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片钱学森观后感 200字左右
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②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要1000字左右,快快快~~~急求
爱的力量
————评影片《钱学森》主题
电影《钱学森》给我们诠释了世界上最坚贞不渝最有力量的爱,这种爱能够冲破任何的阻碍,这种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的,这种爱即是力量,也能够给我们力量;影片《钱学森》中钱学森对祖国的爱,就是这种爱,让钱学森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以至让中国的两弹一星有着辉煌的成就,让中国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影片《钱学森》讲述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国防实力做出伟大贡献的历程,影片的开头让我们看到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有着富裕和舒适的生活,也在美国创造了自己的成就,与妻子蒋英的幸福生活。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钱学森回国的梦想,在经过了美国移民局的重重刁难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诬陷,也让钱学森进到监狱,这一切都更让钱学森坚定了回国的信念。在经过了反复的曲折后,钱学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帮助,与1955年成功的登上了回国的船只;回国后的钱学森明显比在美国的他要开心的多,并向毛主席和周总理保证了在8年间完成两弹合一的使命。即使在这个被杜布里奇说是农耕社会的红色中国中,在苏联的技术“支持”中,在设备条件非常落后的中国,钱学森还是成功的研制了导弹和原子弹;没有了以前的西装革履,钱学森穿上了中山装,走到了大荒漠,付出了他对祖国的爱,当东风二号失败的时候,却更加的促使了钱学森的奋进,好一句“不就天下掉下个东二么?”钱学森不辱使命的完成了祖国寄予他的使命,让全国都在为之雀跃。时间过的很快,老年的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蒋英漫步在路上,钱学森和蒋英平淡的对话,道出了不平淡的人生。
影片中,钱学森的导弹知识可以说的是无人能及的,他凭借着他的知识,创造了美国首架喷式气飞机;光是这些,就能让我们对钱学森的科学技术有目共睹,他并非华而不实;“中国人应该讲国语”在影片中,钱学森和他的妻子多次的强调着这些,在监狱在与美国记者谈话,钱学森都特别自豪的表现出了他爱国的精神;即使中国这个时候是个很穷很穷的国家,这个非常杰出的航天科技人才回到这个农耕时代的国家,真的会如杜布里奇那样说的在祖国种苹果树么?钱学森的回答硬气毫不愧色“即使是种苹果树我也愿意”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最刚劲的回答,钱学森并不嫌弃这个养育他的祖国,而且坚定了要报效祖国。
影片中,导演都与真实相结合,比如55年钱学森登船的家庭合影,运用了一张照片的定格,去诠释着真实的写照;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正如钱学森遇到一帮崇拜他的青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穿插进了钱学森与他的导师最后一次的对话,这是一种老一辈对后一辈的鼓舞与期待,更让观众体会到这种情谊;真实色彩与黑白格调的融合,在影片中利用的惟妙惟肖。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实感;无可厚非的是,这部电影视觉上给人们的冲击力也是非常强的,导弹升空、原子弹爆炸的壮举,这个让全中国自豪的一刻,都在影片中呈现,让这一刻再次的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盼望回国的期待、回国途中的期待、回到祖国的期待、等待导弹成功的期待,这些种种的期待,都用一种最神奇的力量去诠释着,那就是音乐,音乐效果在其中徘徊,令人的心和耳都深入其中。
刚看影片《钱学森》的时候,给我第一种的印象就是乏味和无趣,心中想着这肯定又是在无聊的说着一些伟人的历史。但当接触这部影片的时候,这一切的想法都让我愧疚;电影的剧情精彩,从中钱学森我爱情、友情都在影片中融合,壮大的场面也吸引了我,还有那份爱国的精神更是不知在什么时候进入了我的脑海。
爱,是无穷的。如何去爱是一个学问,如果你想不懂,那就学学钱学森;如果你懂了,那就更要学学钱学森。这种爱,无与伦比;这份爱,深深的扎在钱老的心里,也紧系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上。
③ 钱学森 电影观后感 150字到200 急~!!!!!!!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④ 《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
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钱学森是“两弹一星”的功臣,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钱学森人生这场戏本身就是精彩绝伦的,在这场电影结束后,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钱学森》观后感。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后人担忧吧。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有所成的时候,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观后感《《钱学森》观后感》。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感悟。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管GDP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在更好呢?
⑤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300字
影片主要讲了钱学森美国拜师学艺,并为美国发明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和导弹。美国人觉得他多才多艺,精通制造武器,就把他软禁在美国,并且只要钱学森提出要求,美国都会满足,只要钱学森留在美国,不回中国,就给钱学森豪华的别墅,先进的科学器材,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诱人的荣耀。但钱学森日日夜夜牵挂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国,不惜牺牲生命,回到自己的祖国,建立中国的国防事业,为中国建造能保家卫国的武器,使中国变强大,变得繁荣富强。新中国也在为钱学森回国做着准备,并向美国抗议: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凭什么不让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
经过几年的辛苦奋斗,加上钱学森一心想要回到祖国的坚定信念,终于回到了盼望已久的祖国,并和中国拥有专业知识的武器制造者开始了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当时苏联科学家走了,中国只有简陋的科技设备,但经过中国科学家废寝忘食的工作和钱学森一丝不苟的研究,加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中国自己发明的原子弹、导弹两弹合一的试射,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成功是中国在世界上崛起,在美国人面前挺直了腰板。
现在中国的军事如此成功,绝离不开哪些中国科学家和钱学森的付出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繁荣富强的中国!钱学森,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一个中国不能忘记的名字。
⑥ 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他就是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⑦ 钱学森 电影观后感300-400字
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钱学森(陈坤 饰)因为美国兴起的反共言论而备受打击。他的尖端技术研究被迫中止,并被责令出境。钱学森心系祖国,归心似箭,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宣告无罪的钱学森被长期软禁在家 中。
钱学森写信辗转与祖国取得联系,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张雨绮 饰)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