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耶稣会怎么做》WWJD
“耶稣会怎么做?”这是美国牧师查尔斯�6�1谢尔登在《追随他的脚步》一书中向基督徒提出的一个挑战,对一代代基督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你看到T恤衫上印着WWJD,就是这个意思。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追随他的脚步》的现代版、浓缩版、影视版,讲述了一位遭遇苦难信心消沉的牧师、一位房地产公司老板、一位报纸主编、一位很有潜力的年轻歌手……,被一位偶然来到小镇的流浪汉和他那句“想一想,如果换作是耶稣,耶稣会怎么做?”的话所震动,使他们重新思考人生、重建信心,行动起来拯救教堂、拯救小镇…… 电影情节并不复杂也不算惊心动魄,但看完以后,让人心中挺有触动的——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公司、一份报纸、一所教会、一个小镇……有了信、望、爱,真的不再一样! 这部《耶稣会怎么做?》的电影,网络一下可以在网上找到。
2. 《基督会怎么做》电影
一个歌手,一个报纸编辑,一个富有的慈善家,和一个失去信念的牧师,四个毫无关联的陌生人,用祷告《基督会怎么做》,而命运中转,这是命运机遇的课题,但是有共鸣,但是思维方向也是千差万别的。
3. 基督会怎么做电影BD高清完整版
基督再临_hd.mp4
<div class="thunder-wrap" data-link="
4. 基督会怎么做 简介
如果不是上帝造的,你说是众生的业力所惑,我不晓得你说的意思,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对照《圣经》看看你内心的渴求是不是天国?众生能力的源头是哪里?一切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必须有一位自发力量的,所有的都由他而出,包括你在这里看屏幕都是因为他!这就是神!没有哪是不需要他的!实在不信,你再看《圣经》,谁有能力说出预言几千以后的事呢?你行你来试试,骄傲的人那,你连死后去哪都不能知道,你凭什么来说没有神呢?你的理论靠的是什么,难道是科学吗?要知道那是神,神需要符合科学吗?不要否定,你只是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神的人而已,何苦这样自以为是呢?
5. <<基督归来>>观后感谁有啊!!!!!!!!
襁褓里的弥赛亚是那样脆弱,脆弱到没有丝毫的抵抗力。故此,出生未必就能够代表救赎,甚至连救赎之路的起点也算不上。 ——题记 西方泛滥的基督教文化孕育了西方人大同小异的价值观,信仰与救赎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比神圣的。这种价值观也使得西方电影中对于基督文化的描绘与渲染此起彼伏,着墨颇多。这其中既有拥护的一方,也有颠覆的一派,往往影片一出,便会分化出来两个对立的集团,针锋相对。这部《基督再临》也是打着宗教电影的旗号迎面而来,前期的噱头确实非常吸引人,然而电影本身却并不如宣传出色,基本上这是一部只看预告片和海报就已经足够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基本上遵循了《圣经》中末世审判的大框框,只在时间上挪到了现代,并且一些细微之处做了些许情节的修改,以增强戏剧效果,除此之外,这已然就是一部拙劣的“伪宗教片”。之所以说它连拙劣的宗教片都算不上,是因为《基督再临》只不过是打了一下宗教电影的幌子,借了一个耶稣基督的壳子,戴了一顶末日审判的帽子,从其整体的风格与情节来看,这宛然是一部杂糅的电影——宗教片的题旨、西部片的置景、僵尸片的套路,外加一点点科幻片的特技。 《基督再临》试图想要表达出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末日审判来临之后,身为审判者的天使与上帝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条是在面临审判时,人类一方所做出的无畏的抵抗。这两条主线都围绕着“救世主”这一核心主旨展开,在影片中,救世主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娘胎里,只于末尾在襁褓里经受了一场还算激烈的战斗。从这个角度来说,两条主线又与“救世主”的核心出现了一定的背离。天使一边,主张保护人类的米迦勒(米迦勒是神话中的天使长。在基督教的绘画与雕塑中,米迦勒经常以金色长发、手持红色十字架或红色十字形剑与巨龙搏斗或者立于龙身上的少年形象出现,这里的巨龙就是撒旦。)违背了上帝吩咐下来的审判旨意,私自降临人间,并且自断双翅,以求保护人类文明的新希望——弥赛亚。这个形象的塑造本身比较失败,俨然成为了另一个“终结者”。从从天而降的出场形式到冷酷至极的外表,再到保护弥赛亚的使命,都是终结者的作风。人类一边,由于影片中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煽情,用大量乏味的对话来填补剧情单薄的弊病,使整部电影的节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在激烈的动作与无谓的煽情之间摇摆不定,进退失据。 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一部大片,也许还可以有足够的劲爆性可言,然而这样一部算不上大制作的伪宗教片在失去大场面的前提下,就必然的要转向另外的道路了。《基督再临》就向着西部片与僵尸片的方向无限的靠拢了。从置景来讲,西部的荒漠上,一座类似于“龙门客栈”的小餐馆独身锁居,四维是一片广袤的戈壁。从剧情来讲,天使率领的审判军不是别人,正是一个个满口獠牙、眼球猩红的僵尸,属于无脑型的智障团体。这两个部分直接决定了本片模棱两可的类型特征,再加上之前借来的宗教题材,混搭的弊病尽显无疑。如果用文法上的语病来定义的话,这部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类型杂糅”。 在救世主与末日题材已经快要被用烂的今天,《基督再临》已经全然没有了什么值得夸耀的选材优势,更何况这部电影又是没有什么新意的照搬,在如此冷淡的档期内上映,似乎也注定了这部冷淡的电影要冷冷淡淡的收场。 背景音乐耶稣来一次还不够,还要再来一次?!貌似是DIABLO中的原罪之战啊,天堂和地狱在人间开打了!!人类不能光看热闹,还得继承和稀泥的光荣传统,再当一次炮灰。有啥大不了啊,再不成就来个玉石俱焚,把那千八百颗核弹头拿出来用用。看看是天使的超能力冷兵器厉害,还是咱这原子能厉 《基督再临》:宗教外衣下的类型电影拼贴 宗教题材的电影由于涉及到信仰问题,很容易引起争议,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就是一个例子。在西方,对于笃信宗教的人而言,“末日审判”就像一枚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人是既信且畏的,因此在电影中,“末日审判”经常以各种形式和面貌出现,而《基督再临》则是在“末日审判”这一宗教故事框架之下进行的一次类型电影的糅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起来似曾相识,什么都有。 与英文片名相比,本片的中文译名更贴切一些。在西方宗教中,化身为人的神,被称为“基督”,也就是救世主,因此片中最后出生的那个婴儿就意味着救世主再次降临人世,化解了灾难。个人觉得把握住这一点比较重要,因为这恐怕是使人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的一个基础,否则很容易对影片类型化的风格和简单的故事脉络产生厌倦。在宗教故事中,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罪恶而以洪水淹没了世界,唯独剩下诺亚方舟上的物种,给人类和世界留下了繁衍生息的希望,这是上帝第一次惩罚人类,很多人相信由于人类的贪欲和罪恶,上帝还会第二次惩罚人类,而这就是“末日审判”,这第二次惩罚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电影中很多“末日审判”故事由来,本片显然也是套用了这个宗教教义。 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斯科特.斯图瓦特也相当坦诚,他说《基督再临》不是他最想拍的电影,但是必须要去拍,因为它能考验一个导演的全面掌控能力,很明显导演在很大程度上是抱着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来拍摄本片的,所以当本片呈现到我们面前时,就有了很多熟悉的场景和桥段,这绝对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片,在这部电影中动作、恐怖、魔幻等多种元素一起出现,虽不能振奋人心,但却能叫人会心一笑。 守护人类的大天使米迦勒(Michael)为保护人类的最后希望而不惜自断羽翼,化身为凡人。这个人物的设置沿用了好莱坞惯用的孤单英雄的套路,很有点“终结者”施瓦辛格的风范,冷峻而武力超群,并且使用的是火力威猛的现代兵器。他的出现以及后来率众和“魔鬼兵团”的火并、和另一位天使加百列(Gabriel)的决斗,让本片看起来更像一部纯种的动作片。《基督再临》的大部分场景都设置在荒漠之中,公路边上的一座小服务站之内,这时就凸显出西部公路片的特征了。众人被困在服务站之内,面对的是被以惩罚者面目出现的天使加百利所驾驭的看起来像僵尸的魔鬼兵团的围困和攻击,而故事发展到这一步时,影片又像一部僵尸片或者是怪物片。大漠之中,孤店之内,一个带头大哥(米迦勒)带领着一群惶惑不安的人,面对怪物的围困,这群人之中有懦弱自私也有舍生取义,所有的场景和情节都在之前的电影中演绎了无数次,因此看起来并无新意。 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乏味,唯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宗教故事的异化和解读。在诺亚方舟中上帝惩罚人类用的是水,那么在尚未到来的末日审判中是以什么方式惩罚人类呢?很多人相信是火,在宗教中也的确有这种说法,因此片中那个邪恶的“魔鬼老妇人”说出了“大火将烧毁所有的人”的台词。人们常说:当上帝关闭了所有门的时候,他必为你留一扇窗户。在诺亚方舟的故事中,上帝在用洪水惩罚全人类的同时,却以诺亚方舟的形式保全了部分善良的人类和其他物种。《基督再临》就是在这一宗教理论下演绎了整个故事,天使加百列行使的就是上帝惩罚人类的指令,而米迦勒则是上帝“特意”为人类保留的那扇门。在宗教故事中,实际上是加百列和上帝有分歧而被贬入了大天界,在本片中和上帝有“分歧”的则是米迦勒,到了最后影片又暗示了其实是加百列背离了上帝的旨意,而米迦勒是看起来背叛了上帝实际则是真正遵行上帝的意旨,这又与宗教原故事实现了吻合。 影片的主旨在于说明上帝真正目的不是惩罚人类,而是要在这个惩罚过程中叫人类自我反思自我救赎,摒弃不义,遵行善道。虽然影片中当婴儿出生之后出现了众魔退避的场景,但是这个救世主在某种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义,真正的救世主其实是人类自己,因此Jeep以及死去的Bob、Audrey、Kyle、Percy等人身上的存在的善和义,正是很多宗教中一直宣扬的精神,而反映到本片中,这种精神也是实行“末日审判”的上帝所要从人类身上搜寻的精神,当这种有价值的东西被发掘出来之后,人类也就得到了救赎,最后米迦勒对加百列所说的“你只是遵照上帝的旨意去做,而我则知道他需要什么”这句话点出了影片的这个主题。 相信对于喜欢宗教故事的人而言,本片于动作、奇幻、恐怖等强烈的商业元素之中也能咀嚼出一些味道,而对于对宗教故事不感兴趣的人,本片就是商业类型片的堆砌和拼贴,只是利用了宗教故事的外衣而已。
6. 基督会怎么做
楼主必须的注意了! 基督教的教义有问题的,楼主你可以网络看看:《圣经》的不雅内容被投诉
——————
宇宙根本不可能由某神的一神之力而创造,宇宙乃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惑,众缘所成。从这看来,佛教的确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却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主。至于哲学上的上帝,根本是出于推想的假设,是一种假定的观念,并非实证的现量,所以,佛教不会相信它们的存在。也许有些神教要说:上帝有惩恶赏善的权威,佛教徒就不怕上帝吗?是的,因为佛教徒根本不崇拜上帝,当然也不会怕上帝。佛教徒相信,三界之内的一切善神,包括上帝──二十八个层次的天主在内,他们都会信奉佛法,而拥护佛法;佛教看他们,好像军事机关的职员看守门的卫兵,卫兵有权能执行门禁的出入,阴谋的坏人,卫兵是要管的,是要盘问的,至于规规矩矩的机关人员,岂会骇怕卫兵呢?
佛教不以为上帝有创造万物的能力,也不承认上帝有主宰众生祸福的权威。佛教看上帝,也只是六道众生之一,不过由于他们过去世中所修的福报,而使他们生在天上享乐罢了。纵然上帝会参与人间的祸福事业,那也是由于人类自身业力所感而来。所谓‘自助而后人助’,所谓‘自侮而后人侮’,就是这个道理。
摘自《正信的佛教》
——————
基督教历史上做了那么多荒唐迷信、愚昧的事情,什么地心说、上帝造人、发动了那么多战争,甚至拿自己的儿子献祭,这样的宗教怎么能让人信服。这是事实。告诉他你可以看看佛教经典,看看佛教是否做过这样荒唐是事情、树立这样愚昧的学说。几千年前,佛教就告诉大家这个宇宙的样子。这才是智慧。
7. 看部优秀的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三百字
美丽人生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以及导演罗贝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
电影
。也是一部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的电影。更是一部被意大利以及犹太民族引以为傲的电影。
刚开始,我还不知道这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有关介绍,只听老师说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我又从网上查了一下,它还有其他两项奖,可以说这部影片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从电影的一开始就表达出了一个喜剧演员的高超的演艺,或许从这开始他的“美丽人生”就走向正轨了吧!作为一个艺术家,能把自己的演艺和所处的背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在是难得!
剧情也很简单,从刚开始的偶然到最后的必然,都一一的埋下伏笔,故事的曲折性和生动性把人物命运一一的引向高潮,或许是他们的平淡生活过“厌”吧!他们想换个方式来考验一下自己,这也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吧?女人眼中的好男人其实不好做,但基督却能够把一个让所有女人梦想中的男人在一个很普通人的身上表现出来,而且刻画的是如此的真实和可靠,的确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爱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真爱吧!当然了我不懂什么是真爱,但至少他们的爱让我感动,甚至是让所有的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感动。当然了,这部影片感动人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从头到尾都是爱情让你感动流泪的话,我想那也未必能使你真正的感动!在这个大千世界最大的爱也莫过于亲情了,或许是这个平凡的父亲造就了他成功的人生。
其实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过多地渲染死亡和血腥。但导演贝尼尼却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来展示人们面对死亡的了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一九三九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的那一年,而当时的意大利却是轴心国之一。德,意,日三国起了吞并世界的野心,把所有的犹太人排除在外,残酷和黑暗压制着每个人,面对这种社会,无数个人倒在了暴徒的枪口下。他们不堪忍受生活的黑暗,和种族的歧视。但是在这个残酷的现实背后,有个感人的爱情和亲情在萌生。他就是基督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男人,在创造着这个美丽的人生。导演罗贝托•贝尼尼把自己同剧中的主角融入了一体,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物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感化爱情,去让这残暴的行为为之屈服,面对社会的压力他从不低头,从不让人感觉到他的害怕和懦弱。他是谁?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侍者,一个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的男人,但就是他造就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爱情是什么?——金钱?权利?全都不是,而是他——基督,是基督的美丽人生的开始。在一次次的偶然的机会中他认识了美丽的年轻的女教师多拉,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几经磨难,两人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就在自己的孩子生日那天,他和儿子约书亚被纳粹分子强行带入集中营,开始了一场看似疯狂的超常人想象的游戏——集积分赢坦克的游戏。在这一系列的情节中,充分体现了一个男人面对社会的种种考验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爱情面前,基督是一个好丈夫,为了能见到多拉,他在默默的寻找机会,在教室中他可以为了她扮演小丑,赢得她的好感;当她快要和他的未婚夫宣布结婚时,他却不顾一切的把她从众人的眼中带走,去寻找他们的生活;在面临死亡时,他却不顾一切的用军队的广播为她带来生存的希望;当他得知战争要结束时,为了能让妻子第一个知道,他不顾自己的用生命去寻找,结果被残忍的士兵发现,把生命献给了这个伟大的爱情。。。。。。
在父爱面前,基督是一个好父亲。当战争来临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伤害,编造出一个惊天动地的谎言,去导演着孩子正常健康的成长。游戏是每个孩子的梦想,但遵守规则却是赢得胜利的前提,他们的游戏规则是:小孩不许哭,不许吵,不许要妈妈,只能听爸爸的话,集到1000分就可以赢得真坦克。但这是在集中营不是在度假,是随时要面对死亡的,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恐怖,做父亲的只能用一个个谎言来消除孩子的恐惧,给他营造一个正常人的环境。当孩子快要等不及时,他在孩子面前为他鼓气;当孩子怀疑这游戏时,他又编造种种理由来使孩子相信这一切;当孩子在铁窗中差点被巡警发现时,在一旁的他焦急如焚;当他要面临死亡时,为了不让孩子怀疑,在孩子面前迈着小丑的步子,去迎接死亡的来临。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个伟大的父爱。。。。。。
在生命面前,基督从没有畏惧过,他为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可以放弃一切,连同生命也不顾。他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爱的宣言,为保护爱情和亲情的宣言,为了遵守做丈夫和爸爸的诺言的宣言。在妻子面前,用生命来换取妻子的幸福;在儿子面前,用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幸福。这就是一个好男人好爸爸的品质:勇敢,智慧。
但电影的感人之处也就在此,我们为基督的死而感到骄傲,因为他给孩子带来了一片干净的天地,为妻子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为整个犹太民族树起了光荣的榜样!这是一个伟大的男人,也是一个平凡的男人所做的一切,在这平凡的地位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在影片中让我们感觉到,人生虽短暂,但“美丽人生”却可以持续。基督:他为爱而死亡!为整个民族而死亡!更是为了一个美丽的人生而死亡!!死得其所!!
8. 求两篇600字电影观后感。
《南京》用真实的人物和当时的录音影响资料,再现了日军轰炸南京,攻陷南京,屠杀南京的现场。通过当时在南京的几位外国人的亲身经历,完整的叙述了一个城市沦陷的经过,以及战争中,日本军队丧心病狂的罪行这是一部纪实电影,陆川通过在那场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的记忆写实的拍摄了这部电影,是在暗示战争是每个人都想逃避的东西,侵略者也好,被侵略者也好。随着坦克的炮声,南京城墙塌了,意味着南京人民的苦难开始了......印象最深刻两个的地方,一是战俘们麻木的死去。眼神,同样还是眼神,告诉我们,这些人的灵魂已经死了。所以他们才会木然的被活埋。有人说,几万战俘啊,为什么不反抗?是的,他们没有反抗,木然的被屠杀了,这个似乎很难解释,但其实很好解释,当人心死了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们已经绝望了,认命了,死已经是计划中的事情了。你还指望他们反抗?但是,这样下去,这个国家就无望了,就亡国了。所以,在最压抑的时刻,雷鸣般的一声“中国不会亡”!告诉我们,这个国家,心没有死!没有麻木,没有认命!所以,我们一直打,一直打,我们没有投降,虽然南京被血洗了,虽然半个中国丢了,但我们没有停止抵抗,因为我们中还有大部分人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中国不会亡”。这是整个影片的一抹亮色!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几乎潸然泪下的,是那100位姐妹主动站出来,去充当慰安妇,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整个难民营的苟且偷生,救下了无数的人,她们的行为,可堪当“慷慨赴死”四个字,而且这四个字的后面,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屈辱。导演表现这个段落的时候,用的是一只只纤细孱弱的手,就是这些手,勇敢的担当起了本不该她们担当的屈辱和责任。无疑,她们是最伟大的一群。还有拉贝:我只说他尽了全力了,为了那些他救不了的人,他给中国人民跪下了。感动......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一个高中橄榄球队教练失败的人生。屡战屡败,优秀球员转校,有人要将他赶出球队,屋子年久失修,开着随时抛锚的老爷车,妻子想要个孩子,检查下来却是他有问题。真是人倒霉凉水都碜牙。在一个人四面楚歌的时候,他会怎样?
泰勒是个有信仰的人。在痛哭一场之后,他到圣经里去寻求答案。清晨他到树林中独自祈祷,“主啊,你是我的神,你若不给我孩子,我也认了。你要怎样来使用我?如果你有别的心意,请你给我一个启示。”这样的祷告,每个基督徒都会做。当我们的人生遇到患难和挫折时,我们常会如此寻求。
学校里有个虔诚人。他常常摸着学生的储物柜,为每个学生祷告。这天早晨他走进泰勒教练的办公室,用启示录3章的经文对他说,“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泰勒要的启示,神就这样传达给他。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我知道,这是神的行事方式,在圣经里,他也常如此行。他要兴起一个人,会用各种方法。
泰勒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这是一支必输的队伍,人心涣散。但虔诚人讲了个故事,两个农夫求雨,只有一个人去地里做好准备,你想哪个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这个故事,也是我领会到的一个真理,真信心,会带出信心的行为。若我说信,而我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却不是信心,那我的信就是假的。
泰勒开始为那场神赐的“大雨”准备。他重新思考,球队的意义是什么。球队的意义不在于赢球,而在于尽一切所能,荣耀上帝。泰勒开始用这样的信念带领他的球员。他关心的不再是球赛的输赢,而是怎样带出一支荣耀上帝的球队。无论是赢是输,要拼尽全力,为基督而活。这真是活生生的信仰。他变了。在家里找出臭味的根源,在球场关心球员的思想品德,帮助球员懂得遵行上帝的诫命,尊重家长,一切,都不一样了。
印象深刻的是,队长布洛克说,我们不行。泰勒要他背着队友爬50码,他说,我做不到。泰勒要他尽全力。然后,蒙起他的眼睛,大声喊叫,一步步激励他向前。当布洛克精疲力竭地倒下时,他已经爬完了全场,来到底线上。我想那个教训,对布洛克一定很深刻。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恐惧限制,却不知道,唯有神晓得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泰勒教导球员麦特尊重父亲,开始麦特不接受这样的信仰,泰勒并不强求。但当圣灵动工时,麦特以及其他球员,彼此认罪,悔改归向神,整个学校开始了一场复兴。镜头闪回,那位虔诚的老师抚摸着一个个储物柜,为这些学生祷告,求主兴起一代信他的人。这祷告,没有落空。麦特去向他父亲道歉,这位成功人士正在开会,他的商业伙伴说,“如果可以,我愿意砍掉右臂,换我儿子对我说那几句话。”一个人的改变,带来他周围关系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到其他人。
泰勒教练意外的是,这改变也给他带来一个礼物。他的老爷车不见了,代之以一辆新车。有人留言说,“你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请让我们也满足你的需要。”泰勒掉泪的时候,我也感动落泪,主啊,我知道,你就是这样看顾爱你的人,他们什么好处也不缺。你顾念我们,真的顾念。(远处是麦特的父亲,也一样地感动,微笑对儿子说,别告诉其他人。)
还有一个小子,新入学的大卫,看到他名字,我就想他身上肯定有戏。大卫面对歌利亚,正是以小胜大。这个大卫喜欢英式足球,对美式足球是外行。他父亲鼓励他参加球队。他却一直信心不足。没踢就觉得自己踢不进去。泰勒的助理教练,那个黑人,居然用宽门窄门的经文来训练他往球门中间踢,真有点搞笑。不过,看到这些人真正用经文来过日子,我觉得真是亲切。
就这样,一个改变了的教练,一支改变了的球队,从必输无疑,一场场打入复赛。但是,复赛第一场就输了。泰勒很难过,他们那么努力,他希望能让队员赢一场。结果,跟他们比赛的球队,由于舞弊被取消资格,他们又重新进入比赛。最后,居然打进了决赛。对手是人数比他们多三倍的巨人队。这真是一场歌利亚和大卫的对决。打到最后,疲惫的球员,在教练的大喊之下,拼尽全力,为荣耀上帝而战。他们做到了。他们赢得最后两秒钟的得分机会。小个子大卫上场,他的任务是踢出51码的球,还是迎风的。他毫无信心。教练在祷告,让对方叫暂停,对方教练果然叫了。泰勒再次告诉大卫,“你相信上帝如果要让你进球,他就能做到吗?”大卫说,“如果他想,当然可以。”“那么,你就尽你的全力,把结果留给上帝。”大卫残疾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用力站直,旁边人想扶他,他说,“不要碰我,我是为我儿子站起来的。”
大卫看着球门,“上帝,请帮助我踢出这个球。”高处国旗飘扬,风向转了。教练大吼,“现在,现在。”大卫一记远射,球高高抛起,毫无悬念地进入球门。他们以一分之差赢得了州冠军。
回到休息室,泰勒问每个人,“上帝有没有做不到的事?”每个球员说“没有。”“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一生中都记住这一刻。”
当我们跟上帝在一起时,任何事都有可能。
泰勒的妻子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要告诉他。“你刚刚加入了爸爸队的行列。”
她的检查,也有小波折。先是呕吐不适,但因为几次假情报,已经不好意思再去,而且丈夫也说了,问题在他身上。这次呢?医务人员抱歉地告诉她,不是的。然后她出来,站在车旁,阳光照在她脸上,“主啊,我仍然爱你。”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是的,即使我最祈盼的不能成就,主啊,我仍然爱你。
可是,呵亲爱的主,你常常这样试验我们的信心,又为我们预备了更好的。医务人员发现搞错了,再跑出来纠正。我看到她的难以置信,激动,拥抱,我跟她一样高兴。因为主耶和华顾念我们。
这是一部呈现活泼信心的电影。虽然有些部分可能稍显稚嫩,但底蕴和内涵,质朴得感人。许多构思精巧,演技精湛的片子,给我的只是感官上的满足。但《面对巨人》给我的感动和激励,是在灵里面,在信心上。感谢主的恩典,赐下这么好的电影,这么活泼的信仰生活,坚固我们。愿上帝祝福这些弟兄姊妹,再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激励更多的人,将荣耀归于他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