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电影《赎罪》影评干后感范文
[美国电影《赎罪》影评干后感范文]
美国电影《赎罪》获金球奖,最佳影片《赎罪》;还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在内的七项奥斯卡提名,美国电影《赎罪》影评干后感范文。
今天下午看了这部电影。
《赎罪》的剧情相对而言并不复杂。影片讲叙英国少女布里奥妮13岁时,误将姐姐塞西莉亚和管家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相互爱恋,理解为罗比强迫姐姐,在表姐受到巧克力商人的强暴后,她坚持强暴表姐的人是罗比,导致罗比遭受牢狱之苦。二战爆发了,罗比为摆脱牢狱之苦而参加了二战,离开英国之前他见到塞西莉亚,因为不堪忍受爱人被抓入狱,塞西莉亚离开家庭成为一名护士,他们只有半个小时——一杯咖啡的时间相会,临行前塞西莉亚送给罗比一张海边别墅的照片,告诉罗比,那是一个海边别墅,白色的墙板,兰色的窗户,以后可以去那里相会,并约定在不能见面的时候写信。后罗比被派遣到法国,他们书信往来,罗比把塞西莉亚给他的照片和信放在胸口,塞西莉亚是他活下去的信念。
战争是残酷的,罗比在法国胸口受伤感染并发败血症,但是为了能见到爱人他一直坚持着,最终赶到海边,30万士兵在海边等待撤退,焦急的等待中,罗比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出现幻觉,看到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塞西莉亚在等他……他大声叫喊母亲和塞西莉亚的名字.更多影视影评观后感供您参考,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黎明前,罗比短暂清醒,战友请求罗比不要大声叫喊,并告诉罗比第二天早上7点钟将返回英国,罗比承诺绝对不在出声,并请战友在7点准时叫醒他,读后感《美国电影《赎罪》影评干后感范文》。
这次撤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最终罗比没能回到英国,因为他在大撤退的那个黎明前死去了。战友已经耳熟能详他的故事,他的爱人,海边的房子,白色的墙板,兰色的窗框.战友从他胸前取出塞丽西亚写给他的那些信还有那张照片,用毯子盖上他的脸.罗比留在了异国他乡一所破旧房子的地下室.
罗比虽然是仆人的儿子,但是性格温和,温文而雅,品学兼优,和塞西莉亚姐妹一同长大。妹妹布里奥妮是个满脑子幻想的小女孩,从小就喜欢把想象的故事写成小说和剧本,11岁时她爱上罗比,但是罗比爱的是姐姐,布里奥妮十分妒忌美丽优秀的姐姐,对罗比因爱生恨。于是13岁时,她指认罗比强奸了表姐。
电影叙事手法比较特别,采用章节倒叙的方法,每个章节开始的时候先给你一个结果,然后再表述过程,因为是结果,所以给观众一种错觉,而通过每个章节的倒叙之后,你才了解原来事件的本质是和结果有着怎样的差别。
很佩服导演这样的叙事方法,从电影本身来讲,导演正是为了证明,小女孩超常的想象力和武断——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测自己看到的片段,主观意愿十分强烈。这恰恰是造成罗比和塞西莉亚悲剧的重要原因。
[1][2][3]下一页
〔美国电影《赎罪》影评干后感范文〕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赎罪》读后感
读《赎罪》有感
《赎罪》是一部关于历史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麦克尤恩也表现出其对真实的焦虑。首先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极力地展现真实,不管是描绘乡村生活的真实还是战场上的真实,麦克尤恩都以一种新的笔调战场上的真实,麦克尤恩都以一种新的笔调来切入。他这种极力写作真实的决心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是有体现。比如在《黑狗》中,作者以一种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叙述者的寻找历程,作者竭力利用确切的时间和地点来增加小说的真实程度。
在《赎罪》中,正是由于人物和读者对真实有着不同的阐释,于是不同的真实就产生了。对于这些不同的真实,作者也倍感迷惑,于是他也努力寻找着自己预料的真实。然而最后作者所寻求到的真实却远非预料中的真实。这两者之间的出入也使得作者更加的焦虑;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缺少实际的历史经验和完全可靠的记载,他的真实似乎又非确切的真实。在《赎罪》中,麦克尤恩引用很多现实主义文学典故,通过对文学历史的重读,他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文本的真实。由于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在作者出生之前,所以麦克尤恩在写作小说尤其在写作二战时依靠的是父亲的经验和当时的记录,那么他笔下的真实似乎更多的也是自己构建出来的真实。
麦克尤恩的焦虑除了体现在作者本人对真实的写作,也还有对读者和人物对真实的不同阐释所产生的不同真实。不论是读者,人物还是作者本人,他们在对真实做出阐释时,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于是由于经验和目的等的不同,人们对真实的理解也各有出入。
麦克尤恩的《赎罪》中所体现出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将后现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演绎得更为精妙。他将历史与真实融入到后现代小说的创作中,既追求历史的真实,又不放弃后现代对于虚构的执着,既继承了后现代小说的写作特色,又对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本文通过从人物,读者和作者三方面的分析旨在说明:麦克尤恩的《赎罪》将后现代小说中的真实的定义进行了更为生动的阐释,并揭示人们对真实的不同理解。
③ 肖申克的救赎——600字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
该片触及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当下的不可回避困境。电影的结构比原小说更精当,台词比原小说更有节奏感,更加有所推敲锤炼、也更有深意,人物形象比原小说更鲜活有力。导演以丰富、机巧的艺术文本,将自由精神高扬在天地之间。
(3)赎罪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20世纪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这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希望似乎虚无缥缈,终身监禁的惩罚无疑注定了安迪接下来灰暗绝望的人生。未过多久,安迪尝试接近囚犯中颇有声望的瑞德,请求对方帮自己搞来小锤子。
以此为契机,二人逐渐熟稔,安迪也仿佛在鱼龙混杂、罪恶横生、黑白混淆的牢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管理层逃税、洗黑钱,同时凭借与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间也渐渐受到礼遇。
表面看来,他已如瑞德那样对那堵高墙从憎恨转变为处之泰然,但是对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着心中的希望和目标前进。而关于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这一切朝前推进了一步。
④ 《赎罪》观后感
[《赎罪》观后感]二月里的某一天晚上,手机突然上不去网,于是躲进爸妈房里,把声音调到最小,偷偷地一个人看着电视,《赎罪》观后感。电影频道在放《赎罪》,开头的几个镜头色调很好,眼前一亮,于是很罕见地没有换台看宫。突然想到洁崽高三那会子说每周回去都要看佳片有约,于是给她发短信,你大大在看《赎罪》。很快回复,我也是,我爸妈也在。我乐了,最喜欢和别人一起看电视,边看边讨论,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更加精神抖擞地看下去。故事其实挺简单的,13岁的少女布莱尼,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文艺女青年,她暗自喜欢仆人的儿子罗比。给在发现姐姐塞西莉亚和罗比之间有暧昧关系后,她疯狂地把罗比想象成一个色情狂。当她的表姐在一天夜里被强奸后,她向警方指认罗比,罗比含冤入狱。剑桥高材生罗比,他和塞西莉亚的爱情,他从医的理想,全部毁于一旦。二战爆发后,罗比选择参战来洗刷自己的污名,争取和塞西莉亚的幸福。塞西莉亚一直相信罗比,她和家人断绝往来,成为了一名护士,等待着罗比从战场归来。长大后的布莱尼意识到自己当年的诬陷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心怀歉意的她放弃了剑桥,也成为了一名护士,希望能以此减轻自己的罪过。罗比因为败血症死在战场上,德军的空袭让塞西莉亚孤独地死于地铁站,他们最终也没有重逢。面对镜头,老年的柏莱尼的声音在颤抖。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围墙下,说一声,"赛西莉亚,对不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地方。首先是塞西莉亚亮绿色的长裙,真的是太惊艳了,她的清高骄傲,她的敏感细腻,配上那样一条妖娆的长裙,真的很难说是衣服装饰了人,还是人衬托了衣服,无与伦比的美丽,观后感《《赎罪》观后感》。不知道怎样赞美这样一个决绝的女子,她以真正的,倾尽一生的爱情去回报一封内容猥亵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够的机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琐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拥有为一个"有罪"的男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第二个地方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用了快五分钟的长镜头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愁云惨淡的敦刻尔克。有营火,有口琴,军官近距离射杀战马,旋转木马上坐着酩酊大醉的士兵。士兵们群殴、纵酒、策马驰骋并发出印弟安人那样放肆的呼啸声,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在车边茫然地搓着手,等待。这是一种穷途末路的等待,看得人无比压抑。唯一欣慰的是高中历史没有忘光,看到这个长镜头的时候我一下反应出这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后一个地方是快结尾的时候塞西莉亚和罗比重逢了,看到这里我无比欣慰,然而紧接着出现的是老年布莱尼的脸,她告诉记者她自传体小说《赎罪》的结尾是编造的,罗比和塞西莉亚都孤独死去根本没有重逢,她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和她自己都能好受一点。这里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夏雨也幻想了一段他和哥们为了米兰打架,然而实际上他什么也没干。夏雨是这么说的:"我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不辨。我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巨大坚韧不拔的努力居然变成了谎言。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可能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夏雨的这段话,突然很怜悯垂老的布莱尼,不管她多么有成就,在她自己眼里,她总是那个犯了罪而永远无法赎罪的十三岁的小姑娘,她是应该被原谅的。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坏人,连真正的强奸犯都娶了布莱尼的表姐,为军队的士兵提供巧克力,撒谎的布莱尼余生都在忏悔,无罪的罗比和塞西莉亚更是无辜,他们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和战争等其他更复杂的因素联系在一起,没有办法来做任何的道德评判。很喜欢,很好的一部片子,《赎罪》。MSN()〔《赎罪》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⑤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
高一平均15,你没上过初中,上高中根本跟不上,这是实情,除非你付出更多 兄弟给你个建议,现在读书的失业也多,有句话叫大学毕业就失业,你不如去学个技术。厨师,汽修,美容美发都可以,
⑥ 电影赎罪 观后感,急求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我一向膜拜于昆德拉语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它暴露了一些爱情轻浮夸张的面目,在看似天高云淡,心心相映的爱之原风景里,处处埋伏着背叛与离别的狰狞。回头再看那些打动人心的美丽比喻,于是都变得轻描淡写。
所以,一开始就充满地动山摇般劫难的感情,那当然会更加沉郁着生活坎坷的经历。
同样是关于战争中离别爱人的主题,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冷山镇的英曼和艾达,想起蓝桥上的玛拉和罗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唤回归的爱情,在触觉上总是冰冷的。而《赎罪》这个片名,似乎也是那场战争背后人类无尽伤痛和自省拯救的隐喻。
乔怀特的片子总是让我觉得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唯美气质。就像是一幅幅色彩丰韵的油画,视觉是如此的清新艳丽,于是在那样明快的节奏下,我们便有了那个夏日的午后——陶瓷的水壶掉进水池,蜜蜂在窗前嘤嘤。柏莱尼情绪翻涌的注视着窗外暧昧的男女。
回迭的镜头以妹妹的视角重新闪现了她的心理。阳光从窗外透进,暑气浓郁而安静,然而庄园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进了这个敏感少女的心底。
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了,柏莱尼后来夹杂着半边清醒半边憎恶的谎言的真实目的。那是一场微妙的因爱生恨的化学反应,在那之前还有一场相关的试验——试验的内容在如今的电视肥皂剧中曾无数次的出现过,她以寻死的方式检测他的爱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缠绕着少女的身体,她注视着向他游来的男人,微笑里隐隐透着欢喜。在岸边的野花丛中她追逐生气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达到了目的。
爱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亚笔下不是也有个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
所以,我们相信,在那个夜晚,柏莱尼其实看清了一切。
她之所以变得狠毒,是因为她品尝了什么叫做嫉妒。
柏莱尼是难堪的。她能控制她的小说和剧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爱却无法控制真实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来不洁的东西和画面,比如姐姐在罗比面前的湿身裸体,比如那封拿错了的信,再比如罗比把塞西莉亚“钉”在书架上,那个犹如耶稣受难般隐晦的性爱造型,无不在以先验的方式确定了她想象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须受到惩罚。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莱尼一遍遍的回答。
原本对罗比淡淡的少女情怀一瞬间变得如此狰狞可怖。这是爱的开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个午后,一切发生的这样仓促。
我无疑是喜欢塞西莉亚的,她以真正的,倾尽一生的爱情去回报一封内容猥亵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够的机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琐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拥有为一个“有罪”的男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场该死的战争,明天的明天之后,他和罗比的重逢,也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憧憬。
沙滩上的长镜头雕出了那幅雄浑苍白的浮世绘,在绝望而末世的史诗气质里,犹如在海风里带着血腥味即将凋零的玫瑰。
敦克尔刻大撤退,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略转移。他保全了欧洲大陆上疲惫虚脱的士兵,但却没有来得及保全一段因为战争而苦苦挣扎的爱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恋人们遥远而触不可及的苍白梦境,一回想起来总会让人心痛不已。
最关键的是,柏莱尼对于自己,对于姐姐和罗比的爱,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能够挽救的契机。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面对镜头,老年的柏莱尼的声音在颤抖。
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围墙下,说一声,“赛西莉亚,对不起。”
那个午后发生的一切,让她一生似乎成了一场祈求宽恕的漫长仪式。她放弃了剑桥大学,她选择了军队护士的职业,受伤的士兵让她一次次产生幻觉,后来,她还用一生来进行《赎罪》小说的书写。
的确,对善良的人来说,罪是延续的,它在生命中的纠缠,犹如带着毒刺的藤蔓,无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来赎取心灵片刻的安宁。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与罚》中杀了老板娘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种无法解脱的罪孽感,让他最终只能妥协于终身的苦难。
对于柏莱尼来说,她一直都很认真的清洗着自己曾经的过错——在我看来,她在意识到罪的刹那,她已被原谅。路加福音里说,若懊悔,便宽恕。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心计和出于无知的邪恶,我想只能归罪于爱情本身带来的歧义,而无须承担更多的罪责,也无须遭受更多的惩罚。其实真正应该赎罪的,是那对在通奸几年后还若无其事结婚的男女,是在树林里杀死大批孩子的刽子手们,是发起让全世界九千万人丧生在绞肉机一样战争里的战犯。
只是柏莱尼的自省和救赎,让我看到了波德莱尔所谓盛开在人性之中凄美的 “恶之花”,那才是人类对于自身罪恶的唯一的拯救方法。
爱中的灵与肉,罪中的恨与罚。故事百转千回之后嘎然而至的死亡,依旧是阐述了没有毁灭就没有悲剧这个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那个晚上亮绿色的连衣裙,落在门毯上银色星星的头针;还是最后分别时海边小屋的明信片,消失在街角那红色的十九路公车——爱情,即使最终逃脱不了生离死别的宿命,却也不总会以狰狞的面目反复出现。爱情的过往里遗失的美好,总是让人缅怀它的壮烈。
只是再恰如其分的爱情也敌不过时间的交错,敌不过战火纷飞时的折磨。也许《铁达尼号》的船员会说,一起在天堂里,那是比罗丝和杰克一个长命百岁一个呆在冰冷的大西洋底更美好的结局。可是渡边淳一的那杯渗入了氰化物的毒酒,却依旧让旁人为那对在冰天雪地里冻结在一起的爱人的命运而唏嘘。
只是死亡与永恒,那早已是爱情中另一个沉重而高尚的命题。
⑦ 电影 赎罪的一份专业性影评
电影分成两截,前面有简·奥斯丁的风格,一个哥特式英国庄园的故事,塞西莉娅小姐和管家的儿子罗比的爱情,很老套、很英国。我不太喜欢那种黑黢黢的侦探小说的笔法。迷人,但格局小巧。最要命的是那种斯文,给生命中要对付的苦难与罪愆,都蒙上一层“人性的、太人性的”面纱。有时构成一种张力,但至少在这部片子里,却有一种削弱。
后半截,从军的罗比把故事带进二战的宏伟叙事,影片也转为好莱坞的叙述风格。罗比死在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最后一夜,导演用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来铺陈大撤退的乱象。爱情和整个世界一起溃败,几个月后,塞西莉娅护士在一家战地医院,被洪水吞没。
到此为止,这只是无数令人伤感的倾城之恋,信手拈来的一出。但整部影片,其实是塞西莉娅的妹妹布里奥妮的忏悔录。滴答的打字机声从头到尾,非要刺破你的耳膜。结果不是造化弄人,而是布里奥妮一手促成了这一悲剧。13岁少女的怀疑、想象、骄傲、嫉妒和恐惧,在那个夏夜的庭院,将一对恋人活活撕开。
塞西莉娅与罗比彼此倾慕,却执拗着很少说话。那个下午,他们在水池旁口角,罗比扯掉古老花瓶的一支耳,掉入水中。塞西莉娅赌气地脱掉衣服,跳入水池。罗比转过脸去,双手握紧,攥到发白。这一幕,布里奥妮透过玻璃窗远远地看见。文学的想象力配合13岁的世界观,使她认定罗比是一个色情狂,正在欺负她姐姐。接下来误解逐步加深,直到布里奥妮在晚宴前的图书室,撞见姐姐和罗比倾吐爱慕,肌肤相接。
当夜,庄园里碰巧发生了一桩强奸少女案。布里奥妮瞅见了逃跑者的背影,她向全家宣告,我知道是罗比。警长问了两个很专业的问题,“你知道还是你看见”?她说,我看见。警长再问,“是否就像现在看见我一样”?小姑娘坚定地说,是的。
身着礼服的罗比带着羞辱,被拖入警车,后来送往欧洲战场。塞西莉娅与全家断绝往来,成了战地护士。五年后,他们客死异乡。布里奥妮18岁了,也成了护士,她看着法国士兵如何在她面前死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错,在夜里撰写她的第一部小说《赎罪》。直到74岁,长达一生的悔恨走到尽头。布里奥妮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就是这本修改了56年的《赎罪》。
忏悔的议题,是很难在中文世界里遇见的。有人一辈子造孽,晚上睡得最香。有人犯下一个错,一生追悔不及。影片有一个镜头,护士布里奥妮反复洗自己的手,彷佛永远洗不干净。人会找各种缘由开释自己,但当布里奥妮在教堂,听见牧师在婚姻誓词前,对新郎新娘说,人若作假见证,上帝必不祝福他们的婚姻。她从此独身一人,写了一辈子小说,一辈子的忏悔录。
在战地医院,同伴说,你一定有个隐秘的情人。布里奥妮说,我从未恋爱过。难道你从没喜欢过一个人吗——有的,我13岁时喜欢一个哥哥,我故意跳到河里看他是否来救我,结果他救我之后,就转身走了。
这个人就是罗比。布里奥妮对他的诬告,埋伏着要她用尽一生才能看清的情感,和其中怨恨的暗流。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关于浪漫爱情,而是关于无力自拔的痛苦,和自我赎罪的不可能。影片最打动人的段落,是布里奥妮鼓起勇气向姐姐道歉,遇见罗比和姐姐在一起。罗比严厉地说,永远不会原谅她。这段落拍得恍若隔世,接着老年布里奥妮在访谈中,说出了他们死亡的真相。她说,这一幕是我虚构的,其实我从来没有机会向他们道歉。我的姐姐一生和她最爱的人在一起,只有图书室里的十几分钟,和战地相逢的半个小时。
如果忏悔的对象是人,他不在了,你活着就活在深渊里。因为你再也没有机会。这就是影片留给人的仰天长叹。我若是布里奥妮,我还有无可能,没有屈辱地,没有愧疚地,光明而自由地过我的余生?或者说,他们的死,就是对我良心的死刑判决?
有人说,中国人忏悔意识缺乏,因为忏悔的对象只能是无限者,而不可能是有限者。在英文中,“atonement”的意思,是上帝与罪人之间的和解。到底是“造化弄人”,还是人在弄人?人的确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思负责,但塞西莉娅和罗比的结局,若在终极的意义上,是由布里奥妮的错误决定的。那么布里奥妮就绝无赎罪的可能。她若有良知,她的一生就只能是地狱。可这样的宇宙人生,实在不是人的生命可以负担得起的。
其实当年奥古斯丁说到忏悔(confession)时,是指一个公开的认信和宣告。包含着类似法庭审判的场景。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审判者,他倾听、问责,并施恩赦免;二是场景的透明性,在任何有限者、包括受害人面前的忏悔,都是不透明的。人可以审判人的行为,但人不知道人的心。古人说“天知地知”,天不知地不知的忏悔,就不是忏悔,也无法成为赦免的管道。第三是公开的见证。透明是针对宇宙万物的,公开针对他人。很多人认为,忏悔是纯粹个人主义的,是独自与受害人,或独自与上帝的关系。但在奥古斯丁的观念里,缺乏见证,就没有忏悔可言。所以世上绝没有秘密的忏悔,这也是布里奥妮必须成为作家的原因,她的忏悔需要一个陪审团,就是她的读者。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本帐。一人一本忏悔录。但只有这三点,才构成奥古斯丁式的《忏悔录》。人若以自己为辩护律师,那是卢梭式的《忏悔录》。人若是以自己为审判者,就是常说的“良心法庭”,那是托尔斯泰式的、或布里奥妮式的《忏悔录》。值得尊敬,却缺乏恩典。人若以他人为审判者,就是巴金式的《忏悔录》,在历史、文化、道德和数量面前的忏悔,就是常说的“道德法庭”。不但少了恩典,连公义也常被民意所左右,被局势所遮蔽。在巴金那里,最大的真话就是“毛主席伟大,但四人帮万恶”。这是一种无法清除偶像崇拜的和自我虚构的赦免。
一个见鬼的时代,每个人的手上都沾满了血。奥古斯丁说,“我忏悔故我在”;犹太人的先知以赛亚,在倾国倾城之际,仍有预言说,“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那个13岁的小女孩却用一辈子喊道:怎么可能。
⑧ 求一篇关于电影《赎罪》的影评论文
补充:楼主想要专业影评网站是吧?豆瓣网~~~,我经常看经典老片之前,都会去看看评论,相当有水准!!
剧情简介 ······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也成为了一名军队医务人员。经历世事之后的布里奥妮终于愧疚,主动走向罗比与塞西莉娅,为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道歉,但是无情的战争先后夺去了罗比和塞西利亚的生命,留下布里奥妮活在深深的自责中而无法赎罪
________________
之前已经觊觎很久了。从想去看到制定计划去到最终走进电影院去看一共拖了1个月+。所以我的期望可能过高了...然而,
我还是觉得是个好片子。客观的讲,它是:气氛压抑,丰富含蓄,充满张力,英国。有对压抑的情感私密表现,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
有点纳闷Ian McEwan怎么想到去写这么个故事的。。。就像上次看完Notes on a Scandal之后一样的纳闷。
废话连篇。简短评论两句吧。
1,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好故事!当然,原作者功劳很大。
2,但编剧的功劳也还不算被抹杀,1935年那个夏日发生的事情,从Briony的视角和实际事件发生两个角度叙述,很聪明,也很必要。
3,镜头调度非常好。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战场那个长镜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4,表演:
(1),Keira Knightley无疑是个花瓶。Cecilia这个人物没什么特别的性格。我感觉本片中她大部分时间都是按捺着的气鼓鼓的样子。
(2),Briony Tallis的老中青三个演员里,Venessa Redgrave最好。她结尾的坦白非常有力量。13岁的Briony也很出挑,我觉得她就是个阴郁的,充满想象和思虑的,令人害怕的小女孩。这个女孩的心理层面很复杂,她以为她理解她看到的东西,但是她没有。她对于事情的怀疑,窥探,揣摩。。。她对于Robbie的懵懂的喜欢。。。总之都把握得挺好。倒是 18 岁的Briony差了点事。败笔败笔。
(3),James McAvoy非常光彩。1935年的Robbie首先是个善良的男孩,带着年轻人的纯真的感情,就像他信里说的:
Dearest Cecilia, the story can resume. 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 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sk, in my best suit, 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 The man who, with the clarity of passion, made love to you in the library.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在看到这段话,眼泪就一下子流出来了。
他们都那样充满希望和爱情,然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总共只有。。。图书馆的十几分钟,和在伦敦街上的半个小时。
尤其是当你想到,即使在伦敦Cecilia狭小的房子里的共同生活,他们也不曾拥有过。
当你听到老年的Briony说出了这一切时,心里会非常非常难受,堵着似的难受。
Robbie的善良表现在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去救Briony,他带着出走的双胞胎慢慢走回来。然而接下来他便面对着那场变故,那一帮子人。。。那个场面非常的英国:你可以想象所有人的心里都是怎样翻江倒海的,但是没有人说一句话,没有人动。妈妈说,Briony,你该上床去睡觉了。
光影的中心站着着一袭绿裙的Cecilia,画面非常好。
历经了那一切之后,Robbie的性格发生了一些转变,这些对演员要求很高。
两人在伦敦餐馆里的会面非常很令人动容。McAvoy居然只有1.7米(正正好好的)。但是他的眼睛,很纯粹的蓝色眼睛,还是不大容易抗拒。
5,音乐很好。很好啊很好。也可能是因为在电影院里看的缘故....? 打字机的声音嗒嗒的,伴着那个急促的钢琴主旋律,酝酿着极大的不安。
本片导演是Joe Wright,前一阵导了新版的傲慢与偏见的。我对那一版P&P的确没有什么好感。但是Atonement还是不错的。
ps 这片子获了金球最佳影片。然而发现自己不像当初那样觉得它有那么好了 - 再看到Keira Knightly的表演就有把它关掉的冲动,连James McAvoy在场也阻止不了。-_-||
时尚、唯美、简单、直观“美女图片网提醒您为了您的身体健康,请每天吃一个苹果,远离电脑,呵护身体”
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作文800字,thanks
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在影片在外,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
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
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 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 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
⑩ 求电影赎罪观后感600+,急急急
这是一个赎罪的故事,赎罪在战争中开始,但也因为战争本身,让赎罪的人无法在现实中赎罪,最终,赎罪的人在垂垂老矣的时候写了一本书,或者说,赎罪的人把 一本书一直写到自己垂垂老矣,而她,在这本书中完成了赎罪,在书中,她给了被她分开且不能再见的情侣一个这两个人所共同梦想的美好的结局。
相爱的两个人各自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而失去生命时的他们,又或许正恰好在各自的梦中那个共同的美好的海边屋子里(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对爱侣去世之前的期待或者神往的眼神),正如赎罪之人的小说的结局一样,他们的幸福可以超越战争的残酷,误解的阻隔,时空的错位而在另外的世界中继续着,这或许是这部电影的结局的意味。这样的结局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在这个存在之中,赎罪是完成时的,爱情是美满的,并且是现实的。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渲染犯罪之人给相爱的两个人所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比如对敦克尔克撤退的长镜头特写,在医院中对回归的伤员的特写),从而衬托出“赎罪”对于犯罪之人的意义,她是多么自觉的变成了“赎罪之人”,并且表达了这个赎罪的过程为何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以及如此持久不变的感动。
另外,影片的节奏是把握是极好的,赎罪之人犯罪时纠扰,爱侣之一在敦克尔克大撤退时的凄凉,都随着影片的伸缩有度但又极为大胆的节奏把握而表现的淋漓尽致,衬以影片的配乐(配乐本身也很优美),表面上看似一盘散沙的叙事过程却反复一直在前后紧密的连接着,而到结局时,这前面的一切的节奏似乎又如此的一以贯之,呼应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