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500字
观后感首先就是把电影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再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下真情实感。
正文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单》,对我的触动很大,之后在寝室我又看了一次,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有太多的东西是震憾到我的脑子里,骨子里。
描述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这是一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能强烈的感觉到生命的重量!救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不是焚尸场面的惨烈,也非毒气室中的恐慌与绝望,而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早晨。这个早晨,一群可怜的犹太人正在一个德军辖区的电网内如牛马般不堪重负地劳作。而该辖区的长官葛夫呢?
他正光着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欠背伸腰,悠闲地俯视着他统御的犹太人。在他背后的卧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缓缓踱回屋内拾出一条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们一一击毙。他歪着头,嘴里叼着枝烟,表情平和。
每一声枪响,都惊扰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耳朵逃到枪声之外,可她失败了,因此她难受极了——枪响惊扰了她的睡眠,她难受极了。这决非突发事件,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杀戮在他们的意念之中,已经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这种十分态的事件已被他们看作常态。这一点,我觉得比杀戮本身罪恶百倍。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营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价,被随意的践踏。犹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战争的惨痛代价让人不忍。人性在战乱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说战争从来只会凸显人性丑恶的一面,我们也看到纳粹军人对生命的漠视和肆意的残杀无辜的波兰犹太人。
庆幸的是我们也看到战争的无情却激发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聪明的头脑在战争中以低廉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收入,是冷血资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犹太人,把他们带进了自己的避难所。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绪坍塌,一向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
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发奋,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
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单上的每个名字,则是生命的份量!
⑵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00字
自己删几百字
对这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实在不敢妄加评论。可是,又觉得对于这样一直想看却一直不敢看的电影,如果不写点什么,也实在难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挚的感情。
哎,好生纠结。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择。又很庆幸自己是在这个时候才看的这部电影,小一些时,微薄的耐性一定无法让我对着黑白片花上3个多小时,一定会干出中途睡着、吃零食等挫事来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来对犹太民族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好感。他们的聪明勤奋以及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我都喜欢,尤其是女生,多半有着挺直的鼻梁,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里总是闪烁温柔而智慧的光芒。
这样的一个民族,却一直经历着磨难。一直到现在,以色列不曾得到过真正的和平,战火蔓延,二战期间,更是经历了令人发指的疯狂屠杀,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权,将这个充满智慧、善于创造财富的民族列为劣等民族,赶尽杀绝成为最通用的政策。一个个集中营林立,枪声不断,每一声枪响,都是一个无辜的犹太人的倒下,有强壮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对这段历史有不算太详实的记忆,看《辛德勒的名单》时,还是一阵阵的揪心。力求还原于真实的一帧帧影像,让我只觉影片持续时间过长,实际上对于那漫长屈辱的屠杀史而言,
三个多小时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还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聪明等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历历在目,犹如乘坐时光机,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欢斯皮尔伯格的地方正在于他并不刻意强调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绝对美好,而是本着纪录片的真实,因此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机心理,做为一名商人的奸诈,最开始的对于犹太人的麻木,在影片开始便能轻易知晓,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不像国内许多人物传记电影总喜欢在讴歌赞美的同时,把伟人的瑕疵一并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罢休,殊不知一个总是考一百分的好学生必定是一个无趣的学生,一个从来不曾萌生过任何小邪恶念头的人也必定是一个乏味的人。
犹太女人的智慧与果敢实在让我深深震撼。在纳粹军官要进行体检,只留下健康的犹太人以作为工人时,那些瘦弱苍白的女人纷纷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挤出鲜红的血液,姑且充当胭脂,而后抹在每个人的脸上,以便让每一位女人看起来脸色红润一些,制造身体健康的假象。对生的渴望那般强烈,实在让我唏嘘不已。活着的人,为什么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过又觉得自己甚爱说教,看了这样的镜头,就要上升到生命诚可贵的高度,也实在多余。在那样艰难的情势下,选择生还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坏的年代里,每一位犹太人却爆发出无限的勇气以及能摧毁一切的团结,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间里,因为空间的逼仄,而拒绝更多的人的自私与决绝,看起来还是带着一丝丝的果敢。
突然发觉自己几乎就要把犹太群体当做本片主角了,事实上,每一位犹太人的鲜活、真实,才让这部有意表现辛德勒先生的电影这般深入人心。我热爱那个民族的抗争、重建的勇气、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韧。这部电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刘烨为代表的爱国硬汉角色,犹太人的群体坚韧却一览无余。顺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该片后,便觉得南京一片的拍摄手法有多么拙劣,妄图从不同角度表现南京大屠杀,却让人对那段历史更加模糊。我总觉得,真正尊重历史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铺垫以及渲染,近乎于纪录片的忠实,会让电影更加好看。或许我始终热爱叙事文甚于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应该是情绪坍塌,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终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爱与付出,让蒙受重创的犹太民族有了复兴的基础,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犹太人已经有将近6000人时,深感安慰。其时是1994年,暌违15年过去,已经远远不是这个数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会绽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简单的墓碑上,摆满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犹太仪式放下的石头,最后一位缅怀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恶横行霸道妄图一手遮天时,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绽放的光芒,让我们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于彻底绝望。
写到这里,已经是五味杂陈。一张张犹太人的仓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优雅刚毅走马灯般晃过。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块石头。
⑶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深度)
暑假无疑是看碟的好时光。在很多寂静的夜晚,我都会把一张张光碟轻轻地放进DVD机,在光碟的旋转中独自穿行在电影胶片所展示的另一个世界里,思考和感受生命的快乐与伤痛。在一个十分炎热的午后,漫步在音像店里淘碟的我突然瞥见了一张堪称摄影佳作的电影封面:从暗红色的衣袖中伸出一只柔弱的小手,上方有一只粗壮健硕的大手,正在坚定有力地挽起小手;凸现叠加在两只手之上的,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封套的右下角赫然矗立着影片的名字——《辛德勒的名单》。当天晚上,在黑白胶片的闪烁与转换中,在如泣如诉的小提琴乐曲中,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攫住了一样,久久地不能平静。通过辛德勒的眼睛,我被影片引领到二战时期的克拉科夫,在黑暗中体验战争的残酷,并努力寻找人性的光芒。由于犹太民族长期不懈地抗争与呐喊,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惨剧并未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至今仍为世界一切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人们所铭记。但如果没有这位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导演,没有他对自己家族遭受纳粹大屠杀的切肤之痛的感受,我们恐怕不会见到如此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气质的电影。走出“侏罗纪公园”的斯皮尔伯格,没有仅仅从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手法处理这个题材,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混乱险恶的战争年代中心灵挣扎的故事,来审视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进而安慰逝去的灵魂,警醒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们。在漫长的影片里,辛德勒实现了由一个惟利是图的投机商人到一个无私无畏的“义人”的转变。转变的过程伴随着见证了浸润着无数血泪的屠杀后的人性的发现与灵魂的升华。辛德勒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证明了人性的光辉并非只会在英雄的身上闪耀,而是存留在每个普通人的心底。当看到影片黑白色调中唯一一个被处理成红色的小女孩一度成功逃脱死亡的阴影但最终还是出现在送往焚尸炉的运尸车上,有谁不会潸然泪下?当目睹纳粹冲进医院开枪把无助的犹太病人打死后被子上残留的殷红血迹,有谁不会痛苦地闭上双眼?当听到无数妇女被押进奥斯威辛集中营后全身赤裸等待淋浴前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哭喊,有谁会避免灵魂的震撼与灼烧?战争结束的当天,辛德勒告诫那些接到命令准备屠杀犹太人的德国士兵“And return to your families as men instead of murderers”,也一样打动了这些手中沾满鲜血的法西斯军人。在探寻特殊环境中人性发展轨迹的艰苦历程接近尾声的时候,获救的犹太工人们在送给辛德勒的戒指上所刻写的那句犹太法典上的希伯莱经文成为了整个历程的终点:“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拯救个体的生命当然不等同于实现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完全救赎,但具体地善待每一条生命,便是从更高的层次和基点上走出人类灵魂的孤岛,从而成就一段拯救的经典与传奇。一位影评家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慨: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一样地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我试着去读懂这段充满哲理和思辨意味的感言,在肃穆的历史面前开始缅怀和省思。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整整60年了。在充满纪念意义的时刻里,我不能去克拉科夫和奥斯威辛去捡拾那张代表生命和至善的名单,但我还是有幸踏上了卢沟桥斑驳的石板。举目望去,滔滔的永定河水已经干涸,桥上石狮的石料也已逐渐剥落,但我相信,不会泯灭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良知,不会停止的是对人类灵魂与精神的思索。
⑷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300字
一份名单,人间至善
——一个军火商人的自我救赎《辛德勒的名单》
刚开始是从编导老师那得知这部电影,那时还以为叫‘希特勒’的名单,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下载了这部电影,我原本是对这类过于深刻的电影没兴趣的,但禁不住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大名声还是看了下去。不得不说,国外的这类以战争为背景探讨人性的文艺电影虽然动辄就将近三个小时,但是却一点也不令人乏味。
这部影片的黑白画面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营造出一种纪录片似的真是氛围。影片的主旨就是和平和救赎,它清楚的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名叫辛德勒的德国军火商人从一开始的贪图一己私利到最后开始真正发自内心的想要救助每一个受到德国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这一转变过程。
战争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带来了死亡与恐惧,那些执政党派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发动战争,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战争使人性扭曲,也同样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表露出来。纳粹党在希特勒元首的领导下培养了一种狂妄自大的种族优越感,在他们眼里犹太人就是一群畜生,毫无人权可言。
当影片进入尾声,辛德勒见到德国士兵挖出了那些在集中营被屠杀的尸体,观众们意外地发现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身影静静的躺在尸体堆中等待火化,小女孩的尸体早已经腐烂,辛德勒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孩子也难逃劫难,由于影片色彩的特殊性,导演对小女孩的身影单独使用局部色相,这使得在视觉上起到一定冲击。在黑白的尸体中,那一抹红色显得异常刺眼,在这黑暗的时代,童真被无情的杀戮埋没,希望在瞬间被摧毁。
辛德勒深深明白了名单的意义,也明白了自己该去做什么,他废寝忘食,不惜余力只想再多救一个人。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影片开头那个一心只想大发战争财而不在乎犹太百姓生命的商人辛德勒,原来一个人真的是会蜕变的,犹太人让辛德勒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让他明白了救人一命,就是拯救全世界的道理。
本片可以说是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本人的回忆录,他深刻的批判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歌颂了战中尚未泯灭的人性。
⑸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对于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不少人是这样对其定义的,《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斯皮尔伯格只能拍些商业爆米花电影,但是《辛德勒的名单》之后,斯皮尔伯格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两花齐开,没有什么他驾驭不了的。
由此可见,《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本身的优秀。
也就是说,斯皮尔伯格用这个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多变性,它可以在一时间成为戕害人类的恶魔,同样,因为某种恻隐之心的瞬间感召,他又可能会成为道德接受洗礼的善人。
⑹ 跪求《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00字以下~!!急求!!!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影片,我最近才有幸欣赏到。我是在一个朋友的电脑里看完它的。看的时候,已接近午夜,睡思昏沉。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太明白,几度想关掉拉倒,一直放到法西斯对犹太人大开杀戒,我的精神才为之一振,这样,一口气看到结束的字幕排队从显示器中滚过,竟遗憾它太短。杀戮,自然是有别于常态生存的极端世象,对它怀有浓厚的兴趣,哪怕是出于怜悯的心态,我也不得不反思自己人性的可悲。与之相反的,常态的生存,却让我瞌睡连天。
辛德勒是战时德国珐琅厂的董事长,制造出大量兵器。这无疑是一副发战争财的企业巨头的面目。他白手起家,富甲天下是他的心愿。诚然,他达成了。然而,他的成功恰恰是依赖于罪恶的战争,是战争,或者罪恶成全了作为企业巨头的他。可是,战争又赋予他一重光彩夺目的身份——“义人”。他拯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那一千多名犹太人的后裔如今被称为“辛德勒犹太人”。平心而论,他做那一切,无非是出于一颗未泯的善心,请试想,这颗善心倘若存在于和平年代,必然是要被忽视的——至少不会体现得如此撼人心魄。所以我说,是战争成全了他,没有战争,他压根就没有机会散尽万贯家财去解犹太人于倒悬。“义人”的身份,使他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巨头的身份黯然失色。尽管如此,他的后一重身份也是不能忽视的,它向世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悖论:辛德勒的工厂大量制造兵器(尽管在影片的最后,也就是德军崩溃前夕,他故意令工人制造不合规格的炮弹),也就是说,他是以协助屠杀的方式来制止屠杀的。我们无可否认,在客观上,他的确协助了屠杀,但这丝毫不会黯淡他“义人”的光芒。在非常态的生存境况之下,他没有更好的的选择,脱离实际的膨胀的善意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辛德勒非但不愧受“义人”这样的后世盛誉,还是一位懂得审时度势的睿智的“义人”。以协助屠杀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屠杀者,何其英明之举!也是对屠杀本身极有力的讽刺。
在影片的最后,辛德勒扑倒在他的会计师史顿的身上,指着他即将乘坐逃亡的轿车痛哭着说:当初若将它给葛夫他们,至少还可以挽救十条生命。看到辛德勒满含愧疚的眼神,谁还能不动容呢?稍前,史顿代表所有获救的犹太人送给辛德勒一枚临时浇铸的戒指,戒指里圈镌刻的一句经文无疑是对他最公正的评价——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以上来自网络知道
⑺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0字
影片中很多细节是紧紧相链,并充满连绵不断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辛德勒相关的细节,例如睿智巧妙的交际行为,例如迂回曲折的救人方式,例如看似纸醉金迷声色厌马却随时隐藏杀机的交际场所。
因此基本是平静而关注的看着这部电影,关注当中的每一个细节。看着作为纳粹党员的辛德勒冒着叛国的危险,用他的智慧、胆识和强有力的交际手腕,用他的坚强信念和定力,一次次的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作成本,去挽救一个个的犹太人。
过程中感动与震撼是时时都有的,但更为吸引的,是辛德勒言行举止和坚定眼神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所以在影片临结束之前,心中的欣赏和思考,大于感动与震撼。
伟大的人性光辉,非凡人格艺术魅力。这部片子所带给我的思考与启悟、感动与震撼,它们的高度,是其他所有看过的片子都没有到过的。以至于对这影片,我只有感动,只有感激,同时也尝试着,学着去感恩...
⑻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后你有哪些感受
剧情概括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从1939年到1944年,波兰在德国统治下时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的其中一个商人辛德勒来到德国统治下的波拉地区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然后他开始雇用的是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后来他突然间感悟了,开始贿赂军官帮助犹太人,给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最后向德国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来犹太人的性命,感觉真的是非常伟大。
⑼ 电影辛德勒名单的观后感
当一个人的心在某一时刻有过了前所未有的伤痛、悲恨与无奈。这说明了什么?我想他己经揣摩出何为生活的底层,一个民族以及整个世界的耻辱。那充满血腥的片段,那毫无人性的杀戮,那惊恐的眼神、、、、、这一幕幕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切的感触和情景都源于一本小说《辛德勒的名单》在读它时候,我总能感觉到一种隐藏在人性后面的非常诡异的危险在书中讲述的故事里探头探脑,让我在恐惧中极力想弄明白那是什么。
小说的开篇,就直接描写了辛德勒这个人,这个诞生于奥地利的年青人,是一个放荡的,充满活力,不拘小节,对爱情不忠实的人,极力追求肉体感观上的刺激,甚至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战争时期的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而在战前,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这样一个人,成为一个挽救一千一百名犹太人的英雄似乎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个人,在痛苦地明白了犹太人面临的命运的时候,不惜代价,不顾自己的安危,倾家荡产,四处奔走,才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一千一百名犹太劳工的生命,他的工厂生产不出一件合格的成品。对此,这个投机商人满不在乎,他只在乎他的工人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他曾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你们和我在一起。这句用上帝的口吻说出来的话,被那些幸运的犹太人当作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而他也终于做到了,那些被他拯救的犹太人,命名自己与自己的后代为辛德勒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现在遍布全世界。
在辛德勒整个拯救活动中,他一刻不停地周旋于党卫队或大或小的军官之中,用金钱与个人魅力去打动他们,从而放他所庇护的犹太人一条生路。 在那些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心里,辛德勒就是一个神,因为与其它拯救者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纳粹党,一个生活优越的富商,所以他在战中的所有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引领他的一定是他身上丰富的善良人性。在他眼中屠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管它是罩在什么光环下。这些想法让他勇敢而坚定。他最后几乎倾家荡产的逃亡给他本人也染上了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情色彩。
但一千一百名被拯救者与七百万被屠杀者的比例实在是太悬殊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七百万,这个数字庞大得让人失去了概念.犹太人在初期心中还残存的一线生存的希望也与他们的生命一样逐渐被消灭掉,他们用尽各种手段逃生,甚至跳入粪池中躲避追捕,但其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被夺去了生命。犹太人因为长期的宗教教义的感化,认为只要驯顺就会躲过灾难,从而在被驱赶、被掠夺、被屠杀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反抗,使消灭犹太种族的行动异常顺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因为到最后,驯顺没有挽救一个犹太人的性命。他们的姓命是如此的廉价,他们就是德国军官的练枪靶,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惊叫,一双双惊愕的眼睛,一阵阵痛彻心扉的哀苦,应和的是德军的欢呼声,夹杂着德军愉悦的心情,一声枪响便意味着一个人的死亡,一片片犹太人倒在地上,这一切的一切都透过了德军的双眸,而反射出的却是满脸的蔑视,那只不过是一种游戏,一种杀人的游戏,一种消遣时间的方式,不过如此、、、、、、这是战争吗?它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和经济动机,它所面对的不是士兵,甚至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手无寸铁的,分散于各个角落中默默生活的,没有任何过错的平民。让犹太人死光就是它最终的目的。犹太人的遭遇是德国人、欧洲人以至全体人类的永远的耻辱。
现在的犹太国家以色列精良的武装与强硬的态度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色彩,我想这也是被魔鬼们以行动教化的结果,让羊生生地也长出了尖利的牙齿。
德军终于被处绝了,但一位在审判厅旁听的犹太幸存者说了一句让人担忧的话,他说德军作为死神每天都会出现在他的梦里。我想所有的魔鬼,他们至今活着,不只在犹太人的梦中,而是在每个人的灵魂中。
我在看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曾设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会那么伟大,如果我是德军,我是否会那样残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设想我如果是一名当时的犹太人我会怎样,我会怎样生存,怎样死去。我宁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们,因为他们的惨烈,因为我的懦弱。所以我在当时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茫然无知的旁观者。
这篇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引人思考的东西。我不想说它是一本多么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但它确实有一种让人警惕的东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习惯,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
看它,就象进入了一间外形普通,结构严谨,光线阴暗的房间,房间里没有门也没有窗,但却充满着犹太冤魂的呻吟,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巨大的恐惧与悲哀。当面对焚尸炉、毒气室、与犹太人惊惧疑问的眼睛的时候,你永远不能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