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们俩>>影评
电影《我们俩》-- 领悟四季冷暖 回味人间挚爱
一个孤寡老人住了一辈子的空荡荡的简陋四合院,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闯进来一个寻求住处的女孩,她的到来给这个空间带来变化,老人的生活开始了有戏剧色彩,可老人需要秩序,在老人面前,眼前这个女孩子是一个常犯规的人,老人有很多禁忌,让她每一步皆有障碍。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生活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似乎升华了,从互相排斥、警惕到互相关怀,产生友谊,似乎有些要相依为命的假象,可是女孩子注定要走的,要继续过自己的轨迹和生活,她必定要离开这个四合院,她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客,她的离开在老人的眼里就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欣欣向荣、希望、活的色彩也等于随之而去,荡然无存。老人开始病了,很快就离开人间。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小女孩的关心,而是对温情和生活的需要。
就对艺术电影的内涵要求而言,《我们俩》谈不上多么艺术或深刻,也没有叫嚣所谓人性和灵魂,人物只有两个,一个老太太,一个小女孩,在租房相处的过程里,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堪称失落已久的联系,不能说是感天动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内心的一种感情,朴实无华如四季更替,却与许多人一样平凡的生命紧紧相连。
《我们俩》的导演手法和影片结构一样简单,基本不玩花样,一场一场的叙事、对话,小女孩风风火火进出,老太太端坐屋前默默端详,彼此之间从不信任地相互抗争到自然而然如同家人,感情随着四季发生、生长、成熟、消失,最终留下了伤感,也留下了一些驱之不走的印记。
《我们俩》中代表着季节更替的空旷镜头,不免令我想起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以四季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俩》的画面恐怕远不如《春夏秋冬又一春》精致耐看,只是在精神内核上《我们俩》比之更简约,亦没有以四季蕴涵的禅意拔高自我境界的诉求,现在的电影难的不是追求表达什么,反而是无欲无求。以简单朴实取胜的《我们俩》在某种程度上就几乎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退去了一切复杂的外在包裹,内里反而清晰明了一如浮雕,久久不能在你脑海中消逝。
导演马俪文处女作《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出手时已给人惊喜,感情丰沛、催人泪下,但与《我们俩》相比就有煽情之嫌疑,而从描写母女感情到透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俩》的收敛、冷静、显示出了马俪文的表达能力及世界观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马俪文表现出一些和同时期总想针砭时弊的年轻导演不同的特质,她更沉静,更看重属于个体的内心感情。比起那些总想表达自我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作品,《我们俩》在这个越来越难踩下足迹的时代,倒是显出十分难能可贵的存在价值。
看罢《我们俩》,颇有些又喜又悲的复杂心情,悲的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却要承受着刻骨的寂寞,喜的是尽管在这个恶劣的现实底下,仍然有人能够保持清醒坚持前行,那么使我辈脆弱者,也对现世留存了些微的希望。
该文为转载。
B. 我们俩英文影评
电影《我们俩》-- 领悟四季冷暖 回味人间挚爱 一个孤寡老人住了一辈子的空荡荡的简陋四合院,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闯进来一个寻求住处的女孩,她的到来给这个空间带来变化,老人的生活开始了有戏剧色彩,可老人需要秩序,在老人面前,眼前这个女孩子是一个常犯规的人,老人有很多禁忌,让她每一步皆有障碍。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生活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似乎升华了,从互相排斥、警惕到互相关怀,产生友谊,似乎有些要相依为命的假象,可是女孩子注定要走的,要继续过自己的轨迹和生活,她必定要离开这个四合院,她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客,她的离开在老人的眼里就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欣欣向荣、希望、活的色彩也等于随之而去,荡然无存。老人开始病了,很快就离开人间。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小女孩的关心,而是对温情和生活的需要。 就对艺术电影的内涵要求而言,《我们俩》谈不上多么艺术或深刻,也没有叫嚣所谓人性和灵魂,人物只有两个,一个老太太,一个小女孩,在租房相处的过程里,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堪称失落已久的联系,不能说是感天动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内心的一种感情,朴实无华如四季更替,却与许多人一样平凡的生命紧紧相连。 《我们俩》的导演手法和影片结构一样简单,基本不玩花样,一场一场的叙事、对话,小女孩风风火火进出,老太太端坐屋前默默端详,彼此之间从不信任地相互抗争到自然而然如同家人,感情随着四季发生、生长、成熟、消失,最终留下了伤感,也留下了一些驱之不走的印记。 《我们俩》中代表着季节更替的空旷镜头,不免令我想起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以四季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俩》的画面恐怕远不如《春夏秋冬又一春》精致耐看,只是在精神内核上《我们俩》比之更简约,亦没有以四季蕴涵的禅意拔高自我境界的诉求,现在的电影难的不是追求表达什么,反而是无欲无求。以简单朴实取胜的《我们俩》在某种程度上就几乎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退去了一切复杂的外在包裹,内里反而清晰明了一如浮雕,久久不能在你脑海中消逝。 导演马俪文处女作《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出手时已给人惊喜,感情丰沛、催人泪下,但与《我们俩》相比就有煽情之嫌疑,而从描写母女感情到透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俩》的收敛、冷静、显示出了马俪文的表达能力及世界观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马俪文表现出一些和同时期总想针砭时弊的年轻导演不同的特质,她更沉静,更看重属于个体的内心感情。比起那些总想表达自我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作品,《我们俩》在这个越来越难踩下足迹的时代,倒是显出十分难能可贵的存在价值。 看罢《我们俩》,颇有些又喜又悲的复杂心情,悲的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却要承受着刻骨的寂寞,喜的是尽管在这个恶劣的现实底下,仍然有人能够保持清醒坚持前行,那么使我辈脆弱者,也对现世留存了些微的希望。 该文为转载。
C. 《我们俩》的读后感400字
http://www.qianchusai.com/v1/article-30647.html
D. 求我们俩 影评 论文(1000字)
总有些,想说却总也说不出、说不全的情感。
总有些,想忘却总也忘不了、丢不去的过往。
春、夏、秋、冬,四季的一个轮回,也许,代表着一段感情的逆转。
冬,漫天雪花纷飞,始终兴奋着,走落于千家万户。镜头前,一张年轻的脸庞,带 着急促的喘息,驻足于一座破旧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张苍沧的脸,和并未被岁月磨蚀的锐利眼神。后来,年轻的脸宠,没有随着雪花继续奔走,就在这眼神的注视中,留在了这座安静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里。
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鸿沟,矛盾的立足点和理由总是合情的。这是一场女人间的战争,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战。
临近新年,屋外的热闹和屋内的“热闹”,相互交织着,创造出有些不和谐,却别有意味的乐章。
春,温暖却又平和,春节的喧闹慢慢归为平淡,之前夹杂着浓烈火药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如同春天的微风拂脸,有了些淡淡的温暖和特有的柔情。
老太太依然是习惯了坐在她屋前,看着小姑娘的出出进进,一句两句地搭聊着,虽然还是有些一如当初的厉声。小姑娘也是忙碌地来回于屋里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论着,但显然的,有些东西已渐渐地改变。而我们都愿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
夏,热情渐渐苏醒,不管是屋里还是屋外,都同样地酷热难挡。这曾经吵吵闹闹的一老一少,俨然祖孙俩,小姑娘已经时不时的,跑进老太太较为凉快的屋,躺着,犹如自己家一样。
任性的姑娘,还是点燃了争吵的导火线,吵闹引发的那一场热气,都比得上太阳给于盛夏的温度了,但也许是了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随即又很好地转化了看似必会发生的“恶战”,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责,开始耐心地讲解起道理来。感情的温度,也在悄悄地上升。
秋,丰收还是萧瑟?情感上面,她们俩都有了很大的丰收,但,有些景色,注定不属于这里的。
不管是获得还是舍去,两者,都有了。看着小的为老的,做的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对小的,有意无意的关心,不免为人类感情的微妙感慨万分。
小姑娘的不辞而别,让老太太,失去了争吵,同时,也重新捡回了孤独。破旧的四合院,从里到外,继续破旧着。给过它短暂新鲜的那道风景,已经迅速地成为历史。萧瑟的秋风吹着,屋子里,已经静谧得有些可怕了。
姑娘接到了邻居打的电话,老太太生病了,她马上到四合院,两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经忍不住潸然泪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难忍悲伤。
冬,伴随着沉重的木门关上,年老的生命已经悄然离去,镜头的最后,布满灰尘的坐椅,能让人,回忆得起,曾经,这里发生过美好么?
有些人,很单纯;有些事,很简单;有些改变,很自然;有些生命,应该给予掌声。
E. 我们俩观后感作文300
影评课上看完的马俪文导演的《我们俩》,我没有想到这部只有400万的小投资电影,带给我的巨大震撼。该片制作班底十分朴实,总共历时一年半,片中的四季轮回完全是真实场景。
该片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动人的故事,主演金雅琴老太太说,她看任何一部名著从未掉过眼泪,但是在拍片过程中她每天都在被故事里的亲情感动着。“该片是当今一片喧嚣中的电影珍品。”这样的评价当之无愧。
全篇的音乐是非常沧桑泛古的,来自窦唯,以季节时间转换来巧妙地演绎剧情发展的各个分界点。每个季节的声乐都有意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和进入下一个阶段。
充斥着寂寞、孤独和冲突的氛围。在破旧的四合院里,一切在悄悄的发生。
老太太的百般刻薄刁难让我们甚至揣测,是不是她的故意作为,而就是替其孙子找个能干的好媳妇。喜欢预测剧情,可是越往后面看越觉得冲突、矛盾是那么的真实。老太太就是难相处,就是精明,就是会算计,就是咄咄逼人。小马就是不喜欢总吃亏,就是会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她们是那么的真实。
里面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比如,房东老太太和小马因为谁偷打电话花了300多元而大相争执,互相误会,老人气将小马赶走,还捣坏了所有小马为庆祝新年而高挂的灯笼。当得知是自己的孙子爆打的电话,心生歉意,快九十岁的老人将灯笼一个个挂起来,还碎碎念,你脾气不该,你就孤独终老吧......然后,镜头拉远,向我们呈现一位老人,坐在挂满灯笼的庭院的门口正中央,抵着拐杖,盼啊盼啊盼~
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带老太太出去的那一天,小马从另一位老人的口中知道了她的过去,似乎,看到了老人难处的外表下一颗善良、孤独、寂寞、简单而又害怕被人遗忘却总是被人忽略的一面。小马心疼的看了她一眼。我觉得她是心疼的看了老人一眼。小马养条狗,表现的不怎么愿意的老太太,最后,在小马不在家的时候,居然主动跟这只不会说话的小东西讲起话来。
外面炮竹声隆隆,年三十,镜头停留在窗外,透过窗户,一位老太太和一个外地求学的小姑娘对坐一张小四脚桌,吃着一条整盘的鲤鱼。昏暗的灯光下,黄晕泛泛而生,她们会在讲些什么呢,这么多年,小马没有出现之前的日子,这位老人一个人,她会又干些什么呢。也许可能如她自己所说,就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吃吧,实在再加点,就是晒太阳,或者期待遇上收破烂的或走错门的陌生人,好讲几句话,也为了不荒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冬天走到夏天,小马也不再当自己是房客的身份,需要什么就直接拿,开冰箱也不打招呼了,老人虽嘴里念叨,怎么越来越放肆,把这儿都当自己家了。可是心里还是很开心,更没有与她斤斤计较。其实,此时,矛盾,冲突到这里时,已经开始慢慢缓冲、化解了。
每个人都知道,小马不可能永远住在这里,而老太太也不可能不离开这个世界。时间永远不会停止与某一个时期,状态。
F. 我们俩观后感
[我们俩观后感]总有些,想说却总也说不出、说不全的情感,我们俩观后感。总有些,想忘却总也忘不了、丢不去的过往。春、夏、秋、冬,四季的一个轮回,也许,代表着一段感情的逆转。冬,漫天雪花纷飞,始终兴奋着,走落于千家万户。镜头前,一张年轻的脸庞,带着急促的喘息,驻足于一座破旧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张苍沧的脸,和并未被岁月磨蚀的锐利眼神。后来,年轻的脸宠,没有随着雪花继续奔走,就在这眼神的注视中,留在了这座安静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里。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鸿沟,矛盾的立足点和理由总是合情的。这是一场女人间的战争,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战。临近新年,屋外的热闹和屋内的"热闹",相互交织着,创造出有些不和谐,却别有意味的乐章。春,温暖却又平和,春节的喧闹慢慢归为平淡,之前夹杂着浓烈火药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如同春天的微风拂脸,有了些淡淡的温暖和特有的柔情。老太太依然是习惯了坐在她屋前,看着小姑娘的出出进进,一句两句地搭聊着,虽然还是有些一如当初的厉声。小姑娘也是忙碌地来回于屋里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论着,但显然的,有些东西已渐渐地改变。而我们都愿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夏,热情渐渐苏醒,不管是屋里还是屋外,都同样地酷热难挡,观后感《我们俩观后感》。这曾经吵吵闹闹的一老一少,俨然祖孙俩,小姑娘已经时不时的,跑进老太太较为凉快的屋,躺着,犹如自己家一样。任性的姑娘,还是点燃了争吵的导火线,吵闹引发的那一场热气,都比得上太阳给于盛夏的温度了,但也许是了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随即又很好地转化了看似必会发生的"恶战",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责,开始耐心地讲解起道理来。感情的温度,也在悄悄地上升。秋,丰收还是萧瑟?情感上面,她们俩都有了很大的丰收,但,有些景色,注定不属于这里的。不管是获得还是舍去,两者,都有了。看着小的为老的,做的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对小的,有意无意的关心,不免为人类感情的微妙感慨万分。小姑娘的不辞而别,让老太太,失去了争吵,同时,也重新捡回了孤独。破旧的四合院,从里到外,继续破旧着。给过它短暂新鲜的那道风景,已经迅速地成为历史。萧瑟的秋风吹着,屋子里,已经静谧得有些可怕了。姑娘接到了邻居打的电话,老太太生病了,她马上到四合院,两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经忍不住潸然泪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难忍悲伤。冬,伴随着沉重的木门关上,年老的生命已经悄然离去,镜头的最后,布满灰尘的坐椅,能让人,回忆得起,曾经,这里发生过美好么?有些人,很单纯;有些事,很简单;有些改变,很自然;有些生命,应该给予掌声。〔我们俩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G. 《我们俩》影评
http://www.mtime.com/movie/44883/comment.html看看这个吧,有好几百篇影评呢,都网友写的,肯定有你中意的
H. 我们俩影评1200字以上的
现在的一些国产电影也是很不错的,不说前面的《疯狂的石头》,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昨天看的是《我们俩》,一个耗时三年的小成本电影。不过耗时三年啊,从经济学的念上来说,已经不叫“小成本”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在电影学院上学的外地女孩子到一个孤老太太独居的四合院租房子的故事。故事经历了春夏秋冬,女孩子和老太太也就经历了人情的冷暖四季。
根据介绍,这部影片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的确应该如此,因为细节刻画的非常好。
比如说女孩子和老太太关于电话、电冰箱、电暖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矛盾,对白听上去如此的朴实,绝不是那种文学化的编剧式的。
小女孩提出电费应该如何分摊的建议,看到老太太一直沉默,小女孩转身就走,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可以。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倔强的时候,心里也常常会冒出这样一句的;
电话线被掐断后,小女孩和老太太站在院子中央打嘴皮官司,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孩子般的语言: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相信导演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微笑的。所有这些在当时看来难以容忍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温馨可爱。
人的感情的渐进本来就是很细节的。小女孩从一开始凡事要和老太太商量掰哧,到后来随意到老太太房间里睡午觉、帮老太太洗头、给老太太重新布置房间、给老太太拍电影,情感在慢慢成长——没有戏剧冲突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会觉得如此美好;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珍惜平静的日常生活——在这一点上,做一个艺术工作者是很幸福的,因为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有能力用某种形式把那段生活再现出来。
老太太从头到尾都是可爱的。演员金雅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演员,因为这部影片获得国际大奖,正是因为她我才决定看这部影片的。
老人的历练就是不同。老太太的倔强、心眼儿、孩子气、宽容到深藏的孤独与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她的主要方式就是眼神和语言:
平日里,老太太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严厉背后带有年长的笑意,但小女孩离去之后,老太太的眼神就立刻只剩下一个老人的惶恐和涣散;
和小女孩斗嘴的时候,大嗓门的老太太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抑扬顿挫,甚至可以说得上动听,小女孩搬走后,老太太中风了,“她现在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但是心里都清楚着呢。”
电影中,导演给老太太的拐杖很多的戏份。老太太叫小女孩的时候,有时候叫“小马”,有时候就用拐杖点地或者敲门敲窗子。这是有区别的——老太太一直孤身一人,独居的生活让她的感情隐藏的很深,只有当她要和小女孩理论什么的时候,她才总是大叫小马,当她理直气壮地时候,她也会大叫小马,但当她处于某种感情或者情绪当中时,比如看到小马失恋,比如自己错怪了小马,她反而用拐杖来说话了。
真实的细节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但也是生活中最丰富的了。很喜欢导演对这些细节举重若轻的描写。
不过,电影带给观众最大的审美挑战,还是其中戏剧化情节的处理,处理得好,就是点睛之笔,处理不好,就成了烂片一个。
影片中,老太太多次给小女孩介绍自己的孙子。原以为只是一个老人常爱干的事情,一个小插曲而已,看的时候笑笑而已。到了片尾才知道这个设置对于升华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太太孤老一生,扛过枪,抽过大烟,什么都干过,就是没有儿女,收养了一个女儿,也就有了所谓的孙子,孙子来看过老太几次,女儿只是在片尾才出现,来了也是买了两条鲤鱼,一直在打电话。大概是这个院子留住了女儿和孙子的心。
老太太答应,孙儿结婚就把小院给孙儿了,自己就搬走。
老太太虽然孤独,但是对这个院子是有感情的。她可能曾经以为撮合小女孩和自己的孙子,自己没准还能住在小院子里,因为她已经和小女孩建立起了感情,把这个院子交给她,自己也放心;不过,小女孩不懂得老太太的心,孙子也娶了一个从未谋面的贵州女孩,为那个女孩,孙子偷偷打了老太太300块钱的电话费。
老太太搬进了老人院,她只带走了挂在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她的主心骨。那一年的冬天,大雪中,老太太离开了人世。
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不能说话,只能抓住女孩的手,眼睛里有无数的话,依恋和期待……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尽管悲伤,但让你直面人性,而且通常不能言语。
其实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有另外一个讲法,同样是讲一个老人的孤独,讲感情的可贵与真挚,讲生命的归宿,讲得更加激烈,但是,我以为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更好的版本了。
因为它更符合生活的规律,散乱的、偶然的、轻如鸿毛的,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不能承受什么——不能承受的一定是永远不能再来的。
小女孩在天桥上深深的哭了,她无法承受的是自己对生命对情感了解的如此肤浅。
I. 关于电影《我们俩》的观后感500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也是林则徐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中的这两句诗,描述了一个物是人非的场景。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转眼又是重阳。
重阳,虽说是中国的老人节,然而对我来说,似乎意义不大。并非我不是老人的缘故,而是我们家从来没有像汉人那样过重阳节的习惯。按照古代习俗,汉民族每逢重阳,必是登高、赏菊,喝黄花酒,但我家这些全没有了。现在我们家,过重阳节就是蒸糯米饭捶糍粑,去田里抓几条大鲤鱼,用酸汤来煮,放足辣椒,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好的,仅此而已,与“老人”二字全无关系。尽管我的祖辈是汉人,但为避官场之祸,早在十六七代以前便逃到贵州苗族山区,娶了苗家女子,从此和苗族联了姻,此后子孙后代就都成了苗人,习俗也基本上都随苗族的了,唯独丧葬“披麻戴孝”这一项不变,依旧遵循汉家礼法。
以往在家的时候,过重阳也是极其简便的——处处都是高山,故不须登高;没有菊花可赏,故不用赏菊;可以喝酒,但只能喝自家酿的米酒,因为从来不知道有一味酒叫“黄花酒”,也不知道用菊花来酿酒这么一回事。在家里,虽说菊花是个稀缺之物,但偶尔见谁家种有一盆菊花,跟家里老人说了,老人也是不屑一顾,“不就是野花么”,冷冷的一句话扔过来,可见在我们那地方,菊花并不像在陶渊明眼里那样有地位。
在上海读大学的这三年,离家千里,既喝不到家里奶奶亲手酿的米酒,也吃不上自家田里的红尾大鲤鱼,重阳节只能在学校里过。毕竟国家不设假日,所以碰上该上课的还得上课。
重阳这天的课上,恰好是星期二,上的是《老年心理咨询》课程。因为是老人节,所以元元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老人的电影——《我们俩》。说的是一个九旬孤独老人和一个租房小女孩的故事。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看时感触颇多,唏嘘不已。但我看到最后,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开始时的颇多感触渐渐的消失了,只剩下一分感触——人活着,最好做个独立的个体,不要轻易对一些人或事动情。倘若一旦动情,就很容易受伤,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而影片中的九旬老太太正是如此。
也许,看了上面这几句话,有人会跟我理论,说我在胡说八道:影片中一老一小,年纪悬殊如此之大,老太太怎么可能“动情”?其实,我没有在胡说八道,这老太太确实动了情。不仅是动了情,最后老太太还为“情”付出了生命作为代价,小姑娘也因老太太的离去而痛哭流涕,悲伤良久。我说这一老一小之间动了情,那也只是我的个人视角,只是个人感悟,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古语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想来这“情”,应该包括很多种,并不仅仅专指爱情。对于“情”,一般人认为只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三种。然而,我却觉得在此三种之外,还包括激情、热情、无情、离情、绝情等几种。
“动情”二字常常被我们片面的理解成为“爱“动情,或此“动情”为爱情所霸占。其实,我们动的“情”不应该专指爱情,比如友情、亲情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偏偏局限于爱情呢?爱情果真有那么美好么?后面的哪几种,也是“情”中之一,为什么就被忽略?我想,可能后面的这几种比较短暂,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固定关系,所以容易被忽略吧!
佛家说“有求皆苦”:求之不得,苦;求之得少,也苦;纵然得多,不能满足,还是苦;得到的,有一天终究会失去,怎么也留不住,依旧是苦。
佛家还说,出家修行之人要断却七情六欲,方得六根清净,唯独清净证得菩提大道。尽管我这个世俗方内之人,不具慧根,从小到大忙忙碌碌只为将来的柴米油盐,不需要证得什么菩提大道,但我觉得,这“情”也算是“欲”里面的一部分。人一旦有了欲,动了情,就会变得脆弱,接下来就会挨苦。
九十多岁的老太太,晚年虽然一个人住在四合院里,难免会感到孤独与寂寞,然而内心却很坚强,每天能吃好喝好,无忧无虑。闲得没事可做,就拄着拐杖坐在门外,看着院子,吹吹风,晒晒太阳。早晨和傍晚会来一个年龄稍小的邻居老太太,送来饭菜,两人一起吃吃饭,喝喝汤,唠几句家常,不用起心动念。尽管没什么话题可聊,但两个老人家身体也都硬朗,心理也没有什么剧烈的波动。
《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老太太没有遇到小女孩之前,应该就是这么一种“无思虑、守神”的一种状态。可是,突然有那么一天,一个租房子的小女孩来了,老人家独自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磨合,到后来能够勉强相处,直到老人家为这个小女孩动了情。再后来,老人家为情而死。
可能老太太年轻时当过兵,在部队里受过艰苦训练,所以年老了依旧坚强硬朗,一把铮铮铁骨。为人精明,十分会算计,九十多岁了脑子一点都不糊涂,拌嘴吵架,一般人还比不过老太太的阵势。
这部影片,老太太为情而死,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从老太太的角度来看,老太太先是无情,后来有情,后来动情,后来离情,最后情“绝”而死。
片中相处的点点滴滴,很实在也很朴实。乍一看影片开头那部分,老太太是多么的无情和冷漠,那么凶,没有一点点儿人情味。可那小姑娘也不是个好欺负的,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 “这女孩子好强悍,敢和这么厉害的老太太对着干”。
作为人,无情固然不好,而轻易动情,也不好。个中取舍,自己把握,正如凡人饮水,只有喝了,水之冷暖方能自知。
孤独,苦!寂寞,苦!起心动念,有所求,求之不得,更苦!
还是那句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果老太太不是因为动了情,凭着硬朗的身体,兴许能尽享天年,活到一百二十岁也未可知。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恐怕只能是观者的遐思了……
J. 《我们俩》从沟通技巧方面的观后感
重阳这天的课上,恰好是星期二,上的是《老年心理咨询》课程。因为是老人节,所以元元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老人的电影——《我们俩》。说的是一个九旬孤独老人和一个租房小女孩的故事。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看时感触颇多,唏嘘不已。但我看到最后,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开始时的颇多感触渐渐的消失了,只剩下一分感触——人活着,最好做个独立的个体,不要轻易对一些人或事动情。倘若一旦动情,就很容易受伤,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而影片中的九旬老太太正是如此。
也许,看了上面这几句话,有人会跟我理论,说我在胡说八道:影片中一老一小,年纪悬殊如此之大,老太太怎么可能“动情”?其实,我没有在胡说八道,这老太太确实动了情。不仅是动了情,最后老太太还为“情”付出了生命作为代价,小姑娘也因老太太的离去而痛哭流涕,悲伤良久。我说这一老一小之间动了情,那也只是我的个人视角,只是个人感悟,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古语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想来这“情”,应该包括很多种,并不仅仅专指爱情。对于“情”,一般人认为只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三种。然而,我却觉得在此三种之外,还包括激情、热情、无情、离情、绝情等几种。
“动情”二字常常被我们片面的理解成为“爱“动情,或此“动情”为爱情所霸占。其实,我们动的“情”不应该专指爱情,比如友情、亲情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偏偏局限于爱情呢?爱情果真有那么美好么?后面的哪几种,也是“情”中之一,为什么就被忽略?我想,可能后面的这几种比较短暂,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固定关系,所以容易被忽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