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松花江上讲了什么
日本打东三省. 我感觉既悲又壮. 具体表达什么我也不是很了解.
B. 急求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
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每个演员表演的都很生动。秦海璐我更是喜欢。
C. 松花江上电影写出了什么精神有什么启发
《松花江上》给我的感触是:纵横驰骋,安千秋家国,英雄肝胆照乾坤。策马扬鞭,定万世河山,男儿浩气当平生。
与其说这部电视剧是在揭示一个民族在面对入侵者
D. 观电影《松花江上》有感
写作思路及要点: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这开头,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腾咆哮着……
“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共产党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共产党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
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常人想象地完成了。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
杨靖宇支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奋战六天六夜后,八天未进一点粮食的杨靖宇早已被包围的无处可逃,他的脚步永远坚持跑在敌人的前面。在被风雪封锁的小山上,杨靖宇饿了便吃树叶、树皮,渴了便吃雪,以地为铺,以天为盖,以月为枕。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种希望支撑着他前进,那是一种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将被捕时,他没有被丰厚的条件所诱惑,而是争分夺秒地销毁着重要文件,在最后一刻,他依旧顽强地反抗到底。
当杨靖宇被包围时,饿到开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这是喜悦的泪。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价值的,正是在抗战洪流中的他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严了,它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只“东方雄鸡”。
我庆幸,庆幸东北在被血泪染红之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战士,用他们的坚定和忠实在守卫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条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经日军的暴行,铸造了如今我们东北人民的铮铮铁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E. 听《松花江上》有感
必采纳吗?
F. 松花江上读后感
大家一定听过《松花江上》吧?作者张寒晖用悲蜣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这首歌词主要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涯的凄惨,用感慨的发问,向家乡和亲人发出了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九。一八”事变给家乡人民一个沉重的打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东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没有粮食只能吃野菜、树皮、草根,而现在我们吃海鲜、大鱼大肉,并且注重营养搭配。衣服呢,只能补丁摞补丁,现在我们穿各种面料做的衣服,既美观又保暖还很时尚。以前住的房子就更不用说了,只能住在四处漏风、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现在我们住在高楼大厦或者别墅了,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以前我们出行只能用马车或者步行,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现在我们出行可以采用海、陆、空三种方式快速到达目的地。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实现了飞跃,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电脑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这使我想到老一辈为建设家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赶走了日本鬼子!由此我想到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经常问家长。读了《松花江上》后我决心以后要向老一辈那样不怕困难,要积极思考,反复琢磨,直到做出来为止!
G. 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读观后感作文少字
他叫田武,同学们都叫他“油蛐蛐”。他个子矮小,坐在第一排,平时上课,最爱背过脸找同学的“岔儿”,一发现谁玩东西了,就大声“检举”。老师问他怎么看到的,他嬉笑着:“我后面长眼睛了。”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叫他午睡,他吐吐舌头,说:“都八岁了,还五岁(午睡)!”弄的老师哭笑不得,他成了班上有名的“留学生”,常被老师留在教室里挨批。
开学了,来了一个新班主任。开学不久,老师叫他去办公室。他心里怦怦直跳,生怕又挨批评,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只在他的脖子上挂了一把钥匙:“交给你一个任务,教室的钥匙归你管,你可要好好表现。”田武的心里露出一条缝,透进了几缕阳光。他像吃了蜂蜜似的,三蹦两跳回了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老师把教室的钥匙归我管了。”这个“我”字说的特别洪亮。“要细心,别丢了!”妈妈嘱咐他。同时她心里又发愁:老师真是的,他连自己都管不了,还管钥匙?
田武好像看出了妈妈的心事,便顺手把放在裤兜的钥匙拿了出来,郑重的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露出笑脸,田武就开了教室门,像个小哨兵,在教室外面走来走去,几个来得早的同学,赞扬他说:“田武,你真负责啊!今后选“三好”我们举你的手!”他听了,心里甜极了。
从此,他便与钥匙形影不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开门,无论风雨。放学时,不管家里有什么事,他都要等同学们走后,他才锁门回家。老师经常表扬他,他比以前懂事多了……
田武不再当“留学生”了,而成了“三好生”,他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钥匙,这把钥匙功劳可大了,他不仅开启了教室的门,而且还开启了田武的心田,你看,那金灿灿的“三好”学生奖章伴着亮晃晃的钥匙,在他的胸前摆动着,多美阿!
H. 松花江上的剧情简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日本关东军为后盾的日本拓荒移民团对松花江流域进行着疯狂、有计划的入侵和蚕食。以彭兴华、程八爷一家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各阶层人民,由自发到在共产党人赵醒民的领导下,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反抗。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松花江流域的人民为了不当亡国奴,纷纷揭竿而起,组织义勇军进行抗日,最终集合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旗帜下与敌血战,苦斗十四年赢得抗战胜利。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了,面对建立什么样的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个营垒又进行着殊死的决斗。松花江流域的人民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新中国,最终迎来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震撼人心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太阳永远的照耀在松花江上 。
I. 松花江上的剧情介绍
版本一
松花江畔的一个小山村里,人们和睦相处,大家都期待来年丰收的年景。一个青年和一个车店家的孙女相爱了。“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入了东北,打破了小村庄平静和谐的生活,这家车店也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惨剧。母亲被日本人推进了松花江,父亲被马踩死,祖父也因经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而一病不起。日寇逼迫村民为他们修筑碉堡,孙女在为村民送饭的途中,差点遭到日寇伍长的侮辱,幸得青年得救。将伍长打死后,便带着孙女和祖父逃离了此地。半路上祖父去世了,临终前嘱咐青年要照顾好孙女,并和她结为夫妻。青年为了生存就去日寇霸占的煤矿做苦工,日寇镇压人们,强迫煤矿工人增加产量,造成矿井塌陷。青年和孙女在卖粮食的大汉的帮助下逃离了这里,两人结为夫妻后,双双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卖粮食的大汉带领着义勇军和这个青年偷袭日寇,并炸毁了日寇的军营。
版本二
东北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村庄里,人们都盼望着来年丰收的年景。一个青年和一个大汉赶着粮食车到集市上出售,傍晚时分,两人赶着车在一个车店门前停下,青年早已和车店店家的孙女相爱,店家家中还有女孩的祖父和父母。第二天早晨,青年又得赶车出发,他和孙女相约下次再见面。
不久,“九一八”爆发日本侵入东北,打破本来平静和谐的生活。孙女的母亲被日本人推入松花江中,父亲也被马踩死,为此祖父一病不起。而青年被抓走,半途中大汉带领义勇军偷袭日寇,青年趁乱逃到车店。后来,大汉也来到车店,后将日寇的军营炸毁。日寇逼迫村民为他们修筑碉堡,孙女为人们送饭途中碰见好色的日寇伍长,伍长欲污辱她,这时青年赶来,将伍长打死。于是,青年带着孙女和祖父逃离此地,但半路上祖父去世,临终前要青年和孙女结为夫妻。青年为谋生去日寇煤矿做苦工。七七事变后,煤矿工人由于日寇强迫增加产量,造成矿井塌陷。日寇又镇压人们,青年、孙女在大汉的帮助下逃出这里,终于参加了义勇军,抗击日寇。
J. 您记得《松花江上》这首歌是以什么样的历史事件而谱写的吗
松花江上主要是表达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愤怒地表达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无耻侵略行径,以及国民党的投降不抵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