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超脱观后感

电影超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08 03:43:13

❶ 213老师留的假期作业,让写电影观后感,我实在不想看,大家帮帮忙,帮从网上找些观后感,共7部电影,观后

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梦, 不要当真),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阿甘正传》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他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影片,至少他们都是那种让你看完以后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于前一次的感觉和感受。在两部同样经典的影片面前,奥斯卡的评委们选择了《阿甘》,也就让它的影响力和观众接受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却开始了奋起直追,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开始为他鸣不平。而我则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会选择《阿甘正传》?

《美丽人生》: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 忠犬八公的故事》:严格说来,《忠犬八公》不算个故事片,甚至不能说这样的讲述算个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最离谱的是,好不容易领略了久违的李察吉尔,丫却“嘎嘣”死了。
记得有句梁家辉的台词:“我是个普通的男人,仅仅有史泰龙的肌肉、李察吉尔的相貌而已”,这句话叫一个懵懂的男青年不无嫉妒的开始留心李察吉尔这个名字,在随后看到的《风月俏佳人》里,也似乎并不觉得他有多帅,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即使偶尔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并无在意。对于我这样的伪小资来说,知道他曾经是偶像派,就已足够。
十余年后,《忠犬八公》里再见李察吉尔,一个印象:老。也许是马齿渐长,竟窃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随着这样的一种尴尬悱恻的情怀,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泪湿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静,音乐简单而回旋。一个小镇、一个车站、几个人、一条狗,和一段横跨三代的时光。八公没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迹,没有救人与火灾,没有与猛兽搏斗,没有兢兢业业的工作,也没有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它甚至不屑于去捡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没坐怀不乱。这样平凡的一条狗,仅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仅仅是狗驯养天性的泛滥而已了。
如果这算爱,只能说是条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现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坚定的浪漫主义信念。我们可以负责任讲科学的说,它仅仅是惯性使然,在条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构了这些之后安心洗洗睡了,凭什么它的故事广为传颂,直到被改变成电影,凭什么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遥远的某地被人赞叹着呢?
如果你也同样,前半段微笑、后半段含泪看完的这部片子,那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谐相处、互相牵挂的那种氛围中,感受到的久违的温情,就是答案。在那个过去的好时光里,人与人之间不缺乏爱,奶当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讨巧之处在于,人与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笔带过,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间的情愫。在这种最朴素、最无功利性动机的关系中,这种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动着更大的人群,撼动着心灵的更深处。
电影本身并没有治愈的功效,它不是药。但它可以作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唤醒你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感觉的心灵的悸动,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个人人都熟识的小镇,那个互相关照惦念着的人际关系,那个没有电脑游戏没有互联网冲击的时代,那个没有高楼大厦压抑着的空间,那个乌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时的人,不必担心生活的节奏太快,永远有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那时的街角、乡党、车站、花坛,不会经常消失或者变了模样,不管人或狗永远都找的着。
那么荧屏前猪头猪脑的你,傻笑着又抹着眼泪的你,被唤醒的不就是这种怀念吗?你在电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着自己的贫瘠,在电影中狗的眼睛里感受着自己的孤单。《忠犬八公》的意义,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东西吗?
难怪,李察吉尔自己说,在看了这个电影剧本之后一哭再哭。对于这个经过大起大落、在最繁华的剧场里风光过又消沉过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对平静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恋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爱仅仅是狗狗般的条件反射,愿这种条件反射永不退化,永远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
《海上钢琴师》: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电影。此时的我反刍般回味着那个100多分钟。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很宽泛的主题,但是,消沉灰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由不得我无动于衷。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音乐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本的语言。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中生成,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电影中总是成就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电影音乐,还是会轻易陷入宛如天籁的合唱中,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动》: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电影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怎么接纳残障的家人,怎么维护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父母吵架之后,立刻对孩子说:“我们会解决好,不是你的错。”然后轮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还是相爱的,让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这个家庭里,我很幸运。”相爱的父母胜过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动》里小女生跑回来哭,说男生当着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妈妈说:“真的吗?我看你需要和他谈一谈。”男生再三敲门,妈妈只是有礼而抱歉的说:“她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男生来自一个鄙视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区分出来,看待他如同一个常人。
继续说《怦然心动》。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我们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还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我们的女主角是花,是残缺的花,有些还带着悲剧性的身世和身体,等着男人来拯救。
很多人讲,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纠结等等。我觉得电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发育不对等。很好理解,小学生总是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于是女生往往先喜欢上男生。男生开窍,女生已经开始思考。所以,他们俩显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质的落差。最后,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后做出了决定,勇于忤逆父亲,做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最后,我觉得我们和美国故事最大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不做“纠结”,无论分分合合,都是干干脆脆。我们吧,无论什么剧情,主要做的就是“纠结”,心里爱但是不敢说,说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爱,爱了但是没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没缘分……明明是扭曲,还老说这叫“戏剧张力”,或者“命中注定”。

楼主 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删删哈 选自豆瓣网影评和网络 觉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实老师应该没有看 就是个形式。。 望采纳

❷ 一部优秀电影的观后感100字左右

恋恋笔记本

好久没有观看这样一部烂漫唯美的爱情电影
虽然有些超脱物质、过于理想
但男女主角不顾一切的如命中注定的相爱
还是不知不觉感动了我

影片里男主角诺亚给女主角艾丽写了365封信
其中一封这样写道
"真正的爱
能够唤醒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获得更多
使我们的心如烈火燃烧
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
而这些就是你给予我的
也是我希望一辈子能够给你的"

我从未停止过思索,什么是真爱
真正的爱情是否互为灵魂伴侣
没有任何理由和条件的互相吸引
使快乐加倍、忧愁减半
活出最真实的自我和最原始的情感
并把这份热忱持续一生永久不变
这样纯粹美好的真爱
世人是否还在苦苦追寻和等待
我们是否依然相信人世间仍有真爱?

《恋恋笔记本》讲述了一对恋人
从17岁相遇、相知、相恋到误会、分手,离别、再度相遇
最后相爱相守扶持走过一生的故事

不过再完美的故事难免也有遗憾的瑕疵
艾丽于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
将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忘得一干二净
诺亚一次一次地以陌生人的身份
向艾丽讲述记载在笔记本里他们的往事
期待奇迹唤醒艾丽沉睡的记忆
他对她的爱一分不减、一生不变

也许就是这份真爱令人动容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
谁不想往自由美好的纯真爱恋
让心跳为之悸动,让微笑从心底绽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不知多少有情人,都曾希望爱情能停留在最初美好的时光里
影片里一生一世的永恒爱恋
那般浓烈温情,如同童话一样令人神往

❸ 电影《祝福》观后感

一声钝响,揭开了祝福的帷幕,整个鲁镇都深浸在快乐祥和的气氛之中,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有一个人正悄然死去,《祝福》观后感。或许好多人都希望她死去,人们觉得她是一个很晦气的人,她的存在给那些人带来恐慌与不祥。她就是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鲜活的人物。
在祝福最后一幕,祥林嫂倒在雪地里,皑皑的白雪飘落在她身上,而鲁镇却被隆隆炮声麻醉。那一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祥林嫂死得是多么可怜,而且可以认识到社会的其他分子,他们是多么的无情,悄无声息的被社会的大染缸同化。在那的年代,人们是多么的无情与迷信,他们的思想像是被蝉禁封住了。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在马列指导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我们社会沐浴在阳光之中,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对祥林嫂报以同情之外。更多的是知道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着思想进步性。学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用科学文明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幸福。我们要以一颗宽容博爱之心善待他人,祥林嫂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向我们大步踏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武装自己的头脑紧跟科学发展的潮流,观后感《《祝福》观后感》。我们身处大好时代,我们要好好珍惜。
对于祥林嫂,阿毛,贺老六的死一直困扰着我,虽然当时生活水平较差,医疗条件也比较差。但是也不至于让他们双双死去,从电影中我才知道。他们都是被人逼死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给他们生存的权利,死对于他们是最好的出路。贺老六是被债主逼死。阿毛被狼吃了,这里的狼似乎喻指当时债主,他们心比狼心还毒。祥林嫂也是被人逼死,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给她一口饭吃,活活的被冻死饿死。在这种情况下,死可能是他们最好的解脱了。对祥林嫂的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脱,起码不会再受人们的嘲讽,白眼,唾弃。让我们联想到,在封建社会,你只有去死。你可能才会得到安宁与自在,才会是自己的人格不受侮辱,不会被人玩弄。这正是鲁迅所反映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对于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已经被曲化。认为吃斋念佛就可以获得菩萨的保佑,认为准备些福礼就可以获得一年的好收成,似乎有些可笑,什么三从四德,好女不嫁二男,什么阴曹地府,这些都是为了控制人们。就像祥林嫂想获得做人的权利,去捐门槛,只有被人踏来踏去,才能赎罪,多么可笑。但反映出人们思想是多么落后。但这一切已经过去,光明在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那天出现,在毛主席领导下,太阳升起。今天又在胡主席带领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祝福》寄托了封建人们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人的祝福,希望我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人都能平等相待。人人都怀揣科学与文明,将中国变得更加美好。

❹ 电影起风了的观后感

这是宫崎骏导演自出道以来的第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影片。电影以“零战”(零式舰上战斗机)设计者堀越二郎为原型,讲述了一位日本少年执著的飞行之梦。 堀越二郎设计的零式战斗机,不仅成功偷袭珍珠港,并且在二战期间,还以其卓越的性能,在整个太平洋战区神出鬼没,令亚洲各国深受其害。因此,在网络上的中文论坛,即使是宫崎骏的粉丝,也有人表示这是“宫崎骏最烂的一部片子”,因为“那一堆零战的残骸,真心让人感到恶心。” “我姑且相信宫崎老爷子的人品,我姑且相信他不是美化战犯。但这一部也实在是太烂!你的优点在哪里?对人类的反思在哪里?”一位中国的宫崎骏动漫迷无比失望地这样写道:““无论是不是反战的用意,零式题材都令人反感。” 而另一群始终支持宫崎骏的铁杆粉丝们,则大声反驳说: “不要怀疑宫老爷子的三观,在他的动画世界里,一切都是这么的干净。” “宫崎骏没有转向,这是反战作品。” 作为一位不够虔诚的宫崎骏动漫迷,我至今没有完整地全部看过宫崎骏的所有作品,因此对宫崎骏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表达理念等种种,其实了解有限。但就《起风了》这一部作品而言,我个人的观后感是: 看完这部电影,我脑子里反复出现的,是一个日文单词---「梦中」。 「梦中」在日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梦の中」---睡梦之中;二是指「热中」--着迷、入迷。 在整部片子里,我只看到一个入迷地执著于飞行梦想的日本少年。他倾注所有的青春,只为了想制造出更好的飞机,让它更快更远地飞上蓝天。而其他的:反战也好、美化“零战”杀人机器也好,这一些这一切,我通通没有看见……。不是我忽视,而是影片没有告诉我,所以我看不见。 这不是一部反战片,也不是一部战争美化片。这只是一部如实描绘梦想轮回的影片:梦想的发生、梦想的实现,梦想的破碎….从梦想破碎的残骸中,如何回归到下一个梦想的追寻与探索---这就是《起风了》这部电影告诉给我的全部。 它与战争或罪恶无关,仅仅只是在单纯地诠释一个梦想:它或许只是一个曾经的日本少年所拥有的梦想,又或许是日本这个国家曾经所拥有的梦想。这是一部以梦想呼唤梦想的影片。而实现梦想的根本前提,是“好好活下去”。 宫崎骏导演在《起风了》这部电影公演时,接受日本共同社专访时曾说: “虽然堀越二郎生活的时代也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人们还是活着。地震会发生,核电站也没有消失,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已成为所有人自问的命题。但是我认为不必感到失落。只要有喜欢的人、好好吃饭、爱护孩子,这样活着就可以。” 我相信这是今年72岁、时刻感到“死亡就在身后”的宫崎骏导演的肺腑之言。对于善于思考的人而言,一个人的思维广度,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之成正比的。面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除了反思,还同时需要一份能够接纳的坦然---这无关对错,也无关善恶,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可逃避,但历史必须面对。 而一个人对于历史的认知,我想,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其历史观中的时间单位的:若以1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我们看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互相杀戳、记住的是民族之间的相互厌恶与仇恨;但若以1000年甚至更长为一个时间单位的话,我们则会看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或许,只有站立在人类长河的岸边,面对整部人类发展的战争史,我们的内心才能远离仇恨,才能跨越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所带来的种种障碍,拾起同为人类的悲悯。 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宇宙论的入门书《宇宙は本当にひとつなのか》(宇宙真的只有一个吗),书中介绍说: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最大不超过0,5%,或者更小。而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仅仅只是银河系极小的一部分。而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与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中的一颗毫不起眼的小行星而已。作为太阳系最年轻的星球,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5.4亿年。 而作为地球这颗小星球上的生物—人类,能够存活的最高寿命不过120年。 即使我们能够活满120年,在浩瀚恒久的宇宙中,依旧连一颗尘埃都算不上。生命如此短暂卑微,每个人都是来这个星球稍事休憩便得马上离开的过客。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仇恨?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厌恶?为什么要以国家民族为理由,互相残杀、你死我活? 所以,宫崎骏导演说:为了国家、为了人类,必须怎样怎样,放弃那些豪言壮语吧!在半径30米或是100米的范围限界内,做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守护你能够守护的家人和朋友,就可以了。

❺ 怦然心动 电影 观后感 要好的 感想比较多 够深刻 原创

怦然,但是不仅仅是心动
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电影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怎么接纳残障的家人,怎么维护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父母吵架之后,立刻对孩子说:“我们会解决好,不是你的错。”然后轮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还是相爱的,让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这个家庭里,我很幸运。”相爱的父母胜过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动》里小女生跑回来哭,说男生当着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妈妈说:“真的吗?我看你需要和他谈一谈。”男生再三敲门,妈妈只是有礼而抱歉的说:“她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男生来自一个鄙视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区分出来,看待他如同一个常人。

继续说《怦然心动》。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我们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还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我们的女主角是花,是残缺的花,有些还带着悲剧性的身世和身体,等着男人来拯救。

很多人讲,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纠结等等。我觉得电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发育不对等。很好理解,小学生总是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于是女生往往先喜欢上男生。男生开窍,女生已经开始思考。所以,他们俩显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质的落差。最后,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后做出了决定,勇于忤逆父亲,做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最后,我觉得我们和美国故事最大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不做“纠结”,无论分分合合,都是干干脆脆。我们吧,无论什么剧情,主要做的就是“纠结”,心里爱但是不敢说,说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爱,爱了但是没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没缘分……明明是扭曲,还老说这叫“戏剧张力”,或者“命中注定”。

❻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500子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❼ 求:600字的作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观后感或小说读后感。

背景一:每天无所事事的过着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籍口自己忙于工作和孩子之间没有时间,认真回想,自己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又投入了多少时间 和精力。每天在内网外网之间无意义的流连中耗掉了更多的时间,每天同样的24小时别人可以干很多事情而我不能。也是在每天的无意义流连中看到了2010年别人的一个推荐书的帖子,其中有一本叫做《致我们逝去的青春》,突然悲哀的要死,每天同样多的24小时,我的结果是工作比别人差,生活比别人差,居然这么久流连网上网络小说都几乎不知、不看。同时这本书的名字以及别人关于这本书的讨论吸引了我,手机下载并看了。
背景二:超缺情商的自己经常会感觉好心没有得到好报,与此同时,身边有朋友也如我一样对于婚后生活和感情有不少抱怨,无从下手,我知道是有地方不对,但是却找不到具体的地方。
个人角度介绍本书内容:清纯漂亮活泼单纯乐观执着的女主郑微,从小一直长大,书中最初直接描写极少,但是从女主口中得到更多信息的优秀的男主之一林静,是女主从小要嫁的对象,双方可以说青梅竹马,除了林静大了几岁之外。在女主考上自己所在城市大学之际由于家庭以及外界更多因素不得已逃避相互感情悄然出国。敢爱敢恨的女主痛快的哭泣也痛快的和别人探讨着他的林静。若干时间之后,女主不自觉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自己总是何其过不去的另一位男主——陈孝正,而陈则属于冷静冷漠自律自强类型,陈对于女主的冷漠和鄙视并不影响女主对其的追求,对其追求制定计划,紧追紧粘,敢于向别人宣布自己对于陈的喜欢喝追求,也敢于在陈的鄙视和冷漠中继续自己的追求,把自己降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仍然甘之如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算在冷酷的陈,也在美女的追求在缴械。后来的故事不外是陈的家庭背景介绍来自于单亲家庭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其带大,自己忍受了特别多的时候,也给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的负担,在我眼里上进到几近变态,对其要求极高,出国是必然选择,而从小被娇惯大的普通家庭的郑并不是母亲认为的良人。在母亲的期待,自己的将来和对将来爱情婚姻的不自信之后,陈选择了在和郑最热恋的时候,毕业出国。然后就是毕业之后的种种,三年后的和林和陈都再次相遇,据书中描写,郑一直都是林和陈之最爱,无可替代,二人又都开始了或明或暗的追求,关于爱情婚姻工作等等的选择,因为此处对我影响较小,所以略去。
感触一:恋爱中的追求,其实并不丢人,一个人难得一种对于爱情的追求。只要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值得去追求的。我们是不是太多时候把自己的感情包裹,以假意示对方。如书中郑大声说出对于自己将会和林表白之后就会有男朋友时的甜蜜,谁曾计较过爱情中的付出与收获,得到与收获。而你曾经的倾情付出也会在将来让自己无憾,也会成为他将来回忆中的一分感动,永难磨灭。
感触二:婚姻中谁多付出一些,谁少付出一些其实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婚姻生活。
感触三:真心的付出,不要怕被嘲笑。还有就是好的话,好的事情一定要好好说,既然已经多付出这么多了,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说话,将好的事情以一种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呢?
上面太多的关于内容的介绍让自己失去了写下感想的激情。
就这些吧。
我一般不大去读校园青春爱情小说,总感觉大部分都是一个套路,很浅俗的东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它不像铁凝的文字那样在深深地痛里流淌着深沉而又崇高的大爱,也不似路遥手笔那样酣畅淋漓,在平凡的世界中孕育着伟大的灵魂,读过之后荡气回肠。它是小温馨的,很多情节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玉面小飞龙”郑微看似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其实是个比较传统的女孩。为追随青梅竹马的林静哥哥,她发奋读书,如愿以偿来到林静所在的城市。可林静却悄无声息地去了美国,留给郑微的是困惑与不解。痛了,哭了,郑微并没有让自己沉浸在林静给她带来的痛苦中。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微结识了陈孝正,由原来的恶作剧到后来的爱慕,郑微的爱情似乎是不经意的却又是必然的。与其说郑微绞尽脑汁追到了陈孝正,不如说她的率真,执着,真诚打动了他那颗冰一般冷酷的心。郑微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给了最爱得人陈孝正,陈孝正贪婪的享受着郑微所赋予他的特权。正当爱情之花开的那般灿烂时,郑微与陈孝正的关系也被逼到了十字路口。在前程与爱情上,陈孝正做了一番不大不小的挣扎,但最后还是将力量倾斜到了前程的一边,爱情被高高翘起,悬挂在一边,让郑微有些措手不及。陈孝正又扮演了林静曾经扮演过的角色,抛弃郑微,漂洋过海追逐自己想要的学历,名誉,地位,一次回来换取权利与金钱。陈孝正给郑微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林静给她的困惑,她不像失去初恋时那样坦然,这一次她真的受伤了。 四年后,林静和陈孝正几乎同时出现在了郑微的生活中,两个人都有意要挽回那段感情。可是陈孝正却不能为了爱情放弃已得的一切,他想要郑微回到他身边,重温过去的甜蜜与幸福。陈孝正是爱郑微的,可他的爱里包含了太多自私的成分。如果郑微回头选择了陈孝正,那么他们的爱情注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见不得阳光,因为陈孝正要继续往上爬,就得依靠欧阳一家往上爬。如果为了郑微舍弃这一切,无疑将他四年前做的决定推翻,四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在强烈爱的呼唤下,陈孝正有过那么一瞬间的动摇,可是理智终究战胜了情感,他不会为郑微放弃在公司的地位。郑微看透了陈孝正的心,无论他怎样用哀求的眼神看她,给她怎样的暗示,也无论她怎样深爱着他,有多么恋恋不舍,她都不能回头。他们两个彼此相爱,终究因为“一厘米”的高度永远不能相依相偎。陈孝正看似光鲜亮丽,前程似锦,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光纤的外表后是肉眼看不见的伤口,华丽装束的背后是别人体会不到的隐痛。选择了成功的捷径,却也永远失去了纯美的爱情。欧阳永远给不了郑微能给他的一切,这或许也是陈孝正应有的报应。陈孝正与郑微的爱情就像网上流行的那几句话
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
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
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
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站在原地等你到永远的,她也有累的时候,等到她无力承受的时候她就淡然退出了,并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爱不起了。
林静与郑微之间除了爱情外还有亲情,一直以来,林静都在扮演着哥哥与恋人的角色。虽是初恋之伤却没有陈孝正悄然离开时给她的阵痛感强烈,我觉得在林静和陈孝正之间她最爱的是陈孝正,然而她最爱的也是伤她最深的。她的伤口最后由林静来医治,开始以为林静离开郑微是因为他对郑微只有哥哥对妹妹的那种情感,他有爱的人。后来才明白他离开也是为了前程,或许还有上一代的恩恩怨怨。曾经以为在爱情上林静会是一个追求纯美的人,他不会选择跟一个不爱的女人在一起。他在明知郑微对他执着的爱恋的情况下,依然跟施洁走在了一起。以一个不洁之躯去面对最爱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爱人,施洁固然优秀,但感觉不在那儿,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身理上的需求。为了郑微他愿意跟施洁摊派决裂,也愿意去化解自己的母亲内心的怨恨,这是陈孝正做不到的。所以林静能挽回郑微,为她提供一个疗伤的心灵憩所,陈孝正只能在痛苦中度过余生。
读的过程中,字里行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抹不去的惆怅,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呢。我觉得文章中有句话很经典,“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于男人来说,那只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不管当初他给过怎样的承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永远比女人现实而理性。
在男人的世界里,女人其实只是一片点缀的白云,他偶尔会赞叹它的无暇和美好,也会对它留恋,但决不会为了它而放弃浩瀚的天空。当然,还有更聪明一些的男人,可以踏着云彩叠成的阶梯一步登天,又或者在风雨来临之前,希望在云下得有片刻安身之地。” 是的,林静和陈孝正为了事业可以弃郑微而去,让她品够了爱情的苦酒,郑微的青春里有太多的眼泪是为他们而流,每一次她都真心付出,每一次都逃不过他们给她的劫难。她就像只受伤的的小鸟,躲在僻静的角落黯然泪流。在她生命最重要最美好的年华里,他们两个都玩起了缺席,他们从未考虑她的感受,或许是太高估于她的能力。对女生而言,的确很残酷,却也很现实。阮菀,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曾受到众多男孩子的追捧,把爱情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最后还是死在了追寻爱人的路上。
不管怎样,辛夷坞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了小说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局。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情节吸引人,语言充满魅力,更应该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有共鸣,在大悲大喜中能够超脱,获得升华。亦能在平淡中体会到简单的幸福,一种温馨。所以推荐大家看一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起感受青春年华里的泪雨伤痕。
因为是青春文艺片,这一次我没有走进电影院,而是在网上下载了影片来观看。个人觉得这种怀旧式的影片适宜在某个慵懒的午后泡杯香浓奶茶窝在沙发上,拉上窗帘,静静的欣赏,品味,让心灵随着影片慢慢陷入回忆,追忆自己的青春往昔……
电影一开始出现的校园接新生的场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当女主角从出租车上下来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我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扎着马尾辫,模样 还很青涩,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一条条欢迎新生的横幅从校门一直排列到 看不见的远处,道路两旁是树荫葱郁的高大梧桐,微风吹来,阳光透过树影斑驳的打在脸上,我仰起脸在心里默默欢呼,我的新生活就此开始啦!
有人说没谈过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影片中女主角郑微大胆追求自己所爱,直接率性的性格让我很是羡慕。记得当年曾心仪过一个男孩子三年,因为女孩子的矜持和性格的腼腆内敛始终没敢开口表白,只是默默的关注着他。自己一个人品尝暗恋的酸甜苦辣。直到他有了女友,我的单恋也无疾而终。如今回想起来,不胜唏嘘。
影片描述了郑微、阮莞、朱小北、黎维娟、陈孝正等几个大学生面对生活、爱情、梦想的态度和思想变化。四个女主角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郑微是大胆的,面对喜欢的人可以不顾一切的追求。朱小北是叛逆、脆弱的,敏感的自尊心在一次被人污蔑成小偷之后爆发的淋漓尽致。阮莞是单纯的,单纯到坚贞不移的守护着自己的爱情,甚至为它赔上自己的性命。黎维娟是最有梦想的一个,她和陈孝正一样,因为家境的缘故一心想要过上好日子,成为一个追求物质生活的拜金女……这一个个鲜明的角色让我如此熟悉和亲切。她们中的每一个在自己的青春长河中都能找到相符的对象,她们是我身边曾出现过的那“某一个”;又或者她们是我自己的缩影。那般真实、明晰,即使隔着岁月的长河依然能触动心底最深的记忆。
相信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让大家感同身受。比如学生社团活动的如火如荼,文艺晚会上所有人高唱激情澎湃的《红日》,学生宿舍内张贴的电影海报《阮玲玉》……有句话说得好:“所有青春的轨迹都是相似的”。只不过在不同年代对应的事物发生了转变,我们那会就已经不流行听《红日》了,转而追最新的流行歌曲。
影片的叙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校园生活一直到社会生活。前半部分的校园生活基调是轻松的活泼的浪漫的,让人抱有美好幻想,有的场景不乏喜剧色彩,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在影片的后半段,导演以理性冷峻的笔触揭露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这也是所有人都有过的切身体会。看完影片已是泪眼模糊,为片中主人公的命运,亦为自己逝去的青春感叹。
电影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不少网友将此片与原作做对比,评价褒贬不一,但从上映16天票房已超6亿这一数据来看,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我没看过小说姑且不评论它的好坏,但我想无论好与坏,赵导无疑是成功了。至少她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慢下脚步,缅怀已逝去的青春,重温青春的点点滴滴,我想就这一点已足矣。
看完影片,拉开窗帘,窗外阳光明媚岁月静好,一股情绪犹如潮水般在心里涌动,于是提笔记下这一刻,致我们已逝去的青春。
等这部片子等了很久,从看了书后听说要拍电影版从开拍到11年底到12年情人节档到现在,终于看了,因为没报太大的希望,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失望。片子作为赵薇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还算不错,票房也不错,但感觉有点噱头过多,消费过度,反倒稍稍让人起了点抵触情绪。青春是易耗品,但不该作为消费题材。虽然这是一个如此能引起人共鸣的话题……
现在翻出来看看,都是对郑微感情的分析,例如她最爱的仍然是陈孝正,只是与命运握手言和,才接受了林静。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单单着眼于爱情这一小小的部分,因为那时会觉得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可是被迫长大了,自己也必须与生活握手言和。
因为青春太美好,所以走过青春才会觉得残酷。女主人公郑微在爱情里毫无保留。 年少时固执的喜欢林静,长大后执着的爱着陈孝正。可惜的是两个男人都让伤的她体无完肤。也许有人觉得她命运坎坷,但正如原著所写的那样,她的爱情是圆满的,用尽了爱和泪,浇灌着无法开出的花,没有遗憾。
生命中注定有人只能陪你走过一段路程,你无法强留他陪你走过人生的道路,看尽世间所有的美景。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你们曾经一起看过最美的花,越过最湍急的河,品尝过最醇的酒,一切便都有了意义。
我想,没有人的青春是圆满的,因为许多事情都没有去做,留下了遗憾。可是有遗憾的青春才是青春。因为不圆满,所以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才会总去回忆它,总想着去圆个青春的梦。在现实的残酷和庸碌中,保留自己的纯真。
我的青春也并不圆满,可是,我仍然高兴,我没有辜负它。在青春岁月里,做了许多不敢做的事情。爱过的人和恨过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这个社会给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男的尤甚。我一直很奇怪是很多女的因为种种原因实在坚持不下去选择与穷困的男友分手,但是在男方发达后会选择回头?其实分手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别人发达以后又回来,真心无法理解。你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么?何必如此?扪心自问你是对他爱得无法自拔还是仅仅因为他目前的处境让你不必再纠结于爱情与面包之间?如果是前者,我无话可说。可惜如果是前者,当初你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前几日假期宅时看了篇小说女主老爸为了阻止她跟自己不看好的准女婿在一起,给了女婿一个提拔高升的机会,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女儿,如果男方境遇潦倒反而会促使她迅速选择男友结婚。倒是这样反倒可以让女儿仔细再考虑男方人品,因为她不会因为男方的飞黄腾达而轻易选择嫁给他。我不得不问生活中无论男女,会仅仅因为别人的人品性格而无关金钱地位去衡量一个人值不值得嫁(娶)的人还多吗?或许是我太理想主义了。也许有一天我会改变这样的想法,但起码目前我还没这个打算。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求不得就坦然接受现实的安排。所以书里的朱小北是被众多书迷偏爱的一个人物,她做自我却不偏执,追求爱而不强求,洒脱、潇洒内心却不失女性的细腻。天山南北、大漠江南,她只求内心的一份平静解脱。
等了这么久终将是一场空,也该去追求一些更值得追求的东西,没有人愿意陪你不是他们的错,更不是你不好,也许只是缘分二字。有句话说“但凡觉得辛苦的,都是强求”,可是你不去求一场,怎么知道结果如何?我们的人生很短,不应该浪费,但是更不应该虚度,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就算青春就此散场,人生的道路还长,毕竟,没有谁的青春能永远不朽。
希望正当青春年华的人们,为自己矫情一回。
希望青春逝去的人们,微笑以对。

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电影《Flipped》观后感 by-09对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电影《Flipped》观后感 by-09对外汉语杨柳]
简介——电影《Flipped》《怦然心动》又名《冒失》观后感
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电影《Flipped》观后感 by-09对外汉语杨柳。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
——题记

(一)

遇上好电影难,遇上一部有启发性并且与自己气质相投的好电影更难。因为一旦看多了几部电影就会变得越来越挑剔。尤其是看惯了好莱坞多特技重口味惊险刺激的美国大片,也听多了国内电影海报上动不动就搬来千军万马造势宣传,加上还有国内的那么多所谓的清新片文艺片又总是煽情多真情少,而自己还一直对某些类型的片子存在着偏见常常不是太相信所谓的“推荐”“必看”。而邂逅《怦然心动》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欧美的片子一直是自己小小影库的首选。

影片讲述的是女孩儿茱莉•贝克跟男孩儿布莱斯•洛斯基之间的“战争”:从第一天见到布莱斯,二年级的小朱莉便学喜欢上了刚刚搬来的邻家男孩儿布莱斯那双蓝色的眼睛,于是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明恋、示好以及大胆的追求。比如在布莱斯第一天自己就主动要帮他搬东西,在学校看见布莱斯更是有意无意地亲近,到后来送去一篮一篮的自家母鸡盛产的纯天然“绿色”鸡蛋,而坐在小男生后排的她还总是凑上前去闻男孩子头发的西瓜味的气息。哪怕小男生布莱斯总是躲避自己,自己也常常受到各种嘲笑与冷遇,但还是一如既往、勇往直前、矢志不渝、无比“坚贞”。因为小女孩朱莉•贝克虔诚地相信三件事:树是圣洁的(特别是她最爱的榕树)、她在后院里饲养的鸡生出来的鸡蛋是最卫生的、以及总有一天她会和布莱斯•罗斯基接吻。

可小男孩布莱斯却出于总总原因对朱莉存在着偏见。也许是由于父亲对朱莉一家不友好的态度及言语,好友Gary对朱莉作为一个“怪人”、“衰女”的嘲笑,更是因为少年不经事,还有便是美国的小学教材更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他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于是懵懂的布莱斯不了解自己也不懂得欣赏别人。总之布莱斯一直觉得小朱莉很“怪”——怎么会有人把养鸡和坐在树下看成乐趣呢?可到后来,布莱斯那智慧善良的外公搬来与他同住。在外公的影响下,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布莱斯逐渐学会了抛弃原有的偏见,他学会了判断,学会了勇敢,也渐渐地认识到事物最真实一面。

布莱斯发现了小女孩朱莉的美好与可爱。而到了八年级,布莱斯开始觉得朱莉不同寻常的兴趣和对于家庭的自豪感使她显得很有魅力,可这时的朱莉则开始觉得布莱斯漂亮的蓝眼睛也许和他本人一样其实很空洞,于是开始动摇,开始怀疑。可毕竟是喜欢的,尽管小男生之前伤害过自己,尽管觉得布莱斯空洞,尽管小男生到最后想在同学面前亲吻自己的举动冒失而唐突,但她还是喜欢的,于是很快便原谅了他。在布莱斯为朱莉种下榕树的时候,两人的小手终于碰到了一起……

男孩学会了欣赏学会了追寻学会了守护女孩子心中的美好,而女孩也最终得到了心中渴望已久的那双蓝眼睛。

(二)

初恋本身便是美好的回忆,而初恋的美好往往不在于其轰轰烈烈,而总是云淡风轻。电影中最“爱”这个概念没有过多的渲染,不过是小男生与小女生各自的心事述说,阐述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看法,讲述着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也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了自己的年少时光。而对于往日的记忆一旦涌上心头我们便也发现,过去的时光离我们是那么近、那么远。更让人不由得感叹,年少的心事,竟是那么深、那么浅;那么重、那么轻。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当我们年少单纯坠入爱河的时候,家庭、外貌往往都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东西。因为它们是常被认为跟我们不可分离的东西,我们的成长以及心灵的塑造会受到它们的影响。但这些东西毕竟不能代替我们的全部气质,它们的存在还常常干扰着我们的判断,阻碍着我们对于对于真善美的追寻。比如布莱斯在父亲言语的“干扰”下因为朱莉家“脏、乱”的庭院而对她乃至她的家庭心存偏见。还比如在他确定了自己对朱莉的“感觉”后却因为朋友的言语而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敢告诉任何人。

因为初恋本身还往往并不是那么单纯,初恋的少年也并非那么无忧无虑无无法无天无惧无恐。孩子会受到大人的影响,孩子也必须面对大人的世界,于是不可避免地也会遭遇大人世界的尴尬。而大人又总是一脸担忧地告诫着我们:真实的美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天真的幻想而已。的确,所谓的美,不过是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不经意间进行了加工、美化,于是,美好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带些幻想的成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需要身边人的提醒。周围人的观点也的确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可别人永远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诚然“旁观者清”,可有的时候旁观者根本不能提供帮助,因为他们自己的双眼被蒙蔽,自己也是看不分明。就就如同小男孩布莱斯的父亲以及“朋友”Gary。父亲Steve是因为过于世俗,自己丧失了梦想于是对于周围一切有梦想的美好事物心存偏见并且不懂得尊重,常常取消邻居,对朱莉一家没有最基本的友好,观后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电影《Flipped》观后感 by-09对外汉语杨柳》。而Gary呢,一个同样懵懵懂懂的小男生,只是跟那个年龄大多数的男孩子一样,因为女孩子的外貌和受欢迎程度来评价她们,在心里给她们定位。小男孩想要维护朱莉可最后也只是选择附和,最后还是只得跟朋友一起嘲笑朱莉。

可年轻的爱恋毕竟是那样的清纯,也是那样的不讲理。我们可以胆怯可以犹豫,但最后还是会因为那份纯净,被那种冲动激励着、蛊惑着我们去追求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大人可以出于理智或是其他的总总原因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因为被某些在孩子们看来是“鸡皮蒜皮”的东西蒙蔽了双眼,比如布莱斯的父亲史蒂夫——自己的梦想早已破灭于是也不让梦想填充孩子的心——可孩子的眼睛终究是纯净的,同样纯净的还有布莱斯那跳跃的年轻的心,布莱斯和小朱莉间真实而丰富的情。

我们往往是在成长中恋爱同时也是在恋爱中成长。年轻的心,往往不够理智,看待事物不全面,因为自己没什么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做支撑。而恋爱中的人,判断力更是不太精准,因为我们那貌似是与生俱来好恶之感,以及那难以摆脱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总喜欢左右我们的理智,可我们终究没能“幸免”。因为毕竟有爱。

而作为一个孩子,小朱莉为一双眼睛、一个微笑那么勇敢,坚持那么久,也真是太不容易。由感性到理性,由不顾一切的疯狂到冷静下来的思考。正如朱莉所说,他和她,一开始并没有交谈,就是那种感觉。到最后走近了、看清了,于是慢慢疏远。

却终究逃不开……

(三)

影片讲述的故事同时也是关于成长、关于坚持、关于判断、关于勇敢。

故事虽小却余味深长,故事平凡却并不平淡。真正做到了“于平凡之中见奇崛”。而电影的译名也同样精彩。“怦然心动”却又“冒冒失失”,如同小女生大胆地追求小男孩儿,到最后小男孩唐突地想要亲吻小女生。电影中一些场景往往还极富象征意味。比如小朱莉坐在树上看远方是代表着她传承了父亲的浪漫主义思想,象征着人类的理想主义。朱莉一家——她那温柔贤淑的妈妈、两个喜欢音乐的哥哥以及爱画画的父亲,还有全家人对智障的叔叔精心的照顾都象征着人性的真善美,包括最后美好的结局都富有极其浓烈幻想主义色彩。而小男生布莱斯的父亲史蒂夫,则是象征着人性中自大、现实的一面。小男孩布莱斯的成长以及思想的转变则提示着我们,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而对于这些象征意味、电影主题思想的凸显,电影叙事手法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功不可没。如贯穿全片的男孩与女孩心理的对比,两个家庭的对比,及其中隐喻、包含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比。如两个家庭的对比:朱莉拥有爱她的父母,一个环抱着梦想对家人极富责任心的画家父亲,他因为薪水微薄无法将自家的房子修饰、庭院装点却能将女儿的心灵美化,并用美好的事物充盈着小女孩的心。而小男孩的父亲史蒂夫,他不懂得欣赏美,他不关心邻居,对事物存在着偏见。对于美好的事物还常常是有意无意地打击、讥笑,甚至在聚餐的时候,当着朱莉一家的的面他还有意无意地面露鄙夷。

而这样的两个有着在思想观念上大相径庭的父亲的小孩,朱莉与布莱特的性格也是对比明显:

小女孩朱莉情感丰富,她爱大树,喜欢坐在树上看远方美丽的风景,到后来她为了保护一棵树竟然固执着坐在树上不肯下去借此来表达自身的抗议。她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还表现在她爱家人,为自己在别人眼中并不那么“体面”的家庭骄傲。她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并且会付出行动。比如守护自己喜欢的树,比如追求心仪的小男生。但她同时也讲究理智,她大胆更是懂得判断。比如当她发现小男生的怯弱以及蓝眼睛后面的“空洞”后决心要忘掉小男生。正如豆瓣上一“豆友”有云:“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

相比之下,小男孩就显得逊色了很多。当初恋的感觉涌上心头,小男孩发现自己对朱莉的爱,心底的怯弱却让他感到不安。着的东西不敢维护,很长一段时间更是不敢承认、不敢说出口。毕竟外界“阻碍”重重,所以,哪怕是倾听了自己心灵的呼喊,了解了自己真正的渴望,可还是不够勇敢、不够坚定。幸运的是,小男孩还有一个很好的外公。懂得启迪孩子的心智,从而发现美、欣赏美、追逐美。

(四)

对于一部电影,因为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我常常是挑剔,却也不算太挑剔。至少不会“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懂得如何从摄影手法、光与影的角度的广度对其进行批评或漫谈,更不管它是否有某些创新也往往不去考虑什么意识流、蒙太奇、“先锋”或“非先锋”。笔者喜欢大片,当然仅限于某些美国大片。追赶潮流却又不是太盲目从众。所以,在我看来,一部电影,除开其拍摄技术、视觉效果、叙事手法不谈,情节最是重要,而好的台词更是好的情节的基础上的画龙点睛。

如同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么一段。电影中小男孩的外公所说: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的确,于茫茫人海中挑选适合我们的人,邂逅我们喜欢的人,并逐渐了解最终还得到同等的呼应是一大幸事,而更应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在这邂逅之中我们也渐渐地学会了认识事物、欣赏事物,并终于摆脱外界的种种干扰,形成自己思想与判断,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并心中的神圣与美好勇敢地付诸行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为了寻找一部跟自己气质相投的好电影,笔者也曾在如大浪淘沙般在浩如烟海的电影史册中进行挑选。也有过惊喜,有过赞叹。可也许是人性中的贪婪作祟,又总是不满足,总是怀着挑剔的眼光,期待着更好出现。于是长期邂逅而不得,也渐渐感到寻找无望。于是便越来越消极,越来越失望。但还是心存相信心存期待,因为这个世界毕竟存在着太多的美好,因为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有精彩呈现。而我们也必须相信:黄沙吹尽,总有珍贵的黄金闪现在我们眼前;锲而不舍地寻找,总能体验到让我们《砰然心动》的时刻。

也希望你我,依旧如同朝圣者般,怀着虔诚的心态,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电影《Flipped》观后感 by-09对外汉语杨柳〕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阅读全文

与电影超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魁拔四在电影院上映了吗 浏览:507
万达电影导演差 浏览:655
YouTube怎么看完整点电影 浏览:305
电影鬼乡完整版国语版 浏览:643
虐恋电影完整版 浏览:299
汪东城演的电影大全 浏览:326
成龙演的电影飞龙猛将 浏览:784
有一部电影叫赤什么龙 浏览:153
电影大萌叔杀老师 浏览:232
谍战反恐电影大全 浏览:629
有狮子的英文动画电影 浏览:892
何炅撒贝宁主持金鹰电影节 浏览:697
电影imax厅是什么意思 浏览:551
拉萨布兰卡电影结局 浏览:832
蛇谷奇兵电影完整版 浏览:290
爱情电影谈恋爱电影 浏览:758
在电影院那个电影 浏览:975
99电影院年轻的母亲 浏览:97
电影盲山180分钟完整版视频 浏览:729
十亿花完是什么电影 浏览: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