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偷书贼读后感600字自己写的
学校组织读书漂流活动,我有幸借到了《偷书贼》这本书,说实话,当我翻开《偷书贼》的第一页时,这本书并没有深深的吸引我,可是读着读着我便爱不释手了,触摸着这些文字,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温暖中。阅读着这些文字,走上了震撼我心灵的旅途。
作者是以死神的名义,来向我们讲述在二战时期发生的事。主人公莉赛尔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女孩,她和他的弟弟被他的妈妈送给了莉赛尔的养父养母。可在火车中弟弟死了。她的养父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她的养母很喜欢莉赛尔,可是她喜欢谁就会对谁破口大骂,所以莉赛尔常常被她骂为小母猪。她的养父经常教她识字、读书,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但有一天,德国纳粹在空中扔炸弹,由于莉赛尔在地下室写作没被炸死,可她的养父母和好友都被炸死了。
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名的10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在以德国法西斯的残忍来反射出莉赛尔他们的弱小和微不足道。
整本书中,作者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话语,甚至已到了吝啬的地步。可是这书所展示出那发自人民心底的对生命的追求的能量、为自己的尊严的捍卫,都是无可取代的。本身,这样的心灵也许已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的情意了。如果有一天你会有机会阅读这本令人感动的书,相信你也一定会发现世界的一半是丑陋的,而另一半却一定会是美好光明的。正因为有了丑陋才有了美好,虽然有时站在黑暗当中的人会发觉不了希望的存在。但是就如同对待影子和阳光一样,阳光其实就在你的身后,只要转过身就可以看见。
最后我只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感慨,“他们踩住了我的心,让我哭泣,可他们同时也让我找到了停止哭泣的理由。转过身,我就会找到阳光。”
㈡ <偷书贼>的读后感!!!急急急!!!500字 ̄600字
故事开始的那年,莉赛尔9岁。她被寄养到离家很远的一户人家,她的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妈妈也许在不久后也会死,可能是因为纳粹。寄养户是个不怎么宽裕的人家,但有一个爱唠叨其实人很和善的妈妈,有一个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关怀与爱的爸爸,这就足够了。在偶尔得到一本书后,莉赛尔开始了阅读旅程,并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时,作者充当了死神的角色,于是莉赛尔的故事里有了个默默观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别,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但他却是灵魂最温柔的守护者。虽然他不能让一个人长寿或者立刻死去,他对活着的人、刚刚脱离肉体的灵魂有着充满悲悯的关切,他正是这么看着莉赛尔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 在德国本土,对于法西斯的绝对服从和狂热追捧下,有更多德国人遮掩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求安宁,他们大多数正是那么做的。除了莉赛尔,她还太小,她懂得恨,也知道不能说,书和朋友是她仅有的东西,而为了保护这些,她必须长大,并且装得自己还未长大。而她的鲁迪却不是这样,他眼里带着火,既有对莉赛尔纯真的爱,也有对“元首”彻底的憎恶,尽管他是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尽管法西斯再三要求他成为“高标准的下一代”。鲁迪、莉赛尔的养父母、小盗贼、足球伙伴、盲目爱戴希特勒的商店老妇、送掉两个儿子上战场的邻居太太、装着对这一切漠不关心的镇长夫人,等等等等。这条汉密尔街上住了那么多的人,每个都有对战争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后在一阵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烬。 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名的10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 我想我还是个孩子,所以面对死亡时我还学不会保持冷静。“她低下头,凝视着他失去生机的脸,莉赛尔真的亲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鲁迪·斯丹纳,轻轻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虽然满是灰尘,却充满了甜蜜的气息,仿佛还在为树荫下,还有捣乱分子找西服的灯光下错过的吻而懊恼。她温柔地深吻着他,当她起身离开时,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双手颤抖着,还有她柔软的嘴唇。她再次弯下腰,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们的牙齿在汉密尔街这个人间地狱里轻轻叩响。” 在书中,马克斯·苏萨克用词简约,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但喷薄而出的情感还是一下溢满了我的胸口。这只是个故事,一个把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塞满你眼睛的故事,它会让你的眼球酸涩,然后泪水就莫名地下来了。 我竭力想记下点什么,但它们似乎都随着眼泪流干了,更多的留在了心里,任我搜肠刮肚也倒不出来。于是我要说抱歉。
㈢ 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
[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
总是喜欢北方的秋天,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慢慢看夕阳一点点的沦陷,感觉时间总是那么漫长,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相比之下南方的夕阳,总是显得特别短暂,开始看时一轮红日挂在天际,稍打下盹就只剩下一些红晕。越来越快的时间,才恍然明白刚刚匆忙行走完夏天,秋也渐行渐远。
我本以为我不会在浪费时间看一些杂书。然而,当我经过书店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去看看,翻阅最新的杂志,欣赏一两首诗歌。我甚至有种强烈的感觉拽住我,呆得越久就越不想走。
秋阳灿烂的日子,我总于抵挡不住这种诱惑。我的读书欲望终于随着桌案上微风拂开的书页而复苏。
《偷书贼》?一本怎样的小说,竟然贼与偷书有关?还用如此严厉的词作为书名。当时出于对书名的好奇,驱使我买下它。一本我在书店买来达两年之久的书,可讽刺的是我现在读的却是在图书馆借来的。一个迟到的故事,花了十节课的时间,终于读完,庆幸自己没有错过,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提早读到。
这是讲一个小女孩偷书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充当了死神的角色讲述了: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丧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摘自《偷书贼》)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讲小女孩偷书的故事。这本书要讲述是文字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文字,让莉赛尔这个可怜女孩在战乱时靠它努力地生存了下来;文字,让这个努力生存下来的女孩帮助她那些受苦的朋友,邻居;文字,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触到它带来的久违的感动,甚至连死神都被撼动,读后感《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
看着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应该说是被感动。还记得,书看到三分之一时莉赛尔的生日,看着她给没她送礼物的马克斯拥抱时,我很感动。我幻想着自己就是马克斯——一个从远方逃来,只能躲藏在黑暗地下室一无所有的男子,细细体会着那种感动。我明白这个拥抱是她给了马克斯一份礼物,包含着理解、温暖、希望,甚至更多。后来,马克斯花了一个星期写了一本书《监视者》。那些书页中的绘画的碎片,温暖的文字带给你的感动仿佛一辆在黑夜里急速朝你行驶过来的汽车,车灯发出的耀眼光芒直刺得你眼泪都流出来了。
带着这份感动,我沉沦在这本书中。
鲁迪,这本书中浓墨重彩的一个人,一个一直陪伴在莉赛尔身边的男孩。对于最后他的死,我的心难以平静,也很难释怀。正如死神这样说鲁迪
“他打动了我,每次都打动了我,这是他造成的唯一伤害,他踩住了我的心,让我哭泣”。我也喜欢这个爱好奔跑地活泼男孩,这个撒面包屑给犹太人的有爱心的男孩,这个为自己喜欢的女孩去寒冷的水中就书的男孩。最后,他就这样在沉睡中随着轰炸安静的死去了,任凭莉赛尔怎么撕心地呼喊,还是没有将他唤醒。看着莉赛尔轻轻地吻他的嘴唇,温柔地深吻着他的嘴唇,失去控制的吻他在的唇齿间,我的眼泪也随着一点的冒出,盈满眼眶,滴落下来。我想,作者残忍把鲁迪和莉赛尔分隔两地,更是突出当时战争的残酷,也让这段朦胧中的爱情更加光辉。
看完这本书,又粗略地翻阅了一遍。更多的细节,从眼前闪过。罗莎妈妈,咆哮怒吼抡起木勺打人的女人;汉斯爸爸,喜欢在拉手风琴的教女儿读书的男人。我想,他们是最好的继父母。还有,那个对这一切漠不关心的人镇长夫人以及失去儿子后绝望的霍茨佩菲尔太太。我想,无论是前者被莉塞尔到她家偷书的过程中思想潜移默化的改变,还是后者寻求莉塞尔的给予文字活着,都可以看出人性善良的光辉以及文字滋养人的力量。
最后,我想以本书中马克斯离开时送给莉赛尔的书《撷取文字的人》结尾。我相信,当我们看完这个故事,这本书,我们都能从中撷取到她的种子。
〔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㈣ 偷书贼电影 的英文影评 不用太复杂 100词左右 不能有语法错误 不能用翻译软件直接翻译
偷书贼电影 的英文影评,100词左右,见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请用电脑访问。
㈤ 求偷书贼读后感
这是我挺爱的一本书!!!! 有一半的世界很丑陋,另一半却很美好。
所以,我愿意把这看成是一本希望之书。至少结尾,莉塞亚并没有在14岁时死去。
如果这故事又是真的,那么,我还将对人类善良的天性感到欣慰,并觉得一切还充满希望。
关于书里丑陋的那一半,当然是战争,饥荒,红色黑色占据着的天空。就象死神最后说的:人类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在那些最坏的年份,这世界就变成了一锅炖坏的烂菜,你陷在粘腻腐臭的深渊,却毫无办法,恨不得被死神的镰刀收割走才好。那么多人被文字所吞噬,成为盲目的连为什么也不知晓的机器豺狼。在战场上互相杀戮,面无表情的将与自己相同的物种成千上万的送进焚烧炉。甚至是,挥起鞭子,毫不留情的鞭打一个小女孩。这一切可真都乱了套了。可等一切过去,便又都象吃错了药终于清醒过来一般,极力撇开那些记忆“上帝那不是我,我怎么会做那些畜生不如的事,我被文字蒙蔽了眼。我本来是如此善良的一个人。”可你必须相信,在最丑陋的年代,人是真的可以失去人性的。并且很多人是很清醒的在释放内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兽性。
所以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战争始终是一场灾难。它让你离自己的灵魂太近,有时又太远。
不过幸好,还有一半是美好的。在文字吞噬灵魂的同时,它又喂养了灵魂。莉塞亚是不幸的,成长于战乱年代,幼年便失去父母成为寄养的孤儿。可她又是幸运的。从她站在汉密尔街三十三号大门不肯进去的那刻开始,她生命中之后遇到的那些人都是如此善良。忘了什么犹太人、日尔曼人,忘记血统吧。莫尔钦镇其实就是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其实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国家,大多数的人类还是有着善良的秉性。你看,这样的世界才让人觉得充满希望。
我不打算说爸爸。虽然看过书的人都知道他才是莉塞亚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教会她读书写字,为了在她被噩梦惊醒时有人在身边,甚至每晚都是在坐起来定然不舒服的椅子上睡觉的;我也不打算说妈妈,她矮胖如门框的身材,还有一声声“猪猡”贯穿始终,可我们都知道她是如此善良;我也不想说马克斯,虽然他为莉塞亚写了两本很好看的书,虽然他和莉塞亚在犹太人游行队伍里第一次重逢时曾让我泪流满面,虽然在结尾的某一瞬间,我曾以为他们会在一起……
我只想说说鲁迪。那个把自己涂成黑炭以为自己是杰西欧文斯的小男孩,那个有着蜡烛光一样金发的男孩。整本书里,我最爱的其实是他。他对莉塞亚的爱从10岁那么小,居然就开始了。这与情爱似乎无关。就只是遇得那一个人,便不求回报的想对她好。单纯得比水还清透,一眼便望得见那颗心。那颗心啊,在肮脏的皮囊之下是如此干净,满满的心爱,表现出来却是那么笨拙。为了一个亲吻,费劲心思,时时记挂.可他终究还是没得到。这真叫人遗憾。我甚至都不知道在死去的时候,他是否知道他全心爱着的那个女孩其实也是很爱他的。还好,莉塞亚最后还是吻了他,即便他的嘴唇都已焦黑。可死神说了,他的灵魂很轻很柔软。即便身躯已经残,可他,还有所有莫尔钦镇的善良死难者都将升入天堂。
最后说说颜色吧。丑陋与美好交织的这些文字在我看来更多是是分明的黑与白两色。即便有时在黑暗之中人会看不到希望,可就象这地球总有一半是照的到光的,当你面对阴影之时,阳光其实就在身后,只要你转头,就看得到。
!!
㈥ 《偷书贼》的读后感怎么写
先简单写一下《偷书贼》的简介,人物剧情介绍;再截取一个或几个你自己喜欢的片段来详细的来写,重点是写你看了之后的感受;最后再结合自己现实情况谈谈自己的经历想法。
㈦ 从偷书贼这部电影中你学到了什么
想要在乱世里面保持冷静就必须要有理智,而书是通往理智的阶梯,书真的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足以净化我们,足以帮我们打开愚昧之门从而收获喜悦。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偷书贼”的精神吧!
㈧ 偷书贼的影片评价
影片的奇特之处在于,叙事者是死神。从死神的视角望去,上个世纪中叶的人类愚蠢、残忍、不可理喻。影片结尾,女孩的养父母没有躲过死神之吻,在盟军的轰炸中双双殒身。这一幕死亡场景,最令人震撼和难忘。它突如其来、残酷蛮横,但并不令人恐怖,留给人的只是深深的忧伤(腾讯网评)。
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二战”片,那里也有穷凶极恶的纳粹,也有抓捕犹太人的恶行,也有空袭,也有死亡,就像所有“二战”题材的电影一样。但《偷书贼》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把战争和书连在一起,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喜欢书并且偷书的“偷书贼”莉赛尔的故事,这个故事散发着温暖,散发着能量,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新浪网评)。
影片平庸的质量只为它砍下了一圈毫无希望的提名。虽有优美画面、高远格局再加杰弗里·拉什、艾米丽·沃森等老将的不凡演绎,这战乱大时代中萌萝莉追求知识、窝藏犹太忘年交的童年传奇却依然温吞冗长。毕竟,电影以两个多小时描绘出的二战德国众生相,于观众早已司空见惯。在千篇一律的犹太人受虐惨相、纳粹洗脑恶行和百姓参战痛楚之下,其表达核心实在难于分辨。而点题的“偷书”情节,也早已淹没在海量支线情节中。那些催泪的陈词滥调,只成功地让我们想起那些洞察力敏锐、挖掘出独一无二战争细节的同类巨作。《偷书贼》的综合视听效果可圈可点,但优良的制作水平只衬托出内容上的薄弱(网易网评)。
㈨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死神的爱
你听过死神为人类讲的故事吗?他首度开口,理智、冷静却幽默,甚至还带着一点温暖,娓娓道来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一个特殊的故事,这是一个如此动人的故事,故事的讲述者是死神。一定很意外吧,我也一样。
这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也是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书中的死神更具人性化,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无奈,看见人们一个个死去,他带走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灵魂,还有欢声笑语,悲欢离和,我想当他从莉赛尔身边带走她的弟弟的时候,当他带走莉赛尔的养父母,当他带走莉赛尔最好的朋友鲁迪的时候,他一定也心存不忍,却有无可奈何。
1939年的德国,一个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她的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可她的弟弟却在途中不幸死了。而在弟弟冷清的葬礼中,莉赛尔十分意外得到她的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在她的不容易不平凡的一生中,这将是14本为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
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大概也死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艰辛地寻找一个个小小的裂缝并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莉赛尔在开始了她的阅读旅程后,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描写时,作者充当了死神的角色,于是莉赛尔的故事里有了个默默观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别,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但他却是灵魂最温柔的守护者。虽然他不能让一个人长寿或者立刻死去,他对活着的人、刚刚脱离肉体的灵魂有着充满悲悯的关切,他正是这么看着莉赛尔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而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后悔去当死神这个让人惧怕却永远无法摆脱的职业。这是一个残忍的职业。
死神曾说过,他不是战争的朋友,相反战争是他的老板,老板的命令他必须服从,或许他并不愿意。
“同样的一件事情,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作《偷书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