夺活动中。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1548年,又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铁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视仿制火绳枪,制成了鸟铳(鸟铳是明朝对新式火绳枪的称呼,因为枪口大小如鸟嘴,故称为鸟铳,又称鸟嘴铳),下图为明朝鸟铳手。
鸟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是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药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速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发火机的不同,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据《大明会典·火器》记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制了第一批鸟铳1万支,装备明军使用。 当时的鸟铳铳管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10斤粗铁才能炼出1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铳管钻成之后再于前端装准心,后端装照门。铳管尾部内壁刻有阴螺纹,以螺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铳内壁。管口外呈正8边形,后部有药室,开有火门,并装火门盖。 完整的铳管制成之后,安于致密坚硬的铳床上。铳床后部连接弯形枪托,铳床上安龙头形扳机。 经过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制和改制,火绳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明军装备的主要单兵射击武器。万历年间,火绳枪的研制又有许多进展。当时的火器研制家赵士桢就曾仿制成攻噜密铳(土耳其火绳枪),先后研制成各有特色的火绳枪10多种,其他火器及战车10多种,并以多种文体撰写《神器谱》等研制火器的论著多部。
马宪、李槐等人整理和传授的鸟铳制造工艺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虽然欧洲的火绳枪在1575年左右就被簧轮枪淘汰,但在中国,火绳枪和火绳枪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国初年。在此期间,明末毕懋康发明中国的簧轮枪,并被后来的清政府所采用,但是其延伸品却被做成御制自来火枪一直被清朝贵族所占有,决大多数的清军依旧装备大线枪与兵丁鸟枪等旧式火绳枪,甚至于依靠传统的刀剑弓矢与装备着先进燧发枪的外国侵略者战斗。
为了解鸟铳的做法,这得从明代的工艺说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自火器在中国推广之后,民间即多有收藏,用以捕猎、防盗,清廷虽有例禁,但并未真正查惩,实际上是默许民间持枪的。
譬如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就曾颁发上谕,允许民间持枪:“曩因民间有火炮甲胄、弓箭、刀枪、马匹,虑为贼资,戕害小民,故行禁止。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茶毒。今思大炮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其先后已交官者,给还原主。”
其中“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茶毒”一语,堪称体察民情之论。
此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雍正二年(1724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分别有关于枪支管制的上谕,但主要针对军队人员私卖枪支、火药,而非针对民间。
对于臣下禁枪的奏请,皇帝往往也不以为然。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建巡抚潘思榘以“闽省民风不静,半在私藏军器”为由,奏请禁枪,“将通省各府州县鸟枪、腰刀、长枪、藤牌等类,勒限全数交官,永远不许制造。”对潘的奏请,乾隆斥责说:“民间私藏军器,原有例禁。但地方幅员辽阔,户口繁众,收藏兵器,为数必多。岂能一时查清?况有司奉行不善,授权胥吏,势必逐户搜索,藉端扰累。刁悍之区,转以抗违滋事。且闽省山海交错,匪类易于潜藏,人民聚族而居,不无赖军器以资守御,此亦该省风俗使然。若虑其习熟技勇,动辄械斗,亦只可先时详为化导,临时严加惩处。饬令追缴,如欲过为厉禁,不几于吾丘寿王所云‘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者’乎?……著传谕令其斟酌妥协,务期安静无扰,毋得惊骇物听,能发而不能收也。”
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一月,帝忽颁上谕,明令禁止民间铸造私藏鸟枪、竹铳、铁铳等火器。

2. 找一部电影,讲的是线列火枪兵时代战争,俄国和西欧风格对打,就是抖音前段时间挺火的那个短视频

《君主的仆人》

Oleg Ryaskov导演的一部战争片,Dmitry Miller、亚历山大·布哈罗夫等主演。

3. 有一部动用了很多人的战争电影 好像是英法战争,反正有一个画面就是红衣军队拿着火绳枪对阵 很宏大,求

爱国者?

4. 火枪时代的战争

早期的火器时代,步兵们是排成方阵冒着炮火前进到离敌人一百米远左右的距离上,站直了身体面对面地与敌人方阵对射。基本战术就是放一枪,然后掏出火药来从枪口灌进去,用通条压实了再把子弹放进去,再用通条压实了,然后端起来朝敌人放第二枪。这是受早期的步枪前膛装填这个条件限制而不得不这样做。一个优秀士兵一分钟放三枪就很了不起了。前几天回看《光荣战役》发现最迟到南北战争时期这种战术依然是主流。不过我看着倒是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名字忘了,只记得里面的战斗是街垒战,人们在街上构筑工事,前排是男人,后排是妇女儿童,敌人冲上来的时候男人就放枪,然后把打空了的枪扔到后面,从后面人手里拿一支新枪再向敌人射击,后面的妇女儿童就负责在男人放枪的时候给替换下来的空枪里上子弹,然后把上好子弹的枪递上去。这样的射击效率我认为和所谓的三段击有一拼。由此我想问:为什么当时的各国军队在野战中不采取这样的战术呢:方阵的第一排士兵负责放枪,放完枪后把空枪传给第二排士兵,然后从第二排士兵手里拿一支装好的枪,而第二排士兵则把空枪传给第三排士兵,再把第三排士兵手里装好的枪拿过来,然后第三排、第四排……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到第十排士兵(貌似当时的方阵一般就是十排),这样第一排士兵就可以不停地射击,一分钟放个五六发应该没问题。刚才说了一分钟三发是优秀士兵的标准,普通士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分钟估计也就射出一发去,更不用说在慌乱中先填了子弹再填火药导致武器不能发射的废柴了。而用循环射击的这个战术,普通士兵一分钟也能达到五六发的射速,短时间内就能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更不用说对敌人心理上的打击了。虽然十枪打完后,第十排士兵需要手工装填步枪往前送,可能射速会比头十枪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第十排士兵在装填时有前九排士兵的保护,装填速度肯定会比让第一排士兵自己冒着弹雨装填要来得快些。
燧发枪的好处是操纵方便,加上刺刀的发明让士兵不必经过多年训练也不必分为火绳枪兵、长矛手、长戟手等划分方便了基层指挥与训练,因此大规模扩充军队成为可能。不过这时代的大多数士兵也很难发挥出长期从军的老火绳枪兵复杂多变的射击方式。采用复杂射击轮次进行指挥绝大多数后果是自乱阵脚。

另外因为都是使用黑火药射击后烟雾弥漫,如果等烟雾消散视野恢复,轮射的速度优势就难以发挥。快速轮射又会因为视线不良变成盲目射击。加上在这一时期野战火炮获得了巨大发展,把士兵密集排列成深厚队形就会被对手重炮串糖葫芦。古典西班牙大方阵的没落就是火炮与火枪发展的结果。

因此在火力发扬与降低伤亡双重压力下这时期的部队大多布置成多重线性阵列,每线列2-3排,两层线列部队间隔20-40米,这样后排部队在全排部队受损失或陷入肉搏时能够迅速替换或支援他们,而对手的大炮又很难同时伤害到不同线列上士兵,即使准确命中对手线列,实心弹也只能同时杀伤3、5名士兵。

因为训练、射程和射后烟雾问题导致不能实施大纵深多排面轮射如何能有效打击敌人呢?那就是齐射。因为早期火枪命中率低射速慢射程近,最好方式就是在较近距离组织齐射这样不会被烟雾干扰不会担心射伤前排战友。而且齐射有巨大的威慑力。

如果在战线上对手凌乱的枪声和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几个战友倒下,大多数士兵都能够保持斗志。而在一轮三排士兵近距离齐射下周围战友瞬间倒下一大片,然后对手挺着刺刀踏着鼓点向你扑来,绝大多数人就会失去斗志。因此一只组织良好的部队采取近距离齐射战术仅使用第一线列打垮对手若干线列完胜并不是梦。

就效率来说轮射和齐射如果排数不超过5排,轮射就发挥不出射速优势,而齐射不受烟雾干扰、训练简便、不容易自乱阵脚和瞬间高密度杀伤带来的威慑力都是轮射所不具备的。而且齐射可以由指挥官最大限度地掌握时机,发挥最优化效能。
火枪时代的队列战术与其火枪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我这里的所谓火枪主要是指整装子弹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所谓整装子弹,就是底火融入子弹,依靠击针击发,是枪膛枪,就是从枪口装填的火枪。。。前膛火枪按照年代一般分为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以及线膛枪。。。

火门枪,就是只有一个火门,发射时装填好发射药与弹头,在火门上堆上一小撮火药作为引燃物,火门与发射药相通,用燃香火绳等点燃引燃火药,引燃火药通过火门点燃发射药,发射弹丸。。。甚至有不用引燃药的,直接捅入火门的。。。所以,火门枪至少两个人发射,一个人握枪瞄准,一个人去引燃火药。。。

火绳枪,就是有一个击发装置,射击时把引燃的火绳夹在激发装置的勾型物上,在火药池中填上火药,火药池通过一个火门与枪膛内发射药相通,这样,就可以一个人做到瞬时击发了。。。

而燧发枪则是,依靠击锤击打火药池,从而生成火星落入火药池,点燃火药,与火绳枪相比,节省了繁琐的火绳。。。

而线膛枪则是枪管内有膛线,一开始的线膛枪是直线,比如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有几个装备线膛枪的连,这种枪膛线就是呈六边形的直线的。。。

除了抢的技术在前进,子弹与装填技术也在不断前进,这里值得一提的火药定量分装,在随时可能送命的战场上,再使用量具量取火药显然即繁琐麻烦,有可能出事故,所以,就有了火药定量分装,在平时,西方习惯于火药装在一个个小铁筒里,一个小铁筒是火枪一次发射需要的发射药,这样可以加快装填速度。。。而火绳枪传到日本后,日本出现了所谓的吊瓶,就是指这种火药定量分装,不过用的是竹筒。。。而欧洲后来又出现了纸壳子弹,这种子弹就是一个筒状纸筒,最底下是球形弹丸,里面是一次发射需要的药量。。。发射时,用嘴咬破纸筒,先倒入火药把火药池装满,然后把剩余药量全部倒入枪膛,用通条压实,然后把纸连着弹丸一同装进枪膛,用通条送入到位,这时候纸是夹在火药与球形弹丸之间的,能够起到一定闭气作用。。。这时候,要求纸筒的纸能够尽可能的燃烧殆尽,所以经过特殊处理,比如说,涂上动物油脂,总所周知的,印度大起义导火索,就是英国军官强迫信仰YSL教的士兵用嘴去撕咬涂了猪油的纸筒。。。不过,用嘴去撕咬纸筒应该是经久考研的战术动作。。。不过,涂了猪油,让信仰YSL教的士兵去咬,显然也不尊重当地的宗教习惯,不过,也许是军官对这个事情重视不够吧。。。

如果是燧发枪配上,纸筒子弹,可达到一分钟3发,某些精锐的军团甚至可达到一分钟5发的速度。。。而火绳枪的发射速度要更低,一分钟在1-2发之间。。。而线膛枪与以前的滑膛枪相比,命中率是大为提高的,但是线膛装填非常费力,一分钟发射一发就不错了。。。而且前膛枪时代,卧倒与跪姿装弹是困难的。。。前膛枪一般是立姿装弹,即使是三排齐射(卧倒、跪姿、立姿),也是立姿装弹后,听到口令,进行齐射的。。。

不过,总而言之,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的。。。所以队列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开始由于枪械发射速度慢,为了保证不间断的发射,所以阵列纵深很厚,有的要达到8-10列,在作战时,方阵向前移动,第一排发射之后,站立不动,停下来装弹,后面的战友,会从间隙前进,走到第一排的前面发射,以此反复,等到后面9个依次到你前面发射之后,这个时间段里,你也装填完毕,你再从队列间隙中走到前方瞄准射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装弹越来越快,所以,需要不多的队列也可保证不间断的射击,这就可以使队列变薄,可以编组更多的部队用于拓展你整个阵列的宽度,如果你的阵列宽度足够大的话,你就可以形成包围。。。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阵型列数不断减少,使用纸筒子弹的燧发枪时代,比如说拿破仑时代三列就固定下来,而我们所熟知的所谓“三三制”就是起源于此。。。至于三段轮射,也就是所谓日本人的三段击,就是这种战成三排轮流瞄准射击的模式。。。不过就日本当时火绳枪技术水平来看,这种射击模式不足以达到可以遏制冲锋的频率,所以在日版战国时期即使是三段击,也是需要依靠一些障碍物对敌进行拦阻的,比如说栅栏。。。

而这里要提一些比较特殊的火枪战术,比如说楼主所讲的这种战术,一个人在前面射击,后面的人装填子弹,前面的人,人不变不断换枪。。。这种战术在野战是不太好用的,但是如果借助诸如堡垒、壁垒、房屋这样的掩体工事,却可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在堡垒这样的环境里,不必惧怕敌人的冲击,而设计窗口是有限的,而一个人射击,再射击间隙中,可以观察到敌人的动向,而如果换人射击的话,每个人射击前,总要寻找一下目标,这就耽误时间了,而这种战术,可以做到发挥诸如老人妇女孩子的战斗力,因为即使他们打不准,也可以装填弹药吧。。。我们看美国西部牛仔片的时候,美国西部移民遭受印第安人的进攻的时候,往往就是男人射击,老婆孩子给装子弹,不过前提是得好几只枪。。。日本在战国时代也发展了类似战术,四个人分前后左右站好,前面一人射击后,把枪抽出,后面一人专管调整火绳,左右其中一个人专管通火门与往火药池填火药,另一人与前面的则从枪口装火药和弹丸,这样四个人一起协作,大大增加了装填速度,也可两支枪轮换,前面一个人专管瞄准射击,后面三个专管给另一枪装弹,两枪轮换射击。。。不过这个方式也更适合于借助堡垒射击,不适合野战。。。不过这个战术的问题是,火绳枪很容易发热,打了五六发七八发就会发热,需要降温。。。而这种战术,使得正面发射枪支密度过低,但是依据堡垒射击就没这个问题了,还可以节省枪支。。。

再就是当时一般的实战射程与刺刀问题。。。滑膛枪的威力很大,一旦打中躯干部位,就会使人马上失去战斗力,哪怕是穿着胸甲的骑兵,即使不能杀死他,先是被铅弹重击,然后从高速奔驰的马上掉下来,就足够使其晕厥了,还不要提可能会被后面的骑兵踩死。。。不过滑膛枪的问题在于打不准。。。在18世纪的时候,西欧滑膛枪在50米外是没谱的,有效射程在30米左右,最佳的开火距离在20米。。。而当时的一般较小口径的野战炮最佳开火距离也就是100米以内。。。所以,在当时看军队的是否有战斗力,就是看能不能撑到近距离开枪。。。而双方都持滑膛枪相对前进,谁要能撑到最后才开始齐射,会一般就能够取得胜利。。。曾经有一次,战争的的双方,双方军官都是贵族,一边说,请你先开枪吧,另一边则是彬彬有礼的回应到,还是请你先开枪吧。。。这看起来很搞笑,觉得这些贵族真是迂腐。。。但实际上却是,谁要在更近的距离内发出一次齐射,基本上就可以决定战局了。。。这样,我们也可理解为什么苏沃洛夫说,刺刀是好汉的说法。。。

刺刀这个简单的东西不是前人没有想到,也不是某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全摒除长毛了。。。而是在火门枪,滑膛枪时代,枪械过于笨重,即使装上了刺刀也很难用,当时传到我国明朝的土耳其铳,是没有刺刀的,不过却可以在枪柄处加一个刀刃,就变成了一把巨斧。。。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枪管即使很薄也很坚固,整枪变轻,这样装上了刺刀,才有了意义。。。不过,当时的段性战术,还是射击为主要突击方式,可以打乱敌人的阵型,使敌人崩溃,当然发起刺刀冲锋也可使敌人崩溃,不过刺刀战的本身则是为了杀伤。。。

5. 如果地球没有发生大灾难,按人类今天的科技进步速度,500年后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500年前。

1519年,正是明朝正德十四年。这个时候资本主义萌芽才刚刚出现,整体还是农耕文明。通信方面,明朝远距离的交流通过书信往来。一般委托去那个方向的旅行者捎送,也可以花一定的费用把信交给来往的商人、执行公务的衙役、驿卒或是官府信差帮着带送。从南方送到北方,可能要走好几个月。那时候的人们绝对不会想到,500年后,一个无形的网络出现了(互联网),一个巴掌大的手机就能实现视频通话。

你看,500年前的人们想不到2019年的情况,甚至1969年,50年前的人们,也想不到。未来500年的发展速度,将比上一个500年更快。因为人类已经拥有相当完善的科技储备,运算速度越来越快,思维越来越开阔。500年后,人类可能已经把火星改造成了宜居星球,甚至可能在地球和火星之间修建好了电梯。

6. 求电影名,一部战争片是火绳枪年代的,电影名好像是16开头的

俄罗斯电影《1612》。

7. 谁来介绍几部电影

《火与剑》还有两部续集,即《洪流》(Potop )与《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Pan Wolodyjowski ),是同一位导演根据同一位作家的小说拍摄的电影。另外,电影《三个火枪手》、《铁面人》中也有火绳枪场面,虽然有的不是战争场面。

8. 关于日本武士和火枪的战争

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南战争”。
明治维新以前,各藩藩士、其中主要是武士,他们的工作就是为藩主打仗卖命。这些武士与藩主是家臣与主君的关系。家臣为主君工作,主君要给家臣俸禄,他们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1869年版籍奉还后,藩士的户口由各藩转到国家,解除了藩主与藩士的关系,他们的俸禄就转由国家提供。
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征兵令”,对兵役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3年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国家军队不再只限于武士。改革使武士们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对不工作的人,政府自然就没有必要再发给薪俸了。这就是“秩禄处分”,秩禄是俸禄,处分是去除。
1871年明治政府继1870年禁止一般人带刀之后,又公布武士禁止带刀。刀,对于武士来说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是生命的一部分。
以上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使原来处于封建社会中间阶层的武士阶级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武士阶级发起的明治维新最终革了武士阶级的命。武士们的愤懑达到极点。1874年2月4日佐贺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佐贺之乱”。1876年10月24日熊本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神风连之乱”。1876年10月27日福冈秋月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秋月之乱”。1876年10月28日山口萩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萩之乱”。一连串的士族叛乱,最终导致日本历史最大的一次内战:西南战争。
1877年2月,旧萨摩藩士族推举维新三杰之一的并在政治斗争中失利的西乡隆盛为首领,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这是武士阶级进行的最后的抗争,最后失败。武士阶级败于用西方火器组织起来的由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的“皇军”,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电影《最后的武士》就是反映这个时期的电影,最后还打了一场象征意义的“西南战争”,就是用冷兵器与火器对抗。

9. 黑泽明电影《乱》中怎么会有类似火枪一样的武器日本战国时期相当于中国什么时期

相当于明末时期
一般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应仁之乱而终于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灭亡丰臣家族。
日本火绳枪是由葡萄牙人传入的,发生于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 1543年)8月25日,当时一只载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种子岛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为明朝五峰的王直(后称静海王王直的大倭寇头目)。葡萄牙人带有一种火绳枪,其旁有一穴(即火门),系通火之路,装上火药与小铅丸,用火绳点火,可将铅丸射出,击中目标,发射时发出火光与轰雷般的爆响。日本人时尧(地方军阀)见后视之为稀世之珍,将其称之为铁炮。不久,日本的一些铁冶场便先后仿制出日本式的火绳枪。当时的倭寇还把这种火器用于对中国的掠夺活动中。

阅读全文

与火绳枪电影完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电影恶魔女主 浏览:688
电影搜索结局解析 浏览:57
演员林祖辉电影黑猫裸体 浏览:90
冒险之旅电影的英文 浏览:57
演员启蒙电影 浏览:44
蛮王电影完整版 浏览:744
免费岛国电影院网站 浏览:704
朱延平的所有电影大全 浏览:725
二人英文电影配音片段一分钟 浏览:651
中国电影导演中心招聘 浏览:406
thefatrat音乐电影 浏览:104
黄金兄弟电影粤语完整版 浏览:840
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二十一 浏览:538
观革命电影观后感400字作文 浏览:941
双男主的泰国电影 浏览:551
鬼打鬼电影粤语在线观看 浏览:585
电影恩将仇报演员 浏览:398
深圳电影院排片表 浏览:481
兵队电影观后感 浏览:503
古惑仔全集完整版电影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