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读观后感作文少字
他叫田武,同学们都叫他“油蛐蛐”。他个子矮小,坐在第一排,平时上课,最爱背过脸找同学的“岔儿”,一发现谁玩东西了,就大声“检举”。老师问他怎么看到的,他嬉笑着:“我后面长眼睛了。”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叫他午睡,他吐吐舌头,说:“都八岁了,还五岁(午睡)!”弄的老师哭笑不得,他成了班上有名的“留学生”,常被老师留在教室里挨批。
开学了,来了一个新班主任。开学不久,老师叫他去办公室。他心里怦怦直跳,生怕又挨批评,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只在他的脖子上挂了一把钥匙:“交给你一个任务,教室的钥匙归你管,你可要好好表现。”田武的心里露出一条缝,透进了几缕阳光。他像吃了蜂蜜似的,三蹦两跳回了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老师把教室的钥匙归我管了。”这个“我”字说的特别洪亮。“要细心,别丢了!”妈妈嘱咐他。同时她心里又发愁:老师真是的,他连自己都管不了,还管钥匙?
田武好像看出了妈妈的心事,便顺手把放在裤兜的钥匙拿了出来,郑重的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露出笑脸,田武就开了教室门,像个小哨兵,在教室外面走来走去,几个来得早的同学,赞扬他说:“田武,你真负责啊!今后选“三好”我们举你的手!”他听了,心里甜极了。
从此,他便与钥匙形影不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开门,无论风雨。放学时,不管家里有什么事,他都要等同学们走后,他才锁门回家。老师经常表扬他,他比以前懂事多了……
田武不再当“留学生”了,而成了“三好生”,他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钥匙,这把钥匙功劳可大了,他不仅开启了教室的门,而且还开启了田武的心田,你看,那金灿灿的“三好”学生奖章伴着亮晃晃的钥匙,在他的胸前摆动着,多美阿!
❷ 抗战电影观后感
这种一般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去写,准得高分:
先描述一下这部电影的代表情节,说一下日军是如何的残忍、接着说共军如何的战胜日军,最后总结的写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生活在这样和谐的社会里不应该忘记革命前辈,自己要为实现中国梦,像抗日前辈一样的精神!!
❸ 松花江上电影写出了什么精神有什么启发
《松花江上》给我的感触是:纵横驰骋,安千秋家国,英雄肝胆照乾坤。策马扬鞭,定万世河山,男儿浩气当平生。
与其说这部电视剧是在揭示一个民族在面对入侵者
❹ 观电影《松花江上》有感
写作思路及要点: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这开头,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腾咆哮着……
“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共产党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共产党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
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常人想象地完成了。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
杨靖宇支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奋战六天六夜后,八天未进一点粮食的杨靖宇早已被包围的无处可逃,他的脚步永远坚持跑在敌人的前面。在被风雪封锁的小山上,杨靖宇饿了便吃树叶、树皮,渴了便吃雪,以地为铺,以天为盖,以月为枕。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种希望支撑着他前进,那是一种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将被捕时,他没有被丰厚的条件所诱惑,而是争分夺秒地销毁着重要文件,在最后一刻,他依旧顽强地反抗到底。
当杨靖宇被包围时,饿到开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这是喜悦的泪。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价值的,正是在抗战洪流中的他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严了,它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只“东方雄鸡”。
我庆幸,庆幸东北在被血泪染红之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战士,用他们的坚定和忠实在守卫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条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经日军的暴行,铸造了如今我们东北人民的铮铮铁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❺ 赏析松花江上
张寒晖词曲。 作品创作于1936年11月。
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的曲调了。当然,这也要变一变才成……。”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长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歌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解放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选用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倾诉着自己的家乡东北,有丰富的物产,还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寒晖(1902——1946)作曲家、戏剧家。原名张兰璞,河北保定人。1925年考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教育、戏剧及报刊编辑作。1941年去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写下了秧歌剧多种及歌曲五十余首。他的歌曲绝大部分是自己作词,其中流传最广的有《松花江上》、《游击乐》、《去当兵》、《为什么要悲伤》、《纸之歌》,以及根据陇东民歌改编的《军民大生产》等。
❻ 松花江上读后感
大家一定听过《松花江上》吧?作者张寒晖用悲蜣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这首歌词主要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涯的凄惨,用感慨的发问,向家乡和亲人发出了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九。一八”事变给家乡人民一个沉重的打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东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没有粮食只能吃野菜、树皮、草根,而现在我们吃海鲜、大鱼大肉,并且注重营养搭配。衣服呢,只能补丁摞补丁,现在我们穿各种面料做的衣服,既美观又保暖还很时尚。以前住的房子就更不用说了,只能住在四处漏风、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现在我们住在高楼大厦或者别墅了,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以前我们出行只能用马车或者步行,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现在我们出行可以采用海、陆、空三种方式快速到达目的地。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实现了飞跃,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电脑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这使我想到老一辈为建设家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赶走了日本鬼子!由此我想到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经常问家长。读了《松花江上》后我决心以后要向老一辈那样不怕困难,要积极思考,反复琢磨,直到做出来为止!
❼ 急求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
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每个演员表演的都很生动。秦海璐我更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