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骏马 电影观后感1000字
影片伊始,伴随渐渐响起的悠长的蒙古调子,画面进入蒙古高原的傍晚,连绵的草场与广袤的天际相衔,瓦蓝夜空中呈现出长调的蒙语词,男主人公从画面左端渐渐进入,他的驰骋似与无垠的草原与夜空相融,仿佛在进行一场艰难的找寻。伴随着轻柔的马儿踏水声和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我们从中得知,这是白与草原相别十二个春秋后的一场还乡之旅。
随着白记忆潮水般的袭来,我们进入了他的孩提时代——一个母亲早亡的男孩,被父亲送到草原上的远亲奶奶抱养,和奶奶以及她的孙女索米亚共同生活在一起。壮丽的草原风光,温馨的祖孙、兄妹情乃至爱情,单纯、闲适的劳作生活,是白整个童年时代的基调。草原上的生活是如此简单,以致时间之行进,仿佛只是夏草场、秋营盘与冬窝子三地间的地理位移。恰在一个雪夜,祖孙三人神迹般地喜得一匹小马驹,为白本波澜不惊的生活带来一份礼物,使他能真正地像一个蒙古汉子那样在浩瀚的草原上自由地纵情驰骋与游戏。而这匹日后的“黑骏马”,恰恰是整部影片叙事以及情感抒发的一条独到而重要的线索。
然而,正当这平静的草原生活看似就要定格时,一封来自爸爸的信将我们唤醒。值得一提的是,恰在此时,白正在放牧间隙慵懒地躺在草原,晴朗蔚蓝的高空中,飞机呼啸而过,留下白色的轨迹。绵长的轨迹为白音宝力格的别离埋下伏笔,而飞机作为主流的工业化文明的代表,显然是象征着促使白背井离乡的真正诱因。剧情自然展开——爸爸是让他离开草原,接受教育。白对于这个学习机会显然十分期待,并轻松愉快地向奶奶和索米亚许诺只走八个月。但是奶奶和索米亚对此却是十分悲观:奶奶通过一次仪式化的拜佛带白来到了自己仅出嫁时经过后便从未再至的河流,带他来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显然是对白的提醒与告诫:归乡是蒙古人肩上永不能抛弃的使命。奶奶太舍不得白音宝力格,乃至她不得不急切地提议白与索米亚的婚事,从而可以给即将离乡的白一种更为现实的牵挂,在后来的叙事中,这份牵挂确然成为白归乡的几乎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因素。
回忆之河继续流淌,许诺八个月归期的白音宝力格三年后返乡,准备和索米亚成婚,但迎接他的却是索米亚失身于希拉并怀有身孕的残酷现实。由于无法忍受感情上的“背叛”,白音宝力格斩断与草原的千丝万缕,再度离去。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当奶奶和索米亚对和白共处的未来尚存希望之时,白一句“这是你的家,该走的是我”则对这一切进行了彻底的宣判。但是这场抉择的痛苦挣扎中,白是一意孤行的,他只是固守于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价值判断的标准,显然植根于白离乡多年所受的教育)从而最终选择逃避,让时间冲刷痛苦,以时间埋葬亲情与爱情。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一个小叙事段落中,导演以奶奶的语重心长的宽慰话语为媒介,完成了一场对主流(汉族)伦理观的质询——“这男人就得有个男人的样子…..这种事我见得多了,事情总会过去的”。此外,白的这次离乡场景,导演给予了细腻刻画:被白雪覆盖的草原,祈福的奶奶,泪眼朦胧不置一言的索米亚,以及白乘车行进中紧追不舍的“黑骏马”——这无疑是一场永别,在这场仪式中,语言多么苍白。
影片再次切到了与影片开头同时空的画面,上面呈现的唱词暗示了这第三次回归恰是一场白对于奶奶和索米亚的找寻。白找到了索米亚的家,12年后的索米亚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而奶奶和“黑骏马”却早已不在。家访的教师对索米亚不经意的夸赞恰是一种对12年前白所做抉择的反讽。“我们早把你忘了”,索米亚的丈夫达瓦仓如是说。无力面对达瓦仓的责备,白只得暂时逃离,与琪琪格同去饮马,与拉柴回来的索米亚相遇。当深夜白和索米亚失眠独处,白说出了钩沉已葬埋的记忆从而为自己的记忆寻觅归宿的渴望:“索米亚,说点什么,好吗?”,影片随着索米亚坚定又艰难的回答话音,带来了一个堪称经典的“闪回”:茫茫风雪中,年迈的奶奶略有些神经质地拿着12年前白送的望远镜找寻白,“白音宝力格,放羊还没回来?”然而心酸的询问却只能由自己来回答。
之后的白教小学生唱《蒙古人》的场景可以说是对影片主题的一次很好的复沓呈现,正如这歌所唱道的“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珍惜”。这便是影片中反复探索的蒙古人的魂魄——辽阔的大地不光培育了是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由的热求,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蒙古人的魂灵中更有着这样的特质:有所敬畏与懂得感恩。
这是一个关于思念的故事,在这场绵延的思念中,思念者与被思念者交替缺席,亲情爱情只是一场凝固的遗憾;这亦然是一个反思与回归的故事,是蒙古民族的一则自我寓言
B. 战马电影观后感六百字
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马,remarkable是电影里的台词,出自我最喜欢的一场戏——Joey在无人区被铁丝网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严面前,战争顿时变得毫无意义。最棒的是那个德军对身后的战友们喊了一句,“我还需要一把剪刀”。然后战壕后立刻扔出了五六把来,落在水坑里,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动不已。
其实在《战马》的初始场景中并没有战火,而是着力表现了20世纪早期英国农村生活的那种伤感调调。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农夫Ted在拍卖会上高价买回了一匹精装的纯种骏马,他的儿子为它起名Joey并训练它犁地(为什么英国犁地是用马而不是牛?)。在满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围中,加上一只脾气不好的鹅,电影其实还有一点偏娱乐化的风格。金色阳光下的田园的风光和John williams洗练的音乐,让电影表现的既乡土又宏大。但田园风光的背后也有战争的记忆——Ted曾经在南非和波尔人(土著,殖民)战斗过,并因此获得了皇室的勋章。只是他厌恶战争的罪恶,将锦旗和勋章以及过去的经历都丢弃在岁月的垃圾桶里,并每天依靠酗酒来忘记过去。《战马》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并植根在国家的记忆之上。
不过电影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乡村风光之中,还是很快的进入了战争。Joey被“征召”入伍,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在英德双方的军队中,经历噩梦。和大部分战争片中的反战宣言一样,“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战争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战马》中也有对战争最真实的清算,且不止一次的在电影里重复,不言自明。
对于《战马》,美国影评人A. O. Scott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标题是Innocence Is Trampled, but a Bond Enres(《被践踏的纯真,以及一份持久的约定》)。前半部分基本是对人类战争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后半部分却又对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抱有一份能够和谐统一的希望,正如斯皮尔伯格以往的大多数影片一样。
简单的回顾一下斯皮尔伯格的银幕作品不难发现,他的电影有着一贯的主题。看看他都对观众说过些什么?鲨鱼、马、外星人、恐龙、人工智能……尽管斯皮尔伯格和编剧Lee Hall 以及Richard Curtis都努力在避免让《战马》陷入到重复之中,并在故事的结构上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创新之举,比如以一匹马的战火浮生来表现战争对战争双方的摧残,也使得马匹没有成为戏剧的傀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轻易的找出《战马》的主题——对人类和非人类之间关系的迷恋和焦虑。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有时候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很难划清:人工智能和ET常常表现的和人类没有区别。但另外一些时候,如《勇者无畏》和《辛德勒名单》中,自私的人类又处于被否定的地位。有时候人类被威胁,有时候人类被安慰,但电影总是不忘探究一种存在主义的神秘命题:我们是谁?而斯皮尔伯格的答案总是很明确,人性总有缺陷,但不至于丧失希望。他往往尝试着乐观,所以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总是能收获救赎的力量——《战马》结尾主人公牵着马在夕阳的余辉下回到家中,交还父亲荣耀的锦旗就是最好的例证。
C. 求电影 【战马】 观后感 500字以上啊
这匹额头带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骏马名字叫Joey,我却想叫它Joy,它能活下来和它的主人团聚,实在是太好了。战火浮生,它所经历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养大它的农场小伙子Albert,骑着它冲锋陷阵的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上尉Nicholls,照顾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捡到它、想教它跨栏的法国小姑娘Emilie,剪断铁刺网联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幸存,战火带给各国人民的苦难,谁也不比谁受得少,历尽艰辛伤痛后的重聚,毕竟是令人欣慰的。只要亲爱的还在一起,生活就还能继续,正如璀璨的晚霞与黑暗的长夜过后,总会有拂晓到来。
吸引我看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尔伯格的名头,也不是参演的演员们,而是难得的一战题材,和昙花一现的关于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断。
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是随英国地方自卫队(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组建的,最初隶属于第1西南骑兵旅,总部在巴斯,下辖A、B、C、D四支骑兵中队,其中A中队驻巴斯,训练营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罗、弗洛姆、梅尔斯和罗德。梅尔斯的霍纳家族继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战爆发之初应募的便是这支骑兵中队,后来他转调第18玛丽女王所属轻骑兵队,1917年在康布雷战役中阵亡。
一战爆发后NSY扩编为三个团,其中1/1st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线作战部队。1914年8月份它随西南骑兵旅转移到苏塞克斯,随后被命令单独前往法国,11月3日登陆,13日被编入第3骑兵师第6骑兵旅,1915年5月这个团在伊普尔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军的进攻中损失惨重,1918年3月离开师部,最初计划改组为步兵,两日后改为与莱斯特郡义勇骑兵队合并组建一个机枪营,最终因为德军的春季攻势而搁置,该团仍保留为骑兵团,4月份解编,以中队为单位并入第6骑兵旅各个营(第1龙骑兵,第3近卫龙骑兵,第10轻骑兵)。影片中出现的这支NSY部队毫无疑问属于1/1st NSY。
想必许多女性观众是冲着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们两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军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剑桥风云》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们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战军官了。这三位难兄难弟在一次对敌营发动的突袭中一死二俘,马尸与人尸混杂,僵卧战场的情状,虽不血腥,却足以令人思之悯然。尤其是当我联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伤,1917年在康布雷的阵亡,也可能是这样悲壮的冲锋陷阵时。以前关注的多为一战中英军死难者,看《战马》这个片段时,第一次认真考虑了俘虏的问题,令人腆颜的是,尽管这是个很明显的问题,以前忽略它却是因为觉得战俘不够光荣尊严之缘故。Waverly被从马上掀翻下来,Stewart在包围中将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严之处?一战本来就是消耗人生命的无价值之战,不值得那么多青年为它殉葬。然而Stewart在战前动员演讲时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还是感动了我。for fallen comrades,对于身在泥泞和炮火中的士兵们,要比for the King来得实在得多吧。
反战主题无处不在。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亲Ted原是帝国义勇骑兵队老兵,参加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在南非服役,负过重伤,拿过DCM(优异作战勋章,和DSO对应,DSO授予委任军官,DCM授予非委任军官),但Ted对自己在战争中的作为一无骄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团三角旗和勋章,妻子Rose却暗地里保存并藏了起来。后来Rose把这些给Albert看。那面猩红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个符号,随着Albert的手系到了变为战马的Joy的辔上,然后穿越战火,落到那对法国爷孙手里,又在最后回归了Albert之手。
当Nicholls阵亡后,坐骑Joy被德军俘获,它被交给两个年轻的后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随着战局的演变,Michael被调入现役,Gunther害怕年纪太小的Michael会在战场上死去,他会背弃自己许诺要照顾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骑着Joy截走了Michael,当了逃兵。影片没有给人安慰的结局,这对兄弟一如我担忧的那样,被抓到枪毙了。
然后来到了法国爷孙家里,孙女的父母死于战争,孙女指责爷爷懦弱,而爷爷说,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孙女捡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马朋友。她训练Joy,想让它学会跨栏,可这样田园式的宁静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来到的德军部队带走,为了顶替衰颓的小黑,它自愿被发配去拉超重型榴弹炮(那是Dicke Bertha?对一战重炮没有研究,求指教),从战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弹的火光照亮了英军堑壕,堑壕里出现了Albert的脸,原来他也已经从戎,到了法国。时间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场小型堑壕攻防战正激烈展开。在机枪的扫射前,英军不断仆倒,Albert冲锋到德军堑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干掉了德军机枪手,夺取堑壕的短暂兴奋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毒气冲散。另一边,小黑终于因力竭而倒毙行军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冲右突,最后几尽疯狂,在两军对峙的疆场上狂奔,不幸陷入铁刺网的牢笼。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举白旗暂时休战,两个本源是兄弟,却成为仇敌的年轻人一边用铁钳剪断Joy身上的铁刺,一边用英语流利地交谈。大战中许多英德士兵兼有两国血统,他们面临阵营选择的煎熬,他们面临许多困难,他们面临拿起枪屠杀自己手足的悲剧。然而这就是战争。
被毒气薰伤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与面目全非的Joy重逢,当年的誓言,“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犹在耳畔。
虽然不尽完美,有所失望,但这仍是我今年看到的好影片。
D. 奔腾的骏马读后感
奔腾的骏马读后感
辽阔的原野,一望无垠,放眼望去,却只有远方那一抹殷红的夕阳。伸手挽留这缕微弱的光火,可它还是从指尖悄然流逝着。最终,挽留下的唯有一片落寞,一片连那点点微光都不愿逗留的落寞。
大地又一次为死寂所笼罩着,大概这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吧。蜷缩着,默默接受着……
“嗒,嗒,嗒,嗒……”,是谁在这块死寂的大地上演奏出如此雄浑的鼓点,是谁在这块死寂的大地上发出如此悲怆苍劲的嘶鸣,更是谁公然扭曲着这份大地的死寂,迎着时代的逆流大步流星地奔走疾驰。
满心的好奇促使着自己循着那滚滚烟尘的方向极目远眺,看到的却只是一匹又一匹的骏马在奔腾着,奔向那日出的东方。
在那一片繁华盛世,当众人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时候,有一人却在那高岗之上怒吼道“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难道是他在抗拒着时代,是他在逆流而上,只为奔向那曙光的照耀下吗?当众人都幻想着高官厚禄时,可是你为何不愿随波逐流,凭借你的才华横溢,难道你还愁无法谋得一官半职吗?可是你却只是举樽对月,独自忧愁。难道你并非无心入仕?原来是官场的阿谀奉承使你心生厌恶,最终将自己终日沉醉在了杜康当中,并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慷慨壮语。
是谁在那片落英缤纷的桃花仙境中沉吟“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面对着即将的功成名就,为何你要毅然选择放弃,难道就只因为你所侍奉之人有了篡位夺权之心?即使如此,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你又为何要迎着时代的逆流,毅然选择了归隐山林呢?幼年的你曾许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志,倘若就此放弃,一切不是都沦为水中月,镜中花了吗?原来是朝中的明争暗斗,官场的逢场作戏使你感到厌倦,并视之为樊笼。最终性本爱丘山的你摒弃了仕途生涯,退隐南山下,过着你曾日夜期盼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耕夫生活。
身为亡国之臣、阶下之俘的你,本该至微至陋,为何还能如此的坚贞不屈?不可一世的元世祖都曾屈尊来劝降你,为何你还是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志?这个****无能的朝廷难道值得你如此的付出吗?当你以死劝谏时,朝臣们不都还是终日沉迷于酒池肉林当中。为了偏安一隅的王朝,你迎着时代的逆流渴望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洗雪往日王朝的耻辱。纵使你有满腔的抱负,可是你又怎能挽救这个满目疮痍的天下?可为何当这些时代的蛀虫们苦苦求饶时,你却还要在断头台上发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愤慨?
是你们,是你们在这片大地上卷起滚滚烟尘,你们化为奔腾的的骏马在这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原野中,迎着时代的逆流径直奔向那阳光照耀之处。难道我们就注定要蜷缩在这个死寂般的国度等待腐朽吗?我们也向往那璀璨下的升华啊!
让我们摆脱这个国度的禁锢吧!让我们抬起铁蹄粉碎这束缚我们的枷锁吧!让我们像骏马一样一同奔向那曙光下的璀璨吧!
E. 奔腾的骏马读后感
从前,森林里的一条河边居住着一只巨大的鸭子。这只鸭子呀自称鸭王,个子有骆驼那么大,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它目中无人经常吹嘘炫耀自己。
一天,大鸭子大摇大摆的在森林里悠闲地散步。这时,有个黑影在树林里蹿来蹿去,黑影突然停下来,大鸭子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神气的骏马。
大鸭子立刻骄傲地炫耀:“我呀虽是只鸭子个子却有骆驼那样大,是世界上那最厉害的动物,连龙都比不上我!”
马听了,有些不服气,也大声地说:“我呀!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谁都比不上我!”
大鸭子傲慢的问:“哼!我游泳非常厉害,你会游泳吗?”
骏马带着轻蔑的语气说:“哼!我虽然不会游泳,但我跑步的速度可比你快多了!”
他们俩争论不休,一直在比谁最强。
后来他们请来大象作评判,看一看谁最强。
正巧洪水来了,大鸭子看见骏马在洪水中拼命的挣扎,赶紧游过去,把骏马驮在自己的背上,终于渡过了这次灾难。
洪水后,他们来到森林散步,突然,从树林里跳出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他们被吓的魂飞魄散,鸭子跑不快,眼看被老虎吃掉,骏马立刻把大鸭子背上,飞快的逃走了。老虎没抓到他们,灰心丧气地走了。
大象爷爷看到他们平安无事,笑呵呵地说:“你们两个都很强,各有各的优势,联合起来会更强大。”
F. 《黑骏马》读后感咋写
这天,当我看完了《黑骏马》这本书时,心里思潮起伏,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安娜-西维尔花了8年时刻完成的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著作。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年人看的。听爸爸说,这本书被世人称为“第一部真正的动物小说”。
这本书讲了一匹黑骏马辗转多人、遭受了不一样人的不一样待遇的故事。读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马儿们的痛苦经历,读到这本书最后一点的时候我为黑骏马找到了一个善待自己的家而高兴。这引发了我的思索,作为人类,我们就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对动物的漠视和不屑一顾,对动物进行的虐待,这是我们人类最大的悲哀!
这本书让知道了一个信息——动物也有感情。为此,我强烈地呼吁:我们要爱护动物,善待动物,关爱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每一条生命!
G. 倚靠主必有平安——电影《战马》观后感
[倚靠主必有平安——电影《战马》观后感] 虽然这几天很忙,还是抽空去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战马》,倚靠主必有平安——电影《战马》观后感。看之前对影片内容一无所知,纯粹因为听说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并且此片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奖6项提名。 当影片故事展开,我的心就跟随影片的主人公——那匹叫乔伊的英格兰纯种英俊战马而起起伏伏。虽然战争那么残酷血腥无情,然而就算一匹马也闪烁着人性爱的光辉,令我唏嘘感动不已。 而乔伊在战争中跌宕起伏的艰难经历让我的心一直紧紧地揪着。当乔伊的同伴——那匹高大帅气的黑马因为运送炮弹而累死,孤单悲伤的乔伊被坦克追逐、被炮火轰击时,它终于发飙了,在战场上毫无目的地东奔西突,冲破了英德两军防线的重重铁丝网,最后在两军战壕之间全身被铁丝网紧紧缠住,生命奄奄一息。清晨,战火短暂停顿,英德双方的士兵都在观察这匹在猛烈的炮火中依然奇迹般活着却动弹不得的马。终于,一个英军士兵不顾同伴们的拦阻,举着白布爬出战壕,准备去解救乔伊。这时我不仅担心乔伊,也开始担心起这位士兵的安危来。德军战壕里有人在嚷嚷要把这小子吓回去,并射出了一梭子弹。可是那位士兵依然一边举着白旗,坚定地向乔伊走去,一边大声诵到:“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诗篇23篇!”我立刻惊喜地附和着小声诵读,心情豁然开朗:乔伊有救了!这个士兵肯定不会有危险了!耶和华是赐平安的主,当年大卫王曾经被追杀,是主的保守使他战胜一切的仇敌,安定他的国度,享受和平与安宁,《诗篇23篇》是他对主甜美的歌唱和颂赞,观后感《倚靠主必有平安——电影《战马》观后感》。当我们在危难中仰望倚靠耶和华,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一切全然交托给全能慈爱的主,我们还怕有闪失吗?绝对不会的!我提着的心终于在此时放下了,紧张冒汗握紧的双手也总算松开了。这时,一个德军士兵也从对面的战壕里跑了出来,帮他一起给乔伊剪断身上的铁丝,救下了乔伊。而《诗篇23篇》就像给乔伊的结局提前作了预告,后来无论乔伊因破伤风感染,还是战事结束后被拍卖,主耶和华都在暗中看顾着这匹情深义重的战马,使它最后平安跟随从小喂养它的主人艾伯特回到家乡。 影片的最后,艾伯特骑着乔伊走在回乡的路上,漫天金红色的晚霞温暖而沉静,余晖倾泻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剪影。镜头拉近,是熟悉的农场,老家的石屋,妈妈惊喜的目光,爸爸伫立眺望……故乡,田园,草地,失而复得的骏马,紧紧拥抱的亲人,定格成永恒的画面! 感动又感恩的泪水不停溢出眼眶,我深深知道:重新带给他们平安和团聚的,是我们至高至善至美的主耶稣。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因着全心倚靠主,从各种艰难困境中走出,拥有真正的平安和永远的喜乐! (作者系本堂会友,香草山团契成员)
H. 求电影《战马》的英文观后感800字!急急急!!!
一匹马儿的战火浮生
这匹额头带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骏马名字叫Joey,我却想叫它Joy,它能活下来和它的主人团聚,实在是太好了。战火浮生,它所经历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养大它的农场小伙子Albert,骑着它冲锋陷阵的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上尉Nicholls,照顾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捡到它、想教它跨栏的法国小姑娘Emilie,剪断铁刺网联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幸存,战火带给各国人民的苦难,谁也不比谁受得少,历尽艰辛伤痛后的重聚,毕竟是令人欣慰的。只要亲爱的还在一起,生活就还能继续,正如璀璨的晚霞与黑暗的长夜过后,总会有拂晓到来。
吸引我看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尔伯格的名头,也不是参演的演员们,而是难得的一战题材,和昙花一现的关于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断。
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是随英国地方自卫队(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组建的,最初隶属于第1西南骑兵旅,总部在巴斯,下辖A、B、C、D四支骑兵中队,其中A中队驻巴斯,训练营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罗、弗洛姆、梅尔斯和罗德。梅尔斯的霍纳家族继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战爆发之初应募的便是这支骑兵中队,后来他转调第18玛丽女王所属轻骑兵队,1917年在康布雷战役中阵亡。
一战爆发后NSY扩编为三个团,其中1/1st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线作战部队。1914年8月份它随西南骑兵旅转移到苏塞克斯,随后被命令单独前往法国,11月3日登陆,13日被编入第3骑兵师第6骑兵旅,1915年5月这个团在伊普尔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军的进攻中损失惨重,1918年3月离开师部,最初计划改组为步兵,两日后改为与莱斯特郡义勇骑兵队合并组建一个机枪营,最终因为德军的春季攻势而搁置,该团仍保留为骑兵团,4月份解编,以中队为单位并入第6骑兵旅各个营(第1龙骑兵,第3近卫龙骑兵,第10轻骑兵)。影片中出现的这支NSY部队毫无疑问属于1/1st NSY。
想必许多女性观众是冲着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们两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军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剑桥风云》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们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战军官了。这三位难兄难弟在一次对敌营发动的突袭中一死二俘,马尸与人尸混杂,僵卧战场的情状,虽不血腥,却足以令人思之悯然。尤其是当我联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伤,1917年在康布雷的阵亡,也可能是这样悲壮的冲锋陷阵时。以前关注的多为一战中英军死难者,看《战马》这个片段时,第一次认真考虑了俘虏的问题,令人腆颜的是,尽管这是个很明显的问题,以前忽略它却是因为觉得战俘不够光荣尊严之缘故。Waverly被从马上掀翻下来,Stewart在包围中将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严之处?一战本来就是消耗人生命的无价值之战,不值得那么多青年为它殉葬。然而Stewart在战前动员演讲时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还是感动了我。for fallen comrades,对于身在泥泞和炮火中的士兵们,要比for the King来得实在得多吧。
反战主题无处不在。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亲Ted原是帝国义勇骑兵队老兵,参加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在南非服役,负过重伤,拿过DCM(优异作战勋章,和DSO对应,DSO授予委任军官,DCM授予非委任军官),但Ted对自己在战争中的作为一无骄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团三角旗和勋章,妻子Rose却暗地里保存并藏了起来。后来Rose把这些给Albert看。那面猩红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个符号,随着Albert的手系到了变为战马的Joy的辔上,然后穿越战火,落到那对法国爷孙手里,又在最后回归了Albert之手。
当Nicholls阵亡后,坐骑Joy被德军俘获,它被交给两个年轻的后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随着战局的演变,Michael被调入现役,Gunther害怕年纪太小的Michael会在战场上死去,他会背弃自己许诺要照顾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骑着Joy截走了Michael,当了逃兵。影片没有给人安慰的结局,这对兄弟一如我担忧的那样,被抓到枪毙了。
然后来到了法国爷孙家里,孙女的父母死于战争,孙女指责爷爷懦弱,而爷爷说,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孙女捡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马朋友。她训练Joy,想让它学会跨栏,可这样田园式的宁静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来到的德军部队带走,为了顶替衰颓的小黑,它自愿被发配去拉超重型榴弹炮(那是Dicke Bertha?对一战重炮没有研究,求指教),从战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弹的火光照亮了英军堑壕,堑壕里出现了Albert的脸,原来他也已经从戎,到了法国。时间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场小型堑壕攻防战正激烈展开。在机枪的扫射前,英军不断仆倒,Albert冲锋到德军堑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干掉了德军机枪手,夺取堑壕的短暂兴奋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毒气冲散。另一边,小黑终于因力竭而倒毙行军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冲右突,最后几尽疯狂,在两军对峙的疆场上狂奔,不幸陷入铁刺网的牢笼。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举白旗暂时休战,两个本源是兄弟,却成为仇敌的年轻人一边用铁钳剪断Joy身上的铁刺,一边用英语流利地交谈。大战中许多英德士兵兼有两国血统,他们面临阵营选择的煎熬,他们面临许多困难,他们面临拿起枪屠杀自己手足的悲剧。然而这就是战争。
被毒气薰伤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与面目全非的Joy重逢,当年的誓言,“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犹在耳畔。
虽然不尽完美,有所失望,但这仍是我今年看到的好影片。
你自己在加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