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

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6-29 00:39:13

Ⅰ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七月和安生的第一次相识在十三岁,她们一个是特立独行飞扬跋扈的“野孩子”,一个是单纯温婉循规蹈矩的“乖乖女”,从那一年开始,七月和安生几乎形影不离,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直到某一天,一位名为苏家明的少年出现在了七月的身边,七月恋爱了。

安生决定前往北京讨生活,临别之前,七月意外的发现苏家明贴身带着的玉佩,竟然出现在了安生的衣领里。安生走了,七月和苏家明的恋情持续着,他们考入了同一所大学,约定一毕业就结婚。可是,事情并没有像七月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而她和苏家明之间的关系,亦因为安生的归来而产生了新的变数。

扮演七月与安生的周冬雨和马思纯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惊喜,还有惊艳。两个姑娘眼神交汇的一瞬间火花十足,力量显得格外惊人,而哭戏,尤其是一眼万年。她们就是现实生活里可能会出现的七月和安生。在教室里,在酒吧内,在大街上,在人潮中。

总会有些样子回到以前的片段里,一一拼合重叠。 镜头对准分外青涩的两张脸,一步步推进至“坦诚相见”,七月和安生相视一笑,跨越了十几年,而这交错的时空和岁月里,影影绰绰,原来只有你还在这里。

安生羡慕七月的安稳,七月又羡慕安生的自由。可是安生不知道,七月的安稳是牺牲了所有关于自由的幻想,而七月也不知道安生的自由是牺牲了所有关于安稳地依赖。两个女孩在不同的风格中凝望对方,并想成为对方。可他们并没有勇气朝另一个自己迈开一步。

曾经分不清谁砸了消防铃、谁喝了雪梨汤,年少让我们不分彼此;后来分太清,谁挂了玉观音、谁写了问候信。

爱情让七月和安生分崩离析;结尾时,七月在镜子里看见了安生的影子,终于安生和七月再无分别。谁生的小姑娘古灵精怪,谁写的故事叫人唏嘘,这样的结局也还是比较正能量吧,活着的人,生活还是在快乐地继续着。

Ⅱ 看了七月与安生有什么感想

没有看懂结局

Ⅲ 电影《七月与安生》你是怎么样去评价的呢

《七月与安生》作为一部青春爱情片,讲出了青涩时光中不管是不是幸福的细微末节,一点一滴中表露出年少时光的诚挚与迷人。电影较大的话题便是俩位女一号性情差别的撞击,在这其中描述了一个漂亮又真人真事,把小说集栩栩如生地重现出来,故事情节圆润真正,优势与缺陷一样突显。电影也就这样才称之为造型艺术。

《七月与安生》更改至安妮宝贝的小说集。这篇小说集及其电影一直非常容易令人想到到电影《雪花秘扇》。一样讲的是女士中间的友谊,真情,乃至有一丝的“感情”。由于家明,安生最终变成“七月”,七月也在安生的内心变成“安生”,替代了自身来源于脊髓血夜里的不安分。这即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让步,也是对心理期盼生活压抑感以后的一种寄语。自然也是对家明的一种‘心地善良”,相互之间可以没有内疚与黑影的更强生活。

这一部电影自身便是女士电影,许多的女士观众们看了觉得很有共鸣点,表明电影的逻辑思维合乎女性思维惯性力。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发觉,实际上女性思维惯性力是理性而弹跳的,有时他们所做的一些决策,并没什么“因为什么而缘由”的逻辑性,便是那麼做,没有为何。因此假如用这类心理状态去看看这一部电影,就不容易有那么多的疑惑,可以能够更好地去体会电影的核心观念。

一部电影的优劣,和它在限制时间里装的内容和观念的量有一定的关联,显而易见这一部《七月与安生》拍得有内容有深度,是一部非常值得回味无穷的好电影。假如你只看了一遍,提议你空闲时间再来一个二刷,或许有新的一种感官和享有。人生是始终讨论不仅、讨论不完、一直都津津乐道的话题讨论,而《七月与安生》便是叙述人生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Ⅳ 电影《七月与安生》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1、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2、相见的唯一一个夜晚,安生因为喝醉睡得很熟。七月失眠却无法和安生说话,只能一个人对着黑暗沉默。她们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并肩睡在一起。可是安生再不会象以前那样,爱娇地搂着她,把头埋在她怀里,把手和腿放在她身上。


Ⅳ 电影《七月与安生》70字影评

七月与安生有原著脉络,但呈现了比原著更为丰富的细节,以及更加厚重的主题。影片并不是简单的“二女一男”狗血青春爱情,而更像两个女生的成长史——从少不更事到成熟洒脱。

Ⅵ 《七月与安生》给你带来了什么感悟

电影讲述了两个女孩子的友谊,从13岁开始的相识,然后到15岁三年的形影不离,再到各自考上高中和技校,然后所有的关系变化都在遇到男主后发生,一切都开始慢慢变化了。此电影是由周冬雨饰演安生、马思纯饰演七月,两个90后女孩都特别的有活力有朝气,而且演技真不是吹的,特别棒,两人还因此片得了金马影后呢。从这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和演技精湛的程度。

“世间最美的艳遇,便是遇见了自己”,他们两个完美贴近了这句台词。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看。两个女孩子之间的那种友谊的情感纠葛真的让人很感动,也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好朋友,真心的对待每一位爱自己的人,不要留遗憾。大家还有那些感悟呢?

Ⅶ 《七月和安生》读后感

[《七月和安生》读后感]
读《七月和安生》时,我被诱入了故事深处,《七月和安生》读后感。当我读到:“我已经无法再伤害你,七月。我是你这一生最应该感到后悔的决定。当我问你去不去操场。你不应该跟着我走。第一次,七月看到安生明亮的眼睛开始黯淡下去。像一只鸟轻轻地收拢了它的翅膀。疲倦而阴暗的,已经听不到凛冽的风声。……”我从未见过安妮的文字里透出过这么多的忧伤,令人窒息的。或许这是唯一一篇关于友情的,而对于友情她胸怀着的巨大的柔情才充分地溢出来,贯注到字里行间。而对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安妮更多地思考关于它所带来的疯狂与占有,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作为背景总是灰色的,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光亮。但也许仅仅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友情还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在她那里(在这篇文字里)并没有清晰地分野。我长久地沉醉在《七月和安生》里,站在远处看两个十三岁的少女在操场上闲谈,看她们并排躺在床上,安生因为害怕而搂着七月。安妮的文字在这篇文字里是这样的强力,它们推着我快步地走,停不下来。七月在站台上送安生离开故乡,她被一种钻心地感觉罩住,蹲下来哭;她到上海去看安生,远远望见荞麦一样肤色的安生,她病态的瘦,只有她的笑容是她所熟悉的,那个树上的女孩。假如你们都看了这篇文字再来看我的诉说,也许觉得这些复述太过蹩脚了,但这些情景在我心里一再地重现,使我忍不住。这是一篇关于两个女孩之间友情的故事,其中的家明只是她们产生挫折的道具,假如没有他故事也可以继续,只是来得不够强烈。安妮是偏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安生的,在这两个角色中,应该是这个和她更为相象些(我希望这样说不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在我看来那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她给她安排了死亡,在她看来死是美可能达到的极致,而七月还要继续活下去,更多的可能在后面,但很难企望其中还有多少令人心动的美。家明没有自己的选择。安妮让他喜欢安生更胜过七月是因为她觉得这是一种自然的判断,正常的心智和对美的直觉能力。“家明说,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棵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我觉得在安妮那里,恐惧一词的含义常常就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另一表达。假如我们不能对一个对象产生美和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感觉,那么很难想象我们会因它而感觉到恐惧。当然这个概念并不是可以任意延伸的,读后感《《七月和安生》读后感》。在《七月和安生》里,即使不加注意,也可以看到安妮把所有美好的联想和描述都送给了安生,和她的其它许多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她在对她们的美的渲染上从不吝惜笔墨。“很老的樟树,树叶会散发出刺鼻的清香。安生踢掉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用几分钟时间就能爬到树杈的最高处。她像一只鸟一样躲在树丛里。晃动着两条赤裸的小腿,眺望操场里空荡荡的草地和远方。七月问她能看到什么。她说,有绿色的小河,有开满金黄雏菊的田野,还有石头桥。一条很长很长的铁轨,不知道通向哪里。然后她伸手给她,高声地叫着,七月,来啊。七月仰着头,绞扭着自己的手指,又兴奋又恐惧。可是她始终没有跟安生学会爬树。”“七月想,如果安生在这里,她还会踢掉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爬到树上去眺望田野吗。安生坐在大樟树最高处的树杈上。空旷操场上回旋的大风,把她的白裙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吹得像花瓣一样绽开。安生伸出手,大声地叫着,七月,来啊。她清脆的声音似乎仍然在耳边回响。”“那天晚上,七月看见少年的安生。她穿着白裙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在树上晃荡着双腿。长发和裙裾在风中飞扬。还有她的笑脸。”“但是安生一贯都这样。就像13岁的安生会踢掉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飞快地爬到树上。她把她的手伸给七月,她说,七月,来啊。但七月不会爬树。她仰着头看着树上鸟一样安生。”“安生在阳光下的笑脸。她说,我们去操场看看吧。散发着刺鼻清香的樟树。安生在风中绽开的如花的白裙。”“我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你。七月。她们回到母校的操场去散步。有樟树的地方已经盖起了一幢新的楼。安生说,这里曾经有非常刺鼻的清香。她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了一下。似乎依然是站在浓密的树荫下面。可是她已不再是那个穿着白裙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光脚的女孩。会轻灵地爬上高高的树杈。旧日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铁轨还在。依然穿过田野通向苍茫的远方。安生说,小时候我非常想知道它能通向何方。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原来它并没有尽头。”以上的五个段落(或许更多)分别散处于小说的各个阶段,树上女孩的形象慑住了她,使她不得不一再地重复,在随风飘的白裙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和散发着刺鼻清香的樟树上,留下了关于少年安生的一切。她在树上望着通向远处的铁轨,对自由和未来充满憧憬。在小说结构上,本篇基本上采用了线性叙述的手法,但她巧妙地利用这种反复吟唱主旋律的回旋手段弥补了直线叙述可能带来的平淡。在这篇小说里许多情节是被多次提起和加以利用的,比如阳光下的合影、铁轨上的一对少女、七月在心里想着可以拿什么来和安生分享等,所有这些象某些电影画面一样,在小说中不断地闪回,与总体上的对往事追忆的调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十分贴切。对那些抓住我们自己的意象和情节,不要轻易地让它过去,因为美有时是非常吝啬的,它并不象想象地那么多。在《七月和安生》里,安妮一贯的文字风格得到最好的

〔《七月和安生》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Ⅷ 如何看待电影《七月与安生》

在国产类型片里能够感受到演技的存在,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在《七月与安生》里,能够打动我的,更多的,是两位女主演的表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曾给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换掉两位主演,从其他所有相似类型的女演员里选出另外两位,换掉周冬雨和马思纯,那样的话,我还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换掉扮演家明的李程彬,我认为对整部电影来说没有任何影响,换掉马思纯,我认为其他演员做到最好的程度也只能是马思纯在电影里所呈现的状态,而对于周冬雨,我似乎想象不到别的演员去演安生会是什么样子。这种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我认为则是一个演员演技的意义之一。

《七月与安生》不是文艺片,从内容和风格上不难看出它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青春片。电影里有狗血的情节,也有MV式的画面,但是一旦把镜头聚焦在七月与安生的身上时,这部电影能够跳脱于其他同类型作品的特质便出现了。而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一点便是,从头到尾,叙事的专注力从来没有离开过两位主角,正因如此,两位主演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实本片在几乎已经玩臭了的青春片市场里并没有太多优势,“青春片”放到它头上甚至会有减分的效果,但幸好,电影里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导演曾国祥抓住了。
导演解释说七月与安生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而这部电影也有自己的两面,一面是其他同类电影里相似的“狗血三角恋”,另一面是同类型里没有的现实。而这种现实状态则是让两位演员的表演扎根的土壤。安生这个人物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很熟悉,但在同类的电影里似乎从没见到过。如果说电影是创作者观察生活的一个角度,那么他应该是不会关注自己所讨厌的一面。但说实话,假如我的生活中有安生,我会躲得远远的,不想和她有什么联系。这就像在初中,在高中时,我很少接触的那类同学一样,我知道他们所接触的人与我三观不同,我知道他们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我还知道他们终归要尝到当时自己荒废学业,放任青春的后果,但我不知道的是,长大后的我自己会和七月一样,变得平庸和无趣。

七月与安生,都是之前电影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具有当代生活状态的人物。在她们两人身上有真正属于大多数大陆青年们的戏剧冲突。是自我放弃,混迹社会,还是中考,接着高考,走那条保守安全的路。是回到家乡,安稳工作,还是去北京,去上海,打拼漂泊。种种选择,似乎哪个都不是十全十美,哪个也有些无可奈何,这种不同道路的选择,便是七月与安生之间最本质的矛盾。不过,支撑起这部戏的,是周冬雨扮演的安生。

Ⅸ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杂志命题作文)”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杂志命题作文)”]

半是阴沉半天光,半是热火半寒凉,半片乌云半遮月,半是蜜糖半是伤,“七月与安生观后感(杂志命题作文)”。

要说7月19~23号之间,北京保利的剧场里什么人最多,那必是一个答案:女文青——至少我这十几年间认识的能写字儿的姑娘,在《七月与安生》演出的那几天,基本都遇上了。且连穿着都是标配:长长短短飘飘荡荡的棉麻质裙子,帆布鞋。

我想,她们以及我们去看的,并不只是一部舞台剧,而是自己生命里某一段和七月与安生一样美好及文艺的青春年华吧。她们是要去对曾经的自己,悼念以及重逢,你好以及再见。

看到有人说,七月与安生演出时“星光璀璨”,可是各种女文青们却盖过了明星们的光芒——我深以为然。

“文青”这个词儿现在说起来就跟骂人似的,好像特矫情,特装,特不好好儿过日子的那种人就叫文青。我却觉得,有“心”的人,才真叫文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不过是因不懂“心”的人统治了大多数的世界,因此所谓的“文青”才总让人调侃。就好像我也调侃说,《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最难写,须得够矫情够忧伤、动不动就提及生死,才能合了原著的风格。而要想写出这样风格的文字,先得把自己搞抑郁了。比如,穿着bf款牛仔裤,光脚套着帆布鞋,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对瓶吹一通低度酒,再推门回家开电脑,刚打开电脑,窗外就狂风大作、霹雷闪电、大雨倾盆,然后这位爷再坐窗台上看着外面的雨黯然神伤一会儿,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和错失的爱情——才容易酝酿出合拍的情绪来。

一方面是自嘲,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这个小说,实实在在是不好改编,不,应该说,太难改编了。

客观来讲,这部戏虽然有着明显的缺陷,但并不能否认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因为,我并不能想象出,怎样才可以做得更好、更让我满意。(原著改编太难了,能改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不信你试试?反正我没那个本事改,要是让我来改,我还改不到这个水平呢。)

安妮宝贝的原文更像是一篇散文,在大段大段美丽文字的间隙,飘荡着一些故事。情节的碎片东一羽西一羽地流落在各种无法限定的空间中。像风,像云,像纷纷坠落的花瓣。
美——没法演。

因此,话剧必须大量地解构、重组、以及再造一些情节、人物——原文中的一些人出现了,就只是出现了,一个名字闪了一闪,然后就消失了。但在话剧中,那些人物都被丰富了起来。比如七月的妈妈,比如七月的“胖弟弟”,比如阿pan——当然,如果熟悉主创人员以往作品的话,不难从这些人物中看到一些熟悉感,如七月妈妈的“三哎呀”直接穿越《钱多多》;如阿pan和安生的酒后对话,与《撒娇女王》中陈思涵对李莫的表白如出一辙。但这并不妨碍这些人物都塑造得非常成功,鲜活灵动,极大地帮助了这部戏的丰满和“站立”、以及“接地气”。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改编也是一样,并非全文照搬就叫“忠于原著”,把原著吃透了、揉碎了,再按照准确的理解、以更适合舞台的方法来重新架构一个故事,我认为,这就是成功的改编。

这部戏的上半场,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最初三年的零散岁月,被概括进了几个场景中:教室,大榕树,安生和七月分别的家,安生打工的酒吧。

教室一节明显有网络段子拼接其中,但拼接得自然,用得合理,没有一丝生搬硬套的突兀感。短短一场戏把原文散碎描述的少年安生体现得精炼准确,而潘阳和老师的对手戏又恰到好处地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七月家中的戏,塑造了一个最像我们的妈妈的妈妈,最像我们的家的家。我们大部分人,谁不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呢?这里温暖祥和,唠唠叨叨,是我们每一个人记忆中最离不开、舍不得、忘不了的家,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弟弟,这里,怎么可能不成为“安生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是我们在长大后、在闯荡累了之后,最喜欢赖着不肯走的地方。大榕树——抑或是香樟树?那是我最惊艳的一场戏。当大榕树的场景被灯光打亮的时候,我几乎在剧场中惊叫起来:天哪,怎么可以这么美!

坐在榕树上的小姑娘,观后感《“七月与安生观后感(杂志命题作文)”》。醉了,我醉了。这个场景的剧照绝对可以做明信片。

安生的蓝色裙子,七月的粉色裙子,安生的粉色高帮帆布鞋,七月的蓝色高帮帆布鞋——天知道,我有多么的羡慕她们呵。

(我在上海和北京看过两场,改变很大,各有千秋,北京正式演出在下半场的理清和家明的塑造上进步神速,而上海彩排场则在服装上更胜一筹。北京场不知为何,服装没有彩排场好看,显得晦暗普通,没有彩排场的衣裙们那样体现少女的美,以及和场景和谐相融的那种美)

整个上半场,一个个场景切换得温婉动人,节奏把握得舒适流畅。当安生的吻轻轻落在七月的额,我的眼泪突然就充满了眼眶,怎么这么可以这么暖,怎么可以这么美。那些灰色的晦暗的都悄悄走远了,就像我们生活里的痛苦都会被真情浸软。那些飘渺的美感被落到了实处,却依然那样的唯美。

——怎么可以,这么美。

我的眼泪在黑暗中一点点落下,为那些美好而感极涕零,为那些温情而融化了我的心。

那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欢喜,多么值得回忆的,戏,以及记忆呵。

不过一切都因为家明的出现发生了变化。

记得曾在微博上看过一个关于《七月与安生》的评论,说,在七月与安生的世界里,家明才是祸水。套用一下:我觉得,在《七月与安生》的话剧里,家明也是祸水。

原本在书中,家明仅仅是一个符号,他几乎无台词,无态度;他代表了一种爱与伤害,代表了一种无法分享的痛苦,他只是和两个女孩子一起完成了一个至纯至美的故事,那是一个梦境,在梦境中,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无关什么劈腿,没有谁是小三,三个人,都是值得心疼的,都是善良的,都是温暖的,都是美好的。

然而当家明从梦境落进了凡世里,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劈腿男,家明就是错;或者说,在七月与安生的世界里,家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又或者说,在七月与安生的世界里,家明,原本就为了错误而来。多说多错,少说少错。家明,在戏里,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如果可以一直保持书中一样的沉默,他起码不会给人以恶感;但如果家明不停地说着各种理由各种借口,那么就只能有一个结果了:哥们儿,你丫是成心找抽吗?

最要命的是,家明还“不说人话”。安妮宝贝的小说中,有很多华丽飘渺的语句,文艺得不行,换个环境就肉麻得不行。如果在话剧中,每个人都保留了这种风格、都这么说话,也还罢了,观众麻着麻着也就适应了。可事实上在话剧中,这些风格的语言基本都已被调整,大部分角色很自然地在台上说着“人话”。而唯有家明一个人说着原著风格的语言,自然十分突兀。七月与安生,这注定是一个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戏。要么完全延续原著风格,结果必是喜则极喜,厌则极厌;要么全盘推翻,彻底变成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风格,少部分原著书迷不接受。两者只能取其一,无法兼得。如果改一分留一分,必将两头不讨好。书迷已然觉得乱改,普通观众依然觉得矫情。而这种矛盾,就在家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爆发。彩排时观众的笑场,就是这种矛盾的外在体现。

当然,正式演出时,这些问题基本都进行了改进,不知道这算不算我与主创“不谋而合”了,呵呵。

北京正式演出时,家明砍掉了大段“多说”的戏码,结尾中也未出现。并且,整个下半场都有梳理和精修,虽剧情无任何更改,却明显简洁流畅很多。因此北京演出时的笑场大大减少,观众的“跳戏”也几乎消失了。

彩排场我说过上半场90分下半场50分,正式演出我则给全场打85分。

真是有一段时间没遇见那么火的戏了,尤其是在保利,尤其是外来非京制作体出品的话剧。门口的黄牛票都卖光了,直到八点多还有几个执着的小姑娘和一个执着的大叔在门口求票。二楼基本坐满,一楼全满,两侧过道的每个台阶上都坐着没位子的观众,我也是坐地上看的——据说上海比北京更火爆,票房已过百万。

北京首演当晚,观剧团的姑娘们在回家的地铁上一直激烈地讨论这戏。我的微博也基本被《七月与安生》的内容刷屏。奔驰的蜗牛说,这戏“引发了观剧团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讨论”——已经很有段时间,没有遇到什么戏,可以引发这样线上线下的热议了。不管热议的结果是什么,相比我们遇到的太多“说都懒得说,骂都懒得骂”的戏,能让我们有心情这样激烈的讨论,有意愿努力地分析它的好或不好,这戏,就已经成功了。

因此再重申一遍我的结论:《七月与安生》,不管这戏有什么样的不足,它都可算做一次很成功的改编(无论是所谓的商业上还是所谓的艺术上)。如果换了其他人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来制作,我并不认为可以做的更好。“七夕专场——新还珠观后感(第一篇)”
/blog_7c91b4640100t12x.html
“一部占有你的“第一次”,让你体会如做爱一样感受的剧集(斯巴达克斯:血与沙观后感)”
/blog_7b8d8c6d0100wh2n.html
“一路惊心观后感”
/blog_7b8d8c6d0100wh2l.html
“一线之间——电影浪潮观后感”
/blog_7ca016360100tjvj.html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杂志命题作文)”〕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阅读全文

与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斑马线电影免费 浏览:535
艺妓回忆小千代电影完整版 浏览:568
法国电影miumiu 浏览:81
水果硬糖电影高清完整版下载 浏览:79
红皇后电影完整版电影 浏览:581
说周星驰的电影 浏览:651
苏军拿板凳冲锋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73
尤溪大地电影院今日电影 浏览:951
北京燕山电影院影讯查询 浏览:826
电影花魁杜十娘演员 浏览:449
功夫熊猫电影刚开始的音乐 浏览:213
美国轰炸俄罗斯电影什么名字 浏览:745
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英文作文 浏览:863
水哥是什么电影 浏览:33
玫瑰人生完整版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23
韩国床吻电影完整版 浏览:19
好看的法国电影浪漫文艺 浏览:982
永远的明天完整版电影 浏览:584
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宫电影院 浏览:462
皮特想要和我们一起去电影院英文 浏览:393